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彩 > 导航 >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低温彩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低温彩

古代瓷器的彩 瓷砖的工艺 古代低温瓷器

2020-05-03

古代瓷器的彩。

低温彩属于陶瓷釉上装饰用彩,主要有色剂和熔剂组成,它的熔融温度较低,一般在750℃~850℃之间。色剂包括着色金属氧化物、着色硅酸盐、硅铝酸盐、铝酸盐、铬酸盐、铁酸盐等。它们在颜料中形成固溶体或混悬体。熔剂为低熔融温度的玻璃体,为碱金属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硅酸铝玻璃或硅酸铅玻璃。色剂及合成着色矿物的熔融温度较高,在低温中不能熔融,必须混加低温熔剂作媒介来降低颜料的熔融温度,并使之牢固地附着于瓷面上。由于釉上彩绘的彩烧温度较低,所以许多陶瓷颜料都可以采用,故釉上彩绘的色彩极其丰富。

1.古彩 我国最古老的低温釉上彩装饰颜料是古彩。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用它绘制的五彩瓷器,最早出现在近一千年前的中原地区。它同古代琉璃釉制品一样,最初很可能是舶来品,是西亚釉陶彩绘工艺,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当然,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古彩颜料和低温琉璃釉是由中国先民自主发明的。

金彩 黄金这种贵金属自古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极其高贵的地位,自然也少不了用它来装饰瓷器。陶瓷上的金彩装饰工艺,主要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金箔装饰阶段。第二,本金装饰阶段。第三,洋金装饰阶段。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器物上的金彩特征就可以大致判定出其制作年代范围。

明代及明代以前均采用金箔装饰工艺。目前,我们知道最早采用金彩作装饰的器物是唐代彩绘陶俑,数量极少。宋代以后用金彩作装饰的瓷器数量逐渐多了起来,但总体来说仍属少数。究其原因,很可能这时的金彩加工工艺,还不属于陶瓷加工工艺的范畴,应当是由当时的金铺负责加工,属于另外一个行当。因为我们在古窑址中很少发现金彩瓷片,倒是在古墓葬、古窑葬、古文化遗存中时有发现。

黄金是一种延展性极好的金属材料。古人正是利用黄金的这一特征,首先把它加工成金箔。其方法是先将黄金捶打成厚1毫米的金叶,俗称“开条子”。然后在每张金叶之间用乌金纸把它们隔开,每四十张金叶为一捆,打成包。再在打金石上用打金锤捶打,打成只有1/3竹纸的厚度。

目前我们发现,采用金箔装饰瓷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贴金,一种戗金。前者是用毛笔直接蘸胶液在瓷器表面书写或描绘图案,待胶液半干时将金箔粘贴上并压实,胶液干透后再用硬毛刷将图案之外的金箔刷掉, 只留下涂胶处的金彩图案。后者是使用坚硬的工具在釉面进行錾刻,然后再在錾刻的沟槽内填胶、贴金,待胶液干透再将沟槽外的金箔去除。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古人都离不开用胶液粘贴金箔,他们到底用的是什么胶液,众说纷纭,有说用大蒜汁的,亦有说用生漆的,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笔者认为采用生漆的可能性更大。由于贴金箔用的胶,都是有机物质,几百年后的今天已经大部分解,加之涂层很薄,留者甚少,非高科技手段无法破解。这时的金彩牢固度较差,保存至今者多数已剥落殆尽,只剩痕迹。由此可见,因为金箔装饰工艺成本高,实用性差,所以当年采用者就寥寥无几,保存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均为国宝。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时的金彩加工工艺还不属于陶瓷工艺中的彩烧工艺,倒与金漆镶嵌类似,从属于陶瓷制作以外的后期深加工。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节选28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彩绘


书名:《古陶瓷鉴定学·总论卷》

本书内容由南艺后街友情提供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石头城路99号

水木秦淮D区2楼2号房间

电话:025-68580999

彩绘也是中国古代陶器上一种普遍流行的装饰。它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熟和普遍应用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目前最负盛名的仰韶文化——彩陶,就是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而得名。其中心产区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这些 彩绘多数是绘画在器物的外表,但也有绘在盆内的。彩陶上的彩绘图案绝大多数是先绘制在泥坯上再经烧成,只有极少数是在陶器烧成后再加绘上去而未经火烧。

在文物界习惯上把先绘后烧的陶器叫“彩陶”,把先烧后绘的陶器叫“彩绘陶”。原始彩绘陶在收藏界很少有人问津,主要是因为这类器物的彩绘基本都已剥落,品相欠佳,凡色彩完好者都有后加彩之嫌疑。

彩陶上的彩绘纹样亦多种多样,一般有简单的宽带纹、平行线纹、条纹、圆点纹、斜线纹、波折纹以及一些组合的网纹、方格 纹、三角纹,甚至有仿生和表现当时人们生活的抽象人面纹、鱼 纹、蛙纹、龟纹、鸟纹、鹿纹以及集体舞蹈纹等。这些彩绘纹饰虽然非常简单,但都相当生动逼真,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是十分难得的艺术精品。

原始彩陶的彩绘技法并不复杂,比较好仿。目前我们常见的仿品有两类,一类是纯新产品,新胎新彩;一类是半新产品,老胎后加彩。前者鉴定起来比较容易,后者鉴定难度稍大一些,但只要按照古陶瓷的基本鉴定步骤一步步进行,总会找出破绽来。其方法就是一看二听三嗅四点水。这里“看”是最主要的,要看胎质,看成型工艺,看装饰技法(包括彩绘用料),看装烧痕迹,最后还要看它的旧貌。有关胎质和成型工艺,彩陶及所有原始陶器都采用捏塑和盘筑工艺成型,凡采用拉坯、拓坯和注浆工艺成型的均为现代仿品。“听”是指听声音,新烧仿品往往声音清脆,古代真品声音沉闷。“嗅”是指嗅味道,新烧仿品多有煤烟味和红砖味,真品有泥土的清香味。所谓“点水”就是蘸取少量清水点在器物表面或是彩绘处,一看它的吸水程度,二看其是否掉色。真品吸水快(表面压光器除外),不掉色;现代仿品和后加彩器吸水慢,或有掉色现象。

鉴定装饰工艺,首先要从颜料入手。彩陶的彩绘颜色有红、紫褐 、黑褐和白四种。一般黑褐彩较多,如仰韶文化中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多用黑褐彩描绘。多数彩绘就是直接描绘在陶器上,但也有的是在彩绘之前,先在陶器上涂抹一层陶衣,陶衣有白色、红 色和黑色三种。如在白色陶衣上,再加上红、黑两色彩绘,使色彩更为亮丽醒目。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所涉及的三种着色氧化物不仅在当时为丰富人类多彩的生活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后世陶瓷釉和彩的使用中一直长盛不衰,特别是三氧化二铁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始终成为青、黄、黑、红等色的主要着色氧化物,从而形成铁系釉和铁系彩两大系列。

商周以后,彩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秦汉之际彩绘陶粉墨登场。彩陶是实用器,对彩的牢固度要求较高,彩绘陶属于冥器,对彩的牢固度要求不高,主要入土时色彩不掉即可,往往采用先烧后绘工艺,但其色彩更加丰富。大多数秦汉时期的彩绘陶今天出土时,色彩已大部脱落,保留完好者属极少数。由于彩绘陶俑一度非常受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所以也是当代造假的热点品种之一。彩绘陶的仿制难度较低,所用原料都是当地的普通黏土,关键是把握造型和旧貌。陶器的作旧也要比瓷器容易得多。

文物界的一些人曾认为,由于今人没有古人的社会、文化、审美和创造思想,所以仿品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因此鉴定起来十分自负,往往不求深入。殊不知,河南农民为生活所迫,居然能把仿品做得神形兼备。2003年北京陶俑事件使专家们从自负中警醒,甚至有如惊弓之鸟,看见陶俑唯恐避之不及,生怕再上当受骗。其实仿品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深入了解彩绘陶俑的仿制技术,再加上高科技手段,鉴定其真伪即迎刃而解。

陶瓷的装饰工艺之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低温釉陶器: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三彩罐——独具特色的低温釉瓷器


中国三彩陶瓷工艺发展时间较长,早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烧制的历程直到明清时期著名的素三彩,其不同时期烧制而成的三彩有着明显的差异以及鲜明的时代风格。自汉朝以来,对于陶瓷色彩以及低温烧制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唐朝时期主要是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通过一千零五十摄氏度的窑火进行烧制素胎,在施加色彩之后放置九百度的窑内在进行二次烧制,最终上色形成,这一时期的瓷器主要以马、骆驼等动物的题材为多,也间接的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社会形态对外贸易的火爆。

唐三彩瓷的丰满,壮阔的美观以及其釉色的艳丽是它的特征,而宋朝也是三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瓷器类型主要是以生活用具为主,具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经过二次烧制之后,瓷器的坚硬程度以及瓷化的程度大大增加,在其瓷器的表面上还会施加一层白白的化妆土,来弥补其不足。釉色主要是以黄、绿、褐为主,也有蓝、艳红、乌黑等色彩的出现,注重最大程度的还原其原物的色彩,色彩之间的自然交融以及浓淡变化使其物体的界限分明感更为强烈,特别是在灯、瓶、盘等上有着较为鲜明的体现。

而对于器物的模制以及雕塑工艺都是尤为精致的,装饰工艺主要通过刻花、划花的方式进行修饰,还有少量瓷器上有印花、堆贴等技法的出现,主要展现了宋朝这一时期器物的社会文化形态,收藏价值较高。

对于三彩最为出名和发展范围较广的时期就是在辽三彩,对于三彩的烧制受到唐三彩的影响较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胎土是用黏土所制作的,胎质较为疏松,一般呈现为淡红色或米黄色,色泽较为特殊。釉色相对而言单一,主要是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在其烧制的执壶上刻画的纹饰较为多样,有各种动物造型以及八角柱形狮纹盘等新颖的纹饰出现。

虽然烧制还是以生活用具为主,但是具有着浓重的民族风格,施釉的层面较薄同时装饰的技法主要以刻花和划花为代表,代表性的器物《乌金釉素三彩双龙捧珠抱月瓶》,这件器物不论是在其瓷器的釉色上还是制作工艺精美程度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足以可见辽朝对于三彩这一瓷器发展的推动。清朝时期的三彩瓷器其釉色更加的风格,纹饰单一但色泽富丽,但是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从三彩瓷器上看,唐朝的开始到辽朝、明代的兴盛,其收藏价值较高。

三彩罐鉴赏及价格参考:

1:唐三彩贴花宝相花纹罐,尺寸:高30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360,000 ,成交时间:2016.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2:唐代三彩南瓜罐,尺寸:C:16.5厘米 H:7厘米,估价:RMB 3,800,000 ,成交价: RMB 4,180,000 ,成交时间:2018.11.09,拍卖公司:英国比斯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高端艺术品亚洲巡拍-台湾站拍卖会。

3:明嘉靖绿地素三彩狮子绣球图罐,尺寸:高12.3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2,587,500 ,成交时间:2012.05.11,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罐直口微撇,短颈,圆肩,长圆腹,腹以下渐瘦,圈足。白地为胎,浅绿彩作地,素三彩为饰。颈部饰云头纹,肩部、近足部饰变形莲瓣纹相呼应,中心主体图案为双狮戏球。双狮圆睁双目,摇头摆尾,四足抓地,张口弓背,共同追逐绣球嬉戏玩耍,双狮上下翻腾跳跃,或回首或前趋,活泼有趣,极富动感。黄、褐色彩绘飘带,蓝彩绘双狮、绣球。罐底青花青花双圈内落“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此素三彩罐器型美观,比例恰当,精巧别致。胎体莹润细腻,釉面匀净滋润,色泽明快,素雅高贵。所绘双狮生动威猛,呼之欲出,双狮鬃毛采用细线刻画,翻卷浓密,狮尾恣意飘动,画意精美。素三彩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古人云:“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素三彩瓷器历代少有烧造,其生产和存世量相对较少,市场罕见,世界各大博物馆亦鲜有收藏,而此件嘉靖蓝地素三彩,不论造型施色以及绘画内容,均十分出色。综上所述,此罐为一件存世量不多的明代遗珍,极为难得。

4:清康熙素三彩雉鸡花卉纹罐,尺寸:高21.5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2,42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楷书款。

罐直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通体三彩纹饰。颈饰云海螭龙纹;肩四个开光内饰杂宝,以朵花相间;腹部绘洞石上立一对雉鸡,点缀以牡丹、玉兰、海棠、修竹,足墙绘回纹。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此器造型规整,色彩淡雅。康熙素三彩基本上足以黄、绿、紫、白四种低温釉彩装饰,因不使用红彩,故画面显得如此器般典雅素净。

5:唐代三彩几何纹罐,尺寸:口径11.2厘米;高19.4厘米,估价:JPY 100,000 ,成交价: JPY 1,975,400 ,成交时间:2015.10.11,拍卖公司:禅机(东京)国际拍卖株式会社,拍卖专场:2015秋季大阪拍卖会。

罐敞口,卷沿圆唇,短束颈,丰肩,深腹饱满浑圆,平底。罐上部低温氧化焙烧所形成的浅黄、赭黄、浅绿、深绿,浓淡变化、互相浸润、呈现出斑驳淋漓,晕缬的艺术效果,以及堂皇富丽的高雅气质。几何纹饰穿于其间,自然协调,足下部露胎无釉,胎体呈乳黄色。此罐造型规整,保存完好,是中国唐朝时期风格典形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6:唐三彩蓝地花卉纹盖罐,尺寸:口径14.3厘米;底径13厘米;高38.8厘米,估价:RMB 600,000 ,成交价: RMB 648,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国枰拍卖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拍卖专场:2019北京华夏遗臻艺术品拍卖会。

盖罐短来颈,丰肩球腹,弧线收于圈足,盖子为宝塔钮盖,身上的花纹简单素雅供雅赏,十分难得。

7:明素三彩海水瑞兽罐,尺寸:高24.8厘米,估价:RMB 280,000 ~ 360,000,成交价: RMB 380,800 ,成交时间:2011.11.27,拍卖公司:红太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金秋拍卖会。

8:唐代三彩盖罐,尺寸:高27厘米,估价:NTD 300,000 ,成交价: NTD 354,000 ,成交时间:2019.03.31,拍卖公司:艺珍艺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春季拍卖会。

唐三彩被喻为唐朝艺术的代表,以黄、白、绿的色釉为主,故而称为「唐三彩」。唐三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盛唐气象」的最佳证明。本器短颈、圆肩、鼓腹,腹部斜收至底,近底部微敞,平底。上有一盖,盖上作一圆纽,造型古朴饱满。通体施乳白色的化妆土,器身主体施以黄、绿色釉,与白色相互搭配,为标准的唐三彩配色。

9:唐三彩绿地点彩罐,尺寸:口径12.2厘米;底径11.5厘米;高24.5厘米,估价:RMB 300,000 ,成交价: RMB 324,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国枰拍卖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拍卖专场:2019北京华夏遗臻艺术品拍卖会。

此件藏品施釉均匀,整体色彩饱满,纯度较高,斑斓绚丽,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古代陶瓷装饰技法有哪些


古代陶瓷装饰技法有哪些?一起跟随古玩收藏网来了解下。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乾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乾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低温快烧陶瓷原料技术及生产工艺


一、当前低温快烧陶瓷的节能概况

从目前世界范围建筑卫生陶瓷制品生产成本比率看,燃料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率为最大,已经在各国陶瓷行业的总能耗中达到40%以上。目前,全世界的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高能耗的制约。由于近20年来油、电、燃气及煤炭的价格持续上涨,也遏制着陶瓷业的发展速度。的确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由于能耗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品价格上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由于能源价格上扬,无法承担较高的产品成本而濒临破产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消化能源价格高涨的成本问题,而逐渐缩小陶瓷生产,或者尽量到发展中国家去建厂。

现在,陶瓷行业节能的主要努力方面是降低烧成温度与缩短烧成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烧成温度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从而节约了许多宝贵的能源,得以保证了陶瓷工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如20世纪70年代前,卫生陶瓷烧成温度为1300℃,到了90年代以下降为1150℃-1200℃。釉面砖素烧温度由1180℃下降到1050℃-1100℃,釉烧温度由1080℃下降为1020℃。硬质日用瓷由1400℃下降为1300℃-1350℃。炻器烧成由1350℃下降为1220℃-1250℃。骨质瓷素烧温度由1180℃下降为1100℃-1150℃。耐火材料硅砖由1400℃下降为1300℃-1340℃。从以上降低烧成温度成果看,卫生瓷烧成温度下降了100℃-140℃,日用瓷下降了70℃-120℃,釉面砖下降了70℃-130℃等等。由此看来,取得的节能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在推进快烧与缩短烧成周期方面,过去国内的卫生瓷烧成周期需要时间长达40小时,现已普遍降低为10小时左右。釉面砖烧成周期由过去几十个小时,下降为3-4小时左右。由于采用低温快烧工艺,在建筑卫生陶瓷产品领域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由于大大降低陶瓷产品烧成温度与缩短烧成周期,节能效果显著,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耗成本。其中采用低温陶瓷原料在生产工艺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低温烧成的陶瓷产品其关键在于开发与利用低温陶瓷原料,以保证实现低温快烧生产工艺。

应该说几十年来低温快烧工艺的研究促进了陶瓷节能工作的进展。目前各国陶瓷研究机构已成功筛选出许多种低温陶瓷原料及低温熔剂原料。现在已知可用作低温烧成坯体原料的常规陶瓷矿物原料有硅灰石、透辉石、透闪石、绢云母粘土、叶蜡石、珍珠岩等。现作简要介绍如下。

二、几种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其中多种已应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坯料中,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有的已经进行过多次试验,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工业价值,是将来很有开发利用前途的低温快烧陶瓷原料种类。

1、硅灰石原料

硅灰石属于硅酸钙矿物。自然界中的硅灰石主要存在于不纯的石灰岩与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变质带内。在火成岩的富钙片岩中亦可见到。与硅灰石原料伴生的矿物还有透辉石、石榴子石、方解石及石英等。均属陶瓷工业可以采用的原料种类。

硅灰石理论化学成分为sio250.70%,cao48.3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湖北省大冶及阳新地区最先发现硅灰石矿,其实际化学成分为:sio250.23%,cao44.9%fe2o3为0.29-1.23%。化学成分与美国、日本等国的成分基本相同。硅灰石具有良好的热膨胀特性,它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增加,呈现直线性上升,因此,非常有利于快速烧成的工艺要求。(硅灰石平均热胀系数为6.30/1000000每摄氏度在室温-200℃之间)。此外,硅灰石熔点温度比较低,为1540℃,尤其在硅灰石与瓷坯中的碱-碱土成分结合时能进行较低温烧成。这一特点也是后来引起陶瓷界,尤其建陶工业非常重视的主要缘故。一般在坯料中掺入10-20%的硅灰石取代长石、石英时,可将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下降80℃-120℃。

硅灰石还具有独特的工艺性能,如使用硅灰石原料后,可以有效的减少坯体收缩率。而且能够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防止陶瓷坯体的后期干裂等。含硅灰石的坯体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低的介电损失。引入硅灰石的坯体,在烧结过程中成熟速度加快,可以在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使坯体成熟,大大降低了单位制品的热损耗,其烧成周期也从过去的90小时,下降为仅仅50分钟。硅灰石最先引入到釉面砖坯料配方中,使面砖的烧成热能损耗由3600大卡/公斤,下降为1850大卡/公斤制品。除釉面砖外,硅灰石原料近年来已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已为陶瓷业界人士有目共睹。

2、透辉石原料

透辉石属于硅酸镁-硅酸钙铁类质同象系列中的矿物。它常与磁铁矿及其它含铁矿物共生,矿物特性为浅绿色短柱状晶体。透辉石的化学组成为钙、镁、硅的氧化物组成,其化学分子式为cao’mgo’2sio2。透辉石的理论化学组成为:氧化钙25.8%,氧化镁18.5%,二氧化硅55.7%。其实例有我国吉林省透辉石矿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51.6%-45.71%,氧化铝3.52%-7.29%,氧化铁2.69%-0.27%,二氧化钛0.13%-0.1%,氧化钙23.78%-19.98%,氧化钾和氧化钠0.96%-0.63%。

透辉石的热膨胀系数与硅灰石大体相同,从下表列出的热膨胀系数来看,也是非常适合低温快烧工艺的优质陶瓷原料。透辉石具有的熔剂性质也很独特,如其开始变化温度为1170℃,软化温度为1280℃,熔融温度为1290℃,软化温度范围为110℃,熔融温度范围则为10℃。鉴于此透辉石与硅灰石同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陶瓷制品坯体的收缩率。引入有透辉石原料的面砖产品,其坯体的总收缩(包括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仅为0.2%=0.4%。配入透辉石的瓷砖坯体同样可以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杜绝釉面砖使用的后期龟裂缺陷,保证使用质量。

作为优秀的低温快烧原料,引入透辉石的建筑陶瓷制品,其烧成温度极低,仅为980℃-1020℃左右,较之硅灰石坯体的烧成温度还要降低100℃左右。因此,将来扩大透辉石原料的使用范围,将具有更大的节能降耗效果,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珍珠岩原料

珍珠岩属于一种酸性火山岩浆喷发的玻璃质熔岩。在珍珠岩内常含有一些透长石、石英的斑晶微晶及各种形态的雏晶及稳晶矿物等,如角闪石刚、叶蜡石、黑云母等等。珍珠岩的化学组成范围一般为二氧化硅68-75%,氧化铝9-14%,氧化铁0.5-4%,二氧化钛0.13-0.2%,氧化镁0.4-1%,氧化钙1-2%,氧化钠2.5-5%,氧化钾1.5-4.5%,水3-6%。珍珠岩的氧化与熔融温度为:开始收缩温度为1025℃,软化温度为1175℃,熔融温度大于1500℃,软化温度范围为150℃,熔化温度范围为325℃。

从上述数据来看,珍珠岩开始收缩的温度比长石低120℃,软化温度低75℃,软化范围加宽95℃。由于这些特性,珍珠岩在陶瓷制品烧成中可以大大降低烧成温度,改进烧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珍珠岩还有一种特性,即含有珍珠岩的陶瓷坯体中,莫来石晶体形成较早,从而有利于烧结过程的展开。这样一来,含珍珠岩坯体除具有与长石-石英-黏土(高岭矿物)三元系坯体配方相同的工艺特性之外,还能降低烧成温度(从原来的1280℃降低为1180℃-1160℃),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三、目前国内低温陶瓷原料的储藏与开发利用现状

通过几十年的勘探与陶瓷原料普查,证明我国低温陶瓷原料储藏非常丰富。一是种类多,二是储藏量大。如硅灰石矿分布在湖北大冶、辽宁铁岭、吉林延边与盘石等地,储量都比较多,此外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及湖南河北等地都有发现,有已经开采利用多年。透辉石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及黑龙江省,其矿产储量都在400万吨-500万吨以上。至于珍珠岩矿资源,更为丰富,全国各地均有发现,早已开采利用多年。如辽宁法库、建平县,内蒙古包头、山西灵邱县、吉林九台县、黑龙江穆棱县及河南信阳地区等。有的储量高达数亿吨。这些丰富的储存都为推广低温快烧陶瓷工艺,提供了物质条件。

近2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在采用低温陶瓷原料,节约能耗与缩短烧成周期方面,取得许多成果,但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陶瓷企业产品烧成温度仍然普遍高于国外先进企业,能耗及产品成本也高于国外同行。有许多实践证明了的成熟的工艺技术,尚未大规模普及与推广。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与研制成功更多种类的低温陶瓷原料,如透闪滑石、锂云母、钙长石、透闪岩,高云母量叶腊石等,更需要普及与推广。随着低温快烧工艺水平的普及与提升,我国陶瓷工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将有较大改观,产品的竞争力也会大大加强。

几种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其中多种已应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坯料中,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有的已经进行过多次试验,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工业价值,是将来很有开发利用前途的低温快烧陶瓷原料种类。

1、硅灰石原料

硅灰石属于硅酸钙矿物。自然界中的硅灰石主要存在于不纯的石灰岩与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变质带内。在火成岩的富钙片岩中亦可见到。与硅灰石原料伴生的矿物还有透辉石、石榴子石、方解石及石英等。均属陶瓷工业可以采用的原料种类。

硅灰石理论化学成分为sio250.70%,cao48.3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湖北省大冶及阳新地区最先发现硅灰石矿,其实际化学成分为:sio250.23%,cao44.9%fe2o3为0.29-1.23%。化学成分与美国、日本等国的成分基本相同。硅灰石具有良好的热膨胀特性,它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增加,呈现直线性上升,因此,非常有利于快速烧成的工艺要求。(硅灰石平均热胀系数为6.30/1000000每摄氏度在室温-200℃之间)。此外,硅灰石熔点温度比较低,为1540℃,尤其在硅灰石与瓷坯中的碱-碱土成分结合时能进行较低温烧成。这一特点也是后来引起陶瓷界,尤其建陶工业非常重视的主要缘故。一般在坯料中掺入10-20%的硅灰石取代长石、石英时,可将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下降80℃-120℃。

硅灰石还具有独特的工艺性能,如使用硅灰石原料后,可以有效的减少坯体收缩率。而且能够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防止陶瓷坯体的后期干裂等。含硅灰石的坯体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低的介电损失。引入硅灰石的坯体,在烧结过程中成熟速度加快,可以在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使坯体成熟,大大降低了单位制品的热损耗,其烧成周期也从过去的90小时,下降为仅仅50分钟。硅灰石最先引入到釉面砖坯料配方中,使面砖的烧成热能损耗由3600大卡/公斤,下降为1850大卡/公斤制品。除釉面砖外,硅灰石原料近年来已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已为陶瓷业界人士有目共睹。

2、透辉石原料

透辉石属于硅酸镁-硅酸钙铁类质同象系列中的矿物。它常与磁铁矿及其它含铁矿物共生,矿物特性为浅绿色短柱状晶体。透辉石的化学组成为钙、镁、硅的氧化物组成,其化学分子式为cao’mgo’2sio2。透辉石的理论化学组成为:氧化钙25.8%,氧化镁18.5%,二氧化硅55.7%。其实例有我国吉林省透辉石矿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51.6%-45.71%,氧化铝3.52%-7.29%,氧化铁2.69%-0.27%,二氧化钛0.13%-0.1%,氧化钙23.78%-19.98%,氧化钾和氧化钠0.96%-0.63%。

透辉石的热膨胀系数与硅灰石大体相同,从下表列出的热膨胀系数来看,也是非常适合低温快烧工艺的优质陶瓷原料。透辉石具有的熔剂性质也很独特,如其开始变化温度为1170℃,软化温度为1280℃,熔融温度为1290℃,软化温度范围为110℃,熔融温度范围则为10℃。鉴于此透辉石与硅灰石同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陶瓷制品坯体的收缩率。引入有透辉石原料的面砖产品,其坯体的总收缩(包括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仅为0.2%=0.4%。配入透辉石的瓷砖坯体同样可以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杜绝釉面砖使用的后期龟裂缺陷,保证使用质量。

作为优秀的低温快烧原料,引入透辉石的建筑陶瓷制品,其烧成温度极低,仅为980℃-1020℃左右,较之硅灰石坯体的烧成温度还要降低100℃左右。因此,将来扩大透辉石原料的使用范围,将具有更大的节能降耗效果,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珍珠岩原料

珍珠岩属于一种酸性火山岩浆喷发的玻璃质熔岩。在珍珠岩内常含有一些透长石、石英的斑晶微晶及各种形态的雏晶及稳晶矿物等,如角闪石刚、叶蜡石、黑云母等等。珍珠岩的化学组成范围一般为二氧化硅68-75%,氧化铝9-14%,氧化铁0.5-4%,二氧化钛0.13-0.2%,氧化镁0.4-1%,氧化钙1-2%,氧化钠2.5-5%,氧化钾1.5-4.5%,水3-6%。珍珠岩的氧化与熔融温度为:开始收缩温度为1025℃,软化温度为1175℃,熔融温度大于1500℃,软化温度范围为150℃,熔化温度范围为325℃。

从上述数据来看,珍珠岩开始收缩的温度比长石低120℃,软化温度低75℃,软化范围加宽95℃。由于这些特性,珍珠岩在陶瓷制品烧成中可以大大降低烧成温度,改进烧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珍珠岩还有一种特性,即含有珍珠岩的陶瓷坯体中,莫来石晶体形成较早,从而有利于烧结过程的展开。这样一来,含珍珠岩坯体除具有与长石-石英-黏土(高岭矿物)三元系坯体配方相同的工艺特性之外,还能降低烧成温度(从原来的1280℃降低为1180℃-1160℃),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古陶瓷的四大类装饰工艺


古陶瓷的四大类装饰工艺

装饰手法指古陶瓷的装饰工艺,有胎装饰、釉装饰、彩装饰和化妆土装饰四大类。

胎装饰是直接在胎上施艺的装饰手法,主要有镂空、堆塑、堆贴、刻花、剔花、雕花、划花、印花、沥粉、堆花和玲珑等,多运用于单色釉瓷。划花、刻花、剔花和印花是唐宋时期的重要胎装饰手法。

首先说划花、刻花和剔花。一般情况下,纹饰的线条,划花的较细且浅,刻花的较粗且深。有的器物上刻花和划花一起运用,称刻划花,例如:图1北宋磁州窑刻划花花卉纹枕,花卉用刻花表现,地子上铺满细的划花线条,它们五六条为一组,使图案看上去不那么单调。同为刻花,定窑、耀州窑和磁州窑的工艺不同。在图1中,我们看到磁州窑的刻花用一道较深的刻线表现纹样,定窑和耀州窑的刻花则模仿玉器纹样,用一边直切一边斜面的工艺手法,也就是说,用一组剖面呈形的轮廓表现纹样(图2、图3)。工艺上,两窑不同,定窑的刻花,匠师一手持两把刀同时施艺,一次完成一直一斜的刻花(图2);耀州窑的刻花是用一把刀,一边直切一边斜削,两次完成,其斜削面比定窑的宽(图3)。一般情况下,定窑没有剔花的工艺名称。耀州窑的剔花不仅将地子铲去,而且纹饰也剔出层次。例如,图4五代耀州窑剔花花卉纹倒流壶,纹样中倒置的九片荷花花瓣,从中间一片开始向两边伸延,有5个层次,这还不包括花瓣上面的花萼和下面铺展的莲叶,如果都算上,层次更多。多层次是耀州窑剔花的亮点之所在。同样是有层次的剔花,在定窑却被称为刻花,且层次少。例如,图5北宋定窑刻花花卉纹葫芦形执壶,花瓣仅有二三个层次。这样同一种工艺而名称不同的情况,反映出古瓷研究中的复杂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低温彩》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低温彩》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