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金陶瓷砖 > 导航 >

长丰村:黄泥巴烧出陶瓷“金娃”

长丰村:黄泥巴烧出陶瓷“金娃”

金陶瓷砖 金意陶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5-15

金陶瓷砖。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长丰村,是远近闻名的陶瓷村。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该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制陶产业,陶瓷制品大放异彩,年产值80多万元,当地群众靠陶制品走上致富路。

长丰村陶瓷生产至今已有近80多年的历史,全村80%的农户从事陶瓷生产,村内所生产的陶瓷制品长期以来一直以碗、罐为主。近年来,随着雷山县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酒楼、饭店、农家乐等餐饮业拉动了对陶瓷餐具、茶具等陶瓷制品的需求。长丰村抢抓机遇,大胆创新,结合传统的陶瓷加工技艺,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的制陶基础上试制酒楼饭店餐具,使得如今的陶瓷制品向实用型与观赏型完美结合,产品质量更为上乘,纷纷吸引了不少省内外客商前来订购,长丰村陶瓷制品也因此被市场激活,陶瓷产品卖价越来越好,形成了产得出、销得快、收益大的良好局面。

目前长丰村陶瓷制品已远销广西、广东、湖南、贵阳等省内外,全村陶瓷业年总产值已达80多万元,制陶农户年均收入上万元。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贝壳烧出高档瓷


一种“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贝壳陶瓷,受到消费者青睐,这就是山东无棣县生产的海洋贝壳陶瓷产品。不久前,这一产品还被选定为国家礼品瓷,并出口美、日、韩和欧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省无棣县拥有一条世界罕见的长约76公里的古贝壳砂堤,贝壳砂总储量3.6亿吨,而且受潮汐影响,每年还以10万吨的速度增加。面对如此丰富的贝砂资源,山东珍贝瓷业与全国10余家知名院校联合进行贝瓷产品技术开发,烧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档日用贝瓷,先后获得国家轻工业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他们研制成功的高档贝瓷工艺美术瓷填补了国内空白,高钙强化贝壳瓷还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据专家论证,贝瓷为绿色环保瓷,其质量优于骨瓷。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品牌运作的中国第一家陶瓷企业,研制出了宾馆瓷、出口瓷、家庭瓷、办公瓷等4大系列、860多个花色品种。特别是以富含珍珠成分的海洋贝壳为原料制造的“海的”贝瓷双层活化水杯,成为养生和馈赠的佳品。

韩国帕金瑞根陶瓷株式会社得知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寻求合作伙伴时,立即来到无棣考察、论证,双方达成了建设年产500万件高档贝瓷项目的协议目前生产流水线和国内高档天然气隧道窑正式投产成为国内最大的高档瓷生产基地。

鸡娃灯趣话


历史上,陕西民窑曾烧造出形形色色的瓷灯以供民间日用,其中有一种别致的灯具称作“鸡娃灯”。它一般长10厘米左右,可握于掌中,造型小巧可爱,酷似一只雏鸡,在装饰上多采用朴实无华的黑釉和酱釉,也有青花制品。其形状如同一只带流小壶,从壶口中注入灯油,在流状小嘴中放入灯捻。壶口有小平沿,有的还用长短不等、两端尖锐的细铁条缠绕成一个叉形把手。鸡娃灯壶口小、重心低,不易倾倒且便于携带,在陕西渭河以北的煤矿一带,除了农家使用外,小煤窑一直也把它用作矿灯,铁叉状的把手很方便插挂固定。渭北鸡娃灯的造型演变与用途通过近年来陕西铜川陈炉耀州窑考古调查得知,至迟在清代陕西渭北就已烧造黑釉鸡娃灯了。

清代的鸡娃灯形体饱满,形如雏鸡,腹部鼓圆,方唇敛口,口沿较窄,灯口形状与宋代梅瓶采用的蘑菇口近似。灯捻口的水平位置稍低于注油口,颈较短,平底内凹,施釉不及底。

民国时期,渭北烧造鸡娃灯的窑口增多,澄城、白水等县民窑也有烧造。陈炉窑烧造的黑瓷鸡娃灯曾见有“孟明堂制”款,有的还模印阳文“孟明堂”“天下第一”“孟”等款识。民国时期的鸡娃灯流部增长,口沿加宽,腹部略扁圆,灯捻口的位置与注油口平齐。

到了解放初期,灯流改为素面无釉并与壶口平齐以方便叠烧。灯腹呈长方形,造型显得方正呆板,底足也由平底内凹改为平足。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在农村普及,煤矿照明也改用电灯了,鸡娃灯遂告停烧。直到80年代以后,耀州窑复制厂又开始烧青花瓷及黑瓷鸡娃灯,但这时的鸡娃灯已不是实用灯具,而是作为民间工艺瓷烧造的。

2002年以来,铜川市文物考古部门在陈炉镇一带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古窑址调查及地层解剖,陈炉镇窑场包括上店、立地坡、陈炉三处,从新的考古收获可知,类似鸡娃灯造型的壶形瓷灯在金元时期并未烧造。

上店和立地坡发现的金代瓷灯有两种,金代前期为敞口、斜腹、平底,腹部由斜向微弧演变,金代后期出现一种厚壁、敞口、斜腹、圈足的灯具。蒙元灯与金代相类似,但灯腹较为圆弧,多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灯造型。此种灯在蒙元还演变出一种敛口灯,腹部为斜腹略弧,到元代后期腹则更弧。金代后期出现的厚壁敞口斜腹灯到元代前期变为直口斜腹,元代后期又变为敛口、斜弧腹,还出现了平底灯。引人注目的是,元代后期耀州窑立地坡窑区还烧造省油灯。

明代瓷灯则有两种,一种沿用宋金以来的敞口、斜腹、平底,另一种胎体厚重,口沿有刻槽。明代早期未见,中期由斜腹向斜弧腹演变,口沿明代中期为敛口,晚期为敞口。

清代灯仅见于晚期,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敛口形,造型似高足杯,但较矮,中间有灯柱。另一种为鼓形,顶有注油孔和灯芯孔,这种鼓形灯在民间使用较多,俗称闷灯。

与渭北鸡娃灯相似的带流壶形灯在山西、河北等其他北方省份民瓷中也存在,有的还在壶流的两侧各贴塑上一只弯曲牛角,造型如卧牛,称之为“卧牛灯”。2005年笔者在新疆参观学习时,在吐鲁番的坎儿井遗址陈列文物中也见有黑釉鸡娃灯,当地称之为“靴形灯”,黑瓷、釉陶和铁制品均有。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这种瓷灯作为地下挖掘导水横井时的定向灯,在黑暗的地下挖掘坑道时,只要使用三盏以上的油灯,确保油灯排列为一条直线,就能保证挖掘坑道的笔直,与现代枪支“三点一线”的瞄准原理相同。鸡娃灯在新疆被用作挖掘坎儿井的定向灯,这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渭北鸡娃灯的用途提供了新思路,鸡娃灯在陕西主要使用于渭北产煤区,除了煤矿中用作照明具,它们很可能也曾被作为挖掘坑道的定向灯使用。鸡娃灯与明清书灯的造型比较

鸡娃灯与卧牛灯造型大同小异,而与我国传统的浅盘、碗状瓷灯明显不同,渊源应是来自一种带流的壶形灯具。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都烧制过带流的壶形瓷灯,时人称之为“书灯”。“书灯”这一称呼在元代就已出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宣德官窑烧制的青花壶形书灯,通高12.7厘米,通体描绘花草图案,肩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灯制作精巧,造型为一扁腹小壶立于托盘之上,与此相似的青花瓷灯在清雍正时也曾烧造过。

把明清官窑烧制的青花书灯省去了高座、执柄和灯盖,不就是民间“鸡娃灯”的造型吗?这种壶形瓷灯的灯捻从流部放入油壶里,由于带有壶盖,油料不易挥发,并收美观、实用、省油、清洁之功。我国宋元时期南北方都烧制过腹部注水的“省油灯”,如四川邛崃窑、浙江龙泉窑都有烧造,笔者在藏友处还见过一件元至明初时期耀州窑烧造的黑瓷省油灯。这些宋元时期的浅碗形夹腹省油灯,制作费时费工,灯油在敞开的瓷盏中也比较容易挥发,虽然在夹层中注入冷水,“每夕一易之”,但节油效果一般也仅有百分之一二十。而明代开始出现的壶形瓷灯,灯油在相对封闭的壶体中很难挥发,效果优于此前的省油灯,因此敞口的夹腹注水灯最终被节油效果更佳、制作和使用更为简便的壶形瓷灯所取代。壶形带流灯与外域文化的关联民间鸡娃灯的造型源于明代御窑书灯,这一发现使人们对鸡娃灯不由刮目相看,也使人们对其造型渊源更产生了兴趣。在历史上,我国传统瓷灯多采用平底台盘状或浅碗形、杯形造型,不仅瓷器如此,汉唐时代常见的陶灯、玉灯、金属灯具也是如此,在我国明代以前的古陶瓷灯具里确实没有这种腹部封闭的壶形灯具。

明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把一批造型奇特的西亚阿拉伯风格金属器皿带回朝廷,因此永宣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仿照西亚金属器皿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和白瓷,这些风格奇特的精美瓷器既可以满足宫廷使用,也可作为礼品与伊斯兰文化区交流。在此种背景下,永宣官窑烧造出造型与传统迥异的壶形瓷灯——“书灯”。上行下效,民窑遂仿效书灯,借鉴这种外来造型,并加以简化,烧造出了鸡娃灯。由于这种造型便于制作与使用,省油效果明显,遂在清代、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壶形带流油灯历史久远,其造型来自西亚和北非,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科学》杂志中译本1983年第4期刊登有Fitch所著《科萨的油灯》,记载了罗马带嘴油灯的发展演变。该文介绍,在意大利罗马以北120公里的科萨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罗马文化中主要的室内照明用具油灯的演变规律:“最初的油灯是粘土手制的浅钵,为轮制或手制,钵中装有半钵油,灯芯就漂在液面上。后来,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陶匠在陶灯烧制之前,把钵的边缘捏出一个小唇口,这样,灯芯的一头就可以高出油面之上。下一步的改革是把钵的边缘除了捏出的唇口之外均向里弯,以减少灯油被溅出的危险。再下一步,唇口消失了,手制的锥形陶嘴取代了它的位置。”2005年,笔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汉长安——东西文明比较大展”上,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罗马油灯,展览陈列有数盏罗马陶制壶形油灯,还展示了一件庞贝出土的带人物雕塑的三嘴青铜壶形灯,庞贝出土的两盏红陶质壶形灯还装饰有鹰形及面具纹装饰。

罗马造型的壶形灯其实早在唐代就传人了我国。1959年新疆巴楚曾出土过一盏唐代壶形铜灯,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浅盘式灯迥异。此灯高度仅有7.1厘米,外形如同一把没有盖的长嘴小壶,铜灯由灯盏和灯座两部分组成,壶嘴中应是放入软灯芯,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件铜灯模仿自罗马灯具,甚至可能就是一盏罗马铜灯,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亚辗转传人的。

这种西方灯具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灯具的造型改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以前,我国油灯多为敞口造型,使用的灯芯大多是在台盘中央直立的硬质纤维。唐代以后,受到西方灯具软质灯芯的影响,逐渐盛行用软质纤维搭在唇沿上的灯具,这种变化与壶形灯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明清、民国时期,无论大江南北,民间已多使用壶形带嘴油灯,壶口盖塞住后,既省油又便于端持,遂成为民间油灯的流行样式,而鸡娃灯就是壶形灯的一种变形。

通过分析比较,现代人看起来土得掉渣的民瓷鸡娃灯,应是模仿白明代官窑书灯,造型源自西亚阿拉伯金属灯具,很可能还可远溯至罗马灯具。鸡娃灯历史上曾借鉴了时髦的舶来品造型。一盏鸡娃灯竟然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宏阔背景,真是让人感叹不已。民瓷真是不简单,其内涵和流变博大精深,小小鸡娃灯带给我们的启示可谓多矣。

德化烧出世界薄陶瓷杯


22日,“世界最薄的陶瓷杯子”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举行。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首席认证官DamirFirst(大明)现场严格缜密地认证、核实,最终认定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生产的超薄蝉羽杯以0.5毫米的厚度,被认证为“世界最薄的陶瓷杯子”。

据介绍,“世界最薄的陶瓷杯子”由德化祥窑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陈清宜于2017年3月开始投入研发,经过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反复试验,于2018年10月研发成功。“制作这么薄的瓷杯子实属不易,需要反复试验,从原料、制作、雕塑到施釉、烧成,每一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十余种材料、多项程序要挨个查对。”陈清宜说,超薄蝉羽杯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山中挑、碓中敲、水里淘、火里烧、靠纯手工制作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采用德化纯原矿高岭土,含铝量达30%,含铁量低于0.1%,现存量稀少。杯子成型难度极大,修坯、刷坯极易破损,正常情况下,100个杯子经过修坯后只能挑出50个成品,再经过刷坯只剩下20个,最后经过1310℃高温烧制,还有不少瓷品变形、坍塌或开裂,因此最后成品率仅为5%左右。

当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首席认证官bamirfirst(大明)看到薄瓷杯子时当场震撼了,他对陈清宜赞道:“你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薄片杯子制作的两大难题,一是烧成问题,一是成型问题,是当之无愧的陶艺大师。”

该陶瓷杯具有“白如雪、薄如纸、润如玉、声如磬”等特点,白度达到德化高白瓷的最高白度88.8度,厚度只有0.5毫米,光照下如蝉羽般细腻纹理丝毫毕现。还可在杯底刻字,放在电陶炉上可以直接烧水煮茶,水烧开后水位线上的杯沿不烫手,堪称世界陶瓷一绝。

陶瓷“国娃”将在北京奥运主会场展出


潮州生产的584尊陶瓷“国娃”于日前全面完工,开始在全国各地举行巡回展览,并将于8月运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展出供国内外友人参观,其中一部分还将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重要收藏品之一,“国娃”系列陶瓷产品是经北京奥组委批准、由国家一级画师关玉良创作。去年6月,知名画家关玉良大师在接受2008年奥运收藏品设计这一任务后,决定将陶瓷作为这些奥运收藏品的制作材质。

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终于攻克了“国娃”制作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难关,顺利生产出23种造型、29个花式的“国娃”。

这些“国娃”作品摆着各种颇似体育动作的造型,光着头,脸上没有明显的五官,小身体长得胖乎乎,显得憨态可掬,全身被绘上龙、凤、牡丹花等各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艳丽图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也把泥釉窑火与人文精神浑若天成般地统一起来,整个作品透出一种原始、野性、蓬勃的气息。

目前,这批“国娃”作品已全部交货。另据透露,奥运会结束后,关玉良还计划于今年底把这些作品带到国外展出,让全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的奥运艺术和陶瓷艺术。

龙泉窑三大窑系:金村窑、大窑、溪口窑


龙泉窑源于三国两晋,宋朝鼎盛,结束于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龙泉窑烧制的瓷器不仅是皇宫的贡品,而且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商品。龙泉窑在漫长的一千六百多年的制瓷历史中,可以分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阶段。魏晋至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这期间瓷窑发展快,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中期开始龙泉窑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始烧制两种精美瓷器: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元朝建立,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内需外销的迅速增加,龙泉窑瓷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品质和工艺均已不如南宋时期。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质量较高,并出现了洪武和永乐官窑,这个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到清代,龙泉窑走向了衰落。龙泉窑烧制精品瓷器的主要瓷窑都集中在龙泉市南边,其中最出名,烧制的瓷器最精美的三大窑系就是金村窑,大窑,溪口窑。金村篇:在北宋早期,瓷业主要集中在龙泉市金村和庆元县两县交界处的溪流两旁的山坡上,共发现生产淡青釉瓷器的窑址近八处。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龙泉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县上垟、丽水市石牛等地发现窑址二、三十处,瓷窑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广阔,为南宋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此阶段,尤以龙泉金村窑系烧制的瓷器质量为最佳。金村是一个村,地处龙泉市小梅镇东南边陲,村庄所在地海拔400公尺,距离市区50公里,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一遇雨天,雾气常于半山中缭绕,开晴后,即变幻成彩虹,美如仙境。在北宋时期金村窑烧制的刻划花工艺瓷器是龙泉窑这阶段最精美的器物,刻划工艺精深,纹饰引人醒目,这时期的刻划花常常用刻刀刻出各种花的轮廓线,刻时刀面倾斜,刻线一面浅一面深,为俗称的半刀泥工艺,并且很多瓷器内外壁都有刻划工艺,俗称双面工。釉色已淡青釉为主,釉面大多呈现玻璃玉质感,精美绝伦。是龙泉窑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精品瓷器。南宋前期金村窑仍有在烧制,而且器物更加精美。至南宋中期,龙泉金村窑基本断烧,而此时的龙泉窑,也已经进入最光辉灿烂的时代。龙泉金村村北宋龙泉金村窑刻花盘大窑篇:南宋中期始,在皇室、官僚的支持下,龙泉窑的制瓷匠师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高级瓷器,供皇室和官僚使用。以后,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不断得传播到金村、溪口、八都、安福、安仁口、周垟和庆元县、云和县等地的许多瓷窑,产品畅销国内外,龙泉窑名闻中外。此阶段,龙泉窑瓷器已经没有了北宋时期精美的刻划花工艺,而以釉色取胜,这种转变是跟当时南宋的文化、审美观息息相关,瓷器变的更加内敛和素雅,而龙泉窑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产区就是大窑,大窑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位于龙泉市南约50公里的琉华山下,明代以前称“琉田”,因山而得名,今称大窑村,相距金村约5公里。在大窑村附近,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大窑生产的产品工艺精湛,质量高,为同时期龙泉窑其他瓷窑所不及,是当时龙泉窑的中心,一直到明代末期,大窑都是龙泉窑的代表性瓷业中心。大窑在南宋晚期也曾烧制过黑胎精品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更出现了枫洞岩等高级瓷窑,专门生产宫廷和官府用瓷。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南宋龙泉大窑官款折腰洗溪口篇:而在南宋中晚期,距离龙泉市以南也是约40公里,距离大窑约5公里处,有一个村落叫溪口村,就是宋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所在地,溪口村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同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溪口窑系窑址不多,不足5处,其中最著名的瓷窑是溪口瓦窑垟,在南宋后期溪口窑系烧制了顶级的黑胎哥窑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1938年9月,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在2012年11月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20多位专家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正式确认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就在龙泉市溪口窑。大家都传“哥窑无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窑烧制的时间不长,其二当时检验标准及其苛刻,少数好的直接进贡,一点缺陷都是直接砸碎,并传有官兵把守监烧,导致存世完整器极其稀少,如有发现也是国宝级重器。另此处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据我对龙泉窑的了解,个人认为目前所记载的“传世哥窑”并非龙泉溪口的宋哥窑,事实上,对于“传世哥窑”是否属于龙泉宋哥窑,争议一直存在。早在1943年,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就曾对“传世哥窑”的命名提出怀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也曾认为当年登记造册的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导致了一些错定。这“传世哥窑”指的是流传有序的而非出土的“哥窑”器。1932年,民国政府在接收清宫遗存的文物清点造册时,发现了一批前所未有且缺乏任何产地、烧造时间等记录的瓷器,便以“传世哥窑”称之。据了解,“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釉质,釉色,开片等特征都差异明显。可以说“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毫无关系,且有可能并非宋代烧制。 云南珍俊堂陶瓷博物馆 郑峰华

景德镇成功烧出特大吉州窑陶瓷


都说吉州窑无大件,可学院副教授刘晓玉却在瓷都景德镇成功研烧出一批系列特大件的传统吉州窑陶瓷作品。最大的作品直径达到100厘米!

12月6日,在刘晓玉位于湖田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该批作品:黑釉木叶纹大碗3件(尺寸为:口径94cm×高30cm,口径86cm×高30cm,口径,64cm×高22cm)、黑釉剪纸吉祥文字纹大碗1件(口径82cm×高43cm)、黑釉剪纸鹿纹大碗1件(口径81cm×高45cm)、黑釉剪纸鸳鸯纹大碗1件(口径82cm×高43cm)、黑釉剪纸凤梅纹大碗1件:(口径89cm×高26cm)、釉下彩绘水波纹香炉1件:(直径76cm×高74cm)、釉下彩绘鸳鸯纹莲荷纹三足炉1件(直径46cm×高25cm)、釉下彩绘莲花纹香炉1件(直径100cm×高14cm)、釉下彩绘鱼纹盘1件(直径100cm×高14cm)。

刘晓玉200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获博士学位。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其父刘品三是国内著名吉州窑陶瓷研究专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吉州窑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晓玉告诉记者,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曾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但是在已知的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出土有大件吉州窑瓷,因此研究吉州窑陶瓷的学者们常说的一名话是“吉州窑无大件”,为了挑战这一难度,将吉州窑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刘晓玉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进行设计与制作。在画面设计中根据吉州窑纹样简率、粗犷、奔放、工整、精细的特点,将吉州窑传统的代表性画面风格分别装饰不同造型的器皿上。以求达到吉州窑瓷自然拙朴、生动有趣的特点,此次烧成的11件吉州窑大件陶瓷作品的面世,堪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制作工艺的重大突破。

在刘晓玉烧制的大碗里,记者发现里面有一枝枝栩栩如生的树枝。刘品三说,自古以来,“木叶贴花纹碗”中的叶子只有一片,而此次突破的难点在于,要在直径1米的大碗中把一枝树叶烧上。该碗的烧制工艺是经过高温一次烤成,这些叶子脉络分明,生动地浮在碗里。装饰新颖,构思巧妙,其构思妙在给人以真切、自然天趣的艺术效果。此外,在这些新烧成的吉州窑作品里,还有大量的剪纸贴花。刘晓玉把民间十分流行的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把民间剪纸搬上了瓷器表面。吉州窑独创的黑釉剪纸贴花工艺,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

胡武强烧出失传“鸡血红”


湖南民间有一位老艺人胡武强,因在一九五五年偶然发现一块有著鸡血般鲜艳颜色的唐代铜官窰陶瓷残片,让红色彩瓷起源于宋代钧窰的历史重新改写。

但也正是这块破瓷片改变了这位老艺人的一生,自此他痴迷妄想找寻失传已久的大唐窰器釉下红彩烧制技法,数十年遭人讥讽为「窰神经」。

一片痴心被讥「窰神经」

胡武强出身陶艺世家。在他那一代人当中,古铜官窰的技术已经不再运用,人们以生产生活日用陶瓷为主。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被看做是「四旧」之一古铜官窰的技术基本失传。

年轻时的胡武强曾在一个陶瓷厂工作,但他却并没以此为主业,而是经常在单位上研究起古铜官窰的陶器,如痴如醉,引起单位领导不满而被迫辞职。但胡武强没有就此消沉,他无惧冷眼和嘲笑,历时三十余载,以一己之力,建古龙窰、采高黏土、烧乾木柴、用纯手工、施多彩釉,但面临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地所有人均不能理解胡武强的做法,家人亦反对。一时间,「窰神经」的绰号越叫越远。

窰器釉下红彩俗称「鸡血红」,雅称「女儿红」。懂得陶瓷的收藏家称:这一红色踏破铁鞋而无觅处,见之则三生有幸。现今的红色釉料一遇高温便开始分解。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自如地掌控高温下的「鸡血红」出现。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胡武强经过无数次的分析和统计,竟终于在高温下烧制出传说中唐代的「鸡血红」窰器,并已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其作品《火凤凰》一经面世,就备受陶瓷界注目,并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评选中夺得金奖。

揭露烧「鸡血红」秘方

现在,人们把胡武强的外号「窰神经」最后一字去掉,尊其为「窰神」,誉为长沙古铜官窰最后传人。

胡武强曾在年少时读过旧时《大公报》。颇让记者感意外的是,胡武强得悉《大公报》已有一百零五年历史后竟对本报慷慨透露了「鸡血红」的秘密:要烧出「鸡血红」除了讲究瓷器器型、料土、釉料的着色比例之外,还与烧窰的条件息息相关。烧窰时必须使窰膛在一段时间里形成一个闷闭的、充塞浓烟的空间,在这种闷闭的燻烟环境里氧气供应不足,铜红釉就会在瓷器上呈现出鸡血般红彤彤的色彩。这就是产生鸡血红的真正原因。

甘于清贫守古铜官窰

据悉,在众多彩色瓷器中,至今仍最被海内外收藏引为珍宝之一的就是红彩。目前胡武强的数件获奖鸡血红作品,已被国内知名拍卖公司高价邀拍,起卖价逾三十万元人民币。但胡老坚持为非卖品。

胡武强说,铜官窰已被这个社会「亏待」了,「文化大革命」曾遭遗弃,现在当地陆续新建起的铜官窰厂弃手工用机械批量生产带来巨大冲击,铜官窰遗址亦频遭破坏。因此,自己要继续保留这些作品,并打算建铜官窰博物馆展示给世人看,而不是被个人收藏。

如今,在湖南长沙市铜官镇上,只有胡武强完全保持古铜官窰的传统制作方式。窰品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烧制全部采用土窰烧制。尽管又出现了新的困境,如家人难以再忍受贫穷,但胡武强很坚定地认为自己会做古铜官窰的最后守望者。

罗村一陶瓷厂油管着火


无人伤亡,怀疑是工人操作不当导致

工人在清理火灾现场。

18日下午2时40分左右,南海罗村下柏工业区内一陶瓷厂突发火灾,3分钟后消防车赶到将火扑灭,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工人透露,火灾是由于操作不当引发的。

下午3时半左右,记者赶到现场,警察已经将工厂所在路段封锁。厂内的大火已经被扑灭,空气中仍有一股浓浓的烧焦味,厂房靠路边的一段围墙也已被推倒。

据目击整个过程的李先生说,大约下午2时40分左右,这家陶瓷厂的生产车间突然浓烟滚滚,不一会就有火焰蹿出,消防车很快赶到扑救。车间内的工人被紧急疏散。

据该厂工人透露,此次火灾是操作不当造成的:工人在打开油管阀门的时候,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回流阀门承受不了高压,导致油管内的燃油喷射到高温窑炉后引燃着火,迅速蔓延至油管。

安全生产部门提醒,工人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生产,否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由于近期高温天气,工人高温作业要注意降温,以免容易造成中暑而引发工伤事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长丰村:黄泥巴烧出陶瓷“金娃”》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长丰村:黄泥巴烧出陶瓷“金娃”》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金陶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