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砖价格 > 导航 >

陶瓷价格大战何时休

陶瓷价格大战何时休

陶瓷砖价格 价格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5-25

【www.taoci52.com - 陶瓷砖价格】

近十多年来,景德镇瓷器一直在打价格战,先是薄胎瓷,接着青花瓷,再就是颜色釉瓷、雕塑瓷,后来波及到粉彩瓷、釉下彩瓷、新花瓷。价格战不仅在景德镇打,而且在全国各地打,甚至打到了国外。除各地展销收尾前的降价甩卖外,有时还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有些瓷器比景德镇当地还卖得便宜。价格大战要打到何时?这是瓷业生产经营者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作坊生存发展的问题。

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中一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调节着行业内暴利走向微利,指导行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比如薄胎瓷,原来是手工制作,产量低,成本高,由于白胎贵,画工都是高级师傅,其价格自然昂贵。而现在薄胎瓷成型生产不那么复杂,彩绘也是一般水平,同行之间为了争顾客,价格越降越低,甚至只有老薄胎价的10—20%,还是有钱赚。颜色釉也有类似情况,三阳开泰过去是柴窑烧成,生产量少,成品率低。现在气窑烧成过了关,产量增多,品种增加,价格却较过去低得多。

有人钻了价格战中的空子

在价格战中,确也有一些趁机扰乱市场的人,他们惟利是图,将假冒伪劣坑害顾客。前几年,玉风茶杯被仿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玉风瓷厂花本钱研制开发的新产品,结果被人不劳而获大批仿制,低价销售,使玉风瓷厂遭受很大损失。还有的专仿名人、大师的作品,以假充真,违法侵权。更有甚者,少数害群之马在利欲熏心的驱使下,将残次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瓷贩子,欺骗经济并不宽裕的消费者,扰乱了正常的价格秩序,使生产企业和作坊坐立不安,搞得众多消费者无从选择。

价格战不是惟一的出路

市场总体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价格战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带不来相应的利润空间。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在击中对方的同时也可能伤及自己。现在也确实有些离谱,一些陈设瓷卖价低到了几乎和成本相等,只挣得很少一点加工费。原来200多元的青花花瓶现在只卖30元左右,釉下彩瓷价格降得更厉害。日用瓷也是同样,尽管有的花面更新、包装改进,但价格还是提不起来。厂商只好把餐具中的碗、盘规格缩小,器型换成简单的,表面好看,很不适用。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我们很多企业和作坊陷入了“为了抢市场而抢市场”的怪圈。长此下去,不仅利润高不起来,而且市场会越来越缩小,硬撑是撑不了多久的。

价格战引起的思考

瓷器市场到了这个地步,迫使一些企业和作坊考虑调整竞争的思路。目前大多数是厂商结合、自产自销,减少了中间环节。即使有些代销商,其价格和厂里的零售价是一样的。但要跳出价格战的怪圈,还得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首先,从产品开发上找出路,老产品老面孔,价钱已经卖死了,必须下功夫开发有时代气息的新造型、新花面,才能拥有更多的顾客;二是以质取胜是市场竞争的永恒主题,任何一个品牌和产品如果没有过硬的质量,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三是讲究产品档次,高、中、低档都有各自的顾客,都要有一定的生产量。提倡明码标价,不要看人打卦,欺诈顾客;四是行业内部各类厂商应有约束机制,搞正当竞争,不要互相拆台,更不能低价倾销,做亏本买卖。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茶具何时开始广泛使用


现代社会的休闲、交往的饮茶、品茶中,各类茶具繁多,但最普通的、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仍然是各类陶瓷的茶具,包括陶瓷茶壶、茶碗等基本饮茶用具,根据我国的历史记载资料,这些陶瓷茶具的使用,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代,“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金银茶具,而陶瓷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有些品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

纵观我国茶具使用历史,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唐代以前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茶具不仅是饮茶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也因此,我国“茶具”史料直到唐代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唐朝以来,陶瓷茶具之所以逐渐代替古老金银茶具,一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风气。相对金玉来说,陶瓷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二是茶从唐代走向普通老百姓,茶具需求更大,需要更广泛的制作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陶瓷茶具之所以能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朝陶瓷工艺生产发展有关,隋唐以来瓷器生产进入繁荣阶段,可生产出大量不同价值瓷器,满足不同人需求。因此,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

茶具之所以在唐代开始使用陶瓷,而且得到广泛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是当时饮茶之风兴起,茶由权贵、皇族走向普通百姓,全国上下更多的人在饮茶,对茶具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这个需求,陶瓷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这个发展规律来看,对于今后茶具的发展,饮茶的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茶具的文化品位、休闲功能、使用价值上要求更高,唯有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制造出更好的茶具来。

观点:何时发布陶瓷“限产令”


不久前,国家工业和信息部针对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钢铁总量严重过剩,板材问题尤为突出;落后产能比重较高,恢复生产存在盲目性;进口铁矿石增加过猛,容易引发经营风险等,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业减少或停止贷款。由此,笔者突发奇想,国家何时发布陶瓷“限产令”?

细细梳理陶瓷业,也有诸多类似问题:陶瓷总量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市场竞争无序,价格战此起彼伏,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水;各地招商引资你方唱罢我登场,陶瓷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容,供需差距不断扩大;陶瓷行业消耗着大量的能源、资源,单位能耗创造产品价值不高,头上有“两高一资”、“污染环境”、“产能过剩”等几顶帽子,口碑不佳;而且许多陶瓷生产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曾发出控制总量的要求,但却被各地新建陶瓷生产基地、新上陶瓷生产线冲击得支零破碎,一些宝贵的、本不十分充裕甚至面临枯竭的陶瓷生产原材料,却在不断赚取着不断贬值的外汇……

即便是去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也没有让陶瓷业停下扩充的脚步。一些实力派陶瓷企业,仍在建生产基地,扩充产能规模,丝毫不受影响。不管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是经营多元化的选择,对企业所为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大到国内市场的整体层面考虑,结果会让人倒吸一口气。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瓷砖产量继续扩大,新增生产线估计在200条左右,新增产能约6亿平方米,2009年仍会有大量生产线诞生;近几年中,全国瓷砖产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占全世界产量的50%,但出口率却不足20%,卫生陶瓷的产能也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占到全世界产量的30%以上,出口率占到近40%;我国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广东佛山,一年消耗陶瓷原料超过4000万吨,平均每天消耗12万吨,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当惊人。

通过上述几组数字,我们可以分析出,产量激增速度惊人,但需求却相对滞后,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供需严重失衡。而且由于陶瓷生产企业设备和工艺的差异,陶瓷产品本身的辐射性问题、节水等硬性指标,有可能被企业束之高阁。鱼目混杂的陶瓷产品和品牌,会加重陶瓷市场良莠不齐。虽然出口拉动是企业的心中最爱,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现实,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消费行为更加成熟和理性化,出口拉动很可能成为企业的一厢情愿。抢占区域市场,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让利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农村、乡镇市场,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的托辞。由于产量的增长,相应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面对金融危机,一些陶瓷企业采取停窑限产的方式应对,这是迫于无奈的举措,与总量控制有着主动与被动的本质区别。做好总量控制,对提升产品价格也有益处。陶瓷产品的出口价格被压得低了又低,降了又降,主要原因就是国内陶瓷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如果有效实施了总量控制,限产保价,是否会对价格回升有所帮助?对相应增大企业利润空间有益处?

企业利益最大化与行业的总量控制存在博弈,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受益。眼下,产量增长的势头不减,总量控制的行动难为,借助国家对陶瓷产业的“限产令”,或是一个两全的选择。

陶瓷行业喷墨大战即将来临


自2009年从欧洲引进喷墨印花技术起,3年的时间让国内的喷墨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从欧洲企业垄断市场到国产企业迅速崛起共分天下,喷墨大潮已成汹涌之势。明朝科技销售总监曹普根告诉记者,明年或许将上演喷墨市场的争夺战。

国内喷墨生产线全面开花市场争夺战即将来临

近两年,全国多个产区喷墨产品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以来,四川夹江产区喷墨产品生产企业呈井喷之势,目前已有新中源、新万兴、米兰诺、建辉等企业共拥有喷墨设备15台,相关人士透露,到今年年底,夹江产区喷墨设备或将增至22台。除夹江产区外,山东淄博自去年7月份第一台喷墨机上线,如今已猛增至130台,淄博80%的内墙砖企业已改用喷墨设备。曹总告诉记者,山东临沂、沈阳法库、江西高安等产区的喷墨设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临沂产区喷墨生产线已是遍地开花。

喷墨印花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胶辊印花技术,在成本、操作、花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今运用于瓷片领域的喷墨技术已完全成熟,喷墨瓷片产品几乎覆盖了大中小城市,而在其他领域,如全抛釉产品、微晶产品中亦运用广泛。在今年4月份,由《创新陶业》报举办的第二届陶瓷喷墨技术论坛上,佛山市陶瓷学会副秘书长、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黄惠宁曾预计到明年4月份,国内喷墨机将达到500台。而近日,记者从曹总处获悉,目前全国已出售600台喷墨机,其中500台已投入生产。

“喷墨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超过了人们的预计,如今喷墨技术日趋成熟,明年或许将引起新一轮的价格战。”曹总说。

然而,虽然越来越多产区的企业开始使用喷墨设备,但由于喷墨技术进入中国时间不长,真正运用于实践还有诸多困难。曹总透露,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熟练的操作工少,中国之前在这方面的人才近乎是空白。“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他们看着别人买进喷墨机,也跟着引进,但实际上却不懂得如何操作,以致在实际生产中出现拉线等问题。”曹总说,但随着喷墨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墨水企业崛起迅速喷墨天下群雄共争

前几年由于国内喷墨企业自身的实力有限,国内喷墨市场一直被欧美企业所垄断,而随着这一两年国内企业的迅速崛起,喷墨市场逐渐呈现群雄逐鹿的景象。这其中,在喷墨机方面,希望、美嘉、泰威、新景泰等几家企业上升势头明显,而在墨水方面,万兴、明朝、道氏、大鸿等企业亦是雄心勃勃。

曹总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有十多家企业正与明朝合作,有些合作已有一年,至今未出现任何问题。

“其实,国内很多企业的老板都是支持国产的,他们对待企业的态度也很公平,用产品来说话。”曹总说,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使用国产墨水,这其中除了企业老板对国内企业的支持,还有就是国内企业对比国外企业具有价格、服务上的优势。

道氏技术董事长荣继华表示,面对高得离谱的墨水价格,道氏技术的目标是把陶瓷墨水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下来,让它变成一种可以稳定提供的常规产品,道氏墨水的价格将会是进口墨水的三分之二。此外,据记者了解,明朝科技的墨水价格亦稳定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水平。

业内人士曾表示,由于国内墨水生产企业的迅速崛起,且价格优势较为明显,明年起,国外企业可能也将降低墨水价格,新一轮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地爆发。

苏州高古陶瓷春天何时来


在苏州庞大的收藏大军里,相对于玉器、书画、家具、明清瓷器等门类来说,高古陶瓷的爱好者就显得孤掌难鸣了。然而,在其他很多城市的收藏队伍中,高古陶瓷的收藏人群往往起着领导地位。那么,苏州是否没有这方面的收藏者呢?据我了解,苏州投资高古陶瓷的人群还是蛮多的。有人经常到海外淘宝然后转辗到全国各大拍卖公司,甚至把几年前10万元卖出去的一把秘色瓷执壶再花100万元买回来;有人把自己珍藏的古陶瓷藏品开了一家博物馆;有人花了数百万专门收藏古陶瓷,周长120厘米以上的汉瓶汉罐就藏了近百个。事实上苏州收藏高古瓷的人,或者说想收藏的人正在逐渐增加,只是由于种种因素这些人群没有走在一起,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孤军奋战,或者说在自己很小的范围内独自欣赏。

在古陶瓷领域里,苏州没有一个可以交流可以学习的组织,也没有一位在全国有足够影响的古陶瓷专家(玉器方面,苏州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震华老师)。古陶瓷这样一个被众多藏家看好的潜力股,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始终掀不起热潮。然而我们翻开苏州的历史,会发现古陶瓷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澄湖、张陵山、草鞋山出土的精美的良渚黑陶,狮子山出土的造型生动的西晋越窑青瓷,虎丘塔、七子山发掘出的五代越窑秘色瓷;还有一直被国内众多专家关注的南宋“平江府官窑”,只是苦于窑址至今未被发现,成了古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作为古陶瓷爱好者,这里有丰厚的养料。

如今收藏各门类似乎均在一夜骤涨,唯独高古陶在徘徊缓进,阻碍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目前的法规、一些所谓专家的误导、大量现代仿品面世等等。如前阶段我一位老师在《收藏快报》上写了一篇《南京上演“天价古瓷”闹剧》的文章后,引发一场轰动全国的官司,有幸的是,法院最近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向家林的诉讼请求。然而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足以让众多古陶瓷爱好者心有余悸。人人都知道投资高古陶瓷的潜力很大,人人却为之嗟叹,不敢轻易下手。

在目前的苏州古玩市场上偶然还能看到一些高古陶瓷的。今年我一位朋友花50元淘到一只宋代梅瓶,这种拾漏的情况也会发生,但需要你有足够的眼力。当然,作为一名古陶瓷爱好者也不要总希望这种童话般的故事会时时降临。我们必须先从古陶瓷散片开始,只有它们才是最好的老师。要做有心人,如看到不同时期的散片,我们一定要把它拾回家,它才是真正的可供学习研究的宝贝。

收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在古陶瓷领域里。精品意识是一种共识,也是收藏人的一种追求与向往。宋代的五大名窑当然是我们最终的追求,但切记不要让这种奢望冲昏我们的头脑。我们还应当关注其他一些窑口,如龙泉窑、建窑、吉州窑、耀州窑、临汝窑等,它们中的精品毫不逊色于官窑,而且价位在拍卖市场上也占据一席之地,其中龙泉窑的产品这两年也被浙商炒得如火如荼了,以前几百几千元可以买到的龙泉窑碗,现在行交价也不低于万元了,稍微好一些的都要数万元以上。我们可以关注一些目前还没有被市场彻底炒足的产品,如唐朝的长沙窑、寿州窑等,宋朝的吉州窑、耀州窑等,以及景德镇一些制作精美的青白瓷。它们的价位应该说只是刚刚起步,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这几年古陶瓷的藏品正悄悄按每年翻倍的价位上升,因此,当你遇到一件心动的老窑器时,价格贵一些只要东西好还是应当咬牙买下,否则带给你的会是一生的遗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与时俱进也会让一些外地商贩对苏州的古陶瓷市场失去信心的,导致很多好的藏品也不流入苏州市场。

收藏需要良好的心态也需要良好的交流环境,我相信苏州古陶瓷收藏一定会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尽管身处寒冬,春天的萌芽终会绽放。

陶瓷会展:何时结束“双城记”?


虽然去年市、区两级政府已经着手对中国陶瓷城和华夏陶瓷城的会展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来两城各自举办的陶瓷展整合为目前的陶交会,但在实际操作中,两城依然独立宣传招商。如何进一步整合两城资源,结束陶瓷“双城记”,依然是佛山陶瓷行业内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保持现状,还是进一步整合资源?两城高层的回答出人意料地一致:整合,越快越好。

现状:初步整合并不彻底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于佛山市陶瓷产业的整合提升工作方案以及会展资源整合的意见已陆续得到市政府的批复。按当初的构想,整合后,佛山陶瓷会展将实行统一的名称、统一的时间、统一的组织、统一宣传、统一招商。但至目前为止,佛山陶交会“一个名称、两套人马”仍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两个陶瓷城分属石湾、南庄两个不同地区,产权不同,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当初的整合方案仍没有完全发生效力,目前两个陶瓷城在会展宣传、招商等很多方面,基本仍是各自独立去搞”,中国陶瓷城董事长何新明承认。

有专家认为,实际上只要两个陶瓷城不偏离“将佛山陶交会共同办成国际一流陶瓷展会”的大目标,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良性竞争,实际上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更有效率,“有竞争才有进步”。

业界:进一步整合资源

虽然竞争能带来进步,但现存的问题是:内部竞争能否带来效率?就比如同一个展览的几个展馆之间进行竞争,能否带来良性的效果?

两个陶瓷城老总对此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何新明说,中国陶瓷城和华夏陶瓷城各自招商,对外宣传口径不一,无论是成本、效果,还是对参展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均不理想,参展企业也无所适从。今年秋季陶交会,居然在两个陶瓷城先后“开幕”,“无效率”的弊病暴露无遗。

陶瓷界专家提出,虽然整合两个陶瓷城会展资源不是办好佛山陶交会的充分条件,但会展资源不整合,佛山陶交会则永不可能办出影响力。而整合的最根本办法则是在产权上进行整合。

但无论是何新明,还是华夏陶瓷城副总经理黄展文,对于“产权整合”这一点均不认同,“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但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在组织、宣传、招商等方面进行整合”。

政府:将成立统一组委会

“要进一步整合,显然不能仅靠两个陶瓷城本身的市场行为,现在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尽快介入,落实整合方案”,黄展文说。

禅城区副区长戴一民说,在会展资源整合问题上,禅城区想法非常明确:不干涉双方产权问题,但在组织上,撤消两个陶瓷城目前各自的组展机构,成立一个统一的组委会,统一策划、统一宣传、统一招商。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领导之间加强协调沟通,以免造成混乱。

“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正准备引进国外展览公司合办陶交会,如果我们还是两班不同的人马各搞各的,国外展览公司到时听谁的?”戴一民说,两个陶瓷城会展资源进一步整合已经势在必行,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近期就将着手,整合双城资源,成立统一的陶瓷展组委会。

磁州窑火何时接续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这个关于陶瓷的俗语,流传甚广。景德镇早已经是家喻户晓,而彭城,知道的又有几人?日前,笔者来到邯郸市峰峰矿区,探访古镇彭城,探访仰慕已久的磁州窑。

峰峰矿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陈宝顺告诉我们,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主要窑场位于古磁州(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而得名。磁州地区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时的磁州窑直系窑口生产主要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一个是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的生产到元代几近衰亡,而临水、彭城窑口却一直延续下来,生产规模也日趋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并逐渐形成了以磁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庞大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千年窑火未断,千年文化未断。”陈宝顺说,磁州窑面向大众,品种繁多,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多种装饰技法,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及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声震古今、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迄今人们已经发现,在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古窑场多达200多个,在方圆百里之内,古窑遗址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在两镇的周围,几十座高几十米、长数公里的古代瓷渣堆积如山,瓷渣在地表以下深度竟达6至9米!在这些庞大的文化堆积中,埋藏着历代精美瓷器和瓷片标本。在陈宝顺等人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位于彭城镇的盐店遗址和富田遗址,元、明、清代的“馒头窑”散发着悠远古老的异彩,古井、料池、作坊,诉说着先民们冶陶的艰辛。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郭光华说,经过普查,彭城镇地面遗存“馒头窑”40多座,作坊40多个,渣堆、古井很多,这些遗存大多完好,地下的数量恐怕会更大。

在盐店遗址,我们见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中。他说,以前这里放眼望去是一片排列整齐的“馒头窑”,后来由于搞开发建设,大量的“馒头窑”被拆毁,现在这里就剩下这几个了。我们观看了刘立中的手工作坊,他28岁的儿子刘润鹏正在制作一件半成品。老刘说,儿子学艺已经10年了,基本上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东西,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10年。刘润鹏一边擦汗,一边说,这是半体力、半脑力的活儿,又脏又累,还不怎么挣钱,所以学的人不多,学成的人就更少。老刘指着陈列室的一件成品说,别看那么一个小小的瓶子,它需要足足72道工序,其间凝结着多少汗水便可想而知了。现在全镇有30多家家庭作坊,但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恐怕还不到10个,磁州窑的工艺,面临失传啊!

中国陶瓷业四大战略失误


我国是世界上陶瓷产量最高的国家,然而我国的陶瓷产品档次却又是相当低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陶瓷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四大战略失误,制约了我国陶瓷业的提升。

亦步亦趋开发设计缺个性

中国陶瓷企业多种产品缺乏领先的开发设计能力,是其发展受到牵制的主要原因。这也决定了我国整个陶瓷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地位,而处在末端地位的利润往往是非常低的。

全球化扩张遇到的最大阻力是核心技术和开发设计能力。而中国的陶瓷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越深,其开发设计的劣势就越明显。在中国的市场开放以前,开发设计能力的缺乏表现得还不很明显,但在开始参与全球竞争之后,这个问题就表现得比较突出。出口加工主要靠贴牌以及国内高端市场被外国公司控制的事实就是一个明证。这种更多地表现为由于没有核心技术而造成的非贸易壁垒,会成为今后发达国家阻碍中国陶瓷产品进入其领地的主要杀手锏,这会严重阻碍中国陶瓷企业的全球化扩张。

盲目多元化多子未必多福

中国陶瓷企业的盲目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由单一类产品发展壮大之后大都开始进入其他建材门类甚至其他行业,本来是想把这些新产品作为自己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在进入这些新的产品市场时都遇到了与原来产品同样的问题。这种多元化看起来是在突围,实际上却又被这些产业所包围,无异于作茧自缚而难以自拔。

为什么说这种扩张是盲目的呢?事实上,盲目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产业的扩张是增强还是削弱自己的竞争能力,而中国很多陶瓷企业的多元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说这种扩张是盲目的和急躁的。这种产业扩张仍然是在没有核心技术和开发设计能力的前提下所做的粗放的产品线扩张,看起来是在搞多元化,但是在进入的这些多元化领域里都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依旧处于在全球产业分工的产业链的下游,既没有丰厚的利润,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角色混淆定位不准

任何一个产业,产业链顶端的利润是最丰厚的,由此直到产业链的末端,其利润是依次递减的。中国陶瓷企业在布局自己产业的时候,应该选择并观察将要进入的领域是在这个产业链条的上端还是在下端。如果是在上端,在行业中就有真正的主动性。中国陶瓷企业要有核心技术,或者是核心技术战略,关键是要在行业中用这样的技术来定位自己在整个产业链的位置。也就是说,中国陶瓷企业要做整个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优势企业、关键企业、核心企业。在做产业布局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应该做什么产品或是什么新的门类,重要的是要选择在这个产业链中处于什么位置。

中国大部分陶瓷企业的多元化是平面地把自己铺开,这是典型的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以为一个企业的强大最主要的表达元素是自己的销售规模。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拥有庞大的规模却没有与这规模相适应的利润比例,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浮肿的,竞争力是非常脆弱的。规模战略实际上给中国的陶瓷企业带来很大的战略误导,使其不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利润的长久化,而在战略布局上出现极大的路线错误。这样做还带来一个更大的弊端,就是人才等关键资源被稀释,竞争力被削弱,很多大的陶瓷企业的轰然倒塌就证明了这一点。

广种薄收资源透支

我们往往把陶瓷行业看作一个成熟的行业,或者夕阳产业。实际上,这是对整个行业的误解。事实上,中国陶瓷行业所谓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日常层面的相对成熟,或者说是生产总量的扩张,而一个真正成熟的行业其标志是战略的成熟与合理数量的优质企业的存在。

中国陶瓷行业没有战略层面的差异,企业之间没有真正产业链条意义上的分工,只是集中在狭窄的制造领域竞争,这也是这个行业中大多数企业突围而又被围的主要原因。一个产业的真正成熟是不同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展开作业,企业保护自己在产业链条位置上的合理利润是最主要的。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的陶瓷企业距离战略选位仍比较遥远。即便是在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方面,中国陶瓷企业的竞争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还在减弱。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在同一产业链条位置上广种薄收,造成原有的人才、资本等经营资源被快速稀释,使其整体的竞争力下降。应该说,越是同质化的竞争,给这种资源被严重稀释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就越大;压力越大,对原有产业的附着度就越高,价格竞争就更为激烈;更为激烈的价格竞争在没有正确战略的引导下,反过来又产生了平面铺开的扩展冲动。陶瓷巨头的“块头”越来越大,而利润越来越稀薄,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四万件古陶瓷标本 何时再见天日?


前不久,一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依照朋友指点,来到中山三路东皋大道礼兴街寻找“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希望参照“中心”的标本鉴定自己的藏品。没想到,“中心”已在两年多前关张……

该“中心”负责人、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楼钢,日前向记者表示,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楼钢对此深表遗憾,该“中心”搬离原址实属无奈,但营业执照并未撤销,四万余件古陶瓷残片仍保存完好。只要能解决场地问题,他愿意长期无偿陈列这批珍贵的古陶瓷标本。

中国传统鉴别古文物特别是鉴别古陶瓷的方法,被称作“眼学鉴定”,主要是依靠类比法。鉴定者除了依靠专业知识和鉴定经验,往往还需要拿鉴定物与古陶瓷标本进行比对。采用现代科技鉴定方法,更是需要以断代可靠的古陶瓷标本作为依据。

中国古陶瓷传世器物稀少,一些著名瓷窑的传世瓷器更少,且都保存在博物馆之中,一般人难得一见,无法借助其作为类比的标准。因此,在瓷窑遗址出土的瓷片弥足珍贵。楼钢研究古陶瓷近20年,通过参与古窑遗址发掘、与各地博物馆或文管办交流、购买、搜寻、接受数十位老专家馈赠等方式,收集古陶瓷残片四万余件。这批瓷片出自80多个古瓷窑,烧制年代自战国起至清代。

楼钢在东皋大道某大厦租下两层楼近700平方米,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品种最齐全的古陶瓷数据库———“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2002年,“中心”正式开业,免费参观,靠楼钢经营其他业务的收益以及有识之士的资助来运作。“中心”门面简朴、位置偏僻,但每天都有数十位收藏爱好者及文博界专业人士上门参观,还有来自港澳台乃日本、美国的参观者。美国底特律国际陶艺中心主任迪克森博士两次专程前来参观,激动地捧着“大明成化年制”款青花花卉纹碗复原件留影。

从2002年起,在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叶文程会长的支持下,楼钢和古陶瓷学界的老专家一起,编撰“中国古陶瓷标本”丛书,这是世界上第一套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瓷窑及陶瓷工艺史的古陶瓷标本丛书,计划出版60分册,每册介绍一个著名瓷窑,《钧窑》、《建窑》、《德化窑》、《吉州窑》等8个分册已出版。

2008年年底,楼钢无力再支付每年近30万元的营运费用,“中心”只好停业,所有古陶瓷标本打包装箱,放在自家天台和两个房间内。“中国古陶瓷标本”丛书的出版计划也暂时搁置。

“中心”搬离中山三路后,有数位“玩家”向楼钢表示,愿花巨资买下他收藏的四万件古陶瓷标本,楼钢一直未松口。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价格大战何时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价格大战何时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砖价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