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红釉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小知识:清红釉瓷器的分类

小知识:清红釉瓷器的分类

红釉瓷器的鉴别 古代红釉瓷器 郎红釉瓷器鉴别

2021-05-22

红釉瓷器的鉴别。

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还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说是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也还原气氛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所致,就这样,一种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种——“青花釉里红”就这样问世了。

明清红釉瓷器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鲜红釉瓷器

属于釉下彩,名称叫法有所不同,有宝石红、宣烧、醉红、大红、祭红、霁红、积红、极红等。永宣鲜红釉瓷器的特点是釉层不流不裂,色调庄重肃穆、深沉安定,由于釉层垂流使瓷器口沿和突出之处露白,俗称“灯草口”。永乐红釉器的胎、釉相对较薄,色泽光亮鲜明。宣德器胎、釉比永乐厚,釉层厚度约为永乐的两倍,釉面光泽度相比减弱,温润感明显增强,红釉中似有茸毛。景德镇朱山近些年曾出土有宣德鲜红釉暗花梅瓶,釉面稍有垂流,但不过足,足边整齐。足边积釉处、纹饰边缘处,红中现青灰色,这是宣德特有的“青虾之背”颜色。宣德红釉器款识有白釉下的青花双圈款和暗刻双圈款两种,在历代红釉器中唯有宣德红釉瓷器的玉质感最强,烧得好的红釉器会像红宝石一样漂亮、迷人。明代红釉的配方里含有鲜红土,到了嘉靖时鲜红土已开采殆尽,只能改烧矾红器。故明代人田艺衡记载: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也以此重矣。明后期宣德官窑瓷器的价格已接近宋代名窑瓷器。

二是釉里红瓷器

属于釉下彩,颜色多为暗红。唐代就有雏形,始盛于元代,主要以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从元代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烧造的火候难以掌握,烧成的釉里红呈色多不稳定,常有苔绿斑点和烧飞烧黑的现象。直到雍乾两朝才能较好地掌控窑温,烧出的釉里红大多红色纯正。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代红釉瓷器和清代红釉瓷器区别


红釉,是中国古代烧造瓷器釉色掌握比较晚的一种技术,红釉指用含铜物质做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瓷,常被称为铜红釉。与青瓷以铁为着色剂不同,铜做为着色剂的烧纸工艺难度更大。如果温度和烧制气氛掌握不好,铜就会发黑、发绿或是挥发掉无法显色。红釉最早出现的年代,业内争论较多,有说唐代,有说宋代,无论最早出现于何时,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直到明初才真正创烧成功。

,红釉有很多种样式,比如矾红、胭脂水、胭脂水、珊瑚红等,红釉瓷器色泽鲜艳,外表光滑明亮。

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明清红釉瓷器分两大类:

一是鲜红釉瓷器

鲜红釉瓷器属于釉下彩,名称叫法有所不同,有宝石红、宣烧、醉红、大红、祭红、霁红、积红、极红等。永宣鲜红釉瓷器的特点是釉层不流不裂,色调庄重肃穆、深沉安定,由于釉层垂流使瓷器口沿和突出之处露白,俗称“灯草口”。永乐红釉器的胎、釉相对较薄,色泽光亮鲜明。宣德器胎、釉比永乐厚,釉层厚度约为永乐的两倍,釉面光泽度相比减弱,温润感明显增强,红釉中似有茸毛。景德镇朱山近些年曾出土有宣德鲜红釉暗花梅瓶,釉面稍有垂流,但不过足,足边整齐。足边积釉处、纹饰边缘处,红中现青灰色,这是宣德特有的“青虾之背”颜色。宣德红釉器款识有白釉下的青花双圈款和暗刻双圈款两种,在历代红釉器中唯有宣德红釉瓷器的玉质感最强,烧得好的红釉器会像红宝石一样漂亮、迷人。明代红釉的配方里含有鲜红土,到了嘉靖时鲜红土已开采殆尽,只能改烧矾红器。故明代人田艺衡记载: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也以此重矣。明后期宣德官窑瓷器的价格已接近宋代名窑瓷器。

二是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属于釉下彩,颜色多为暗红。唐代就有雏形,始盛于元代,主要以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从元代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烧造的火候难以掌握,烧成的釉里红呈色多不稳定,常有苔绿斑点和烧飞烧黑的现象。直到雍乾两朝才能较好地掌控窑温,烧出的釉里红大多红色纯正。

明代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釉里红瓷的烧制技术,并产生了大量的精品。由于釉里红的呈色对其烧成温度和气氛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明代釉里红瓷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仅限于少量的生产,因此传世作品较少。明代红釉,成就最高的当属永乐鲜红釉和宣德霁红釉。创烧于明嘉靖间矾红釉属于使用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不属于铜红釉范围。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矾红釉瓷器


矾红釉是低温颜色釉瓷器的一种,以青矾(FeSO4.7H2O)煅烧所得到的氧化铁(Fe203)配入釉中,故称矾红。矾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官窑御器瓷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于五彩、斗彩等瓷器种类。

1.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清雍正,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

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花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堪称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2.矾红釉梨式执壶,明嘉靖,通高15cm,口径3.7cm,足径6.2cm。

壶身呈梨形,直口,溜肩,垂腹,圈足,壶身两侧各置曲柄和弯流,柄上部置一圆系,可供系绳以防盖脱落。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施矾红釉,釉色红中泛黄,色调温润柔和。壶腹釉下隐约可见以青花料描绘的云鹤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高温铜红釉瓷器自元代由景德镇窑创烧成功后,经历了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辉煌,到嘉靖时已趋于没落。从存量较少的嘉靖铜红釉传世品中可见,其釉色已不鲜艳,色调发暗,色泽红中泛黑。此时,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矾红釉瓷器大量出现。这种矾红釉瓷器一般要经过两次烧成,即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器,因而这一品种又称“抹红”。它的烧制技术相对容易,一度替代铜红釉瓷器的地位。

3.矾红彩甘藤纹瓶,清雍正,高22.7cm,口径6.2cm,足径5.5cm。

矾红彩甘藤纹瓶花纹细密清晰瓶撇口,细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在白釉地上用矾红彩描绘缠枝甘藤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4.矾红彩云龙纹盘,清雍正,高3.4cm,口径17cm,足径11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以矾红彩装饰。内口沿处绘弦纹两道,盘心绘一立龙,周围衬以火焰纹,盘外壁绘双龙戏珠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以“云龙纹”作为器物、服饰的装饰纹样,是清代宫廷物品的一大特色,体现了皇室尊贵的象征。

5.矾红彩人物纹碗,清康熙,高8cm,口径18.7cm,足径8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及内底均以矾红彩装饰。碗心青花双圈内绘桃纹。外绘八仙人物,八位仙人身披彩霞,手持宝物,足踏祥云,神态各异。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莹亮,绘画笔触细腻。画面寓意“八仙祝寿”。

矾红彩鱼藻纹瓶,清雍正,高46.5cm,口径12.5cm,足径11.5cm。

瓶撇口,短直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圈足。内施白釉。外壁矾红彩加绿彩绘通景鱼藻纹,生动传神。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红矾瓷器瓶上的图案绘画笔触细腻,将鱼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并且通过“鱼”表达了“吉庆有余”这一美好的愿望。

红釉瓷器欣赏


矾红彩藏草瓶 (一对) 清乾隆 高22厘米

估价:RMB80000一100000

此类瓷器是清宫廷赏给藏传佛教喇嘛插草供佛之用品,故名"藏草瓶",又名"甘露瓶"。唇口,细长颈分段,中下部凸起一周,鼓腹,束颈,弧形足,以矾红绘折枝莲纹,此花瓶主要流行于乾隆朝。

珊瑚红御题诗菊瓣形茶盖碗 (一对) 清乾隆 口径11.2厘米

估价:RMB1O0000一120000

通体满施红釉,碗腹较深,碗盖弧形,均模印成菊花瓣状,碗底盖顶上的圈足和把环束腰外翻,内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体印章款,碗心和盖心亦描金乾降御制诗,落款为乾隆丙申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时期仿制各类工艺品的瓷器制作成就极高,此对菊瓣形茶盖碗的釉色为模仿福建红皮漆制品,惟妙惟肖。

祭红釉梅瓶 清雍正 高30.5厘米

估价:RMB25000一35000

曲线流畅,造型优美。口内施凝润的白釉,瓶身施浓艳的祭红釉,釉色鲜美有如宣德时的牛血红,此等工艺当为官窑制品无疑,惜底釉及款被磨。

明代红釉瓷器特点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瓷器烧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替代。

明成化鲜红釉瓷器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

鲜红釉葵花式洗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鲜红釉盘

鲜红釉盘,明永乐,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明成化鲜红釉盘

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明成化鲜红釉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色泽淡雅,顿挫有力。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釉取而代之。

传世的成化鲜红釉瓷器极其罕见,故极珍贵。前些年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成吨的瓷片标本,鲜红釉瓷标本仅属个别,而上述鲜红釉盘标本亦属仅见,说明成化鲜红釉瓷只是偶然烧造。这种盘的造型、釉质(釉内气泡、桔皮纹等)均极似宣德鲜红釉盘,如无款识,极易被误认为是宣德器。

明清红釉瓷器鉴别


红釉瓷器的众多名称,实际上指的都是同一种“铜红”高温烧制的瓷器,因器物烧成后的呈色色階各异有所分别,人们分别对其称谓而已, 单色纯红釉瓷器到明代永乐、宣德朝时,才真正烧制成功!明清二代的“铜红”釉瓷器的烧制,都是由朝廷直接设立的“御窑”进行作业,其产品是供皇室专门用来祭祀祖先、天地的御用祭器(以青、黄、红、白四色象征天、地、日、月),十分珍贵。

明代项子京(项元汴字号子京。明万历年间的大收藏家,著有《蕉窗九錄》《古瓷图说》,浙江嘉兴人),所著流传至今《古瓷图说》中的论断为据:. . . . . 遂以有纹无款之宝石红为祭红,而以无纹有款之鲜红为积红,俗亦有以积红作醉红者,又谓之鸡红不知语其血、其冠、其羽也,大氐随其品色以定名称。

明代晚期,对永宣红釉瓷器鉴定有二种结论:

一、 有开片纹,永宣年款的器物定为宝石红器。

二、 无开片纹,永宣年款的器物定为鲜红器。

开片纹无年款的器物,釉层肥厚,发色均匀,深沉纯净极似红宝石的颜色:有款无开片纹的器物,釉层较薄,发色鲜艳,呈大红色階,无深沉感。因此,不是任何红釉器都能适合“宝石红”的称谓!红釉器的呈色必须符合“红宝石”的色階——纯净深沉!否则只能用其它“红”冠之。

明清二代红釉瓷器传统鉴定手段,必须掌握好对胎釉及工艺特征和纹饰、造形等方面加以综合鉴别

一、明永宣纯红釉瓷器:永乐的坯胎较薄,胎土细腻洁白纯净,器口釉薄处呈“灯草口”,御窑器的胎脚是两边很规整,在圈足内外各削一刀,呈“鲫鱼背”状。(民窑器的削足,有平削,有在脚内削一刀,胎脚呈尖状),器物有开片纹和无开片纹,有年号款和无年号款二种器物,色调纯正,釉厚如脂,莹润鲜艳如鸡血被称为“鲜红器”。品种有:盘、碗、僧帽壶、小梨壶、高足碗等:宣德红釉器坯胎较厚,胎土细腻洁白纯净,有灯草口,制作工艺与永乐相同,同样是有开片纹和无开片纹,有年号款和无年号款二种器物,但由于宣德红釉的呈色比永乐的呈色深沉,红而不鲜,均匀纯净,更显凝重和静穆,釉色中闪现如同红宝石的光泽。因此,宣德的红釉器在当时被称之“宝石红器”。品种有:僧帽壶、莲瓣壶、大小高足碗、莲瓣洗、葵口洗、碗、盘等器物。永宣红釉器的纹饰以云龙纹为主。

二、永宣时的红釉器是多次上釉的器物,有的内外施红釉,有的外施红釉内施青白釉或白釉,釉面特征肥厚如脂,温润如玉,釉不流淌(无流动痕迹),裂纹不出(有开片纹,但都在釉内,釉表面看不见),烧成后呈色较为深沉(发色比郎窑红器深沉),釉内的气泡稀少(应与釉内含宝石有关)寥寥无几(可从局部放大的釉中察看,如同汝器的气泡寥如辰星),由于多次上釉入窑烧制,有的器物的胎脚会挂釉(参看桃式把壶、梅瓶、永乐暗龙纹盘的胎脚),而且釉厚的器物都会在釉内开冰片纹,凡器内外施青白釉的器物,聚釉处都会呈深浅的绿色,器物胎釉交界处都会呈现自然均匀的年代风化干燥状和火石红圈线。

三、清代康熙“郎窑红”红釉瓷器的坯胎较厚,胎土细腻、洁白纯净,官窑器物的脚修成很规整的半圆型“泥鳅背”(不见竹刀修过的痕迹),釉面都开冰片纹还有不规整的牛毛纹显现,器物有年号款识和无年号款二种,发色鲜艳呈大红色階,因此郎红器被冠以“牛血红”的名称,烧成后釉面的玻璃光感强烈,釉内的气泡多(此永宣器多得多),釉的流动性极大(在釉面能明显见到)器口釉薄处呈灯草口,而且釉的垂流不过足(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釉的垂流部份色浓釉厚呈虾青色,都停止在器物的胎脚之上,整齐如刀削。这些状况都是在鉴定郎窑红器时的重要依据。器物有:观音尊、棒槌尊、穿带瓶、胆式瓶、梅瓶、僧帽壶、高足杯等。

清三代康雍乾祭红釉瓷器特点以及鉴赏


祭红釉也叫霁红釉是清代三大红釉瓷器之一,以用料珍贵,烧造难而显得尤为珍贵。清龚鉽在《景德镇陶歌》中记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说明霁红器是比较难烧成的。祭红釉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烧成后的釉面为失透状,呈色均匀凝重。祭红釉瓷器在康雍乾三代都有烧造,而且有着自己的时代特点。

康熙霁红釉瓷器特征

祭红釉是康熙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名曰霁红。康熙时期的祭红釉瓷器釉面均匀凝厚,色泽红艳、深沉,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

霁红釉僧帽壶

霁红釉僧帽壶高14.5厘米 足径5.3厘米,瓷器小巧玲珑,制作精工,红釉鲜丽,反映出康熙霁红釉瓷的烧制水平。

雍正祭红釉瓷器特点

雍正祭红釉色是最纯粹的红色,偏正红色,比较浓艳,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胎质和釉色是康雍乾三代最好的。

乾隆时期祭红釉瓷器特点

乾隆时期祭红釉瓷器胎白致密,瓷器内施青白釉,外施祭红釉。釉色成深红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棕眼,如同桔皮。

乾隆款祭红盘

乾隆款祭红盘高2.5厘米,口13.2厘米,足7.6厘米,撇口、浅弧腹、平底圈足。内外施红釉,灯芯口。外底书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清乾隆祭红釉敞口碗

清乾隆祭红大碗,高8.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7.2厘米。口微敞,深腹,圈足。碗内及足底饰白釉,外壁饰霁红釉。底足内有青花篆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件祭红釉碗从胎釉,工艺上看都具有乾隆窑烧制的特点,是祭红中的精品瓷器。

清乾隆款祭红釉梅瓶

祭红釉梅瓶高23.0厘米、口径4.60厘米、底径7.70厘米,侈口,短颈,丰肩,鼓腹,胫直,平底,圈足。底落青花双圈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竖行款。

汝窑瓷器鉴赏小知识


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约占全世界总收藏量的一半。

一、 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 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三、 仿品与鉴定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当代仿汝窑较为成功者为河南地区的窑厂,他们的仿品是迄今为止仿的最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仿出了汝窑特有的那种“鸭蛋壳青”釉色。他们的许多产品被文物贩子买去,作旧后,流散到市面上,常冒充真品,如果不仔细辨认,还真会上当。其仿品与真品的差距主要在造型和支烧工艺上,仿品造型多系现代工艺制成,与传统手工工艺有很大差别,尤其罐的内底角处,曲线变化二者决然不同,支烧痕迹,真品均为细小的芝麻酱色支钉痕,新仿者支钉痕过大。

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均为后刻,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三件刻“奉华”和二件刻“蔡”字铭文的汝窑瓷器,分别藏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汝窑瓷器以釉色取胜,少见花纹装饰,但汝窑未烧贡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产品,如宝丰汝窑遗址曾发掘出刻花鹅颈瓶,当为汝窑未成为官窑以前的产品,笔者1989年亦在遗址处采集到壶的残片一件,其釉色为标准的天青色,但在壶嘴处有浅浅的刻花,也应是未烧官窑以前的产品。

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鉴别真伪不是很难,尤其是记住汝窑的主要特征,更不会轻易上当。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过30厘米,圆器口径超过20厘米的完整传世品。

汝窑因稀而贵,故历来传得神乎其神,如文献中记载其曾以玛瑙为釉,其实,玛瑙在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不过仅是石英一类的砂石而已。

汝窑未烧造官窑瓷以前也曾生产青瓷,同时也生产磁州窑类型产品,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仅见于传世的70余件。历代墓葬中时至今日未见出土一件汝官窑瓷,故鉴定汝窑瓷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汝窑青釉器也有类似汝官窑的,但那是民窑所产,与汝官窑是两码事。

汝窑因稀而贵,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进步,仿者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汝窑的鉴定如能用科技检测方法,对其胎釉进行无损检测,通过结构分析,先断其年代后,再通过上述文中的传统鉴定方法,确定其是否为精品,鉴定结论会更加完美。

哥弟窑小知识:洗中无水有清波


哥弟窑是历史上最着名的“五大名窑”之一,源于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窑”以紫口铁足、釉裂成纹,变幻见长,釉层饱满丰润,釉色清雅、浑厚,素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如釉面呈现“百圾碎”、“鱼子纹”、“冰裂纹”、“流水纹”等自然纹片为之上品。“弟窑”则以晶莹润泽、釉色葱绿而闻名天下。白胎厚釉,光泽柔和,蕴润如美玉,以“梅子青”、“粉青”最为名贵。

“哥弟窑”瓷器过去一直为宫廷所用,现今有百余件精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尊享其“国宝”之地位。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纯洁、平安、吉祥、富贵。对哥弟窑瓷器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与艺术涵养。

作为陶瓷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哥弟窑,自古以来就以它温润、清新、似水若露的高雅气韵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所珍爱亦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为世界所瞩目。

“哥弟窑”所烧制成功的水洗,玉润清雅,未有蓄水,驻足视之便会出现“滢水满底”之感,令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历来更是文房、茶道、赏玩、聚财(古称:聚宝盆)不可或缺的美器,宋代烧制的哥弟窑水洗被誉为“国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祖国的骄傲。

如今,东磊瓷坊在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实践中,坚守原料、工艺、产地不变的原则,使“哥弟窑水洗”光彩重现,再现宋代“哥弟窑洗”之高雅神韵,现已成为各界收藏爱好者的挚爱。

“东磊瓷坊”创始于1999年,多年以来致力于“五大名窑“的探索、试制,并与全国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常年的合作、研发。东磊瓷坊烧制的“哥弟窑”作品,采用纯天然矿物,纯手工制作,严格遵循古法传统工艺,不靠化学颜料的添加与涂染,经“练泥、拉坯、素烧、上釉、煅烧”等几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做到了与宋代制作产地、原料、工艺、特征相符相应,用实力呈现出国宝名瓷之神韵,使件件作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和无法仿造性。

因完全采用天然矿物、纯手工制作,烧制过程全赖于瓷土与火的自然窑变还原而成,并且要达到高温玉化(温度高达1320℃以上),诸多因素非人力可掌控,因此与宋代一样成品率极低,故而自古完美之作弥足珍贵,一经面世便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喜爱,并被多国社会名流及爱好者所收藏。在以后的岁月里,东磊瓷坊更坚守着“宁无作品,不改本色”的宗旨,踏着祖辈的足迹,尽全力的打造每一件作品,给后代留下耐人品味、值得传承的精品,让这份国人的骄傲久存于世,代代相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