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潮流观察 艺术陶瓷抢占高点

潮流观察 艺术陶瓷抢占高点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1-05-14

陶瓷艺术。

去逛逛眼下一些流行家居店,你会发现艺术陶瓷已经悄然占据了最抢眼的位置。一批从事艺术陶瓷创作的本土设计师,成为近期广州家居市场上的活跃分子。他们以独具个性的创作手法和极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热辣登场,演绎非比寻常的精彩,成为新鲜出炉的时尚宠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彦窑和素陶燃品。

彦窑窑主陈志彦是大画家陈永锵的公子,建窑差不多有八年时间。“我更愿意像个孩童,不将自己局限于传统之中,无忧无虑地捏着我的泥巴,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之中,寻找自己的风格和快乐。”就这样在快乐中,陈志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技法也日渐成熟。特别是他采用幻彩手法创作的一些作品,在中国传统工艺手法上有所突破,几乎接近德国陶瓷精品的水准。

素陶燃品的主人则是一位来自阳江的灵秀女子,原本从事工艺首饰设计,后从台湾名师那里学成中国传统柴窑绝技,独创“素陶”一派,取自己姓名邹然中一字,还觉得不过瘾,加多一把“火”,将自己的品牌命名为“素陶燃品”。据了解,所谓柴窑是指以原木树干为燃料,完全凭经验把握火候,通过140摄氏度高温连续烧制18个小时以上方得成品,比目前流行的燃气窑耗时4到6倍,成本更在10倍以上,所以价格也要贵上好几倍。虽然品质独具一格,由于做的人少,产品也是物以稀为贵。素陶燃品更在柴窑基础上,几乎不经过上色,仅以火候变化、烟熏抹灰等手法,自然产生色彩变换,另辟蹊径,形成个性更为突出的艺术风格。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釉质观察法


除过明清二代“反瓷”品种即在瓷器外部表面利坯后不施釉,仍保持胎体本色入窑烧成者外,一般瓷器皆要在胎面施釉。釉料经烧制后同胎面结合成为瓷器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除对器物有保护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瓷器进行美化。由于历史时代、工艺水平和生产地区的区别,古代瓷器的釉汁配方、釉质釉色、施釉工艺及烧成效果也会出现很多差异,因此釉质釉色也就成为我们对古瓷鉴定时代、判定窑口和辨别真伪的重要对象。但是从釉质这个要素上进行古瓷的真伪、时代、窑口和品种的鉴别,是比器物造型和胎质胎色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事情。

一是种类繁多。

按烧成温度古瓷器物表面所施之釉可分为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低、中温釉在商代就被发明出来用于陶器表面,在此基础上商周原始青瓷出现以后高温青釉也同时发明;按化学成份的配方可分为草木灰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按釉色可分为白釉、青釉和颜色釉;按釉质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及窑变釉等。

二是成份复杂。

两宋以来,我国制瓷业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全国各地瓷窑林立、数以千计。每个窑口都是就地取材制胎配釉,虽然在社会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工艺上大体一致,但因不同地区原料成份上的差别,遂使器物在烧成后釉质釉色各显特征。例如同为定窑系、越窑系、耀州窑系或钧窑系的瓷器,不同地方不同窑场的产品也因上述原因在釉质釉色上都有差异。不同燃料和烧成工艺的差别也会造成釉质釉色的差异,例如古代北方煤窑、南方柴窑和现代气窑的产品在釉质釉色上各具特色,等等。

那么,古瓷收藏爱好者怎样从釉质釉色上鉴别古瓷呢?

一、以书为师,一些权威性的著作是不可不读的,例如《中国陶瓷史》、《中国古陶瓷图典》、张福康先生的《中国古陶瓷的科学》等,书中对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代主要窑口产品的釉质釉色都有翔实的描述。

二、以物为师,用可靠的古瓷标本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物物对照,这是鉴识古瓷釉质釉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元代的卵白釉瓷是在南宋影青瓷基础上改革配方烧制成功的,它不但在质地上硬度高,胎釉结合更紧密,而且釉汁浑厚,玉质感强,无论官民窑产品都给人以白中显青、滋润灵动的感觉。而现代仿品要么色泽太白,要么太青,釉质死板。因此,注意收集和认识古瓷标本是收藏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基础课。

深度观察:陶瓷卫浴行业的候鸟迁徙路径


迁徙的候鸟和洄游的鱼,在路途中来来回回,都是为寻找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随着佛山等老牌陶瓷产区产业转移和升级,全国的新兴产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不仅给承接产业的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更是带动了陶瓷行业人才的流动。行业内大批管理、营销、技术人才,由沿海产区奔赴内地,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因为新兴产区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乘兴而去的他们,大部分败兴而归,回到“老根据地”,继续找寻属于他们的职业乐土。

背景分析:产业转移催化人才流向新兴产区

地域的发展政策和比较优势,会引起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会给行业带来发展变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佛山产业转移的热潮,让新兴产区几乎一夜之间在全国各地崛起,陶瓷产区遍地开花,陶瓷产业在全国风生水起。

企业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人才问题。产业的流动,自然也带动了人才的流动。陶瓷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生根于内地新兴产区,在招收普通劳工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在营销、管理、技术人才这一块,则成为发展的短板。有行业人士表示,新兴产区产业发展的前途,取决于这些企业能够招募到多少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营销人才。

于是,这些新兴产区的企业,纷纷上演了“筑巢引凤”的好戏,用丰厚的待遇,广阔的发展平台等优越条件,吸引老牌产区的中高层人才。

实际上,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二三线城市房价低、开销小、压力小、发展空间激增的情况下,大城市职场人士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都市白领中兴起了逃离“北上广”的热潮,纷纷到二三线城市去寻找青春安放之地。

陶瓷产业向内地转移,以及内地企业给行业中高层人才开出的优厚待遇、承诺的广阔发展平台,无疑是促使这些从内地到沿海产区“闯天下”的中青年高层人才流向新兴产区的催化剂。

32岁的孙振峰,从事陶瓷行业近8年,他前两年从佛山辗转到云南易门,现在又回到佛山。孙振峰告诉记者,他当初选择去易门,因为佛山的产业转移,导致当时所在的企业遭遇发展瓶颈,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而当时内地新兴产区发展如火如荼,他跟公司同事都认为,去内地会有更好的平台和发展机遇,所以就去了易门。

迁徙现象:就这样飞来飞去

俗话说得好,鸟要吃虫,鱼要觅食,哪儿滋润就奔着哪儿去。“孔雀东南飞”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像孙振峰这样,因为在沿海老产区的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奔着内地新兴产区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而去的,并不在少数。

进入陶瓷行业近八年的徐湘军,也属于往内地飞的“职场候鸟”中的一员。徐湘军毕业后,因听说做陶瓷销售有前途,便只身奔赴佛山。他从最基层的销售做起,大大小小的企业去过好几个,做到了营销老总的位置。后来湖南岳阳产区的崛起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加上本身是湖南人,大学也是在湖南上的,便选择去岳阳一家企业。在那家企业,他不少同事都是从佛山过去的,有的是为了离家近些,有的是因为企业给了很好的承诺,有的则是因为自认为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迁徙的地域不同,原因却极为相似。46岁的程世平,从事陶瓷品牌策划工作已经11年。他告诉记者,当时决定离开佛山到江西主要是考虑到离家近,程世平是景德镇人,到高安工作,离家只有三小时路程。次要原因是高安的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形势很好,作为在佛山工作多年,且具有专业经验的行业人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也可以将佛山的工作经验带到高安去,并期望短时间内有成效,在家乡的陶瓷行业内做出点名堂。程世平说,内地建筑陶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形势良好。就他个人的经验来看,内地陶企相关专业人才之间的竞争远没有佛山激烈,发展空间也足够,而个人的工资和在佛山为同一水平。

陶瓷职场人才的迁徙现象,除了从老牌产区到新兴产区外,还有老产区之间的迁徙。现任职晋江市彩菱陶瓷工业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的朱宏亮,就是2008年从佛山去福建的。他当时看好的是福建仿古砖发展的迅猛势头,对于人才从老产区流向新兴产区这一现象,他认为,其实和他们从佛山去福建是一个道理:佛山人才济济,且处于饱和状态,发挥空间有限;去到一个产业发展并不是那么成熟的地方,不仅可以高职位入职,而且个人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总结来说,职场候鸟们从沿海老产区迁徙到新兴的产区,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想找寻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实现人生价值;二是为更好的福利和待遇,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生活的必须,人才因薪酬而流动,不只是陶瓷行业存在的问题;三是为避开老产区“人才济济”,寻找一片可伸展拳脚的新天地;四是往离家近的地方挪动,常言道,在家万事好,出门步步难。

然而,为着种种原因飞往内地新兴产区的候鸟们,大多数未能找到期待的乐园,在失望中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徐湘军告诉记者:“我认识的朋友中,从佛山等地去到内地的,大部分都没找到自己所期待的平台,找到了期待的归属,应该不会超过10%。”

是水土不服,还是另有原因?

问题解析:水土不服还是期待成空?

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流失,是一种损失,尤其是中高层人才的流失,更是企业发展原动力的一种废弃,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扼杀企业的一种顽疾。对于个人来说,“迁徙”虽然对增加阅历有帮助,但过于频繁的迁徙,往往会打乱学习和工作的节奏,不利于职业道路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希望发生这种“迁徙”现象。事与愿违,终究还是基于种种不可避免的现实原因。

“职场候鸟”不能适应内地企业的环境,徐湘军说了两个原因:“一是内地企业机制的原因;二是内地企业老板做企业和用人的价值观原因。”简练的概括,不愿意详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候鸟”补充了他的说法:“内地企业的机制比较陈腐,不注重人本身的价值,太注重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老板做企业更关注短期的利益,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人才缺乏清晰的认识。”

孙振峰的说法与以上两位几乎一致。让他失望的是:“内地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发展思路不明确。”与老产区企业相比,他认为,新产区“企业文化方面,内地一般架构简单,侧重生产、销售。受资金、环境影响,更侧重于眼前利益。沿海企业相对架构完善,制度完善,市场培养程度成熟、服务意识强,品牌化运作。用人方面更专业,岗位分工明确。”更重要的是,有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模式,而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企业文化建设,靠一两个中高层去努力,是无法完成的。

看一个企业有无发展前途,要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创新能力。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分析与机会识别能力、重大决策能力等与企业的发展也休戚相关。有着一定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中高层职场人士,自然懂得甄别一个企业的优与劣,也会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当发现自己与企业不能共进退的时候,决裂在所难免。

程世平告诉记者:“高安陶企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家或高层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高安陶瓷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愿意投入,作为品牌策划者,对这方面的感觉尤为突出。”当初是为了寻找一展拳脚的舞台,体现自身价值,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时候,即使要再次离乡背井,他仍考虑离开:“我在高安工做了四个月便离职,原因是公司营销总经理和董事长均没有真正重视品牌的力量和品牌策划以及市场推广工作在建陶公司经营中的作用。这样,原先对个人的承诺和对品牌发展的规划,均有很随意调整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点,感觉佛山陶企成熟很多,如有好的机会,会考虑重新回到佛山。”

对于“承诺”,徐湘军也深有感触,他说:“当初去的原因应该是比较看好这个平台,但实际上留不住人才的企业基本都是没有给予一个真正的平台。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待遇,但实际上待遇也被忽悠了。”他认为,“职场候鸟”这种迁徙现象在现阶段的陶瓷行业来说是正常的:“转出去是因为有待遇和平台,转回来是因为待遇和平台与承诺的出入太大。”

正应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选择去内地发展,是为了发展的平台和机遇,福利和待遇;后来选择离开,也是为了这些。只不过刚开始是怀抱着对这些事物的期待,后来是因为期待不能达成而失落。

候鸟之声:我们找寻的,只是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的时代。在温饱已不成问题的时候,人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上,去追寻理想。当然,也有人说,现实的重压将现在的人压得难以喘息,在压迫中迷茫地被潮流带着走。事实上,每个时代,人要生活都不容易,现代人,特别是企业中的中高层,正因为对物质和理想的双重追求,才会倍感压力。

从沿海老产区到内地新兴产区的那部分人,多是企业的中高层人才,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这部分人,是企业“待遇留人”的对象,而实际上,更能留住他们的,是平台。他们看待事物比职场菜鸟们有更长远的眼光,把事业看成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平台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实现自身价值,而不会过分追求眼前的“金钱”,把事业看淡。“事业留人”比“待遇留人”更重要,因为追求事业的人会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二位。一个拥有清晰的事业发展规划,能够让员工看见光明未来的陶瓷企业,对于追求事业成功的人,无疑是一片扎根成长的肥沃土壤,愿意留下来与企业一起迎接事业的成功。只是,这些“职场候鸟”,鲜有找到这样土壤的。

朱宏亮是“鲜有”的幸运儿。他所在的是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区。不过,这个产区的企业也存在着跟新兴产区相同的弊端:“企业对品牌不够坚持,对‘空降兵’在思路、信任度方面有缺失,需要有耐力去跟企业磨合;在谈品牌规划时比较默契,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与股东意见不统一,为职业经理人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企业对经理人的期望也就有落差。还有就是家族气氛比较浓,企业制度有待完善。”他愿意坚持下去,是因为他看见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在这个地方找到了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土壤:“我会坚持在福建。因为福建区域品牌、企业规模以及仿古砖发展潜力都在上升,营销理念也在更新,加上第二代的接班,管理理念等都有改变和提升,对职业经理人工作的开展也更加有利,前景更加看好。”

接受采访调查的其他“候鸟”,则没有那么幸运。孙振峰告诉记者,他跟他的一些朋友,有做管理的,有做技术的,有做营销的,从沿海辗转到内地,无不是胸怀理想,想干一番事业。不敢说为企业发展增砖添瓦,最起码的要求是,自己要在企业中实现价值,并能与企业一起成长。但到了新的企业后,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要么没事可干,要么繁杂小事缠身。时间长了,就感到想干事业却没有用武之地,最终选择了离开。换言之,就是内地企业把巢筑好,引来了凤凰,结果凤凰发现,那个巢其实是麻雀窝。要想把凤凰留住,还得有名副其实的“凤巢”。

徐湘军也说:“纯粹的内地企业和佛山的陶瓷企业,在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老板自身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有,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比如开阔视野,提升品牌,树立诚信等等,否则,很难留住人才。”他对内地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目前走中低端路线,这种定位还是基本契合市场定位和陶瓷产区区域特点的,“但是我分析,这几年来,低价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谋求改变,以后会很艰难。”他也知道,成长中的企业比成熟的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是在自身无力去改变环境的时候,等待环境的改变是很艰难的,更便捷的是去找寻一个更好的环境。

他方观点:企业老板:不调整心态,难适应水土

上文提到,人才流失对于企业来说,是阻挡发展、扼杀企业生命力的顽疾。有眼光的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都懂得“爱才”、“怜才”,然而,“留才”确实是一门深刻的学问。看着好不容易招来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素质较高的人才流失出去,企业老板未尝不心疼。只是,这种“空降兵”式的高素质人才来到新的企业,必定会经历种种不适。企业在发展中求变,却不可能在瞬间应少部分人的理想状态而变。大自然的土壤也是经过风蚀雨浸、沧海桑田,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并不是土壤生来就适合所有的种子成长。

云南易门盛凌瓷业的总经理凌东旭曾跟记者提过,盛凌是云南唯一一家卫浴企业,他想让云南的卫浴品牌走出去,在中高端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因此,他亲自去广东寻找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也有所收获,只是这些人才到了易门之后,多数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要么是因为沿海地区的生产技术跟云南高原地区有所差别,不能调整适应,做出创新;要么就是用从沿海地区带来的管理方式,急切地想改变公司状况,导致公司大部分员工不适应,进而有抗拒情绪,让这些想一展抱负的管理者倍感孤独。

易门意达陶瓷也曾通过陶城报的招聘广告,从广东招揽了两位管理人才,个人能力当然是过硬的。意达在云南属于老牌企业,企业的实力也不算弱。但是,这些人才跟企业自身、跟企业其他员工的磨合,都成为问题。

易门滇源瓷业总经理纪植强也跟记者提过,他愿意花高薪聘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招聘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在这种情况下,云南南鹰陶瓷总经理林时跃甚至表示,高薪聘请人才他是赞同的,但他不会这样做,他们公司从基层到管理层,大多数都是本地人,因为工资相对较低,人员也相对稳定。

与以上几家企业不同,贵州红枫瓷业有限公司算是跟外来人才磨合得比较好的。公司总经理林厚荣表示,他们公司的管理层人才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招聘来的。他说:“要在贵州这样一个比较偏僻贫困的地方吸引人才,只有靠高工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肯来的人比较少,所以人才之间的竞争没多大,工作也就比较稳定。”当记者问到是否有来一段时间,感觉不适应又回原来的地方去的现象时,林厚荣笑道:“我们厂的管理层人员有一部分是以前跟我在其他地方干的,已经干了四五年了。新来的,工资给得高,公司又给他们提供了发展平台,自然就很少有倒回去的现象。”

瓷器化妆土的观察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

化妆土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了改善釉色,也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工艺方法和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化妆土的应用更加广泛,除青瓷外,白瓷和彩绘瓷也采用这种工艺。五代时,耀州窑青瓷有黑胎和白胎两种。黑胎青瓷的胎质较唐代已有改进,细密坚薄,但含铁量高,胎色呈铁灰或黑灰,因此胎外施一层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唐代河北邢窑白瓷有粗细两种:细白瓷胎白釉净,不施化妆土;粗白瓷的胎骨灰黄粗糙,先敷化妆土再施白釉,使釉面白净。唐五代的长沙铜官窑发明了釉下彩,胎灰白或土黄,如不用化妆土,会影响装饰效果,因此在制作中采用制胎——施化妆土——彩绘——上釉——烧制的流程,对提高外观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时,北方磁州窑对化妆土的运用非常成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磁州窑的胎土大多灰褐色或土黄色,白釉黑彩采用敷化妆土、彩绘再施透明釉的方法,使釉面白净饱满,黑白对比强烈。在白釉划花、白釉黑彩剔花等装饰方法中,化妆土则直接参与纹饰装饰。在白釉划花中,胎上施化妆土再划花,划痕处露出灰褐色胎,外罩透明釉,这样形成了白釉地灰褐花纹的效果,巧妙利用了胎和化妆土本身的色泽来进行装饰。白釉剔花的方法和此相似,只是将纹饰外白“地”剔去,露出深色的胎。白釉釉下黑彩划花工艺更复杂一些,在生坯上敷白色化妆土,上以黑料绘画,再用工具在纹样上勾划,划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有些甚至连化妆土也划去,露出深色胎骨,这样形成黑(纹饰)、白(化妆土)、和灰(胎骨)三个层次,以立体的方式装饰器物,这种方法和唐宋象牙雕刻中的拔镂雕或明清雕漆中的彩雕很相似。

在观察化妆土的时候需注意和“中间层”的区别。宋代钧窑釉瓷标本的断面上,胎釉间有一层白色介质,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胎、釉成分相互渗入,经离子交换析晶而形成的钙长石层。这一中间层在作用上起到了统一釉下色泽的作用,但系烧制中自然形成的,而非人工敷就的化妆土。这种介质中间层在宋代磁州窑青瓷上也能见到,形成机理相同。

化妆土的观察对瓷器研究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确定制作年代——有些窑口化妆土往往在某一时段使用,观察化妆土能精确考定年代。耀州窑青瓷在五代时使用化妆土,从标本断面看,胎体、化妆土、釉层清晰可辨。宋代耀州窑青瓷断面也有一丝白线,但胎体、中间层和釉层间界面模糊,系介质中间层,和五代青瓷区别明显。

确定制作窑口——明清以前的所谓高古瓷有时往往难以区分窑口,而化妆土是一个关注点。最常见的例子是越窑青瓷和婺州窑青瓷的区别。这两个窑口的产品除其他特征区别外,是否用化妆土是最明显的区别。

确定识别真伪——古代陶瓷的原料、工艺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现代很难模仿。如新仿耀州窑青瓷的胎骨都很白,仿五代制品不见化妆土,仿宋元制品也无中间层。结合造型、釉层、底面等特征,观察并分析化妆土有利于鉴别陶瓷器的真伪。有些古玩商将新仿器物打碎后卖瓷片,更应观察化妆土工艺,鉴别是否后仿。

产经观察:陶瓷业淬炼“硬本领”


从餐桌上的饭碗茶杯、房间里的装饰摆设到地上铺的板材地砖、墙上贴的保温材料……陶瓷制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制陶大国,我国陶瓷产品及企业数量多年稳居世界前列,居民消费需求的加快升级,更让陶瓷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当前,我国陶瓷工业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新作为?迈向高质量发展,还需解决哪些问题?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卖相”变好,品质变优,效率提升

智能制造助力陶瓷业可持续发展

信号灯闪烁,机器声轰鸣,6台智能生产设备高速运转,一个个圆形、异型的精致盘碗接连下线。从上料、成型、修坯到补水,生产全部自动化。在江西邑山瓷业公司陶瓷智造工坊,记者看到了智能改造给陶瓷制造带来的巨大变化。

“智能化升级后,一台设备一小时至少可生产300件产品,相当于过去半自动化设备一天的产量。”邑山瓷业副总经理尹忠伟介绍,智能改造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还有效缓解了陶瓷制品易变形的难题,“变形率从15%降到5%左右。‘卖相’好了,品质优了,销售更有底气!”

邑山瓷业所在的江西景德镇市,是我国有名的“瓷都”,盛产日用陶瓷,鼎盛时期有制瓷工20多万人。上世纪90年代,陶瓷工业一度陷入低迷。

“重振陶瓷工业,必须走智能化的路子!”前些年,尹忠伟发现,不少采购商从四面八方赶到景德镇,却苦于找不到产能足够的供货商。

去年9月,邑山瓷业决定斥资1亿元、建设一座年产1000万件瓷器的智能工厂。“不仅重新挽回了一度流失的大客户,还能通过设备共享为周边小企业承接自身产能无法完成的大订单。”尹忠伟告诉记者,智能制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做大生产规模,“在景德镇,一度‘作坊林立’的情况正在好转,行业集中度日渐提升。”

日用陶瓷之外,智能化的潮流也正在重塑建筑陶瓷业。三层干燥窑炉全线铺设感应器、原料配比实时传送、机器故障自动排查、智能调节燃气用量……在山东淄博市,统一陶瓷科技公司新改造的2号生产线近期正式出砖,引得不少业内人士前来参观。

“改造之后,通过节约能耗降低了超过15%的成本,产品优等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由此提升10%。”对于改造成效,统一陶瓷总经理陈世伟如数家珍,“最近,我们刚与海尔卡奥斯平台签订合同,通过数据上云实时获取下游客户需求数据,进而实现按需定制。这样一来,库存压力就会大幅减小,成本又将进一步降低。”

“当前,陶瓷行业已有近20家绿色智能工厂投入生产,多家企业正在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樊瑞新表示,短期内,智能制造将助力陶瓷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秩序,长远看,它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将帮助企业克服环保、人工等因素造成的成本上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废瓷变“宝贝”,瓷砖可防滑

提高附加值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

“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是传统陶瓷工业留给人们的印象。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找到了破解高耗能、高污染的“良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呢?

一方面,引入前沿技术、优化生产工艺。

高强度陶瓷水管接头、可用于军工的防锈陶瓷螺帽、能净化水质的瓷珠、晶莹剔透的陶瓷珠宝……在景德镇瓷海瓷业公司展厅里,各式陶瓷制品让人眼花缭乱。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都是用废瓷制造的。

“‘吃’进去的是废瓷,‘吐’出来的是‘宝贝’!”公司负责人张钧告诉记者,企业经过数万次试验探索出废瓷回收新工艺,“不仅将产品的硬度和韧性增加了15%,产品附加值也大大提升,一吨废瓷就能产出60万元。”

同样是依靠独特本领,陶瓷智造工坊在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成功拿下为一家连锁酒店供应瓷器产品的订单。“借助3D建模系统和3D打印设备,从设计、打样到制造只用了半个月,比其他企业快了一倍。”尹忠伟介绍,陶瓷产品生产周期长、制造工艺相对复杂,极易由于温度变化出现颜色和造型偏差,使得设计往往难以转化为最终产品。“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新工艺,设计到产品的转化率从30%提升到80%,生产更有保障,设计空间也大大拓展,可助力产品从低端走向高端。”

另一方面,推出创新产品,拓展应用场景。

在瓷砖中加入防滑干粒,传统瓷砖就能变为“防滑石英砖”。“仿石陶瓷仿真度高、抗冻融能力强,再加上近年来石材价格上升,使用陶瓷的成本相对较低,为陶瓷转向户外市场拓宽了销路。”陈世伟说。

依靠自主研发的防静电瓷砖,山东电盾科技也蹚出了一条新路。“目前,防静电瓷砖已广泛用于医药化工、地铁运输等领域。”公司负责人袁国梁说,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对安全和健康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也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开发出抗菌瓷砖推向市场,销量可观。”

“当前,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中高端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日渐增长,这为我国陶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成长空间。”樊瑞新认为,下一步,陶瓷企业应持续在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上下功夫,主动适应需求变化。

转变营销方式、培育自主品牌、打破技术瓶颈

未来须向定制化、绿色化生产转型

“近年来,陶瓷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不少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保持了一定增长幅度,但今后的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展望未来,樊瑞新分析道,一方面,消费市场出现新变化,不少企业还未能适应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不振,企业经营难度增大,“要经受住种种冲击和挑战,陶瓷企业须持之以恒加快转型升级。”

——要适应营销模式转变,为好产品谋得好销路。

“过去给别人做配套,渠道掌握在下游企业手中,他们的日子好过,我们才好过。”张钧说,今年受疫情影响订单缩水,倒逼企业主动开拓销售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决心易下,但由于缺乏市场资源和相关人才,一度推进缓慢。张钧表示,企业希望能在人才引进、市场对接方面得到相关引导和支持,让技术优势尽快转变为市场优势。

樊瑞新认为,互联网等新营销模式的兴起正在颠覆传统营销模式。“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支持企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线上线下展销会等方式,协助企业开拓市场,同时鼓励企业加快提升品牌意识,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推动装备制造自主化,助力更多企业迈向智能化。

与建筑陶瓷相比,我国日用陶瓷市场体量相对较小,相应的自动化设备制造能力较弱。“目前,我们的核心自动化设备和配件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生产水平还比较低,尚不足以支撑陶瓷企业自动化转型需求。希望将来能有改观。”尹忠伟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从长远看,推动关键零部件攻关、高端专用装备技术改造是整个轻工行业迈向智能化发展的关键。

在调查采访中,许多从业者看好陶瓷业发展前景——“陶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材料。”“与其他产业不同,陶瓷的可塑性极强,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樊瑞新认为,随着消费需求更加高端化、多样化,陶瓷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将逐步向定制化、绿色化生产转型,日用陶瓷要在提升文化品位和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建筑陶瓷则应聚焦多功能、节能型等技术研发,“总之,国内陶瓷市场需求还会稳定增长。企业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产业摆脱‘小散弱’,迈向高质量发展。”

明代陶瓷鉴赏 注意观察胎体和甜白釉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诗文赞颂。下面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的对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

首先,明代陶瓷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笔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后来,笔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怎样理解这个“甜白”?专家认为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抢占国内市场 德化陶瓷在大城市设营销点


连日来,德化县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国内各大中城市的陶瓷经销商,双方就异地设立德化陶瓷品牌营销点展开洽谈。哈尔滨的陈先生在德化考察了一周,最后还是因为现有经营条件达不到要求,没能获得德化县政府授予的营销点品牌店招牌。

这是德化为了抢占国内陶瓷市场,大举进行异地营销,严格考核前来洽谈的异地商家的情景。

引导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德化陶瓷一直以来都以出口外销为主,蜚声海外。然而,近年来受汇率下调、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影响,德化陶瓷出口不再是春光无限。同时,国内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居摆设日益讲究,高档的手工艺瓷“飞入寻常百姓家”。

德化县政府由此重视引导陶瓷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国内市场,内外销并重,坚持“两条腿”走路,每年组织一批企业到国内大城市举办德化陶瓷展洽会,县里也组织办展,每年都有10多场,德化陶瓷迅猛地拓展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陶瓷订单飞入德化。

异地设品牌店实现“双赢”

随着德化陶瓷的国内市场逐步做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冒产品,严重影响“中国瓷都德化”品牌。如何保护自己的品牌,并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成为德化陶瓷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异地设立营销点,打自己的品牌,德化县适时提出新的思路。于是,“中国瓷都德化”品牌宣传领导小组应运而生,指导企业在地级市以上每个城市建立一个营销点,政府统一授牌并监督———企业精品店要求店铺在城市繁华地段,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产品为中高档次;综合店则要求店铺在中心城区,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有德化政府授牌,意味着该店销售的产品出自德化原产地,也意味着品牌经营授权,一个城市只授权一家。

目前,青岛、杭州和南宁等三座城市的营销点拿到政府授牌,企业也在厦门和晋江两地设点。其中杭州的金马车店规模最大,拥有近20个店面。记者采访时,巧遇前来德化洽谈业务的该店负责人徐建勇。“金马车”从最初的2家店面一步一步做到去年10月拥有16家店面,并拿到德化县授予的“中国瓷都德化金马车店”这个“金字招牌”,营业额从原来的一个月几千元到50万元。今年德化计划在全国设立5-10家营销点,目前已有义乌、成都、上海、北京和沈阳等地陶瓷经销商前来洽谈。政府搭建好平台,通过异地设营销点,打“阵地战”,由营销点往下发展网络做大市场,厂家跟着商家走,德化正在探索一种“三赢”的陶瓷宣传销售模式。

元青花鉴定之如何观察岁月痕迹


一、看青花透骨。

老东西自有它的老相,特殊之相,青花透骨就是其中的一项,而且还是一种无法仿制的迹象。青花透骨是一种特殊迹象,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而且发生在釉下,独特性和排他性很强。元代青花所用钴料,有国产与进口的青料。国产料发色灰,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净素雅,时有黑色斑点。如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瓶一类大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料多是用于小件器物,如菲律宾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征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莲菊连座瓶炉。

何为青花透骨,又是如何个透法?青花是一种钴料,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钴料对胎体和釉面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只不过进口料的腐蚀性更强而已。用钴料在胎体表面绘画,然后再罩上一层釉,成为青花瓷。经高温烧制,钴料与胎紧密结合,并不断地向胎体内渗透,便形成了青花透骨现象,时间越久,渗透越深越广。到此可能就会有人说,老瓷青花下沉,新瓷青花上浮,这里面有细微的差别和不为人知道的特点。

关键在于:

1、元青花的青花不仅向下渗透,而且向上“扩张”,晕散,这种内在的变化和活动并不因为烧成出窑后停止,相反永无休止而缓慢地进行着,只是肉眼很难观测到而已。因天长日久化学和物理反应,青花与釉相互融化并扩散至釉面;而新烧制的瓷器,青花并非上浮,而是沉在釉中,如果敲碎瓷器用放大镜观察断面就会发现:老瓷的青花直达釉面,而新瓷的青花是在釉中,离釉面还有一段距离。

2、老瓷的青花下沉而且深入到胎内与胎体相溶,结合得非常紧密;即使釉面磨损或被腐蚀,青花依然留存可见。而新瓷的青花与胎骨结合不紧密,釉面被腐蚀时,青花也会随之脱落。元青花的发色多种多样,成因复杂,是鉴定元青花过程中遇到的最难解,最疑惑,最不容易判断的地方。由于元青花的数量稀少,见过、特别是能够上手一定数量和多种类型的元青花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人都缺乏实物参照,只好用照片来比对。照片因技术上的原因,色彩经常会有一些失真和无法避免的误差,使元青花的发色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辩真识假十分困难。

二、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只有在这极少数的传世品上才会有使用痕迹。

元青花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有使用痕迹的很少,没有使用痕迹的较多,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相反,倒是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真、精、新、美。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看使用痕迹,只是要看是自然的使用痕迹还是人为做上的痕迹,以此来判断东西有没有做过旧,从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三、土沁、海捞痕迹:器物多为出土器,有“土沁、土斑”痕迹,有的釉面会出现剥蚀状况。

元青花有些是从大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简称海捞),目前已经有做假海捞的仿品,把瓷器放在海水里半年以上就会生成和真海捞没什么两样的皮壳,遇到有海捞皮壳的瓷器,要透过海捞皮壳看本质。目前仿古器中的仿土沁仿海捞,仿使用痕迹,仿得好的都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仿古土沁有一种作旧后回炉的,已经真假难分。

四、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由于“元青花瓷器”,在历史上被封锁了近六百年,到1929年才被英国人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由美国人出书,七十年代末才被国人认识。

因此,不存在明、清、民国仿制的问题。国内馆藏品都属出土器,传世品绝少。如果藏者发现是“旧器”就必定是“真品”,如果是“新器”,就必定是“赝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仿制元青花)。

陶瓷卫浴行业30年变迁史 潮流轮流上演


几千年前,陶瓷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人们用精巧的双手,烧制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陶器,被当成上好的装饰品摆设在屋中。上千年后,这一发明在地球另一端的意大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意大利人将其制成精美的瓷砖、浴缸,用于居室的装修。

生于中国的陶瓷又怎能在异地大放异彩!当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我国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也在世界浪潮中接受洗礼,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成熟。

计划经济时代:瓷砖、马桶是奢侈品

虽然陶瓷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代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在中国还属新兴行业,历史远没有那么久远。唐山陶瓷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现代卫生陶瓷的厂家,始建于1914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首先进军国际市场,出口量列当时全国之首。但是全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瓷砖等还需大量进口。在那时,瓷砖、浴缸、马桶等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还只是少数人有能力购买的奢侈品。

上世纪80年代:陶瓷改善生活

1983年,第一条现代化的建陶生产线进入中国,我国诞生了第一片釉面砖,普通百姓也有了接触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机会。瓷砖刚面世的时候,人们选用它装修厨房、卫生间只是单纯从清洁卫生的角度出发,对装修的风格并没有多高的要求,同时生产厂家也没有注重这方面的研究。那时,市场上几乎都是150×150毫米的白色方块瓷片,有花纹的瓷砖很少见。

80年代中期,某品牌率先开发了330×330毫米的仿天然石系列、仿石印花系列、仿花岗岩系列等三大系列彩釉砖,震荡了建筑装饰消费市场,成为引领中国瓷砖市场的潮流产品。这些产品虽然在现在看来十分普通、常见,但是在那时,却是装修时尚、前卫的代名词。此类瓷砖被广泛应用于外墙装饰铺贴,成为了当时替代部份金属材料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改革开放同时使人们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大家依稀还可以记得以前简陋的“茅房”,而此时,便于清理的陶瓷蹲便器在一些筒子楼设立起来。虽然此时坐便器、浴缸等尚未普及,但这仍是人们生活条件改善的一大进步。

上世纪90年代:产品以中低档为主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了显著提高,建筑卫生陶瓷市场也开始逐渐红火起来。这时,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厂家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消费,将厨房、卫生间装饰用的瓷砖设计成比较接近的风格,进而形成厨卫墙地一体化的消费潮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厨卫墙地一体化已成为了主流。这一时期,厨房、卫生间用的瓷砖大都只是从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设计,瓷砖本身的形状、构图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此时,已经有一些先进企业开始意识到,单纯地依靠色彩变化很难在瓷砖的设计上有太大突破,于是,一些带有绘画等艺术感染力的花片开始面世,让本来非常单调而又冰冷的瓷砖墙面有了一种动态的感觉。在后来的几年间,花片种类越发繁多,瓷砖的设计发展到了较高的地步。

而卫浴方面,此时我国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集体、私营、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为辅的多种所有制生产企业并存的格局。全国的卫生陶瓷生产厂家大约有数百家,生产规模较小,大多数卫浴生产基地集中在河北省。

这一时期全国普遍对于卫浴产品的需求还以中低档为主,但沿海发达地区对高档卫浴产品也开始有了追求。与此同时,国外知名品牌洁具商争先恐后打入中国市场,争抢中国高档卫浴这块蛋糕,并将高能耗、重污染的卫浴产品生产基地转入中国。

21世纪:返璞归真是主旋律

步入新世纪,瓷砖在设计上又有了质的飞跃,返璞归真成为了整个行业的主旋律。一方面,仿古砖大放异彩。仿古砖以其巨大的空间艺术表现力代替了涂料、壁纸等传统墙面装饰物,跃然墙上,成为了目前最流行的装饰墙面的材料。另一方面,马赛克重新回归。马赛克在90年代末曾经流行一时,如今它摇身一变又卷土重来。马赛克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它曾是十几年前装饰墙、地面的材料。随着墙砖、地砖的不断出现和普及,这种小小方块砖越来越少见。而近年来,马赛克又受到青睐,除了它的怀旧感,还因其小方格组成墙、地面,较之大块墙、地砖更活泼和富于生活气息而备受宠爱。除此之外,功能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抗菌砖、耐磨砖等也开始逐渐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卫浴方面,高档卫浴市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以往由于技术等原因,高档卫浴市场一直被进口产品所盘踞,随着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业的不断进步与成长,更多的民族品牌开始重视起高档卫浴产品这一广袤市场。在中低档卫浴产品中,节水、节能开始成为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企业在研究如何使卫浴产品更加美观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使产品更加实用、节能、环保。

在21世纪,建筑卫生陶瓷的艺术化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艺术、文化和思想融入到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当中,在向消费者销售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同时,也在把我国悠久的陶瓷文化传递出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潮流观察 艺术陶瓷抢占高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潮流观察 艺术陶瓷抢占高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