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宝瓷砖 > 导航 >

艺脉相承 去湖北美术馆看“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展”

艺脉相承 去湖北美术馆看“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展”

艺宝瓷砖 陶意瓷砖 陶艺家瓷砖

2021-05-21

艺宝瓷砖。

陈冀湘《刮骨疗毒图》,漆艺。湖北美术馆供图

楚漆、楚陶艺术作为楚文化的一部分,曾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这也为楚地的当代漆艺、陶艺承续文化、生发特质提供了基础。由鄂湘赣皖四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湖北美术馆承办的“艺脉相承——鄂湘赣皖当代漆艺、陶艺作品展”今日在湖北美术馆开幕。

来自鄂湘赣皖四省60多位艺术家的120余件作品,代表着各地漆艺陶艺在本时期发展的水平,将在展览中亮相。这些漆艺陶艺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多元的艺术取向,题材广泛,造型独特,从某种程度上为观众们勾勒出同受楚文化滋养的中部四省在传承艺术脉络中的概貌。来自安徽的参展艺术家丁南洋称,漆艺、陶艺一般多见于院校、厂区,而此次在美术馆展出,终于走向了大众。

据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介绍,湘鄂赣皖四省四省在漆艺、陶艺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在与传统的对接及与历史的对话中,其当代漆艺与陶艺不仅形成了特有的漆艺文化和陶瓷文化,而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面貌。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9日,观众可免费参观。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流失的国宝 日本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组图


1998年2月,笔者因筹办"耀州窑陶瓷展",前往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工作了一个星期,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及与日本同行的交流,对该馆的收藏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阪位于本州的关西地区,是日本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它北与日本著名的千年古都--京都相邻,东边则紧靠日本另一个著名都市--奈良市,这两个城市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大阪古称"浪速"、"难波"。据日本史书记载:神武天皇乘船至九州向东航行巡视,到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滚,遂将此地称为"浪速"。大阪之名是因为附近多山,上町台一带坡地面积广大且坡面平缓,始称为"大坂",明治初改称大阪。这座城市濒临濑户内海,市内河道纵横,自古以来凭借河海交汇之优势,与国内及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进行频繁的交往,位于大阪的港口"难波津"就是与海外进行交流的重点地区。

被称为"水之都"的大阪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弥生时代的遗迹多处。历史上曾有几代天皇在此建都,位于市内的难波宫遗址即为建于七世纪中叶的奈良时代的古皇宫。市内的名胜古迹还有平安时代的大会佛寺,江户时代的丹珠庵,明治时代造币局的泉布观等。位于东区的大阪城是16世纪末的的霸主丰臣秀吉所建,是大阪最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包括13处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建筑。其主体建筑天守阁巍峨宏伟,镶铜镀金,十分壮观,内部保存有丰臣秀吉的木像、使用过的武器及绘画等。此建筑后遭遇火灾被毁,现在的大阪城为1931年民间集资重建,唯有城内的樱花门因全用巨石砌成而免遭火焚,成为目前仅存的遗迹。大阪的名胜古迹还有日本最早的官寺-四天王寺,于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时所建,也是几经烧毁后重建。住吉大社则是全日本住吉神社的总本宫,是为祭祀航海安全的保护神于公元三世纪时创建,该大社的四栋本殿已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夹在堂岛川和土佐堀川之间两条河流之间的中之岛位于大阪市北区,从江户时代就是经济、金融中心,聚集在这里的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和中央公会堂等西洋建筑都是著名的观光名胜。以专门收藏东洋陶瓷而闻名的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就位于以玫瑰园著称的中之岛公园附近。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收藏主要来自于旧安宅产业(株)的收集品。安宅产业的原会长安宅英一是一位极具艺术天分的收藏家,在他的指导下,安宅产业从战后的50年代就开始收集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陶瓷,至1976年时已收集了1000件左右。从1969年开始,就陆续举办陶瓷展,供公众参观研究。1975年旧安宅产业(株)出现经营危机,其珍贵收藏面临失散的危险,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后由住友集团收购全部捐赠于大阪市,并捐赠巨额资金建馆收藏、展示这些珍贵藏品。1982年11月,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正式建成开放,并从1992年起开始收集日本陶瓷。同时又接受了在日韩国人李秉昌捐赠的351件朝鲜陶瓷和中国陶瓷。通过不断的捐赠与收购,馆藏品得到不断地充实,目前约有2000多件藏品。上世纪90年代末该馆又进行了扩建。新馆是世界上首次尝试以自然采光展示的美术馆,在空间设计上富有新意,部分区域适时让自然光进入,将陶瓷原本的色彩与光泽展露无遗。目前,该馆已是大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东洋陶瓷宝库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在数量上仅次于朝鲜陶瓷,不仅量大、质精,而且品种多,时代跨度长,从东汉的釉陶到明代的青花、彩瓷都有收藏,其藏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史上各个著名窑口的著名品种,既有充满宫廷趣味的官窑器,也有在传统鉴赏领域被忽视的民窑作品。但清代的中国陶瓷不在安宅的收藏范围之内,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他们认为唐宋元明是中国陶瓷最为华美,并充分发展到成熟的时期,因此宋代瓷器是这批瓷器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二是由其在收藏中奉行的"彻底的完美主义"即日本学者所说的"安宅品味"所决定的,要求藏品的品质要具有"静谧"和"峻烈"感,认为陶瓷器不应该简单地给人以美学价值,更多的应该是具备使人精神高扬奋发的力量。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中国陶瓷中有13件分别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重要文化财,其中有2件被指定为国宝,11件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此外还有一件被指定为重要美术品。日语中的"文化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明治初期的1871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物保护法》。1950年日本制定了首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其保护范围包括古建筑、书画作品、手工艺品、自然景观、地下文物等,还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也列入保护范围。日本的公立和私立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很多被列为国宝、重要文化财和重要美术品,其中就包括有为数不少的中国陶瓷精品。现在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些流失在海外的国宝--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被列为重要文化遗产的中国陶瓷精品。

油滴天目茶碗,口径12.2厘米,南宋建窑产品。碗内外壁釉面上散布着均匀密集的闪着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浅褐黄色的碗沿釉色均匀整齐,貌似扣金工艺的装饰效果。碗外壁施釉不及底,可看见黑灰色的胎。此件油滴釉茶碗无论从造型还是油滴的形成效果,都可称是宋代建窑烧制的最为完美的一件油滴釉产品,因此它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宝。

油滴釉是黑釉中的名贵结晶釉之一,盛烧于风靡点茶与斗茶的宋代,以建窑产品质量最佳。它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为5.34%,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铁的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高,在烧制过程中铁氧化物聚集,冷却时形成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析出晶体,形成闪着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油滴的形成对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火候过急,氧化还原气氛控制不当,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能成为油滴。如果釉层过薄,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由此可见,烧制一件完美的油滴釉产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油滴在宋代也被称为"鹧鸪斑",是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油滴盏和兔毫盏一样,都是当时倍受珍视的饮茶用具,宋人有诗云:"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不仅中国的达官贵人喜用它来斗茶,也受到酷嗜茶道的日本人的青睐,并由当时在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故此类黑釉瓷在日本被称为"天目"瓷,是被日本收藏界认为是茶道世界中享有最高地位的陶瓷制品。它对日本的茶道及陶瓷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15世纪的濑户窑所生产的天目茶碗即是仿其制作的。此件油滴天目茶碗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传世品。它最早的持有人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关白秀次,后流入位于日本京都的西本願寺,经三井家、若狭酒井家传来。

龙的传人 龙的瓷艺


《九龙穿西花梅瓶》

《“龙”盘》叶冬青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龙是一大系列,龙不仅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图腾,也是历来封建帝王的象征,与之对应的是以龙命名的身家财物,一颦一笑。

上有所好,下有所求,两千年来,艺术家以龙为题材,殚精竭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龙的艺术。景德镇的的瓷器到了明清时代成为皇家主流贡品,当地工匠艺人自然也术有专攻了。但龙是传说中的神物,即使现代技术能够复原,它的原型和艺术形象已经大相径庭,差距甚远。

《乌金釉龙瓶》胡冠群

在艺术界有种说法,画没有看见的东西最容易,因为它是主观臆想,无法考证的。但对于画龙而言并不准确,因为龙的特殊地位,它的内涵丰富高雅,你可以竭尽充分想象之能事,可以夸张,可以渲染,可以变形,但不能低俗,因此而变得难画。恕本人孤陋寡闻,时至如今,有关龙的题材的精品不多。

到了近代,艺术家们宁愿画山画水画人,画花画鸟画树,很少愿意画那吃力不讨好的龙。

到了如今,龙的绘画艺术传承更是出现断裂,这种曾经象征封建皇权的艺术题材,更少有人问津。

物以稀为贵,传统艺术反而成了珍品,有关龙的画品成了稀罕物。

胡氏父子画龙绝技

胡明正,景德镇人,生于1926年,早年供职于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工笔画大师邹宝林曾是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的副主任,他说,胡精通西洋画技,尤其擅长画龙,在当地有“龙王”之称,可以说画龙一技,鲜有人及。当地曾流传这么一个故事,1971年,胡明正所绘制了一个不到3英寸的九龙陶瓷杯,居然给人以1000元收购,而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大师每月平均工资才50元,于是在整个景德镇瓷艺圈引起轰动。

《手工粉彩薄胎龙碗》胡明正

龙本身就是虚构的,没有实物,前人有诸多描述,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皇家追崇,艺人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创作,到了清朝康雍乾时期,达到巅峰。后人大多只能摹仿,很难突破。而胡明正是没有被前人的画龙思路所束缚,他注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

胡明正自幼双耳失聪,因此不善和人交际,这也成了他潜心画龙技法研究的一种内在因素。

双耳失聪,更激发了他读书的欲望,他想尽办法寻找有关画龙的作品,认真翻阅,揣摩历代有关画龙的作品,除此之外,还专门攻读解剖学,了解生物的骨骼及肌肉的线条比例,意念解剖龙身的每个部位。

熊景兰是沪上著名艺术策展人,她说,画龙并非贵在点睛,最主要的是画出龙的神态,它的独特的个性,比如龙爪的张扬,龙须的飘逸,龙的凶猛和威武。

《乌金釉“凤”瓶》

胡明正画龙,个个都是威武凶猛,但威武凶猛的艺术表现手法,形状,神态并不雷同。比如胡明正有个经典代表作,《粉彩薄胎龙碗》,高25公分,直径59公分,器型大且不说,关键在于薄胎,壁厚薄于一公分,而且是手工拉坯。在这么脆弱的瓷碗上创作,其难度可想而知,无论拉坯,绘画,烧制都是艰苦卓绝,容不得半点闪失。

《粉彩薄胎龙碗》的正反面都画着灵动的龙,除了那威武生猛的形状,胡明正显示了其细腻精致的功力。在景通艺坊的陈列室里,记者曾经看到过胡明正那个金龙薄胎碗,龙麟的大小走向和排列,在那龙身上都是那么和谐而又不失贲张,为了证实所言非虚,熊景兰拿着放大镜照着龙鳞,龙鳞上的毛细血孔都清晰可见。

“龙父”有“龙子”,胡明正的儿子胡冠群继承父业,专攻画龙。他的作品不仅深得其父真传,而且还有创意和发展。特大《龙盘》,直径95厘米,就画了一条龙,张牙舞爪的,十分威猛,神龙好像在腾云驾雾,一路上生出许多雷云雨电,不知是自然景象,还是龙之作为,那气势是何等的张狂。

《墨彩开光“龙”双龙耳瓶》

《乌金釉龙瓶》是胡冠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作作品,乌金釉很少有人选用,因为底色太沉闷,对于彩瓷设色,局限很大,通常都是黑底配金色。乌金釉龙瓶,器型端庄大气,瓶身、瓶颈包括沿口,比例和谐,黄金分割。

乌金釉在技术上很难操作,即使在其他窑区也鲜见,胡冠群是用多次施釉的方法,打好乌金底色,然后在上面绘上金龙。一条金龙在乌黑的设色下,更显大气。

一般画龙都喜欢龙头朝上,显示张扬和霸气,但胡冠群画龙却龙头朝下,意味潜水之龙,上天揽月固然霸道,下水潜行也是强势。其别出心裁的意境让人赞叹不已,脱俗推新。

正当胡冠群处在年富力强创作旺盛时期,2006年一场不幸夺走了他的生命,那年他才刚过不惑,白发人送黑发人。第二年12月,胡明正以81岁的高龄也撒手人寰,父子俩天堂相会,再研画龙艺术。

群龙善舞

熊景兰对龙瓷作品情有独钟,曾收藏不少名家画龙艺术作品,在她收藏的作品中,有叶冬青的一件龙盘精品。

叶冬青,安徽黟县人,1923年10月出生,卒于1995年11月,著名的陶瓷美术家,擅长陶瓷图案装饰,尤其擅长画龙,所绘金龙,维妙维肖,人称“画龙专家”。

有人评价叶冬青画龙特点,色彩繁而不杂,工笔精致,特别是对龙、凤的装饰画拿捏入神,有自己独特的神韵。他的画龙作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多多,深受好评。

叶冬青画龙以繁杂取胜,以博见长。他能大胆借用唐宋明清的装饰语言,无论是大唐盛世的雍容典雅,风流儒雅大宋的严谨精致,还是大明的劲健挺拔,大清的华丽繁复,他都能将宝相、缠枝、洋莲、吉祥纹样等图案玩转于笔下。

而上述所有的图案或装饰语言,都是为龙凤而铺垫。叶冬青绘龙,能画出各种龙的变体,如虬、螭等,且所绘的每条龙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创作。古时绘龙,都有一定的格式,约定俗成,牛鼻、鹿角、狮毛、鲤髯凸眼、高额,这就是龙的基本特征。但在叶冬青的笔下“龙身不是如蟒蛇状之旧俗,而是根据龙头比例,用黄金分割法来进行组织,颇有新意。龙爪富有鹰爪的抓举动态,给人以强烈的力感。总之,他笔下的龙,不是传统的变形,而是自己理想的化身,不是唬人的偶像,而是具有腾云闪电,挟风镇雷富有生命的精灵”。

这个《龙盘》,叶冬青采用了张牙舞爪的夸张手法,周围配上诸多雷电云雨,其中扭曲的身姿暗藏着张力和霸气,蓄势待发,更是龙腾前的平静。

《九龙穿西花梅瓶》,初看到这个瓷瓶的名字感觉有点拗口,这也难怪,因为艺术陶瓷源远流长,特别是他注入了数个朝代诸多文人的诠释,要不拗口也难。但在作品上可以会意。西花大都指那从国外传来的番莲,梅瓶则是一种长身细脖子的花瓶器型。这件作品器型并不算很大,但画了九条龙,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这件作品上能够充分彰显。中部有通体鲜红的赤龙,下部是浑身乌黑的乌龙,上部是能展翅飞翔的蓝龙……九龙灵动,各自形体和韵味都不尽相同。而在九龙各显神通的空间里,有五彩缤纷的图案点缀,设色鲜美,甚至还有珐琅彩点缀。这件作品曾收藏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景德镇博物馆,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至今不知其作者,但这并不掩盖作品的艺术价值,反而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灿烂的中国文化在日本—出光美术馆宋元瓷器赏析


日本出光美术馆,隶属于日本石油业巨头出光集团。1966年开馆,主馆位于东京千代田区丸之内帝国剧场的九层,另有分馆坐落在福冈县北九州的门司港。

出光美术馆入口

出光佐三

出光美术馆的创建者是出光产业第一任社长出光佐三先生,从1905年开始,致力于美术馆的收藏。成立至今,出光美术馆共藏有各种美术品约1万件,其中包括国宝2件,重要文化财产51件,可谓是“东洋艺术宝库”。

出光美术馆藏品种类丰富,包括日本绘画作品,中国、日本的陶瓷器,同时也收集西洋绘画作品。其中日本绘画的藏品涉及日本美术发展的各个时期,其中包括国宝《伴大纳言绘卷》和《见怒世友》两幅作品。

有一间展室陶片室,展示日本、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陶片。陶片室面积小展品多,展示柜的下半部分采用抽屉式展柜,这样一来陶片室的收藏能力就增加了好几倍。观众可以像拉开抽屉一样拉开展柜欣赏里面的陶片,可以近距离得欣赏它们的花样、纹路和色泽。

出光美术馆收藏了中国自汉代至明代的陶器藏品,属于世界一流的收藏水准。至于日本的陶器收藏,从绳文弥生时代的土器,直到美浓烧、古九谷、京烧、伊万里烧等等日本各大名窑的一等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目前,出光正在做中国宋瓷展。建议抽空去一趟出光美术馆,那里有一个宋瓷展。

南宋 龙泉窑青瓷浮雕牡丹纹双耳瓶

金 定窑白瓷锈花牡丹唐草纹瓶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南宋 龙泉窑青瓷双鱼纹盘

金 定窑白瓷长颈瓶

南宋 龙泉窑青瓷香炉

南宋 吉州窑天目盏

金-元 钧窑紫红釉洗

南宋 修内司窑青瓷长颈瓶

南宋龙泉青瓷簋式炉

南宋龙泉青瓷贯耳瓶

南宋龙泉青瓷凤耳瓶

南宋龙泉青瓷敛口碗

日本人或许是除中国人以外,最热衷于收藏和研究中国陶瓷的了,很多机构或个人收藏,都有极其精美且具学术价值的中国古代陶瓷精品。

出光美术馆的中国陶瓷种类丰富,涵盖多个时期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作品,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私人收藏体系之一。

不仅仅限于宋瓷,出光美术馆藏的元明清官窑瓷器,也被誉为日本观赏陶瓷的核心。

元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罐

元 景德镇窑青花骑马人物故事图罐(昭君出塞)

大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罐

大明万历 五彩牡丹纹盘

大清乾隆 青花红彩龙纹瓶一对

(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壶艺人生:白胜利大师谈壶艺


走进茗钧堂的院子,只见翠竹摇曳,桐花、槐花绽放,微风吹过,清香扑鼻,沁人心脾。记者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好香、好甜。

白胜利从院子西边的作坊里出来迎客。他身着工作衣,左手拿壶,右手拿刀,笑容真诚,寒暄朴实。因为熟,不拘小节,他说手里这把壶刚修一半,等修完再喝茶。

白胜利的工作台前摆满了修好的和待修的素坯壶,排列整齐,美观素雅。他的手边放着10多种自制的修壶工具,井然有序。调整好座位,白胜利开始修壶。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在他拿起壶的那一刻,便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目不转睛,心无旁骛。壶嘴、壶把、壶口,一把素壶在他的手里灵巧地翻转。轻柔的刮擦,了无痕迹的修补,令人叹为观止。

“你一天能做几把壶?”

“快的时候10多把,慢的时候六七把。不确定,主要看素坯的成型情况。”

“你每天都坐在这里做壶、烧窑,不烦吗?”

《方壶》 白胜利 作

“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干好,要想干好就要耐得住寂寞,吃比别人多的苦。”

记者一边与白胜利聊着,一边看他做壶,不禁思绪万千。历史和文化造就了壶的神奇与气度。一把泥,经过钧瓷艺人之手精雕细琢,再经过窑火凝珍,便幻化成五彩斑斓、浑然天成的钧瓷壶。于是,泥土便有了生命,钧瓷壶便有了灵性。进而,茶因壶而有了精彩,壶因茶而有了神韵与灵魂。

坐在茶台前,白胜利熟练地洗杯、泡茶。茶台上摆放的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钵等都是他做的,古朴雅致,美观舒适。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白胜利说,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茶,可谓相得益彰。近年来,随着饮茶之风兴起,人们对茶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每一把茶壶都要用心去做,把自己的技艺与文化底蕴融进作品才能赋予作品生命,体现其艺术价值。

白胜利19岁进入孔家钧窑当学徒,吃苦耐劳,虚心好学,一干就是近20年。在孔相卿大师的悉心教导下,他熟练地掌握了制作钧瓷壶的各种技艺。2011年春,白胜利创建茗钧堂伊始,就给自己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做钧瓷壶。“神垕烧制钧瓷的高手如林,但其技艺各有千秋,一个人不可能在配釉、成型、烧窑等方面都是顶尖高手。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时我就想静下心来,只做钧瓷壶。今生能把钧瓷壶做好就知足了。”

虽不懂茶道,也对茶一窍不通,记者却偏偏对喝茶情有独钟。喝一口白胜利递过来的浓浓的普洱茶,入口虽苦,回味却甘甜。其实,喝茶不仅仅是为了止渴,更多的是为了品。品茶如同品女人。茶如女人,女人如茶,色、香、味俱全,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喝茶,喝的是一份优雅与恬静,喝的是一份意境,并不是单单以喝为目的,而是一种惬意与心情。在品茗之余把壶握盏,欣赏眼前精美的钧瓷茶具,却也乐得清闲优哉!

“一把钧瓷壶的釉色、造型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外表,最重要的是好用、舒适、美观,处理好细节。鲁迅说的功夫和感觉就是饮茶的学问、饮茶的艺术。中国茶艺是学问与艺术的结合。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做到茶、水、器、环境、技艺、心灵完美统一。这里的器就是茶具,没有好茶具,就谈不上茶艺。”白胜利边说边倒茶,壶嘴吐水时顺畅,不拖泥带水;收水时滴水不漏,干净利索。把壶身倒成直角,壶盖也不会从壶身脱落,令人叹为观止。

夙惠壶--白胜利制钧瓷壶

“钧瓷壶是有生命力的,还知道感恩与回报。只有尊重它、呵护它,用心去做,它才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白胜利说。

的确,经过5年的积淀,不善言谈、甘于寂寞的白胜利一心只做钧瓷壶。他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知不觉已声名远播。他的钧瓷壶因造型典雅、釉色古朴、工艺精湛、把玩舒适受到收藏家青睐,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畅销北京、天津、青岛、杭州、郑州等地。尤其是近两年,在钧瓷销售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他的钧瓷壶十分畅销。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茶台上,万籁无声,令人十分惬意。水沸了,白胜利将水冲入壶中,茶叶在茶壶中翻滚摇曳、沉浮起落、漫卷漫舒,直到沉淀,然后芬芳妖娆。

水本无味,茶有苦涩,但壶不介意,气定神闲地将那甘甜与苦涩一股脑儿纳入腹中。而后,在小巧的壶嘴里潺潺倾泻出的,竟是满盏的清新与素雅的香甜。

当代陶艺收藏“四忌”


收藏并投资当代艺术陶瓷,近年来掀起了一股热潮。收藏是一门学问,收藏也是一门艺术,对于当代艺术陶瓷,专家提醒收藏要“四忌”。

一忌以职称高低鉴别水平高低

以作者职称高低来制定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价格,这是目前陶瓷行业通用的游戏“规则”,如果收藏者简单地认为职称高者艺术水平就高,职称低者技术水平就低,未免以偏概全。专家告诫新入行的收藏者,关键还是要让作品说话,有些“大师”徒有虚名,作品一般,千万别让职称遮望眼。

二忌以拍卖价格作为购藏价格

当代艺术陶瓷拍卖会是艺术陶瓷市场的晴雨表,拍卖成交纪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活跃程度。但是,我国的当代艺术陶瓷拍卖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形成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完善和规范。就拍卖成交价格而言,存有一定水分,假拍、炒作、自卖自买等情况屡见“报端”。

三忌忽视风险,举债购藏

正是看到了艺术陶瓷投资收藏的广阔前景,一些爱好者纷纷涌入,有些人还向亲朋好友举债、甚至抵押房产,为今后埋下了较大的隐患。

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当代艺术陶瓷具有高回报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变现不易、刚性易碎等风险。

四忌贪大求全,样样收藏

目前,很多当代陶瓷收藏者,缺乏收藏经验及鉴赏能力,加之市场信息又不灵通,往往是“眉毛胡须一把抓”、“抓到篮里都是菜”。

如果说是大机构、大财团,实力雄厚,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资金有限,鉴赏能力又不足,如果贪大求全,样样收藏,不仅不能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反而会影响收藏的品位。

针对于此,专家建议普通收藏者进行专一收藏、系统收藏。

德高艺更精—记茗钧堂白胜利


光阴荏苒,又是新春,不觉间已与钧瓷结缘四年有余,时至今日,回想往事,有太多让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初识白胜利大师是在夏末初秋的晌午,因为曾多次听圈内的朋友提及茗钧堂白胜利大师的钧瓷壶,在接触过其制作的钧瓷壶及品茗杯后惊叹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便产生了迫切的拜访之念。

作为钧瓷的发祥地,禹州神垕这个千年古镇,由于各窑口散落在高低起伏的村落无名道路之中,寻找某家某窑来,并不像平原城市里横平竖直的某路某号,对于非本地人而言,寻迹之中难免有些困难,让人很难轻易的窥探其全貌,不觉之中更添几分千年古镇的神秘感。

茗钧堂坐落在一片竹林之后、山腰之中葱翠的山间小道犹如长蛇般蠕动在崇山峻岭中间,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不觉想问在如此清雅之处,是何等淡泊之人,又造出何等高雅之器?

恍然间已步入茗钧堂厂院,说是厂院倒更像是农家小院,院墙处竹林伫立,庭院之间还有个大鱼池,池中央修有假山,已满是青苔,池碧水偶见池鱼穿梭,池旁种一山楂树,硕果累累甚是诱人。猛一回头,只见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院旁微笑着朝我们招手,指着里面的一间房子说“在里面”。看来老人已知我们的来意,告谢过老人,我们一行人便推开老人所指的屋子,一股热流迎面袭来,原来进了茗钧堂的制壶车间,只见屋内摆满了各式壶形杯形的泥坯,用具,杂乱中却井然有序,四五名工人一字排开的正在制作,见有人进来,最里面的一位表情严肃的中年人起身朝我们走了过来,之前虽在网上见过他的照片,但初次见面还是有些愕然。朴素的衣着上粘满了泥污,在出门的水池旁边快速的洗了手之后就将我们迎到了院里的堂屋,满屋子各种釉色、器型的钧壶、钧杯让人目不暇接,环视四周,仿佛来到钧瓷壶的世界。这些钧瓷壶或古朴、或粗犷、或巧雅、或端庄、或抽象、或玲珑,釉色斑斓,五彩渗化,工艺精湛,美轮美奂。每一把壶都是精雕细琢的精品,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还未仔细品味,已被主人引到偏房一茶台坐下,简单的介绍过后,主人已开始洗杯泡茶,顿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环顾室内,是一所类似北方窑洞一样的拱形圆顶老式建筑,均用青砖砌成,前后有窗,茶台配以长条板凳,茶台上的钧壶、钧杯、茶呈、茶漏、茶洗皆是钧瓷,各有不同,韵味十足,做工精细,釉色独特,上手把玩之后更觉与其他钧瓷茶具相异甚大。

茶具是实用器,钧瓷为赏器,白胜利的钧瓷茶具已将两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精湛的制壶工艺与名师紫砂不差毫几,再配上个性又不失雅韵的钧瓷釉色,让整个茶台异彩纷呈,多彩而不妖艳,实用而不浮夸。

现当代陶瓷收藏“看未来”


现代陶瓷艺术家白磊作品

 [大话收藏]

詹皓

金融危机以来的收藏界,唯一未受影响一路高歌猛进的板块就是近两三年才被拍卖市场挖掘出来的现当代陶瓷。甚至有人直言,未来影响世界的中国艺术一定是当代中国水墨和当代中国陶瓷。

然而,现当代陶瓷阵营本身正在发生一场“暗战”,其结果很可能直接导致收藏热的转向。这场“暗战”的交战双方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首的传统陶瓷派和美术学院教授、年轻艺术家为主的学院陶瓷派。传统派承袭了清末民国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上绘画风格,将传统中国画搬上陶瓷。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受东南亚藏家关注,悄悄吸纳,直至上世纪末,中国内地藏家介入,价格一路攀升。

两年前中国嘉德首设现当代陶瓷专场,市场价格再度飙升,目前最高端的景德镇大师陶瓷作品拍出六七百万元价格,国家级大师作品普遍在十万元以上,省级大师三五万元以上,高级工艺师近万元。由于内地追捧者日众,目前造成了以职称论价的局面,也曝出大师贬值一说。

有的学院派教授本身又评到了大师,但不屑于排名在大师之列;有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家直截了当地表示传统陶瓷属于工艺美术,不能称为艺术。艺术之争其实是市场话语权之争,背后则是利益之争。当求作品者踏破大师家门槛时,当一些艺术品经营机构无法正常从大师那里拿货时,天平便发生了有意味的变化,而变化的依据也很充分——学院派的作品相对价格太低。

目前,最高端的中国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作品只拍到近百万,许多在国际上已取得名望的艺术家其作品在拍场上仅数万元而已。更多的学院派年轻人作品锐气十足,兼具了现代艺术视野、设计理念和传统陶瓷造型、釉色、火候的技巧,只苦于没有关注度,市场尚未成形。

与此同时,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机构和藏家正在转变观念。尤其是一批国内最早从事现代陶瓷收藏的大藏家,正在从学院派艺术家中挑选未来的大黑马。他们认为,十几年前市场上流行明清官窑,他们却发现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当时正处于价值洼地,大师的艺术风格成熟,又代表了当代社会趣味;如今大师作品已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断言价格到顶可能为时尚早,但素来喜欢挖掘价值洼地的他们已经从学院派中嗅到了未来的流行。

最近,北京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现当代陶瓷专场,各地的陶瓷博览会上也是新人辈出,这个时候,就看藏家的文化底蕴和“看未来”的水平了。

“壹加艺”艺术节上陶瓷作品蛮吃香


收藏不能纯粹当做一场买卖而是从内心对艺术品产生一种情感和共鸣

@主会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快意空间(杭州拱墅区小河路334号)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陶瓷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陶瓷器皿所独有的传统东方元素都意在生活之道,一件好茶具,和着袅袅茶香,总是能让人觉得暖意融融。

作为第二届杭州“壹加艺”艺术节重点展览之一,正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楼展厅进行中的“淘”瓷生活——第二届杭州当代陶

瓷器物艺术展,这几天就吸引了不少热爱生活的观众前往。截至昨天下午五点半闭馆,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找到了归属,其中茶器是最受欢迎的一部分。

在陶瓷展区,延续国庆长假首日现场的高人气,始终人头攒动。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的大三学生单杰最能感受到“人多”,因为除了负责会场内的作品讲解,昨天他还多了个维持秩序的任务。“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可能是因为假期的缘故,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的特别多。因为这些陶瓷的制作工艺都挺特别的,所以喜欢的观众很多。”在这里还是要特别提醒一下,考虑到展厅参观的人比较多,陶瓷又是易碎品,请大家在参观时,不要伸手触摸。

台湾陶艺家吴金维的柴烧作品很受欢迎,浙江台州的李先生就买了一件他的《正把壶》。在李先生眼里,吴金维的柴烧特别有质感,有别于一般外表拙朴的柴烧作品,它的釉色追求金银彩,表面细腻光滑,“像是木头的颜色又有点欧式的感觉,摆在我们的家居生活里很合适。关键是这样别致的茶壶,既能喝水又能把玩。”李先生说,自己一直有收藏书画的习惯,但买陶艺品还是第一次,“有时候收藏并不能只纯粹当做一场买卖,坐等着它升值,首先应该是乐趣,从内心产生一种情感和共鸣。”

李先生对陶艺的这种共鸣感,同样发生在其他买家身上。展厅里的一组《平盖木把杯》,已经贴出了“售完,接受预订”的标志,木加瓷的巧妙组合,让很多追求个性的观众爱不释手。打扮时尚的陈小姐,从事的是电子商务行业,平时常熬夜加班,枯燥地对着电脑一整天,“如果办公桌上有这样一只个性的杯子点缀一下,整个就艺术起来了,我想加班的心情也会好起来吧。”

这些凝结着艺术家心血的陶艺作品,其实离老百姓生活很亲近。除了茶壶和杯子,这几天,李增龙的大瓷缸、吴建芳的陶塑《佛语》系列、孙丽娟的瓷钵《白泽》、周莉的《木提梁果盘》等,都受到了许多买家的关注和喜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