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 > 导航 >

明末清初瓷器的绚丽过渡

明末清初瓷器的绚丽过渡

古代瓷器 瓷器鉴别 瓷砖

2020-02-02

古代瓷器。

历史上有很多次改朝换代,有些改朝换代对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陶瓷领域,有一个独特的名词“过渡期”,指的就是其中一次改朝换代。

宽泛地讲,就是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始于明天启,终于清康熙初。用个洋气的说法,就是公元1620-1683年。这段时期定义的主要依据,是官府对景德镇的介入。万历后期,官府无力支持大量的官窑烧造开销,烧造量急剧下降。景德镇作坊将重心转向内地及海外。直到康熙初年,督陶官臧应选入主御窑厂(臧窑),景德镇瓷器产品的风格再次受宫廷左右。

在失去官窑订单的这段时间,景德镇自主生产了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的过渡期瓷器。

按常理来讲,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烧造好瓷器的先决条件。过渡期的瓷器却没有遵循这个常理。那个年代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而陶瓷烧造质量却出奇的好,甚至出现了一些创新

天启时期,有一些器物保留了万历的特征,比如下面这件著名的出戟花觚,口沿下有落款“天启年米石隐制”。米石隐是当时的书画家米万钟。据考证它是米万钟为自家的“勺园”订烧的器物,属于私人订烧器。造型、绘画风格沿袭了万历花觚的特点。此件属于北京故宫的清宫旧藏,可见虽是民窑器,其身份在后世依然非同一般。

天启的器物很多都带有日本风格。明朝后期,对外贸易十分频繁,日本人从中国订制了很多瓷器。这里面包括大量的漳州窑瓷器和景德镇瓷器。这些古朴可爱的器物,非常迎合日本人的审美。下面这例青花五彩,就是很明确的天启风。旁边还配了一句:“百亩庭中半是台(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日本可以找到许多同类器物。如果没有刘禹锡的这句诗,或许乍一看会误认为日本瓷。

其实现在我们看天启的民窑器,觉得它简洁古朴、率性随意,有日本风格。但在当时,这些器物同样是内销的主流,并非受日本影响。现在说它是日本风格,是因为日本依然把这种风格传承了下去。而我国只是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出现了这些特定的器物。

顺治到康熙初年,出现过一种非常独特的山石画法,绘画上管它叫长披麻皴。这种画法无疑深受董其昌影响。它和后来康熙最流行的斧劈皴风格迥异。这种画法可以说是过渡期特有的一种尝试,时代特征鲜明,之前之后都几乎不见。

每个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把同一个时代方方面面的信息提取出来,会发现其间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很多喜欢瓷器的人,都很欣赏过渡期民窑的自由气质。民窑的制瓷工匠绘画水平有限,但摆脱了官窑的条条框框,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内心的表达。一笔一片山,两笔一层云,和青春一样恣肆。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清初的明代紫砂遗风


明代紫砂器大致具有古拙、凝重、质朴、厚重的风格,此种遗风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突然终止。但是经由战乱,宜兴制陶业尤其紫砂壶业受到冲击,紫砂文化因之陷入萧条。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陈维崧想赠与朋友两把品质比较好的紫砂壶都觉困难,他在《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中写道:百余年来迭兵燹,万宝告竭珠犀贫。皇天动运有波及,此物亦复遭荆榛。

然而,新政权渐趋稳固,经济逐步恢复,江南很快便有了繁荣景象,紫砂业也重新振起。清初一些老艺人开始重操旧业,他们大多未能摆脱前明简劲、古朴、厚重风格的影响,所制砂壶基本承袭着前朝遗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人则是惠孟臣。

关于惠孟臣的生卒年有人以为是明天启、崇祯年间,但在晚明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并未收入此人,以惠孟臣的制壶技艺和在工夫茶法中的影响力,这样一位重量级艺人周高起是不该遗漏的。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惠孟臣并非晚明而是康熙、雍正年间人。因孟臣所制砂壶后来各朝仿制极多,真赝实难准确区别。但不管真伪,其风格是较一致的,都具有小巧、简约、流畅、实用之美,明代审美倾向显而易见。如此小壶极受闽南、潮汕地区茶人喜爱,所以便有小壶必曰孟臣壶壶必孟臣的说法。

比惠孟臣稍晚的雍正、乾隆间名家恵逸公的风格也基本未受到康雍乾时代华丽繁复风格的影响,延续着明代趣味,作品雅致脱俗、古朴可爱,与孟臣相近,故世称二惠。王友兰、华凤翔、邵元祥等制壶高手亦多承袭晚明紫砂壶的风格。他们虽然也善于制作粉彩、炉钧釉、蓝釉等受时风影响的砂壶,但尚未丧失其人文气息。比如《阳羡砂壶友兰,顺、康间人,康熙四年乙巳尝制拙政园茗壶,恽南田为之记。《茶燕录》整篇记录下恽南田之记,文笔堪与晚明小品媲美。据此可知王友兰制壶之风雅。《阳羡砂壶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别臻绝诣全壶巧而不纤,工而能朴,可称神品。据当代多处所藏其制作汉方壶的雄浑古朴、大气精雅来看,此等断语不谬。这些评价置之明代家具、书画、紫砂壶上亦绝无不可,华凤翔的传承如是。此种风习,即便是在绝顶大师陈鸣远身上也有体现,他的光素器艺术成就绝不在花货之下,历来不被人们重视则是被他花货大师的盛名所掩盖的缘故。

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以及历史发展下的分类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定窑瓷器(19张)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唐以碗为主,宋代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花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视为陶瓷艺术品中的珍品而颇受人们的青睐。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各地纷纷仿制。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绚丽多姿的制瓷艺术


中国瓷器发展到了宋代,不管在艺术外观还是瓷质上都产生了很大的飞跃。南宋时,南方青瓷便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在制釉技术上更有多项新的突破,如开始了由石灰釉向石灰碱釉的转变,发展了铜红釉和乳浊釉,发明了影青瓷、粉青釉、梅子青、油滴釉、兔毫釉以及片纹釉等。许多品种都具有强烈的玉质感。在装烧工艺中,发明了“覆烧”法及“火照”术。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基础上,宋代又涌现了汝、官、哥、钧、定,以及龙泉、景德、耀州等许多名窑,它们各具特色,都为我国瓷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宋制釉技术产生突破

上釉,是制瓷过程中一项极为关键的加工工艺,瓷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瓷器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低。因此,釉料的研制就成为制瓷业中颇受重视的一环。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在制釉技术上产生了多项突破,主要表现为:石灰釉开始转变为石灰碱釉,釉质和釉色丰富多彩,发展了铜红釉和乳浊釉,出现了影青瓷、粉青釉、梅子青、油滴釉、免毫釉以及片纹釉等。另外,景德镇生产的影青瓷、龙泉窑烧出的粉青釉和梅子青、建窑烧制的油滴釉和兔毫釉等釉品种、南宋官窑烧制的片纹釉等,都在制釉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宋代制釉技术的多项重要成就对元、明、清瓷釉技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汝窑天下第一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代文人品评把它列为首位,因而汝窑有“天下第一窑”的美称。汝窑窑址位于今河南宝丰清凉店。由于它主要为宫廷烧造青瓷,而且烧造时间不长,仅20年左右。所以传世品不多。汝窑青瓷釉色呈浅青淡蓝,或如湖水晴空或如鸭蛋青色,灰而不暗,蓝而不浓,绿而不翠。釉质莹厚滋润,有玉石之感,釉面有很明显的细小开片,器形仿古,多为洗、炉、尊、碗、盘等,素面无纹。由于天青色的主色调比较稳定而变化较小,而且釉面多无光泽,所以汝窑又是与同期瓷器的不同之处。汝窑工匠对每一件器物都是精工细作,因而能够达到薄胎的效果。可以说,汝窑青瓷代表了宋代青瓷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中国青瓷史上的最高峰。

龙泉窑代表越窑青瓷

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西南,在北宋中期越窑渐趋没落的情况下,它继承越窑的传统,主烧青瓷,在南宋时达到它的鼑盛阶段,并成为越窑青瓷的代表。在彩绘瓷出现以前,宋代即以青瓷为主,宋代青瓷,南北竞烧,官民齐上,争奇斗艳,各有千秋。龙泉窑能够于此中脱颖而出,主要就归功于它在继承上有所创新,烧出了粉青釉、梅子青等特殊品种。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也比较多样。早期比较普遍地采用刻花装饰,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等纹饰。北宋晚期开始出现刻花莲瓣纹,多装饰在碗的外部,瓣尖呈圆形,瓣内均划直线。这一时期浮雕和堆贴的装饰手法也大量运用于瓶盖和器物外部,从而带来了瓷器的立体感。龙泉窑作为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其影响较为广泛。邻近的庆元、云和、丽水、武义、江山等县以及福建的浦城、松溪两县都是龙泉窑的竞相仿效者。龙泉窑也因其高超的青瓷工艺而存在了近800年。

景德镇青白瓷成名

景德镇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瓷器产地,在当时以主要生产青白瓷而闻名于世。青白瓷是一种仿玉产品,在古代因玉器属稀有珍品而多为统治阶层所垄断,人们只好转而寻求以瓷代玉。景德镇匠师出色地实现了这一模仿,烧出了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满足了市场所需,博得了“假玉器”的美称。青白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的薄胎瓷器,釉色明澈丽洁,白中泛出一种青绿色或青蓝色;其胎质洁白而坚,轻薄透明。青白瓷在宋以后相继有“隐青”、“影青”、“映青”、“印青”等别称。青白瓷还辅之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更增强了青白瓷的艺术感染力。北宋前期青白多光素无纹饰,规整的器形和润洁如玉的釉子,博得了人们的赞赏。中其以后至南宋,刻划、印花纹饰的大量出现,使青白瓷更加盛行。

耀州窑系独具风采

宋代北方青瓷的著名产地,是耀州窑,当时北方民窑青瓷便以耀州窑为代表。北宋前期耀州窑曾一度仿烧越窑青瓷,如仿越窑同类装饰而作浮雕莲瓣纹饰。但随着刻花装饰达到成熟阶段,耀州印花青瓷也逐渐流行,并对今陕西、河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瓷窑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耀州窑系。耀州窑青瓷刻花具有刀锋犀利、线条洒脱的特色,在宋代刻花装饰中堪称一流。耀州窑刻花题材丰富,以花卉最为常见。耀州窑青瓷器形以生活实用器皿为主,造型浑厚,纹样潇洒犀利,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朴实健康、活泼开朗的精神风貌。

定窑饰花瓷器兴旺

定窑为宋代5大名窑之一,从唐代时就开始烧制白瓷,至宋后期白瓷更是著称于世。此外还在白瓷胎上涂罩高温色釉,烧制出墨瓷、紫釉、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等品种,并大量饰以花纹,因此定窑瓷器更加为世人所喜爱。定窑饰花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绘金花等。定窑刻花工艺还常见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的外侧划以细线相衬,突出了纹饰的立体感,也强调了主题。定窑印花题材多为花卉,还有走兽、禽鸟、水波游鱼等纹饰。由于定窑瓷器胎体坚细轻薄,釉色较为丰富,花饰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以及瓷器种类符合人们的普遍需要,因而定窑瓷器在宋代一直长盛不衰。

南宋官窑与五大名窑齐名

南宋官窑窑址在今杭州一带。据文献记载,宋室南迁后,在首都临安(今杭州),先后设立的两个官窑,一是修内司窑,二是郊坛下窑。修内司窑与北宋汴京官窑、汝窑相似,都是紫口铁足,都有蟹爪开片。此窑地址迄今尚未得到证实。南宋官窑传世器物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瓣、莲瓣诸式,造型精细规整。南宋官窑存世时间不长,而且官窑之间前后依存性较明显,南宋官窑(修内司窑、郊坛下窑)都模仿北宋官窑(汴京官窑、汝窑),注重器形釉色,不重纹饰,素面无纹,浅青色中没有明显的开片面,器形端庄大方,富于贵族气质。

刘泉洲:明末民间青花山水中的大写意艺术特征


本文通过对明末期民间青花山水中特有的大写意画风的探析与思考,意在总结当时社会背景下民间艺人的思想上笔法上等所表现出来的青花山水艺术特征,从它的出现原因到对大写意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做出研究和探讨。

一、明末民间青花山水大写意艺术特征的成因及由来

明末时期形成了一种新形式的陶瓷烧制模式,“官搭民烧”的模式所产生的是新的烧制程序,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由此可见明末时期对陶瓷烧造的细致分工。这种分工促使这一时期的民窑产生了专业分工的劳动形式。在对青花图样的绘制上,绘画工人们长期的重复性绘制模式使得他们对相同画面相同图样的熟练程度加深,从而奠定了青花山水绘制的扎实基础。大写意的艺术特征展现是离不开这种分工细致制度的。

民窑青花山水所呈现出大写意的艺术特色并不是民间艺人们突发奇想而创造的。由于官窑对原料的垄断控制,民窑青花从原材料的运用到烧制都脱离了官窑的选材用料,瓷土的质地较差,含铁量也相对过高;青料则大部分都是国产的劣质土青,烧成后所呈现青中略灰的色调。在此种背景之下,坯体的超高吸水性特质,青料的速干性都导致民间艺人们的手下绘制速度之快,对水料的控制之高,落笔稳健果断不拖泥带水,大写意的艺术特征也由此产生。

二、明末民间青花山水大写意的艺术表现

1、大写意中文人思想的艺术语言

明末政局动荡不安,官窑已退出历史舞台,制瓷业也因此迎来了新一轮的历史洗涤。官窑衰弱民窑崛起,民窑工匠彻底摆脱官押政权实现了空前的大写意艺术风格。民间青花山水深受当时文人思潮的影响。其中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阳明心学,“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崇简忌繁。此种文人思想同时也渗入到青花山水绘画中。

与此同时,明末重“利、情、乐”的社会风气盛行,也从此开始了文人钟爱山水的旅游热潮。这种群团旅游的社会热潮使得明末文人强烈的追逐山水间清闲的生活方式,留恋山水溪河以至于放弃从官。民间青花艺人正是在此种思潮的影响之下,面对客观现实无法实现,而内心则另寻途径和方法来发泄情感,文人山水思想上形式上都是他们所借鉴的对象。虽然民间青花工匠不如文人山水画家艺术修养高雅,但也在这种社会大潮的审美思想熏陶下,逐渐提升了自身向往自由,寄情与山水之中的情怀思想。

明青花山水人物大碗

2、大写意艺术性的明末民窑青花山水

国画山水中对于大写意可理解为更倾向于以水墨画法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继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戏传统,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趣味,也可称之为粗笔水墨。历代画家总结出很多非常宝贵的经验,例如写意中的“四要”,即意、力、韵、趣。大写意主要讲究意的概念,意在笔先的手法充分反映出大写意中对绘画的人脑意识与情感表达更为重要。明末时期,民间青花山水艺人在接受了官窑管制的长期训练模式下对画面所用笔法布局早已铭记于心,心里已有了非常扎实的画面感。因此在后期的绘画中完全的释放内心情绪,摒弃一切形式的规矩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风格简约、浓淡相宜、造型生动等大写意艺术格调。

大写意的不仅仅在于思想上的洒脱,还表现在笔法的运用上。从崇祯、天启两朝的青花山水瓷中这种大写意画法多用于百姓日常生活器皿中,由开始的带有具象的描绘山水轮廓到后期的一笔概括大山大水的特征。这种大写意艺术表现愈发的简练酣畅,画面呈现出近于符号元素的表达。远景的山近处的树木和简笔的小船,像变换的山间音符,富有很强的节奏感。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时期民窑青花山水大写意的艺术是民间艺术者在通过对具象的山水人物的概括、总结而最终以繁复的具象模式转变为简单的轮廓图案,融入国画山水的留白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山水间意境美。

明崇祯青花山水人物笔洗

三、明末民间青花山水大写意特

征对当代青花山水的影响明末民窑青花山水大写意的艺术表现深深地影响着现当代青花山水。首先表现在思想上的影响。明末文人的淡泊名利,宁静以致远的静谧思想同样也感染着当代青花山水创作艺人。民窑青花山水的大写意艺术在这种淡泊思想的艺术表达中,常常通过独个人物场景来表现古人向往山水间悠然自得的意境,以静为动,画面感表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其次,在明末民窑青花山水的大写意画法中,当代青花山水同样继承了其笔法运用,尝试运用诸如刮、泼洒、擦涂等系列技法来表现远近虚实的意境。简易的寥寥数笔概括树、山、人物使得画面多余的任何笔触都被摒弃,这样的技法常被运用于现代陶瓷山水绘画中,以简制画,一笔概括。明末民窑青花艺人所创作的青花山水自然、飘洒并具有深刻禅意的画面充分体现出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一精神也同样影响着当代陶瓷艺术,许多当代陶瓷艺术者在继承了古人的画风和用笔的同时又融入个人情感表达,民间青花山水艺术影响的同时又不拘泥于民间青花山水的条条框框主义,料色与陶瓷材质的深度融合呈现出具有新时代的抽象、随性、清新个性的青花山水艺术形式。

刘泉洲简介

刘泉洲 号开阳宫居士,1974年生于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系本科毕业。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高级技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景德镇开明陶瓷书画院会员,景德镇陶瓷历史研究院副秘书长。

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由陶向瓷过渡


在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自殷商时代早期起,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最早出现的瓷是青瓷,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

在南北朝时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白瓷的成功烧造,是我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至隋唐时期,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到唐朝中晚期,出现了以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我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瓷器的历史


一、 汉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

名窑:越窑

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

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

七、明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

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

九、近代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瓷器的江山


辛亥革命前夕,清末的中国,终于有了一首国歌:《巩金瓯》。可谁能想到,“帝国苍穹保”唱了才几天,就唱成了“金瓯破”,唱得“天高高,海滔滔”,把个清王朝唱倒了。

这首歌是闽人严复写的,不为海禁写,而为海防写。

“天高高”写天命,“海滔滔”写海权,天命归海,乃三千年一大巨变。

帝王治不了海,海权不属于王权,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多半要王权不要海权。那么长的海岸线,成了王朝不堪的负担,那么多的出海口,成了大一统的缺口,王气从这里泄掉。

可上升的王朝,对海亦有追求。秦始皇从咸阳跑到海边,下海转了一圈;曹操观沧海,望洋兴叹,对帝王反而看淡;朱棣派了郑和下西洋,不是开了出海口,而是为了“巩金瓯”。

也许他已预感到,“海滔滔”就要来了,于是乎巡海,防御大航海时代?

“金瓯”的由来

以“金瓯”喻国体,不自严复始,它最早出现在《南史·朱异传》里,梁武帝说“我国家犹若金瓯”,“瓯”为酒器,南朝人爱饮酒,动辄“饮酒数瓯”,所以,梁武帝以“瓯”为体财源,以“金”为用财富。陆羽《茶经》引晋人《荈赋》说“器择陶简,出自东瓯”,称瓯为茶具。

清人蓝浦著《景德镇陶录》说,瓯,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色,人称“缥瓷”。潘岳《笙赋》说:“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说文》解“缥”意,为“帛青白色”,以丝帛的柔软触感言青瓷釉色,给人一个轻细透明的想象!透明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云“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轻细则见“缥”同“飘”,吹一口气那釉色就会颤动,轻风掠过,釉色便在素坯上如丝飞扬。“酃”为美酒,出自湖南,“荈”为老茶,产于四川,在湖南饮酒,在四川喝茶,晋人都要用最好的瓯器缥瓷,那淡青泛白的釉色犹如稽康之眼。

可梁武帝为何要称“金瓯”呢?也许晋人的瓯器上真的镶有金饰,未见过实物,但从欧阳修《归田录》里,看过“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碎片尚且饰金,何况完美无缺?“柴窑”以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之姓氏来命名。“柴”为国姓,以国姓来为窑命名,可谓绝无仅有,还真有那么一点给窑镶金“金瓯”的意思。

据说,柴荣登基前,以瓷发家,人称“财神”。纵览唐代瓷业,不外“青白”,世谓“越青邢白”。越瓷青,邢瓷白,在陆羽《茶经》中喻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并以越瓷为略胜一筹。柴荣为邢人,居白瓷故里,以邢白起家,但柴窑来自越青,且调和了邢白。柴言“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就是以越青为主,调和邢白。

柴窑本于青瓷,但非普通青瓷,而是青瓷中的贡品,叫做“秘色瓷”,不但是唐朝的贡品,五代时,还是吴越国,向中原王朝特供的贡品。陈万里《瓷器与浙江》一书,提到了一本名为《谈荟》的古籍,其中就有“吴越时,越窑愈精,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也。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云。”

陈解:“本来钱氏之于柴周,也有通朝贡的关系。十国春秋里忠懿王显德五年四月七日,以及八月十一日,有过两次贡周的记载,例以钱氏贡唐,贡晋,都有秘色瓷器在内,自然在这两次贡周的物品里面,也定有秘色瓷器,同时,说不定柴世宗就命钱氏要烧造一种雨过天青的颜色,于是以这两次所进御窑,称之为柴窑,以别于其它的烧造。”以为“柴窑”之名,起于柴荣登基以后,针对越窑秘色瓷而言。不过,也有说,后周时称御窑,被宋朝取代以后,才改称柴窑。

最早提“柴窑”的,是欧阳修,他以为,柴窑与汝窑相似。也许宋朝没改御窑为柴窑,而是将柴窑改成了汝窑。考之陶史,都说越窑衰而汝窑兴,其实相反,是朝廷为了兴汝窑而掏空了越窑,将越窑的产能都转移到汝窑去了,使本来不产青瓷的北方产出了最好的青瓷,欧阳修诗云:“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汝窑为官营,越窑多民营,官进民退了。

“柴窑”的传说

“秘色瓷”的归宿,当然就是汝窑,这倒不曾埋没了它,因为汝窑发展了越窑,而谈它的来历,就不能不提到瓯窑的“缥瓷”了。清人朱琰《陶说》云:后来者“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流行于越州窑之前。“翠峰”,出自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而“天青”,便是柴荣的“雨过天青”了。朱琰说越窑的“翠峰”和柴窑的“天青”,都从瓯窑的“缥瓷”发展而来。吴仁敬《中国陶瓷史》也说,瓯越之青瓷,为后进天青色釉之始祖,又说“所谓缥瓷,即瓯越之青瓷也”。

“缥瓷”和柴窑“雨过天青”瓷,既未见有传世之物,亦未见有出土之物,没见过实物,就不知道它们的样子,不过,从出土的秘色瓷或传世的汝窑瓷中,或可见其前世的影子。

“缥瓷”是带有魏晋风度的,那是时代性的标志,想想《世说新语》里的江南诸子,他们吃药、饮酒、品茶都用“缥瓷”,他们的风采,与“缥瓷”相映,他们有多美,“缥瓷”就有多美,那飘飘欲飞如丝如缕般的釉色,那浑厚似“古镜照神”般的透明质地,最是“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魏晋风度,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了。

秘色瓷里也许还能见到“缥瓷”的影子,但已经形似而神非了。“千峰翠色”,那是唐人的气象,而非晋人风采,唐人胸怀天下而有“千峰翠色”,晋人关怀自我,在天工开物中追求的是关于自由的“我在”之美学。他们不是将“千峰翠色”拿来占有,而是从“千峰翠色”中,去发现自由,找到自我,“缥瓷”,就是这种追求的陶艺之表现,瓷境之反映。一个“缥”字,尽管是在语词上,将丝与瓷这世上两种最美的“中国制造”叠在一起,但它毕竟把自我叠了进去。

“缥瓷”的王朝

晋人的“缥瓷”出自东瓯,其源头在瓯江水系最美的一支楠溪江流域。这一带,不仅出土了五千年前的陶片,还发现了自东汉以来的窑址100多处,窑址分布在永嘉故郡,一条条龙窑,都以今永嘉县为龙头,顺着楠溪江畔,摇头摆尾,来到温州湾的出海口,张开两翼,南北伸展到瑞安、苍南、泰顺、乐清,以今温州市郊的西山窑为中心,东西南北,遥相呼应。

这样一条瓯器经济带,一个“缥瓷”产业群,提升了瓯地的政治地位,如同今日县改市,东晋永宁县所在瓯地,因此而被朝廷从临海郡提升出来分为四县,其范围,即为永嘉郡。

梁武帝坐拥金陵,背靠东瓯,合之而称“金瓯”。“金”言其国家有金城之固,地有金银之气,不光有山河之险,还有山川之富。而“瓯”则泛称东南半壁,是从江南到东南沿海一线的结合部。

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一线,是中原王朝的底线,据此一线建立王朝,都叫“南朝”,王朝在此,则称“偏安”。然而,守住这一线,就有了民族抵御北方的底线和复国的起点。

除了以江南为底线,还有个底部,这个底部就是“瓯”,要守住底线,就要“巩金瓯”。而“金瓯”的中心点和根据地,就在永嘉。永嘉不仅有山海之险,山川之富,更有出海口。

梁武帝留下“金瓯”一语,沿用至今,从一方之国用到一代王朝,将一隅之地用成一国之体,就如同景德镇瓷器“china”成了外国人称中国的代名词,“金瓯”亦从瓯器转化为指称国体。

瓷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瓷器的年谱


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历史的发展具备了三个条件时,瓷器便从陶器工艺中脱颖而出了。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应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于浙江余姚地区已先后具备了。因此越州青瓷便是中国最早的瓷器了。

接下来沿着越州青瓷我们来一起走进瓷器的年谱。

一、汉代的瓷艺

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

名窑:越窑

瓷器器形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隋的工艺

开始出现瓷壶、瓷瓶、瓷尊和白瓷

三、唐代的瓷艺

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霍窑、邢窑、耀州窑和瓷州窑

唐三彩、瓷盒、执壶和花釉开始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形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

六、元代的瓷艺

历史意义:元代的瓷器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形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冒壶、法华彩

七、明代的瓷艺:

历史意义:明代的瓷器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德化窑、御器厂

瓷器器形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

历史意义:清代的瓷器综述、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形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

九、近代的瓷艺

出现了帽筒、浅绛彩和洪宪瓷。

瓷器的发明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