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镇江京口闸遗址发现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

镇江京口闸遗址发现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1-05-22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

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局部

京口闸,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镇江城区西侧古运河出江口,为历代漕运咽喉和交通枢纽。如果说镇江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那么,京口闸则是交汇点上的标志性水利工程设施。镇江京口闸遗址发现,有着丰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镇江的津度文化和古代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4月16日上午,镇江市文广新局召开2013年第二季度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京口闸遗址发现至今,发现了多个古代遗迹。其中,一对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尤为珍贵。可以说是自景德镇窑址区发现同类香炉标本之后,其他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对特殊造型的元青花瓷器。此鼎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造型别致,器形硕大,整体造型夸张而不失大气。颈部设有一副对称长方形孔的“S”形方耳,耳部外侧下半部分别带有特殊辅首,主体分段印坯接胎成型,劲部外绘凤纹穿枝牡丹,外腹中部饰海水龙纹,下部设兽头三足,通高65.5、口径34.5、底径18厘米。整体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足显元代王朝的非法之气。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之意。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究竟香炉起源于何朝何代呢?西汉早期的熏炉很可能是香炉的前身。西汉后期,熏炉数量骤增,仅广州地区发现的200多座汉墓中就有一半墓葬出土有熏炉。熏炉流行同那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了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中国佛教文化大量传入应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5年左右),尔后佛教、道教并行不悖,盛行起来。又因祭祀需要,香炉随之登堂入室。元代香炉造型主要借鉴前朝香炉造型,并有所发挥和创造。从元代各类器物造型反映出,有些是直接借鉴商周战国和西汉古器造型。

镇江京口闸遗址考古发掘的元代器物中,除两鼎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而外,陶胎孔雀绿大香炉一只,卵白釉大瓶二只。镇江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张小军介绍,清代京口闸位于镇江市中华路打索街与小营盘巷口附近,经国家和省文物局批准,经过一年的工作,考古工作人员在中华路地块先后发现了明清石闸、码头、石岸、道路、碑亭等遗迹;宋元时期河岸、道路、建筑基址等遗迹。京口闸遗址工地出土的遗物标本有数百件,时代跨度从民国至北宋时期,器类以陶瓷等日常生活用品居多,建筑材料类次之,另有少量祭祀用品。镇江京口闸遗址元代瓷器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元代瓷器和元代瓷器运输交通情况,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青花霸气的海水龙纹梅瓶瓷器鉴赏


元青花是青花瓷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而梅瓶是中国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形,今天带大家一起欣赏元青花龙纹梅瓶,进口苏麻离青云散着霸气而矫健的元代龙纹,看看就是最完美的结合,感觉这才是中国古代的艺术。

梅瓶是装酒的,由于是瓷器,所以带盖的梅瓶保留下来的几乎不可能,但是总是有例外的,这件八棱形带盖梅瓶就是带盖的,是一件完整的元代龙纹梅瓶,应该是帝王用的盛酒的器物,可能是葡萄酒瓶。

尺寸:口径6.6厘米 底径14.5厘米 高51.5厘米出土地:景德镇窑

八棱形龙纹梅瓶通体作八棱形,瓶盖亦为八棱形。肩部和近底部采用白地青花技法绘大朵如意云纹,云头内分别填绘凤鸟、奔兽、花卉。器身主题纹饰以青花地白花技法绘海水龙纹。蓝色的海水衬托着四条矫健的白龙,龙体采用刻绘结合的技法,用手抚摸龙体微微凸起。整个画面繁而不乱,主题突出,气势宏伟,而且瓷器肩部和盖上的元青花晕散的青花深入瓷器胎体,梅瓶小口,折沿,细颈,丰肩,腹部较长,足微侈,有一点露胎,但是不影响整体美观。

故宫博物院古代陶瓷精选——明代宣德青花海水龙纹


故宫博物院古代陶瓷精选——明代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作者:阳光玉路

青花海水龙纹钵,明宣德,高12cm,口径26.5cm,足径12cm。

钵(音bō)口微敛,弧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底素胎无釉。

此器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龙矫健,颇有气势,为宣德官窑瓷器之精品。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时,皇家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朝贡。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环底。品种有白釉、洒蓝釉和青花器。洒蓝釉器的外壁饰有暗刻云龙纹。青花器的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清代有仿制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生产时代: 元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元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明成化斗彩海水龙纹盖罐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明成化年制作的海水龙纹盖罐(见图)。罐的外壁绘有海水和游龙,波涛激荡,蛟龙飞舞,龙的上方祥云朵朵。这一件气势非凡的作品,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精品。

斗彩亦称“逗彩”。广义的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绿、紫等鲜艳的色彩相结合的制品。有釉上、釉下两种色彩争妍媲美之意。金代磁州窑即有釉下黑彩和釉上红、绿、黄彩相结合的器物,明代宣德开始,出现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工艺,但真正的斗彩则始创于明代的成化年。制作时,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画花鸟、走兽、禽鸟、人物的半体,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瓷后,再在釉面上用彩料描绘成完整的画面,是一种“拼逗”彩色。

永乐和宣德两朝,当时的瓷制品以雄健豪放的风貌面世,而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的产品趋向玲珑秀雅的风格。成化斗彩器的胎质细腻、轻薄透体。最小的制品胎体,体薄几同蝉翼,照光可见指纹。造型匀称端秀,白釉柔和莹润,色彩鲜丽,制品上的字体圆拙有力,藏锋不露。纹饰多为婴戏、花鸟、虫草之类内容,器形以杯、碗、高足杯、盖罐、瓶等小件居多。成化斗彩备受后代陶瓷鉴赏家和收藏家的青睐。明人沈德符在《敝帚斋剩话》中云:“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上。”

成化斗彩器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段艳史。成化皇帝朱见深在后宫最宠幸的一位女性是万氏贵妃,万氏4岁入宫当宣德帝时的宫女,她在20岁时,年仅3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成化元年朱见深即位时年尚18岁,万氏已35岁,后立为贵妃,一直受到比她小17岁的皇帝的宠爱。成化帝为了取悦万贵妃,经常给她送去一些珍稀礼品,成化斗彩就是在这种取宠心态下发展起来的。在造型上,斗彩器柔美小巧,合乎闺阁中玩赏,纹饰图案多采用婴戏、草虫、花鸟等妇人喜爱的内容,看来宁静而高雅。

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之传奇


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最早进入收藏圈视野是在1960-1970这十年间。当时由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华人古董商戴润斋先生收藏。据说,戴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购买了这件瓷器,也有传说是50年代在美国小行拍到的。总之,此时期梅瓶由戴润斋所藏。当时美国博物馆专家李雪曼教授经常去拜访戴润斋,希望能买下这件梅瓶,但每拜访一次,戴润斋就涨价一次,终于涨价到100万美金时,李雪曼放弃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件瓷器100万美金是非常惊人的。为什么李雪曼对这件瓷器情有独钟呢?

首先是这件梅瓶造型独特。一般永乐梅瓶肩部丰满圆润,腹部和元代相比更加开阔稳重,而这只梅瓶收腰纤细,足部外撇,这种造型在以前的永乐梅瓶中几乎没有见过。其实在李雪曼之前,美国著名学者、元青花专家约翰-波普就想为弗利尔美术馆买下这件瓷器。波普知道,在伊朗阿得比尔什博物馆的青花藏品中有一件类似的永乐青花梅瓶。

波普博士和李雪曼都想买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但由于价格原因未能成交。1988年,两大行——埃斯凯纳齐和蓝理捷(J.J.Lally)联合出手买下这个梅瓶,不久又卖给了一位香港著名收藏家。据说,当时这位藏家热泪盈眶,连声感谢,但没想到仅过了两周,这位藏家变卦了,取消了交易。变卦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们推测,这只梅瓶如此罕见,当时藏家应该是对梅瓶的真伪心存疑虑。后来两大行找了很多当时还在世的业内研究明代瓷器的著名专家,如汤普森、国内的耿宝昌、刘新园、汪正庆等,这些专家经过研究,一致认为,梅瓶为真品无疑。

1993年,大行埃斯凯纳齐到了北京,通过关系找到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他知道故宫有一件类似的永乐梅瓶,而故宫这件梅瓶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也没有出过任何图录。当时故宫的工作人员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从库房的密藏中找到这件梅瓶。埃斯凯纳齐非常激动,并与梅瓶合拍了照片。就目前所知,这种器形的永乐釉里红梅瓶就这两只——一只为故宫旧藏,一只就是大英博物馆展览中出现的这件。

后来,故宫这件永乐釉里红海水龙纹梅瓶出版在耿宝昌先生鉴定的《明清瓷器鉴定》中,但很遗憾——照片是黑白的。这是唯一关于故宫这件梅瓶的图像资料,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包括这次空前的永宣大展。无论青花品种,还是釉里红品种,这种梅瓶就像圆肩细腰着裙的女子,造型秀美又不失稳重。它的龙纹是填刻而出的,龙眼由钴料或铜红釉点睛,烧成之后神采奕奕,整个龙纹非常刚劲,有张力。

话说回来,当年香港藏家退货后,下任买入的藏家是藏界翘楚——玫茵堂,后经玫茵堂售出,归美国一个艺术基金Xiling collection所有。在2015年伦敦亚洲艺术节期间,正是由这个基金会借出给大英博物馆展出,终于又在世人面前露出了峥嵘。而故宫的那件,却仍然是神龙不见。

相信此种器形永乐釉里红梅瓶很早就被清宫收藏,特别受到雍正皇帝的鉴赏和喜爱——在雍正传世官窑器中有仿造此梅瓶的品种。有人说,雍正的釉里红梅瓶看起来更为工整漂亮,但其实还是永乐釉里红梅瓶重要。撇开技术工艺不说,在艺术表现力上,永乐梅瓶整个器形大气磅薄,笔触奔放灵动、自然挥洒,非常有气势。从海水纹上比较,雍正海水工整但比较死板,永乐海水翻腾磅薄,天马行空,非常洒脱。在故宫旧藏永乐青花海水纹大香炉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海水,汹涌澎湃的气势非永乐官窑莫属。

清中期民窑青花龙纹香炉


龙为古代瑞兽,鹿角蛇形,周身鳞片,张牙舞爪,雄壮威武。

这个生活在神话世界里的“百兽之长”“鳞虫之长”,有着无边的法力,按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法是“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在古代有着极高的人气,流传下来的建筑构件、衣冠帽饰、器皿用具上都有它的身影。

龙的形象,原有不同版本,随着历史变迁,到了明清,它的形象逐渐明朗,并演变出翼龙、夔龙、立龙等式样,无限的变化让龙更显传奇色彩。

龙在凡尘,还是帝王权威的象征,掌握天下大权者往往被称为真龙天子,有了这层关系,龙在封建社会似乎成了皇家专用符号,民间以龙为装饰有掉脑袋的风险。不过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成立。明代之前,历朝政权对民间龙纹使用没有太多约束,明清时期,统治者最初严禁民间有龙纹出现,但禁令阻止不了民众对龙纹的使用,最终规定五趾龙唯皇室能用,民间用三趾龙、四趾龙等图纹均可,所以留下来的民窑龙纹瓷器数量也不在少数。

龙趾数量,为判定瓷窑性质提供了佐证,但也有混淆视听者,以前见到一古玩商,拿一粗工民窑青花三趾龙碗,向顾客吹嘘说是皇宫里流出来的龙碗,回想起来,真是贻笑大方。

其实普通的民窑青花龙纹瓷器,只要品好货真,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就像十年前颇为常见的清代早期“过墙龙”青花盘,现在市场价格也冲到五千以上了。

惹得烫手的“过墙龙”不能引发我的兴趣,毕竟那价格里掺杂着大量水分。而逛摊淘到的这只清中期青花龙纹香炉,价格不高,器物完整,自然而然,就和我很投缘了。

香炉是敞口的钵式炉,炉壁四周,青花描绘的画意,是明眼人一看就知的“双龙戏珠”。两条蜿蜒盘旋的四趾龙(图1),正相互对视,它们的中间,是一颗火光四溢的圆状宝珠(图2)。置香炉于掌间把玩,左右来回翻转,龙也慵懒地动了起来,很和平地戏弄起宝珠。瓷器匠人笔下的龙,刻划还算到位,只是青花有些平淡晕散,笔法略为简单粗率,以致龙所具备的狰狞威猛样态没有呈现出来,这与当时国力衰退的迹象不无关系。

仅靠形体表现的四趾龙,英武不再。慢慢地品赏,却有了份和善,多了份可爱,与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极为接近。在它一百多年的履历上,它比深锁宫廷的五趾龙更接地气,长期被士民虔诚地摆放在庙堂或厅室的香案上,梵音四起,檀香冉冉,烟雾缭绕,它也能在万民的崇敬中享受到腾云驾雾的尊荣。

有舍必有得。草根的龙,亦有别样的幸福。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以钮尖为中心青花绘向心式弧线,盖面饰变体覆莲纹,花瓣内绘杂宝纹,盖沿绘卷草纹一道,外壁饰回纹一周。口沿绘回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菊纹一周,罐身纹饰分为四段,中间两段为主体纹饰依次为云龙纹、缠枝牡丹纹一周,首尾两段为辅助纹饰,罐身首段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花瓣内填绘杂宝纹,末段绘变体仰莲纹一周,花瓣内绘变形花头和垂珠纹。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通高46.5cm,瓷器采用五段抖接成型。盖呈盔状,直壁,莲苞钮,内带子口。罐洗口,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见旋纹、积釉斑。内壁荡釉法施釉,内底见刷釉痕。

元青花竟被用于生活品 沉船遗址再起风


对于平潭专家来说,最近的一次文物鉴定,发现了3件元青花瓷器,被专家评价为“稀世罕见”。事情的起因原是一处沉船遗址,据统计,全球官方博物馆只有300多件元青花存世。而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凯纳齐,在伦敦佳士德拍卖的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瓷罐,拍出约2.3亿人民币的价格。这一次天价拍卖,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元青花。

那么这3件元青花是如何落网的?又是什么样的呢?一起跟着专家进入元青花的世界。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这3件元青花瓷器,都是生活用品,分别是凤纹玉壶春瓶、元青花爵、云龙纹八棱小罐。省文物鉴定组一致评价:三件瓷器保存完整,器物精美,这也填补了福建地区的空白,极为珍贵。现在,这批文物已经上交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保管。

省文物鉴定中心王主任告诉记者,三件文物定级为二级文物,是比较严谨的。重要沉船遗址中打捞出来的出水文物,必须先进行脱盐处理。这三件在脱盐处理这一环节做得并不是很到位,瓷器的光泽度有了影响。

他说,在民国时期,元青花还是归于明初的产品。1929年英国人珀西瓦尔大微德爵士在《老家具》上发表《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这之后,国内外对元青花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元青花的青料大部分是从中亚和西亚进口的,颜色很不一样。”福建博物院一专家告诉记者,元青花国内很少,国外是伊朗博物馆和土耳其博物馆馆藏最多,很多瓷器上还有伊斯兰纹。宋代的瓷器风格是比较素雅的,元代青花出现之后,汉人并不是很喜欢,接受度也差。景德镇的窑口发现之后,出土瓷器与国外对照,发现大部分的瓷器算是“来料加工”,烧制好之后直接外销到中亚、西亚地区。

省文物鉴定中心王主任也告诉记者,云龙纹八棱小罐上的龙非常有特点,元代的龙张口吐舌、拱身舞爪,长条状的毛发分散飘扬,线条飘逸灵动,龙身体的鳞片是网格纹,龙爪是三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相同的龙纹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有类似的图案。

元青花一直被誉为最美的瓷器,包括它的花纹和颜色,让人心旷神怡。古代文物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古人的杰作与精湛的技术,更多的是向世人展现古代历史文化,让我们更了解古人那时的场景和习俗。

成交记录:

元青花龙纹四系扁瓶9790万

清乾隆粉彩仿法花连池2420万

哥窑双耳瓶1100万

清雍正青花矾红水波云1972万

清乾隆粉彩螭龙耳福禄尊2875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