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术瓷砖 > 导航 >

“亚洲艺术之门”首窑出炉

“亚洲艺术之门”首窑出炉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1-05-17

艺术瓷砖。

这块以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为造型的陶坯,釉色艳丽,窑变色彩丰富。

经过4天烧制,昨日(8月28日)上午,亚洲艺术节纪念雕塑“亚洲艺术之门”第一窑的386块陶坯在南风古灶出炉。刚出炉的这些陶坯釉色艳丽,窑变色彩丰富,且完好率达到99%以上。市委副书记卢汉超也亲自来到现场,与窑工们一起打开最后一个窑门。首批陶坯于昨日下午被运送到亚洲艺术公园,并将于今日上午开始安装。

386块陶坯几无破损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风古灶,窑工们已经开始打开窑门开始搬运陶坯,一块块还散发着热气的陶坯被放置在空地上晾晒。据介绍,第一窑共烧制了386块陶坯,每块平均面积在0.35平方米左右。因陶坯数量多体积大,南风古灶专门买来了8辆板车用于搬运。

“烧制效果非常棒,比我想像的还要好得多!”有40多年窑龄的窑工虾叔,一打开窑门就兴奋起来。虾叔介绍,一般来说,龙窑完好率在八成左右就算不错了,在装窑前他们有点担心,怕陶坯数量多、体积大,烧制效果不好。但现在看来,386块陶坯,几无破损,完好率超过99%.虾叔说自己给这次烧制效果打100分。

“窑宝”色泽令专家惊叹

石湾龙窑向来有“每窑一宝”的说法,昨日刚刚出炉的陶坯中,就有一件被陶艺大师们相中为“窑宝”。这块放置于龙窑顶端烧制的陶坯,以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为造型,玉佩中为张牙舞爪的飞龙,陶坯体积庞大,面积已接近1平方米。记者看到,陶坯中的龙首龙尾花纹已呈现较深的棕褐色,而龙腹部是艳丽的朱红色,釉色变化层次清晰。佛山雕塑院院长简锡昭告诉记者,这是龙窑独特的窑变呈现的效果。

雕塑制作方负责人李敏说,在烧制过程中,其实做了不少技术上的创新,比如在陶坯表面处理上,采用将佛山传统“柴烧”与欧洲流行的“盐烧”两种技法相糅合,因此出炉后的陶瓷呈现出“火”的效果。第一窑烧制成功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也为后面15窑的烧制提供了数据支持,“现在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

市委副书记亲自开窑门

昨日上午,正当窑工们在紧张搬运新出炉的陶坯时,市委副书记卢汉超也亲自来到现场。随后,卢汉超与窑工们一起打开最后一个窑门,并将首窑烧制制品搬出窑门。看到陶坯呈现的“窑变”效果,卢汉超称赞这次烧制很成功。他说,“亚洲艺术之门”首窑烧制成功,是全市人民的骄傲,证明佛山市群众在追求陶瓷艺术的智慧,是一首艺术的大合唱。

据介绍,全部陶坯预计在9月底前烧制完毕,整个“亚洲艺术之门”将在10月20日左右全部竣工。据悉,“亚洲艺术之门”共837平方米,分为3000多块陶块,按每窑烧制近百平方米计,加上如果一次烧制效果不好需进行二次烧制的话,可能要烧上十几窑,届时估计将耗木柴300多吨。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亚洲瓷器收藏指南


亚洲瓷器从古至今一直对全世界有着长盛不衰的影响。菲律宾的部落在举行稻谷魔力的祭祀仪式上敲击陶瓷制作的碗,因为它会发出银铃般的声响;中东地区的苏丹们只使用青瓷器具吃饭,因为他们相信坚硬的绿色瓷器碰到有毒的东西会裂开或改变颜色;在非洲东部,阿拉伯皇家装饰自己的宫殿时把瓷器铺满了整面墙。17世纪早期,一队耶稣教会的传教士在康熙皇帝的朝廷上,面对着中国本土出产的优美瓷器目瞪可呆。其中一位传教士后来不仅在清廷工作,结交了一批有势力的朋友,更成为景德镇官窑中一名谦逊的工匠。他的书信为我们勾画出中国官窑内大规模制作瓷器的一幅生动画卷,描绘了一件简单瓷器的制作可能要通过70个工人之手的工艺流程:"一个工人的专职只是在瓷器的边缘下画一道颜色线;另一个工人描绘花朵,第三个画植物。勾画轮廓线的工匠只学习素描的功夫就够了,不再学着色;那些专门着色的则与素描无缘。"在官窑中,中国的工匠和耶稣教会的艺术家们常常并肩工作,因此欧洲的工艺技巧对亚洲器具制作产生的影响就逐渐显现出来。由传教士们引进的珐琅彩,经中国的制陶者揉合传统工艺,装饰出精制、柔和的五彩花朵,被称为"粉彩",在欧洲被称为"金紫红系列色料瓷"。此外,欧洲商人要求灯笼、桌面甚至乐器都用瓷器制作,这也是对工匠们技巧的一种挑战。

到19世纪,欧洲的工厂已经能够制造瓷器,而且成本低于从中国进口的瓷器。因此,瓷器交易为东方带来的利润逐渐减少。不过,很可能正是那位传教士写回的关于景德镇瓷器工厂的分工情况为英国瓷器制作生产线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许多瓷器工厂的产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收藏瓷器要点提示

在评估一件瓷器时,要注意一系列要点:材质和技术、出处和时代、审美趋向、装饰和图案、珍惜程度和保存状况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它出自哪一国倒无关紧要。

任何收藏都受个人的品味的影响。如果你在收藏方面是一个新手,认真学习关于收藏品的知识,详细了解收藏品不同的时代和风格,以及其稀有程度和相关作品的价格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进行收藏时要时刻记住,"陶瓷"这一术语涵盖的材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一件粗陶广口瓶和细瓷花瓶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使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技巧,就能制作出不同形式的陶瓷。掌握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探索亚洲陶瓷领域的脉络。主要的分界线存在于陶器和瓷器之间:这两者的差别在于使用不同种类的粘土、不同的烧窑温度以及成品是否多孔。陶器质地粗糙,最容易渗水,而经过高温加热的瓷器则是防水的。

中国的制陶技术传统悠久,中国的工匠通过千百年的实验,到公元9世纪,就开始把高岭土(瓷土)和白瓷土(长石)混合在一起,制造陶瓷。这两种不同的成分共同加热后开始融合,进而产生了坚硬而用途广泛的各式各样的瓷器。采用这种工艺还可以制造出非常精细的瓷器,但这项技术直到18世纪才被西方人掌握。

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陶瓷的上釉。用来制陶的粘土中包含着硅,而硅的熔点比粘土高。工匠们使用某种物质作为熔剂来降低硅的熔解温度,使它覆盖在陶器的表面上,防止陶器渗水。锌、铅、锡、钠等一些物质被用来作为熔剂,这就是常说的上釉。许多物质在制陶中都会产生鲜艳的色彩,如钴类熔剂能产生蓝色,因此在青花瓷器制作中普遍采用;含铁的上釉产生绿色,能用来制作青瓷;其它的熔剂,比如铅,需要另外添加色彩材料。当然,还有大量关于上釉的技巧、细节及不同地区的变异,在本指南的其它部分我们再做重点介绍。

瓷器的产生与它的所有者有重要关系:要么这个人委托制作了瓷器,要么后来他成了瓷器的主人。在中国,有专门为皇帝制作陶瓷的官窑,这是皇帝权力统治的象征,因此瓷器上没有制造者的签名,有时瓷器上面的标志还故意写成过去的年代,因为它们是用来敬献给皇室祖先的祭品。官窑出品对于收集中国瓷器的收藏家来说至关重要,被皇帝欣赏甚至使用过的瓷器现在仍然可见,而且成为今天收藏市场上众人趋之若鹜的目标。

中国瓷器装饰的象征意义也非常重要,比如龙的形象就代表了智慧、权力和出人头地,通常和皇权相联系。所谓"岁寒三友"的装饰描绘的中国冬天的三种植物-松、竹和梅,它们在一起象征着精神上的和谐。亚洲瓷器的装饰图案是三维画的形式,因此图象围绕着瓷器的各个表面。

另外还有一些图案和色彩也非常流行,比如日本伊万里瓷器的装饰,有时是花朵,有时是动物,在少数情况下也有人形。它在釉彩下使用一种独特的蓝色,在釉彩上有铁红色和镀金做装饰,有时还伴有一系列不同的珐琅彩。这种方式后来在中国和西方的制品上都有模仿。日本还生产了一种柿右卫门瓷,这是制作精细的细瓷器,主体为奶白色,釉彩下有细微的蓝色,釉彩上是铁红色,此外还有大片鲜艳的蓝色、玳瑁色和黄色的珐琅彩,有黑色的轮廓线。这种瓷器偶尔也有浅紫红色,用棕色的情况最少。

一件瓷器的价值还受该风格样品存在数量多少的影响。精美程度不相上下的瓷器,存在的越少,价值就越高。不过,判断珍惜程度的方法并不总是这样直截了当:某种瓷器可能看起来与别的十分近似,但结果一种是普通的,而另一种却十分罕见。

像湿度、温度这些会损害书籍和绘画的问题对瓷器来说并不构成威胁。不过,即便是头发丝那样纤细的裂纹也会直接改变一件瓷器的价值。某些带有明显修复痕迹的瓷器(即所谓的博物馆修复法),相对于隐藏修复法(即对修复痕迹加以掩饰的方法),对一些收藏家来说更有收藏价值。来自中国宋代(960-1279)、带有某种生产中产生暇疵的早期瓷器更是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藏品。

维护与修复

在把玩瓷器的时候一定不要戴手套,因为这样瓷器很容易从手中滑落。你的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应该从手上取下戒指或其它的珠宝首饰。在触摸没上釉陶器的时候更是要做到这一点,这些陶器很容易掉色或吸收灰尘、油脂和水分。拿瓷器时要抓住它们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末端,如喷口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在拿起一件瓷器时,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如盖子等)取下。

东西方存放和陈列瓷器的方法大相径庭。在亚洲,收藏家常常将瓷器存放在特制的盒子里,并通常带有一些醒目的覆盖物以提醒收藏家。西方流行的做法是将瓷器放在格子里或台子上公开展出。如果你有一个展示柜的话,要保证柜子里的架子是牢固的。不要使用线或弹簧做的盘架,因为它们会损伤瓷器的边角,尤其会损伤用稍软的材料制作的瓷器。

理想的陈列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柜子里,至少要把它们放在柜子的固定地方或加衬的架子上。如果你一定要把几件瓷器堆放在一起,一定要使用海绵或者泡沫来包裹,避免它们彼此之间直接接触。

打扫灰尘是清洁瓷器的必要步骤。一把柔软的画笔或剃须用的刷子是清洁瓷器缝隙的有效工具。如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清洁,首先要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不要把它们直接浸在水中。灰尘如果湿了,会使瓷器变得非常滑。记住,在开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稳妥的地方。

永远不要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这种材料具有吸水性。即便要清洗一件上釉瓷器,也要使用柔和的清洗剂,因为釉彩有时会受到损伤。应该使用温水,热水会使瓷器上的胶变松,过去修复过的地方也可能会受到损伤。永远不要把瓷器放在洗碗机里清洗。配有其它装饰或修复过的瓷器需要特别处理,因为金属会和清洗材料起反应。如果有任何疑问的话,应该向专家咨询。

瓷器的修复方法有两种:博物馆修复法和隐藏修复法。博物馆修复法不完全掩盖损伤痕迹,是严肃收藏家们最理想的方法。隐藏修复法则试图完全消除任何损伤的痕迹。亚洲的收藏家通常用截然相反的材料进行修复,比如,他们会用金色的漆来填补破裂线,这样修复的痕迹就成为这件瓷器本身的一个特征。不过,要记住所有的修复工作都要由专家来完成。

中英文术语对照

青花(BlueandWhite)瓷胎(Body)青釉(Celadon)开片(Crackle)

裂纹(Crazing)

土器(Earthenware)珐琅彩(Enamel)黑釉(FamilleNoire)粉彩(FamilleRose)五彩(FamilleVerte)烧窑(Firing)助熔剂(Flux)釉(Glaze)

伊万里瓷(Imari)

高岭土(Kaolin)

白瓷土(Petuntse)

瓷器(Porcelain)

陶器(Pottery)

粗陶器(Stoneware)玻璃釉(Vitrification)

亚洲艺术节:部长亲吻千年佛山陶瓷


正在此间参加亚洲艺术节的亚洲各国文化部长日前来到佛山南风古灶参观,在“陶艺之光”泥坯上签下名后,印度尼西亚文化旅游部文化总司长斯里·哈斯丹托在一件陶瓷壁挂上印上深深一吻。

中国是陶瓷的国度,而佛山石湾陶瓷,更是举世闻名。第七届亚洲文化艺术节上,千年陶都的佛山人制作的“亚洲艺术之门”雕塑不仅体现了兼收并蓄、融古贯今、博大精深、开明开放的岭南陶艺文化,也是佛山陶文化的形象标志。

佛山石湾陶艺始于宋唐、盛于明清,迄今有千年历史。佛山是历史上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素有“南国陶都”的美誉,其全盛时期有窑一百多座,容纳工人六万有余,可谓石湾瓦,甲天下。

其中最具盛名的南风古灶至今有五百年历史,建成以来炉火不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连续使用至今的龙窑。二00一年,南风古灶和它邻侧的高灶同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载入吉尼斯纪录,被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

中国陶瓷亚洲行香港展揭幕在即 将亮相亚洲各城市


记者获悉,由上海艺术博览会组织委员会、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主办的“中国陶瓷亚洲行(香港展)”,将于1月18日在香港的太古城中心拉开帷幕。

去年2月,在日本银座举办的中国陶瓷亚洲行首展(日本展)取得了相当圆满的成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的好评。本次香港展在总结了日本展的成就和经验基础上,将取其精华,把展示内容主要分为“景德镇当代瓷韵的传承”、“龙泉青瓷温润的传承”以及“河南钧瓷釉变的传承”三大块,每个版块都有在中国陶瓷界享有盛誉的中国陶瓷大师代表作参展。

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顾之骅表示,今年再次推出“中国陶瓷亚洲行”香港展的艺术旅程,是因为香港也有很多陶瓷艺术的知音。希望籍中国陶瓷亚洲行巡展活动,促进祖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艺术交流,共同繁荣两地艺术市场。

他还称,中国陶瓷亚洲行通过首站日本展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扩大了中国陶瓷在日本的影响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次第二站香港展希望也能取得圆满的成功,为中国陶瓷登上世界舞台添砖加瓦。

据悉,“中国陶瓷亚洲行(香港展)”将从1月18日至27日在香港太古城中心展出10天。艺博会正计划在韩国首尔、新加坡、印度新德里、中国台北等亚洲重要城市陆续举行中国陶瓷大展,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及创新意识的中国陶艺家逐步登上国际艺术舞台。

建国以来首套“艺术”日用瓷将发行


“全世界70%以上的日用陶瓷在中国制造,但在国际上的高档日用陶瓷展厅内却很难觅到‘MadeinChina’的字样,占陶瓷市场绝大多数的日用陶瓷不够艺术、缺少自己独特的设计是主要原因。”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这一传统工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很担心。记者昨天获悉,由陶瓷设计专家组共同完成的“有限发行收藏版21头茶、咖啡具日用瓷”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发行。这标志着在日用陶瓷艺术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寻求日用瓷的艺术据介绍,此次“有限发行收藏版21头茶、咖啡具日用瓷”共2000套。负责造型设计的张守智、杨永善教授都是著名陶瓷艺术家,其作品紫砂《曲壶》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收藏。进行画面装饰的常沙娜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艺术设计研究专家。在设计完成后,这次所有的陶瓷生产都将靠纯手工完成。几十个工人每天也只能生产两套,而因为调色和特殊形制的原因,也有不少作品“夭折”。一位陶瓷收藏家告诉记者,虽然这是一套日用陶瓷,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陶瓷优势资源正被“蚕食”“在中国菜肴红火的同时,我们看到很多餐馆使用的瓷餐具几乎一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教授认为:“日用陶瓷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以艺术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国内存在的现状是多数日用瓷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只把日用陶瓷作为器物来生产。作为一大陶瓷产地,潮州拥有的工艺美术师等专业艺术设计人员却不足10人;而另一方面,因为接受来样订单,设计人员无用武之地,大量艺术院校相关学生进不了瓷区。“中国曾在古代就以陶瓷享誉世界,我们在材质、工艺和设计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说。许多外国公司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进驻佛山、潮州和唐山等产瓷地,用当地的资源和人力生产他们设计的“艺术”日用瓷。张守智介绍:“这些产品出口后没有任何中国的标签,在国外高档‘艺术’日用瓷的展厅中以高出国内产地30倍的价格成交。”同时,外国公司又“收购”一些有特色工艺的制瓷厂家,如以高温釉下彩工艺闻名的湖南群力瓷厂几个月前就被韩国某公司掌握了控股权。由著名陶瓷艺术设计专家组打造的这套日用陶瓷是一种尝试,希望可以带动国内日用陶瓷艺术设计,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游宇表示。

陶瓷知识:婺州窑青瓷鸡首壶的演变


鸡首壶发展至唐代,已进入减少消亡的阶段。唐代鸡首壶与唐代小盘口壶器形十分接近,与这时审美观有关,比较矮胖。其腹部明显增胖,其鸡首更小,仅为象征性点缀装饰。一般为小盘口,短束颈,圆肩,鼓腹,饼底。肩两侧附一对称横系,一侧捏贴一泥丁,作象征性鸡首,对称一侧附一圆柱体弯钩形把衔接在小盘口内,把下端捏塑象征性鸡尾。鸡首壶在本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晋,鸡舍也出现在西晋,从一个侧面表明,衢州在西晋时把鸡作为家禽来圈养已十分普遍。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乱时期,人们常在陶瓷器上加入鸡、羊、虎等动物装饰,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其中鸡首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人们喜欢鸡首壶,还因为鸡、吉谐音,寓意吉祥安宁,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

鸡首壶


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的—种壶式,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烧制鸡首壶的瓷窑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晋时称此类器形为罂。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浙江绍兴南池乡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鸡首壶,碗形口,下接细长的弦纹颈,肩部前有圆嘴的鸡首,后贴上翘的鸡尾,壶下有承盘,湖南曾出土龙柄三足壶,装饰与上述南朝墓鸡首壶相似。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用。(见图145)

石湾窑陶塑艺术


很多人欣赏石湾陶塑艺术,自然就赞誉起它的传神特色来。

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人,对于石湾公仔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广州人喜爱粤剧一样,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艺术。世界上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把它视作珍品加以收藏和陈列。这里引用徐悲鸿先生50年前对石湾陶艺一段鲜为人知的评价:“北方的瓷器白白的,细细的,嫩嫩的,像女人的柔美;而石湾陶器则蕴含着男性的刚阳和粗犷。”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瓷器之意,然而却不应像过去某些论著一样只为瓷器所独尊。

大家可以由以下几点认识和欣赏石湾窑艺术作品。

(一)造型

石湾陶塑用土是以东莞向泥加石湾本地砂混合而成的。可塑性强且耐火度高。故人物造型、衣摺较景德镇及德化的瓷塑更显飘逸。且瓷土特性多使其借助模具表达。唯石湾陶塑可以全手工捏造,所谓“原作”。

(二)表情

由于瓷土受限于本身的可塑性,表情往往庄严、细腻,然论及表情之多样性,当以石湾为首屈一指了。面部表情刻划乃石湾陶塑技师的拿手好戏。工具是木批,每一批下去,都留下力量的痕迹,有如油画笔触一般的质感,绝不拖泥带水。这种与瓷土造像,用水笔将线条拖滑修饰不同。

(三)釉色

石湾釉色以善仿著称。遍仿宋代五大名窑。其它还包括仿唐三彩、仿龙泉窑、仿磁州窑、仿建窑等等,其中又以仿钧窑见长。故有“广钧”一说。然而在钧窑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谓“钧窑以胜紫,广窑以胜蓝”。另如《广东通志》记载:“石湾‘百圾碎’在江西窑之上”。

石湾窑用釉料,一般分植物灰釉及宝石釉两种。植物灰(稻草灰、桑枝灰、杂柴灰、松紫灰、谷壳灰等)加入玻璃粉即为玻璃釉。玉石或玛瑙、五金、石灰、蚬壳等研磨后混合矿物颜料的称宝石釉。

石湾人物陶塑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很多早期的陶塑人物作品都是全身盖釉的,但却掩盖了釉下的表情及肌肉线条。后来,陶工们逐渐把面部及四肢等皮肤的部分裸露出来。让陶土的温和与釉面的坚实形成一种强烈地对比。从而使作品更能体现出温情和人性。

凤首壶


流行于唐代的一种壶式。又称龙凤壶。源于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用龙凤纹作装饰,明显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青瓷凤首龙柄壶,壶盖塑造成一个扁状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与壶口恰相吻合,由口沿至底部装置一条螭龙形壶柄,龙头伸向壶口,前肢攀壶肩,后肢连底座、瘦长的壶身上堆贴着层层繁缛瑰丽的纹饰。唐三彩凤首壶造型更接近于萨珊朝金银器,凤冠作圆环状,有直口、撇口造型、中空。作为壶流的凤嘴有的张开、有的尖喙合并,两侧可向外流水。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披落在壶体肩部,巧妙地形成曲柄。广东广州瑞南路出土的唐青瓷凤壶、印度尼西亚出土的唐白瓷凤首壶在器形上有较大的变化,凤冠做成花冠状,凤首成为一种装饰而不再充作壶流,壶体呈球状.肩部有管状流,凤首后部与壶肩部有曲柄相接。唐代以后凤首壶基本上消失,元代偶有出现。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凤首壶,小口,直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圈足。仰首曲颈的凤首作流,凤尾卷曲作壶柄。壶腹绘展翅飞翔的凤纹。明宣德时期亦有一种以凤首作流、龙首为柄的执壶。元、明时期的凤首壶造型与唐代的凤首壶虽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受异域风格的影响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亚洲艺术之门”首窑出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亚洲艺术之门”首窑出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