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古代瓷器瓶 古代青瓷器 古代瓷器三角

2021-05-22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瓶】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生产时代: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青瓷

陶瓷造型:瓶

说明:清雍正

瓶撇口,短颈,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腹部凸起两道弦纹,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清雍正时,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此特点一直保持到乾隆、嘉庆时期。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康熙瓷器苹果青釉瓶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苹果青釉瓶瓶撇口,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苹果青釉,色调柔和,釉面光润有开片。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青釉是我国传统的色釉,系以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类冰似玉,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釉瓷器进一步发展,在釉色控制技术方面更加娴熟,烧造出大量粉青、冬青、翠青釉等名贵青釉瓷器。

翠青釉 瓷器釉色名,青釉之一种,为明代永乐时所创。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泽淡雅,下部较浓重。

清康熙,高21.2cm,口径8.4cm,足径8.9cm。

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6.4cm,口径18.4cm,足径15.5cm

生产时代: 明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龙泉窑青瓷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明

尊口沿刻菱形纹,沿面刻卷枝纹,外环凸起乳钉纹。颈中部凸起,上半部刻缠枝花卉纹,下半部刻缠枝如意云头纹。肩上刻钱纹。腹部刻缠枝菊纹,辅以叶纹,空间饰篦划纹。近足处刻菊瓣纹。里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圈足宽厚。

此器纹饰精细生动,釉色莹澈明洁,清新雅致,是传世明代龙泉窑瓷器的珍品。其造型摹仿石榴的形状,但不拘泥,而是结合瓷尊造型的特点,力求使造型附合瓷器的特有本色。

明代龙泉窑的生产仍很兴旺,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明初的龙泉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明代龙泉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浑粗犷,在明代瓷器中别具风格。其釉层肥厚,色调虽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样青翠,却也保持了龙泉窑釉色淡青泛灰、明艳沉着的特色。

唐青釉双鱼穿带瓶赏析


唐黄堡窑青釉双鱼瓶

楼钢说古陶瓷之十二

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

楼钢(古陶瓷收藏鉴赏家)

这是一件唐青釉双鱼瓶。瓶制作成双鱼合体型,鱼口即为瓶口,小口园唇,高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器表光素无纹,肩部饰对称鱼眼,腹部双侧有鱼鳍及鱼划,两侧有四只贯耳便于穿绳提携。

鱼与人类的关联由来已久,鱼恐怕是人类最早能够获得的非植物性食物之一。世界古人类的生发和繁衍,无一不是泮水而生,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同样离不开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这与古人类捕鱼而食具有直接的关系。世界各地发现的远古岩画,狩猎、放牧、捕鱼等画面是出现得最多的。西藏任姆栋一号岩画,中心部分就是一条大鱼三条小鱼。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之中,鱼纹和水波纹是最常见的纹饰,足见鱼在早期人类生活之中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鱼纹同时也是图腾崇拜的象征。“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它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如果彩陶花纹确是族的图腾标志,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分别属于以鱼和鸟为图腾的不同部落氏族,马家窑文化属于分别以鸟和蛙为图腾的两个氏族部落。”还有学者认为鱼乃阴阳的象征,“鱼跃于渊,通乎阴阳”,太极图的核心就是两条向抱的阴阳鱼。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最下方就是两条相交缠的鱼形图像,并以此支撑着现实世界。

历代出土陶瓷器中,以鱼纹做辅助纹饰的常见,但以鱼形为主体的并不多见。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三彩双鱼瓶,山东省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唐三彩双鱼瓶,这两件均为陶器,贯耳装在在鱼鳍之上。而此件藏品贯耳装在鱼腹之下,使鱼的形象更加完整,构思可谓巧矣,同时,其双鱼合体的形制也与阴阳鱼的概念相吻合。

(本版所刊文章均为作者特约所撰,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赏析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

楼钢说古陶瓷之十

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

盘口、直颈、丰肩、园鼓腹、平底;盘口下对称有两条小系,肩上四面有六条桥型系,呈两双两单状排列;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密的深色纹片,积釉处呈绿色;平底无釉露浅灰色胎,胎质较为酥松有孔洞。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地改变釉子的配方,使得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成熟青瓷”正真定型并就此延续到了今天。

中国在西周时就烧制出原始青瓷,东汉末年转变为成熟青瓷,但是直到晋代还是不稳定,釉面太薄没有质感,釉层附着力差,出现许多缩釉点或者釉斑,影响了瓷器的美观。南北朝时东南窑场的窑工们不断地修改釉子的配方和烧制工艺,希冀能烧造出更完美的瓷器来。

对比晋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时瓷器的釉层大大加厚,基本上已经没有缩釉点和釉斑,外观质感要强得多。但是问题接着又来了,就是釉层加厚以后,玻璃相强,使原来就存在的釉层膨胀系数和瓷胎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釉层开片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这种窑病也使得釉层极易脱落,因此流传下来的南北朝瓷器绝大部分都有开片且釉层剥落严重,甚至许多原来及其精美的瓷器也因此变得斑驳陆离。直到南北朝晚期至隋,窑工们才最终找到了平衡点,彻底克服了釉面开片剥落的问题,中国的瓷器最终得以定型并由此开始延绵千年。

这件盘口壶是很典型的南北朝青瓷,造型大器,敦实厚重,釉层虽有开片却无剥落,保存十分完好,因而也是十分难得的了。同类的盘口壶在江西省博物馆有收藏。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

上海君道现南宋官窑青釉鬲式炉


北宋"靖康之难",宋高宗赵构迁移东南,定都临安(今杭州)。于绍兴十三年,由皇家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并在杭州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南宋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宫廷及达官贵人所需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延续,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紫口铁足,为旷世挚珍,历来声价奇巨,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云:“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明高濂在《遵生八笺》对其评定等级曰“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至今南宋的两处官窑—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和老虎洞修内司的遗址均已经考古发现。官窑瓷器中青釉鬲式炉是南宋时期烧制,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存世罕少,此鬲式炉即为异常难得的隽品。

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

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鬲,音同“立”,古代炊具),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南宋龙泉窑同样烧制鬲式炉,但由于官窑为贡品,极其珍贵,故龙泉窑鬲式炉其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一直在官窑之下。曾经在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 目前市场上官窑青釉鬲式炉出现的极少,成交的更是罕见。

此次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征集的就是宋代官窑青釉鬲式炉,口径:7.3cm 通高:7.2cm,鬲式炉表面青釉依稀还留有青釉的痕迹,大部分已脱落。此炉式样古朴,三足等距,雅致大方,胎体应是黑褐,自有历千年而不泯之风骨,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此器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体现出淡恬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展宋人崇尚纯净一色的审美品味。可惜青釉脱落,已不见当日之繁华与辉煌,若是恢复原样必是价值连城。

区分青釉刻花瓶与玉壶春瓶


自宋以来,以注酒或用作插花的玉壶春瓶,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玉壶春瓶原以“玉壶先春”的诗句而得名。它造型上的特点是敞口、细颈、颈中央微敛,由颈向下渐宽并过渡为垂腹,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下为圈足。这种瓶式定型于宋代。

关于玉壶春瓶瓶式的演变,还少有人研究,虽各有说法,也不中肯。笔者收藏一只青釉刻花瓶,造型近似玉壶春瓶。瓶高19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6厘米(图1)。呈敞口,口沿有1.3厘米宽边,边微向上卷,如碟。颈与腹相连,椭圆形,略如橄榄,下为假圈足。纹饰采用明文凹雕手法,亦即刻花,即在瓶坯未干透时,利用竹、骨或铁质锐器,进行直刀刻划,落刀因此较深并起刀线。先自口以下4.8厘米处,刻划一细一粗弦纹两周,弦纹以上刻划斜“S”形仰莲瓣纹、瓣圆,上有凹线,共计10个。瓶腹主纹饰是与瓶腹几乎等大的盛开牡丹花一朵,花两侧各配风吹欲卷的牡丹叶一片。虽寥寥几笔,刀法与笔意相随,线条活泼奔放,栩栩如生。腹下刻划宽线弦纹5圈,弦纹用坡辙刀痕,先直划一刀,再从旁斜削,使之有立体感,具耀州窑典型风格。瓶底平,有直径2.5厘米浅圆圈(图2)。除胫及底露胎外,其余均施青釉。烧成后釉色青黄,间有灰色,釉层中且有星星点点的奶白色,一如霉斑。露胎的胫部及瓶底露出黄褐色胎骨,与青釉交相辉映,对比分明,反映了其样式质朴,刻划工艺巧妙,釉色精美的艺术效果,达到造型与装饰的和谐与完美统一。

笔者以为此瓶近似玉壶春瓶而又不是玉壶春瓶的原因,主要区别是在颈部。此瓶颈与腹相连,用刻划仰莲瓣表示其为瓶颈,与玉壶春瓶的细颈则相去甚远。因此,可以肯定,青釉刻花瓶烧造的时间早于玉壶春瓶瓶式的形成期。制瓷工匠就是在青瓷刻花瓶的基础上,以实用和美学的观点,仿越窑装饰之长,经过不断的实践,渐收缩其颈部使之变窄,易于握持;保持硕腹宜于装容;并使口沿斜势坦出,适于酒水注入及斟出。冥思苦想,日臻完善,终于演变为宋代酒具优美的瓶式——玉壶春瓶,成为耀州临汝和定窑烧造的常见品种。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瓷器收藏鉴赏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瓷器收藏鉴赏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瓷器收藏鉴赏

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

盘口、直颈、丰肩、园鼓腹、平底;盘口下对称有两条小系,肩上四面有六条桥型系,呈两双两单状排列;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密的深色纹片,积釉处呈绿色;平底无釉露浅灰色胎,胎质较为酥松有孔洞。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地改变釉子的配方,使得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成熟青瓷”正真定型并就此延续到了今天。

中国在西周时就烧制出原始青瓷,东汉末年转变为成熟青瓷,但是直到晋代还是不稳定,釉面太薄没有质感,釉层附着力差,出现许多缩釉点或者釉斑,影响了瓷器的美观。南北朝时东南窑场的窑工们不断地修改釉子的配方和烧制工艺,希冀能烧造出更完美的瓷器来。

对比晋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时瓷器的釉层大大加厚,基本上已经没有缩釉点和釉斑,外观质感要强得多。但是问题接着又来了,就是釉层加厚以后,玻璃相强,使原来就存在的釉层膨胀系数和瓷胎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釉层开片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这种窑病也使得釉层极易脱落,因此流传下来的南北朝瓷器绝大部分都有开片且釉层剥落严重,甚至许多原来及其精美的瓷器也因此变得斑驳陆离。直到南北朝晚期至隋,窑工们才最终找到了平衡点,彻底克服了釉面开片剥落的问题,中国的瓷器最终得以定型并由此开始延绵千年。

这件盘口壶是很典型的南北朝青瓷,造型大器,敦实厚重,釉层虽有开片却无剥落,保存十分完好,因而也是十分难得的了。同类的盘口壶在江西省博物馆有收藏。

仿哥釉塑贴三羊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7cm,口径7.3cm,足径9.8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颜色釉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雍正

瓶口呈浅笔洗状,细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撇足。瓶身凸起弦纹4道。瓶里外及足内满施仿哥釉,灰黑色的纹路迂回交错,分割釉面,使平静的釉面产生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瓶胫部塑贴三羊,呈酱黑色,姿态各异。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主持窑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种釉彩已达57种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饰三羊,因“羊”与“阳”谐音,故寓意“三阳开泰”。《易经》云:“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喻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人们常以“三阳开泰”寓意岁首吉祥,祈祝国运昌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