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粉彩瓷器 > 导航 >

粉彩御窑厂图大瓶

粉彩御窑厂图大瓶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鉴别 粉彩瓷器颜料鉴别

2021-05-22

【www.taoci52.com - 古代粉彩瓷器】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63cm,口径22cm,足径22.5cm

生产时代:嘉慶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粉彩

陶瓷造型:瓶

说明:清嘉庆TAoCI52.coM

瓶洗口,粗颈,长圆腹,圈足,沙底。颈肩处安双异兽耳。瓶腹内里施白釉,由肩至颈部及里口施松石绿釉。瓶外通体描绘清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实景图,以御窑厂内倚山而建的“御诗亭”为中心,左右的东西辕门上各挂一面黄地墨书“御窑厂”大旗,两侧白墙黑瓦,有回廊、洞门。正中的高大厅堂内,几人在商量事情,厂内匠人各司其职,正专心劳作,开采、送料、拉坯、成型、施釉、吹釉、画坯、画彩、利坯、烧窑、出窑、装运等,一派繁忙的景象。

此瓶以粉彩红、黄、绿、紫、蓝、黑、金等色共绘61人,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御窑厂的生产场景,印证了有关文献中记载的御窑厂的建制、分工、生产等情况,可作为我们研究御窑厂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各种釉彩大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其它颜色釉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粉彩婴戏图壮罐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4.9cm,口径5.8cm,足径5.5cm

生产时代: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粉彩

陶瓷造型:罐

说明:清乾隆

罐直口,短颈,筒形腹,圈足,附盖。罐内壁与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粉彩婴戏社火图为主题装饰,边饰紫地轧道粉彩仰覆如意云头纹。图中婴孩在园景中有的举灯、骑马,有的敲鼓、打镲、吹号,有的举狮戏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场面。外底署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婴戏图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已经出现,至宋、金时期磁州窑枕面上多见。唐、宋、金瓷器上的婴戏图主要反映民间生活场景,人物、动作、场景单一,系民窑产品。明代这种喜闻乐见的纹饰被官窑瓷器吸收采纳,将表现人物与场景扩大,发展至清代逐步成为官窑瓷器上的一种程式化的象征图案,寓意喜庆太平。

清代粉彩仕女图双耳瓷瓶赏析


清代粉彩六女图瓶正面

安徽 宋康年

清代粉彩瓷的图案纹饰,可谓百花争艳,异彩纷呈,其中仕女图也是经常选用的题材之一。这里介绍的一对粉彩仕女图双耳瓷瓶(见图)就是清晚期的典型器物。该瓶体形硕大,高46.5厘米,囗径19厘米,厎径16厘米。撇口,曲长颈,双花耳,溜肩,椭圆腹,腹下渐收,矮圈足。腹上一面绘有六个仕女聚集在一棵盛开着鲜红梅花的树下,各人打扮、服饰各异,有穿长裙的,有穿短衫的,有抱琵琶的,有持花篮的,有拿团扇的,有捧鲜花的,她们聚集在一起,或交谈,或互诉衷情,或似休闲娱乐,或似切磋学艺,神态生动,惰趣盎然。另一面题写有“美人如玉” 及“汪晓棠作“等行书字样。整个画面,运用了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施彩,富有浓淡层次之感,人物秀美雅致,古朴大方,更加增添了儿分诱人的魅力。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为历代瓷器装饰的典型纹饰之一,它最早始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因盛行花鸟画,仕女图少见。至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晚期,仕女图的绘画大为发展。这时的仕女画衣带飘然,婀娜多姿,妙笔传神。加上画工精细,色彩艳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正如清代高崇瑞的《松下清斋集》里所云;“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乌,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笔,不若美女之集大成也。”说明当时之所以重视仕女图绘画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这时期的仕女图在创作上日益脫离现实生话而趋向一种想象化、程式化的表现,注重姿态优美,淡雅飘逸,将仕女的形象绘画得貌若天仙,绝代美人。并把西方绘画的优点融入到作品之中,给后来人物画技术的革新地开辟了道路。

总之清代的粉彩仕女图瓷器,不仅胎质细洁缜密,胎骨薄匀,釉色白中闪青,且绘画细腻,毫发清晰,色彩淡雅艳丽,富有浓郁的中国画之韵味,充分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责编:雨岚)

乾隆粉彩花石雄鹰图天球瓶


本品为乾隆一朝极为珍罕的重要御制彩瓷,造型恢宏大气,但与传统乾隆御窑天球瓶之形制又有所区别,腹部线条向下斜收,口沿稍有外撇,曲线变化柔美,毫无臃肿生硬之感,身躯更显挺拔,于端庄敦实之中透出秀逸之美。

此瓶烧制于乾隆中期,器型比例适中,通景彩绘,用彩深沉浓郁,画面凝重刚毅,景绘翠色青松,所绘松树疏放苍劲,松针则浓密有序,一疏一密形成鲜明的对比。

松树是自宋代以后常见的瓷器、家具装饰纹样。松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取其能顶风傲雪、四季常青的特征,寓意长寿。松也是君子的象征,《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大略》则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之句,亦将松柏与君子并列。

肩腹部凌石绘高翔展翅两只,另有三只觅食之鹰,绘画笔触细腻,山石皴法逼真,雄鹰苍劲生动。整体画面予人动态之感,翠松花卉布局舒适,是乾隆时期之代表风格。卧足底书“乾隆年制”楷书四字双行双框蓝料款。

乾隆 粉彩花石雄鹰图天球瓶 尺寸:

口径:12.3cm

高:54.6cm

足径:17.8cm

王琦老子出关图粉彩观音瓶欣赏


王琦老子出关图粉彩观音瓶欣赏

王琦老子出关图粉彩观音瓶欣赏

“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现已成为中国陶瓷研究及收藏领域中无人不晓的名字。传世作品受关注程度有目共睹,常成为海内外各大拍卖公司的重要拍品。

王琦(1884—1937),民国时期景德镇绘瓷名家,珠山八友之首。号碧野,别号匋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人。其瓷绘作品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

王琦作品人物画较多:1928年以前,其画作可以看出学钱慧安的风格;后来学黄慎的笔墨技法,并逐渐脱离前人窠臼,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风新颖。用笔挥洒奔放,冠绝一时。

王琦瓷绘特征主要有:

在乾隆粉彩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技艺吸收西洋画法描绘人物,神情捕捉准确,脸部刻画细腻,光影富于变化,明暗关系清晰,立体感强。勾线用笔老辣,顿挫有力,衣纹虬结生姿,刚中有柔,以中锋用笔,有黄慎恣纵的笔意,以草书入画的放达和力度,线条简略流畅,准确凝练。在黄慎的基础上自成一格,做到线条捭阖却又抑扬顿挫,运笔疏松却又结构紧凑。

作品设色细腻,渲染层次丰富,既注重色彩的冷暖搭配,又不求浓重艳丽,具微茫之感;以干笔皴描人物的衣袍,轻敷淡染,层次丰富,常用点厾之法补充层次。

中年后作品题款较长,且以草书题记,个人风格甚强,是鉴赏作品的重要依据。王琦书法苍劲纵横,运古融今,颇有怀素书风。一般都是题写诗文,再落姓名款。常见落款为:“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写”、“王琦写于珠山”、“……写于珠山客次”等。常见画朱印为:“西昌王琦”、“匋迷”、“碧珍”、“王琦画印”等。

这件王琦粉彩老子出关图瓷瓶,高43厘米,径20厘米。瓷瓶上面绘有老子和童子等人物,以及青牛、大树等,画面构图谨严,设色雅丽,线条准确流畅,描绘细致入微,神态捕捉准确,惟妙惟肖,体现了作者人物画中西合璧、形神兼备的特点。画中题写“柱史(?)当年出函谷,骑跨青牛映山翠,关尹哪为伏道迎?紫气如虹映牛背。时在庚午仲夏月西昌散人王琦写于珠山”等行草题字。书法灵动,笔力苍劲。题诗引首章“仁”,落款下端绘有朱印“西昌王琦”、“匋迷”等两枚方形印章。瓶底亦绘有方形朱印。毫无疑问,该瓶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存世作品《道德经》对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做过周朝的史官,周朝衰亡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的不朽著作《道德经》。王琦粉彩老子出关图瓷瓶描绘的正是这一典故,极具历史文化意义。

王琦彩绘作品瓷板较多,瓷瓶量少,诗书画印俱全的大件瓷瓶传世作品更是凤毛麟角。笔者收藏此瓶近二十年,尚未发现类似品及仿制品,感觉名家精品其实不易遇到,得来尤其感恩机遇!

邓碧珊粉彩鱼藻图瓷板


——是罕见具有确切年代落款的邓碧珊传世精品

邓碧珊(1874—1930),江西余干人,字辟寰,号铁肩子,堂号“晴窗读书楼”,前清秀才,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邓碧珊早期主要画山水,后绘瓷板肖像,大约四十岁后,专事粉彩鱼藻,自成一家。邓碧珊的传世作品不多,大都为瓷板画,也见少量文房用具,如水盂、笔海等。传世作品主要是粉彩鱼藻,偶见墨彩风景画。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粉彩鱼藻图瓷板(见图),纵82、横23厘米,连框重5.4千克。瓷板画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湖面水藻二三蔟,浮萍数点,萍藻间几尾青鱼畅游觅食。鱼尾线条柔婉飘逸,鱼姿显得轻灵活泼,自由自在,鱼身上的颜色随着光线的反射凸出深浅,层次感强,鳞片熠熠生辉,增加了鱼的动感。画面中的丛丛水藻立体婀娜,浮萍晶莹泛绿、湿润如生。右下方题“乙卯长夏邓碧珊写于珠山客次”,下方钤有“邓碧珊”印。

这件粉彩鱼藻图瓷板,将传统的中国画写意风格与日本东洋绘画技法相结合。整幅图画鱼而不画水,却依然让人感觉到鱼在水中悠游,鱼的姿态、藻的浮动、萍的摇曳,仿佛处处都感到水的存在,这可见邓碧珊深谙中国画的“意到笔不到”之精髓。他所画的鱼非常写实,生动传神,笔墨细微精到,颇具宋画遗风。而整个画面构图简约精练,设色淡雅清丽,具有日本东洋绘画风格。此外,画面上的落款及印章,位置考究,章法颇严。

鱼因与“余”谐音,蕴含“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意,是历代中国画家常用的题材。但除了宋人画鱼,明清以来,绘鱼常有意到笔不到之感。如八大山人的冷眼鱼,其艺术表现侧重于意象,缺乏形神兼备。而明代嘉靖的五彩鱼藻图,胜在用色亮丽,线条清晰,但是生动不足。到了晚清,各类题材所绘鱼的鳞片刻板如网,有如剪纸,相对于邓氏所绘之鱼不可同日而语。

邓碧珊画鱼得其形更得其神,民国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不管是游鱼三两,抑或群鱼嬉戏,皆能呼应无间。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总结为“游而不散”。他所画的鱼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但又能融为一体,这与他儿时和父亲常去鄱阳湖捕鱼观察细致相关。他所绘的鱼儿们游的方向如果一致,则游姿便不同,如果游姿相同,则方向必反。因此他所画的鱼藻图看起来鱼儿变化多端,令人应接不暇。

邓碧珊作画运硬笔不带犄角,用软毫有筋骨,刚中有柔,柔中有力,而且画面清新,简洁大方。所用粉彩料光彩内敛,虽是珠光韬晦,却又光晕养目,用色浓淡分明。这种画工,体现了邓碧珊很深的艺术功底。

通过邓碧珊的生辰及该瓷板落款,可以断定此瓷板作于1915年。邓碧珊传世作品不多,而具有确切年代的作品世面上更是罕见,所以此件粉彩鱼藻图瓷板弥足珍贵,实乃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瓷母:各种釉彩大瓶赏析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0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

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其中收藏陶瓷类文物约35万件,绝大部分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中,陈列有400多件陶瓷精品,按时代顺序展示,供观众鉴赏研究。馆内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品——各种釉彩大瓶。

该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瓶内及圈足内,均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各种釉彩大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共计15层,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洋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装饰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仿钧釉、粉青釉、祭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金釉等。

在瓶的腹部,还有一圈主题纹饰,以祭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为底纹,共有12个开光,其中6幅为有吉祥寓意的图画,分别为“三阳(羊)开泰”、“吉(戟)庆(磬)有余”、“丹凤朝阳”、“太平(瓶)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图案花卉,分别是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等。

在该瓶众多的装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口部和腹部的各种色地“洋彩锦上添花”装饰。据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陶成纪事》载:“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可见瓷胎洋彩在雍正时已开始烧造。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来看,瓷胎洋彩瓷器大都制作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期间,系在当时由督陶官唐英督理的景德镇御窑厂内制作完成。这种洋彩瓷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据《乾隆八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清宫)记载:“(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五日,太监程敬贵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宫碗十件、洋彩黄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宫碗十件、洋彩蓝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宫碗四件、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元杯盘八分、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四团山水海棠式杯盘八分、洋彩殿阁诗句瓶一对、洋彩人物诗句玉梅瓶一对、洋彩诗句菊花玉梅瓶一对、洋彩西洋人物花瓶一对。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配匣磁器内。钦此。”宫廷对洋彩瓷器的青睐从中可窥一斑。

瓷胎洋彩瓷器除了在绘画方面模仿西洋珐琅画法以外,其装饰题材亦多见西洋人物和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洋菊、洋莲等)图案。特别是督陶官唐英,在洋彩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开发了许多新的造型和装饰式样,以博取乾隆皇帝的欢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色地(黄地、胭脂红地、粉红地、蓝地、绿地等)“锦上添花”(亦称“轧道”)装饰和转心瓶、转颈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成为乾隆朝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祭蓝釉等均属于高温釉、彩,需先高温焙烧。而洋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于低温釉彩,应后入低温炭炉焙烧。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10多种高低温釉、彩于一身,而且各种釉、彩均发色纯正,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化学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它博得了“瓷母”之美称。各种釉彩大瓶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流传至今能够完好无损,实属难得,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本文配图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0日12版)

流光溢彩的瓷器 皇家风范—蓝描金粉彩花卉大瓶


乾隆一朝仍处于清代发展的盛世阶段,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制瓷技艺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釉彩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主要是历代制瓷工艺的经验积累,与乾隆皇帝本人酷爱艺术,直接干预制瓷过程亦有一定关系。

资料图片

从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中可见乾隆皇帝对制瓷的画稿、木样、器物品种、造型、釉色、款识、烧造数量、以及器物入宫后的存放地点、摆放位置、器物配木做、以至对制瓷好坏的赏罚等都有明确记载;另乾隆时期瓷器的成功烧制与督陶官制度亦有一定关系,唐英是清宫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他恪尽职守,一面将乾隆皇帝的旨意付诸施行,为宫廷生产精美的瓷器;另一方面在保留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精华的同时汲取西洋艺术因素,不断创造出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因此粉彩瓷器是乾隆时期瓷器当中数量较多、色彩丰富、装饰性最强的一个品种。较前朝粉彩又有大的发展。

与前朝粉彩不同的是:乾隆时期粉彩,更注重彩色的运用,色彩更加丰富,彩上彩,色地粉彩流行,纹饰华丽繁缛,技法上借鉴西洋美术以及珐琅彩的轧道工艺与锦上添花的图案,风格多样。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几类:白地粉彩、色地粉彩、色地轧道粉彩;色地粉彩有红、黄、蓝、绿、紫、粉红、金、酱、粉青、豆青、窑变釉等。在釉色品种上大大超过前朝。即便是白地粉彩,也多在器物的次要部位以色地来衬托主题纹饰,使原本已 很华丽的瓷器,显得更加华贵娇艳。今年春拍的器物中有来自美国收藏家的一件乾隆霁蓝描金粉彩花卉大瓶,高64.7厘米。瓶撇口,长颈,六瓣瓜棱形长圆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口、颈、足分别为霁蓝描金缠枝花卉、吉罄、如意云头纹、卷草纹、回纹,这是乾隆时期常用的方法:即选取有一定寓意吉祥、延年益寿符合圣意的图案纹饰。腹部主题纹饰为白地粉彩绘菊花、杏花、荷花、牡丹、芍药、梅花六组花卉,牡丹为花之富贵者也,是清代最常用的图案,常与其他花卉一起使用,如牡丹莲花,寓意富贵连连;梅花具有傲霜斗雪、不畏严寒高风亮节的品格;其余花卉也是清代常用的装饰题材,肩与胫上所饰蓝地描金如意云头纹凸起,足底白釉无款识。此件器物硕大,造型规整端庄,充分体现出乾隆时期在烧造大件器物的高超技艺;设色丰富雅致,虽无乾隆款识,但却流光溢彩,皇家气韵浓郁。

无独有偶,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千件乾隆时期粉彩瓷器当中,有一件粉彩中的精品乾隆霁蓝描金粉彩花卉诗句大瓶,与此拍品堪称姊妹品种。两件器物在造型、尺寸大小、装饰纹样与风格上极为相似。瓶高64.7厘米,口径22.2厘米,足径20.4厘米。瓶撇口,长颈,六瓣瓜棱形腹,圈足。造型与拍品完全相同。内亦施白釉,外口、颈也为蓝地描金万福地装饰,如意云纹凸起,与拍品不同的是,描金纹饰花卉样式稍有变化。足墙上霁蓝描金为回纹、卷草纹,而拍品足墙纹饰为两层卷草纹,上层花草纹为六组;腹部主题纹饰为三组牡丹菊花等花卉与三组乾隆御题诗句相间,诗句以墨彩所书,并有“乾隆”、“宸翰”、“惟精”、“唯一”、“比德”、“朗润”六枚篆书红印,底白釉无款识。两件器物放在一起真有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的感觉。其来源却一为清宫旧藏,一远渡重洋而归。就其高大的器形而言,不似案头陈设品,其功用当为地瓶,即摆放在殿堂的陈设品。两件器物均不署乾隆款识,但官窑特征明显,属官窑器物无疑。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件器物中有一部分无款识的也为官窑器物。

经过2、3轮的较量,翰海春季拍卖会瓷杂专场中的重头—乾隆霁蓝描金粉彩花卉大瓶,被京城收藏巨头马未都以2480万元的价钱买下。马未都表示,他原本的心理价位是3000万元。另有藏家感慨:这件海外回流的珍宝终于留在了国内,马未都先生也算捡了一个“漏儿”。

当这件图录编号为2577号的拍品正式开拍之时,拍卖师变报出了起拍价760万元,随即竞拍者的声音仿佛连珠炮在场内响起“780万”、“790万”、“800万”??“1000万”一位场内竞争者一下子使其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但此价格并未镇住竞争者,坐在前排的马未都及助手手持885号牌,不紧不慢地加价到了1300万,紧接着又到了1500万,经过23次竞价,其最终落槌价为2150万元人民币,加上佣金,这只大瓶的最终价格为2480万元。

收获宝贝的马未都在场外轻松地介绍情况,他说,这件瓷器非常珍贵,其实不是自己买而是自己创办的观复博物馆买,理事们都同意,大家商量好价位后就参与拍卖了。对最后的成交价,马未都连说自己运气好,好几个重要的买家都没到场啊,捡漏儿后的高兴劲儿难以抑制,“这要在国外拍卖,肯定不是这个价,至少也得3000万元。”

这件瓷器在拍卖前,已经有包括马未都在内的一批瓷器专家进行掌眼。它之所以重要,其一是因为身份特殊,是圆明园遗物;其二是器型罕见。专家一致认定,翰海拍卖的粉彩大瓶,为乾隆早期由官窑厂所制具有创新意义的大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