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 导航 >

在瓷器上感受春意

在瓷器上感受春意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瓷砖上打孔

2021-05-15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春日春山春水流,春草春塘放春牛。”

浅绛彩童子牧牛图瓷壶

绛彩瓷是清末时期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这件清光绪浅绛彩童子牧牛图瓷壶,高10厘米,造型古朴大方,胎质缜密,釉色莹润,通体施白釉,器身绘有牧牛图,绿草茵茵,绿树葱茏,鲜花烂漫,春意盎然。线条美观,款识工整,笔意精致,构图疏朗,勾描精细。

粉彩柳树黄莺图瓷盘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为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这件民国粉彩柳树黄莺图瓷盘,直径25.2厘米,上绘柳树黄莺图,柳树枝叶茂盛,桃枝花朵绽放,黄莺立在柳树枝头鸣叫着春天的到来。此盘瓷质洁白细腻,造型舒展大方,胎釉坚密温润,纹饰绘工精细。

五彩花鸟纹瓷罐

五彩瓷是釉上彩的一种,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烘烤而成。五彩瓷并非一定有五种彩,施彩多寡依据整体装饰效果而定,有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两种。这件明代五彩花鸟纹瓷罐,高25厘米,罐腹四面以不同的花鸟题材构成装饰主题,画中花卉竞相绽放,姹紫嫣红,鸟儿栖身花枝上,浓浓春意扑面而来。此罐瓷质洁白细腻,造型优美隽秀,胎釉坚密温润,纹饰绘工精致。

青花斗彩鸭子瓷碗

青花斗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青而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斗”在景德镇方言里的意思是几种东西合并组合在一起,斗彩就是把几种色彩组合在一起的技法。斗彩是一种釉上、釉下都有彩的彩色瓷。这件青花斗彩鸭子瓷碗,高7.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0厘米。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外壁青花斗彩绘有鸭子戏水图,红花绿叶,分外妖娆。两只彩鸭在水中欢快地追逐嬉戏,尽情享受春天的惬意,在花卉和水草的映衬下,呈现出一派悠闲自得的春日美妙图景。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在古玩里赏牡丹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珐琅彩上的牡丹

谷雨前后的牡丹,竞相开放,花朵硕大,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国色天香,令人陶醉。而我们走进古玩的世界里,欣赏盛开的牡丹花,则是另一番风味。

这件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外壁珐琅彩绘有牡丹花,青翠的绿叶,衬托两朵盛开的硕大的牡丹花,一朵粉红色,一朵深蓝色,花形优美,颜色绚丽、清雅,显出其雍容华贵大家之气。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印章款。

漆器上的牡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汉代的漆器制作已空前繁荣,宋代开始雕漆工艺,元代以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剔红,作为雕漆比较常见的品种,又名“雕红漆”,它通常用木头或金属做胎,然后在胎骨上一层层的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等到了相当的厚度,漆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眼前的这件牡丹花卉盒漆器,高2.8厘米,直径7厘米。盒盖是朱漆雕刻着一朵硕大无比的牡丹花,花瓣清晰,一片一片层次分明。看到它我们会想到暖暖的春意,心情十分惬意。

青花瓷盘上的牡丹

这件清代凤凰戏牡丹青花瓷盘,直径26.4厘米。瓷盘里面是一幅凤凰戏牡丹图,牡丹花雍容多姿的华贵之气跃然于青花瓷盘上,观赏者仿佛能够闻到牡丹花的浓郁花香。一只美丽凤凰飘然立于牡丹丛中,大气从容的气息立刻被散发了出来。此盘青白釉厚润、光滑、纯净,青花发色不稳定,有浓有淡,画工流畅随意,层次分明、密而不乱。

盛开古瓷器上的牡丹

白地黑花开光鸭戏纹梅瓶

宋代三彩牡丹纹枕

除了花圃里盛开的牡丹,你见过开在文物上,千年不衰的牡丹吗?各种器具上“盛开”的牡丹花:有的盛开在宋代的瓷枕上,有的盛开在清代的挂屏中;有的牡丹盛开在珍宝馆里的白釉黑花梅瓶上,有的盛开在慈禧太后御用画师的笔下。据介绍,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牡丹纹饰始见于唐代,北宋宫廷和民间的使用非常广泛。

金大钧绘贵妃赏牡丹图

粉彩缠枝牡丹纹尊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元明清陶瓷龙纹大盘点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中华儿女都被叫做龙的传人。龙的艺术造型复杂多变,几乎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如诗词歌赋,雕刻、壁画、印章、书法,以及各类装饰等。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此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也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彩陶龙纹细颈瓶也距今达七千年。可见,同是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的陶瓷文化和龙文化,在八千年的历史碰撞交融中,早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的龙,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龙的文化源于图腾又远高于图腾,由于龙的实体并未被发掘,所以多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这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元代龙纹瓷器

元代龙纹瓷器很有特色,与先前龙纹变化不大,以站龙和游龙为多,因龙体型有细长头小的纹饰出现,整个龙纹给人以幼稚萌萌哒感觉,但是又不失矫健。元代瓷器龙纹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等。

梅瓶瓶身修长,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其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蓝釉白龙纹盘

此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罐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此器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明代龙纹瓷器

明代龙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洪武年间龙纹瓷器虽与元代类似,但却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头肘疏毛变少,龙成五爪,永乐年间龙纹变得形粗体壮,凶猛威武,又重分三爪四爪五爪,龙爪被称为是鹰爪,并朵云出现一头多尾的现象但是尾部变短,周围衬托也多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此外,明代龙纹瓷器的龙纹种类形态变多,出现了螭龙、闭咀龙、张口龙、猪咀龙。明代龙纹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青花云龙纹盘

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有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瓶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忍冬纹,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

瓶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

崇祯五彩龙纹盘

晚明的龙纹,恰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崇祯五彩龙纹盘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

清代龙纹瓷器

清初,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 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猪咀”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朵云的尾云不大清,呈长块状或成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随时间推移,其龙纹瓷器也带有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没落感。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瓶口部绘六周龟背锦纹和一周蕉叶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为云龙赶珠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与口沿的边饰上下呼应,烘托出龙纹的矫健凶猛,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龙口形略带圆,“猪咀”缩短,上下颚的须,呈锯齿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眼睛略长。

斗彩云龙纹盖罐

盖罐盖面微现弧度,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飞龙形象生动,动感强烈,清逸秀雅。此时朵云的形象较之前略显粗糙,造型审美艺术感不足,呈长长的块状,二头一尾、三头一层。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

瓶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云龙出海,造型稳重端庄。图案画法使用“龙身在云中三现”的表现形式,龙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称“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康熙时亦常用,到乾隆时期画面更加写实。 此时的龙纹较最初已有较大的改变,龙首,上下颚胡须,头颈上的疏毛,以及龙爪龙身,均已形成清代龙纹的特色。

各时期的陶瓷器作为当时时代的产物,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技艺和文化,其纹饰也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反映,盘踞在陶瓷上的龙纹文化,也值得我们去细细思量和品位。

在瓷器上打个结,造型别致的袱系纹包袱瓶


包袱瓶创烧于清早期,锦袱包裹作为装饰题材肇始于清雍正年间,流行于乾隆、嘉庆两朝,以粉彩较多见。“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由于该器型独特,纹饰优美,寓意美好,遂为后世争相仿制,也是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瓷器,包袱瓶就是在瓶身肩部装饰凸雕的包袱皮或者束带,丝织物的褶皱起伏细腻精到,用坚硬的瓷土来表现柔软的丝织物,用色彩鲜艳柔和的粉彩来表现丝织物的美感,两者的结合达到了审美的极致。器身因饰凸雕的包袱巾纹,故称为“包袱瓶”。

绿地粉彩花卉纹包袱瓶尊撇口,粗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敛至胫部外撇,圈足。器绿地绘粉彩纹饰,外口沿绘如意云纹,颈部绘缠枝番莲纹,肩部绘如意云纹、变体莲瓣纹,腹部胭脂红彩绘缠枝牡丹和包袱巾纹。器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清乾隆,口径8.6cm,底径11.8cm,高35cm。

画珐琅袱系纹盖罐瓷器直口微侈,溜肩,鼓腹,束腰,平底,浅圈足,有盖。袱系纹遮盖器腹的大半部分,红色部分以龟背锦为地,装饰蝴蝶、蝙蝠、桃实等吉祥图案,蓝色部分绘卷草纹。从稍远处观看,似由真实的锦袱包裹,栩栩如生。肩部四开光内绘西番莲。下腹部以黄釉为地,装饰各类缠枝花卉。外底中部蓝圈内有“乾隆年制”双排蓝料楷书款。

袱系纹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上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

清嘉粉彩描金团花包袱瓶

清嘉庆年间,粉彩描金团花包袱瓶,瓷器外壁装饰上模仿木,锡,铜和漆器等材质,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给人一种木纹的视觉效果,是古人的仿生瓷,清嘉粉彩描金团花包袱瓶还模仿布带系一下以示牢固。蓝色的片状纹是仿螺钿(贝壳装饰)。

给瓷器打个结,造型别致的袱系纹包袱瓶,可惜不是千千结,只是古人对艺术探索和追求。

瓷器上看雪


□黑王辉文图

近来,一场瑞雪如期而至,我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处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冬天里看雪,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其实在前人留下来的瓷器上,也有许多美丽的雪景,大家可以跟我一起,看看瓷器之上的那些“雪”。

江边看“寒江晚渡”。图一是一只民国时期的雪景壶,和现在用的烧水壶有些类似,有壶把和壶嘴,壶高10厘米,口径6.5厘米,身长14.3厘米。这种壶有壶把可以手执,因此在古代也叫“执壶”。壶身施以粉彩,展示的正是冬天的傍晚,降雪之后,寒江晚渡的情形。如果身临其境,站在江边,只见江天连成一片,迷迷蒙蒙,雪白茫茫,飞雪仍在缓缓飘落,四周一片凄迷。一只孤舟由江心缓缓驶向江岸。江边的老树上,枯草上,房顶上都落了雪,小径被雪覆盖,没了道路,只有行人深深浅浅的脚印,走向远方。壶的另一边有题款:“寒江晚渡照塔影”,“时在乙酉冬月,凌云作”。凌云字美材,斋名凌云轩,江西新建人,是清末民初很有名望的粉彩画家,与“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是同乡而且私交甚好,颇受其影响。

桥边看“红梅映雪”。图二是一对民国时期的粉彩棒槌瓶,敞口,细颈,丰肩,圈足,因呈棒槌状而得名。瓶高58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厘米,瓶上的图景是著名的“踏雪寻梅”图。“踏雪寻梅”源自唐代诗人孟浩然,元代的剧作家费唐臣在《贬黄州》中有“为生扭做踏雪寻梅孟浩然”之句,正是说

他。只见桥边寒雪,有红梅绽放,雪白梅红,相映成趣,孟浩然骑驴而来,拾桥而上,风尘仆仆,意兴盎然,只为看一看梅间雪白,雪中梅香。孟浩然的旁边有扛着几枝梅花的仆人,他们闭着眼睛,似

乎也被这梅香陶醉。有雪有梅有心情,冬天当如是。

山间看“江山瑞雪”。图三是一只民国时期的粉彩冬瓜罐,敞口,短颈,丰肩,束腹,圈足,因形似冬瓜而得名。罐高32.5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8.7厘米,罐上展现的正是“江山瑞雪”图,只见莽莽苍苍的山间,有红色亭台,七层高塔,有连在江上的回廊,山上青松苍翠,纷纷瑞雪,飘落山间,一片洁白。一位头戴斗笠的隐士,正在山间路上,仰首远眺,江山如画,大地苍茫。他身后的小童扛着一株红梅,正随他向前走。边上有题款“江山瑞雪”,“辛巳年宜民作于景德镇”。

康熙五彩在明代五彩瓷器基础上创新变化


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康熙五彩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使五彩的颜色愈加丰富。蓝彩厚而浓艳,彩之外围有一层光晕。黑彩漆黑光亮。特别是由于金彩的广泛使用,使五彩瓷更加富丽堂皇。康熙五彩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鲜丽精致的纹饰而成为康熙朝瓷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传世的康熙五彩器型较多,有各式瓶、花盆、盘、碗等。纹饰图案主要有花卉、梅鹊、花鸟、仕女、刀马人等。

清康熙五彩花鸟纹觚

清康熙五彩花鸟纹觚高18、口径11.1厘米

清康熙款五彩八仙贺寿图大碗

该碗为民窑瓷器,碗形较大,高11.9厘米,碗心为山水画,外壁画寿星,寿星背后卧着一鹿,腰的一圈画有八仙,成为八仙贺寿的一幅图案。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瓷器上 春天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代诗人韩愈在早春时节写的诗作正切合人们的心意,以至于千百年来吟咏至今。的确,春天是让人希望倍增又催人向上的季节,如诗如画,如歌如酒,万紫千红,青山绿水,就连瓷器上,也有万千春意,令人不禁为之陶醉。

喜鹊报春。“清泉涌处乱云堆,古柏迂曲状如梅。喜鹊昂头迎过客,声声喜语报春归。”(清·郑檀《喜鹊登梅》)喜鹊一声叫,大地春已归。图一是产于民国年间的粉彩笔筒,它高11.6厘米,直径7.7厘米,口径6.3厘米,描绘的便是喜气盈盈的春天情形。你看朵朵牡丹盛开,娇艳无比,而喜鹊站在杨柳枝头,欢悦鸣叫。在清晨的微风中,在冉冉升起的朝阳下,杨柳沙沙作响,而牡丹绽放笑脸,喜迎春色。整幅图欢快,轻盈,热闹,和谐,春色三分醉,三分随鹊叫,四分随花开,春天的舞蹈,宛如《霓裳羽衣》,楚腰纤细掌中轻,这般曼妙多姿,将生命之美演绎得尽善尽美。

春回燕舞。“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元·乔吉《天净沙·即事》)春回大地,莺歌燕舞,美丽人间,热闹异常。图二是一只民国年间的粉彩盘,直径25.5厘米,描绘的正是春天来临之际,双燕飞舞的情形,只见一树桃花红艳艳,杨柳依依也含情。在柳叶深处,有两只燕子在翩翩飞舞,仰首相向,夫唱妇随,在这美丽的春天里,奏出一曲琴瑟和鸣的交响乐。灿烂的桃花,飘飞的柳叶,相映成趣,这是过去常见的乡间美景,只可惜,到现在也已经不可多得。

桃红柳绿。“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唐·王维《田园乐》)春天里,桃花之红,柳树之绿,红绿交映,春意无边。图三是一只民国时期的将军罐,用粉彩绘制,口径16.5厘米,底径15.8厘米,高20.9厘米,上面的盖子就像古代将军的帽子,故名“将军罐”。只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柳叶飘飞,宛如长发,柳树上还卧着两只安静的燕子,说春天,春天宛在。在罐的另一边,有题诗,“无限鲜红嫩绿,几多燕语春声”。该罐为民国粉彩名家公兴昌所制,器形规整,釉面均匀,画面精美,实为佳作。

花艳鹊歌。“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艳冠群芳,为花中之王。图四是一只民国时期的粉彩罐,口径7.8厘米,高18.8厘米,底径5.6厘米,描绘的正是牡丹正艳,寒梅正芳之时,喜鹊在花丛中欢歌的情形。牡丹花大叶肥,梅花香气扑鼻,喜鹊身强体壮,弥漫着青春健康的气息,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背面有题诗,“春风吹醒万物,花开莺歌燕舞”,这般传神的诗句,令人备受鼓舞。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思,春情,春愁,春意,皆在心间。春天里,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于心大好,赏心悦目,养性怡情,不亦乐乎?

瓷器上的花押款


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足底用青花绘出一支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图片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

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

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

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

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

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

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瓷器上的古代才女


这些出类拔萃的古代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以来,经过无数女权主义者的争取,妇女的地位和权力逐渐与男子同等,无论在商界还是政坛,都出现了许多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在古代的一些瓷器上,也曾留下一些旷世才女的倩影。

清代无双谱人物罐班昭,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班昭一身素净的衣裳,西瓜红长裙,坐在一张印花的靠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和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丈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刻瓷才女上官婉儿,磁盘上的她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细长的手指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即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但是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的偏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自己的励志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