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超越时空的美

超越时空的美

美家美瓷砖 美缝瓷砖 瓷砖美缝价格

2021-05-15

美家美瓷砖。

数千年前,土与火的结合,让陶瓷文明曙光初现。

文化的绵延,永恒却不能全部的持久。

有时候,遗憾或许是一种美。

数千年后,崇敬与激情的碰撞,唤起了新的希望。

古典与现代的交汇,瓷都与皇室的拼接,这是艺术魅力的承接与转换。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超越时空的美吧。

珐琅彩婴戏图玉堂春瓶

珐琅彩作品:

规格:高39.8cm肚径24.5cm作者:易查理

玉堂春瓶为雍正时期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瓶上所绘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婴戏图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还有和生肖图案、各种吉祥器物、儿童游戏结合的。婴戏图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婴戏图中孩童纯真可爱的形象,特别能表现节庆欢乐的气氛,有祈福求安的意义,也是百子千孙、多子多福的好兆头。

珐琅彩花开富贵图大冬瓜瓶

珐琅彩作品:

规格:高36cm肚径28cm作者:易查理

冬瓜瓶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传统瓷器花瓶器型之一,敞口短颈,瓶身圆润丰满,因貌似冬瓜而得名。景德镇烧制较多,起初为皇宫贵胄烧制。后因造型大气,且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受到各阶层喜爱而流传开来,成为清朝以来典型的花瓶器型。此款珐琅彩大冬瓜瓶,是冬瓜瓶的变形,它将瓶身进行一定比例的拉升,使得器型更显高贵和大气,加上瓶身上纯手工绘制了象征着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花中之王”――牡丹,在“中国红”地与“帝王黄”地珐琅彩的衬托之下,彰显出独一无二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非常适合高档场合的摆设及收藏。

珐琅彩和谐中华图挂盘

珐琅彩作品:

规格:直径50.8cm作者:易查理

挂盘,是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盘子,在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的一种极具有观赏性的工艺装饰品,俗称“艺术盘子”。此款珐琅彩挂盘上饰“九蝶九花”,以九九归一,盛喻四海同心的中华盛世,再加上“中国红”地的明亮色泽,让这幅“和谐中华”图更显喜庆祥和。

珐琅彩安居乐业图灯笼瓶

珐琅彩作品:

规格:高32cm肚径28cm作者:易查理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上饰安居乐业图为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安居乐业”一词,出自《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至老死不相往来。”形容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此款珐琅彩灯笼瓶以鹌鹑的“鹌”与“安”、菊花的“菊”与“居”、枫树为落叶乔木,“落叶”与“乐业”为谐音,绘制了一幅“安居乐业图”,以喻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

珐琅彩熊猫图大冬瓜瓶

珐琅彩作品:

规格:高36.8cm肚径28cm作者:易查理

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并被称为中国的“友好大使”。它曾一直是我国赠予国际友好国家的礼物之一,并积极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友谊和相互了解。然而目前,熊猫面临绝种危险,全球只剩下1900多只。将熊猫画于瓷器上,是国宝与国粹的结合,更加富有传承文化、友好交流、吉祥如意的意义。

珐琅彩锦上添花图和瓶

珐琅彩作品:

规格:高39.7cm肚径22cm作者:易查理

锦上添花图案形式丰富多样,但都有着相同的吉祥寓意与美好祝福。此款饰以锦上添花图的“中国红”地珐琅彩和瓶,象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是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赠送给中国东盟10个国家和与会领导人的国礼。

珐琅彩荣华富贵图玉壶春瓶

珐琅彩作品:

规格:高33.5cm肚径22cm作者:易查理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从当时的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具有观赏性的陈设瓷器。“荣华富贵”一词出自《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请谒,取权道,行事便辟,以贵富为荣华以相稚也,谓之逆。”多用来比喻兴盛或显达。荣华富贵图是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样之一。它以芙蓉花、牡丹为主,“蓉”与“荣”同音,花即华,牡丹为花中王,旧称富贵花,即“富贵”。这两种花的结合,寓意着富贵荣显。

珐琅彩吉祥如意图双耳尊

珐琅彩作品:

规格:高36.8cm肚径28cm作者:易查理

尊,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到西周时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羊方尊。此款双耳尊的瓶型是尊的一种演化,它具有侈口短颈,圆润饱满的器身,圈足等特点。在此款双耳尊上,饰有牡丹组成的“缠枝牡丹”,莲花、葡萄组成的“缠枝莲”和“缠枝葡萄”,人物和鸟兽组成的“人物鸟兽缠枝纹”三种类型的缠枝纹结合而成的吉祥如意图,寓意万物永恒、绵延不息。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古代犀角杯的艺术之美


如今犀牛角已经是被禁猎的了,虽然犀角的药用价值很大,但是我们要遵循国际公约保护野生动物,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欣赏古人留下的精美犀牛角杯,因为犀角杯自古稀有,所以古人得了必然极尽雕工之精巧,使得古代的犀角杯成为了艺术品,而忽略了它的使用价值。

中国古代从宋朝之后就开始用犀角雕刻犀角杯了,一般都是随形雕刻的,雕刻精美,费工而节料,因为犀牛角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用犀角杯饮酒对身体有益。犀角杯的实用价值是主要的,艺术价值居第二位。

天然犀角的特征,如何鉴别古代犀角杯

1.天然的犀牛角角短粗且底盘很大,角外皮褶皱,无光泽;

2.“鱼卵纹”纹理是犀牛角独有的特征,借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犀牛角横截面出现“鱼卵纹”纹理,这是鉴别古代犀角杯的依据之一;

3.天然的犀牛角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都有同心圆和髓腔,犀角的内部组织有半透明度,纵向具有牵长的纤维丝状线条。

古代犀角杯艺术品赏析

犀角雕蜀葵形杯

犀角雕蜀葵形杯,充分利用了犀角杯的材料,杯随形镂雕,作折枝蜀葵式。折枝之刀口表现得一丝不苟,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主枝至腰处分裂为二,于杯口处合抱,又有小枝盘绕其间,穿插转侧,变化多端。花瓣形之杯口随犀角纹路作螺旋式。杯内底挖刻花蕊。

明代犀角雕松树纹杯

犀角雕松树纹杯,利用犀角底部天然的椭圆形,采用镂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通景式构图,以松树桩为杯体,利用犀角天然的天沟地岗,于杯侧镂刻松干为柄,松鳞斑驳。又在杯壁地岗部位浮雕松枝一杈,苍古朴拙,松叶如轮。此杯造型古朴,刻工于浑朴中见精巧,刀法细腻流畅,纹饰自然生动,是犀角艺术品中的雕刻佳作。

犀角雕九螭纹杯

犀角雕九螭纹杯以亚洲犀角制成,保留原角形。杯打磨光润,但内外壁不平整,有较多沟纹,色泽亦显现深浅差异,形成斑驳陆离的效果。器表纹理稍粗,似模仿山岩状,外壁浮雕9条螭龙,攀爬缠绕,动感十足。6条螭环于杯口下,姿态多为横向,其中唯一螭长尾贯通上下,与另一组螭相联。另3条螭置于杯身下部,成波浪式布排。杯体粗壮,纹饰疏畅有力,雕刻用工之巧,艺术欣赏力高。

犀角雕芙蓉秋虫杯

现代钧瓷的自然窑变之美


“钧为贤者变,景随识者意”!

在中国的诸多瓷类中,钧瓷是十分另类的瓷种,“钧瓷窑变,人意难测”,“窑门一关,大师无奈”!

在钧瓷的欣赏与收藏方面,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以为现代钧瓷不如古代钧瓷好!

说古代很好,没错,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毋庸置疑都是大浪淘沙的极品!

但不可就此论定现在的没有古代的好。其实现在的不少精品甚至比古代的好多了,但并非都是,只是就精品极品而言,先讲明白!

钧瓷窑变精品铺耳尊

古代钧瓷,具有很高的借鉴研究的历史价值

古代钧瓷,作为国家和专家而言,要的是参考和标本。

按艺术效果及真正的艺术价值而言,现在的精品钧瓷比古代的会更好。

但是并不是说现在的钧瓷都很好,很多很多的现在钧瓷与宋代的官钧相比,精美程度无法企及,甚至现在的很多精品钧瓷也难以达到宋代官钧的效果,这是事实!

就钧瓷而言,无论何时,好的极品都很少,可遇而不可求!

钧瓷窑变精品观音瓶

就窑变艺术效果而言,现在的一些极品钧瓷,比宋代的官钧精品都要好,这也是你不得不承认的!

毕竟技术,经验都在进步,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不可一味的迷信古代和书本,按图索骥与事实有很大的差别,譬如有些人看到电视剧上某某宫廷、豪门摆放的钧瓷,就以为那是样本,是好的,岂不知那只是一些道具,往往是很一般的,与现实中的精品极品可能差之天壤,有些事不言而喻,有时你若要解释,他们会说“不好的会上电视剧吗?”让你无语 ,不可解释就沉默,岂不知真正的极品往往是一生难求的,岂可让他们拿去做样道具。

再者,现在的钧瓷远比宋代的数量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出现精品极品钧瓷的几率也会多得多

钧瓷窑变精品赏盘

就一些极品钧瓷而言,真真是来之不易!

我一直讲:“一件极品钧瓷的出世,来自上天气候的眷顾、神火的佑护和匠师虔诚心血的付出”!

真真是天人合一的精灵“成之在天”!

而一个人的得到,则完全靠缘分!“得知靠缘”!

在中国的万千瓷类中,钧瓷是最为独特的瓷种!

鬼斧神工,人意莫测!

赏钧瓷就是赏窑变,窑变是钧瓷的最大特点,是钧瓷的精髓,更是钧瓷的灵魂,离开窑变赏钧瓷,则意义不大!

美如朝晖的钧瓷-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器是一种厚釉器物,其瓷釉上常常出现一种被称为“蚯蚓走泥纹”的纹路,这种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形态宛如蚯蚓在泥土中游动一般。钧窑器物所呈现 的“蚯蚓走泥纹”,属于烧制工艺上的一种偶然现象,且仅存在于北宋的钧窑瓷器上。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给器物平添了一种纹路美,它作为钧窑瓷器的一个特 征,也是文物界鉴定钧窑器物的线索之一。

“入 窑一色,出窑万彩”是钧窑最显著的特点,钧窑正是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的釉面在高温烧制中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似真似幻,变化莫测,往往引起 人们无限的遐想。“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人曾在诗中这样形容钧窑瓷器上美妙的色彩和图案。钧瓷的颜色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 牡丹,体现着典雅大方、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气。同时,钧瓷的形态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清新练达的含蓄之美。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钧窑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米色、天青、胭 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钧窑瓷器上所闪现的海棠红色是加入铜的成分所致。此外,铜元素对窑温十分 敏感,要在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下才能烧制出美丽的红色,若稍有偏离,色泽就会产生变化。因此,即使是最老练的烧窑工匠也无法预测,出窑后的钧瓷会呈现出何种 绚烂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烧制结果的不确定性,使钧瓷的美千变万化、独树一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钧窑尊”可谓存世钧瓷中的精品,其口缘内施天青釉,器外 则以大青、玫瑰紫和海棠红交融在一起,釉色美如朝晖晚霞,极尽绚丽璀璨之致。

宋青瓷美到无言


哥窑瓶

在胡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酱色的小罐子,他用来做烟灰缸,说起来,这个罐子却有些年头了,是唐代的东西,只是样式极为普通,虽为整器,却并不值钱。“年头是有了,可惜只值百来块钱,古玩这东西,很多时候,价钱和历史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胡正中玩瓷器也有些年头了,有意思的是,他只玩高古瓷,以及宋代的青瓷,并不碰现在最热的清三代,什么青花、粉彩之类的也似乎没什么兴趣,“瓷器这东西,水太深,玩一样,就足够玩一辈子了。”无论是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还是越窑的“千峰翠色”,只是那神秘的一抹青色,就让他痴迷不已。

青瓷,简约之美

胡正中玩瓷器近20年,手上把玩过的瓷器不计其数,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他最终却痴迷在了青瓷上面,尤其是源自浙江的越窑。“青瓷玩多了,似乎逐渐就对青花什么的都不感兴趣了,简单的一个越窑秘色瓷,就足够我把玩经年了。”

一直以来,瓷器就是收藏圈里最热门的大项之一,虽然如今瓷器越发真假难辨,整器难寻,但是依然有无数藏家义无反顾地冲进这个混乱的圈子。唐、五代、宋、明、清各代瓷器都不乏追捧者,其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文化韵味倾倒了无数人,然而,在收藏瓷器的圈子中,却大多以收藏宋代瓷器为最高境界。如果你能拿出一个宋瓷好窑口的整器,那你在这个圈子里的地位就两样了。

在宋瓷中,自然以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这“五大名窑”最为有名,这些窑口的一件残片都可以卖到上万元的惊人价格,整器对于大部分收藏者来说几乎只是存在于博物馆和拍卖图册上的。除了这五大名窑,最近几年,宋代以前偏冷的越窑、龙泉窑、耀州窑以及磁州窑也逐渐成了藏家的抢手货。

与青花的线条美感和粉彩的色彩斑斓相比,宋瓷则以单色釉的完美著称于世。无论是钧瓷的海棠红还是汝窑的天青色,或者是龙泉窑的梅子青以及越窑如冰似玉的翠色,都让后来的玩家沉醉其中。其中,越窑青瓷历史最为悠久,被称为“瓷器之母”,在唐代就被陆龟蒙称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入宋以后,贡瓷数量大增,一次进贡就多达十四万件。越窑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形成了当时有名的“南青北白”的格局,也影响了后来藏家的收藏习惯。

宋代钧瓷的窑变色釉艺术之美


钧瓷的窑变为钧瓷魅力的独特存在,是其他各大名窑无法比拟的,宋代时期钧瓷文化传播达到顶峰,钧瓷的烧制工艺达到了顶峰;宋代钧瓷的窑变色釉艺术之美无与伦比,详细讲解如下。

钧瓷最夺目的就是它的窑变色釉艺术。多数的宋代钧瓷难以用标准的色相去衡,经过高温的渗化流动窑变成多种色泽给人以或稳重浑厚、或素雅明净之感。

宋代钧瓷出戟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钧瓷初尚天青和天监,因在青料中加有铜质,经氧化还原焰作用呈现红色,并于青色相互融合或是紫中泛青画面丰富多变。古人多用自然界的动植物、天气、景观来对比和描绘釉色的色相和质感,清新脱俗而又恰到好处。

用“入窑一色釉,出窑万彩器,干钧变化,意境无穷”等词来形容钧瓷的绚丽多彩;用“白玉为魂影清流” , “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出时”,“高山云雾霞一 朵,烟光凌空星满天,霞光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描绘自然窑变出来的诗情画意。

宋代钧瓷仰钟钵·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钧瓷的窑变色釉艺术之美精妙绝伦,窑变朦胧意境中呈现出来的神秘莫测之景似仙山、似样云、似雾霭、似飞流,似日月星辰、似山峦湖海、似雨过天青朝霞万千、似夕阳西下暮云浮动,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醉在其中。

钧瓷的釉色繁多,如色泽瑰丽的就有石榴红、海棠红,火焰红,朱砂红,玛瑙红,桃花红,枣红等;

沉静清雅的蓝有天蓝、翠蓝、湖蓝、靛蓝等;

清新婉约的青有豆青、玉青、粉青、蛋青等;

雍容华贵的紫有葡萄紫、丁香紫、茄皮紫、葛花紫等;

玉洁冰清的白有月白、玉白等。

宋代钧瓷鼓钉洗·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代钧瓷的窑变色釉艺术之美轮美奂,一件好的玉青或玉白釉的钧瓷似玉如蜡,宋人用厚若凝脂,状如蜡泪来形容它。 《 陶雅 》中所描绘“宋钧之紫,汗漫全体,晕成一片。”宋代钧瓷上常晕满月白色汗珠状的流纹或者在紫红的背景上遍布蓝白色流纹正是这种情况。

钧瓷釉开片所产生的纹路,是烧制的过程中收缩的比例不一致而产生的裂纹或痕迹,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纹饰之美,使静态的釉面增加了动感和活力。如冰裂纹、蟹爪纹、兔丝纹、蚯蚓走泥纹等,丰富了器表的肌理与质感,自然而有趣、鲜活而生动。

一件好的钧瓷烧制的成功率很低,窑变呈现色相不稳定,在烧制过程中往往有“十窑九不成”的情况。民间素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赞誉。钧瓷之美,美在造化,神在窑变,独一无一,弥足珍贵。

宋代钧瓷葵花花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正是宋人辗转于尘土之间不懈的探索,才流传下来一件件胎质细腻、工艺精细、釉色绝佳的传世钧瓷珍品,它是宋代钧瓷辉煌成就的缩影。

钧窑在后世被视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代的钧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不但艺术底蕴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品味,它集烧瓷经验、色彩美学、造型艺术、社会审美为一体,为构建后世的北方地区庞大的钧瓷体系打下了基础,至今窑火不熄。

钧瓷的四大美:神奇妙绝释义


钧瓷的四大美:神奇妙绝释义

神在窑变:钧瓷以其玄妙独有的“自然窑变”艺术,创造出绚丽缤纷、千变万化的钧瓷神韵来。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色彩各异的作品来。故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人意不可为的浑然天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钧瓷无双,窑变无对”,就是对钧瓷自然窑变的神奇色彩最典型的的诠释。

“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奇在开片: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伴以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鱼活灵动,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现出鱼网纹、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等奇妙的艺术效果,古语曾云:“官钧瓷器玉为泥”,好似:“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说钧瓷开片是奇,正是因为钧瓷开片“视如开裂,触之无痕”,故而为之称奇。(如下图)

妙在纹路:晶莹玉润的钧瓷极富艺术灵犀,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给你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别具神韵,似“指纹”般独一无二的自然窑变特色更是奇妙、迷离,因为你拥有任意一件钧瓷,你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唯一”。诗云:“钧瓷无双,窑变无对”。自然窑变的神奇,成就了钧瓷釉面上各种美妙的纹路,诸如:珍珠点、满天星、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蚯蚓走泥纹(如下图)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

绝在景观:因“自然窑变”聚色成形,而形成意境万千的钧瓷景观画卷,看似: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仙山琼阁……诗证曰:“出窑一幅无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茫霞微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如下图:垕彩实业珍藏多年的钧瓷赏盘《菩提树》(如下图),被一神秘顾客以58万元买走。赏盘中自然窑变出一棵树,说是树,又不是树,介于似像与非像之间,让人回味无穷。钧瓷自然窑变的鬼斧神工所偶然形成的绝妙意境,让人可遇而不可求。

美陶欣赏:宋官窑粉青碗的鉴赏


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官与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官与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宋官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由于宋代官窑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带有高贵族成分也特别适合文人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官与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所以数百年来尤其明清两代皇家极力收藏。“蒋介石”在仓促逃往台湾的时候从故宫才总共带走了65件宋官窑器,且有大量的明清两代瓷器留在南京没有带走,可见宋官瓷在当时之真贵,精品大多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因为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所以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官办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及古玩爱好者对宋代官窑津津乐道,撰文著书者众多,但历史上能够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宋代官窑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关宋代官窑的论述变地扑朔迷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便给人们留下了发挥自由想像的空间。对宋官窑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国古陶瓷学述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

提及宋代,官窑瓷业最为进步,在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均有神奇的造诣,在我国瓷业史上可谓登封造极。千百年以来人们均以宋瓷为楷模,虽然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极力模仿,还未能有超越宋官窑之佳品的,其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宋代是一个十分软弱的王朝,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同时,大力推行文制主义。固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武备松弛,也必然招致丧权辱国,结果面对强敌的入侵而无能为力。北宋建国后,虽然出现了一时的相对安定,然盛唐时期那样雄键尚武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与享乐。那些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产生的艺术情趣,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北宋灭亡后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在“决”笔词中还在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杏花之"清雅舒淡"之美。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

宋代官窑:一直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北宋"官"窑建立不久,宋室遭金人之乱,北宋官窑犹如昙花一现,消失在战火之中。在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埋藏在开封地下难从考证,开封地下水位很高,汴京官窑遗址之迷恐怕将成为永远千古之迷,只有南宋官窑有考古发现。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皇家宫廷画院画样,选民间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精心制作。生产产品全部归宫廷所有,由皇家独享。再加上工艺对民间严格保密制造,使宋官窑越发显得神秘。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还不能弄清宋官窑仿制品与真品之间巨大的差别,且宋代官窑瓷器历代从来没有出土过的记录。

据考:元灭南宋是用战争手段进行武力征服的结果。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灭南宋。元兵进城时不但烧毁了南宋临安京城(今杭州)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喜欢粗犷豪放元青花瓷器,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从南宋官窑窑厂一起摧毁,南宋宫廷用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

元朝相信武力制国,所以最高统治者大部分是“马”上皇帝,一般都会武功,骑马箭射战术精通。这是因为在元朝时战争频繁的缘故,为扩展疆土、平息叛乱而经常打仗,所以最高统治者无暇享受。统治期间由于元青花瓷器的出现,审美的转移。在加上元人不喜欢具有文人特点含蓄、幽雅的宋官瓷器,曾经传说在元大都[北京],元人武士用官、汝瓷器换牛肉吃的故事。作为主要是继嗣、观赏、陈设用官窑器本来生产量就少,这事实上是对宋官窑瓷器数量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但它在古代陶瓷历史地位和艺术光辉,是永远不能够完全抹杀的。

这件南宋官窑粉青碗来历:当年民国“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想窜权当皇帝,引起国人公愤,北伐开始。袁世凯军队仓皇北撤,炸毁淮河大桥阻止北伐。后来战争结束,民国政府出资修复。我身为水力工程师的祖辈接揽工程,挣钱万于。后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拿一万五千银元,高价从一个日本人那里收来的不让国宝流失海外,由于悉心呵护和妥善保管,得以流传至今。

此碗口径15.2厘米、低径8.2厘米、高5.1厘米,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底部稍撇。口虽宽撇,但不失度;碗腹虽鼓,但不觉臃肿,其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一件器物的构思设计,要达到这一地步是极不容易的。开片自然,俗称“文武片”,{大小各异、自然美观,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文为小片,武为大片}纹片纵横交织如网,大小相若井然有序。从右上而左下的方向纹裂,腾挪自如,刚健富有弹性。在碗心中有一个半圆的象[ 欧姆]标志的“Ω”形开片(这是因为施釉均匀,受力均衡所致)在宋官窑中时有出现,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传世官窑粉青碗,也有“U”形开片有惊人相似。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这件官窑粉青碗:体现出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宋代官、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官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是鉴定官哥瓷的一个重要根据与明显标志),纹片曲折婉转十分醒目,其棕红色紫口与棕灰色铁足交相辉。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古朴秀美,平淡中显典雅。胎体甚薄,釉中气泡细小,有如聚沫攒珠状{釉层中还攒聚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形成唾液一样凝聚,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辨别真假官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乳浊感使人欲看不透。此碗有些变形,有宋官、哥窑特有的均而不匀现象(因而宋官窑多有变形),底部有相间的三个黑色细小的芝麻钉。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便身鱼子纹,{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钧瓷釉画之美,美在无与伦比的窑变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这样描述窑变:“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钧瓷釉画之美,美在无与伦比的窑变

众所周知,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位居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瓷之首,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在世界瓷林中独树一帜。

钧瓷柴烧梅瓶

钧瓷之所以名贵,既在于器物造型端庄古雅、胎骨坚实、玉润透彻、晶莹欲滴,还在于窑变丰富,浑然天成,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朱砂红、胭脂红、孔雀蓝、宝石蓝、茄皮紫、玫瑰紫、海棠红等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变化无穷的色彩美。

钧瓷上有一种天然形成的画,人们称之为釉画。釉画来源于钧瓷独一无二的神奇窑变。

学者说,钧瓷的窑变,是器物上的釉料中多种呈色元素,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经过氧化和还原作用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是个很难说出原因,又很难重复结果的过程。

孔家钧窑钧瓷《双龙尊》

匠人说,窑变是钧瓷的魂。没有了窑变,钧瓷就没有了气韵。

藏家说,钧瓷“有毒”,不敢深爱。一旦深入,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著名作家邓友梅这样评价钧瓷:到了宋代,发明了铜红釉,好像“嗵”的一声,在青瓷的蓝天上爆出一朵五彩耀目的烟花。于是,钧瓷一跃成为五大名瓷之首。

钧瓷窑变自然天成,钧瓷釉画鬼斧神工。千变万化的釉色和纹路往往出现在一件器物上。钧瓷窑变出的釉画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随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呈现出人物故事、动物图案、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缀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高山云雾、峡谷飞瀑、雨过天晴、江河万里、鱼跃龙门、梅花点点等釉画。

孔家钧窑炉钧《观音瓶》

自然窑变的釉画,鬼斧神工,有的形似,有的神似,有的逼真,有的抽象,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古人曾用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诗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可以说,窑炉是钧瓷产生的母体,但艺术鉴赏给予它的是第二次生命。

提及窑变之美,人们会想到著名的《寒鸦归林》。钧瓷挂盘《寒鸦归林》是20世纪70年代禹县钧瓷二厂烧制出的一件极其难得的艺术珍品,原名《百鸟归林》。在这件挂盘里,窑变形成的釉色,极像一幅中国山水画——斜晖掩映,晚霭微茫;寒林清远,潭影幽静。藤蔓无风而动,众鸟起落翔集。

1983年9月,该厂在北京举办展览,著名作家姚雪垠参观后,深为神奇的钧瓷窑变艺术所折服,答应为作品《百鸟归林》题名、赋诗。几天后,姚雪垠将挂盘定名为《寒鸦归林》并赋诗: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

钧瓷挂盘《寒鸦归林》-钧瓷窑变珍宝作品

提及窑变之美,人们还会想到星航钧窑的钧瓷作品《凤凰涅槃》。这件挂盘里面仿佛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高昂着头颅浴火而飞,羽毛清晰可见,尾部深而低调的红色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尽显华美艳丽,世界仅有,独一无二。

钧瓷挂盘《凤凰涅槃》-钧瓷窑变珍宝级作品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就是钧瓷神奇的窑变,那五彩斑斓、神秘莫测的釉色,仿佛是火苗吻过的诗痕。

有时候,感觉窑火是如此的多情,把所有的爱恋倾注在单纯的坯体上,反复亲吻,留下诗句一般的印痕,红的热烈、蓝的永恒、紫的执着……

民国时期,郭葆昌的《瓷器概说》中对钧瓷色彩的演变做了较多详尽的说明:“钧窑器备众色,而其初旨为天青,以其色重而蓝,后人遂名之曰天蓝。又以青料中含有铜质,锻炼而变绿或红紫者,于是窑变之名生焉。后乃利用铜质而制红紫器,此由变而演进也。”这段文字揭示了钧瓷成为五大名瓷之首的根源,钧瓷吸纳单色釉瓷的精华,又具备窑变釉瓷的灵魂,“器备众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等九种颜色,包容天下万物,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孔家钧窑钧瓷《将军瓶》

但若单纯说釉色,一定无法读尽窑火对钧釉的万千缠绵。

因为,钧瓷还有开片,开片声如天籁之音。开窑时,从炙热的窑炉内到窑外常温的过程中,钧瓷表面逐渐布满纵横交织的裂纹,还会发出清脆密集而又动听的开片声,如珠落玉盘,如编钟悠扬,声声沁人心脾。这些裂纹看似槌击,触之无痕,纵横交错,自然天成。有人说,钧瓷可以持续开片60年;也有人说,1000多年前的钧瓷,到现在仍有极其细微的开片。

煤烧钧瓷《淑女瓶》

钧瓷神在窑变,奇在开片,妙在纹路,绝在意境。

人们鉴赏钧瓷,从“外六相”和“内六品”开始。“外六相”是指钧瓷外部的型、质、声、色、纹、境等六个方面。“内六品”为气、势、情、韵、灵、神等六个方面。胸怀旷达者,在钧瓷上看到辽阔苍穹星空浩瀚;诗情画意者,在钧瓷上看到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意气风发者,读出釉色之自然奔放肆意流淌;怀古幽远者,品出钧瓷之乳光含韵精华内敛。

孔家钧窑钧瓷《将军瓶》

钧瓷之美,美在天人合一。它从诞生起就是一个神奇的结合,在釉上施釉,自然窑变出花斑,唐时称青花瓷。受花斑窑变启迪,能工巧匠在创造中发明了烧制钧瓷的技艺,这是禹州人勇于创造的历史印记。

钧瓷独特的釉变和纹路,从打破“南青北白”的窠臼开始,从崇信“道法自然”的宋徽宗的案头开始,沿着唐风宋韵的文脉,夹带着历代文人雅士的情怀,一路纵横蔓延而来。

一钧一风雅,一窑一乾坤,道不尽的物华天宝,说不完的钧韵传奇。

(文章来源:许昌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