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2002扫描:中国陶瓷市场发展预测

2002扫描:中国陶瓷市场发展预测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中国古代陶瓷器

2021-05-25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1世纪的前2年是中国陶瓷行业调整的重要时期,根据目前国家发展的水平以及全国生活水平对建筑卫生陶瓷的要求,高质低产已成为未来中国陶瓷生产发展的趋势,人们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根据国家有关行业资深人士预测,未来10年将是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陶瓷产品结构将进行进一步的合理调整,不断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为适应国际市场消费的新趋势,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日用陶瓷转向生产高科技陶瓷,并开始向艺术化等方面发展。

其次,陶瓷产品的趋向为高质低产,行业将不断洗牌,陶瓷产品总量将逐渐减少。目前,日本、意大利以及台湾一直是世界陶瓷生产技术最高、质量最好和出口额最大的地区,近年因资源减少、工人费用高造成利润下降,已开始转向低产高质方面发展。

另外,欧美国家陶瓷进口量猛增,其市场大有可为。近几年来,虽然英国、德国等国陶瓷进口量减少,造成欧美市场的供应缺口。但是东欧的几个主要陶瓷餐具生产国对西欧出口呈上升趋势;成套的餐具在欧美仍有很大市场,销售约占总销量的60%。美国等美洲国家是中国陶瓷产品出口的目标。

第四,陶瓷产品进口税的降低,刺激着陶瓷产品的国际流动。为扩大陶瓷产品加快进口,澳大利亚从1988年已经连续降低瓷器、艺术装饰陶瓷产品的进口税;从而使陶瓷进口额猛增10多倍,台湾则将瓷砖进口税从35%降至17.8%后又减少至12.5%。

第五,陶瓷工业在我国发展较快,销售市场逐渐转旺。我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对陶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近年形势喜人,名特优新陶瓷产品供不应求,高档陶瓷和中高档卫生陶瓷十分抢手,质量好的传统产品继续畅销,滞销的只是质量差的产品。尤其是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成功,为中国陶瓷产品的内销打开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大路,总数几百亿的蛋糕是我国众多企业分享的机会。

总之,回顾2002年,中国陶瓷行业无论在内销以及出口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市场也在进一步规范,相信2003年将又是另外一个新起点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中国的陶瓷文化发展


中国的陶瓷文化发展

瓷器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国家,也是少有设有皇帝官窑的国家,不管是青铜器还是瓷器都是中国庙宇、祠堂的重器。瓷器的发明不单止是物质材料的发明,更是代表着一种科学技术和生产了,里面蕴含着一种文化价值观。现在小编来讲解一下陶瓷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的平民社会倾向

谈到中国的古代社会,以往的学术界由于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所有的社会都是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如此直线上升而发展的。而将人类学的观点带入到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后才发现,这种来自进化论的历史分期法未必正确。人类学中有进化论,也有传播论,还有特殊历史主义流派,除有单线进化论,还有多线进化论等多种角度的研究方法。这些不同的学派和研究方法告诉我们,不同的地域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地理的特点,未必都是按世界上的同一种方式直线发展的。

以往的观念认为,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一样,最早经历的是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从春秋战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直至明清时期。但有些学者认为,实际上从秦汉开始,中国就由古代的贵族社会开始转向平民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这一观点在陶瓷史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小编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其他国家都没有发明出瓷器,而在中国那么早出现了原始的青瓷,到东汉年间则走向了成熟?这里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偶然,而是和中国的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汉代的以读书人为中心及抑制奢华生活有关系。在汉以前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贵族的生活奢华无度,其所用的器物,大多是青铜、金银及漆器,陶瓷器只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或礼器。所以其发展是不受官方重视的,其在贵族的生活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富人的生活受到抑制,那些奢华的器物也必然在生活中得不到提倡。而瓷器,有着玉般的质地,既朴素又高贵、温润,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明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在唐代,更重要的一个进步,则是当时新创设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使许多底层的人士有机会通过读书而选入到高层的政府体制中,读书人大体上全都来自于农村。钱穆先生说:“因为农村环境是最适于养育这一辈理想才情兼茂、品学并秀人才的。一到工商喧嚷的都市社会,便不是孵育那一种人才的好所在了。那些人由农村转到政府,再由政府退归农村。历代的著名人物,在政治上成就了他们惊天动地的一番事业之后,往往平平淡淡退归乡村去,选择一个山明水秀良田美树的境地,卜宅终老,这在一方面自然亦是受他早年那种文艺熏陶的影响。即在城市住下的,也无形中把城市乡村化了,把城市山林化了。退休的士大夫,必有一些小小的园林建筑,带着极浓重极生动的乡村与山林的自然天趣。”就这样凭着科举竞选的考试制度,把传统文化种子始终保留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根柢盘互日深,枝叶发布日茂,使全国各地无一农村无读书声,无一地方无历史上的名人与古迹。农村成为中国文化的发酵地。

而这一制度对于陶瓷生产来说,其意义在于当时的陶民亦是农民,亦耕亦陶是明代以前还没有走向城市专业化生产的陶民们的生活写照。而这些在农村社会发酵出来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当时陶民们的艺术创造,这一切都有利于当时的陶瓷业的发展,因为陶瓷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商品,也是一种寄托了中国文人思想和哲学观念的手工艺术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带动了陶瓷用品的生产与流动,而文化艺术的发达则提高了陶瓷用品的艺术品格。

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中,铭文题记开始出现,在这些瓷器中有器物名称,有为产品做宣传的相关赞语、诗歌等,而其中诗歌铭文最多。在长沙窑的器皿上其诗歌铭文大都是题写在喇叭口棱边流式壶的流部下,少部分写在双耳罐腹部、碟心和枕面之上。这些诗句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源于民间流传的古诗与谚语。其实不仅是诗歌,包括书法也由此民间化,掌握它不再是皇宫贵族及文化精英所具有的特权。在陶瓷器皿上的诗文与绘画出自于工匠之手,提供给普通百姓使用,这就使得文字与书法也走向平民化了。在这里,我们更体会到钱穆先生所说的:“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者次之。古代的艺术,则应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的大进步。”这段话中所叙述的内容,在唐代的瓷器艺术中完全被表现出来了。

早期中国皇室祭祀天地多用金属器,自宋以后,祭祀天地开始“器用陶匏”(即恢复青铜礼器以前陶礼器),为的是体现古礼“尚质贵诚”的精神。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从青铜礼器到瓷器礼器的采用,也代表了从贵族价值观到平民价值观的转换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人工造物的产生都不会是纯技术的,其中必然还有文化的原因。从另一方面也反证了中国从秦汉以后就脱离了世袭的贵族制,而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平民社会。这种制度可以使一介平民通过读书科举而成为国家栋梁, 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先进的一种制度。因此,读书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家训,在陶瓷里有一非常经典的画面就是“牛角挂书”,还有“ 渔樵耕读”,表达的都是中国古人对读书的向往,也是代表了中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一方面是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有通过读书,有一天入朝为官,得到统治者赏识的一种心理寄托。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层虽然严格,但其还是有一条纵向的社会上升渠道,可以让平民阶层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又通过读书,通过各种艺术的表演以及工艺美术里的各种画面形象的表现,陶冶自己的性情。

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的,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早熟的中国陶瓷

以陶瓷器的发展来看,也的确如此。在汉代,中国的瓷器制作已走向成熟,到隋唐,虽然唐代的青釉瓷窑尚未达到宋代那样遍布大江南北,但以越窑为基础的南方青瓷窑,以耀州窑为基础的北方青瓷窑,却为宋代各具特色的青瓷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而邢窑白瓷的烧造,为宋以后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卵白瓷、白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白瓷也就不会有元明清以后彩瓷的繁荣。另外,唐代的花釉器、黑釉瓷,为宋代的钧瓷、兔毫、油滴、玳瑁釉等窑变色釉打下了基础。还有唐三彩,虽然由于其是低温的铅釉陶,不适合做食具,但后世建庙宇及宫殿的琉璃瓦却得益于其的出现与发展。尤其要关注的还有长沙窑的产品,其釉下彩绘的方式,及其在器物上的铭文题记,还有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装饰瓷器的手法,为宋磁州窑的黑地白花,元景德镇的青花瓷,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青花斗彩瓷、五彩瓷、粉彩瓷等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如此看来,在唐代,中国后世的各种陶瓷装饰手段及表现方式都在此一一得以展现与萌芽,而这种展现与萌芽不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包括了文化理念及艺术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如果说在隋唐以前,中国的文化偏于粗犷豪迈,而隋唐以后的中国文化却逐渐地走向雅致阴柔,更多的是文人气质。因此,唐代的陶瓷发展虽不像宋代那么繁荣,但却是中国陶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及一种新的风格的发端期。

梁潄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早熟体现在“其一,熟之早晚的比较对象系西方文化;其二,熟之是否的标准为个人内在之理性。西方文化根植于宗教,而中国文化却另辟蹊径以道德取代宗教,并以此维系风纪秩序,走了不同的路径。”在西方人类学的观点里,宗教是一个社会的必然经历。而中国除原始宗教外,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是因为儒家在历史上将古宗教转化成一种礼乐,进而通过礼乐幻化成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而陶瓷器也归于其中成为礼器。

作为没有宗教根基的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看重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而这一特征在中国陶瓷上的体现就是, 重匠心独运,追求天然趣成;崇尚自然,常常要`讲究天人合一”,应用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变为“心物合一”。在中国人思想的匠心上,绝不肯损伤到外物所自有之内性,工艺只就外物自性上为之释辉增美,这正有合于《中庸》上所说的“尽物性”。对于物性之一番磨砺光辉,其根本还需从自己的“尽人性”上做起。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种共同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的工艺,定不要见斧凿痕,因为斧凿痕是用人力损伤了无形的表记。中国人常说:“鬼斧神工”,又说“天工人代之”。这里所称的“鬼斧神工”与“天工”都是不情愿对外物多施人力的表示。这不是中国人不愿用人力,只是中国人不肯用人力来断丧自然。中国人只想用人的聪明才智来帮助造化,却不肯用来代替造化或征服造化。因此,中国人不喜欢机械,常赞赏“匠心”而斥“机心”。因为机械似乎用人的巧智来驱遣物力使之欲罢不能,这并不是天趣,并不是物性,窒息了天趣,丧断了物性,反过来亦会损伤到人的自性,这不是中国文化理想的境界。我们若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中国的陶瓷艺术,就可以看出它哲学意味与内在精神,而这些哲学思想在唐代的陶瓷艺术开始得到发挥,到宋代则发展到一个高峰。宋代的天青、粉青、梅子青等釉色;宋代的冰裂纹、金丝铁线、蟹爪纹等瓷器上的肌理;宋代官窑的紫口铁足;钧瓷的窑变、蚯蚓走泥痕等等,都是窑工们在巧妙地利用材质本身的物性,而达到的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

另外,中国人以艺术陶冶人的性情,让人生活在字、画、诗词等想象的意境中。所以即使是像陶瓷这样的日常用具,也非常讲究在上面绘画,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皆可入画,为的是将思绪达到一种清明安合的状态。即使在没有装饰的一道釉的器皿上,也不是一览无余的空白,而是有着更深的在质感和肌理上的追求。而且我们还看到的是,不同姐妹艺术的互相渗透,不同哲学观念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统一展现的方式,而陶瓷艺术总是其中重要的体现者之一。因此,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以生活的艺术来渗透自己的道德理念,以艺术来取代宗教,来表达道德取向的文化。这是一种早熟的文化标志,曾经被欧洲社会所崇尚。

中国社会的这种早熟,虽然阻碍了其向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由一个先进的农业国家变成为了一个落后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在后工业文明时期,当人们的物质生产已达到一定饱和度,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时,我们便开始意识到,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崇尚生命、追求生活的艺术化的境界,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讨的。

陶瓷行业大规格瓷砖更有发展市场


瓷砖的不同,发展潜力也是不同的,因而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都需要谨慎。从目前的市场分析来看,我国的陶瓷市场,以大规格瓷砖的发展为前驱,并成为领军的陶瓷品牌。那么,大规格的瓷砖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据陶瓷相关专家介绍,大规格瓷砖的兴起并不算太长,真正流行是从近两年来开始,其增长趋势非常快,超过了很多陶瓷品牌产品。尤其是在家装方面,由于小规格的瓷砖比较耗费瓷砖数量,且安装过程中麻烦比较多,因而大规格的瓷砖,尤其是地砖大受欢迎,在豪华会所、高档酒店、别墅、高级写字楼等地方,大规格瓷砖的数量往往高于其他规格的瓷砖。

不仅如此,大规格的瓷砖铺设起来能耗非常少,而且简单大气,典雅高档,深受很多消费者的喜爱,一些客户甚至专门要这种装修风格。

大规格瓷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它的大,我们都知道,大会显得非常大方,而大规格瓷砖整体铺设的效果就是这样,给人一种延伸、开阔的感觉,而且在面积大、较为开放的空间当中,用这种大规格的瓷砖会显得非常大气,是不少酒店大堂地面铺设的首选。

除此之外,专家指出,大规格的瓷地砖在铺设的时候比较容易,而且留缝少,不容易留下脏污,清理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地面看起来更加干净整洁。再加上这种规格的地砖是可以随意切割的,在选择陶瓷品牌的瓷砖装修时候,可以营造出不同的风格,让装修更有档次和个性。

陶瓷首饰发展快速 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传统陶瓷融入新的元素,一种新的创意首饰正在快速发展,它就是陶瓷首饰。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首饰一直停留在原有的珍珠、钻石、水晶、金属、木头等主原材料的局限,创造了一种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满足了不同个性的人们对现代首饰的多种审美需求。无疑,陶瓷首饰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新颖与时尚

在陶瓷首饰制作上,则具有强烈的探索性和实验性特征。陌生事物走向市场需要打破人们的接受定式。新生代消费群体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富于幻想,保持着一种求新,求异的状态,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消费市场上,他们常常是新产品的首批购买者和消费带头人。陶瓷首饰走向市场并被消费者认可他们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二、体现文化因素

以陶瓷制作首饰,亦被赋予了中华民族明显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价值,描绘中华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变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前行,反映这中华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时代特征。此外,陶瓷首饰的原料是绿色环保的。消费者可以感受到陶瓷首饰是一种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绿色首饰”和其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三、体现情感因素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人们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体验情感也越来越深化、复杂,人们常常处于难以描述的情感生活中。大工厂生产出来的机械制品整齐划一显得缺少个性和变化,让人们觉得冷冰冰缺少人情味。陶瓷首饰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的流动对这个世界及社会的多种认知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由于粘土和火所具有的性质,从而带给人们的由传统记忆而来的亲近,人们能从其中体会到孩童和原始人般的单纯、直接、率真以及那种毫无束缚地去表现自身强烈的情感冲动。

四、突出个性与自我

如同现代艺术精神主张人的内在个性的独立性和外在形式的张扬,陶瓷首饰与传统首饰相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陶瓷首饰是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注重创作个体的原创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体现。陶瓷材料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给与设计者广阔的创作空间。陶瓷首饰表面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各种肌理效果,需要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是一种带有个性色彩的精神劳动成果。

现代消费者心中常常有一种“唯我一个”的“唯一”意识,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陶瓷首饰在设计上,式样丰富,很少拘泥于一种形式的反复出现。陶瓷首饰以其自身独特个性而能迎合他们“拥有唯一”的心理,常常能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西班牙陶瓷协会预测本季陶瓷流行风


最近西班牙陶瓷设计协会给出了对本季陶瓷设计的预测。下面就介绍给大家,希望可以有所借鉴。

1)被赋予了来自于动植物及人类灵感和冲买激情的色块,梦幻般神气的抽象线条,将会把我们带入一个神话般的梦境中,对于浪漫、充满诗意的装饰图形而言,金色、银色和石榴红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2)像中国画一样,留白——也就是留有一定的空间,是很重要的。为此,材料和结构的使用空间被减少到了最小,你看到的是一些空白或是小的图形。天然颜色的使用达到了简洁和单纯的效果。色彩饱满和光滑金属,还有极具表现力的纺织物。

3)一般集中于表现环境和生活的自然变化方式。表现人和民族特性的平行线,以淡色调及象牙色的运用为主。然而对于不同的图形,在运用淡色调及镶牙色的同时,还会用到其他的一些色彩,比如说绿和灰的混合色、土黄色等等,总体表现的是一种冷静的风格。

4)经典和流行的碰撞。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倾向于反常规去使用一些明亮的、比较有跳跃感的颜色。

重庆陶瓷市场扩容谋求大发展


重庆陶瓷市场正谋求扩容大发展。据悉,该市场1.3万平方米的家居布艺卖场已在十一黄金周前开业,接下来还有一个近5万平方米的新卖场即将开业迎宾。

10年前,重庆杭渝置业有限公司在还是一片农田的大渡口新城一举投资1.5亿元,购地230亩修建的重庆陶瓷市场成为当时重庆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配套设施最齐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10年来,市场已有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家厂商入驻,年交易额数十亿元,日前被评为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20强和重庆市星级文明市场。

近日,社会上一度有“重陶市场要搬迁”的谣言,对此,重陶总经理言永祥称:“市场不仅不会搬迁,反而会大力发展,我们不仅要做好家居卖场,而且要参与到重庆市第六商圈——大渡口步行街的开发和建设中去,让重陶市场成为重庆专业市场及商业地产行业的亮点。”

据称,重陶市场1.3万平方米的家居布艺卖场已在国庆前开业,多家品牌家具、布艺商家已争先入驻,填补了卖场空白,市场也从专业建筑陶瓷逐渐转型为综合性家装家居市场。接下来,重陶市场将有一系列“大动作”,尤其是市场将打造近5万平方米的步行街卖场,并在市场营销上实施一连串大动作,以此树立重陶市场的品牌,建立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市场做大做强。

中国陶器发展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接下来就由瓷库中国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陶器发展的历史。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纹饰。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陶瓷知识:中国瓷器发展史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浙江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瓷土矿藏,而且瓷石矿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条件,只要用这种瓷石作为主要原料就可以制成瓷胎,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适宜用还原烧成。在还原气氛影响下,高价铁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瓷窑工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成等技术,在东汉晚期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难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提高。这一切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此外,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还发现有烧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汉代墓葬中也曾出凉谟源善鳎乇鹗前不帐『料亟辏?70年)等纪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证明它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的中晚期。很显然,这种创新产品,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12345678下一页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程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陶瓷的发展本质上来说首先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而后奴隶制的发展促使了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而陶瓷就在此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和器皿。总之我国陶瓷的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萌芽,以及奴隶制的出现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程”。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出现了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瓷器是以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挂釉、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经1300℃以上高温烧制成的器物。

商代的原始青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几个发展阶段。

东汉青瓷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跃进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青瓷系统。特别是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唐代制瓷业在规模、技术、艺术上都超越前代,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唐代由于瓷器产区日广,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其时瓷器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最为著名,一白一青,遥相辉映,即陶瓷史上所称的“南青北白”。同时被作为唐朝象征的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广销海内外。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发明了釉里红装饰法,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瓷器生产空前繁荣,景德镇窑名满天下,民间窑厂遍布南北,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进一步改进提高外,康熙时期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瓷器。雍正朝烧造了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的烧造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就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而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也至此落下帷幕。

今天,久负盛名的中国古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所蕴含的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陶瓷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古玩收藏家为之神往不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2002扫描:中国陶瓷市场发展预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2002扫描:中国陶瓷市场发展预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