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排行 > 导航 >

《排行》藏品难得一见

《排行》藏品难得一见

瓷砖排行 瓷砖排行榜 简一瓷砖

2021-05-17

瓷砖排行。

李菊生的作品

近日,以景德镇瓷器为主的《排行》艺术收藏作品已经在广州白云机场戴斯酒店开始了首次展览,这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据悉,这次艺术展汇集了我国当今顶尖工艺美术大师及教授的作品,如田鹤仙、王锡良、张松茂、李菊生、李进、戴荣华、王思怀、陆如、唐白强、熊钢如、何炳钦、舒慧娟、饶华军、胡忠胜等一大批老、中、青杰出的艺术家共500多件陶瓷精品。

其中还有一批1978年原景德镇艺术瓷厂生产的艺术粉彩瓷板。其中尤其是田鹤仙、王锡良、李菊生、李进、钟莲生、方复等大师和教授的难得一见的作品。

另外,在本次展会上还将同时展出我国顶级紫砂大师,如谢曼伦、储立之、刘建平、朱建伟、高建芳、徐元明、李芹仙、华健、尹祥明、范伟群、束凤英、鲍立安、吴扣华、刘文等的优秀作品400余件,也是广东收藏爱好者难得一见的世间珍品。(记者孟庆利,通讯员李凡)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难得一片钧:"志钧盏"中保留的传统技艺


刘志钧近照

刘志钧

1969年生于河南禹州

九三学社 社员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

品茗是古代文人的四雅之一,简言之就是煮茶饮茶。一群文人雅士聚在一起,品着香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所以流传下来有这样的诗句“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

品茗自然离不开茶盏,古人云:“器为茶之父”。不同的“器物”泡出来的茶的味道、茶的汤色也各有千秋。深谙茶道的著名艺术家于会见说:“现代钧瓷茶盏珍品,非‘志钧盏’莫属也!”

志钧盏之乾盏

好茶配好盏,就如好马配好鞍。有了好茶,还要有好的茶盏去呈现。好茶盏,能让茶水更具滋味,因而茶盏有茶道之灵魂的说法。“志钧盏”,灵感来源于古典名器《罗汉碗》、《鸡心碗》,在造型上融合传统与现代。使用经过改良绝密釉方的志钧盏,会使茶香凝于盏中。茶艺名家,采云庄主彭传海说:“偶然间我才发现,志钧盏喝白开水后,杯中留有沁人的清香,久久不散。”整个器型既有宋代茶盏的古典风骨,又具有现代美学的经典韵味,还有凝香的使用效果,说它是茶之灵魂,当之无愧。

茶之灵魂

当闻着氤氲的茶香,茶水缓缓倒入“志钧盏”中时,眼前看到的不仅仅是茶水淡淡的色彩,还有盏中窑变形成的自然万象之景色,每一个“志钧盏”里面都有一幅幅神奇的画面,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水彩画,是由水、火、土三者完美结合的经典。

所以品茗时,我们总能在“志钧盏”上寻到古人留下的一丝丝痕迹,或是尊礼、或是禅意、或是返璞归真、或是谈笑古今。手握志钧盏,感受的不仅有千点跳刀的粗糙,也有釉质内敛的平滑,前者恰似人生奋斗般的锤炼坎坷,后者无异于成功喜悦时的旷达平和。难怪陶瓷评论家杨晓明说:“志钧盏无疑是钧瓷艺术生涯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否则怎会如此的倾注心血。”

志钧盏之沁月盏

志钧盏之沁月盏

无价钧瓷

钧瓷起源于唐,兴盛于宋。由于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钧瓷成为御用珍品,并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留存到现代的钧瓷文物少之又少,对于收藏者来说,想要收藏宋元钧瓷真品,是不太有可能的。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可见钧瓷之珍贵。对于钧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能拥有一件喜欢的钧瓷,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所以,聪明的钧瓷爱好者和收藏家们,把目光转向了现代钧瓷艺术上,而“志钧盏”恰好是现代钧瓷艺术的代表,趋于古典,殊与传统,有着其独特的美感。

另外,钧瓷作为五大名瓷之首,不仅仅是源于它精致的制作,更是源于它千变万化的“窑变”釉色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人心的美感效应,有的如流云在霞光中游动,有的如红日喷薄而出,还有的如秋水长天共一色,像云、像山、像树、像草、像虫、像鸟、像神兽、像浪花……变化无穷,各具神态,自然变化之妙,非人力所可企及。志钧盏更是如此,深受藏家追捧。

目前“志钧盏”已被各界精英人士收藏,例如去年元旦前夕,“志钧盏”被中国爵士乐名家李高阳、美国鼓神Adam Nussbaum、丹麦钢琴王子Carl Winther、中国顶级贝斯胡浩、民族弹拨乐器陈鸿维等中美欧爵士名家乐队成员公开收藏。“志钧盏”已成为河南文化的一个名片,代表河南走出了国界。

88岁陶瓷泰斗杨文宪老先生为志钧盏题辞

志钧盏,匠心之作

一件好的钧瓷作品,从选料到烧成,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过程之复杂繁琐程度不言而喻了。“志钧盏”就是严格按照这七十二道工序烧制出来的。

据刘志钧介绍,“志钧盏”打样的过程就历时半年有余。为了解决工艺上的一些问题,刘志钧连续拜访了多个窑口上的师傅;为了找到最好的最合适的原材料,刘志钧走遍神垕镇附近十几里的山区,多次试验和调整,终于研制出茶器凝香的釉方,烧出了满意的样品。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传统手工工艺,又要严控品质、有所创新。很多人认为手工制作的不同器物会带有明显的差异。其实在传统技艺中,手拉坯而成的碗盘碟盏的尺寸分量几无相差,且效率极高,高手每天是以千件为基数。手艺人都知道,手工拉坯做瓷器,三分拉制七分修。而刘志钧则是将其中的重点放在了拉坯上。对于此,刘志钧说:“这种做法是在恢复传统技艺,现在很多老师傅们拉坯制碗之后,形制规整,只用修出碗的底足即可。这种高超的技艺现在已经逐渐流失了,我有义务将他保存下来。我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位匠人。” 由此可见,他是一位有着拳拳匠心的陶瓷艺术家。

志钧盏之坤盏

“志钧盏”的精品率平均不足百分之十。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刘志钧把精品之下的“志钧盏”都列为不合格。 而不合格的东西都是打碎了处理,一部分磨成粉粒,作为加入制作大件器物用泥时的熟料,也就是瓷泥的脊性材料。一部分可以作为地面和墙面的装饰材料,目的是环保不浪费资源。

“入窑一色,出窑万色”,举世无双的钧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喜欢的各异,但“志钧盏”人见人爱,因为它不但美还有趣,总能激发我们内在对美、对文人情怀的向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志钧盏”,让我们在品味雅致生活的时候,对人生三味又有了新的感怀与体悟。

龙泉青瓷见“黑马”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近年来,瓷器拍卖成交价排在前列的不是青花,就是彩瓷,这也使得投资者将眼光主要放在这两类瓷器品种上,并直接导致其价格的大幅上扬。瓷器市场上何

处去寻找“黑马”呢?专家建议,投资者不妨关注青瓷。2003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就曾拍出一件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价格高达320万元港币。

众所周知,龙泉窑青釉的粉青、梅子青是中国古代青釉艺术的巅峰之作,这是龙泉窑制瓷匠师们不断改良胎釉配方和制作工艺所取得的成果。早期龙泉窑青釉使用的是含钙量髙的石灰釉,其高温粘度小而易流动,烧成后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中后期,为了提高青釉美感,改石灰釉为石灰碱釉,由于釉内增加了钾钠成分,高温粘度大釉不易流动,同时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繁复工艺,形成釉层愈厚绿色愈浓的效果,其中将发色最美的分别喻为粉青、梅子青。

青釉鬲式炉源自于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据四川遂宁窖藏、韩国新安海底沉船等出土、出海资料,以及对传世品的研究表明,龙泉窑青釉鬲式炉的烧造年代当为南宋后期至元代。上海长城月底将拍卖一件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见图),此件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髙12厘米,板沿,短直颈,圆鼓腹,下承以三足,三足中部各有一小洞,是为防止烧造过程中,足部胎体过厚引起炸裂而特制的。炉整体造型端庄古朴,虽以青铜鬲为蓝本,然又融入了宋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两宋之际崇古慕古引为时尚,刊刻《先秦古器图》、《宣和博古图》的相继问世,激发了人们对古器投入极大的热情,此时,窑场的瓷工们再现历史新载体,创烧了以三代青铜器形为范本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瓷仿青铜炉,还缘于宋代流行的焚香习俗。正是由于宋人对香的特殊喜好,使得宋代各窑场都有焚香炉具的生产,其中则以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釉鬲式炉为人们最爱。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以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莹润,釉色青碧如玉,达到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艺术效果,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弥足珍贵,现多藏于各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这件鬲式炉为粉青釉,整体色调淡雅中折射出静穆端庄,匀净中蕴涵着温润柔丽,一派“大家闺秀”之气,历经800年之久,仍熠熠生辉。由此可见一斑。

见真识赝


有一瓷器爱好者,很诚恳地邀我去欣赏他的一件藏品:清朝乾隆青花缠枝莲六连瓶,并要我看了后鉴定估价,我说这是赝品。六连瓶若是赝品,只值几百元,若是真品,就是几十万。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国外大拍卖行带了一些拍品来上海举行内部观摩会,正好有一件清朝乾隆青花缠枝莲六连瓶,我就带着这个爱好者也去观摩,他上手仔细观看了之后,似有所醒悟。他能看懂家中藏品与这件真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六连瓶极其难得,原因就是难烧。先做成六个瓶,然后连接在一块,中间一个鹤立,显示变化。每瓶直颈,颈部起阳线,向下至肩部,肩鼓出,然后向下渐收,从上到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而赝品腹部鼓出太多,露出现代仿品的特征。外形线条不够圆熟,显示了仿造者造型能力的低下。真品白釉底色洁白滋润。青花画意规整,缠枝莲图案对称,颈部为蕉叶纹,底足莲瓣纹。青花为典型的乾隆色,浓艳纯正,放大镜下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能见糯米胎。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而赝品白釉底色过于洁白,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浮躁。画意虽严格临摹真品图样,但画得死板,缺乏流畅美。线条运笔混乱,中锋偏锋交待不清。

枢府瓷:难得的元代官窑瓷


继元代青花瓷在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创出天价后,始烧于同一朝代却与青花风格截然不同的“枢府瓷”也日渐受到收藏界关注。

枢府瓷”色白微青,存世量极为稀少,不说拥有一件,就是能够近距离观赏一下,与其零距离接触一回都要随缘。收藏界更有着“收十件明代、清代官窑瓷器易,找一件枢府瓷难”的说法。

要说“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而枢密院,则是元代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直属机构,主管军事于外交。小小瓷器何以用枢密院命名,说法纷繁,这也为枢府瓷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元代官窑瓷,大气精绝

坊间一般认为元代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的众多继位者也都粗狂彪悍,尚武善骑射,对瓷器却没有太大的兴趣,因而没设官窑,也谈不上元代有官窑瓷器。显然,这样的结论过于武断。因为成吉思汗的后人、皇位继承者不仅关注瓷器的生产,且确有官方的瓷场(至少是官搭民烧)。要说统治者倘若不予以重视,元青花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那些高质量的、带有包括五爪龙纹在内的印有福禄、太禧、万寿、枢府等字样的枢府瓷就是当时的官窑瓷器。这些瓷器的最初烧造地点现在已经找到——景德镇南岸的刘家坞,大量带有龙纹、凤纹并有太禧、万寿、枢府等文字的瓷片被挖掘出来,当然,还有窑具。

在当时,瓷器上所印的文字取决于哪个部门定烧。例如瓷器上印有“枢府”,就是“枢密院”定烧的,太禧、万寿就是宫廷定烧的。至于这些卵白色的瓷器为什么不叫太禧瓷、万寿瓷,而统称“枢府瓷”,倒成了一个不解之谜。有收藏爱好者认为:有些迷不解开更好,让这种精美的瓷器永远披着神秘的色彩,更让人爱不释手。

现在我们知道的是,那些质量好的至正型元青花在过去主要供出口用,部分枢府瓷则是宫廷用瓷。显而易见,枢府瓷同样值得关注和投资。

枢府瓷的鉴赏与收藏

元代尚蓝、也尚白。青花瓷艳俗一些,白色的枢府瓷倒尽显高贵典雅。

原来以骑射为主旋律的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入主中原以后,逐渐与讲究含蓄的汉文化融为一体,从他们选用的单色釉白色瓷器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两宋期间,受到皇帝青睐的五大名窑官窑瓷器,除了钧窑外皆为单色釉。元统治者与宋统治者审美情趣几乎相同。若能有幸拥有一件这种卵白色的瓷器,便能抚摸一段波澜壮阔,曲折迷离,蒙汉和谐共进的历史。

枢府瓷白中泛青,个别微黄,乳浊釉,基本失透。这些瓷器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以印花为主。在花纹中,往往能找到太禧、枢府、万寿等字样。这些文字经常分开印制,如“太禧”两字,“太”字在器物的左边,“禧”字就要在器物的右边找了。

这种器物的釉色烧制前粘稠度较大,釉下模印的纹饰显得不太清晰。若图案清晰,釉色透明就有赝品的可能。

枢府瓷上的纹饰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几何形状等。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龙纹与凤纹。这些龙有三爪的、四爪的,甚至五爪的,当然有数五爪的最为珍贵。五爪龙,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位高权重的皇亲国戚才能拥有和使用。有些五爪龙还伴有凤的身影,那就更珍贵了,这给收藏者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带着神秘色彩的枢府瓷存世量极为稀少,在拍卖会上几乎不见出现,也鲜有成交记录。古陶瓷爱好者要想拥有一件,有时缘分显得更重要。

王刚:孤注一掷赌藏品不可取


王刚

1948年出生于辽宁,长于吉林长春。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节目主持人,一直主持北京电视台《收藏秀》栏目。

记者:您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

王刚:是一个鸟笼子。那是在我10岁那年,跟着父亲逛长春市一家古玩市场,我相中了那个鸟笼子,太漂亮了,真是喜欢。5块钱,在当时已经很贵了。我偷偷攒了好久的钱,终于买回了家,高兴。那个鸟食罐,很可能是康熙青花瓷呢。可惜啊,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对古玩收藏如此痴迷?

王刚:你想想看,天底下还能找出比收藏更美的事吗——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由于它的存在,你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就能发大财。除了收藏,我找不到第二件了。

记者:您面对一件官窑瓷器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王刚:在一件艺术品面前,要有一颗满怀敬畏的心,这样才能免于浮躁。对于一件艺术品而眼,我们只不过都是匆匆过客而已。

记者:什么样的瓷器才具有收藏价值?

王刚:很简单,就三个字:真、精、新。前两个字比较好理解,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意思。但这个“新”字,和很多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指品相,几百年前的东西看着跟新的一样。刚入行的人往往误以为表面越老旧的东西越值钱,好像那样才有历史的沧桑感,其实并非如此。

记者:艺术品投资的最大忌讳是什么?

王刚:当你决定要真金白银地购买艺术品时,一定要用闲钱来投资。不能贪心,最好把收藏仅仅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孤注一掷、拿出全部积蓄去赌一件藏品的做法,是艺术品投资中的大忌。

记者:您一直主持《天下收藏》(现在更名为《收藏秀》),曾在一次演播现场当场砸碎赝品,如何解释自己的这一行为?

王刚:我砸那一下是敲击那些造假者、贩假者,同时也是敲一下我们自己“皮袍底下”小我的贪——这个东西值100万元,他才卖我10万元?可能吗?要小心,出发点就是这样的。我一个星期甚至敲自己两三下,“藏市有风险,入市请谨慎”。

藏品中的寓意


收藏可以陶冶心灵、增长才智。在我的藏品中,一些藏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它们中所包含的古趣、雅趣、奇趣和乐趣可谓妙不可言。现供二组民国瓷塑像和一尊当代木、根雕藏品与大家共赏。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件瓷塑人物像,造型准确、比例恰当,不仅人物形象逼真,而且神气活现。有钱者的讪笑,透出一种得意的内心满足,瘦骨如柴为利驱使的小鬼,又有不堪重负的无奈。为了钱,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它的诱惑?

童趣:这组瓷塑人物像,一览无余地构造出两个童子在玩牌过程中的串通手法,就是以桌子和帽子作遮掩,把对方所需要的牌用脚趾夹过去,而玩牌的第三方童子却茫然不知,这一情景却被站在旁边的童子发现了。这件作品妙在瓷塑大师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表现出串通方童子的心机和巧妙。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不少人在演绎着类似的作弊手法吗?

愚公移山:这尊“根抱石”的根艺作品,表现了雕刻艺术家巧妙地利用根与石的结构,加上独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细腻的刀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了雕刻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性和天人合一的神韵。寓意深长、令人感叹,催人上进!

其实在不少的收藏品中,如玉器、瓷器等,都有纹饰图案,其图必有意,寓意隐含,或吉祥,或辟邪,或镇宅等等。只要认真学习、请教和揣摩,就能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也会在怡情雅趣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一件藏品上的两种工艺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张秋焱

“不管是瓷器收藏还是铜器收藏,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要是从一件东西上同时欣赏两种不同材质收藏品的外形、做工,那就必须提到瓷器上面的包镶”,市民崔建华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个瓷罐,罐身用四道金属框架箍住,盖子完全用金属制造,十分有趣。

崔先生说这是自己家传下来的一个小瓷罐,大概是清代中早期的器物,小罐约有拳头大小,罐体乳白,罐身上用红色颜料绘有狮子图案,罐身上用金属箍住,三足落地,狮头衔环,金属制罐盖上的罐钮为狮子立雕,四周有三只蟾蜍环绕,狮子扬尾有须,五官分明,较为精细。但是罐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原本只是一个民窑瓷器,盖子也是瓷的。

一个普通的瓷器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个罐子原本是有盖子的,可在很早以前就损坏了。听父亲说爷爷觉得没了盖子的瓷罐不好看,就将罐子拿出去用金属包了口,做了一个金属罐盖,做工很精细。这个包铜的时间离现在也有好几十年,铜的质地很软,可能是白铜,也有可能是纯度不太高的白银,因为罐底的包铜上刻有‘纹银宣’三字。”

瓷器为什么要包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瓷器损坏后需要修复,一种是追求外形美观和使用方便,比如说包口包底。金工包口这种手工艺大致出现在隋唐,盛行于宋代,直至清代玩包镶瓷器的还大有人在。瓷器、玉器、木器等等一切都可以用铜或银,甚至金来包镶。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一则因口沿多为芒口,其中以碗、盘、盏、碟、杯等餐饮用具为最常见。芒口太粗糙,直接与人的口唇接触,不舒适,在瓷器口沿包金银能够弥补这样的缺陷,其次,无芒口瓷器镶金银或因口沿有磕伤,包金银能够弥补遗憾。此外,在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等金属作为装饰,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就像崔先生家中这个瓷器上的包铜工艺也是由此逐渐发展而来的。

暗刻龙凤火焰纹黄釉锥把瓶,一件难得康熙官窑瓷器


黄釉清代以同治黄釉最为出名。这件暗刻龙凤火焰纹黄釉瓷器瓶为典型锥把瓶形式,直口,长细颈,颈下部略粗,圆腹,器身满施黄釉,色彩夺目,釉质明亮;口部黄釉较薄,口沿以下器身满饰锥拱纹饰,暗刻流云、火焰图案,瓶腹中部暗刻一龙、一凤形象,翩翩起舞,相向而飞,这种暗刻纹龙凤、流云、海水图案,在康熙、雍正两朝较为盛行。瓶身上的纹饰简捷明快,富有装饰趣味,与线条流畅的器形相配,使全器散发着优雅秀美的气息。

足圈露胎,造型别具一格。暗刻龙凤火焰纹黄釉锥把瓶寓意“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表示皇家美好愿望,也只有皇家身份才能有这种色釉瓷器。瓶子腹下部近足处,有一圈海水纹饰,瓶底为白釉地,绘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