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简一瓷砖 > 导航 >

陶瓷鉴定属难 特征不统一容易雾里看花

陶瓷鉴定属难 特征不统一容易雾里看花

简一瓷砖 陶瓷艺术 古代瓷器鉴定

2021-05-21

简一瓷砖。

电视剧《雾里看花》资料图片

“我今天就从‘雾里看花’开讲!”著名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春城在芷兰雅集艺术讲座第四讲开头说道。原来,央视刚刚热播了电视剧《雾里看花》,里面讲述的便是古玩界特别是陶瓷鉴定界的风风雨雨,而王先生觉得,自己对陶瓷就一直是在“雾里看花”,走了许多弯路。

有人认为鉴定陶瓷最易,也有人认为鉴定陶瓷最难,王先生则经历了这两种观念的转变。他介绍到,自己刚入行时认为鉴定陶瓷最简单,鉴定字画最难,因为鉴定字画需记住许多画家的名头和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后才能入门,而陶瓷却似乎有捷径。但二十年后观念变了,觉得鉴定陶瓷是最难的。因为,字画虽然名家众多,但每个人的风格都还比较单一,而陶瓷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特征也不统一,并且真假难辨,所以真是在“雾里看花”。

在王先生看来,自己走弯路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现今鉴赏陶瓷的节奏。他强调道:“要是还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先看《中国陶瓷史》,再背年代,估计十年后你还是在原地踏步,根本跟不上如今陶瓷界闪电般的变化。”

对此,王先生开的药方是去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大家鉴定陶瓷时通常都会说一个东西还行,像或是不太像。其实,这些语言都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的是精确而量化的标准。”他举例道,如果一件东西你很喜欢它,但专家却说它是假的,在伤心之余,你得知道专家凭什么这么说,起码别让人家给“忽悠”了。

首先,王先生提出要辨别陶瓷的使用痕迹。他认为,流散在民间的传世陶瓷一般都历经坎坷,因此它上面一定会留有自然使用痕迹。虽然如今陶瓷作假的手段很精道,一些人在充分研究陶瓷的基础上仿制了磨损痕迹,形成了“人工使用痕迹”,但作假的人十分浮躁,容易“矫枉过正”,这就留给了我们辨别真伪的空间。比如,一些仿制的陶瓷里外磨损的痕迹都是一致的,这便不可能是正常使用的痕迹。因为,精细的打磨需用手打磨,而手越打磨会越疲劳,有时候就会把不该打磨的地方给打磨了,这种微小的痕迹便是我们需要捕捉的信息,可以把它当作鉴定真伪的一大利器。再如,很多陶瓷上的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大变化,因为它会有自然的损伤、自然的爆彩,尤其是金,特别容易损伤。因此,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有金彩的器物特别光鲜,你就一定要打个问号。王先生还总结到,只要是人为的一定会留有痕迹,经过不断地辨别“人工使用痕迹”和自然使用痕迹,我们需要为自己量身打造一种鉴定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王先生指出想认清陶瓷的工艺痕迹,要到各大窑址去实地深入考察。他举例道,自己刚入行时只能看“三大杂志”——《考古》、《考古学报》和《文物》,都看了一遍却还是糊涂,因为只看到了概念,内涵还是不清楚。如今我们可以经常去景德镇了,就不要只是踏上景德镇的土地,看到陶瓷市场就完了。所谓的“内行看门道”是要看到拉坯、绘画、烧制等工艺的全过程,最好能在窑口仔细观察瓷片,甚至上手去摸。另外,我们不仅要看名贵珍品,还要看仿古的陶瓷,比较出现代工艺和古代工艺手法的差别;看那些被市场淘汰的品种,因为这个市场是有轮回的,说不定过了几十年后过时的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而且王先生觉得,就算你“现眼”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由此多品味人家作假的工艺,看透作假的过程。

最后,王先生认为得领会陶瓷的出土痕迹。作为首都博物馆的副研究员,王先生指出,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时,一定要注意在灯光下感悟各种出土器物的痕迹和现象,这是很方便就可以拿到的第一手资料。了解这些痕迹的重要性在于,各种器物附着到泥土后都会带有当地泥土不可磨灭的印记。出土的器物不是在地下埋了三年五年,而是千百年,地下水是在不断冲刷、渗透器物的。中国人常说“死者为大”,因此墓葬器物当初都是摆放整齐的,之所以出土时是杂乱的,便是因其被地下水不断冲刷,于是附着的土是有层次的,是按一定顺序进行附着的。相比之下,人为的附着需要鸡蛋清等物质进行连接,还不能暴晒,这样的“出土痕迹”便显得没有层次。

王先生的三剂药方,照他的话说,核心是自然,是要发现陶瓷最本质的物理特性,减少鉴定时主观想象的成分。他觉得,做到这点,起码不会因自己认识不足而“忽悠”了自己,让自己白白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受到损失。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陶瓷纹饰鉴定(一)


纹饰鉴定的主要功能是鉴定古陶瓷的时代。一些窑,特别是名窑的典型纹饰,也有助于鉴定器物的窑口。

一、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

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 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 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2.时代总体趋势

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 东汉六朝青瓷: 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 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

隋、唐: 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 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 釉装饰: 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 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 三彩:前编已经讲过,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

宋: 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 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 釉装饰: 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 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 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 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 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

元、明、清: 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 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二、纹饰的主要形式、题材及其时代特征

前面曾经提到,纹饰是鉴定古陶瓷的内容之一,元代以后尤其重要。

l.纹饰的形式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从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类。从美学角度讲,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这在现代派绘画艺术里,以极端化了的形式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半山文化)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2.纹饰题材 我国几千年陶瓷器的纹饰题材,除几何纹外,绘画类主要为植物、动物、文字,及其他次要的题材。(前面讲过,几何纹也可能表现的是上述题材中的一类或几类。)人们在陶瓷器上描画什么,表达了他们对它的一种感情: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总是体现了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每个时代的主导意识(前已论说到,时代的主导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意识,有许多时候就是最高统治者如帝王个人的意识)的影响,也是时代主导意识的反映、折射。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表达不同的内容。比如,所谓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封建时代用来表达仕大夫(知识分子)个人的气节、风骨,现代多用以表现国家、民族的气概、精神。又如,龟,在秦汉至唐代,均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是长寿、稳固的象征,元明以后,则是一种秽物。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从绘画纹饰的特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从而借以推断陶瓷的时代。同一时代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形成风俗习惯、爱好的不同,反映在绘画纹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异,如北方人多爱马,南方人多爱牛。北方人性格豪放,绘画风格便粗犷些,南方人醇和,纹饰风格纤细,等等。这样,陶瓷器上纹饰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鉴定器物窑口。

3.几种主要纹饰的时代特征

①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②牡丹:陶瓷器上用牡丹作为装饰纹饰始于唐代,这与唐代人(或说武则天)偏爱牡丹有关。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 宋代:花形较写实,花朵硕大,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为代表。四川彭县磁峰窑白釉印花牡丹也硕大写实,多与凤合画,因当地盛产牡丹,即"天彭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见,牡丹往往画成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牡丹叶多画成葫芦形。 明代:变化多而迅速,各朝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得了的。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多同各式凤组合成凤穿花,寓富贵无边的吉祥意。 清代:也有牡丹与凤同画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

③菊花:象征长寿,又用以表现人的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明显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 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花。 明代: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品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大有呼之欲出之态。

④梅花:宋代始多见于陶瓷器上。宋初钱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隐居于西湖孤孤山,调鹤种梅,不趋名利,不应召作官,亦不经商求富,热爱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淡泊无为,品质高洁,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时人把他与梅、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情景,称之为"梅妻鹤子"。(林逋确也终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见梅花,恐与林和靖爱梅关系重大。因林之爱梅受到仁宗皇帝嘉奖,为一时佳话,故成时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边--可见花瓣不满色、留白边,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这恐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不满异族统治有关。)又见有月影梅--梅花和弯月组合的画面,寓清白高洁。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画成圈状。后期至清代多见喜鹊闹梅。 清:康熙、雍正时,多"冰梅纹"(开片地梅花),品种有青花、红彩等。

⑤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一种寓意长寿,祥瑞的动物,较早出现于铜器,书画类艺术品中,为艺术家们常用的题材。在陶瓷器上鹤较多出现,是明宣德时期,有"西王母骑鹤图"等。之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清代康熙渐多。清代瓷器上常见松鹤图,寓意"松鹤遐龄",及云鹤图,寓"云鹤仙境",均带浓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鸡: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最有名的鸡,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鸡。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一代名品,从成化后历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较为成功。清代鸡的形象更多出现于陶瓷上,如五鸡图--寓意人间五伦,及子母鸡等。 现在将成化斗彩鸡缸杯与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作一比较,提供一个鉴别真仿品的鉴定方法、要领的例子。

⑦龙: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意义,可参阅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89年。)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由于前面我们论说的原因,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我们认识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 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本书先概括介绍一下陶瓷器上各个时期龙的纹饰形象,作为提要,再附上一篇较详尽的研究文章及纹饰图,作鉴定参考。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⑧鱼: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龙泉窑青瓷的模印双鱼纹即为前者,均为写实性的阳文,形象比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

潮州窑古陶瓷特征及其鉴定要领


潮州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唐宋时即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或灰白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罐、杯、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

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

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有区别。

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明宣德瓷器的特征鉴定


宣德官窑瓷器鉴定

方法一:辨胎釉

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

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

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

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盘碗的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大盘的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盘心有塌底现象;宣德朝青花的颜色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蓝中泛紫,由于采用含低锰高铁的进口料“苏麻离青”,一定条件下可烧制出宝石蓝的色泽,在色泽浓深处,形成黑色结晶斑点、并深陷胎骨中,在阳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纹饰线条上铁锈斑自然分布,像墨点在生宣纸上,自然晕散的感觉,呈放射状,有毛边现象;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还有用国产料和进口料结合使用的,以国产料绘海水,以进口料绘龙纹。

方法四:辨款识

“德”字“心”上无一横

宣德款识曾有遍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三行款。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德”字“心”上无一横。

永乐宣德两朝官窑青花瓷器的区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两代之间的洪熙帝朱高炽在位只有10个月,永乐宣德两朝相近,生产瓷器的大部分应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袭了永乐时期制定的国策,因此永、宣两朝的社会习俗无明显变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无论器形、纹饰风格大致相同。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瓷器的区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青花瓷器均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鲜艳,蓝中泛紫,在纹饰上凝结有“铁锈斑”,因而历来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通过对已知器物比较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区别,总体来说,宣德时期瓷器较永乐时期无论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永乐青花写款的极少,永乐青花瓷藏品中仅有压手杯的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青花篆书款,而宣德青花瓷则写款的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永乐瓷器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宣德民窑瓷器高足杯杯把常见有一圈竹节式凸起

宣德民窑瓷器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香炉等,造型圆润、古朴。器物胎土淘炼较粗糙,胎质干涩,间有孔隙;釉面光洁,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墙较薄,采用两面斜削得修足手法,高足杯杯把常见有一圈竹节式凸起;纹饰常在器内底心书写“福”、“寿”字,也有绘月映梅、兰草,葡萄、缠枝花卉等纹饰;碗外壁装饰较前朝丰富,以海水云气纹最具代表;器物口沿常以酱色装饰,底足外足墙饰旋纹两周;纹饰画法用笔简练、朴实无华,俗称“一笔点画”,即在绘画中没有勾、勒、点、染,直接绘画使纹饰一气呵成;青花用料为国产的“土青”,色调普遍晦暗,常见有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两种青花发色,凝聚出黑褐色斑点、但无晕散现象。

民间残损陶瓷文物修复难


汽车坏了,可以去修理厂;家用电器坏了,可以到维修部;而瓷器、字画、古旧家具等收藏品破损了,怎么办?馆藏文物有专业人员保养、修复,民间藏家手里的残损文物该去哪里修复呢?随着民间收藏的兴起,这个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藏品修复难

辽宁藏家杨义方有个锦盒,内装20多块瓷片,将这些瓷片拼接起来,就是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人物大罐。

为了修复这件瓷器,他这两年去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寻找修复人员,或被博物馆拒之门外,或因修复专家事务繁忙难得一见,只能无功而返。

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物,但完整且精美者总是有限,更多的文物在岁月流转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藏家的手里都有一些需要修复的文物。一些藏家认为,修复后的文物能够更充分展现其历史面貌,不仅带来欣赏美感,还可以提升其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其得以长久传承下去。

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使民间文物修复需求日益迫切,但修复机构难以寻觅,修复人才严重匮乏,修复技术让人担忧,修复价格使人茫然……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藏家。

难在何处

要修复文物,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博物馆,因为那里有专业、权威的文物修复专家。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少且容易找到,“但博物馆一般不承接社会上的文物修复工作。”

业内人士说:“目前国家虽着力发展文物修复力量,但这些力量绝大多数致力于馆藏文物的修复,无法满足社会藏家的需求。”

博物馆既然难以进入,找民间文物修复机构又当如何?在互联网上搜索,几乎找不到民间文物修复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上海这样的重要文物市场,修复机构只有两三家,民间文物修复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某古陶瓷修复中心的张先生说:“修一件瓷器一般要一周时间,慢点儿的要半个月。现在每个月我们要修复20余件,加班加点也干不完,活儿都排到3个月以后了。每天都有人来咨询,但人手不够,只能有选择地接活儿。”

随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需求的扩大,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古玩市场可以偶见“古玩修复”的招牌。但据知情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民间的修复条件、修复技术难以达到保护性修复的要求,致使一些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出现再次受损的情况。

“有一些修复人员的修复是具有破坏性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告诉笔者,现在的民间文物修复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如瓷器修复中使用不可逆修复材料,给下次修复带来困难;丢弃原件碎片,进行大面积配补;底色、釉色仿得不到位,造成变色改变原器风格等。还有的人以石膏充当缺片,这样虽然好操作、易塑型,但也存在着色难、无瓷器质感的问题。

藏家对文物修复的愿望是迫切的,他们也在寻求各种门路试图参与到文物保护修复之中。需求量巨大,预示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重重障碍使得民间文物修复之路崎岖不平。探索中前行的民间陶瓷文物修复市场该怎么办呢?

各方支招

“博物馆应该抽出一部分力量用于民间文物修复。”藏家杨义方对于修复机构难找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要解决修复人才的极度匮乏,需要增加实实在在的培训,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中国农业博物馆培训部主任李震建议。

而对于民间修复力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完善民间文物修复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有关专家认为,“国家需要对新兴修复公司的技术水平、工作环境、安全措施等方面加以考察和限定。”还有一些收藏爱好者建议,国家有“工艺美术大师”,是否可以增加“文物修复大师”?

实行文物修复大师制度,树立大师的个人品牌,建立大师修复工作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修复行业。“形成专业的民间文物修复机构,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目前正面临技术退步的危险。“现在急需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受到更好的保护,也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修复意识。”

文物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下去,而文物保护是先决条件,是要优先考虑的。

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则连近千年前的封建皇帝都懂得严禁身边亲眷收受贿赂的通鉴,而且对陶瓷爱好者(或者工艺发展史研究人员)来讲至少表明如下两点:一是早在北宋时期定窑就成功烧制了红瓷;二是定窑红瓷肯定非常珍贵难得,否则,有权势又有钱财的王公大臣就不会用它去讨好皇帝的宠妃了。

定窑曾为官窑,给皇家烧制御用瓷器,这在众多的文献内已有记载并成定论。但其中的“红瓷”甚为稀少,传世和出土的都极罕见,文献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因此人们对定窑红瓷亦即紫定的研究鉴别远不如对定窑白瓷的认识来得深入精确。紫定对许多瓷友来说是非常扑朔迷离的。本着以瓷会友的原则,现将我新近收集到的几块定窑瓷片(紫定)介绍给瓷友,以助交流。

(如图)这几块紫定片基本上是残碗遗存,从现有的残块上推测,其整体器型上有大小、深浅的差别。但施釉方式、工艺制作及呈色特点是大至相同的。具体观察结果如下:

一.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质可见胎土极细白、洁净、坚硬、烧结度好,几乎没有气孔,可知是高温成型(如图),这与文献记载宋瓷之中定窑的烧成温度最高是吻合的。

二.釉色在柿红和枣红之间,或者说是酱色中泛桔红,且较一般酱色艳丽,绝无紫色气象。由残片断面观察,胎骨修制得薄而规整,与胎骨相接处的釉水呈黑色,表面上才是酱红色。旋釉薄且均匀,无开片,侧面观察釉面可见细小桔皮纹,这应是微气泡爆裂后遗留下的小坑所至。抚摸釉面,感觉细腻如玉,润滑如脂。

三.残器凡口沿处皆因釉水垂流而几乎露出胎骨,因而也造成两圈不同色泽的带边,顶部成稻米壳色,带边往下渐成一周泛黑泛黄的褐色带边,然后才是酱红色。(如图)。

四.残碗的器型有两种:一种碗为斜直微弧腹,口沿上有葵口。据现有葵口等距离推算,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一个为5.8厘米,一个约7厘米,另一个约为6.1厘米,此类碗圈足高约0.7厘米,足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有的足脊平切后再略作修整,成圆楞状,断面观察足圈略呈八字形,圈足大小约为整碗口沿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心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如图);另一种碗为折腰撇口浅碗,口沿有葵口,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约4.5厘米,自碗高约二分之一处斜折向上成撇口,折撇部分有微弧度,圈足切削方式是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后略修成圆楞状。圈足大小约为碗口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底施釉与器身釉色一致。(如图)

五.所有残片不见有芒口,亦不见有支垫烧痕,应为匣装烧制,除釉色、葵口、折腰之外,不见有其他装饰。

综合上述特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这批酱红色釉瓷片器型特征均为六葵口碗,内斜外直平切小圈足,口大足小,腹斜直微弧,符合北宋时期碗型特征,故其产生时代应是北宋。

2.胎质细白坚硬,与同时代定窑白瓷胎质完全一致。而不同于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胎质以及吉州窑胎质,也不同于福建德化、永春等窑的白瓷胎质,故其产生的窑口应为河北曲阳的定窑。

3.这些瓷片的釉色与传世的或文献记载的“定州红瓷”、“酱色釉”亦即人们常说的“紫定”相一致。对照实物残片釉色而必须指出的是,其釉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色泽介乎红色与酱色之间又略微带有一点桔黄色,明快而艳丽。如果比喻一下的话,应该比熟透的柿子色略深暗一点,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亮一些。称之为酱红釉较为名副其实。由此看来,紫定不紫,但从相沿成俗的角度出发,本人却同意不妨仍称其为“紫”定,以便交流。

4.紫定器制作极为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眼前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人想见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历代海上贸易陶瓷器鉴定(一)


一、唐代以来的陶瓷生产和外销

唐王朝及五代生产烧制陶瓷的窑场有十几个省,50多个窑场。唐代的都城长安,由于各国来往的人多,也就理所当然的形成一个国际性的陶瓷集散地。唐、五代的陶瓷出口除政府对外国的赠赐外,主要是民间贸易,部分瓷器是外国商人向我购买后运出去;部分是国内商人运往各国销售谋利的贸易活动。唐、五代的外贸运输路线是用陆路、水路进行:

(一)陆路上用人力、骆驼作运输工具出西北往西亚、西欧各国进行贸易。

(二)海路上用船作运输工具,从东南沿海出太平洋,当时到达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等国家。以上这些国家都出土过唐、五代烧制的青瓷、白瓷、彩陶碎片。如1974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出海口处发现一艘沉船,出水了几百件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褐彩器、黑釉器等。同时发现一块刻有“乾宁五年”款即898年 的方砖,足以证明这是一艘唐代的船,准备在明州宁波市 转海船去日本或朝鲜时遇难沉没。

入宋以来,官方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 、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由于奖励外贸,宋王朝获利也随之逐年增加。

海上贸易的增长,导致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使当时的民用船只已可载重二千斛。并且设备齐全,包括:抛锭、起锭、驾驶、转帆、测探、指南针定船向等部件,可远涉重洋进行贸易。由于宋王朝重视海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税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收入。因此,宋代制瓷工艺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先后形成了北方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同时还出现了为宫廷烧制专用瓷的名窑。使当时全国各地烧制瓷器的窑场猛增至130多个。这些瓷窑系所形成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完全是宋代瓷业市场的竞争结果。在当时,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一代名窑“越窑、邢窑”从此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与海外进行瓷器贸易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及东非。贸易品种有:越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及白瓷、青白瓷、还有黑釉、褐釉、绿釉、三彩等生活日常用品。

元代较宋时的海上贸易更是有所扩大。元朝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元朝政府将海上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出资金备船只,招人经营,所得利润七、三分成,官府得七,经营者得三。同时政府出告示“严禁民间私自贸易”,但由于瓷器贸易高额利润的吸引,根本就无法禁绝民间贸易活动。当时是形成了“官营、民营”并进的瓷器海外贸易局面。

对外贸易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元代瓷器有了更大的发展。除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生产传统的品种外,江西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还采用瓷石加高岭土,创出了“二元配方”法,提高烧成温度,减少瓷器变形,而烧出了颇有气势的大件瓷器。加上宋末元初的战乱,导致北方各窑的大批技术人员逃入南方,使景德镇的技术力量大大提高,创出了新的品种:釉下青花器、釉里红器,卵白釉、红釉、蓝釉的烧制成功,标志奠定了景德镇日后“瓷都”地位。

元代的海外贸易,通过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把瓷器运往世界各地。当时贸易的品种有:龙泉窑系青瓷、景德镇系的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还有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 各地大批窑场所烧制的仿龙泉瓷、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这些仿制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元代与之贸易的国家有: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伊朗等国家。以上各国都出土过元代的各类瓷器碎片和拥有完整的元代瓷器。

元代的海外贸易在数量上比唐、五代、宋代时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海上贸易船”的载重量比唐、五代、宋时大几倍。例如: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是元代从我国驶往朝鲜的船只。当时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其中有3千多件龙泉青。1997年在木浦市附近海底,又再次发现一艘我国元代的沉船,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

明、清时的瓷器贸易较之唐、五代、宋、元代更是空前活跃和扩大。在当时已发展到由外国商人出纹样,出图纸,由窑场按图纸纹样进行烧制各种各样瓷器的合同关系。

陶瓷中什么难烧造


如果有人问你:陶瓷中最难烧的是什么?你就回答:高温红釉瓷。

“要想穷,就烧红”是景德镇当地的一句民谚,意思就是高温红釉难烧,难烧到能把你烧穷?

好吧,首先,高温红釉要烧到1300°左右,早期的窑都达不到,不过这个问题在窑炉一代代发展和完善中已经得到解决了。所以,你得先有个好窑。

不过光窑好还不行,古代没有计温设备,你怎么知道窑内的温度?而且要把温度控制在1300°左右,这个左右幅度也只能在10°之内。因为这是红釉呈色的最佳温度区间啊,低了发黑,高了就没了。那么唯一能凭借的只有经验,我们无法想象要获得这样的经验得烧多少次。

如果你觉得有了一个好窑,有丰富的经验后就能批量大把大把烧红釉瓷的话,那就太错了,红釉瓷不是哪个边边角角都能塞进去烧的,窑炉内有块“寸金地”,也就只能放一两匣钵吧,它就只能待那儿!当然,即便你放在这“寸金地”上烧,也无法保证能烧成功,但是你不放这烧,保管你烧不好。

这么难烧,又烧得少,虽然比其他瓷器贵,但风险太大,一搞不好就烧穷了。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明洪武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永乐

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明宣德

自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产品渐少,传世的正德红釉瓷器屈指可数,说明当时高温铜红釉瓷器的生产渐入困境,可能技术已经衰退。

郎窑红釉观音尊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清康熙

当代瓷器解析:藏者看花眼


近年来,中国各大拍卖行都不忘推出瓷器专场.毕竟,在目前国内近一亿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爱好者中,“捧瓷大军”比例居前,未来几年内瓷器价格将依然保持高涨的趋势,瓷器投资正被看好。

但古瓷收藏也面临一定的困境:一是精品瓷器价格高不可攀,目前精品官窑的青花、粉彩价格动辄百万元以上,一般收藏者难以望其项背;二是珍品真品存世极少,瓷器造假猖獗,收藏古瓷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三是起点高,投入大,投资周期和回报率难以预期,赢利不易。

鉴于这种状况,不少业内人士建议,藏家不必只盯住古瓷,收藏当代陶瓷也有广阔的升值空间。

尽管人人都把当代瓷器当作“潜力股”,但这“股”也陷入了一个怪圈——到处充斥着所谓的名家之作,搞得收藏爱好者都不知道如何分辨了。

看来,当代瓷器的收藏也面临风险性投资前景。

人人都说“潜力股”好

藏界许多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当代陶瓷市场价格并不高,是乘低吸进的好时机。而中国国内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不存在贬值的问题,适合个人小额投资或进行系列、专题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人数的不断增加,价格势必会大大上扬。投资现当代瓷器无异于优先持有“原始股”。

当代瓷器无真伪之别,无赝品困扰。相对古陶瓷,现当代瓷器赝品较少。也有分析认为,当代瓷器的升值空间很广阔。

从近些年当代陶瓷精品的价值曲线可以判断,价值呈加速上升之势。以景德镇的中国工艺美术瓷为例,上世纪80年代末普通规格作品在千元之内,90年代末在1万至3万元,而2006年已攀升至10万至20万元。

但若要挑到一只货真价实的“潜力股”,也需要眼力和知识。业内人士指出,若是品种没选对,可就有云泥之别。当代瓷器的收藏投资在品种选择上尤为重要,像大师和名家作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下产生的代表作和精品等都值得关注,此外,有收藏证书及编号或由故宫博物院等权威部门和大师监制的艺术陶瓷等都是值得收藏的。

“大师”精品真有那么多?

对于收藏爱好者而言,若能获得一件“大师”级的瓷器,自然是最好不过。但目前,当代瓷收藏圈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打着艺术展的陶瓷会,有很多“大师”的名作,令人难辩高下。

《新闻晨报》不久前以朵云轩展出的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展为例,引述一位刚刚起步的藏家的疑问说:“每次办展,都号称是大师作品的荟萃,看得人眼花缭乱,我们究竟可以信赖哪些大师?”

据不完全统计,在景德镇仅从事陶瓷绘画创作的就有两万人。其中正教授和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就有130多位,省级大师就更多了。一位曾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组评委的专家说,他在第一届任期内评审的对象只有十个人,而第二届就达到了三十多人。而且,越往后参评人数的递增趋势越明显,因为大师级别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艺术瓷创作者的身价。

据业内人士称,如果一个陶瓷工艺人员以前画的作品只卖一千元,那么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后同样的作品就可以卖一万元,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则可以卖十万元。所以每一次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都会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许多人想方设法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大师称号,导致了大师数量急速猛增。

其实,买大师作品是收藏的捷径,但大师、名家数量的急速猛增,并多少掺杂着鱼龙混杂的现象,难免让人有些担心。毕竟,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作品,一旦看走眼就会被套牢。

据专家介绍,目前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基本上分为两大块:“传统派”和“学院派”。投资那些土生土长的传统派相对风险较小。因为这些人早在被评上省级或国家级艺术大师之前就已经被民间所公认。

在涉足新晋大师时一定要有自己的鉴赏力。毕竟名家并不等于名作,只有好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有些人哪怕今天没有大师称号,只要作品好也一定会成为明日大师。

大师精品十年涨十倍

在瓷器收藏界,似乎已经形成“公认”的事实,即当代瓷器收藏首推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业自宋代发展至今,品种多、产量大,精品令其他任何窑工难以比肩,其投资收藏潜力有普遍的认同性。而且,部分被公认为艺术大师的艺人的作品价格升得很快。

以景德镇当代最负盛名的国家级艺术大师王锡良的作品为例,十几年前只要几千元,四五年前也只有两三万元,可到了2006年,二十多万元已是“便宜”。

舆论还认为,他的作品日后还是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因为大师已入耋耄之年,视力和精力大不如从前,一年能够制作的作品屈指可数。所以,这样的精品,买一件就少一件,作品的稀缺性决定了其价位的涨幅。

另一位景德镇工艺大师秦锡麟,他的作品在1993年大约为四千元一件瓷器,但到了2006年,已超过15万元。

照此计算,这些景德镇现当代大师作品的市场价,十年中至少涨了10多倍,一些精品瓷器每年涨幅都会高达80%,也难怪专家们纷纷建言:收藏当代瓷应当瞄准“大师”之作,但如何作出最精确的分辨,最终还得靠藏家们的修为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