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 导航 >

品瓷赏萃-------宣德款青釉寿字碗亮相雍轩艺术馆

品瓷赏萃-------宣德款青釉寿字碗亮相雍轩艺术馆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古代瓷器碗有和字 蔡字款宋汝窑瓷器鉴别

2021-05-14

古代瓷器上寿字纹。

话说收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见证,作为过程,不求永远占有,只求曾经拥有。所谓识古不穷,迷古不富。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不懂装懂者丑,强为人师者陋,心怀嫉妒者坏,冒充高深者庸,霸帖攻击者毒,呵呵一笑者高。奉一片痴情,寻一世情缘,花一两元宝,得一生宝藏,是为收藏之境界。

这两年有各种瓷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一夜暴富的高估值在夺人眼球的同时,也吸引着无数人加入到收藏瓷器的行列。

艺术品由收藏变投资“乱世藏金,盛世收藏。”经济学家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艺术品投资收藏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71美元,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到8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

一名资深收藏人士告诉记者,在30年前,艺术品市场里都是清一色的收藏爱好者,人们收藏艺术品并不是完全为了日后卖掉赚钱。而现在,艺术品市场里多了很多投资者,艺术品成了赚钱的工具。“艺术作品的教化、审美功能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盈利水平和它的经济价值。

此藏品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

宣德官窑淡青和灰青釉均仿自南宋哥窑,为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生产的一种釉面布满碎片纹的青瓷。虽然宋代哥窑窑址尚未找到,但传世的瓷器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史料记载,明永乐朝就有仿哥釉瓷,但不见有确切的传世品,目前所见最早的为宣德器物。宣德釉面光泽度不高,略有油腻感,并有桔皮纹,釉色灰白、淡青,开有纹片,较为接近哥窑器,但没有哥釉瓷金丝铁线片纹和紫口铁足特征。器型有洗、炉、盘、碗、碟等。

此藏品碗撇口,弧腹,圈足内收。碗内绘画风格人物故事纹,使用上等青花料,神韵古朴。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口沿处因为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而显露胎骨。足边无釉处露出麻仓土胎体表面火石红色,爱瓷人定然爱不释手。翠青釉因其色泽光润,青嫩如翠而得名。

此宣德款青釉寿字碗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釉无裂纹,色调浓淡均匀,成色稳定。釉面匀净,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这件碗口径12.3厘米,直径5.5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腹下渐收,圈足。外壁青釉,釉色纯正、艳丽,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圈足施釉到底,此碗整体给人感觉大气规正,发色青翠,其品位、档次、价值之高让人叹为观止,极具收藏鉴赏价值。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北京:龙泉青瓷艺术馆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龙泉青瓷的美誉远播海内外。在龙泉青瓷艺术馆,展示了13位艺术大师的500多件精心之作,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的作品堪称代表。

 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韩小英女士介绍,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它以瓷质细腻、色泽青翠温润、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秀丽端庄著称于世。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龙泉窑产品特点,并有创新和发展。

 三足鼓钉洗,是龙泉青瓷艺术馆的“镇馆之宝”。它通体青绿,在整器的外侧镶嵌着60个精雕的装饰鼓钉,支撑瓷器的三个虎头足更是体现出一种天然的大气。三足鼓钉洗的烧制过程极为复杂,制胚时要严格把握瓷器的形状,施釉时要做到均匀细腻,瓷器外侧的所有鼓钉都是手工粘贴,三个虎头足也均为人工雕刻而成。这件龙泉青瓷三足鼓钉洗的形制洗练,构架端庄,气象雍容,方寸之间透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浩然之气;其刀走泥剔、迹流神扬的纹饰疏密有致,洋溢着流畅的技术美和节律美。

 专家认为,一件上乘的艺术品是大师们几十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的结晶,如今一些有眼光的收藏家和投资者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当代龙泉青瓷名家名作。

元代龙泉窑青釉“仁山”款印花碗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晚形成的、文化内涵庞杂、生产规模宏大的青瓷窑系,其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县(今龙泉市),故名“龙泉窑”。龙泉窑装饰技法丰富多样,既有刻划花装饰,亦有印花装饰,且模印纹饰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本文来介绍一件元代龙泉窑烧造的青釉“仁山”款印花碗(图1)。

这件龙泉窑青釉印花碗,高7.4、口径18.9、底径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高度较矮,这种造型的碗俗称“墩子碗”。碗内外通体施青釉,外壁施釉至圈足,圈足内不施釉露灰红色胎体(图2),胎体较厚重,釉面较匀净。碗内心(图3)戳印一枝折枝花卉纹装饰,花朵呈盛开状,花瓣、花蕊、花丝皆清晰可辨,既十分写实,又体现清新的美感。图案的右侧印一“仁”字,左侧印一“山”字,款识清晰,此“仁山”印款较为少见。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时期,南宋是龙泉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以石灰碱釉取代传统青瓷的石灰釉,釉层变得肥厚,釉面更加滋润,达到青玉般的效果。“釉肥胎厚”成为南宋以后龙泉窑瓷器的一大特点,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元代龙泉窑在南宋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装饰风格更为丰富,特别是印花装饰极具特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运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印花装饰早在三国两晋时期的早期青瓷中就已流行,到北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将模印技术进一步发展。元代龙泉窑广泛采用印花装饰,其制作工艺是用带有纹饰的印戳或印模在成型的瓷胎上印出花纹,再施釉入窑烧造。而元代龙泉窑印花产品又分为阴纹细线条印花、阳纹凸印花和露胎阳纹凸印花等,本文介绍的这件印花碗属于阴纹细线条印花,其采用的印花工具为印戳。这类印戳使用时像图章一样戳印于瓷胎上,印戳不会太大,一般用于局部纹样的装饰,多运用于碗、盘、高足杯的内底心,装饰面须平整。

元代龙泉窑印花装饰的瓷器中,部分见有文字题记。这类文字题记有的是吉祥语,如“福”“寿”“大吉”“天下太平”“金玉满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有的刻上窑主的名字,也有的印上广告语,亦有印蒙元统治者推行的八思巴文字。那么,这件印花碗内的“仁山”二字印款是何含意呢?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归属于吉祥语类,《论语》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句,“仁山”应是出自此句,意为:仁者的快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仁山”应表示一种对高尚德行的向往。

虽是一件较为普通的龙泉窑青釉碗,但不仅采用了印花装饰,而且有文字题记,反映出元代龙泉窑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既有实用性功能,又蕴含了审美和道德教化的功用。

明代 瓷器“宣德”款甜白釉鸡心碗


“宣德”款甜白釉鸡心碗高8.4、口径16、底径4.2厘米,侈口,深腹,斜弧壁,外底有凸脐,小圈足。内外施甜白釉,釉色白中泛青灰,釉质滋润均匀。圈足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款。

“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 甜白瓷是在元代枢府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永乐白瓷色调恬静柔润,在视觉上给人以“甜”的感觉,故称“甜白瓷”。明代黄一正所撰《事物绀珠》中载有“永乐、宣德二窑内府烧造,以鬃眼甜白为常”之句,此后“甜白”称谓沿用至今。

永宣甜白釉色瓷器特点

甜白釉瓷是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

甜白釉瓷器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所以也叫填白工艺。

甜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文献称其“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的釉色因此,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五代,高6.6cm,口径17cm,足径6cm。

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轻薄。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划“官”字。

此碗是五代时期河北曲阳定窑产品,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据考证,晚唐至北宋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划“官”和“新官”者居多,仅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出土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基也曾出土17件北宋定窑刻划“官”和“新官”款的瓷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数件“官”字款定窑瓷器收藏,主要是盘、碗、水丞、罐等器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国内外收藏的署“官”字款的定窑瓷器大约有80件左右。过去曾有学者认为这些署“官”字款的瓷器中有一部分是辽代官窑的产品,但是,自从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出土大批“官”字款瓷器后,学术界基本统一了观点,即认为“官”字款白瓷均为定窑产品。当年定窑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划”官”字,以示区别。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

邓窑“吴牛喘月”纹青釉碗残片探析


笔者从邓州市收藏家协会收藏的残器瓷片中,捡选两件邓窑“吴牛喘月”纹青绿釉碗残片,探析如下:

“吴牛喘月”纹碗残片鉴赏

“吴牛喘月”纹刻花碗残片(图1),口径18.5、高6.8、底足径5.5、足高0.8、足厚0.5厘米。碗唇口,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绿,布满开片。碗内心饰菱形花纹,外刻卷枝花草纹,内刻“吴牛喘月”图案,一朵卷云纹上刻一轮不规整的圆月高挂天空;云纹下饰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圈足露胎,胎质疏松。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红斑(图2)。

“吴牛喘月”纹刻花碗残片(图3),口径15.3、高5.3、底足径6.3、足高0.8、足厚0.8厘米。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绿,布满开片,胎质疏松。半折碗内心饰菱形花纹,外刻卷枝花草纹,内刻“吴牛喘月”图案,条带纹上为一半月高挂,下饰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头仰望明月。刻花刀法娴熟干练,构图简洁明快,花纹生动自然。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红斑(图4)。

“吴牛喘月”,北宋李昉等学者奉敕编纂《太平御览》卷四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意思是说,吴地炎热的时间较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十分酷热。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作《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画为心声。金朝工匠将江淮的“吴牛”纹样描绘在餐具瓷碗表面,反映了金人统治下汉族匠人不堪压迫的一种心态,影射了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金代铜镜铸“吴牛喘月”纹样,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金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图5、6)。碗口径21.3、高7.6、足径6厘米。

“吴牛喘月”纹碗底足比对差异

玉看皮,瓷看底。以邓窑两件纹碗底足残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耀州窑纹碗底足比对有差异,一是邓窑纹碗底足比院藏纹碗底足厚;二是院藏纹碗底足与邓窑纹碗底足规整。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公告第95号·耀州瓷:“唐和五代时,耀州瓷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薄,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三是邓窑纹碗残片露胎,灰白色,应为金朝古穰城西郊邓窑仿烧耀州窑系胎质特征。

大家知道,创烧于唐代的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图7)宋代耀州窑刻、印花装饰对同时期其他窑业影响极广,宋时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窑,广州西村窑与广西永福窑,都烧制与耀州青釉刻、印花装饰风格相类的产品,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邓州团结路(宋金古穰城西郊)新出土大量的瓷器、残片,旁证古邓州窑(内乡窑)属耀州窑瓷系列之一。

“吴牛喘月”纹碗出土佐证榷场

出土残件,佐证正史。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与金书面达成《绍兴和议》:“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图8)。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所谓“宋金榷场贸易”:“榷”,专利、专卖。“榷场”,泛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宋史·食货志》载:宋、金之间先后在宋境的盱眙军(今江苏盱眙县)、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安丰军花靥镇(今安徽寿县西北)、枣阳军(今湖北枣阳市)以及金境的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境内)、寿州(今安徽寿县)、蔡州(今河南上蔡县)、唐州(今河南唐河县)、邓州(今河南邓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息州(今河南息县)、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巩州(今甘肃陇西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等地置立榷场。“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唐、邓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二州之大半予金;以邓州以西40里和邓州以南40里为界(今构林镇柳枫渠以北),邓州曾三设榷场,与南宋互市(图9)。赵构讳“构”字,改“横林镇”。

“吴牛喘月”纹碗待考宋金元邓州窑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邓州市在团结路道路工程建设中,从两边下水道5至7米以下出土约3大卡车、数万计宋、金、元残器瓷片(图10),现已初步确认,宋、金、元古邓州西郊窑址面2.4万平方米。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引南宋叶寘《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今河南唐河县)、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2017年10月9日,莅邓探访邓瓷的“大国工匠”汝瓷大师朱文立:“邓州出土的邓青瓷,从刻花、胎釉、工艺比临汝窑深带黄的青瓷精美,与耀州窑青瓷比肩,可佐证南宋叶寘以秉笔做权衡之器者。”10月31日,80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王莉英应朱文立之邀,莅邓鉴赏邓青瓷后:“邓州青瓷与耀州青瓷媲美,对邓州邓窑邓青瓷要深入研究。”2017年11月上旬,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河南古考研究所所长孙新民率考古专家郭木森、赵宏、王正龙,应邓州收藏家协会之邀,专程考察邓州团结路(北宋古穰城西郊)出土的瓷器(图11)、残器残片及匣钵、素胎器、胎料、釉料、支钉垫圈、火照、人首模具等窑具。专家认为“不应排除邓州团结路是宋、金、元时期古窑遗址或兼融瓷器交易集散地遗址的可能,但必须考古发掘后定论。”

梅子青“诸葛碗”


民以食为天,盘碗陶瓷代表着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质朴渊深的文化,无论是庶民百姓寻常使用的粗瓷大碗,还是王公贵族使用的细瓷五彩,都能窥见历代文化的血肉与纹理。在汪洋恣肆的各式碗中,诸葛碗是比较有趣的一种碗,它不仅有着神乎其神的历史传说,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别致的功用闻名于世。

诸葛碗,俗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诸葛碗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顾名思义,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相传亮修书谴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根据使者回报,懿阅信受札后不但不怒,反而详细询问起丞相的寝食办事之繁简,然后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为迷惑敌人,及于对方来使刺探之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

由此可见,诸葛碗并非专为食用器,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用。不管诸葛亮创制双层碗的传说是否有据可查,诸葛碗的烧制肯定有着现实目的。诸葛碗在宋明时期主要作为供奉器而存在,且多在寺庙、祠堂中。因碗心较浅,可以使得供奉之物堆积之上颇显祭祀厚重,同时,双层碗圆润敦睦,也确实有一番鼎立持重的妙处。

也有人将诸葛碗称为“暖碗”,意为将碗底孔洞中注入热水,可以保持食物的温度。不过笔者对这种说法存疑。因为诸葛碗碗心很浅,一则所盛放食物有限,且基本裸露于碗外,即便碗夹层内有热水保温,所起作用非常有限;二则碗底孔洞注入热水后会在重力作用下溢出,试想一碗热水四溢的所谓“热饭”,是显然无法登堂入室的。基于此两点,有关“暖碗”注入热水的说法并不成立。在笔者看来,碗底部的孔洞是诸葛碗烧制过程中的保障工艺,因为如果没有孔洞,中空密闭的双层碗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膨胀变形甚至炸裂。

诸葛碗曾广泛流传,在古人的一些画作中也有体现,龙泉窑、耀州窑烧制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生产,五彩、青花均有烧制,但流传至今已不多见。笔者曾在一藏友处见到一件明代龙泉窑诸葛碗,此碗器型古朴典雅,稳重大方。釉色为浓翠莹润的梅子青,釉层凝厚滋润。釉面有冰裂纹,玻璃化程度高且略透明,润泽光亮如同碧玉。器底不施釉,胎色灰白,露胎处呈现出自然的火石红色,十分精美,是件不可多得的收藏品。

天青釉八瓣莲花碗精美的艺术,值得鉴赏的古代艺术品


天青釉八瓣莲花碗高7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3.7厘米。是一件元代钧窑天青釉瓷器,美的淡雅,美的有艺术,这样精美的瓷器值得分享给大家一起欣赏古代的艺术品。

“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这是形容钧窑瓷器的,突出了钧窑釉色和开片的特点,也是喜欢收藏钧窑瓷器的原因。

钧窑天青釉始于宋代,钧窑天青釉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因瓷器釉面采用铜、硅、锰等特殊矿物原料作浆刷制,再经1200度-1300度的高温烧造成器后出现窑变,颜色达到万件无重样的神奇效应。钧窑瓷器采用的胎土特别,烧造成器后呈坚硬的香灰胎,而天青色是钧窑瓷器精美的一类釉色,跟月白釉色相辅相成。

收藏诗文瓷 赏瓷兼玩字


拉蒙藏项诗文瓷

去年春天的某个周四,我一大早习惯性地骑车来到报国寺淘宝。这一天是报国寺古玩市场的主交易日,市场大门口外已挤满排队买摊位号的商贩。南墙外原本狭窄的过道两侧,还被肯定买不上当天摊位的各地小商小贩占满,就地叫卖各类古玩。我兴致勃勃地钻进人群四处寻觅捡漏。无意间,我发现一群人正围着一位操着河北口音的老人家讨价还价。老人就地而坐,身前铺满一大堆宋磁州窑民用实用器和几枚锈得看不清文字的古铜钱。这些瓷器虽都是普通民窑货色,却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一件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刻诗的小瓷盘,施白色化妆土的黑釉盘面上,阴刻红彩的行书诗文更有味道:“梦游长安皇宫院,贵妃一笑百媚艳。二人同去养心殿,觉来床上一生汗。”这明显是在描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浪漫爱情故事。只是,我不清楚诗文瓷的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与视角,创作这首意境暧昧的诗歌。耐人寻味的是,这件宋瓷诗中提到的“养心殿”,通常被认为是明代北京故宫内的宫殿名称,难道唐代皇宫里就设置了养心殿?所以,古玩收藏的乐趣之一,有时候就是在不经意间,从地摊上,就开始让人思维奔逸。无巧不成书,去年同一时期,我从市场上淘到一件宋代磁州窑釉下红绿彩花草纹行书“清静道德”梅瓶。该梅瓶高25厘米、形体修长秀丽,小口外翻,短颈瘦肩,圈足细小,是比较典型的宋代梅瓶器型。瓷瓶表面附着的泥土浸入釉面和胎体,可见梅瓶长期土沁自然遗留的岁月痕迹。这件瓷器的价值,完全是以书法功力取胜。瓶面之上那四个丰腴的橙色行楷汉字“清静道德”,端庄之中见飘逸,规整之中孕变化,与北宋时期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文人书法,强调意趣的书法风范一脉相承。这件梅瓶上面的书法作品,与大量宋代磁州窑诗文瓷上面潦草的书风迥然不同,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跃然瓷上。时至今日,仿佛仍然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恬淡心境。可惜,一年过后,我从库房再次找到这件书法梅瓶时,瓶口下面已开始出现釉面剥落。原因,可能是环境太干燥。无奈之余,我也只好用保鲜塑料膜将瓶身整体包裹,再小心翼翼地将其遮藏在更保湿、保温的环境中。因为这个遗憾,这件宋代书法梅瓶反而在我心中更有分量了!与之前民窑小瓷盘的民间趣味、梅瓶的文人情趣不同,我收藏的一件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阴刻描金篆书唐诗三足洗,却洋溢着纯正的宫廷审美品位。这件盘口直径22厘米的瓷洗天青釉盘面上,阴刻着描金小篆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名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钧窑洗外面的玫瑰紫釉面上,显现出大量的缩釉点,瓷盘天青釉面间或分布着由于瓷器烧制时釉层流动所形成的、不均匀的“蚯蚓走泥纹”,轻敲高温瓷胎已有经年瓷质失水、陈旧后的哑声现象,阴刻唐诗的瓷面破损部分的老化程度与瓷胎自然老化程度一样。总体来看,这件钧窑洗属于比较开门的宋代钧窑制品。如果说,在清代乾隆时期皇帝有雅兴请宫廷技工在大量宋瓷上面镌刻御题诗,那么这件北宋钧窑洗上的阴刻描金篆书,还是属于制瓷年代的同期原刻作品,其自然老化的特征与宋瓷清刻的藏品有着明显的差异。规整的形制、细腻的胎质、精细的修胎、绚烂的色彩、工整的书法、高昂的成本,呈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贵胄气质。毫无疑问,宋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三件宋代的诗文瓷,分别展现了宋代民间、文人、宫廷文化三种不同的诗文瓷表现气质,由此可以窥见宋瓷风格多样、洋洋大观的深厚文化底蕴。事实上,在瓷器上面书写诗文的传统并不是从宋代肇始的,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制品中就有大量的诗文瓷。比如,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七贤”人物诗文罐,上面绘有七贤饮酒图,并在罐面一侧旁书《七贤第一祖》七言饮酒诗:“须饮三杯万事休,眼前花揆四枝叶。不知酒是龙泉剑,吃入肠中别何愁。”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以褐彩在执壶流下腹部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lng)春声。”还是在去年报国寺古玩市场的某个周四主交易日,我又发现了一件元代釉里红行书诗文玉壶春瓶。瓷瓶卵白釉上面书写的釉里红诗文的红色呈色发闷,并不鲜艳通透,瓶身与瓶口、瓶底分段用釉水粘接,瓶底有明显的旋削痕迹并沾满散落的釉汁,这些都是元代瓷器鉴定的典型特征。瓷瓶釉面上,用行书书写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香去也,天上人间。”有趣的是,我经过与当代出版的李煜同词通行版本逐字逐句的比较,竟然发现诗文瓷版本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里,竟然有一字与当代通行本不同,并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诗词意境。诗文瓷版“流水落花香去也”,与通行本“流水落花春去也”,虽然都是在长叹“天上人间”的心境转换,却似乎更接近原作的本来面貌。就文学创作的通常规律而言,一首词的写作一般都讲究字字不同,尽可能回避重复使用同样的文字。通观该词当代通行本全文,“春”字在全词中两次重复出现,比较只出现一次的诗文瓷文本,文学的意味好像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流水落花香去也,天上人间。”作者的思绪与目光伴随着一缕幽香扶摇直上,渐失渐散,仿佛整个人的身心也随之消融殆尽。—这是亡国之君此情此景、彼时彼刻,何等彻骨的凄凉体验!所以说,“物证历史”。有时候,新面世的文物证据可以重现一段被湮没、扭曲的历史,可以让今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某段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收藏的真趣之一,也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此外,我在几年前曾有机会收藏到一件明代青花草书瓷杯。杯身上以平等青料书写着唐代怀素的书法名篇《律公帖》:“律公好事者,前后数度,遂发怀素小兴也,可深藏之箧笥也。怀素书”。还有一件清代行书《兰亭集序》瓷碗,碗身外面布满东晋王羲之名作的笔墨,并以篆书“大清乾隆年制”落款。从糯米样洁白莹润的胎质、玉璧底跳刀痕修足方式、艳丽并略有晕散的青花呈色、碗底窑沾老化痕迹、纪年款识等综合因素判断,这件青花碗应该就是乾隆本朝的制品。积少成多,经过多年专题收藏,我收集的宋元明清历代诗文瓷渐成序列,也从中逐渐发现了些规律性的东西。其一,诗文瓷其实是中国古瓷制作的一个主流品种。其二,诗文瓷是受到历代社会各阶层普遍欣赏的传统瓷种。正是这些遗存的历代诗文瓷品中,静穆地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