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哪里的好 > 导航 >

中国建陶大而不强的病根在哪里?

中国建陶大而不强的病根在哪里?

瓷砖哪里的好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古代哪里的瓷器好

2021-05-21

瓷砖哪里的好。

中国建陶大而不强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多年来业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最近,有某意大利陶瓷专家来佛山讲学,其言谈之中就点到了要害,认为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建陶产量过大。任何产品只要产能严重偏离了供求关系,供过于求就必然导致价格战,而价格战必然导致企业的赢利能力下降,赢利能力下降又必然令产品创新、走品牌道路有心无力。最终结局是陶瓷产品的日益同质化,毫无个性,也就演化成了目前中国建陶千人一面的真实现状。

前不久,笔者在泉州晋江与当地陶瓷业界交流时就提出:一个晋江就有5亿平方米的瓷砖产量,加上闽清2亿平方米,单福建就有7亿平方米的产量,已经超载了意大利、西班牙的陶瓷年产量6亿平方米。为什么我们还不满足、还要扩大生产呢?据不完全统计,佛山瓷砖年产量有16亿平方米,夹江有5亿平方米,淄博有7亿平方米,临沂有2亿平方米,华东地区有3亿平方米,这几大主要陶瓷产区加起来瓷砖产能肯定超过40亿平方米,而全球年瓷砖销量大概有50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生产产能会轻轻松松卖出去吗?

今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建陶产业日子明显不好过,有些体弱多病、管理不善、决策不当的企业挺不信了。关门的关门,停产的停产,兼并的兼并,但这并非坏事。没有死就没有生,只有让一批营养不良的企业彻底淘汰,才能让一批健康良性的企业发展壮大起来。意大利陶瓷行业的总产量每年只有3%左右的波动,从无大起大落,所以他们过得很潇洒,供销平衡、按部就班。而在国内办企业,不确定、不规范的因素太多,企业做大以后面临的风险也更大,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做大做强的结果往往不幸沦为“做大做垮”。taoci52.cOm

中国的各产业中,生命力强的是一些中小企业,大企业反而容易出问题。因此,企业不在大小,关键是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有没有赢利能力,负债超过60%的企业都是危险的企业。大不一定强,小不一定弱,在目前中国相对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做大做强反而不如“做专做强”,此乃金玉良言,望陶业界人士深思共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中国建陶市场饱和了吗?


近一段时期,中国建陶业似乎不太平静,有关市场、企业、股东、资金、扩张、专利、协会等的各种不利传闻纷至沓来,真伪难辨,市场真的缩小了吗?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中国建陶供大于求,日趋饱和的概念已经人所共知,没有太多的争议,但市场真的饱和了吗?

最近,有几位颇年轻的知名建陶老总对此持完全不同的见解:认为中国建陶市场表面上看的确有饱和的迹象,建陶生产企业的数目、年产量很惊人,在全球遥遥领先,但仔细分析,中国建陶产品在中高档市场远未饱和,甚至可以说是短缺。现在饱和的部分恰恰是国内企业最擅长的中低档市场,无论是山东、四川、福建甚至是佛山本土的建陶企业,相当部分还只是出产中低档产品,产品结构、花色雷同,千人一面,不可避免地导致中、低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大打赤裸裸的价格战。而中、高档市场却是另外一码事,处于金字塔顶部的高端企业数量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国内中高档次客户的审美需求。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前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陶产品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品质、品牌形象等方面的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如果国内的建陶企业仍然停留在过去发展的老路上,肯定要被淘汰。最近,笔者特别关注欧雅陶瓷。1998年才成立,短短几年时间,三大品牌迅速建立竞相争妍,不仅在瓷片生产上保持很高的地位,在抛光砖上也有一连串的动作,销售业绩节节上升。10月16日,意利宝将推出“第五代·精工科技”天然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市场反应非常热烈,寻求代理的经销商纷纷打款希望抢先一步。除了产品新颖之外,在营销方面欧雅也推出了国际上流行的“体验式营销”模式,将传统的单一的专卖店,融入导购、设计、信息、沟通等文化内涵,让客户及经销商能获得更多,更高效的资源,使用户省心放心,这应该是业内在一贯薄弱的终端营销上的一大突破,值得业内人士借鉴。

近年来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出口大幅上升的企业除了欧雅外,诺贝尔、蒙娜丽莎、嘉俊、宏宇、建辉等企业也同样面临有时交货困难的局面,出口比例个别企业已达30%左右的份额。因此,中国建陶产品的饱和是相对的,如果放眼全球市场,中国建陶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宽广无比。

中国陶瓷产业大而不强 应走文化创意之路


17日,学院院长周健儿在河北唐山举办的第四届隆达论坛暨创意产业峰会上指出,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土地资源枯竭、劳动力供给短缺、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矛盾,国际竞争力不强是不争的事实。他认为,加快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有利于引领市场走高端发展之路,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确保传统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日,中国陶瓷业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北方瓷都”,针对新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战略转型的影响,商讨分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之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志海等应邀参会并作专业性研讨。

在“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主旨发言中,周健儿从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出发,分析了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从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出发分析了可行性,最后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大问题提出了建设对策思考。

周健儿认为,传统陶瓷产业如何打破传统粗放型、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消费效用增长、边际成本缩减,寻找并掌握“创意实现价值再造”,是当前及今后传统陶瓷产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产业成本上涨、专业市场竞争等诸多困难的有效策略。

周健儿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日用陶瓷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但出口日用陶瓷平均单件换汇仅为0.32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件出口价格0.87美元的水平,为英国、日本的1/7,法国的1/3。“当社会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不再是重工业产品,甚至不再仅仅是物质形态产品,而是非物质形态产品的背景下,尤其是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成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源泉时,文化才可能成为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社会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之一”。

峰会主办方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强表示,此次峰会的举办,为唐山陶瓷在谋求陶瓷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上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为唐山陶瓷引领全国陶瓷产品发展潮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发展陶瓷创意产业,将加快“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的发展进程,进而推动整个唐山陶瓷产业的升级调整。

评论:中国陶瓷行业到底输在哪里?


陶瓷行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的发展,确实谱写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辉煌一章。同时,陶业正因产业转移,能源、资源的日益紧缺,陶瓷资源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等原因陷入一片愁云惨淡之中。

究其原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

作为制陶业这种高耗能的生产行业,原材料和制作流程中的生产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三成以上。今年开始,包括色釉料、化工原料,还是机电配件、运输费用、包装材料……而这其中几乎所有的原辅材料都在涨价。这种原材料上涨的现象,也给商家带来了不小的心里冲击,好似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经营者的咽喉。

不仅生产原料价格上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成本也在不断提升,这也揭示了未来几年内,新能远发展和原始能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成败与否的关键。国家发改革委6月19日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国际原油价格创下了每桶139美元的新高,单日上涨幅度高达10美元。7月份,油价继续拔高,电价也跟着提价,自7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原油、煤炭、矿产类原料和化工类原料的大幅度上涨,使陶瓷企业利润不断摊薄,部分企业开始徘徊在亏损的边缘。

其次,产品缺乏创新精神。

在陶瓷行业一直盛行这样一种生产模式:一个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同类型的产品便纷纷涌现,不但产品的特质相同,价格也相近。那么,对于投资研发和制作新产品的厂家来讲,就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纷纷付诸东流,市场回报率甚微。常此以往,整个市场形成了一种消极懒惰的氛围,很少由厂家敢于冒着风险去尝试新产品的研发,所有人都在观望,试问,如果一个市场上没有新产品的出现,那么何谈创新?何谈发展?与此同时,在西方国家,陶瓷品牌与品牌之间,花色、纹理都不同,相同的产品很少,原因就在于欧洲企业不仅有创新意识,还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此巨大的差距,究其根源,并不在于生产技术,也不在于综合国力,而仅仅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创新,用于去走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没有两只鸡蛋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同样,没有两个企业能生产出同一种产品,即使是同一个企业的产品,也应该拥有不同的特色,去适应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有竞争力,才能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享有一席之地。

最后,中国市场呼唤“诚信”

不仅在陶瓷行业,在各种行业市场中,到处充斥着买卖双方的争锋相对。“无奸不商”“买的不如卖的精”……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思想模式,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就陶瓷行业而言,各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而“诚信”经营一直是所有企业都用来自我标榜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两个字的商家却屈指可数。中国社会呼吁“诚信”,中国的市场经济同样渴望“诚信”。中国的拥有广阔的市场,但是却创造不出傲人的销售奇迹,是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少吗?也不尽然。

近年来,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正已火热之姿席卷全国各地。团购表现出的种种优势成功地点燃了广大消费者的热情、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火热参与。它多以互联网的形式筹划、组织、执行。并且已经称为一种大众追捧的新型购买方式。这种新的消费理念,可以从根本上说明,并不是中国没有消费市场,而是中国的消费者不能相信自己单独购买的产品的的确确物有所值。说到底,如何建立一个让买卖双方都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制约的市场规范体系,弘扬“诚信”为本的销售理念,已经是中国产品市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商家们也应该适时地放下手中的验钞机,坐下来好好斟酌一番,希望消费者以哪一种方式记住自己的产品。

做投机的奸商,还是知名品牌的老总,介于一线之间。

​龙泉​青瓷,美在哪里?


龙泉青瓷,没有粉彩艳丽的外观,没有青花讨喜的纹饰,甚至没有官窑的身份,但是不要以为青瓷就不美。龙泉青瓷是我国汉族传统的制瓷珍品。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就利用当地便利的自然条件,而制造出青瓷。到南宋时,烧造出著名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的烧造巅峰。如今的龙泉市有古窑址500余处,可见当时的盛况。

宋朝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是我国陶瓷美学的分水岭,宋代掌握话语权的是文人,追求的是意境,因此龙泉青瓷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含蓄内敛,优雅而深沉。

南宋时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龙泉青瓷的巅峰,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因诗句“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而得名。“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想来青梅竹马的爱情会随时光而逝去,龙泉青瓷却永不褪色,让我们始终温习着那份浪漫。

粉青釉,釉色清新淡雅,光泽柔和,恍如玉器的质感,为青瓷最经典的色泽之一。龙泉青瓷之美,在于釉色,翠青如绿梅子,粉青若淡蓝天,宁静、祥和、鲜活、张扬着勃勃生命力。

龙泉青瓷之美还在于器型,瓶、觚、罐、壶、碗、盘、杯、碟、灯、洗、砚、等等,大者尺,小者寸,或日用,或陈设,无不匠心独运,美观协调,积实用和观赏于一身,代表了我国朴实无华的审美传统。

不同时代的青瓷,也有不同的“性格”,北宋的龙泉瓷造型多是朴实稳重,大巧若拙之美;南宋多是俊秀轻盈之美,元代多是浑圆饱满,粗犷大气之美。

龙泉青瓷之美还表现在独特的纹饰上,龙泉青瓷的装饰技法有刻、划、篦、捏、贴、印,诸种技艺皆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装饰题材同样丰富多样,人物、动物、花鸟、鱼虫、文字各种题材备至,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生活趣味。

节约的焦点在哪里


当前中国的传统陶瓷业现状划入国家过热产业之列应该是恰当的。

当前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陶瓷业显得特别重要和有意义也应该无疑议的。因为如果将每件制品所付出的原料、油、煤、人力、环境损失等算进去所得到的几美分(均件日用瓷)、二三个美元(均平方米墙地砖)、十几个美元(均连体洁具)出口售价比较起来效益实在太偏低了。

陶瓷业应该将节约列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开发课题,也是陶瓷产业坚持持续发展的急迫需要。过去的20年,陶瓷业的技术进步的最大综合成果可以概括为资源的消耗减少了50%。这主要得益于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高,添加剂的普遍使用,现代科技成果的引入等等。

当前陶瓷产业节约的焦点肯定和前20年有所不同。

1、对节约的观念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不受制约于表面形式。那怕是进口每吨700美元的粘土和价格不低的液化气、天然气能做出高附加值的制品,对环境又不造成污染也还是值得的。

2、对原料资源的节约应针对那些品味较高的、不可再生资源那一部分的节约、对于废渣、城市废弃物、其它可再生的资源,只要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应该提倡加大使用量。利用陶瓷工业生产的粉碎、成型、高温烧成的工艺技术特点与环境保护实行互补。

3、加大非机械手段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达到效率效益的提高从而降低单耗而实现节约的目的。例如在陶瓷墙地砖领域,如果能通过改善颗粒状粉料的性能将压力成型压力降低一半、将表面成型技术改善而免去靠机械抛光,该节省非常可观的电力。

4、提高专业装备的精度和水平是当前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节约措施。例如,保温耐火砖、砌筑缝填料质量的提高和热工装备的精心构建对于一个热工装备的节能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5、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应作为节约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热工装备,一冷一热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评论:陶瓷业大而不强的思索


从1983年广东佛山耐酸陶瓷厂从意大利引进我国第一条全自动陶瓷墙地砖生产线开始,我国建筑陶瓷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而卫生陶瓷业也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长足发展,不到10年时间,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国和消费国。

但我国陶瓷业存在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已雄踞世界陶瓷大国宝座十余年,但却是陶瓷弱国。这其中,一方面我们的陶瓷企业为数众多,产量居世界第一,连年名列世界前茅,有关信息显示,自1993年起,我国建筑和卫生陶瓷产量双双名列世界第一,建筑陶瓷产量近世界总产量的50%,卫浴产品比例超过30%,日用陶瓷产品更是占据绝对比例。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劲市场竞争力,特别是由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许多陶瓷产品不能跻身高档市场。且由于我国的陶瓷行业原材料消耗比较高,利用率低,使得成本偏高,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在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增长快,但是价格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仅相当于进口产品的1/3左右。

大而不强是我国陶瓷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产业规模,企业和品牌数量,还是产品个头,都是别人难以染指的强项。但是,这些指标都不在陶瓷强国的评价范围之内。强大,应该是由强到大,或许这样的跨越十分容易,而我国的陶瓷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先成就了大的目标,再向强的目标迈进。这似乎违背了某种规律,因而需要多走好多弯路。近几年来,陶瓷业继续在做大的文章上“泼墨如水”,圈地建厂、产业转移、新兴基地等,相当火热;但在做强的征途上却“惜墨如金”,在年产值规模、产品出口价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只能望洋兴叹。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全球陶瓷生产基地,作为众多国际知名陶瓷品牌狮匍豹匐全力进攻的重点市场,中国陶瓷业,你该如何应对?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勇敢、最英俊的武士,年幼时他的母亲忒提斯曾把他倒浸在冥河水中,使他周身刀枪不入。但他的脚后跟因没沾有冥河水而成为他的致命之处。大而不强是深埋陶瓷业心中的痛,那么,中国陶瓷业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阿喀琉斯脚踵”在哪里?

差强人意的质量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陶瓷业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进步中,随着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完善,产品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已有众多国外客商来国内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或是搞贴牌加工。他们首先看重的是产品质量,这从侧面也说明我国陶瓷产品的质量水平已经有了很显著的提高,或者说可与国外知名品牌相媲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守智谈论起中国日用瓷器的现状时曾说过,“我们是一个陶瓷大国,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高级百货公司和商场,都见不到中国品牌的瓷器。在最近举行的法兰克福秋季消费品博览会上,中国馆的瓷器价格最低。相反,一些由中国制作的瓷器一旦挂上外国品牌,立刻身价暴涨几十倍。”目前,世界十大卫浴品牌几乎全部在我国设厂和贴牌,产品已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中东、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与世界上陶瓷强国的陶瓷产品相比,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提高再提高。

对陶瓷企业来说,有些时候我们在某些方面,比如压机、比如原材料、比如生产工艺等是优于陶瓷强国的,但是总体质量水平有差距的原因,往往是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的“差不多就行”的观念和凑合心理,以及不能持之以恒地实行品质管理和认证标准,以致使产品质量屡屡出现问题,今天解决了这个质量问题,明天那个质量问题又出现了,反反复复,反复抓抓反复;以致使产品质量不能“高高兴兴”地达到某个标准和等级,忽上忽下时好时坏,差不多就行,能凑合就凑合;以致使产品质量不能稳定住,始终处于漂浮不定的空间和状态,也就不能实现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有效升级。从而严重制约了陶瓷产品的质量提升。我国有句成语叫“千锤百炼”,一个产品本来应该打1000锤,结果你就打了999锤,就差一锤,看上去差不多,但在使用中的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最后一锤上。

有专家学者把质量比喻成核糖核酸,而核糖核酸是构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因此便有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提法和认识。足见质量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目前,我国许多陶瓷企业不断引入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理念,从6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到卓越绩效质量管理理念,从追求产品质量“零缺陷”及质量前置管理的管理方法到实行大质量经营的管理手段,从制定高于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到推行质量细节管理与控制,目的就是提高质量促进产品升级。因为无数事例已说明一个事实:产品质量如果一次做不到位,就可能面临没完没了、永无休止的补救,既增加成本,又浪费人力,最终的效果就像“烤红薯”:一次烤熟,二次烤糊,也就是“烤红薯理论”。因此,面对国际化浪潮的涌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的现实,如果我们依旧停留在自己与自己竞争的水平上,依然不能持续实现国产陶瓷的国际化质量标准与品质要求,我们将无以应对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的竞争,陶瓷业将依旧是数量简单累加的大,而与强无缘……

差距明显的创新

近年来,我国陶瓷业在技术与产品创新方面成绩斐然,许多新技术新产品获得省级或市级技术成果鉴定,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业的向前发展,推进了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理性地看待存在的差距,尤其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等方面。

有资料显示,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全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都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当中。有55%的创新来自于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交流。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我国规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应为3%-5%。按照国际标准,该比值为1%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该比值为2%的企业可以简单维护生存,只有该比值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后劲才会强劲。可见,对于那些国际大公司来说,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但对于国内陶瓷企业而言,投入却是捉襟见肘,由此带动的创新也是苦涩的,更是一种难言的隐痛。

投入少是隐痛之一。由于受经济效益的制约,众多陶瓷企业对研发投入力不从心,即使上规模、有档次的陶瓷企业,其研发经费也不会太多,达到百分之一二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由于研发投入少,使真正高档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技术难以问世,企业间相互模仿、低价竞争,更难有可观的收成去投入研发去提升质量,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研发投入的“短腿”制约了我国陶瓷企业的“长跑”。

仿制风是隐痛之二。作为陶瓷业一道独有风景的仿制风,在陶瓷业已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个别企业投入相当的人财物力研发成功的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申请国家专利保护,或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产品,时日不多就会有貌合神离的赝品出现在市场上,生产设备的均好性与相关生产技术的普及为陶瓷产品的仿制提供了便利条件,但这也成为陶业的痈疽。如果陶瓷业不能在创新方面求得解放、寻得突破,独有风景将成为末日独白。

思想不重视、思路不清晰是隐痛病因。由于许多陶瓷企业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因此对创新轻视加漠视,与其投入相当的人财物搞研发创新,不如仿制见效快、收益大,并不考虑企业的长远打算,因而为国内陶瓷业的创新乏力埋下了祸根。缺乏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致使陶瓷企业陷入一种逐利的本能需求,且这种逐利本能的发挥是不正确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是深远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思想上提起对创新的认识,在思路上辨析创新的意义,那么创新将成为一块毫无价值和意义的招牌,更会成为陶瓷业健康、持续发展,由大渐强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用新思想适应新要求,用新思路分析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才会促进整个陶瓷行业、企业的科学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客观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市场在不断更新变化,变化是自然规律,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陶瓷企业既要加强管理创新,跟紧世界前进的步伐,扣紧时代律动的脉搏,以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还要加速技术创新,掌控引领市场潮流的技术和产品,打造核心技术与竞争优势。管理与技术是企业腾飞的双翅,如果陶瓷不能对这两个基础环节实施有效的创新,那么就会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拥有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卖三流的价格。

竞争优势亟待磨砺

我国陶瓷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或许业内人士会寻思良久却无从言起。因为30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陶瓷业的繁荣与大,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轰托出繁荣,简单数字累加汇集出“大”,却不是强,而且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已诞生了世界最大的瓷砖生产企业,也有生产规模跻身国际卫生陶瓷产量十强的卫陶企业,但是,我们仅做大了,但尚未作强。衡量企业成长的标志,一个是“大”,一个是“强”。所谓“大”是指企业的规模大,一般用产品销售额、资产总额、企业员工数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表示;而“强”的内涵比企业“大”要复杂些,所谓“强”是指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或者具有别人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御市场风险。我国的陶瓷企业,在“恋大”情结的怂恿下,不断膨胀自己,跻身国际规模前列,但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却与国际知名公司相去甚远,在营业额、利润等指标方面更是差距明显。这说明,我们的陶瓷企业不仅离真正的“大”有相当的差距,离“强”更是相差甚远。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主要产品陶瓷墙地砖的花色、品种、规格达上千种,卫生陶瓷的造型、款式、功能有上百种,国际上目前拥有的主要产品,我国应有尽有,瓷质砖产品系列及大尺寸墙地砖具有特色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一旦追究起我国陶瓷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却囊中羞涩。目前,国际上的三大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都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意大利以“设计”、“科技”加上“品质”的竞争优势,建立了以玻化石、仿古地砖、时尚墙砖为主流的配套产品;西班牙在全世界首创高亮水晶修边砖,以利益基点为切入的核心战略;日本在“小而美”的马赛克市场上一枝独秀,走马赛克加上“生态科技产品”之路。而我国陶瓷业,或许可以在简单数字累加组建的“大”中找到并不十分豪壮的竞争优势。目前,我们仍在沿袭着劳动密集型加资源密集型的老路,仍在标榜产品的“巨大”,仍在炫耀OEM的产品,仍在热衷出口的价格竞争,仍在痴迷品牌的“多子多福”,仍在无休止地依靠老祖宗留下的资源维持生计,如果长期以往,陶瓷业的明天将会如何?恐怕每个人都不敢去想。

再如我们难以启齿的产品设计。有专家指出,一些外国公司直接将他们的陶瓷设计所办到中国来,如北欧一些国家的知名大公司最近就在广州设立了陶瓷设计研究所。这些外国陶瓷设计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中国艺术院校培养的。外国公司除了要求这些中国设计人员在设计上出类拔萃外,还着力培养他们的市场感觉。比如要他们专门研究美国的瓷器市场、美国瓷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专门派他们去美国考察当地的陶瓷市场。这就使这些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非常有针对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认为,中国日用瓷器虽然在材质和制作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外国产品,但是在设计上还是有差距的。现在,真正既懂陶瓷设计又有市场意识的设计师可以说奇缺。同样,我们建筑瓷砖与卫浴产品的设计,也存在这样的严重“软肋”。而且这种差距导致的竞争优势乏力是长期性的,严重点儿说也是致命的。

市场竞争优势,不仅关系陶瓷业的发展,更关系陶瓷企业的命运。我国与其他陶瓷强国相比,在竞争优势方面还逊色许多,但是,我国一些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洞察市场竞争的变幻,已开始锤炼自己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如广东东鹏陶瓷对自己的品牌精心打造,努力追求自己的中国风格,其大规格瓷质抛光砖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江苏昆山的冠军瓷砖追求绿色环保、与人贴近的自然生存理念;上海亚细亚追求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广东唯美陶瓷把形式美带入企业,将瓷砖与服装的美学特性结合起来,倡导瓷砖的人性美;广东蒙娜丽莎追求瓷砖的艺术美,唐山惠达卫浴把节水作为追求的目标,等等,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增强竞争优势,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陶瓷业包括陶瓷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和突出,仍亟待磨砺和增强。培育竞争优势,不仅需要陶瓷企业抛弃单纯意义上的“恋大”情结,更需要精耕细作,做强品牌。

品牌差距,急需强健的“软肋”

实践证明,品牌提企业形象的集中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一个品牌的成功,一个品牌的成功就是整个企业价值链的成功。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一些知名陶瓷品牌登陆国内市场,我们有了面对面与之比较的机会。通过品牌的横向对比,我们发现,品牌竞争力缺乏是最大差距。在品牌塑造方面,国外企业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强势品牌,把品牌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品牌价值创造方面,差距也较大。

最简单的例子,目前我国是世界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大国,世界十大卫浴品牌几乎全在中国设厂和贴牌,单论贴牌,说明国内生产的陶瓷产品在质量方面是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但大量的出口产品都身标异国品牌,身价也因此陡然上升,不能不说明我国陶瓷业在品牌方面还是差距明显,要走的路还很长。

然而,伴随着陶瓷业品牌发展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热热闹闹的多品牌情结和洋品牌心理。多品牌现象在国内陶瓷企业中已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线,多子多福的多品牌情结,使陶瓷企业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增加收益,但不容忽视的多品牌双刃剑同样带给陶瓷业稀释有限资源、分散企业精气神等难以治愈、不显表象的硬内伤。而时下的陶瓷业却依旧在为多品牌获取的丰收而欢呼雀跃,依旧在为多品牌的发展而呕心沥血,是喜还是忧?!同样,洋品牌心理使得漫步陶瓷市场仿佛置身异国他乡。品牌理念的差距,是导致品牌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崇洋心理作祟下,洋品牌泛滥。品牌塑造理念的差距,忽视品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依旧痴迷于卖产品。品牌经营理念的差距,往往导致品牌短命,一些有生命潜能和价值的品牌过早夭亡。

国内陶瓷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塑造,陶瓷强国的奠基离不开国际知名品牌的涌现,而品牌竞争时代的主角更需要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来担纲。面对急需强健的软肋,面对国际众多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的登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近几年来,我国陶瓷业在品牌征途上的努力还是卓有成效的。从中国驰名商标到中国名牌再到国家免检产品等一些国家级的奖项中已不乏陶瓷品牌的身影,已经涌现出了诸如惠达、鹰牌、东鹏、新中源、新中源、亚细亚、冠珠、马可波罗、蒙娜丽莎、箭牌、斯米克等国内陶瓷一线品牌。目前,众多陶瓷品牌正在努力向国际知名品牌的阵营中前进。而实现陶瓷强国的梦想,更是建立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基础之上。

遍地开花,大而不强的“自然灾害”?

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业有众多产区,已经基本形成“三山一海夹两江”(即:“三山”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一海”指上海,包括江浙地区;“两江”一指四川夹江,包括川渝地区,二指福建晋江,泛指福建省)的版图。此外辽宁法库、广东潮州、江西景德镇、高安,河北高邑、山西阳泉、广西北流等,尤其近来江西高安被中国建材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更为陶瓷新兴产区树立一个标杆和榜样。

产区之多,形成产量之大;产量之大,形成陶瓷大国。是否可以说,恰是形成了这种“遍地开花”式的产区格局,才造就了一个陶瓷大国,但却背离了陶瓷强国的坦途?就如同在中国这个陶瓷“大企业”中,滋生了众多诸如佛山、唐山、上海及江浙、福建、四川等众多品牌一样?为生存、为发展,在同一个市场中相互拼杀,从而导致“中国陶瓷”大而不强?

不容否认,各陶瓷产区陶瓷业的蓬勃发展,为繁荣我国陶瓷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恰是这种遍地开花的模式,造就了一个世界瞩目的陶瓷大国,而且这种模式仍在无休止地自我复制。某地发现利于陶瓷业发展的原材料,利用当地在土地、水、电、税等方面提供的优厚条件,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复建设,生产线在复制中增长,产量在复制中呈几何级数膨胀,陶瓷大国的地位固若金汤,更加无人能及。但资源优势在复制中缩水,能源优势在复制中减弱,环境在复制中不堪重负,竞争在复制中更加白热化。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都是价格战惹得祸?如果没有众多陶瓷企业选手的参赛,哪里会打得如此昏天黑地?如果不是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哪里会有如此众多的陶瓷企业?如果不是“有水便养鱼”的思想主导,哪里会有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如果……

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生产经营格局,曾制约了企业走向强企的脚步,同样,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亦会阻碍我们迈向陶瓷强国的步履。具有某种陶瓷生产优势尤其是资源优势而招商引资,大家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目光就盯在有陶瓷原料就得建生产线上面,而不去考虑是否避开陶瓷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而形成独具先天优势的、生产陶瓷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陶瓷原料的产业格局,一味投身产品的竞争,也由此形成了陶瓷产区众多、陶瓷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缺乏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优势资源配置的良好的产业格局。陶瓷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有相应的资源供给,一旦资源供给亮起红灯那陶瓷业将逐步走向没落。而陶瓷原料中的许多品种都是不可再生的,其终有枯竭的一天,如果产业格局不合理,造成资源配置浪费,亦将缩短陶瓷业的寿命。而众多陶瓷产区中的众多陶瓷企业却都在蚕食着有限的资源,众多国外企业也纷纷来国内贴牌,更有甚者,个别陶瓷原料企业在进行着宝贵原料的出口贸易,赚取今生消费的资金,却有可能断送明天的生计。资源危机的红灯已在个别产区亮起,由此推而广之至整个国内陶瓷产区,将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已开始令今人“杞人忧天”了。

或者说,遍地开花的陶瓷业发展模式,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铸就了一个无可匹敌、不可逾越的陶瓷大国,但也是这种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陶瓷业的资源和优势,更可以说在浪费着有限的资源。目前,在个别省市不断有适于陶瓷业生产的原材料被发现,是招商引资,再建陶瓷生产基地,卷入滚滚红尘的陶瓷大战之中,还是独辟蹊径,发展陶瓷相关产业?这不仅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行业协会需要关注的问题。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和高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陶瓷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不仅关系着陶瓷业的现在,更影响着陶瓷业的未来。

因此,遍地开花的陶瓷业发展模式,或许是造成我国陶瓷业大而不强的“自然灾害”,这其中人为因素又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企业走向“百年老店”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而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样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近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由中央到地方风声水起,作为陶瓷行业的发展方向,陶瓷企业的追求目标,做大做强是共同的梦想。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历程,中国陶瓷业成就了做大的目标,下一步中国陶瓷业在由大图强的迈进中,如何实现由“量增”到“质变”的飞跃,首先在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比资源更重要。

钧瓷茶具好在哪里


钧瓷茶具为茶文化爱好者的心头好,很多爱茶人士在选择茶具时,首先会考虑它。不仅如此,很多钧瓷藏家也对钧瓷茶具十分钟爱,那么,钧瓷茶具有什么好?今天,小编为大家详细说一说,供大家参考一下。

钧瓷茶具有什么好

1、功能

质地细密的钧瓷茶具,因为密度大,气孔率很小,泡茶的时候很难出现串味的情况,所以,对真正喜欢品茶的人来说,用钧瓷茶具才是最好的。

2、泡茶

与其他茶具不同的是,钧瓷茶具能将不同种类的茶香完整的泡出来,而且能表现出更好的茶味。

3、用料

钧瓷茶具是天然的矿石,没有半点化学人工添加的成分,因而造型非常优雅。

4、价值

钧瓷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能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可以说,用钧瓷茶具无疑是养生的最佳选择。很多老年人在选择茶具时,都会选择钧瓷茶具,就是希望通过用这种茶具喝茶来为自己补充一定的微量元素。

5、外观

钧瓷茶具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入窑时是同一个颜色,出窑之后颜色万变,图案更是变幻无穷,这样自然的色彩,乃是大自然的馈赠,人工是很难模仿出来的。可以说,每一件钧瓷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使用还是收藏,价值都很高。

钧瓷茶具的价格是多少?

据小编了解,钧瓷茶具的价格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实际上,普通的钧瓷茶具也不过几百块钱,这类茶具都是批量烧制的,釉色差不多,窑变也很不错,偶尔还会出现几个精品、极品,适合大众消费者使用。

中档的钧瓷茶具一般是由大师制作,这类茶具价格稍微贵一些,价格在千元以上,虽然也是批量烧制,但是数量比较少,且因为是大师亲手制作,价格能贵一些,作为礼品赠送最好不过。

高档钧瓷茶具价格要贵一些,这样的茶具都是大师通过独特工艺烧制而成的,无论是釉色还是器型都非常好。这样高档钧瓷茶具数量非常少,一般在几千块钱甚至过万元以上,赠送长者或者是收藏都很不错。这类钧瓷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且随烧制大师的名气的提升,后期价格也会不断提升。

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对钧瓷茶具好在哪里是否已经有了全新的了解。小编觉得,钧瓷茶具之所以备受大家喜爱,除了它本身的养生功能、喝茶美味之外,收藏价值是大家最喜欢的,毕竟一件只能喝茶的茶具和一件既能喝茶还能升值的茶具,很明显后者更受欢迎。

瓷砖主要产地在哪里?五大产区介绍


东鹏瓷砖有哪些产地?

推荐回答:东鹏瓷砖工厂佛山石湾镇顺德乐镇东鹏品牌叫汇德邦广东清远产候东鹏清远混线产山东淄博工厂像收购原皇冠

贝尔斯登瓷砖的产地在哪里?

推荐回答:广东佛山的,之前瓷砖博览会上面见到过

东鹏陶瓷的生产基地在哪里?

推荐回答:总部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三路8号东鹏厦产基楼主需要哪佛山市石湾东平陶瓷总厂佛山市石湾东平装饰砖厂佛山市乐奇洁具限公司清远东鹏江西丰城东鹏产基……

瓷砖的主要产地是那里?

推荐回答:广东佛山、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

请问佛山产地的瓷砖与其他产地的瓷砖有什么不同?佛山产地的瓷砖品牌有那些好介绍的?

推荐回答:底坯白、花色新颖、尺寸规整、平整度、防滑系数高、耐磨度、抗污能力强顺辉瓷砖信产品

中国陶瓷著名的产地有那些???

推荐回答:1)江西景德镇---手工陶瓷主要代表:工艺美术师怜啊值提价格炒作错;2)潮州、三饶---口各类异形件;主要代表:三元、永丰源等太逐讨论3)河北唐山---骨质瓷重要代表:隆达、海格雷4)河北邯郸---釉彩普通白瓷口主要代表河北华玉5)山东淄博---骨瓷、镁质瓷主要代表:华光6)山西---新骨瓷骨瓷发展主要代表:嘉明7)湖南醴陵----手工式陶瓷色釉主要代表:新华联8)广西北流----普通瓷釉彩;主要代表:三环9)福建德化----新骨瓷、温瓷釉;主要代表:冠福、协发光洋

宏宇瓷砖的产地?

推荐回答:广东宏陶陶瓷限公司处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创建于1999家产、销售广场砖、抛光砖、仿古砖釉面砖现代化型陶瓷企业注册商标"宏宇"牌;产品质量、产能力创新能力均居行业前列祝网愉快

陶瓷的产地

推荐回答:全陶瓷规模排前五陶瓷产区:广东潮州、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江西景德镇及高安广东潮州:我工艺美术瓷、用瓷卫洁具产基我工艺瓷工艺化用瓷口基全球陶瓷种类齐全、产量陶瓷产基电瓷基体产量占全球产量半近十发展快具力陶瓷产区陶瓷行业品牌意识强外采购商做贴牌产品价格丰俭由广东佛山:陶瓷行业自品牌质量错内外声誉错瓷砖、卫浴主山东淄博:本陶瓷行业低档产品主高档广东陶瓷产品福建晋江:我外墙砖产基占全外墙砖总产量三二琉璃瓦垄断全市场其陶瓷产品广东陶瓷广东余货畅销江西景德镇及高安:美术、用陶瓷及建筑陶瓷主主要自景德镇市内数千家陶瓷作坊陶瓷工厂及高安建筑陶瓷产线美术、用陶瓷规模形规模产能力想采购陶瓷与本联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建陶大而不强的病根在哪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建陶大而不强的病根在哪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哪里的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