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广东惠州发现晋代瓷制官印

广东惠州发现晋代瓷制官印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5-21

瓷砖墙面。

惠州四月三十日电在广东惠州市毛泽东系列藏品展览馆工作的袁启人收藏的一枚瓷制官印,今天经文物专家鉴定,证实为晋代官印,据称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印。

该瓷印长四十二毫米,宽三十五毫米,高二十二毫米,质地为白胎青釉。由于年代久远,水浸土蚀,瓷印大部分釉层已经剥落,印柄为一只乌龟,呈爬行状,四肢直立,昂首向前;印章上刻有“建春门侯”四字。

据《印章鉴赏》介绍:公元二百六十五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建都洛阳,建春门即洛阳东门,门侯为掌门之官,“建春门侯”是建春门掌门官之用印。“建春门侯”是晋代独有的官衔,上海博物馆现藏有“建春门侯”的官印,为铜制印章。瓷制“建春门侯”还是第一次发现。

据专家考证,晋代官印的印文渐由圆活趋向方正,平折特征十分突出,印文的间距较大。据介绍,该印章出自江西吉安市民间,估计是曾任职建春门侯的某官吏的殉葬品。

中国印章有铜印、玉印、瓷印、石印、木印等,瓷印的历史并不很长。据《鉴识古印》介绍,中国尚未发现唐代以前的瓷印,唐代以后的瓷印也稀少。中国古代使用的官印最常见的是铜制印章,造价较高。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瓷制产品不仅涉及了各类日用器物,而且凭着造价比铜印低廉的优势进入印章领域,使印章以铜质为主的一统地位开始动摇。后来,随着石印、木印的发展,瓷印日渐淡出社会而终被废弃。由于瓷制印章不便保管,民间瓷印越来越少,其考古价值越来越大。“建春门侯”印出于晋代,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制印章。(完)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广东南雄建筑工地发现大型宋窑


广东南雄站前路附近的建筑工地近日发掘出大量陶碗、陶瓶和陶瓷碎片。中国古陶瓷协会专家郭惠雄19日在发掘现场向记者表示,可以肯定该处为宋代大型民窑。

站前路建筑工地位于南雄市区,据南雄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该处正在修建一所学校和大型商场。记者19日一早前往工地,只见6、7台大型铲车正在工地上忙碌着。在工地一隅的小土坡上,随处可见大量的陶碗、陶瓷瓶、叠烧垫圈和陶瓷碎片夹杂在泥土中,其中一个陶瓷瓶完好无损地被记者一行挖掘出土。

中国古陶瓷协会专家郭惠雄对发掘出的陶碗、陶瓷瓶、陶瓷碎片和大量的叠烧垫圈进行了仔细甄别。他说:“挖掘出的大部分古陶瓷有着‘底脚平切’、‘口沿不施釉’等明显的宋代风格,从一些残片可看出正是宋代特有的‘影青釉’、‘酱褐釉’和‘莲瓣纹’。”

郭惠雄指着叠烧垫圈和匣钵告诉记者,使用垫圈和匣钵烧制陶瓷是宋窑特有的工艺。宋代烧制陶瓷时,将陶瓷产品放在垫圈或匣钵中,让产品与火隔离,起到保护作用。建筑工地上发现大量的叠烧垫圈和匣钵,可以证明该处是一个大型的宋代民窑。

郭惠雄称,站前路建筑工地发现的宋窑虽然是民窑,但历史悠久、工艺先进,应该是广府人南迁过程中,江西一带的工匠带来的生产技术。建筑工地应停止施工,当地政府在保护现场的同时应立即上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考古队进行科学挖掘。

郭惠雄认为,新发现的宋窑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和文化价值,是广府人南迁文化的一个见证,从中或可了解宋代南雄地区陶瓷生产工艺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时南雄的对外贸易状况,或可证明南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

晋代越窑陶瓷


放眼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史,由司马氏建立的两晋王朝,前后存续不过155年,算是一个比较短命的王朝。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及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风”……都是对其最完美的诠释!在手工业方面,尤其是制瓷业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了解中国陶瓷史的人都清楚,两晋时期的陶瓷生产,特别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生产,在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日前,在由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与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国家艺术》杂志第46期刊目中,新生代古董鉴赏家陈岭发表了关于晋代陶瓷研究文章,以越窑为代表,分析了两晋时期的瓷窑体系,包括窑址分布、成型工艺、釉聊配比、施釉方法、装饰风格和成型演变。

以下选自陈岭所撰《两晋越窑青瓷赏析》一文:

众所周知,浙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产区之一,早在东汉时,就已成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产品。经三国至两晋,制瓷业更是获得飞速发展,窑厂林立,广泛分布于今天浙江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其中又以越窑最具代表性,其发展最为迅猛、窑厂分布最广、成品质量最高!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至此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时至今日,只要提到高古青瓷,人们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往往就是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产品。

其窑址主要分布于今天绍兴、上虞、余姚、余杭、宁波、湖州等地,是我国最早形成的的瓷窑体系,窑厂众多、分布地广、产品风格一致。其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摆脱了东汉以来落后的传统工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成型工艺上,像碗、盏、钵、壶、罐等圆形器物,都已采用拉坯的方法。胎壁厚薄一致,器型规整,既提高了器物的实用价值,又增加了美观性。拉坯用的陶车,采取了比较先进的瓷质轴顶碗装置,这就使装在轴承上的轮盘转动自如,成型效率高。除了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同时还采用拍片、模印、镂雕、手捏、堆塑等多种成型方法,因而能够生产像方壶、扁壶、谷仓、俑、槅、狮形烛台等各种式样特殊的器物,品种繁多,样式新颖。茶具、酒具、餐具、灯具等,样样齐备,除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外,还生产了大批殉葬用的冥器,如谷仓、碓、磨、米筛、猪栏、羊圈、狗圈、鸡笼等,以适应丧葬习俗的需要。由此可见,此时的瓷器制品已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金属制品,凸显了瓷器制品胜过其他材料的优越品质,也预示了瓷器的光辉前途。

在釉料的配比使用上,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使用的仍然是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的特点。我国历代的青瓷釉都以铁作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着很大的关系,越窑青瓷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维持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青灰色。经过选样检测,其中氧化钙的含量一般在18%左右,高的可达19.69%,由于氧化钙含量过高往往会产生失透现象,使釉缺乏光泽,因此两晋时期大部分越窑青瓷,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在石灰釉内,除了以铁做着色元素外,钛和锰也是很强的着色元素,如果含量过高,对青瓷的釉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施釉方法上,此时普遍采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产品胎釉结合紧密,很少有剥釉现象,流釉的情况也比较少见。说明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都比较匹配,烧制时温度的控制也较为恰当,所有这些都是工艺成熟的表现。

从装饰风格上看,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也与别的时期不同。那些日常使用的罐、壶、盆、洗、钵、碗等容器和饮食用瓷,也都普遍印、划或堆贴各式花纹,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肩腹部或口沿刻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禽兽纹等。另外还有印斜线篦点纹、忍冬纹等,他们都组成规整的带状画面。在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铺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骑兽人和佛像等,他们常与网纹、联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深浅层次的艺术效果。进入东晋以后,装饰风格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明显增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篦小波纹,与西晋时追求华丽之风形成鲜明对比。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彩,此时已得到普遍应用,这时的褐色斑点一般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打破了青瓷清一色的沉闷基调,显得格外醒目!

最后从器型演变上看,东西两晋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这时期器物造型的发展更趋向于实用性,西晋时一度大量生产的冥器,进入东晋后基本停烧,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器型,如牛形灯、圆形格盘和莲花尊等。器物的造型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的方向发展,变得更为秀气、简朴,注重经济实用,就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器物——盘口壶和鸡首壶为例。早期的盘口壶,盘口和底部都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倾倒食物相当费力,占据的平面也较大,而且还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进入东晋后,盘口加大,颈部增高,腹部修长,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使用时也较为省力。而早期的鸡首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壶的肩部一面堆贴鸡首,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首为实心,完全是一种装饰。东晋时,壶身变大,前面装鸡首,引颈高冠,鸡首是空心的作为壶流,后安圆股形把手,上端粘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部,到了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装饰龙头或熊纹,器型优美!俨然成为一种很好的酒器。

两晋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却是辉煌的!在那个“五胡乱华”、南北分裂的动乱时代,我们的先辈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明,不由得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发出最真挚的赞叹!现在留存下来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他们汗水和心血的结晶!也是对他们、对那个时代最好的铭记!

青瓷大师制瓷技艺


青瓷大师世博会秀绝活

随着双手的微妙变化,陶瓷碗形也在不停地变化,手引泥走,泥随手变,在制瓷大师的手下,一只轻薄的泥碗胚胎成型,虽但在游客的眼中,俨然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这是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瓷坊里德精彩一幕。世博会期间,徐朝兴、毛正聪、徐定昌、陈爱明、张曦等制瓷高手先后在瓷坊现场表演拉坯、刻花、跳刀等传统制瓷技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全球陶瓷界首张“人类非遗”名片的独特魅力。大师现场表演活动为期一个月,每天安排一位大师,三天一换,目前已是第七位大师在表演。为吸引人气,瓷坊还安排了青瓷大师与游客的互动节目,中外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技艺,自己动手制作陶瓷。

20天的时间里,热爱青瓷技艺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大师们常被中外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既要为游客做解说,又要知道制瓷技艺,大师们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他们都心情愉快。大师们纷纷表示,能有机会代表龙泉青瓷的制瓷者到世博会现场展示技艺感到很自豪,他们将尽全力,想游客展示出自己最高的制瓷技艺。

瓷为国粹。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质量最高的名窑——龙泉窑,如今在世博会上正通过大师们的现场表演,让千年瓷韵成为一段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阅读延伸: 龙泉青瓷产品成功走进世博会

国际陶协主席望中国龙泉青瓷接轨国际现代陶艺

中国第一套大型龙泉青瓷乐器研制成功

制瓷原料分为几类?有哪些最基本的制瓷原料?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泥土做成了精美的陶瓷器,当这些陶瓷器最初运到欧洲时,轰动一时,称为"天上的珍品",其价格与黄金等同。这就是历史上"泥土变黄金"的事实,今天有"泥土"同样也能制成精美的瓷器,同样也能再现"泥土变黄金"的事实,可今天制瓷用的不是普通的泥土,这就在讨论"制瓷原料"的问题。

制瓷原料虽然有许多种,但陶瓷工业生产中有的最基本的原料是石英、长石、粘土三大类和一些化工原料。

上述三类原料,提供了配料的基本组分,并以一定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各"相"!,而构成瓷。

从工艺角度讲,它们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塑性的,另一种是非可塑性的。前者主要是粘土类物质,包括高岭土、多水高岭土,烧后呈白色的各种类型粘土和作为增塑的膨润土等。这些可塑性原料在生产中起塑化和结合作用,赋于坯料以塑性与注浆成形性能,保证干坯强度及烧后的各种使用性能,如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等。它们是成形的基础,也是粘土质陶瓷的成瓷基础。

属于非可塑性的原料主要的石英,它可降低坯料的粘隆。烧成时部分石英溶解在长石玻璃中,提高相粘度,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在瓷坯中起骨架作用。除石英外可以起到瘠化作用的尚有由粘土、高岭土煅烧后变成的熟料和碎瓷粉等。

长石则属于熔剂原料,高温下熔融后可以溶解一部分石英及高岭土分解产物,熔融后的高粘度玻璃可以起到高温胶结作用。除长石外,还有伟晶花岗岩、滑石、白云石、石灰以及景德镇地区常用的釉灰等也起到同样作用。

汝窑的制瓷技术


汝窑的胎体并没有领先当时技术的多少,属半瓷半陶的硅酸盐类。胎体有吸水性,色泛黄灰,松软有细孔,就是俗称的香灰胎。汝窑的雅美全凭汝釉的包装。因胎体松软,所以敲击声发木,无悦耳之音。

“汝官”是支钉烧,支钉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就是当地的铝矾土。烧成针状支钉后,根据器物大小、形状,将其粘在垫片(垫饼)上。支钉一般都是单数,个别可有双数。将其放入匣钵内,遍身施釉的器物放在支钉上,盖上钵盖,用耐火材料泥封,烧成后取出。器物隐蔽处只留下小的钉痕,使器物显得完美。器物上留下的疤痕,古人称之为“芝麻钉”。另外,较大的一些器物,有的用支线钉,支线钉痕成短线状,位于圈足根部内侧。以所见汝窑器物看,除支钉烧,还有垫烧和圈足露胎烧,胎体有手拉胎和模制。汝瓷的最大特点是“粗粮细作”,胎土和釉料都是“就地取材”,胎土粗劣,又没有掌握使用溶剂的技术,便在釉料上下功夫,破天荒地使用当地产的玛瑙入釉,这是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火控”方面,制作者摸索出一套完美的、适用于“此胎此釉”的烧制工艺。论材质、条件,其他几大名窑都优于汝窑,但却汝窑为“魁”,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工匠精神”。

龙泉青瓷的制瓷习俗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五,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1998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龙泉青瓷制瓷业十分兴旺,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沫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人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镇江发现北宋“聚秀”贡瓷


图为碗内刻有的栩栩如生的三鱼游泳动态画。王致同摄

本报讯 “‘藏宝于民’是过程,最终归属应‘藏宝于国’,这是我的心愿。我决定将这件宋代五大官窑之一的定窑白釉花口印花纹碗无偿地献给国家……”昨天下午,镇江市民间收藏家向家林对记者如是说。

记者在向家目睹了这件“国宝”的秀丽造型,只见碗色为牙白色,碗口口径19.05厘米,高10厘米,碗内印有三条鱼在莲花中游动的动态画面,栩栩如生;碗背面有体现宋代官窑烧制特征的泪痕和竹纹刷纹,碗底刻有宫殿名称“聚秀”铭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近日通过DX—95荧光能谱仪,对该碗进行检测。根据氧化钠、氧化铝、氧化硅等10个化验指数的检测结果,专家确认:“该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

根据国内外目前公布的文献图录,仅有“聚秀”铭文的残片,未见完整器报条,而北京故宫博物院也仅收藏宋代定窑“易定”款碗一件。据此,这件完整无缺的北宋皇宫嫔妃所用贡瓷碗,实为罕见,很可能是孤品。

据了解,向家林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镇江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已从事古陶瓷收藏研究20年。他对记者说:“这件印花贡瓷,是我祖上传下来的,经过‘国博’测定后方知其珍贵稀有。”向家林就赠送事宜,目前已与镇江市文化部门及镇江市博物馆取得了联系。(致同)

中国古陶瓷制瓷原料概说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 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广东惠州发现晋代瓷制官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广东惠州发现晋代瓷制官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