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三大鉴别方法

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三大鉴别方法

古瓷器鉴别方法 玻璃和瓷器怎么鉴别方法 陶瓷艺术

2021-05-22

古瓷器鉴别方法。

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三大鉴别方法,仿古陶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可。

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陶瓷真伪的鉴别方法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陶瓷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瓷器的鉴别方法


瓷器的鉴别方法:购买瓷器有个“四字诀”,即“看”、“听”、“比”、“试”。

“看”就是要将瓷器上下内外细细观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洁润滑,有无擦伤、小孔、黑点和气泡;二看形状是否规整,有无变形;三看画面有无损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须放置平稳,无毛刺。

“听”就是听轻轻弹叩瓷器时发出的声音。如声音清脆、悦耳,则说明瓷胎细致密实,无裂损,在高温烧成时,瓷化完全。如声音喑哑,就可断定瓷胎有裂损,或者瓷化不完全,这类瓷器经冷热变化,易开裂。

“比”就是比较。对配套瓷器,要比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画面装饰是否协调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珑瓷,因为青花呈色随烧成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颜色有深有浅,一套几件乃至数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显差异,这套瓷器就大为逊色了。

“试”就是试盖、试装、试验。有的瓷器带盖子,有的瓷器由几个元件组合而成,在挑选瓷器时,别忘了将盖子试盖一下,将元件试组装一下,看看是否合适。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观音,能自动滴水;九龙公道杯,酒斟满到某一位置,会全部漏光。所以要试验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

以上内容,是精心为广大初识瓷器的瓷友及网友辨识瓷器的几项基本要素做的一个简单概括。

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


嘉靖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的古朴凝重,和前朝的瓷器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等制作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工艺比较粗糙,不太重视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也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是官窑所制造的小件器物则要精细很多。虽然说工艺没有太多优势,但是在制作水平上有所突破,下面我们来看下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都有哪些?

一、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1、道教色彩纹饰盛行

之所以在瓷器上出现了很多的道教纹饰,主要是因为嘉靖帝尊道教,所以在当时所制作的青花瓷器上就很经常会看到八卦、云鹤、鹿鹤等道教纹饰。而在花纹图案上也更加的华丽复杂,在形象上比较生硬,没有前朝那么生动。这个时期的龙纹还是猪嘴龙,显得格外的憨态可掬。

2、色调为回青,蓝中泛紫

嘉靖官窑青花瓷所使用的色调是“回青”,颜色十分的浓烈,蓝中泛紫。拥有很多中色泽,使用不同的青料制作而成,而官窑中之所以可以制作出如此典型的浓翠艳丽的青色,就是因为千锤百炼经过多次的配比后所产生的效果。

3、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嘉靖青花瓷器在品种和颜色上都非常的丰富,在色调上多为大红大绿,给人的感觉十分的古朴艳丽。青花瓷的特点多为颜色名亮,可以看到明显的用笔涂抹的痕迹。

二、嘉靖青花瓷器如何进行辨别?

1、辨胎釉:在底足胎釉的连接处大多都有火石红

明嘉靖时期的青花瓷在胎质上已经是没有前朝那么的精细、致密洁白,胎色中大多科见白中闪灰,而胎质较为干涩,里面有较多的空隙。

2、辨纹饰:线条如硬笔绘制而成

嘉靖青花瓷器的纹饰大多数使用的是双线勾勒填色法,所以在轮廓线条上会比较硬朗,就像是使用硬笔绘制而成的一样,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回青料晕散的情况,而青花填色也进化成那个会出现溢出线外的现象。嘉靖青花瓷器在纹饰画风上会显得较为稚拙,就好像是孩童绘制的一样,在纹饰上有繁缛的趋向,画面缺乏层次。在纹饰中的人物、动物等元素经常会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比如婴戏纹中的孩童往往脑袋的比例要比身体大很多,而麒麟瑞兽又显得老态龙钟。

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窗帘,在进行收藏的时候不妨可以参考,从而让价值更好的体现。

嘉靖青花瓷器价格参考:

1: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尺寸:高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与明代其它帝皇相比,明世宗嘉靖皇帝继承大统出乎其人生意料,一夜之间由藩王脱胎贵为天子,因此他比谁都深知荣华富贵得来之不易,对帝皇生活的痴心眷恋成为他祈求神灵、信仰道教方士的主要动因。正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所言「世宗起自藩服,入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惟备幅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嘉靖二十一年他更是不问朝政,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当时宫殿所饰之物均为道教仙人众神、灵符祥瑞之类,其中瓷器一项也不例外。据嘉靖本《江西省大志》卷之七「陶书」一章载录嘉靖八年至三十八年里烧造御瓷的名目,当中不乏道教色彩浓厚的器皿,例如「二十一年 青花白地八仙过海罐一百(件)」、「二十三年 青花白地外海水苍龙捧八卦寿比南山久福如东海深里三仙炼丹花碗二千六百(件)」、「二十七年 青花白地龙凤群仙捧寿字花盆五千(件)」、「三十年 青花白地外四画神仙里云鹤花盘一百(件)」「三十一年 白地青花里八仙捧寿外云龙花盘二百五十(件)」等,而且检阅其全部名目记载,发现嘉靖二十年前后道教色彩浓重的器皿开始大肆出现,应该与嘉靖皇帝二十一年移居西苑潜心修道密切攸关。御器当中有葫芦瓶一式,颇为嘉靖皇帝所爱,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大小各异,为道教题材的造器与纹饰结合的佳例,富具时代气息。而本品为嘉靖御瓷葫芦式瓶当中非常珍罕的一类,其上下腹均丰硕圆润,口部细直,圈足高深外撇,颇见豪迈古拙之气。其口沿与束腰均绘缠枝灵芝纹,上腹上下饰变形莲瓣纹和蕉叶纹,中间主题图案则是五仙行乐图,见有寒山凌波戏水而行,刘海骑金蟾腾飞,拾得携帚而坐,似与执杖佩葫芦仙人对语,后面松下仙人则执笔书卷,神态悠然。下腹主题为群仙贺寿图,场面热闹非凡,共有十三位仙人为寿星祝寿。见寿星端坐石上,泰然自得,观刘海为之戏蟾,众仙献寿,见有捧灵芝托蟠桃者,持宝瓶敲鱼鼓者,吹紫箫鸣玉板者,络绎不绝,气氛喜庆祥和。圈足外侧锦地四开光绘折枝瑞果纹。其青花一色浓妍泛紫,为回青典型之特征,绘画繁缛细致,众仙仪态不一,生动逼真,各见精彩,尤以寒山拾得为佳,拙朴木讷,又不失活泼、诙谐,与嘉万时期画家尤求所作《寒山拾得图》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画手技法不凡。底款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体稚拙古朴。

本品装饰造型独见嘉靖一朝出现,后来万历时期继承嘉靖御瓷葫芦式瓶的众多式样,唯独缺失此类。结合其绘画风格、青花发色和款字等诸种特征,佐证以前述文献记载,估计其制作时间应是嘉靖中期,流行时间极短,故制作数量罕少,除本品贺寿图以外,相同造型尚见其它纹饰如见香港苏富比198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第53号「明嘉靖 青花松鹤寿字葫芦瓶」,主题纹饰绘福寿云鹤仙鹤图,高为45.5厘米,和香港佳士得200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第620号「明嘉靖 青花云鹤纹葫芦瓶」,主题纹饰为上书「风调雨顺」下书「国泰民安」云鹤海水图,高47.2厘米,均不及本品尺幅之高。与本品构图相近的其它造型葫芦式瓶尚可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明嘉靖 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高58厘米,亦为嘉靖御瓷之佳品。

2:明嘉靖青花龙凤纹活环双耳瓶(一对),尺寸:高17.7厘米;高16.5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5,640,000 ,成交时间:201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单排楷书款。

青花活环耳瓶,乃明代御窑最为传统的样式之一,于嘉万年间尤为盛行。此形制乃源自古青铜投壶造型,早于洪武时期内府便有烧造,见美国旧金山美术馆藏一例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因器形典雅肃穆,当为供器。嘉靖时期承袭此瓶式,亦符合当时信奉道教之时代背景。

此明嘉靖御用青花凤纹活环耳瓶,造型小巧规致,遍身青花瑞福图式,仙气袭人,应为帝王掌中把玩之物。通体施釉,青花装饰,口沿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观其双耳活环处,轻薄纤细,成形不易,尤可窥彼时官窑烧造工艺之高度。完整保存至今,实属难得。本瓶以云凤纹为主饰,自上而下环饰多层纹样,纹饰虽层层相隔,实则互为呼应。凤凰展翅飘尾,尾部毛发呈锯齿状,画风朴拙奔放,富集时代特征。且见四周伴以祥云纹,仙气缭绕,道教色彩甚浓。明世宗祈愿万寿无疆,喜好祥瑞图式,下必趋之好之,故令此种纹饰于嘉万年间蔚然成风。嘉靖青花以石子青与回青料配合使用,最是独特,不见成化青花之浅淡,亦无永宣铁锈斑之冷峻,自是鲜亮艳丽,诚如《陶说》所称“幽菁可爱”,与人以浓烈而自然的美感。此瓶釉色肥腴莹润,青花色泽明亮,甚具嘉靖青花之时代特征。此形制虽非少见,而制作却不流于形式。尤其青花纹饰之绘画,笔意潇洒,着色自由,乃匠心所至也。此式铺首衔环双耳瓶的原型来自周代盛酒之具—青铜壶。宋代金石学兴起,尚古之风盛行,青铜壶与其它商周古物一起得以出土,并被好古者收藏和摹制。宋室南渡之后朝廷对礼制的匡复和修订不遗馀力,极大推进礼器的复古思潮,确立新式礼器的功用,此式铺首衔环双耳壶随之更多地向礼器性质转变,其材质也在多元化发展,其中瓷制者日益风行。在元代此式瓷制瓶开始成对供奉于神台前,已成制度,并且被元代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广泛生产,质量高低不同,充分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如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所藏的著名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龙纹瓶因其铭文“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一副”而明确其作为神前供器的身份,亦可以证明,此式样的花瓶是与香炉配套使用。明承元制,洪武和永乐时期内府继续在景德镇烧造此式供瓶,可证实物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和1983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永乐地层出土甜白釉铺首衔环耳瓶。永乐时期内府供器的组合已确立为“五供”之制,沿用至清初。明代“五供”所指为一炉、二烛台、二供瓶,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佛道两家在内的所有天地神灵及先祖等祭祀场所中均予以供设。例如永乐皇帝的长陵明楼前设置石五供一套,当中一对铺首衔环的花瓶,形制与瓷供瓶相同。目前所知完整一套明代瓷质五供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嘉靖霁蓝釉地金彩凸云龙纹五供”,这可让我们窥知嘉靖一朝供器的面目,其供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嘉靖青花云龙纹双耳瓶”形制纹饰一样,原本耳上有环,后损毁。据此我们可以确认在嘉靖时期,凡是此式样的瓷瓶均是供器。故宫同类藏品还有“嘉靖青花五灵图活环耳瓶”,“嘉靖青花云凤纹活环耳瓶”,尤其后者装饰八卦之“离”卦符号,更加可以判明它是专供道教敬奉之用。而本件拍品则是上述宫中供器之一,其形庄重典雅,釉汁厚润泛青,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长颈凸起弦纹二道,两侧饰对称兽首耳下衔圆环,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而兽首缩小,耳洞变大,与圆环大小相近,是此时造型演变的特点,瓶腹绘青花云龙纹,躯干蟠曲,灵活矫健。下承覆盘式平底,纹饰层次繁密。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泛紫,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时人王宗沐《江西大志 · 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此瓶青花发色妍美正是成熟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皇室供器体现着朝廷对天地神灵、圣贤先祖的敬畏与膜拜,被赋予尊崇与神圣的地位,务必精心制作,小心使用。在明代御窑烧造当中供瓷的数量与其它瓷器相比少之又少,而且在宫中使用时间长久,历数十年而不变,若一旦损毁,再行更换时已是另一朝天子,又该烧造新年号的供瓷了。因此,此铺首衔环双耳瓶流传至今已属珍罕之品。

3:明嘉靖青花庭院婴戏纹罐,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11,000,000,成交价: RMB 12,075,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罐直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通体绘青花婴戏图。众童子姿态各异,活泼可爱,三三两两相簇,或坐而刻苦攻读,或嬉戏游玩,有的拖车,有的斗蟋蟀,有的骑竹马,形象地表现出儿童在嬉戏中生动活泼的姿态,各个生动传神。肩部饰一周“卍”字纹锦底,等距开光内绘折枝花果,足墙为莲瓣纹,器底正中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整器画面将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表现而出,这正和受儒家教育的中国传统文人淡泊的思想符合,也与道教所推崇的无欲思想所契合。图纹布局疏密有致,画法层次丰富而不乱,画工古拙而朴实,胎釉精良,釉层厚腴,青花发色艳丽纯正,为嘉官窑难得之佳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婴戏罐极为相似,可资参考。嘉靖时期,青花以回青为原料,色泽鲜艳明亮。此器胎骨厚重,釉色肥腴莹润,甚具嘉靖青花的时代特色。嘉靖朝瓷画风格以古拙著称,画面富有童趣,随意、夸张,对后世的瓷画风格有极大的影响。嘉靖时期婴戏图的表现内容较前朝明显增多。而此题材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与受儒家教育的中国传统文人淡泊的思想符合,也与道教所推崇的无欲思想所契合,显示万历帝崇敬道教的时代特征。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二十八章》)意思大致为: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这是天下人的榜样。能够做天下人的榜样,就能保持好的德行,虚怀若谷的处于无极的境界。虽知荣耀的珍贵,却能怀谦卑柔软之心,就像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德行富足,自然朴实。朴木经过适当的加工后,就可成为有用的器具。圣人用谦卑柔软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去造福社会大众,自然就成为百官之长。所以,阴阳共存、刚柔并济行事,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上顺之道,不可分割独施。在道教思想体系中,“元婴”的概念极其重要。道教十分重视保持“婴儿”、“赤子”的状态,元婴的修炼也是内丹修炼的一种方式,此种修炼方式在道教中真实存在,元婴即是指修真之人凝聚全身元气,化成的一个纯能量体的自己,为了寻求本性而练化元神。嘉靖帝本人笃信道教,婴戏题材也是道家“修炼元婴”思想的图像化体现。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曾提出其“童心说”的文学观念。他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其在文章提出,“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李贽以“童心”说来做为孔孟之道的对立面,认为“道理闻见”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他所说的童心是“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答邓名府》)。

4:明嘉靖青花赶珠云龙纹(江山万代)图盖罐,尺寸:高66.5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0,350,000 ,成交时间:2011.11.25,拍卖公司:荣宝斋(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首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中国的青花瓷,在明代以前有三个发展高峰。一为元青花,二为永宣青花,三为嘉靖青花。这件青花大罐规格高大,釉色完美,从明代传承至今,殊为难得。罐直口,大腹,内凹平底。盖罐通高66.5厘米,器型宏大,体量惊人。胎质细腻。口沿略向外卷,短颈,弧肩,鼓腹,平底。上覆平顶盖,宝珠纽。器盖绘云龙纹,间以“寿”字;肩部饰缠枝莲纹一周,腹部绘海水、山石、灵芝、“寿”字,面目狰狞的五爪巨龙作腾跃之状,矫健有力的穿行于云海之间;近底部绘一周如意纹。器为细砂底,中心一圆形地带施白釉,以青花书写双行楷书款“大明嘉靖年制”。为明代嘉靖朝御窑产品。这件盖罐造型浑厚雄伟,绘制精美,构图严谨,画面疏密有致。青花色调翠蓝泛紫,浓艳明丽,呈现典型的嘉靖青花特征。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颇具异国风情。明代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明嘉靖帝朱厚熜崇信道教,醉心炼丹祈求长生不老,这在此罐所绘的灵芝、“寿”字上都有所体现。作为主题纹饰的龙纹形象醒目,昂首奋爪,威风凛凛。《说文》十一中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几千年来,龙被视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广施于皇家王室的建筑、车舆、旗帜、衣冠服饰、日常用具等。在明代,五爪龙的纹样只有帝后可用,品官用龙则皆绣四爪。若蒙御赏才可用五爪,但只可称“蟒”,不得称“龙”。这件盖罐上的五爪龙纹饰体现了显赫的皇家气派,配合盖罐的硕大器型,令人叹为观止。盖有小修。

5:明嘉靖青花龙穿花纹大缸,尺寸:口径71厘米;高36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RMB 8,580,000 ,成交时间:2007.12.18,拍卖公司: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此龙缸是从一位英国收藏家回流国内的巨型陶瓷龙缸,缸体高36厘米,上口直径70.7厘米。缸形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龙缸外壁用青花饰一条龙穿梭在两束莲花之间,画风古拙,青花发色艳丽。大缸口沿处落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一横官窑款,字体古朴端正。此缸为明代嘉靖朝(1522-1566)生产,传世品极为少见,是难得的明嘉靖大件官窑瓷器,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此前,它曾被收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Palmer艺术馆内。大龙缸是皇宫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盛水防火。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不太注重修胎,底心下凹和塌陷。釉质肥厚泛青,青花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嘉靖朝成功掌握烧制大龙缸的技术,是难得的成就。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坐是为虚费甚巨,而人莫教言。"可见龙缸的制作技术复杂,烧制困难。据史料记载“明初年有龙窑32座,后将其中16座改砌为青窑,仍存16座专烧龙缸。”龙缸由于器形巨大,十分难烧,有专人专窑烧制。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也称为“大匠”,另外还有敲青匠、画匠和各种夫役。烧造龙缸耗资成本巨大,倘火候不当就要裂口,青土缺乏同样制不成功,因此很难烧造出一件完整的龙缸,当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史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陆定新,因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只得到窑上学艺。他性情刚直勇猛,而待人宽厚仁慈。嘉靖皇帝需要龙缸,派太监潘相到御窑厂督造。因龙缸不易烧制,工匠无人敢接掌管窑火的差事。陆定新毅然承担其责。但经多次烧制,没有一个成品。太监潘相大怒,下令重责窑民,然而龙缸依然烧制不出。潘相又下令对工匠窑民进行断粮和殴打。几天之内便有五人相继死去,眼看同伴受此苦役之累,陆定新遂于夜间面对熊熊烈火,奋身跳入窑中。翌日开窑,龙缸竟成。众人无不泪下,收其遗骸葬于凤凰山下。窑民感其英烈,在窑厂旁建祠一座,以示缅怀和纪念。这段记载不免带有传奇色彩,但明代为烧制龙缸,确有用女子祭窑的事件。这传说在史料中也有记载来印证:唐英《陶人心语》中《龙缸记》青龙缸,邑志《浮梁县志》载:前明神庙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而舍身而成。所以后来景德镇每窑口烧窑前必须先祭拜这位“火神童公”,这一习惯延续至今。嘉靖四十一年,在督工大臣的监督下烧出了12口青花瓷缸后,欲返京领赏。临行前,摆下酒宴,请掌管烧制火候的工匠来饮。席间,这位督工大臣问工匠:“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若朝廷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还能烧出更好的瓷器?”工匠不解其意,回答道:“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暗派人在工匠杯中施放毒药,将其毒死。自此,景德镇再也烧不出精美的青花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许多古玩瓷器艺术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大龙缸历经数百年战争洗礼,朝代变迁,社会动荡及自然灾害,能保存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6:明嘉靖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尺寸:高37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8,200,000 ,成交时间:2010.12.22,拍卖公司:未来四方集团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瓶撇口,长颈,溜肩,圆腹下垂,高圈足,足内署有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瓶分四层装饰,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此瓶造型清瘦、优美,青花发色青翠闪紫,画面满而不塞、繁而不乱,笔致劲挺、流畅,分水均匀,十分难能可贵。

7:明嘉靖青花赶珠云龙纹「江山万代」图盖罐,尺寸:66.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5,720,000 ,成交时间:2006.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8:明嘉靖青花翼龙纹双耳活环洗口瓶,尺寸:高22厘米,估价:RMB 4,200,000 ~ 6,2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0 ,成交时间:2016.12.22,拍卖公司:保利华谊(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式铺首衔环双耳瓶的原型来自周代盛酒之具—青铜壶。宋代金石学兴起,尚古之风盛行,青铜壶与其它商周古物一起得以出土,并被好古者收藏和摹制。宋室南渡之后朝廷对礼制的匡复和修订不遗余力,极大推进礼器的复古思潮,确立新式礼器的功用,此式铺首衔环双耳壶随之更多地向礼器性质转变,其材质也在多元化发展,其中瓷制者日益风行。在元代此式瓷制瓶开始成对供奉于神台前,已成制度,并且被元代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广泛生产,质量高低不同,充分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如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所藏的著名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龙纹瓶因其铭文「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一副」而明确其作为神前供器的身份,亦可以证明,此式样的花瓶是与香炉配套使用。明承元制,洪武和永乐时期内府继续在景德镇烧造此式供瓶,可证实物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和1983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永乐地层出土甜白釉铺首衔环耳瓶。永乐时期内府供器的组合已确立为「五供」之制,沿用至清初。明代「五供」所指为一炉、二烛台、二供瓶,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佛道两家在内的所有天地神灵及先祖等祭祀场所中均予以供设。例如永乐皇帝的长陵明楼前设置石五供一套,当中一对铺首衔环的花瓶,形制与瓷供瓶相同。目前所知完整一套明代瓷质五供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嘉靖霁蓝釉地金彩凸云龙纹五供」,这可让我们窥知嘉靖一朝供器的面目,其供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嘉靖青花云龙纹双耳瓶」形制纹饰一样,原本耳上有环,后损毁。据此我们可以确认在嘉靖时期,凡是此式样的瓷瓶均是供器。故宫同类藏品还有「嘉靖青花五灵图活环耳瓶」,「嘉靖青花云凤纹活环耳瓶」,尤其后者装饰八卦之「离」卦符号,更加可以判明它是专供道教敬奉之用。而本件拍品则是上述宫中供器之一,其形庄重典雅,釉汁厚润泛青,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长颈凸起弦纹二道,两侧饰对称兽首耳下衔圆环,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而兽首缩小,耳洞变大,与圆环大小相近,是此时造型演变的特点,瓶腹前后各绘青花升降穿花应龙,上下呼应,躯干蟠曲,灵活矫健。下承覆盘式平底,纹饰层次繁密。上绘有翼飞龙——应龙。应龙是明代御瓷装饰的重要瑞兽之一,始见于宣德时期。《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另据《述异志》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泛紫,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时人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此瓶青花发色妍美正是成熟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皇室供器体现着朝廷对天地神灵、圣贤先祖的敬畏与膜拜,被赋予尊崇与神圣的地位,务必精心制作,小心使用。在明代御窑烧造当中供瓷的数量与其它瓷器相比少之又少,而且在宫中使用时间长久,历数十年而不变,若一旦损毁,再行更换时已是另一朝天子,又该烧造新年号的供瓷了。因此,此铺首衔环双耳瓶流传至今已属珍罕之品。

9:明嘉靖青花鱼藻纹大缸,尺寸:高39厘米,估价:RMB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0 ,成交时间:2014.12.07,拍卖公司:北京盈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

本品形制巨大而气势磅礴,造型饱满端庄,青花发色浓妍夺目,胎质厚重坚致,釉色滋润泛青,布局层次清晰,口沿以缠枝莲纹装饰,缸身上下绘莲瓣钱纹为辅助装饰,规整疏朗,而主题画面则为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四种吉祥鱼饰,辅以水藻纹,是为嘉靖官窑最具表现力的“满池娇”装饰。若以绘画而论,则“满池娇”并非以嘉靖为最早,但嘉靖官窑在“满池娇”画面的运用上是最为成功的。试以本品而论,则可见其绘画之线条并非如明早期官窑或稍晚之清代官窑那般工致细密,然则古拙有力,运笔恣肆而不失神韵,在鱼儿与水藻的空间分布上亦是十分自然,绘者似未刻意经营画面空间,然而此类“满池娇”画面则给人意蕴无穷之感,因为它质朴自然的生动,得以更好展现诸鱼无拘无束之游姿。近口沿处落青花楷书六字款式“大明嘉靖年制”亦是古拙遒劲,一如其画面风格,此类官窑风韵实在耐人寻味,为嘉靖御瓷之中风格别致的一类隽品。传世所见嘉靖官窑瓷缸多为口大底小的斗形式样,而本品则沿袭明代正统瓷质龙缸的形制,直口内斜,丰肩深腹,为嘉靖官窑绝少出现的造型,查阅目前公私收藏资料未见与之相同者,惟见香港苏富比1996年春拍第0336号拍品“嘉靖青花狮子滚球纹大缸”,造型和纹饰布局与之相同,可资参考,只是主题纹饰改为狮子滚绣球图,现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典藏。此式胎壁厚重、形体巨硕的瓷缸,景德镇自明代以来统称为龙缸,但对绘画鱼藻纹者在嘉靖时期则有专门名称“鱼缸”,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省大志·陶书》对此有详细记录:“(烧造前的尺寸)大样鱼缸:高二尺八寸、阔三尺;二样鱼缸:高一尺八寸、阔二尺五寸;三样鱼缸:高一尺六寸、阔一尺五寸。”以本品的尺寸比例应归入“三样鱼缸”。有明一代龙缸(鱼缸)的烧制分别为宣德、正统和嘉靖、隆庆、万历五个时期。龙缸制作困难,仅烧制就需要历时十九天,且成器者“百不得五”,极容易变形疵裂。烧制龙缸有专门的窑炉,名曰“大龙缸窑”,《景德镇陶录》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鱼缸大样、二样者,止烧一口。瓷缸三样者,一窑给砌二台,则烧二口。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称以‘龙缸窑’名之。”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也称为“大匠”。御器厂自明正统停烧以来,历经一百余年之后,至嘉靖朝再度重新成功掌握烧制大龙缸的技术,成为当时难得的一大成就。

瓷器简易鉴别方法


作为购买者,总是希望买到好的瓷器,那么,购买中怎么鉴别瓷器的档次呢?民间收藏委员会文玩分会的杨克贵先生和马冀良先生针对不同购买群体分别介绍了不同的鉴别方法。

高档瓷器鉴别法

1、瓷器胎质:胎质一定要疏松,敲打时,声音必须清脆。买仿古瓷的时候,一定要分年代判断胎体的薄厚程度。比如,定窑分为南定和北定,北定的胎体一定是厚的,南定的胎体是薄的。

在购买瓷器的时候最好携带电筒。鉴别时,不要从里往外照(一般商家的做法),而是要从外往里照,然后观察瓷器内部的投影,用手摸瓷器,如果看到里面的影子是随着手而动的,就证明瓷器的胎薄。

马先生还介绍了怎样区分手工和机械制造的简单方法:手工制造瓷器,胎壁不均匀,摸的时候会有一棱一棱的感觉;机械制造的瓷器,表面非常均匀,薄厚程度相同。此外,机械制造瓷器的足非常低;人工制造瓷器的足比较高,而且沿内侧底部可以摸到一道足浆槽。

2、釉色:釉色必须准确、均匀。所谓釉色准确是指,民国以后制造的瓷器釉色为白色,清代生产的瓷器釉色为豆青色,这点在买仿古瓷的时候要注意。

3、画风:画风好。特别是在购买体积较大的瓷器时要注意区分手绘和贴花。贴花图案呆板,线条比较死。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棱角,这是由于贴花时使用胶水造成的。瓷器的边沿图案经常使用贴花,在贴花的结合处有时会出现接缝,或者左右两部分图案不均匀的现象。

4、器形:独特为好。

低档大型陈设瓷器鉴别法

1、瓷器胎体:胎体要均匀,不要出现塌胎的现象。

2、釉色、画风:只要掌握以上鉴别贴花和手绘的技巧即可。

即使购买贴花瓷器的时候也要注意仔细鉴别贴花质量的好坏,不要购买一些过于粗制滥造的贴花瓷器。

3、器形:瓷器的口平,底平即可。

另外,马先生还提醒顾客们注意,尽量选择固定、可靠的瓷器专卖店购买瓷器,一般商家不会欺骗这些固定的购买群。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鉴别方法


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是哥、汝、官、定、钧。因为存世的瓷器非常少,所以见不到实物,因此给瓷器鉴别带来了难度,今天给大家说一下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鉴别方法,方便瓷器爱好者怎么鉴别五大名窑。

1.定窑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曲阳自唐代起属定州(今河北定县),故名为之定窑。窑址距曲阳县城30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余脉。定窑瓷是我国最早的白瓷之一,是唐代开始,五代时发展,宋代盛行,除白瓷外,也烧酱釉、黑定、绿定等有色瓷器。定窑瓷在元中期已停烧了。定窑瓷器有的在底上有“官”、“新官”、“易定”的款字。定窑器、器形多、胎薄、釉有泪滴痕,有竹刷痕迹。在器面上有刻划的纹饰和印压的纹饰。纹饰线条活泼、流畅,在薄胎上的刻划深度适中,造型轻巧而又静雅,如龙头净水瓶、圆盒、盖罐等大小十分适中,花纹非常流畅,瓷枕与其他瓷胎造型都十分精美。

在曲阳烧出的定窑的胎瓷后,各地窑口大量学习制作,仿出了很多和定窑瓷相差不大的白胎白釉瓷,也烧制了一些酱釉,绿釉的定窑式样的瓷器,如:北方的辽制作了很多类似定窑的产品。但是由于工艺、技术、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原因都达不到真正的定窑标准,所以人们也同样称这些其他的窑产的定窑式产品为定窑系产品。因此要掌握真正定窑产品的特征才能在实践中认出真定窑产品还是窑系的产品。

定窑唐、宋釉的区别

唐定色灰宋发黄,宋时泪滴灰点唐。

南宋生硬北唐轻,黑定无色暗点藏。

注解

唐朝就有定窑,那时和宋早期的定窑相似釉色显白中泛灰,有灰点,北宋时发黄,南宋时瓷较硬重,而北宋和唐时较轻,黑定几乎无泡,黑中有灰白麻点。

定窑釉的老化

浮亮釉层脱不匀,釉面可见蝇翅纹。

气泡两层下层小,水泡在上鱼籽匀。

釉像油漆下干泡,鉴别定窑眼有神。

注解

表层釉老化后的亮度和脱釉处的亮度差别大不均匀,细看可见到脱釉处像苍蝇翅膀纹一样的小块块,俗称蝇翅纹,气泡上层比下层的大,上层是有亮度的水泡像鱼籽大小,下层是小干泡。釉面有点像油漆刷过的。有的件几乎全是干泡。

定窑看口看釉

定窑芒口胎白腻,积釉泪痕黄如玉。

注解

定窑芒口就是器的口沿没有釉,胎是白色、有牙白、赭白等等。胎和釉面细腻,有积釉泪痕呈流淌状、黄如白中微黄的玉色。

绿定鉴别

缘定胎色宋白黄,宋时泪滴厚釉长。

釉绿不均南北宋,釉绿若厚大泡藏。

注解

晚唐朝时就有绿釉器,宋代绿釉定瓷胎白中泛黄,绿釉明显不均有流淌现象,釉厚的地方泪滴较长,厚釉部位釉大泡。

真假定窑瓷

假定真定可辨说,真假泡儿差不多。

真定竹刷泪滴活,防品刷滴假相多。 注解

真泡亮光难见底,防泡见底光不多。

高仿得假定窑可辨认,真的定瓷泡光亮不见泡底,虽然真定釉面无贼光,防定贼光纹呆拙。泡大小稀疏差不多,但是单个的看一个泡的形状色泽是不一样的。假的从泡的外层能看到泡底部,而真的是不能看到泡底的。从器件的外壳也可看出色泽是否有贼光,真的纹饰竹刷,泪滴显活泼,假的呆板明显有假相。

定瓷年代窑系原因

唐定显白带泛灰,白青青白早宋成。

泛白用煤北宋晚,定窑系中各一堆。

定窑瓷中有鎏金,色料铜铁绿红黑。

唐代烧的白中泛灰,有的有灰点,白中泛青,泛青的在宋代时烧出,北宋晚期用煤烧过。定窑系是指各有窑的省仿烧的定窑器,但不能和河北曲阳的精品比。曲阳烧的为正宗,对镶嵌的器件要看锈色及撕开的端面,这样可以鉴别镶嵌金属器是真是假,定窑有镶嵌的器品。

定窑各年代釉层的观泡

定窑早期白泛青,层上大泡亮如珠。

深层布满小实泡,大泡齐列但稀疏。

乳白牙白鱼籽小,大小都有深小珠。

但比泛青泡要少,牙白层间大小出。

注解

早期定窑器件白中泛青上层泡大而亮,深层布满小实泡(干泡)大泡整齐而稀。乳白釉和牙白釉的泡像鱼籽,也可说像小蚂蚁卵,大小泡都有,小珠泡在深层。但是泛青色重的釉泡就少。

定窑观泡简句

小泡深密鱼籽珠,大泡青亮齐又稀。

乳牙二白大小泡,泡少层间大小出。 注解

同上,只是句子缩短,为方便背诵、记忆。

黑定紫定篇

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溶。

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挂紫金土砂行。

好似松香绞砂形,黑紫以铁来呈色。

控温掺铁比列灵,定窑瓷美变无穷。

注解

定瓷分白定、黑定、紫定、绿定、蓝定等。黑定和紫定是很突出的。在宋代烧成并且非常成功,都是白胎,器形很代表时代,是古瓷器中难得的。用三四十倍的显微镜看,在釉薄的地方有泡,色彩深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泡,泡大、小都有,每件器物之间也不一样,但它们釉层下都像松香调砂一样的雾沼沼的釉层。这要用定窑的各种特征去鉴别。但黑定紫定都是铁烧制成的,色度和沾紫金砂土釉浆的多少,和含铁情况有关。

白定、甜白、康熙分辨泡

三种泡儿一个相,胎色泡亮三种样。

青白黄干亮分清,甜白显干定泡亮。

康熙胎黄灰又干,釉色器底各有样。

注解

白定、甜白、康熙瓷的泡情况差不多,但是定窑亮泡多,甜白、康熙亮泡和定窑相比要少,康熙时期的瓷器的胎和泡黄灰色,而甜白显白和青色。当然从釉色,足型胎釉上也可以增加分辨因数和内容。

2.哥窑

在考古界和瓷器的专家目前多数认为南宋时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窑,兄建的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

哥窑紫口铁足、器形多仿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有尊、瓶、簋、炉、洗等。以供器为多,哥窑是宋五大名窑之一,专家学者对北宋哥窑认为这种类型的瓷最早源于河南省,而南宋官窑在浙江、乌龟山。《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书中说:迄今未找到确切的窑址。哥窑瓷器和官窑有些相似。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南宋产品都是浙江乌龟山一带烧造。

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如:官窑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

官哥瓷区分

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

紫口铁足官哥有,官窑口薄釉竖用。

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

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官哥区别要慎重。

注解

对官窑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铁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

哥窑窑址没发现,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注解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哥窑看泡线型口

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

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

细碎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

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

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于厚。

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

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 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

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条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

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注解

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显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是,短的小线,断线不长。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而汝窑大多数一直裹到足底,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观泡

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

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注解

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层浅变化小,均匀。

哥窑简句

哥窑像官但层上,小泡均匀少变样。

注解

同上篇。

官哥互比

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

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

玉质滑润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

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

注解

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扬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官窑

官窑是北宋兴起的一个官用窑,但北宋的窑址有说在河南开封地下的但至今没有找到,南宋的窑址在今杭州乌龟山西麓,南宋郊坛故址附近,故名郊坛下。对北宋官窑址迄今没定,因此说法不一,在宁云龙编著、杨静荣作序的《宋元瓷器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一书中又说根据史料和调查认为修内司官窑应在山西降县一带。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造型十分丰富、有香炉、鼎式炉、洗、瓶、尊、簋、盘等。造型古朴,其造型显得上扬,仿商代青铜器的器形多。胎随厚,但口薄挡手,胎密、质坚,胎色灰、灰黑、体重、有开片,称金丝铁线。铁线竖着走,金丝横着走,但金丝不穿过铁线。若穿过铁线,铁线是有距离的断线。开片中有蟹爪纹、冰裂纹、鳝血纹、百圾纹、鱼子纹等。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支钉痕迹比汝窑大而圆。支钉以三、五、七奇数为多见。烧制中用紫金土化妆胎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米黄色、釉面厚而晶亮,官窑基本没有发现带款识的。足底有釉。其支钉露胎处,因化妆土的原因小小的支钉处反映的色灰、黑、香灰都有。

在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过,但都不能烧出宋代所特有的特征和古朴的神韵。

3.官窑

紫口铁足官窑现, 釉细润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无釉, 烧后黑色都可见。

口部釉薄显胎骨, 粉青翠青价上万。

口诀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达到釉最薄,圈足无釉,有黑灰胎,也有开片,特点是金线粗糙并且稍细,不穿过铁线,粉青、翠青贵重。

官哥窑瓷辨

官哥难分不好瞅,一提就知有没有。

紫口铁足官更显,胎薄竖重紫薄口。

注解

官、哥之分,用手一提重量,再看口的厚薄及水渍走向,就可以断清楚是哥窑还是官窑,官窑口薄体重,水渍竖着走,而哥窑水渍是横着走。

宋官窑瓷

体薄如定口上扬,釉如龙泉淌口旁。

开封修内郊坛下,胎重坯薄产地详。

重超几倍薄如定,记住特点和特长。

亮如龙泉又似钧,开片如哥口薄当。

北宋胎薄南宋厚,南北宋朝可分详。

注解

器体口上扬,口的釉有流淌迹,有书称北宋官窑产在河南开封,南宋产在杭州乌龟山修内司郊坛下,胎质至密而重,相当定窑的几倍,亮如龙泉,也如钧,开片如哥窑,口薄、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

官窑瓷鉴

官窑胎薄光透坯, 釉厚多层有垂滴。

金线较多铁线少, 铁足深层香灰坯。

天灰蓝青如蜡润, 传世收藏沿世袭。

注解

官窑很少见。特别贵重,口诀中已基本说清特征和感观,书中说:“官窑几乎没有出土的,大部分是传世的。”

官窑看纯

官窑开片不简单,官窑横线少横穿。

官窑横线稍上细,好似牛毛认真观。

注解

器体薄、口显上扬,口沿边用手摸,有挡手感、口边釉有向下淌痕迹,口薄像定窑,相传产生在河南开封修内司郊坛下、胎至密而重,相当于定窑器的几倍、釉面好,光亮如龙泉,也像似好的钧釉瓷,开片如哥窑,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横线(金线)不穿过竖线(铁线)金线常有蟹爪纹,有的线如牛毛。纯的官窑器,烧的又好,又是宋代的很难找到。

官窑辨别

官胎黑褐灰浅灰,胎质坚密不是吹。

哥窑官窑重超汝,官窑坚重哥难追。

用手一颠知*,不离十才有真威。

造型端庄大堂用,小巧秀薄庙供威。

紫口铁足胎不厚,补口釉凸口褐灰。

开片线色是内出,器物少雕仿铜威。

开片色多大小有,多层泡儿釉中披。

官窑少有入土器,多是传世土来非。

釉色月白天青青,褐青黄青各青灰。

官窑历史多地烧,胎釉多变不是非。

注解

官窑胎黑褐、灰、浅灰都有,这是从露胎的足看的情况,胎质坚密,它同哥窑一样重量超过汝窑,但重量比哥窑还要重一些,用手一颠就感到重,造型古朴端庄,常用在殿堂礼祭当供器。一般小巧,胎重器口沿显薄,紫口铁足胎坚而比哥窑薄,外口的釉有凸起不平感,也有口不是紫色而发黄褐灰的,开片线迹由内应力运动而出,很少雕纹饰,大部分部件仿青铜器,开片大小都有,泡多层,不均。

官窑器入土的少,多传世器,器多月白、天青、褐青、黄青、灰青,这是因为官窑是很多窑烧的关系,所以胎色、釉色也多。元、明、清也都制作过官窑器,但都带有本朝代的特征,不能和宋官窑相比。

官窑哥窑区分的方法

历史官窑难区分,金丝铁线一样真。

紫口铁足也一样,口薄是官无汗真。

注解

官窑瓷、哥窑瓷是很难区分,因为两窑瓷器的特征很相似。但重点观察瓷器的口沿,从口沿的厚薄、釉水渍的走向、釉面是否出汗,是可以区别官窑瓷、哥窑瓷的。

官窑看泡简句

官窑泡密大小见,深浅不匀都显现。

官窑看泡大小都有,深浅不均,密而乱,以中小泡为多。

注解

看官窑

官窑横线少交穿,横线若穿竖短弯。

线迹尾端渐渐细,胎薄釉厚香灰般。

釉质如同玉质感,晶莹比哥亮晶鲜。

线迹多显鳝血红,胎薄体重别放宽。

裹烧支钉多而小,紫金胎土口紫先。

胎色釉色有多种,三地烧造都是官。

官窑比哥器件大,大小区别也须参。

注解

官窑器的开片横线很少穿过竖线,如果横线穿过竖线走向时肯定竖线断开了很大距离,或者是竖线转弯了。开片的线末端是渐渐变细。

胎是香灰色、胎薄而重,特别是官窑器的口薄、胎质至密坚硬,釉子亮晶、线迹如鳝鱼血,裹足釉子、支钉烧钉迹较小,口显紫色,因用紫金土烧造而成,胎色除灰色还有多种色但都偏灰,有酱粉色时圈足部位也是酱粉色的。烧官窑器有三个地方烧造。

官窑篇

亮如龙泉薄如定,用手一提非常重。

开片如哥质坚硬,且看紫口庙堂供。

注解

官窑釉好而亮,体重、古朴像青铜供器,开片坚硬。口沿薄如定窑,有挡手感,但没有超过哥窑。仿青铜器的造型多。

4.钧窑瓷器

钧窑瓷在北宋时就生产,到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继汝窑之后在河南禹县(当时称钧州,故名)。以当时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为最有名。烧制品为最好,是烧制皇室用瓷。这种窑的瓷先烧素胎,出窑后施釉进行二次烧制,以铜掺入釉料,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有玫瑰色、有天蓝色、天蓝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纹、底上有蟹甲绿和记大小规格的数字,如: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恰似数字款。钧窑器造型古朴典雅、釉面自然。

以宋早期到目前的历史长河中。钧瓷的出现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认出宋代好的钧瓷器件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这要有断代能力才能分辨出来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钧瓷的特点,才会知道钧瓷时代特征,也要学习鉴别技术。

钧窑

胎骨坚如铁,铜红釉器也。

叩之出铁声,紫褐浅灰结。

二次烧为绝,蓝青白如雪。

变化万色云,曲流为特写。

釉淌补裂纹,蚯蚓曲爬也。

玛瑙掺釉中,万花的世界。

注解

钧瓷几个朝代都烧,要找宋代的就要注意鉴别,看宋代的各种特点,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釉流淌有旋涡,有蚯蚓走泥纹,窑变万千像万花筒,釉中含铜。

钧瓷几个朝代的不同

钧瓷宋元明清烧,代代不同各有招。

宋钧胎釉为最好,元差清细神韵孬。

元钧胎粗又含砂,清钧细制胎又糙。

注解

钧瓷在历史上几乎没间断过,但是人们追求的是宋代的钧瓷,但是很少,而元钧和清代钧窑是有区别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钧釉好、胎好,元钧粗糙,清钧过细,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韵是不够的。

宋钧

钧窑常常带斑红,高温釉中含有。

红斑蓝釉有过渡,蚯蚓走泥纹路行。

蟹甲青斑胎泥细,高岭土久亿年成。

注解

钧窑红斑是釉中含铜所出现的,红斑和其他釉色交接处有一过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过渡差一些。有蚯蚓走泥纹,有蟹甲绿,足有满釉的少,胎质有泥质成为宋产。砂质的为元代的。应该说,钧瓷和景德镇瓷用的高岭土瓷胎是有区别的,和其他窑口用料也不一样。

宋元钧瓷鉴

宋钧釉活到圈足,元钧釉呆不到足。

宋器简单少雕琢,红斑过渡蟹青熟。

蚯蚓走泥兔毫在,瓷胎色釉鉴自如。

宋钧窑釉活,釉到足圈、元钧釉呆板露足多。宋器少雕琢,蚯蚓走泥纹明显。有的是兔毫纹,红斑有过渡边沿,有蟹甲绿,釉好胎如泥为宋。足粗走泥纹不活为元。

钧瓷五色

玫瑰红色海裳红,天青粉青月白青。

窑变出色十几层,各色釉亮白不明。

注解

配釉采用铜磷铁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制,分层挂釉,使釉层结构复杂多变。钧窑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红、玫瑰红,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钧瓷号称千年不变色,证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带有棕眼。

钧瓷辨认

官钧民钧历代钧,断代分钧怎么分。

官钧稳重多下坠,质坚胎硬扣铁音。

多次施釉显肥腻,流淌曲线扶感亲。

蚯蚓走泥有动感,紫红窑变飘渺真。

民钧金钧和元钧,数字大小把器分。

蟹甲绿斑护胎釉,胎质粗糙釉不均。

走泥呆板釉不活,看足釉胎把代分。

金钧胎粗色发黄,足釉半截是元钧。

堆贴镂划重又大,釉淌面粗元代钧。

元后各代仿钧胜,胎粗釉呆器失真。

注解

钧窑代代没停过一直有烧造,也分官钧、民钧。官钧稳重,器有下坠感,胎质坚硬,扣之声音如铁,多次施釉显得肥腻,有流淌的曲线感,手能抚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纹,有流动感,有的有紫红色的窑变飘渺如真,底有蟹甲绿斑,有护胎釉,有数字如款号的大小,数小的大,数大的小。民钧和元钧走泥纹呆板,胎质粗糙釉不均。

金钧粗而发黄露胎多。

元钧几乎仅有大半截釉。

元器重而大,喜堆贴纹饰,釉流淌严重。元以后仿品虽精,但纹饰呆板,失真不活。

断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纹饰,如:宋不加装纹饰,元半截釉,金元胎黄褐,显粗糙。

均瓷观泡

均窑铜红大泡出,泡在水流旋涡突。

温润色浅光环围,窑变天蓝泡更疏。

釉色流动不如红,天青泡多密不疏。

大小都见不分层,月白釉中泡不出。

红斑器物泡很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注解

均窑观泡铜红釉是大泡,泡像在漩涡中。温润色浅,有光环围着泡。天蓝釉泡更稀,但釉的流动状态不如红釉,天青泡多密,釉没什么流动感,大小泡都有,几乎在一个平面上,不分上下层。月白釉中泡很少几乎不出泡,红斑器物泡很稀散,蚯蚓走泥纹都是小泡。

钧瓷观泡釉简句

铜红泡大旋涡出,色浅温润环中孤。

变蓝动感不如红,天青泡多大小突。

月白无泡红斑稀,蚯蚓走泥均小珠。

5.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宋代时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这种瓷胎不太厚、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三彩等,是一种非常不一般的窑口、汝窑瓷釉色好看,而且釉光莹亮,在光照下有不同角度出现不同色度之说。器形以小型为多,常见的为洗、炉、尊、长颈瓶、盂、钵类。

汝窑有开片、底为支钉烧造。

过去认为汝窑在历史上仅烧20余年(在2000年后由铁源著《宋辽陶瓷鉴定》一书中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初至北宋晚期的150余年,烧造的器物既有宫中传世品,也有民间日常生活用瓷,不反对汝窑的“官窑”性质,又将“民汝”并入汝窑。这种观点是随现代考古挖掘的出现,来认识的,这也是拓宽了人们对汝窑瓷的认识眼界和收藏需求,当然也对官汝、民汝、好的、差的等问题产生了鉴别上的需求。汝窑的款识有“奉华”、“蔡”、“甲”、“乙”、“丙”、“丁”字等,字以微凸雕为佳,在五大名窑中常有以汝窑为魁之说。但如何能鉴赏到好的精美的汝窑瓷和见到一件一般的汝窑瓷是不一样的。人们追求想见到的往往是宋代的最佳的汝窑瓷器。所以人们常说:“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窑

汝窑河南宝丰县,青色粉豆卵虾现。

胎体薄来釉层厚,玉石质感细开片。

多为仿古青铜器,更有弥足价上万。

注解

汝窑有黑灰色有白灰色,要注意鉴别,因有假的。

识汝瓷

汝瓷形好器件精,撇口撇足汝瓷兴。

制胎口底都外撇,釉厚收撇足不清。

高岭土老系数二,是收是撇看谁精。

坯胎火烘白圾碎,寥若辰星泡亮晶。

注解

汝瓷撇口撇足的好,但要看胎体。因为釉在足根涂留的厚时,就会将撇足误认为是收底足型,那错了,因为足根有时釉厚,其实还是撇足,给人感觉是收底型。汝瓷用高岭土成坯的老化系数是2%,胎釉之间在支钉处可见硅化现象,这是釉好的结果,泡寥如辰星,坯胎烧成小碎开片。

汝瓷鉴八个要点

口撇足撇扣木声,像棉似雾泡晨星。

开片线细隐约藏,气泡玛瑙*鉴。

手工拉坯腰鼓好,釉色可变芝麻钉。

支钉看白护胎釉,胎釉夹层显白坑。

两头收撇中鼓好,支钉硅化白或青。

注解

汝瓷釉满,裹足,扣之木声,口、足都微外撇,气泡中可见红色及其他色。还有玛瑙粒,这些没有熔化彻底的胶状细小粒,在还原温度后以颗粒状存在釉中,好像在釉中含有像玉石的微粒一样,另外还有像在玉石体态中存的棉和雾一样的雾团。支钉小如芝麻,痕迹有点硅化。胎是灰胎开片细,泡若晨星亮而少,都是手拉坯,假的是模具制坯,从器形整体上看中部有点鼓。看支钉位似白色,但胎是灰的,支钉的尖断显白,这是化妆土层显白。还要注意其他因素,可防止漏掉真品。

汝瓷看内相、看底支钉

汝窑釉中有雾棉,釉下雾棉泡等闭。

色粒沉淀釉层下,钉痕硅化要审严。

注解

汝窑釉下有像玉中雾棉一样状态东西,气泡就在这釉层下,釉层下还有微小的蓝或其他色的有色粒状物,这就是所谓存在釉层中的色料粒和玉石、玛瑙、支钉部位有硅化现象,型如芝麻粒。

汝窑官瓷民瓷辨

随光变色迎光红,玛瑙釉中小点红。

足圈外翻芝麻钉,泡亮稀疏才看成。

胎轻边薄扣木声,汝官汝民都算成。

注解

汝窑瓷最奇异之处是随时间的光照变化而变化,在迎光亮照看时出现泛红的色,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有玛瑙粒和卵清一样的特征,有玛瑙的红色粒,足圈内墙外倒、外墙外翻,支钉像芝麻状,泡像云母一样显微黄褐色光亮,泡非常亮,由于光照不能见到泡底。所谓玛瑙粒,也许是化妆用的紫金土造成的褐色泡和颗粒。因不知道过去说的玛瑙粒是用多大倍数的放大镜看的。

汝窑釉层

汝窑大泡有间距,泡泡稀疏不一致。

泡儿坐在圆环上,褐白天青玛瑙粒。

大小不等形无规,眼见色点没融粒。

注解

汝窑大泡间距也大,稀疏的程度不一致,泡都是坐在一个清楚的圆环上。褐白天青釉中有玛瑙粒,大小不一,用三四十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可见釉下有好似没熔成釉的蓝色或其他色的颗粒珠。

汝窑看泡简句

汝窑泡大亮距乱,环上坐泡玛粒见。

注解

汝窑看泡,泡大亮,距离不均,亮泡的根坐在一个环上,即泡的根部有一个深色的环。在看泡中又可见到没熔好的粒称玛瑙粒。

从釉泡层看汝瓷用釉料

汝瓷泡儿亮晶晶,透明釉下像辰星。

稀疏大小像黄米,定有玛瑙釉层中。

玛瑙共有七种色,难能七色全釉中。

汝瓷气泡亮,像云母一样的晶莹。它在一种比其他釉更好的釉面下面,像辰星一样闪耀,气泡稀而疏,汝窑瓷釉中肯定在胎面含玛瑙玉石一类的东西,它显示在釉层中,因玛瑙有七种之多的彩色,但是釉中显示出来的不一定是七种,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因此只找红粒也不对。这是釉料决定的。

汝瓷看口足、开片、棕眼

口撇足撇洗盘碗,体轻边薄灰胎显。

芝麻钉痕光变釉,玛瑙作用红色闪。

泡儿瘳若似晨星,看裂还要看棕眼。

小裂白亮大裂深,多看细看别走眼。

注解

口、足都向外撇,是灰胎口薄,芝麻一样的支钉痕有玻化,在不同角度光照时器表出不同色,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镜看有没熔化成釉的所谓玛瑙粒(也许是化妆土的成因引起的),泡少而亮,有裂线(开片)有棕眼,小裂白亮大裂深。

真假汝瓷辨

真品拉坯仿注浆,真纹鳞状仿呆当。

真刻娴熟仿死板,真汝胎灰仿白霜。

灰胎施釉显彩红,胎中微铜化粉装。

真釉变光仿不变,真泡亮晶仿无光。

真多玛瑙仿确少,真口撇侈仿收帮。

真足八字假收足,真有红粒假难装。 真腰弧形仿直板,真线细曲仿粗当。

真线曲隐仿显直,重要应看否变光。

还看玛瑙釉混冻,釉中雾团活不疆。

真汝支钉芝麻型,假汝支钉圆点装。

真汝釉层如雾团,不见胎面雾遮装。

假汝费尽鬼心力,条条都对太难当。

真汝足色也有红,追灰莫样红遭殃。

灰胎施釉显粉红,胎中含铜出粉装。

注解

真汝窑瓷器是手工拉坯,仿汝窑瓷是注浆成形,真汝窑瓷器的鳞状开片很自然,仿得呆板;真的刀工娴熟,仿得死板,真的胎灰,仿得胎白,真的光下不同角度有变光,胎灰白灰,仿得胎洁白,过于轻白,真的泡少而亮,假的足、口向里收;真的圈足八字形,假的直;真的有红色玛瑙粒或其他它色粒,假的无;真的器腰多弧形中间向外鼓,假的死板;真的开片细、曲,假的直又粗;真的开片线细隐在下,而假的明直;真的玛瑙粒,泡向在雾团里,像玉中的棉雾,假的不是;真的有向芝麻一样的支钉痕迹,痕迹有被釉玻化的边沿,胎显灰色,釉裹足,扣之声如木声,足也有灰红色的,因胎含铜色显粉红为真,但是太过于酱红为假的。因此如果迎光看胎土色显微泛红为真。

汝窑简句

胎白釉厚玉碎片,粉豆卵青弥足万。

注解

汝窑的胎是香灰色的,也有白胎的,釉如玉,开片碎,有粉青、豆青、卵青几种色。汝窑瓷本身就有弥足珍贵之意。

汝窑看形听声

胎薄釉薄色天青,釉中开片扣木声。

撇口撇足肚如鼓,灰胎硅化芝麻钉。

注解

汝窑瓷的特点是薄胎,细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月白三种,因胎薄,又开片,所以常常是扣之木声,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灰那样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钉显凹,如芝麻的痕迹,常见支钉处显硅化的状态。(扣之木声是胎薄、开片造成的)

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始烧于唐,兴盛于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汝官瓷”。汝瓷 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由于铁还原达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战乱而失传。元以来,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成为稀世珍宝。汝瓷的基本鉴别方法,从传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二、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三、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四、器型: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五、开片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对青白瓷的鉴别方法


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地釉的外观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的一个瓷器品种,在众多的产地中,景德镇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口所产青白瓷最佳,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备受青睐。景德镇这个古老的制瓷重镇,千年窑火不息,能够生产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传人,在当今难以计数的个体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制出几可乱真的宋、元时期的青白瓷。许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机会经常接触到各类的仿制品,更无缘能经常到这些作坊去仔细观察,有的人在收藏过程中,按图索骥,“打眼”屡有发生。笔者得地理之便,有空常去作坊集中的地方浏览探访,窥到几许“猫腻”,现不避絮叨之嫌,作些介绍,供藏友们参考。

一、看表釉。宋代青白瓷的工艺以湖田窑“领衔”,因此,现代作坊大多以此为“标型”,千方百计在釉色白中泛青、“莹缜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过犹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而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釉中氧化钙含量低,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为聚釉,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

二、看胎质。众多书籍和专著介绍宋代青白瓷的胎质,都说是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这只是相对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工艺水平而言,它与现今瓷器胎质的洁白坚致细腻和瓷化程度相比较,不能类同。宋代湖田窑青白瓷的胎质,其实以淡淡的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发明),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领悟,严重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现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质雪白光滑,十分坚挺,这一点是很容易辨别的。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这些只要稍具常识,即可“捉襟见肘”。

三、看底足。从传世器物和出土标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当代仿品均采用之。前两种因为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质的知识,是不难识别的。而垫饼置烧,有不少人却真伪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而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的深,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有的更简单,用淡淡的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以“丑”遮“俊”。还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窑艺,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续貂”,自露马脚。

四、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现代作坊中生产的青白瓷,大多数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图谱或存世品进行仿制,但那毕竟是仿品,具备一定常识还是容易鉴别的。让人较为头痛的是少数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会弄错。一藏友购得一只青白瓷塔式盖罐,晶莹透亮的色泽、冰裂如砌石般的开片(深埋土层形成的典型特征)、白中微黄的胎质、罐内壁粗拙的胎泥连接条疤、平底垫烧的褐黄色饼痕、外壁刻花低凹处积釉呈淡淡的湖青色,都不是现代仿品所能企及的,这些均为“开门”的宋代青白瓷特征。然而,此罐却是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这是因为:在宋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浙江的龙泉窑和陕西的耀州窑等,都曾经生产过塔式盖罐,从出土和存世的器物看,塔式盖罐的罐身一般都为长体形,配上高高的塔盖,比例十分协调;圆体的罐子,其盖一般为扁圆形,有齐边的,有花边的(如荷叶形);有的有钮,有的无钮。而藏友的这只罐,罐身高9cm,腹径10cm,基本上呈圆形;而塔盖高7.5cm,差不多与罐身的高度相接近,上下比例不适当,看起来很别扭。再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罐身和罐盖的青釉虽然都有开片,但开片的纹路并不相同,而一器物深埋于同一土层中,却形成两种不同纹片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将作何解释呢?我认为,这应该是同一地点出土的两件器物张冠李戴了:圆罐身存盖破,塔盖罐身碎盖存,它们重见天日后,被人为地搭配在一起了,因此,此罐应算作一件既真又“假”的器物。

当然,除了上述四个方面,还有宋代与元代、湖田窑与其他窑口、装饰技法以及窑艺等方面,需要比较区别的地方还很多,古瓷收藏爱好者要努力通过实践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几近脱胎。如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莲纹碗,器高6.5cm,口径17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强,圈足厚只有2毫米。纹饰刀法恣肆,线条流畅,疏朗空灵,迎光照之,两朵折枝莲花透亮美奂。器口包银,由于年代久远,包银已氧蚀发黑剥落,多处有灰白或绿色锈斑。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刀刻纹饰,刻轻纹饰不显,刻重则坯破胎废,可用宋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所言:“宋瓷之佚丽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穷研极丽,几于鬼斧神工。”而仿制的薄胎青白瓷,虽然胎体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采用的是现代制模灌浆法,与宋时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两样,显得规整、匠气、呆板,缺乏灵性与韵致。同时,仿制薄胎青白瓷,其装饰只能是印花或划花,绝无刻花,因为能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刻花者,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瓷工岂能望其项背?

成化年制瓷器的鉴别方法


成化年制是明代瓷器发展的里程碑,尤其是成化年制款斗彩鸡缸杯让成化年制成为瓷器拍卖又一次创造了历史记录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那么明代成化年间“成化年制”官窑瓷器怎么鉴别呢?

辨瓷器底足成化年制款识

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作有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就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 “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边单人旁和右边“匕”上端几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横一般不越过右方的立刀;“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笔的一点,有的点在横以上,有的点在与横持平部位,有的点在横以下,但以点在与横持平部位多见;另还有个别“成”字没有一点。“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天”字款,作有歌诀为“天字无栏却为官,字沉云蒙在下边。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是说成化时期有一种官窑斗彩罐,外底书写一“天”字,字外无边栏;因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感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仿款字体较成化时显得漂浮。

从胎釉上鉴别成化瓷器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辨瓷器纹饰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鉴别成化瓷器彩料

“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鉴别工艺

器物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斗彩团莲纹高足杯,明成化,高7.2cm,口径6.7cm,足径3.4cm。

杯口微撇,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内、外近口沿处各有青花弦纹一道,近足处有青花弦纹两道。杯外壁斗彩装饰,腹部均匀分布团莲纹四组,间以上下对称的变形花叶纹。足内沿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杯纹饰采用勾勒平涂施彩,色彩均匀,微微凸起,富有写实感,时代特征鲜明。故宫博物院珍藏数件成化斗彩高足杯,制作皆秀美,图案新颖,除了画团莲纹以外,尚见有画缠枝莲、花鸟纹者。

明成化斗彩的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其釉色乳白柔和,更能衬托出斗彩的鲜丽清雅。它的色彩丰富,青花呈色幽倩淡雅并有透明感,釉上彩色则有红、黄、绿、紫四大类十几种,彩色配制灵活自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