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术瓷砖 > 导航 >

夫妇艺术家的“瓷情”路

夫妇艺术家的“瓷情”路

艺术瓷砖 全瓷的瓷砖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2021-05-25

艺术瓷砖。

年轻的陈军和傅长敏系一对夫妻,同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中函艺联理事,并共同创立了艺术殿堂———凝翠斋。

陈军意外地将青春交给了陶瓷艺术。他和傅长敏青梅竹马,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在傅长敏之父傅尧笙大师的教导下两人一起学艺和成长。

陈军将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陶瓷材质上并揉进现代陶艺的装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构想,在陶艺作品创作中营造了高雅脱俗的艺术氛围。他的作品笔墨简洁、色彩恬静、构思巧妙、空灵而完整,使陶瓷色釉、造型、画面的组合和谐统一;傅长敏是一位自信、执著的热血女性。她还曾师从孔仲起等著名国画家,其功底扎实、师法自然、艺术个性十分鲜明,尤其以善长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格调高雅的人物画而与其丈夫陈军在艺术成就上比翼齐飞。

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的传统也将失去生命。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支点,如何更好地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价值观,陈军、傅长敏夫妇有自己的诠释。他们深知艺术是世界的,于是乐此不疲地奔走于祖国各地,举办各种陶瓷艺术大展。如顺德景德镇当代陶瓷作品等展览就引起了陶艺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外来艺术家为艺术添砖加瓦


讯: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外来艺术家已接近千名,而定期、不定期到景进行艺术交流的艺术家则数以万计。这些艺术家大多已有所成就,他们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新活力。

慕名来景德镇创作陶瓷

来景德镇之前,外来艺术家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在林玉宇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他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2008年,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其间受到了一位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第一次来景德镇的他,在当时的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感受。此后,林玉宇每年都要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对艺术家们来说,尽管他们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符号。

为陶瓷艺术注入活力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来自浙江金华的艺术家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地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江虢慧还强调,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为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增添了人气。

中外陶瓷艺术家瓷博会现场献技


10月15日,在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陶艺家技艺展示会。30多名中外顶级陶瓷艺术家,现场进行了陶艺创作,成为瓷博会最受欢迎的活动。

表演会上,来自江西的工艺美术大师刘平尤为引人注目,他出身陶瓷世家,得到其父“珠山八友”刘雨岑的真传,是著名的“7501”“水点桃花”的设计者。会场上,他全神贯注于笔尖,在2.6米的大型瓷版上点出朵朵鲜艳的梅花,“水点”的技法炉火纯青,使在场观众赞叹不已。在外国艺术家表演区,幽默的美国陶瓷艺术家JimLeedy请在场的观众把手或脸放进他做模的泥里,印出深深的手印或脸形再提起来,只见那手、脸沾满绿色的泥浆十分滑稽,引来众人的阵阵掌声和笑声。JimLeedy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在美国是个陶瓷雕塑家,早就向往中国的陶瓷文化,趁这个机会一定要和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交流陶瓷传统雕塑工艺。”

中外陶瓷艺术家们还共同制做了一面文化墙,见证中国与世界陶瓷艺术共同走向辉煌。

当代值得投资的陶瓷艺术家


当代从事陶瓷艺术瓷创作的人,成千上万。但真正值得投资者收藏作品的陶瓷艺术家主要是以下三类人:

陶瓷专业的资深教授。这些人大部分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对当代陶瓷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于他们对艺术瓷的创作上,而且还突出体现在他们陶瓷理论造诣,对陶瓷历史有精深的研究。因此,他们在近现代陶瓷史上具有影响力。这些人的作品,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与传统的景德镇瓷器也有明显不同,在器形、用色和题材上,都有创新,有些甚至惊世骇俗。

国家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国家级评定职称,人数很少,这部分人普遍年事已高,由于其作品艺术价值比较早得到人们的认可,其相当多的作品为藏家看好,价格最高。景德镇目前具有国家级大师资格的仅有32人。

再就是不具备以上职称,但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陶瓷艺人。

在以上三类人中,我偏爱教授的作品。而我的收藏品中,以资深教授的作品为大宗。为什么呢?著名画家吴冠中最近指出,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在当代名瓷的创作团体中,同样存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资深教授们的作品有如下特点:

1.创新性。艺术在于个性,在于创新。在千年景德镇,简单地模仿,继承前人似乎仍然是创作的主流。李菊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由各代陶瓷绘画器皿组成的历史画廊中,人们可以发现,凡是能够直观地较为强烈地表达作者创作个性的绘制,都难以承传。数以万计的陶瓷文物揭示着这样一种失衡:瓷画追求从官、从俗、从众,排斥独特个性;追求图案的严整平和,排斥富有创意的变形;追求对器皿的装饰性,排斥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几乎各个朝代都存在着艺术灵性与王朝统治年限背反的规律:封建王朝越长,体现在瓷画中的创作个性被扼杀的数量就越多,个性作品就越少。而这些教授对陶瓷艺术史有深刻的研究,对现实有深刻的反思,对未来的趋势有明确的把握,其个人风格极为明显。比如施于人,将民间青花,剪纸等因素和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周国桢教授在雕塑中率先采用粗质材料和高温颜色釉的应用;李菊生教授创作题材上的人文趋向和高温颜色釉的表现;李林洪教授的现代抽象的陶板山水画;郭文连教授采掘婴戏场景的独特视角;张学文教授对青花釉里红的独特理解和表现;钟连生教授的等等,在他们的领域,无不处于领先位置。

2.艺术造诣全面。这些资深教授,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随意调动多种艺术形式为自己的创作服务。观他们的作品,不呆板。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享受。比如李菊生,李林洪的书法的潇洒,周国桢高温颜色釉的变幻,张学文教授的构图等等,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3.内容重于形式。他们大都极为重视作品本身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题材的重复。因此他们的作品表现力极为丰富。一眼观之,就被深深吸引。比如周国桢教授的简约与夸张,李菊生教授将人文典故的入画,无不使形式忠实地服务于作品的题材与内容,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的结合。

以上原因,就直接决定了在三类人中,资深教授的作品的价值与价格,在未来会不断走高。目前,这些教授的作品数量和其他二类人比较,就比较少,今后也不会有突破性的增加。其一是因为年龄和创作精力的问题;其二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态度比较认真,从不轻易放出自己的作品;其三是他们对价格普遍比较在意,从不肯送人或低价出手。因此,资深教授的作品价格比较稳定,市场运作也比较规范。未来引领当代名瓷风尚的应当是这批资深教授,其价值会出现突破性的上涨。在我国顶级拍卖行拍卖的作品中,一半以上是教授的作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众多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不能面面俱到,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我的选择标准是:

1.工艺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李菊生教授指出,传统画风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题材具有各方认可的“保险度”;二是大量临摹成名之作。它一方面使复制赝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扼住了这门艺术的咽喉,以致画工云集的“瓷都”有一个怪现象;一些绘制过大量花鸟或人物画的艺人,脱离了传统的画稿,就成了不会“造型”的“画家”。有的大师,从题材到表现手法,千篇一律,艺术水准一般,但价格很贵,就不值得入藏。宁愿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作品上。在新晋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我看好赖德全,宁勤征和李文跃三人。在新晋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我看好范敏祺。这四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技艺全面,青花,粉彩,综合装饰无所不能;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涉猎。但与此同时,每个人的艺术个性有十分突出。赖德全是珍珠彩的发明人;宁勤征的颜色釉装饰独树一帜;李文跃以粉彩和综合装饰手法有机结合,且理论造诣突出;范敏祺的古代仕女和牡丹,虽然是老题材,但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社会职务和专业知名度。相对与资深教授,这一点就更为重要。因为资深教授们虽然没有什么社会职务,但其教授的资历就足以说明其学术地位,再加上前面论述的理由。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要想得到艺术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足够的活跃。上面说的四人,分别担任专业或行业的重要职务。而且还会继续巩固和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3.如果不具备以上所说的二点,那就必须在题材或手法上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其他人不好模仿。在老的省级大师中,我看好朱正荣和吴胜华。这二人虽然不是国家级大师,但在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属于资深的。朱正荣的釉下彩,釉中动物装饰,综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表现手法,有别与传统的动物画。而且创作的难度很高,极难被模仿;早几年朱正荣作品的价格相对与其他省级大师并不高,因此我有机会收藏了五副作品。同样,吴胜华早年师从刘雨岑,传统国画功力很深,用笔老辣,没有身后国画功底的人也很难模仿。吴胜华为人低调,但也就此练就了其朴实,内敛的画风。

第三类是没有教授或大师头衔,或已经过世的艺术家。对这一类艺术家,我们要特别小心入藏。这里有几点必须注意:

1.作品的真伪问题。对于初入此道的收藏者,我建议最好不要去碰这一类艺术家,除非你有很好的鉴别能力。当代名人瓷的火爆,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一类艺术家的文字图片资料非常少,更不用说作品了。收藏者见得少,“上手”的机会就少,盲目入藏,往往会买到仿品。而艺术品收藏,讲究的是“不怕买贵,就怕买假”;

2.当代名人瓷市场里,生前默默无闻,生后一飞冲天的情况几乎没有。大多数情况是这些艺术家不为市场或一般收藏者所知,但在行内是有很好的口碑的。因此,不要寄希望于挖掘所谓的“黑马”,而是要认真钻研当代陶瓷史和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多和艺术家们沟通,才能对这一类艺术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例如景德镇艺术瓷厂的老艺人李镇生,山水技法传统功力深厚,晚年更独创翠色山水,用单色在瓷板上绘出五分墨色,其功力非一般人所能。他创作态度极为认真,作品数量不会很多,现在购买也不会比在世的大师们便宜,甚至价格更高,因为他的艺术造诣,行内早已定论。

3.不要盲目地将这一类艺术家的价格和教授与大师们对比。决定艺术品价值的,最终还是艺术家本人的艺术造诣和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拿已经过世的傅尧笙来说,生前并没有被评为大师,但行内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归根结底,还是作品本身来说话。上边分析的资深教授和优秀大师们具备的那些特质,他几乎都拥有。他的作品,很早就进入拍卖市场,价格也至少和大师们相近,甚至更高。

以上所说的三类人,是以陶瓷为专业的艺术家。还有一些画家,也在积极介入陶瓷艺术创作,有的和著名的陶瓷窑口合作,有的甚至成立了自己的窑口。这些画家的瓷艺作品的价值,应当要以他们在当代美术史的地位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比如我收藏的上海画家陈家冷和广东画家陈永锵的陶艺作品,都是在他们自己的窑口制作,而他们已经是全国的一流画家,因此,他们的陶瓷作品的价格,甚至会高于绘画作品的价格。我还收藏了海派的另一位著名画家杨正新的陶瓷作品,其陶瓷作品的数量远远少于绘画作品的数量,再加上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废品,最终合格的陶瓷作品数量很有限,因此也会大大高于其绘画作品。

我国其他窑口的收藏思路,应当和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大同小异。但由于市场市场认可度的问题,有经济条件的收藏家,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只对其代表人物的精品进行收藏。比如我亲自从当代汝瓷的创始人,汝官窑成功仿制者朱文立,以及当代钧窑泰斗及古钧窑鉴定家,钧窑唯一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手上收藏的精品。即使是景德镇的艺术家,也有时会到中国的其他窑口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周国桢教授,就曾在河南的禹州用钧窑的颜色釉来进行动物挂盘的创作,这在通常是用单颜色釉来装饰整个器皿的钧瓷产区,是一种创举,因此载入晋佩章著《钧瓷的艺术》一书。我就收藏一批周教授的这类挂盘。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收藏达到丰富藏品的品种和涵盖不同地域窑口的效果。

艺术家跨界做瓷,冲击传统审美


几位来自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跑到景德镇,在瓷器上跨界玩玩,结果,他们做出来的陶瓷与传统陶瓷气质全然不同,去年在沪上展出轰动一时。近日上海璟通艺坊再次举办“惜之如土”当代陶瓷展,这些跨界艺术家的陶瓷作品纷纷被收藏者收入囊中,一位收藏家表示,这些跨界作品刷新了中国陶瓷,对传统审美是一次极大的冲击。

参展的艺术家大泽人、陈向东、张岚军、唐承华长期从事油画、水彩画、版画和雕塑创作,跟陶瓷完全没有交集,但是艺术不能止步,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传统审美的不满足,驱使他们到瓷都景德镇尝试跨界创作,这一尝试不要紧,却给习惯于传统审美的陶瓷界带来了全新的审美冲击。

这些年,在一大批各地“景漂”甚至国际“景漂”加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当代陶瓷创作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地传统的陶瓷艺术家仍坚持认为,各地艺术家跨界来搞陶瓷创作,只能是玩票而已,因为陶瓷独特的语汇和技法,没有十几年功夫学不下来。而跨界艺术家却对传统技法并不盲目崇拜,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尝试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帮助中国传统陶瓷走出落后的审美泥淖。

其实,从历史上说,中国传统陶瓷一向是跨界、杂交的产物。北宋陶瓷工匠南迁,才为景德镇奠基了瓷都美名;青花瓷是中东的苏麻离青颜料传进中国,才在陶瓷上绽放出的绝世大美;明清官窑是宫廷艺术趣味与瓷都工艺水平相结合的产物;近代景德镇瓷板画,也是借鉴了早期海派绘画风格。如今,把国际的、当代的艺术趋势,与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将为传统陶瓷带来一个脑洞大开的广阔未来。

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


民间艺术家何文华瓷艺之路

在崆峒区,有一位民间艺术爱好者何文华,在通过多年的苦心研究,把瓷器与盆景完美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美观雅致的作品,而他被称为国内艺瓷工艺加工制作第一人。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来讲解一下何文华的瓷艺人生。

主人公:何文华

据了解,何文华是崆峒区电信系统的一名普通职工,从没有上过任何艺术类学校,采集奇石、制作盆景仅仅是出于他个人的爱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何文华就养成了觅石、赏石、藏石以及制作盆景的爱好,他也因此成了陇东奇石家协会总顾问,经他策划的《泾河奇石邮资明信片》,2003年在国内首次以赏石为题材发行,当时在国内花卉盆景界还引起了巨大反响。

首先来到何文华的家里时,他正在给自己精心制作的盆景浇水。映入眼睑的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精美盆景一时间让记者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现年52岁的何文华说:这些充满神韵的盆景都是他利用瓷盘、酒瓶、茶壶、花瓶和石、树、草、苔以及摆件等物品制作完成的。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命名,他就起了个名字:艺瓷工艺盆景。何文华的艺瓷工艺盆景在运用透视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种景观制作材料的主次、从属、虚实、对比等构图关系,做到了移步换景。

题名:飞来石

2001年何文华开始制作艺瓷工艺盆景,当时我国盆景从以弘扬为中心的继承、促进阶段,转入以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求精阶段,各地涌现出了大量不同种类的盆景。刚好这年他代表甘肃省参加了《花木盆景》杂志社在苏州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在会上与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汪彝鼎教授交流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国内盆景加工制作的最新信息。

回到崆峒不久,一件小事促成了他在艺瓷工艺加工制作领域的新尝试。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何文华在加工制作中着实走了不少的弯路。酒瓶大多是陶瓷做的,只有把表层的釉磨去,才能在瓶身上打眼,开洞,整个打磨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不然酒瓶很容易破裂。在浪费了数十个酒瓶之后,在半年后的一个下午,何文华终于找到了顺利切割的方法和要领。这一天他利用自己安装的喷淋设备和购置的切割工具,成功地打磨出了第一个酒瓶!而这也意味着他在国内艺瓷加工领域实现了真正的突破。

题名:乐园

瓶盆景的制作成功,使何文华对瓷器渐渐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市场上流行着各式各样酒瓶,有的华丽珍贵、有的庄重大方。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这些酒瓶像花瓶一样经过切割加工来栽种盆景,不但能变废为宝,还能增添室内的艺术氛围。所以何文华便开始收集了各种酒瓶。就这样,通过构思、选材、切割、镶嵌、布置、胶合等—系列程序,何文华心中的山、意中的水、经过自己的灵巧双手,逐渐成为了一件件独特韵味的艺术品。由于花瓶、酒瓶等瓶口相对较小,透气性较差,与其它盆景相比,艺瓷工艺盆景的养护难度就大多了,要十分讲究施肥和浇水,否则会形成烂根。为此,何文华花了不少心思。

何文华的这些风格独特艺瓷工艺盆景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国内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赞许,他的创作热情也因此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十多年来,他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作品一百多件,并在《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理论文章十余篇。他并没有得意于自己在艺瓷加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反,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还只是基本定型,因为说不定哪天他会对它们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

题名:榕树下

多年来,何文华将业余时间都放在精心制作艺瓷工艺盆景上,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把乐趣演变成兴趣,不仅陶冶了精神情操,还增进了身心健康,实现了匠心独具的盆景用材之道。经过不断苦钻,他走出了不同凡响的艺瓷工艺之路。

协会举行艺术家“献爱心”笔会


6月21日下午,座落于风景优美的莲花塘畔的协会,瓷韵悠长,翰墨飘香。“不忘初心永向前庆祝七一喜迎十九大”艺术家献爱心笔会在这里举行,十余位陶瓷艺术家参加了活动。

笔会现场,艺术家们饱蘸深情爱心,挥毫泼墨,激情创作,或花鸟、或山水,一幅幅佳作跃然而出,现场可谓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吴国兴说,“我很愿意参加这类的活动,作为艺术家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希望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建设提供一份微薄之力。”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周秀丽同样也是这样的感受,她对记者说:“参加这个公益活动非常有意义,帮助困难的群体给他们带去快乐的同时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快乐,这些落到实处的有意义的活动我会经常参加。”

此次活动由协会组织发起,笔会前期开展了动员大会,艺术家积极踊跃参加。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所提出的,这次活动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助学”的讲话精神。艺术家们认真创作,以瓷为媒,以笔传情,奉献自己的爱心,非常感谢他们对扶贫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据了解,笔会创作的作品将于月底全部捐赠给陶瓷产业发展局帮扶单位浮梁县槎口村。

艺术家 申报个税贵在坚持


为规范景德镇市陶瓷艺术品市场地方税收征管秩序,景德镇市地税局从今年5月起,要求在景德镇市从事陶瓷艺术品创作及销售的省级以上大师、教授、副教授,须按月向地税部门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目前,已有145名大师及12名副教授、教授纳入每月正常申报范围。此项工作自4月初开展以来,应该说取得的效果还不错。据初步测算,占到应缴对象总数的46%左右,还不包括外来陶艺人员。

照章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规范陶瓷艺术品市场地方税收,是景德镇地方税收的特色。但做好陶瓷艺术家申报个税要贵在坚持,而且这个坚持要始终体现在收税和缴税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是地方税收征管部门要贵在坚持。地方税收征管部门,是专门从事地方税收工作的,对国家税收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应该比不从事税收征管的人更懂更熟悉遥怎么收、如何收应该有一套制度和措施来保障。纳税人不主动缴纳个税,这里面就有一个宣传不够、征管不力的问题。就要求税收征管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家税收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甚至可以上门入户,与纳税人面对面地直接沟通,增强纳税人主动纳税的意识。同时,要加大征管力度,加强税务队伍的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用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纳税人减免不必要的税费,把该缴的税收上来。

二是陶瓷艺术家主动纳税要贵在坚持。应该说袁景德镇近几年来,主动缴纳个税的陶瓷艺术家在逐年增加,收缴的个税也在逐年增长。这既反映了陶瓷艺术家纳税意识不断提高,也说明税收征管人员的工作取得了成果。大多数陶瓷艺术家是会主动纳税的,也有少数的陶瓷艺术家,认为多年的付出,评上了一个省大师、国大师;升到了一个副教授、教授,应该是到了收获的旺季。市场经济的大潮,使艺术陶瓷市场在销售、收藏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以为带上了“大师”这顶桂冠,就成了名人,其作品就堂而皇之地成了名作,价格也跟着翻起来,就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赚了钱,不缴税或少缴税,这样的陶瓷艺术家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只求索取、不思回报,久而久之,一旦思想观念偏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轨道,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所谓的“陶艺作品”,还能在市场上立足吗?要想永葆艺术青春,得到社会的认可,那只有好好地回报社会。主动缴纳个税,无论是在自己工作室销售的,还是通过经纪人或经纪公司销售的都应如实申报,这只是尽了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何况还是一个陶瓷艺术家。

陶瓷艺术家申报个税贵在坚持,应该看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税收征管部门要坚持完善制度,落实措施;陶瓷艺术家要坚持如实申报,不瞒报漏报。大家都携起手来,为了艺术陶瓷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共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艺术陶瓷市场就一定会繁花似锦。

海归艺术家为书画添“新贵”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的景德镇瓷板画,其表现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出生于广州的海归艺术家连泽强独创的立体堆雕瓷板画,为书画增添了“新贵”。为此,他荣获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1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瓷板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青花、粉彩、新彩,但瓷板画创作太墨守陈规。如今有一群人聚集到景德镇,使景德镇瓷板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民间的瓷板画正在发生变革,包括一些立体瓷板画的出现。

在连泽强的工作室里,几幅乍看是传统山水画,细看却是棱角峥嵘的“立体”瓷板画,画面中的山水呼之欲出。连泽强说,瓷板画的出现在当代艺术上已有时日,但用这种形式来体现山水画面貌尚属首次,这就是立体堆雕瓷板画。

从小学画并迷上了书法和籇刻的连泽强,受陶瓷盆景的灵感启发,萌生了用陶瓷来立体呈现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思路,并为此专门在十多年前从定居的澳洲回到中国,到瓷都景德镇潜心研究陶瓷艺术。连泽强通过对釉色的调整,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创出了立体堆雕瓷板画,他因此获得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介绍,立体堆雕瓷板画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件完美的作品必须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而且成品率只有20%。

立体堆雕瓷板画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业界关注。连泽强日前在广州举办的展览上,吸引了众多的市民。连泽强还计划将这些精品陆续拿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展出。

连泽强说,由于釉面的光泽度,用瓷板画表现油画的效果很难,但是这种表现形式也被艺术家成功破解了。他的一位朋友已经可以把油画完整地烧制在瓷板上,不用手触摸的画,就效果上看,你分不清楚是油布还是瓷板。

连泽强认为,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沉淀,陶瓷堆雕艺术只是目前引起艺术发展震荡的技法表现之一,在未来的10年内,景德镇的陶瓷书画将进入百花争放的时代。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夫妇艺术家的“瓷情”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夫妇艺术家的“瓷情”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