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2021-05-22

南宋龙泉窑瓷器鉴别。

在古代青瓷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历史中,有一种青瓷不以华丽繁复的纹饰为炫耀,而以施釉肥厚、釉色苍翠、淡雅温润而见长,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大器天成的自然之美。其窑火延续千年,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赏识,这就是位于浙江龙泉瓯江之畔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始烧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代,延续时间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浙江龙泉地区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瓯江水穿流而过,使其不仅有充足的原料、燃料,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取瓯窑、婺州窑之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曾经为宫廷烧制贡品的浙江上林湖越窑由于原料、燃料耗尽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败,大批越窑窑工转向龙泉地区寻求发展,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这为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龙泉青瓷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龙泉青瓷的质量迅速提高,从北宋开始逐渐取代越窑成为南方青瓷中的翘楚。

早期的龙泉青瓷不论从器型以及刻划花装饰手法,都明显烙有北宋时期其他优秀窑口如越窑、耀州窑以及湖田窑的印记,如早期的针刻划牡丹花纹瓶与剔划牡丹花纹瓶等。到南宋时期,龙泉窑在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方法,南宋龙泉釉色纯正,釉层加厚。

到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粉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梅子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南宋龙泉梅子青代表作包括琮式瓶、鬲式炉、渣斗、水洗等。龙泉窑青瓷的琮式瓶、鬲式炉等器型是古代封建王朝青铜礼器的器型,这类器型以及制作工艺在龙泉窑自身发展脉络中是找不到相应轨迹的。而粉青、梅子青釉等清淡恬静的审美倾向也与南宋当时整个王朝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很难想象民间瓷窑敢于私自仿制与当时南宋官窑型制的、釉色相同的产品,最大的可能性是南宋龙泉窑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龙泉青瓷经历元、明、清几朝发展,终究由巅峰走向衰败。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大量仿制龙泉产品,但无论是工艺水平,抑或器型与釉色把握终究无法超越南宋龙泉青瓷。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釉也成为中国青瓷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回响。

这件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出自南宋龙泉(大窑),高11.5厘米,口径13厘米。胎体灰白,坚硬。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滑肥厚,色泽清淳滋润,有玉质感。平口,短颈,扁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呈三足鼎立。肩部有一道出筋,三足外侧有突棱。鬲炉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之感,充分表现了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李家明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南宋龙泉窑鬲式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不久前,安徽博物院推出了一个名为“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的展览。展览以中国传统香文化为主题,展出了众多古代香具和香料。展品中不乏精致的文物,其中一件秀雅的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见图)格外引人注目。该炉高8、口径11.6厘米,上世纪50年代由繁昌县文化部门上交入藏安徽博物院。炉作敞口,折沿,束颈,鼓腹,腹下有三足,足内中空与炉体相连,三足外侧各有一道出筋,也称扉棱。炉通体施青釉,三足足尖部不施釉,露出深褐色胎体。器身釉面布满细密而自然的冰裂纹,沁色十分别致,平添几分神秘的美感。

鬲式炉俯视图和底图

中国人对香的使用,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人在祭祀、礼佛、文房陈设中都会使用到各式精巧的香具,比如汉代人使用的博山炉,明清时期的宣德炉,都非常经典。而鬲式炉则是南宋时期一种经典的香具造型。所谓“鬲式炉”,是一种仿商周青铜鬲造型的香炉。鬲是商周青铜器中一种常见的器型,原先的用途是炊粥器,起初造型最大特点就是足空与器腹相通,也称为袋状足或袋形腹,以增加腹部的容量和扩大受火面积,便于较快地煮熟食物。宋代是一个好古之风兴盛的时代,北宋中晚期以后,皇室与士大夫皆热衷于古物收藏,比如宋徽宗赵佶就曾组织人员编写《宣和博古图录》,欧阳修撰有《集古录》、吕大临写过《考古图》、赵明诚著有《金石录》等。在这一背景下,北宋晚期和南宋时期出现了很多仿古造型的瓷器,瓷质鬲式炉就是其中之一。

宋元时期是香文化相当繁盛的时期,香已遍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招牌的店铺。宫廷宴饮、婚礼庆典、酒肆茶馆、书房闺阁等各类场所都会用香。焚香、煮茶、挂画、插花是那时文人的“四艺”,当鬲式炉中焚香的青烟袅袅升起时,文士们或品茶、或赏画、或插花,举止的优雅与内心的宁静,共同编织出一幅意境完美的画面。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是宋元明时期著名的青瓷窑场。龙泉窑创烧于北宋,南宋时达到鼎盛。南宋龙泉窑在北宋石灰釉的基础上发展出石灰碱釉,使釉层变得更厚,获得青玉般的效果。另外,龙泉窑瓷器胎色普遍较深,是因当地瓷土含铁量较高,有的掺入紫金土,胎体呈深褐色或黑色。

宋代瓷器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而其中最为珍贵的首推汝窑瓷器。汝瓷以其绝美的天青色而为世人称道,另外很大一部分汝窑瓷器烧造时,窑内温度略低于正烧温度,一般称之为“生烧”,这使得它们的釉面局部会呈现青灰色以及米黄色的斑点,同时汝瓷釉面也布满自然天成的开片纹理,又称为“冰裂纹”,这些共同让汝瓷更具神秘的美感。而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与汝瓷有异曲同工之美,其釉面的开片,釉色青中闪米黄的斑驳,让人领略瓷釉的变幻莫测,这或许才是古瓷最大的魅力所在。

上海君道现南宋官窑青釉鬲式炉


北宋"靖康之难",宋高宗赵构迁移东南,定都临安(今杭州)。于绍兴十三年,由皇家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并在杭州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南宋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宫廷及达官贵人所需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延续,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紫口铁足,为旷世挚珍,历来声价奇巨,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云:“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明高濂在《遵生八笺》对其评定等级曰“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至今南宋的两处官窑—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和老虎洞修内司的遗址均已经考古发现。官窑瓷器中青釉鬲式炉是南宋时期烧制,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存世罕少,此鬲式炉即为异常难得的隽品。

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

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鬲,音同“立”,古代炊具),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南宋龙泉窑同样烧制鬲式炉,但由于官窑为贡品,极其珍贵,故龙泉窑鬲式炉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一直在官窑之下。曾经在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 目前市场上官窑青釉鬲式炉出现的极少,成交的更是罕见。

此次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征集的就是宋代官窑青釉鬲式炉,口径:7.3cm 通高:7.2cm,鬲式炉表面青釉依稀还留有青釉的痕迹,大部分已脱落。此炉式样古朴,三足等距,雅致大方,胎体应是黑褐,自有历千年而不泯之风骨,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此器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体现出淡恬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展宋人崇尚纯净一色的审美品味。可惜青釉脱落,已不见当日之繁华与辉煌,若是恢复原样必是价值连城。

空灵静雅的南宋龙泉窑梅子青瓷器


南宋都城南迁造就了龙泉窑瓷器的空前发展,这时期龙泉窑瓷器有很多创新品种,梅子青就是这个时期创新的釉色,这种釉色给人感觉一种空灵静雅的感觉,而且也是宋人翠滴滴喜欢的单色釉,粉青和梅子青成为龙泉窑最具代表性的瓷器釉色。

梅子青瓷器釉色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而得名,一经创烧就备受南宋人的追捧,尤其是文人雅士,使得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梅子青以铁为主要呈色剂,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300℃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南宋时期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釉面光泽亦较强,而且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烧成时不易流釉。梅子青釉的釉层厚达1.5毫米以上,釉色青翠,光泽柔和。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瓷器特征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胎体洁白,釉薄处科显现洁白的胎骨,可见龙泉窑坯土的白度很高;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这是由于露胎部位胎土淘洗不净、含铁量较多等原因造成的;

南宋龙泉窑青瓷釉层厚而失透,不易流釉;

梅子青釉色,青翠幽雅,如翠玉般的釉色。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瓷油灯赏析


我国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文子》:“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销。”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油灯的基本造型是由油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构成,南京市青凉山三国吴墓出土的一件青釉瓷熊灯,灯柱做成熊形,蹲坐在承盘内,头顶和前肢托着油盏,承盘底部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唐代出现一种无柱盏式油灯,移动起来比较方便。此后油灯继续烧造,造型趋于简朴,灯柱细长,把放光体托高,便于照远。镇江扬中永鑫堂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瓷油灯(见图),高7.7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4.8厘米。呈盏形,圆唇,浅腹,内底为一圆管,中空,灯芯从圆管里出来,盏下承柱,柱中有一突棱,喇叭形足。碗腹刻划仰式莲瓣纹,莲瓣丰腴肥厚,立体感强。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龙泉窑分布于大溪河两岸,产品经大溪入青田溪,自温州出海,北上进长江运抵各地。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在镇江市南宋文化地层、古井中出土的龙泉窑青釉瓷及残片较多,其次是南宋墓葬。器物品种繁多,工艺精湛,釉色晶莹润澈。器物有碗、盏、盘、洗、钵、盆、炉等。如碗,一般为敞口,深腹,圈足。有的外壁刻划仰式莲瓣纹,莲瓣丰腴肥厚,立体感强。有的碗底心印有方印,内楷书“金玉满堂”、“河滨遗范”,另还在遗址中出土有“上陈新范”戳记。南宋时期龙泉窑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釉层较厚,釉面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的玉石效果。装饰手法有刻花、模印、贴、堆等。北宋流行的划花、篦花少见。因为此期器物一般为薄胎厚釉,划花纹饰在厚釉下不明显,而在胎上用模印纹饰、戳记和贴、堆花纹饰,施釉后入窑烧造,釉在高温中产生流动,凸起的纹饰显得清晰。

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6.4cm,口径18.4cm,足径15.5cm

生产时代: 明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龙泉窑青瓷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明

尊口沿刻菱形纹,沿面刻卷枝纹,外环凸起乳钉纹。颈中部凸起,上半部刻缠枝花卉纹,下半部刻缠枝如意云头纹。肩上刻钱纹。腹部刻缠枝菊纹,辅以叶纹,空间饰篦划纹。近足处刻菊瓣纹。里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圈足宽厚。

此器纹饰精细生动,釉色莹澈明洁,清新雅致,是传世明代龙泉窑瓷器的珍品。其造型摹仿石榴的形状,但不拘泥,而是结合瓷尊造型的特点,力求使造型附合瓷器的特有本色。

明代龙泉窑的生产仍很兴旺,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明初的龙泉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明代龙泉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浑粗犷,在明代瓷器中别具风格。其釉层肥厚,色调虽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样青翠,却也保持了龙泉窑釉色淡青泛灰、明艳沉着的特色。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这件青瓷凤耳瓶,颈部细长,腹部是直筒形,口沿如盘子般向外张开,两侧装饰凤形耳,器形端正大方,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的作品。

南宋时,日常使用的陶瓷器有青瓷、白瓷、黑瓷等各种不同种类,龙泉窑瓷器可说是其中的主流。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瓷场分佈广,产品种类多,在许多宋、元时期的墓葬以及窖藏中频繁出现,在海外的贸易遗址也常有发现,南宋之后,龙泉窑更成为供应海内外瓷器需求的重要窑场。

长颈盘口瓶在北宋汝窑、南宋官窑中相当常见,是官方喜爱的瓷器样式。龙泉窑则喜爱在长颈两侧加上鱼形耳或凤形耳。这件凤耳青瓷瓶的双耳表面装饰有印纹,纹路细緻,凤纹的头部以及翅膀羽毛清晰可见。釉色粉青,莹润光亮,匀淨无瑕,与两件典藏于日本,由天皇命名为「千声」和「万声」的青瓷凤耳瓶相同,都是龙泉窑中最精美绝伦,令人讚歎的作品。

鉴定南宋龙泉窑瓷的要点


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 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 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 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 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 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 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 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 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 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南宋龙泉窑瓷器的时代特征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动乱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后,到定都临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时间内,女真族仍没有停止他们野蛮的掠夺战争。随着金兵铁骑的长驱直入,南宋政府选择了唯一出路-逃亡。于是从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扬州、杭州、绍兴、宁波,直至入海至温州、台州,最后返越州(绍兴)、杭州。一路颠沛流离,风云难测。朝廷如此,民间的动荡更甚,此时生产力发展处于低谷。龙泉窑产品除了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时期。如作为冥器的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凸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龙泉窑原先使用的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因此这类釉一般显得比较薄而透明,光泽感强。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

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纵观南宋龙泉窑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型、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与理论界有人误认为是郊坛下官窑器,有人则冠以"龙泉官窑"。笔者认为,这批所谓的"龙官",其实是龙泉窑的仿官产品,它或许为满足郊坛下官窑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许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窑器而在龙泉仿烧。尽管这批仿官产品,由于在不同地点、不同胎釉、化学成分仍有差别外,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官窑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南宋的龙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区别,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