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失传七百年天目瓷重焕青春

失传七百年天目瓷重焕青春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5-24

瓷砖墙面。

河北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历经二十载,潜心钻研天目陶瓷烧制技艺,终获成功。使失传七百多年的宋代天目系列瓷在“北方瓷都”唐山“复活”,重新焕发青春。天目是古代铁系黑釉陶瓷的统称,天目瓷器属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据史料记载,在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到我国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曾带回去天目山的茶碗,天目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唐山陶瓷艺人刘文坦出身于陶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陶瓷制作技艺。二十年前,偶有一次在开窖时无意中惊奇地发现一只日用白瓷大碗底部出现一斑块,并且在周围呈现出五道光晕。这一发现使他受到了启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古今陶瓷知识,认定这就是失传已久的天目曜变。于是二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终于揭开了宋代天目瓷烧制工艺的神秘面纱。刘文坦研制开发的曜变天目系列产品和现存日本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碗相近,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有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发了宝石釉瓷、银圆釉瓷、彩云釉瓷、正点鹧鸪斑、绒球釉瓷、金圈釉瓷等曜变天目品种,是传统曜变天目铁系釉料的传承、创新和发扬,是同类的异晶体。据有关专家介绍,该品种既不失传统风格,又大胆地添加金圈、银圈、蓝圈等色彩,釉面晶莹光润,耐磨,虹彩经久不变,堪称陶艺精品,弥足珍贵。加之曜变天目之外的其他天目瓷:油滴、雨点、兔毫、毫变纹、玳王昌、茶叶末、木叶天目、黑釉天目、美试鹧鸪斑、铁红、金砂石等三十多个天目系列产品,因其烧制工艺之精深,每件成功瓷品都是收藏家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孤品”,极富收藏价值。<tAOCI52.Com/p>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中国定窑白瓷烧制工艺失传八百年后重现风采


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定瓷,失传八百年之后如今重放异彩。使这一制作工艺得以恢复的工艺美术家陈文增因此成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

定窑烧制始于唐代,北宋时期进入鼎盛。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辽宁上京、北京龙泉等诸窑皆群起仿效。人们赞美定窑白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后定窑毁于战乱,造瓷绝技也随之失传。

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国家拨款在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附近成立了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探求恢复烧制定瓷之路。由于制造定瓷的原料设备、技法工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建厂初期即进入该厂工作的陈文增就到定窑遗址捡拾不同时期的碎瓷片,拿到陶瓷厂进行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寻找原料配方……经过多年努力,定窑白瓷的制作工艺得以恢复,失传八百年之久的绝技终于重现人间。

近年来,擅长诗、书的陈文增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又发明了三把刀具,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自制定窑瓷品并自刻诗书,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他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等作品被定为国家级珍品,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前不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将“瓷、诗、书三联艺术”证书颁发给他。

京城百年艺术老店重张开业


11月16日,有着百年历史的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在京城珠市口重张开业。

据了解,北京地区经营陶瓷的店铺主要集中在前门一代,清末民初,前门地区陶瓷商店共有11家。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前身为前门春华泰瓷庄,始于清末。据北京档案馆的资料表明,春华泰瓷器庄于1944年联合5家专营景德镇瓷器的店铺实行合伙经营,后来公私合营后成立了北京市陶瓷公司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

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此次迁址重张,汇集了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及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百家作品,其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梅花瓷板画、中国陶瓷艺术大使戚培才的手指画牡丹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舒惠娟的粉彩美女瓶等重量级作品。而众多的高仿清三代青花、粉彩、珐琅彩名品也成为该店的重点经营。

据了解,北京景德镇艺术瓷器服务部还将邀请江西省景德镇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来此举办不定期笔会,为藏家提供更多的交流、鉴赏机会。

建盏(天目瓷)


建盏

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地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的“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西藏传统藏陶制作工艺:重焕生机还需主动求变


一块普通的泥土,经历了水与火洗礼之后,变成坚硬的陶器。在雪域高原制陶人的匠心独运下,藏式陶器已有上千年历史,且在藏族群众产生、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不同于藏纸、藏香、藏式家具等赫赫有名的“西藏名片”,藏陶还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中。

近日,记者对西藏藏式陶器保护与发展现状走访调查时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藏陶发展面临着工艺退化、人才短缺、经济效益不高等瓶颈,藏陶重焕生机还需主动求变,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缩影

陶器是人类最为古老和普遍的生产、生活用品之一。在各类出土文物中,陶器为现代人了解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提供了途径。与世界各大文明相似,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也有上千年的陶器制作、使用历史。人们通过就地取材,将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付诸于制陶过程中,陶器便由此而生。

四川省委党校藏区发展研究所主任肖尧中认为:“藏陶伴随着藏族的文明史,既有着民族的魅力,又展现出独特个性。它凝聚着制陶人的情感和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并深深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究它的迷人之处。”

以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的塔巴陶器为例,当地山中有一种特有的白色陶土,从古至今,塔巴村村民们要用箩筐把白土背出来,在经过制坯、雕花、打光、晾干、装窑、烧窑等环节后,才能制作完成一款塔巴陶器。其中,雕花是制陶过程中的精髓,制陶人用木刀等简单的工具将生活中审美与灵感刻画在泥坯表面,于是便有了各种花草、吉祥图案等藏陶的独有元素。

不仅如此,藏陶还是一个社会生活面貌的缩影。常见的藏陶制品有酒壶、花瓶、火盆、打奶器、酥油灯、酿酒缸和糌粑缸等。这反映出藏族群众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们爱好喝茶、饮酒的生活习俗。藏陶“记录”下的社会生活百态是与其他任何社会都不同的,犹如活化石般告诉世人藏民族的社会发展轨迹。

现代社会冲击下的多重瓶颈

如今,在拉萨市区的小巷里和周边农村,偶尔能见到制陶人用推车运一些藏陶在路边销售,在八廓街、冲赛康等商业中心却难觅藏陶踪影,是什么阻止了藏陶像藏纸、藏香等“西藏名片”那样风光无限?记者走访调查了拉萨市一些藏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生产公司、销售商等,试图寻到藏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因。

原因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曾几何时,藏陶是藏族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器皿,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到来,藏陶面临着诸多代替品的冲击。如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结实耐用的塑料、瓷器、不锈钢制品作为生活器皿,将笨重、易碎的藏陶束之高阁。陶器销量越来越少,从最初的注重实用性慢慢演变成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品。

原因二:自身工艺的裹足不前。陶器制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人类手工技艺的代表,藏陶也不例外。但随着时代发展,藏陶工艺面临着裹足不前乃至退化的窘境。例如,藏陶制品的颜色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土的藏陶陶片显示藏族在很早以前就掌握了彩釉技艺,但彩釉技艺发展至今已到濒临失传的境地,甚至不得不从一些前人留下的书籍中重新学习藏陶技艺。

原因三:制作成本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记者在自治区非遗保护项目“西藏红陶烧制技艺”的生产基地拉萨高原母亲工贸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藏陶制作尚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一个貌不惊人的藏陶火盆仅制坯、雕花两个环节就要耗费一位制陶人一天的时间,再加上晾干、烧窑等环节中的破损概率和时间成本,一个藏陶火盆的市场终端售价通常在几千元,居高不下的制作成本大大限制了藏陶的经济效益。也正因如此,不少藏陶制作人流失到其他领域。

主动求变或能重焕生机

藏陶从实用到观赏的演变趋势难以改变,但若在琳琅满目的观赏品中占据一席之地,也不失为藏陶重焕生机的出路。

“在制作藏陶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强工艺品的观赏价值,通过革新技术等方式,在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外来文化精华,使其更加美观、精致,符合工艺品、礼品的市场定位,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到藏陶的发展中来。”肖尧中说。

为使藏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目前拉萨高原母亲工贸有限公司开展了藏陶颜色、品质、形状等方面的研究。公司赴西藏传统制陶之乡请教掌握技艺的老人,从各地采集了大量的陶土、陶石然后进行试验,将不同的陶土、陶石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用途不同的制陶原料。而绿釉、黄釉和棕色釉的研制成功也使藏陶摆脱了单色调,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在雕花环节中大胆尝试新技术,使陶器表面的图案有了凹凸,使产品更具立体感。在产品设计上融入现代元素、汉文化元素,公司既开发出牙签盒等新产品,又根据内地客户的需要制作紫砂壶。”拉萨高原母亲工贸公司总经理泽旺曲加说。

据他介绍,藏陶制品具有环保无污染、透气性好等特点,可以广泛运用于储存食物方面。如陶壶有透气性,盛放酥油茶不会有怪味道。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视,藏陶也将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


曜变天目与稻叶天目,均是宋代建阳窑烧制的黑釉窑变奇品。所谓曜变,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现的灰色或漆黑小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银蓝色的晕环。所谓稻叶,就是在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黄褐色小圆点,犹如稻叶上的菌斑。而所谓天目,则是比喻这些黑釉器的斑点,犹如夜空中闪现的繁星,给人以神秘奇幻之感。陆建初先生在《古陶瓷识鉴讲义》一书中说:“闽中建窑又有今人所谓曜变盏一式,冠绝等论,其结晶状为褐色圆点,外围圈以银蓝光晕如日食月食之曜环;日本或称‘稻叶天目’,因其状似稻叶菌斑故命之,此物日本有收藏。”

《收藏拍卖导报》2月19日刊登的徐巍先生的文章《宋代黑釉独具诱色》一文,对曜变天目作了进一步介绍,说世界陶瓷史上,这种曜变天目被奉为至高无尚的珍品,世界上仅有4件曜变天目碗,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收藏在日本。读了此文,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宝完好地保存在日本,如有日国宝回归,或能一见;忧的是世界上只有4件,笔者收藏的“曜变”、“稻叶”天目碗瓶,不知是真是假,如是真品,或可填补国内收藏之空白,现拿出请师友共鉴。

宋代建窑“曜变天目”玉壶春瓶,此瓶高11.3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4.3厘米,胎呈黄褐色,通体施黑釉,在瓶之表面,凸现漆黑的大小斑点,斑点周围幻化出蓝色晕环,蓝晕相连,形成4片较大的不规则蓝斑,分布于瓶颈四周,给人以小巧玲珑、端状奇幻之感,图录中刊登的和日本保存的“曜变天目”均为小碗,而此器却是玉壶春瓶,实不知专家学者们能否认可。

宋代建窑“稻叶天目”兔毫盏,此盏高6.7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4厘米,胎呈灰褐色,黑釉地,盏内外从口至心,密布无数金黄色和黄褐色的大小圆点,洽如繁星闪烁在漆黑的夜空,而每一个小圆点下,又拖着一条细长的银蓝色尾巴,与蓝色的兔毫纹交织在一起,又仿佛流星划过无边的天际。

宋代李封天目瓷古法烧造工艺


天目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天目瓷是铁系结晶釉瓷器,以黑色和酱黄色为主。黑釉和酱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发生窑变,瓷器表面呈星状结晶体而发生曜变。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天目瓷的曜变艺术饮誉华夏,有“千金易得,一曜难求”之美誉。在宋代天目瓷属皇室御用珍品瓷器。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一九八二年被誉为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邻滔滔黄河,北依巍巍太行,距北宋国都开封仅一百多公里。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府城早商遗址、许衡墓等古迹。李封天目瓷窑遗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至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其烧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流程多达七十二项。瓷器主要工艺流程是:

一、采集,分选适合烧制的高岭土练成泥料;

二、制坯,选择手拉坯或者压坯;

三、干燥,不要太阳直晒,需慢慢自然阴干;

四、利坯,待坯体半干时进行修整;

五、素烧,在900℃多度高温下把泥胎烧成素胎;

六、天目瓷饰釉,因天目瓷不同的施釉方法,烧成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七、天目瓷烧制,需要经过1300℃的高温烧制;

八、天目瓷出炉,火候得当才能烧出精美的瓷器。

陶瓷知识:李封天目瓷的前世今生


天目瓷的历史渊源

天目瓷在宋朝是皇室御用珍品,黑釉茶碗含蓄内敛的青黑特质与自然天成的神奇纹理非常适合宋人恬静中求变化的斗茶之风,也深受文人墨客、王公贵族的亲睐。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和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如醉乡,以及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等名句把黑釉茶碗推到了历史的高度。还有北宋苏轼、蔡襄、范仲淹等名人雅士的赞美之词比比皆是,奠定了黑釉在宋代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

天目瓷的烧制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元代。据《许衡传》记载,许衡择居李封,是因李封乃卧牛之地,除煤炭日产斗金外还盛产陶瓷。陶瓷做工精良、釉色细腻,碟子于酷暑季节盛菜两日不腐,除了给皇上上供外,远销黄河上下。此后百年间,许氏族人定居李封,逐渐掌握黑瓷的烧制技艺,通过口口相传,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传承。传至当代已有近30代。

天目瓷盖取窑变之美,釉面铁质浴火重生,凝华为星,星者,天之目,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曜变等诸相,尤以曜变最为名贵,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曜变茶碗的存世量也极少。我国有三件北宋天目瓷茶碗已流失到日本,这些光彩夺目极具传奇色彩的宝物被日本人视为国宝,每七年展出一次。1941年日本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曾到焦作李封现场考察,并获得一定数量的宋代李封天目瓷。后主编《天目》专著一书,该书保鲜抑菌、使酒及饮品瞬间变得更加甘醇之功效,达到了观赏价值与自然养生价值的和谐统一。

李封窑烧制技艺深受宋金遗风的影响,品种以碗、盏、洗、钵、罐为主。天目瓷厚重内敛、饱满端庄,色彩绮丽,意境深远,非人为所致,而巧夺天工。

为了继承本土文化,早在1956年李封一村就有人烧制,成立了李封红星陶瓷合作社,1967年又正式改名为李封红星陶瓷厂。现在以柯君丽女士为代表的陶瓷艺人,热爱家乡文化,热爱陶瓷艺术,全身心投入到天目瓷文化的挖掘、研究上,立志重现北宋天目瓷的辉煌。她们就近取材,因地制宜,在继承传统的制作技艺同时,大胆实践,不断进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对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怨无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烧出来的瓷器古朴端庄,厚重内敛,釉面晶莹,纹理精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瓷出于泥土,经匠心独运,浴火涅槃,终成大器。名瓷通神,通神以德。天目瓷纳天地之精华,参自然之造化,可谓瓷之王者。容天下必以德者。唯有量大,方能虚心谦下,容人容物,方能成大器!品物喻人,容器养性。拥天目瓷以拥天下,德者可达。

建盏和天目瓷是什么关系?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称为建盏。建盏和天目瓷是什么关系?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着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原属建州瓯宁县,今建瓯市),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着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 其他类碗 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宋代福建建阳窑系生产的黑瓷,主要生产是陶瓷茶盏,建窑黑釉茶盏简称“建盏”。窑址在福建建阳吉水镇,是宋代瓷器名窑之一。因宋人尚斗茶,茶色洁白,黑盏宜于比试,故黑釉茶盏大量生产,胎为污泥黑色。有的釉面呈条纹状结晶纹,细如毛尖,称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又有玉毫、银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名称。呈油滴结晶状的,称鹧鸪斑。更有少数窑变花釉,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是尤为珍贵的收藏品。

天目瓷是一种黑色带有紫及酱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的建窑瓷器。约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曾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它为“天目”,于是后来人们习惯上便把黑釉瓷称为“天目瓷”,也称“天目釉”,主要指古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此外河北磁州窑、定窑、山东博山窑、河南、山西、陕西也有出产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后来人们把黑瓷统称天目瓷,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的论着中普遍使用。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除日本外,美国许多着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另有一说,认为这种黑色并略带青紫、酱褐色的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建盏和天目瓷是什么关系”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失传七百年天目瓷重焕青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失传七百年天目瓷重焕青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