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瓷器收藏的那些陷阱

瓷器收藏的那些陷阱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2021-05-17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中国古代陶瓷品类繁多且制作精美,防制作伪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能够正确辨别器物的真伪?杨华告诉记者,“古瓷的纹饰和款识看起来自然流畅,新仿的瓷器仔细看有临摹的痕迹,生硬且不自然;古瓷历经岁月,釉面光泽深沉润泽,而仿品的釉面光泽浮于表面,不够温润,甚至还会刺眼;古瓷的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开裂状的较多。古瓷表面的锈与釉结合紧密,不易剔除,而赝品表面的土锈比较容易剥落下来。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矿物质也使其显现出了独特的颜色,与仿品有所不同。”

面临赝品冲击的不仅仅是古瓷,当代艺术陶瓷同样也四面楚歌。瓷器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大师作品被‘贴花’成批生产的现象最具‘杀伤力’。那些在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师作品,最易被‘贴花’批量生产。这些赝品成本低廉,以次充好进入市场后其标价却高达数万元,如果进入拍卖市场,会损害市场秩序。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师,让学生代画作品,却署上自己的名字销售。即便是有收藏证书的名家作品也存在作假现象。藏家在购买之前最好还是请大师本人进行鉴定。除了仿品之外,名家名作的复制现象也要格外关注,批量生产的是商品不是艺术品。另外,对于那些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的大师作品,藏家尤其要谨慎。”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当代陶瓷收藏小心炒作陷阱


在“收藏热”带动下,当举国若狂地钟情真假难辨的“古瓷”时,却有一少部分“觉醒者”在背地里偷着乐——他们可以用很公道的价钱,把来源很清楚的当代艺术陶瓷大家的作品尽收囊中。由于真正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他们所需做的就是等着它逐年升值。

大概从2000年开始,就有瓷社着力于艺术大师作品的推广,当时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十几年前,景德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作品最高可以卖到几千元,而2006年,他的一件挂盘的价格是20多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40万元左右。景德镇另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的作品,1993年价格约为4000元,2006年超过15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三四十万元。至少在5年前,当代名家名作价格还很低。几万块钱就能收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巅峰之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的一把茶壶,2007年时候的价格大概只有5万,现在是20万以上。2008年中国嘉德秋拍,戴荣华的一件粉彩仕女瓶18万成交,2010年秋拍重新出现,价格已经是60万成交。而戴荣华同等作品今年一级市场价格更是超百万。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在2006年以6.5万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的作品,现在的价格也超过50万元。

只用“区区”几万块钱就可将当代顶尖陶瓷大师的巅峰之作收入囊中,如今已如神话一样可望而不可及。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以瓷版画《三顾茅庐》1300万元的成交价格将中国的现当代瓷器拉入了千万元时代、已故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步的作品《青花灵禽春夏秋冬四屏》

以2700万元成交刷新拍卖纪录之后,当代陶瓷大师们纷纷大步跨入“百万俱乐部”,甚至有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身价翻了近10倍。中国的当代陶瓷,究竟是刚刚被人发现的“价值洼地”,还是一触即破的大泡沫?

尽管这些作品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价格,但从中国经济发展及长远角度看,它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的。首先,从艺术品收藏品市场看,中国书画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发展,价格逐渐走高,相对而言,以陶瓷为载体展现书画艺术的景德镇瓷器,不仅有绘画的技艺难度,还有烧制的风险。名画几十万上百万很平常,陶瓷艺术家作品能达到百万价格的还是凤毛麟角;其次,有史以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就是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而当代艺术陶瓷,无论从工艺水平还是艺术造诣上来看,既继承发展了中国千年制瓷技艺,又结合了当代绘画艺术,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古瓷相比,它唯一缺少的就是历史沧桑感和考古价值,但这只需要假以时日。如今的现玩就是将来的珍玩。当代出色的陶艺大师的巅峰之作定会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真正发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

从建国后到文革,内地艺术陶瓷市场基本处于萎缩状态。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有一些国外艺术陶瓷爱好者出现在景德镇。此时,内地对于艺术陶瓷的认识程度较低,倒是周边国家与地区率先开始了追逐。

首先是日本。随着中日建交及日本经济发展,日本买家在国际范围内网罗艺术品的同时,也来到了景德镇。此时,他们跟景德镇大师的交易方式或者是物物交换,或者是象征性地给一些钱。那时最顶级大师的好的作品,可以给到一两千元人民币。更多的东西,成交价只有几百块钱。

日本之后,新加坡、泰国,乃至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陶瓷爱好者和商人,也来到了景德镇。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一直都是景德镇瓷器的主要购买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艺术陶瓷的国内市场开始兴起。在广东出现了当代艺术陶瓷的专门营销商店。这些商店从景德镇大师、陶艺师的手中直接订货,然后带到沿海进行买卖,他们此时的顾客已经以内地为主。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就出现了几家大型陶瓷行,专门经营当代艺术陶瓷,并已经在当地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它们直接影响到了内地,特别是广东艺术陶瓷市场的兴起。

此后,经过了长达10年的缓慢发展,2006年,当代艺术陶瓷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此时的收藏市场场面红火,收藏观念深入人心。来自各个领域的资金进入到当代艺术陶瓷领域。此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恢复也是当代陶瓷艺术收藏出现转机的重要原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始于1978年,每4年一届,但到了1997年却戛然而止。此时,通过4届评选产生了204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工作重启。在第5届评选中,总共产生了161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陶瓷类大师35人。江西省有12位陶瓷艺术界人士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直接刺激了艺术陶瓷市场,也引发了新的市场变化。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的定价,不是来自拍卖行,而是由大师亲自给出的。采访中,一位位大师都会告诉记者:“我不懂市场,我只懂工艺”。可是,这些“不懂市场”的大师却控制着市场最关键的因素:价格。

“十几年来,大师作品的价格涨幅都在30%以上。”韩小英说,“每个大师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心理定位,同时每年都有一定的涨幅,大概在20%左右,或高或低。涨幅都是大师们自己掌控,其中掌控不准的也不乏其人。”

大师们掌控作品涨幅会考虑市场兴盛的大方向,此外就是各种不同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大师会考虑年纪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少,因此提升价位。有些大师则觉得自己处于艺术造诣的上升趋势中,价格攀升是艺术水平提高的反映。心理价位与市场落差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不会出现在市场上。

“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人都见不到更别提买到。”饶晓晴说,“这种情况出现,一方面是大师们出于寻找艺术共鸣而惜售,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市场价位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起码没有达到这些大师们自己的心理价位。”

按照这种逻辑,当代艺术陶瓷,尤其是顶级艺术陶瓷的市场价位可能极为惊人。以当代龙泉青瓷代表人物徐朝兴来说,2005年,他的一件仿宋龙泉青瓷五管瓶曾拍出70万元。现在的代理商店里,其作品的价格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据说在其家中成交作品有上百万元价位的。如果这些仍不是最高水平作品的话,那么他的市场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

饶晓晴表示:“现在对于当代陶瓷没有一个准确的艺术定位,也没有陶瓷馆和博物馆在收当代陶瓷,艺术陶瓷还是在走钢丝,没有一个落脚点。”

不过,当代艺术陶瓷还有一个定价标准,那就是大师级别。市场价位在按照国大师、省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这样的序列形成阶梯价格。当然,大师评级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直争议不断。

中国古代陶瓷品类繁多且制作精美,防制作伪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能够正确辨别器物的真伪?瓷器收藏家杨华告诉记者,“古瓷的纹饰和款识看起来自然流畅,新仿的瓷器仔细看有临摹的痕迹,生硬且不自然;古瓷历经岁月,釉面光泽深沉润泽,而仿品的釉面光泽浮于表面,不够温润,甚至还会刺眼;古瓷的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开裂状的较多。古瓷表面的锈与釉结合紧密,不易剔除,而赝品表面的土锈比较容易剥落下来。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矿物质也使其显现出了独特的颜色,与仿品有所不同。”

面临赝品冲击的不仅仅是古瓷,当代艺术陶瓷同样也四面楚歌。瓷器藏家张先生告诉记者,“大师作品被‘贴花’成批生产的现象最具‘杀伤力’。那些在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师作品,最易被‘贴花’批量生产。这些赝品成本低廉,以次充好进入市场后其标价却高达数万元,如果进入拍卖市场,会损害市场秩序。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师,让学生代画作品,却署上自己的名字销售。即便是有收藏证书的名家作品也存在作假现象。藏家在购买之前最好还是请大师本人进行鉴定。除了仿品之外,名家名作的复制现象也要格外关注,批量生产的是商品不是艺术品。另外,对于那些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的大师作品,藏家尤其要谨慎。”

瓷器从“藏古”到“藏今”要小心炒作

过去搞收藏的,都爱找五大名窑,明清官窑。但现在的客观情况是,真正好的古瓷,遗留下来的非常少,想要收藏是很难的。而且,一般的藏家也根本买不起,那都得是上亿的价位了。所以我觉得,大家的收藏观

念是可以改变一下了,改成收藏现当代的名人之作、精品之作,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样不缺。“今天的精品将会是明天的古董”,我是认可这个观点的。比如现在一个工艺大师,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必然精品的产出越来越少。给它一段时间,一定是有升值空间的。

当然,在这个收藏过程中,藏家也要注意别受炒作的影响,使自己受到损失。自己得有判断力。你自己得了解这个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做到有把握地收藏。

升值太快的现当代瓷,也得引起警惕。那些卖到上千万的明显是不太合适的,这个价钱,我还不如去苏富比(微博)、佳士得买官窑呢。一些价钱太高、升值过于迅猛的,倒也不见得是真卖出去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是我认为新的东西就得是新的价钱,老的东西是老的价钱,否则是不合理的。

比如说,几年前,北京有个公司做了一套“十全十美帝王杯”。就很不错。他把成化斗彩杯的十个品种都选进来了,而且每一个都是请大师级的工匠来画,画得又很精美。将近两万块钱一套。现在的价格已经差不多涨到3万了,而且据说还准备上拍。这就是个很正面的例子。首先,工艺要好,主题又选得好,价钱定的也很合适。我比较看好这样的当代瓷作品。

对于现当代瓷器初级藏者,专家建议:第一,收藏作品不要简单地迷信所谓“大师”的头衔。大师作品也分三六九等,有得意之作、满意之作、一般作品和应酬作品,后面的就不太有收藏价值。第二,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级别高,这不对。景德镇2004年首届陶瓷艺术大师的水准就相当高,且德艺双馨,比如陆如、刘平、汪桂英等人。第三,现在这个市场确实过度红火。在大师作品的带动下,整个行业,三六九等的作品都跟着水涨船高。这里面不乏也会产生泡沫,有风险,对此藏家要有清醒认识。藏家要学会鉴别什么是真正好的、值得用心、用财藏的。不能将其完全看成是一种投资跟风。

当代艺术陶瓷收藏投资小贴士:

批量生产的瓷器。尽管有的是名家设计,但实际上是高档复制品,具有欣赏价值而没有投资价值。日用陶瓷也是批量生产,且以日用性为主、艺术性居次,除了个别特殊性的(如毛瓷),没有投资价值。

代笔作品。有些名家大量利用学生、徒弟等进行代笔,自己仅仅签名,这种瓷器的投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但一般不知道底细的话还真难说!像采用分水工艺的作品代工现象就是很突出的,大师们设计画稿后,通过覆稿描样,再进行勾线,然后用料水分水制作,故对采用分水技法的作品要多个心眼。

重大题材瓷。这种东西百分百的是商品,所谓限量往往起码1000、2000的,所谓大师作品其实也就是大师设计,根本不是大师亲笔。说到底和第一类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精工细作,质量高点罢了。策划方往往在媒体上进行重量级的广告轰炸,以动听的说辞打动投资饥渴症患者,巴巴的奉上3万、5万购买这豪华纪念品。其实这价,已经可以买一件很不错的名家瓷器了,增值前景还有指望。这个东西3万5万买来,5年以后就是1万也没有人要!景德镇某企业是开发重大题材瓷的专业公司,号称由某某、某某大师加盟,结果某某大师在媒体发表声明,称自己被忽悠了,他根本就没有参与设计,就是被请去鉴赏了一番,提了幅字而已,结果题字和照片都被用于广告宣传,并委托子女进行法律交涉。奥运会时很多窑口都推出了特许奥运瓷,名家设计、限量2008套发行,价格当然也漂亮!现在,你可以在网上以1/3的价格看到厂家在抛出来。2008套,数量已经大得吓人了,艺术大师一辈子可能都画不了这么多,怎么可能珍贵?

高仿瓷器的那些人那些事


高仿品

搞字画鉴定,自己写写画画对实际鉴定有帮助。这个办法稍加变通也适合搞瓷器鉴定,有条件的可以亲手做,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到现场看人家做。景德镇是中国瓷都,去那里现场观摩一件瓷器从和泥、拉胚、装饰绘画、上釉到最后装窑烧成,对于鉴定瓷器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多次去景德镇观摩瓷器制作,触动很大。鉴定瓷器一定要上手掂一下分量,以前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因,在景德镇亲眼看到瓷器烧造,才彻底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常来说,一件瓷器,在制胚后的尺寸跟烧成后的尺寸是有出入的,都会产生收缩,如果想做一个一尺高的瓷器,胚胎的高度就要一尺多高。过去仿造瓷器最大的难点就是尺寸上的把握,多大的瓶用多少分量的泥,这都是有数的,只有行内的高手才能掌握其中的关窍。

所以鉴定瓷器,上手一掂感觉太轻或者太重,这就一定有问题,超过了真品在分量上的感觉,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赝品,是造假者对原料的用量没有把握准。而在具体操作上,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赝品不是拉胚制成的,是用模子压制的,这样造出来的瓷器的胎子很结实,同时重量也会变大;另一种情况是赝品的胚是用模范注浆做成的,把原料和成泥浆倒进去,这样做出来的瓷器就很轻。因此,一件瓷器如果器型、尺寸都对,但是上手后感觉太重或者太轻,就一定是后仿的。

我经常去的地方是古窑场,经理叫张国强,人很热情,不仅带我在场里随便参观,还介绍我认识了景德镇上一些造假高人。其中一个专门仿造乾隆官窑瓷器,那时还是个小姑娘,她写“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是一绝,靠写这六个字,发了大财。她只仿造乾隆官窑瓷器,都是小件,香港、台湾很多做古玩生意的人都来包她的货,做多少要多少。她的窑厂在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手下只有几个人。第一次去的时候,她拿出一个研墨时用的水盂,做得非常精致,图案画的很漂亮,上面的“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让人难辨真假。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水盂她卖200块,不还价,就这样还供不应求。抱着把玩的心态,我买了10个,5个青花5个彩绘的,回到济南后谁看谁说好。

济南古玩圈子里有个号称“瓷器大王”的人,号称什么都懂,其实也就是对瓷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天来文物店让我拿好东西给他看。被他纠缠不过,我就把那10个水盂拿出来了。他一看就两眼发亮,问我多少钱能卖,我就想考验一下他的眼力,说你看着给吧,少了不卖。他说一万二买一个怎么样?当时我心里就笑了,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说一万二有点少,至少要一万五。他就说,得得得,都是熟人,就一万二吧。因为这个人不是真心搞收藏,基本都是买进卖出,所以最后我就一万二卖给他一个。连“瓷器大王”的眼睛都能瞒过,由此可见,这个小姑娘的造假水平真是很高了。

博物馆有一个专门做大件瓷器的人,叫黄云鹏,对明代青花瓷研究很深。他在博物馆后面建了一个小窑场,专做宣德青花瓷盘。刚改革开放那会,国外很多拍卖会上拍出的宣德青花瓷盘都是他做的,我去他的窑场看过。

经张国强介绍,我又认识了艺术瓷厂研究所的所长老潘。老潘的瓷器活属于家传,从他爷爷那一辈起就一直搞瓷器,他爷爷在解放前就是研究所的所长。那次我去找他,想看看他怎么做,他拿了一个玉壶春瓶给我看,我一眼就看出这个器型在某个拍卖会上出现过。他笑了,说这些东西是一批,都是他做的。有人下了单子,让他做了60个,涵盖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个朝代,都是一个器型。因为看着实在是好,我想买他一个,他拒绝了,说这些都是给人家定做的,合同上规定了只能做多少个。

他屋里还摆了一个仿乾隆的青花罐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卖到四千一个。至于下家能卖多少钱,他也不得而知。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了老潘做的仿乾隆青花罐,拍价居然达到了二十万。老潘告诉我,这种仿乾隆青花罐由买家提供样子,他负责高仿,一共做了20个。听他这么一说,我也动了心思,何不借此也让他仿造一些,有利于以后的研究?后来再去的时候我就从文物店里带了几个器型让他仿造,最后做出的赝品让我很惊叹,因为跟真品几乎一模一样。如果再做旧了,一般人是很难鉴别的。老潘“十项全能”,什么瓷器都能仿,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对各种瓷器的收胀系数都掌握得很准确。

老潘告诉我,如果想做旧,还要另外加钱。我是为了研究,又不想卖假货坑人,当然就不需要他做旧了。不过我倒是很想弄明白他是怎么将新瓷器做旧的,老潘笑着晃了晃脑袋,说这是行内的绝密,死活不告诉我。后来通过别的途径,我还是了解到一些做旧的办法,大致就是用稻壳灰拌上酱油、醋等,和成泥巴糊在新瓷器上面,糊上一定时间后再取下来。这个手法就比以前的做旧手法高明多了,最早做旧是用细砂纸把新瓷器上的贼光打磨掉,那个仔细看就能发现打磨过的痕迹。

在做旧上还有更高明的,那时上海博物馆就有这样一个高人。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瓷器修复,顺带着也就悟出了一些做旧的诀窍。他的方法更复杂,在一口大锅里放上骨头和各种草药,加水煮开后把瓷器放进去煮,一煮好几天。这样一处理,新瓷的贼光没有了,还有油润的感觉,经过这样做旧的瓷器更难鉴定。我后来才知道,很多拍卖会上都曾拍过经他做旧的瓷器。

由于造假手法的高明,瓷器越来越难鉴定,做这一行如果经历不足眼力不够,是很容易被打眼的。有些搞收藏的人以为拍卖会拍出的就一定是真货,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好多拍卖会上拍出的藏品不少都是新做的。(口述崔明泉撰稿本报记者李剑波)

挑挑收藏界那些刺儿


回顾过去的2011年,文博界前所未有地被关注着:故宫被盗、《富春山居图》合璧、哥窑被打碎、假金缕玉衣、文交所的疯炒、“曹操墓”专家竟是逃犯……无一例外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本刊盘点出业界十大焦点新闻,让大家回顾一下收藏界发生的那些事儿。

故宫深夜被盗

事件:5月9日,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发现,故宫博物院斋宫诚肃殿的一面装饰墙上有一个破洞,位于斋宫诚肃殿的两依藏博物馆展览现场展品失窃。11日晚,“故宫大盗”、山东男子石柏魁落网。

点评:故宫保卫处号称“京城第一保卫处”,有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线,可谓“固若金汤”。马未都说:“我以为故宫壁垒森严,有层层安保措施,尤其是那一百多条狼犬六亲不认,那贼如何过得了这关?”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盗贼落网后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堂堂故宫出此“撼”事,令人遗憾。

《富春山居图》360年首合璧

事件:6月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在本次合璧大典中,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来的首次合璧。为了这幅画的合璧展出,两岸谋划了整整10年。

点评:一幅画上演了360年的悲欢离合,两岸情谱写了旷世合璧的精彩传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一失手,哥窑碎了

事件: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时,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文物发生挤压损坏。

点评:一失手,打碎了个盘子,听起来,像是家庭主妇常犯的错误。可是,事情发生在故宫,碎的是国宝,不可同日而语。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

事件:7月19日,中国今年最大的水下考古项目“南澳Ⅰ号”水下发掘作业暂告一段落。“南澳Ⅰ号”第二阶段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出水9500余件文物,专家推测沉船中的文物约有3万件。

点评:“南澳Ⅰ号”的考古发掘,为“海上丝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填补了16—17世纪间大航海时代我国海外贸易政策转变、东南沿海经济结构变化等资料的空白。

长沙窑“壶王”变“糊王”

事件:长沙窑大执壶一直是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镇馆“壶王”,杭州市政府更是奖励“壶王”捐赠者1500万元。然而,8月20日,央视披露,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这把长沙窑大执壶为赝品。据称,这批文物由四位国内权威专家共同鉴定,才被收入馆中。据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长沙铜官镇的陶瓷厂曾生产出和长沙窑“壶王”极其相似的大壶至少30件。

点评:有人说真实的文物界就是“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这话虽然有点糙,但理儿不糙。眼下一边是高涨的收藏热,另一边是鉴定专家的层出不穷,专家鉴定是真是假,让人一头雾水。

假“金缕玉衣”评估24亿

事件:9月6日,有媒体爆出了几名国内“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评估价钱的“真专家、假鉴定”丑闻,该“评估”结果被不法商贩利用,到银行以“金缕玉衣”作为抵押,骗贷5.4亿元,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据说,此次参与“鉴定”丑闻的人中竟包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收藏协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鉴定评估委主任、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等人。据称,这些专家收取了几十万元的“鉴定费”。

点评:狡黠的造假者、玩火的炒家、忽悠的专家构成了文物界的种种乱象。假文物在专家、炒家的运作下价值连城。在利益面前,一旦专家抛弃独立人格、出卖学术良心,真假不辨的文物鉴定注定接连登台。

徐悲鸿之子不识“母亲”?

事件:9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第一届的10位同学联名发出一封公开信,声称一幅售价7000多万的“徐悲鸿油画”,其实只是当年这些中央美院孩子的习作。

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春拍中,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了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该油画的拍卖信息被发布于多家网站,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背书内容称此画为徐悲鸿早期作品。

点评: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进入到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如果说鉴定专家们眼力差没看准,那徐悲鸿先生的儿子为何连自己的“母亲”也认不出来了?

紫禁城遇上卢浮宫

事件:9月26日晚,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揭幕。这是东方文明首次亮相卢浮宫。雍正帝头戴路易十四式的卷曲假发,身着法国宫廷贵族服装,手中拿着欧式叉,奋力向一老虎刺去;乾隆帝身着汉装,闻着荷香,在远山翠柏间,临湖抚琴;年老的乾隆和年轻的乾隆被朗世宁呈现在同一幅画面上,这一超越时空的邂逅,仿佛在讲述帝都几十年来的悲欢离合。

点评:紫禁城的建成时间和卢浮宫成为王宫的时间恰巧重合,这是两座宫殿的一次约会,也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文交所遍地开花被整顿

事件:文交所成为今年的热点词。天津文交所在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然而,终于也将成为第一个被投资者告上法院的文交所。而临近年关,深圳传出消息,深圳文交所停牌近9个月,投资者2800万元申购费被冻结。据统计,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文交所总数将达到或超过50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文交所“疯长”现象进行整顿。

点评:白庚延画作因何在短短一年时间价格陡增数十倍?这不过是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有专家比喻:地上有一块石头,说它值多少钱,只要后面有人买,我今天就可以卖。已经不再考虑它本身的价值问题了。只要有人比我更傻,我就可以当这个傻子。

“曹操墓”专家是逃犯

事件:龙腾盛世旅游文化咨询中心主任、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古邺文化研究会特约顾问、河北燕青拳联谊会名誉会长……是被称为史上最高调逃犯的三国“专家”闫沛东。2010年,安阳“曹操墓”陷入真假之争,一位自称闫沛东的“学者”掺和了进来,并自称掌握曹操墓造假数十项铁证,并由此红遍大江南北。不料,今年邢台警方爆出一个猛料,此位“专家”闫沛东真名胡泽军,曾经冒充记者诈骗钱财,早已经被列为网上逃犯。

收藏古陶瓷注意三陷阱


由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免费文物鉴定会,近日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举办了今年的第二场,收藏者济济一堂,请求专家们为自己的藏品评判。为满足收藏者求知的需求,鉴定会结束之后,又推出专家讲座,古陶瓷学者、深圳市文管办副主任刘涛主讲。讲座之后刘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收藏陷阱一:

假证书

记者:由这次鉴定会,再由此推及两年来已经举办的20余场免费文物鉴定,我们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收藏者拿来鉴定的瓷器,好坏且不论,但赝品充斥,真品非常之少。深圳市场上陶瓷假货大体占多大比例?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市场概况。

刘涛:你说的正是我们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和其他一线城市一样,深圳市场上假货也很多,粗略估计吧,不一定准确,仿制的瓷器,应该在90%以上。所以收藏者买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再仔细,掂量再掂量,最好请真正的高手把关,一件东西研究明白了,研究透了,一点疑问也没有了(若有些许疑问,就要马上收手,因为高人可以帮你指出其他疑问),才可以付钱。这些年来,买假上当的人不少,有个别人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买来一些几乎没有价值的瓷器仿品,我们从这些场免费文物鉴定会上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当然深圳的商家里面,有极个别的人懂行、懂货、懂道德,专门经营真品,“价格也许贵了点、高了点,但是真东西”。陶瓷知识深厚的商人少之又少,加之商人的性格是要谋利的,即便国外的商人也是如此,所以我说的商人毕竟是极少数。随着陶瓷知识的普及、道德标准的提升、市场的净化等等,期望若干年后,这样的商人逐渐增多起来,那将是收藏者的福音。

记者:有藏家在鉴定会上不但拿出自己的藏品,甚至还拿出藏品附带的鉴定证书,这种情况下,你们应该怎么评判?

刘涛:我们还是要先看藏品,然后再看你说到的“证书”。这种情况在鉴定会上我们也遇到过,几乎每次鉴定的结果是:藏品是假的,鉴定证书是伪专家出的,这很叫人痛心。目前,有些伪专家无才也无信,游弋于全国各大城市,以营利为目的,到处开“鉴定会”,随意地给假货开“真品鉴定书”,深圳也来过几拨,越发地扰乱了我们的市场。对于前面所介绍的市场赝品横行还有这种假证书现象,我们市里相关部门做了许多治理工作,文体旅游局下设的文化执法大队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工作难度很大,收效甚微,因为在文物收藏方面几乎无法可依。这在全国各地是共通的。尽管现行《文物保护法》里有“文物收藏”章,但几乎没有操作性,文物要不要仿制、制假售假要不要惩处、鉴定失误者要不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严格的界定。这就要求《文物保护法》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要求人大立法实践方面开展深入一步的工作。

收藏陷阱二:

海外“回流”

记者:我们注意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流失海外的文物开始回归,感到回归的势头正盛。那么,为确保不上当,我们的藏家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多购进文物?

刘涛:你说的情况是属实的,文物确实在回流,尤其是海外大型拍卖会上,总能见到中国藏家的身影,他们也确实回流了不少好东西。而且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非常正规的文物回流将成为越来越强的趋势。但作为普通收藏者、投资者来说,一定不要走进误区,不要认为从海外回流的东西就基本靠得住。

随便举点例子吧,深圳有夫妇俩在法国生活多年,他们回国时带回两大皮箱的中国“古瓷器”,并请求我们上门去给鉴定一下,鉴定的结果全是假货;再比如,我们出差到德国柏林进行文化交流,到当地很著名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主人请我们到库房里面去看,库房里面积存着不少仿制的古陶瓷。我们当然不便指出来,可库房的德方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成批的好东西,是我国驻北京的某外交官在北京淘来的,离任回德时带了回来,全部捐给了我们博物馆。”由这样的事例可以想见,收藏者从海外淘货也要谨慎,因为国外也不是防假的避风港,假货有可能流到国外,在国外的假货也可能再流回来。

收藏陷阱三:

《图录》上珍品的仿造

记者:对陶瓷真伪的鉴别是很不容易的,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诀窍?

刘涛:我这里不敢说诀窍,只敢说必须深入持久地学习,学习陶瓷史,懂一点考古学和鉴赏知识,还要拜高人为师,多看真东西,多看古瓷片的标本,也多看假东西,然后才可以谈所谓的诀窍,才可以断时代、识窑口、辨真伪、估价值。我这里引用著名古陶瓷学者、著名收藏家刘新园先生精彩的观点,给收藏家们作参考。他这样说的,“唐瓷看形,宋瓷看釉,元青花看画,明清瓷看染”,也就是唐瓷要看它形体方面的神韵,宋瓷要看表面釉色的靓丽,元青花瓷器看画图的古朴,明清瓷器看颜色的点染,四个不同年代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器物从形、釉、画、色方面脱离了自己的那个时代,那么这样的器物基本可判定为不是真货。

记者:瓷器的造假都有什么方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刘涛:关于瓷器造假的事情,如用强酸去火气、新瓷器上泥回烧、打磨做旧等等,现在媒体上已经有了许多揭露,藏家们可以多学长长见识,我这里跟你谈谈我鉴定时所亲身经历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三足盘”,因为其中的一足折断了,就把另外两足去掉了一部分,让三足整齐,三足的足底又都分别打平,故宫博物馆出版的《图录》上就有这“短腿”的汝窑三足盘。造假者不知内幕,就按照《图录》上的“短腿”汝窑三足盘大批量地仿制,我在深圳就见过这样短腿的家伙不下几十件,件件相同。凡是见到这样短腿的家伙,我都定它为仿制品,你的“汝窑”怎么就这样巧:腿的尺寸跟人家的一样短,一样地断过一条腿后,把三腿打磨齐?

一个老者拿出一对元青花象耳瓶给我看,说是出土于江西景德镇,自报价值5000万元。如果是真品,我认为这个价格不止,可遗憾的是假的,“出土于景德镇”那也是编出来的故事。因为这两件东西和现藏于英国某大博物馆的“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象耳瓶是一模一样,是照着人家仿制的。仿制者不知道这对在英国的瓶子的耳朵各有圆环,圆环太脆,都掉了,至今在原来套环的部分还有缺釉的痕迹。你拿给我看的东西既无环,又不缺釉,其他地方完全一样,不是仿制又能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辨假识假,除了学问根底而外,就是要有丰富的阅历,看的要多。

瓷器里的那些款儿


五代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刻划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国古代在陶瓷上所落的款识,大致可以分为刻划款、书写款和印制款这三大类。在这三大类落款方法之中,又可以细分出更多不同形式的落款。虽千变万化,但不离其宗。

在这三类款识里“刻划款”出现的年代应该相对最早。在陶器上用硬物刻划出痕迹的技术要求很低。烧制之前在湿软的陶胎上,树枝草棍随便一划就可以完成。就算是在烧制完成的硬胎上刻划也不算什么难事,完成的只是物理的变化。但是在陶器上书写款识的难度相对就要大一些,起码要等到有适合的颜料和类似毛笔一样的工具出现之后才能达到。经过考古发掘的研究,人类早期烧造和使用的陶器都是单色的红陶、灰陶等。复色的彩绘陶和彩陶直到新时期时代晚期才逐步出现。所以用另外一种颜料在陶器上用书写的方式落款较之刻划款的出现一定更晚。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彩陶钵

虽然人类在陶器制作当中很早就使用了印制的方法,比如印制一些简单的绳纹或者麻布纹作为装饰。但利用印制的方法落款,起码要等到人类有意识、有要求的大批量生产同一类陶器的时候才会出现。否则为几件陶器专门制作一个落款的印章,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印制的目的就是利用工具复制,提高效率,保证一致性的同时节省人力。

另外印章的出现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实物就是商代的,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这两枚印章由于缺乏出土资料的证明,年代尚有很大的争议。目前普遍的认为印章的使用流行年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距离我们今天已经很近了。

中国的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之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直至东汉、三国时期才逐渐成熟。早期的瓷器也像陶器一开始那样,都只是单颜色的。要使用其它颜色的彩料在瓷器烧制之前落款,当时还是达到不了的。即使是用书写的方式落款,也只能是等瓷器烧好后用墨汁拿笔去写。不过这种方式很难长久的保存下来。

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带有准确纪年款识的最早的一件瓷器,是一件越窑的青釉虎子。1955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赵氏岗一座东吴时期的墓葬。如今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被列为了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国宝之一。在这件虎子的器腹当年的工匠用利器刻了“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的铭文。“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准确的记录这件虎子制作于公元251年,距今已有1766年。

至于在这件越窑虎子之前,究竟还出现没出现过书写款和印制款的瓷器,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凿的实物证据,不得而知。目前我们只能认为,瓷器在最初落款的方法就是刻划,在此之后才又慢慢的出现了书写款和印制款。

那些天价成交的精美瓷器


就清代而言,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制瓷业,官窑、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可以说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然而乾隆之后,由于国势渐弱,瓷器生产开始由高峰走下坡。嘉庆朝的前阶段,基本上仍保留着乾隆遗风,但从整体来说,已不如乾隆时期的盛世了。当时的粉彩和青花器还有一些精品,特别是珊瑚红地粉彩,描金器较突出,其时士大夫阶层风行鼻烟壶,瓷胎制鼻烟壶除粉彩外,青花和白釉镂雕数量也不少,在图案上更盛行风景山水及人物等图案。及至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官窑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已趋向没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不少,但品种造型,亦已大为减少,产品以莲花形的盘、碗较为突出,有少量“慎德堂制”款,此外尚有著名的陈国治的黄釉仿象牙雕刻瓷器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作品。

就市场上康熙的五彩、珐琅彩、粉彩及雍正的粉彩、珐琅彩,乾隆的珐琅彩、粉彩、单色釉等官窑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其身价都在港币百万元左右。康熙、雍正、乾隆之朝的官窑名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一直扶摇直上,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中国瓷器拍卖价格排名中,前20名中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在历年官窑瓷器价格排行(截止2004年4月)中高居榜首的就是苏富比2002年5月拍卖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成交价为4l,500,000港币;在前十名排行榜中除了第三和第六名以外,其余器物都是这一时期的粉彩、珐琅彩官窑作品。成交价格均在一千五百万元以上。

至于晚清官窑成就基本上无法与清初及清中期相提并论,没有重要的名品出现。

官窑最新拍卖成交价格

宋北宋官窑深腹碗6000-6000万20700万2012/12/28

南宋官窑琮式瓶1800-2500万2016万2008/4/27

明成化仿官窑琮式瓶1500-1800万1960万2008/6/7

清雍正仿官窑穿带瓶800-1200万1960万2008/6/7

南宋官窑青釉龙耳瓶1500-1800万1800万2010/12/25

官窑双龙耳扁瓶1600-3200万1800万2014/7/26

南宋官窑琮式瓶800-1000万1650万2006/6/26

北宋官窑粉青釉长颈瓶1200-1500万1600万2011/5/28

与8月中拍协发布的《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下称《年报》)相比,artnet与中拍协合作的这份报告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囊括了海外市场以及一级市场情况,在藏家习惯于全球探宝的今天更具参考价值。但同时,“仅仅在排列拍卖企业名单时,数据并没有将结算问题考虑进去,而是根据企业填报给中拍协的数据来做统计。因为海外拍卖行在结算上遇到问题的只是少数。”吕宁告诉第一财经。由于结算兑付是拍卖行业尤其是中国拍卖业的顽疾,这些数据的运用或会导致一定的统计误差,关于兑付的信息可以参考8月份中拍协所公布的报告。

artnet发布的报告称,2014年,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下行,全球成交额同比上年下降了79.0亿美元(505.7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的市场繁荣期下跌了31.3%。

在解读中国市场的下挫时,为《年报》执笔的艺术经济学家安德鲁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没有影响高净值人群的产生,所以,宏观经济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极有可能被夸大。“中国高端富裕阶层的增长带来了更加严重的贫富差距:处于财富金字塔前十分之一的人口持有的财富由2000年的49%上升到2014年的64%。”在报告中,她写道。同时,她也指出,尽管如此,中国“百万富翁”的比率依旧不高,能够恒久参与艺术品市场的人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认清形势 警惕艺术收藏陷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加,艺术品收藏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关心的话题。作为普通收藏者,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式和艺术品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节制的收藏。

调查表明,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仍存在着法规缺失、监管缺位、媒体和评论家虚假炒作以及盗版、赝品盛行等诸多问题。因此,普通大众在参与艺术品收藏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提高自身欣赏水平和鉴定水品外,还应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让爱好成为收藏的照明灯。在流动性普遍过剩的今天,艺术品和其他投资品一样很容易产生泡沫,因此,艺术品收藏者不应盲目追高,而是应该以爱好为照明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避免市场火爆时,“藏家遍地开花”,市场萧条时,“藏家遍地开溜”的情况。真正的收藏不光是一种价值投资,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爱好,即使艺术市场巨幅波动,收藏者也处之泰然。

还有就是收藏艺术品要量力而行,以收藏新兴艺术家作品为佳。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作品动辄上百万千万,作为普通收藏者根本无力收藏,而且高价作品往往已经得到行业和大众认可,增值潜力相对有限。而新兴艺术家不乏做工精良者,其艺术品的升值空间大,且在初期大都为了艺术不断拼搏努力,这本身也是一笔值得收藏的精神财富。

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还很不完善,依然存在着法规缺失、监管缺位以及盗版、赝品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艺术品中介机构纯粹为了金钱利益拿一些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作品来糊弄广大艺术品收藏者。因此,普通大众在收藏艺术品时,最好通过那些在业内信誉良好,专业实力强的中介机构交易。

艺术品收藏一定要认清市场形势,在充分了解收藏方面专业知识以后,通过专业渠道进行收藏,随着艺术品收藏升温,全国各地电视台开办的艺术收藏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主要有央视2套的《鉴宝》、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广东电视台的《盛世话收藏》、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等,显然,在艺术消费走向大众化的今天,艺术品收藏也越来越趋向普通民众。

火热收藏市场 财富与陷阱并行


陶瓷艺术品展吸引了许多收藏爱好者

俗话说:“盛世兴收藏。”玉石珠宝、名人字画、古玩、标志时代个性的物品等,是不可再生资源,升值空间大。在股市不明朗、房地产等投资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收藏市场的不俗表现无疑成为人们理财的一个亮点。最近,不少人为打赢“通胀保卫战”,欲投身收藏行业。投资这个行业保险吗?业内人士忠告:收藏是个朝阳产业,但“水很深”,在“深水”中扑腾更像是赌博,打好基础才有“钱途”。

市场火热

收藏千万元物件

就像买白菜

近日,记者联系我省几个收藏界的名人采访,结果都称走在收藏的路上。而一些大玩家也深藏不露婉拒采访,生怕露富被贼惦记。

3月10日,记者在郑州中原古玩市场潘家园红色收藏馆采访。一位人士把玩着业主收藏的几本旧拓本,连价格都不问地嘱咐:“你给我弄一堆儿,我一块儿撮走。”业主说,这不算大玩家,一些名人字画放这儿,买家不问价钱,几千万也立马成交。

据中华全国古玩商会副会长、河南省古玩商会会长、河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蒋继明介绍,企业老板、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大举进入古玩收藏市场。每到周末,在郑州古玩市场上,经常能见到一些企业家淘宝。

业内人士介绍,建业集团的胡葆森,热衷于收藏名人字画。河南风雅颂置业总经理曹天、金星集团老总张铁山、原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四季胖哥董事长邱新航等,都徜徉收藏海洋中,斩获巨大。

“出发!炒房去!”就像20年前担着小商品奔向全国一样,近年来,温州人从故乡出发,水银泻地般欲将天下房产一网打尽。在经历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山西煤炭困局、迪拜金融危机和各地“限购令”后,近日,部分温州炒房团“喊撤”,携大量资金转战收藏品市场,一时引起央视关注。

资源稀缺

坐等高价,藏家只进不出

“我准备把门店关了,收藏不卖了,但都是熟人,开着门儿不卖给他们不得劲儿。”说这话的人,就是业界称作红色收藏家的杨翔飞,他收藏解放前的“毛著”和抗战题材的资料,全国数他最全,中央文献出版社、全国各地抗战纪念馆和毛主席纪念馆,出书或展览,都来郑州求助于他。

为何只收藏不卖了?杨翔飞说出了他的“小九九”: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公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已开始大量购进收藏红色资料。2010年八九月份,国家有关方面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大规模抢救1945年8月前的毛泽东著作早期珍本。“很多藏家都是只进不出,此类藏品急剧减少,价格飙升,‘红色收藏’呈现出一种红遍藏界的势头,现在他的收藏两年一周期,回报率在200%,现在不卖,就是等待藏品价格大涨。”杨说。

业内人士介绍,前两年大家集中投资的是古玩和字画,进入者都发财了。从去年开始,古籍市场火爆,今年炒作的是名人信札、版画和红色收藏。

“炒作气氛日浓,有点好藏品都捂着不卖,为的是炒个高价。”郑州古玩城一位收藏界人士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