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的造型 > 导航 >

试谈陶艺的造型美

试谈陶艺的造型美

瓷砖的造型 美家美瓷砖 美缝瓷砖

2021-05-26

瓷砖的造型。

陶艺造型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是作者把艺术构思通过形体设计来实现的,但这并非一定就能成为完美的陶艺造型和直接获得优美的外观效果。因为陶艺无论实用或摆设都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而是含有思想性的因素,所以要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外形的美观问题。优美的造型,对于欣赏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感觉到赏心悦目就行了。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才能设计出造型优美的作品造型,却是极为重要而且颇费思量的事情。

我觉得设计造型优美的陶艺品要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创作:

一、外形构图的协调感

构图就是构思陶艺品的整体外形,作品中个别或局部的艺术形象,形成作品的结构造型,通过视觉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内容,整体和局部的造型结构处理使内容构成得到恰当的表现,得到协调统一,使作品主次分明。

协调是指作品中的各个方面各项元素,都要互相配合,达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即局部与整体配合得当。我们在观赏陶艺作品时,如果用审美的目光来看,无论具象或抽象造型,凡是能够使人感到美观的,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整体之中存在着一种协调的效果。这种效果产生了和谐的美感,使简单的造型不会单调乏味,而丰富的造型也不至于繁琐。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流畅的线条或形体之间的大小、长短、高低的对比效果形成互相衬托关系,在变化中能达到协调。协调是变化中的统一,凡是美的作品造型,都富于变化、然而变化多样与整齐统一相结合,才能表现得完美,更能显示作品的中心内容。

二、疏密聚散的均衡感

疏密是对作品内容相互之间位置布局的处理手法,形成对比和变化,一聚一散形成丰富多变的效果。

均衡就是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使人直觉感受到陶艺作品造型上有一种稳定的效果。如果处理一些自由形式即不对称、不规则、充满动感的造型,就要通过视觉上确定重心位置,使支点得到平衡。因为陶艺的表现形式有其局限性,受陶瓷材料及成型工艺的限制,它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在画面上凌空表现。因此可利用调整两侧、上下的关系达到平衡,既要考虑造型的方向性、姿势,还要有意识地使体积较大的部分靠近重心,较小部分可偏离重心,要从力学原理上考虑也要尊重视觉感受,来达到均衡效果。除了在造型上还可以从色彩上的轻重和深浅变化,因为色彩也会给人一种深浅和轻重的感觉,从而达到均衡的效果。

三、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人一种观感认知,就像音乐的高低起伏的感觉。在陶艺上理解为造型因素的有规律的重复变化,这种效果可以形成节奏。

韵律是情调或动态在节奏中起作用的结果,有组织和有变化的交替,可以由形体的大小、起伏、曲与直而形成。在陶艺创作中,注意节奏和韵律的表现,有助于创造更美的造型。

四、对比和呼应

正如上面提到的疏密聚散的处理手法,应用变化原理,使作品在艺术视觉上达到明快动人的效果。例如可以在色彩上明暗、冷暖、轻重形成对比,造型上可用大小长短、高低起伏、方圆曲直等形成对比。

呼应是平衡形式的转化,通过内在形象联系,产生某种呼应,在动态上达到一种平衡,可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美感。wWW.TAOCI52.Com

五、努力形成陶艺品的独特风格

风格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创作者把观念和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其中也包括了对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表现手法特点等。风格是指造型形式的艺术特点和反映的内在风貌。对陶艺来说是应具备的条件,因为风格可以使陶艺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从陶艺的发展来看,凡是优秀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比如远古时期的彩陶、黑陶,汉、唐时期的釉陶和青瓷,明、清时期的白瓷等,都有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因此,风格是创作者的思想个性、审美观点、艺术技巧的综合表现,作品风格的形成,创作者的艺术修养、造型技巧、表现形式、材料运用以及生活的理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与创作者的个性、修养、工艺和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风格是创作形式和艺术特点带给别人的某种统一感受,因创作者的构思主意而分高下,由创作者的修养和技巧而产生差别。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当然也离不开社会风尚的潮流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爱好的倾向,还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张学文谈陶瓷造型艺术


张学文,男。原籍江西清江县,1943年5月出生于江西赣州。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毕业后分配在原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1979年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1996年任教授。受聘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台湾《陶艺》杂志、新加坡景德镇现代名人陶瓷收藏家协会等艺术顾问。

张学文擅长陶瓷造型和综合装饰设计,尤以青花、新彩见长。他的陶瓷艺术作品形式新颖、手法独到、思路宽阔,融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和现代设计理念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学文教授认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长期存在“重装饰,轻造型”的倾向,我们必须走出这样的误区,摆正陶瓷造型应有的主导地位,充分认识到在陶瓷设计中,造型是起支配性作用的第一要素,更好地推动陶瓷艺术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记者:张教授,您好!我们这期的大师讲坛想请您聊聊关于陶瓷造型这个话题。

张学文:谢谢!你们杂志把陶瓷造型设计作为一个关注的话题拿来探讨并采访我,这本身就非常有意义。特别是景德镇现在存在

“重装饰,轻造型”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很严重,这对于景德镇陶瓷艺术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危害不小,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记者:您一直对陶瓷造型有着深入研究,能不能请您谈谈对陶瓷造型的重要性以及造型与装饰关系的看法。

张学文:好的。从1979年直到退休,我任教于陶瓷职工大学,一直从事陶瓷造型设计和设计基础教学以及理论的研究。今天所谈的仅仅是个人看法。

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语言之一,且是最重要的艺术语言。一件陶瓷作品首先吸引人们的就是它的造型本身,而不是装饰画面。

拿宜兴的紫砂壶来说,它主要是以造型的魅力来感染人。以较单一的紫砂泥材,依靠千变万化的造型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涌现出了风格各异的艺术家。

在历史上,许多经典造型经久不衰,它们集中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和科技水平、文化和审美情趣、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陶瓷史学家、考古鉴赏家首先注重、研究和介绍的就是当时的“形制”(即“造型”)。

大凡一件或一套完美的陶瓷设计,不外乎陶瓷造型与装饰两大要素的整体统一和有机结合,其中造型则是起支配性作用的第一要素,它是装饰依附的基础,是画面的载体。

犹如一件漂亮的服装必须穿着在人体身上才有意义。人的“身材”比例决定了服饰的结构和尺寸。而线条优美、比例匀称、肤色健康的“人体美”,本身就是无装饰的装饰,就是自然的美、纯净的美、无声的美。

记者:景德镇存在的“重装饰,轻造型”的普遍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张学文:我请问你,景德镇的国家级大师有多少?省大师有多少?其中有没有专门从事陶瓷造型设计,尤其是日用瓷造型设计或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和贡献的专家?因为人们普遍不认可造型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创造,也就没有什么艺术大师在这上面下功夫。

造型设计家得不到人们的尊重,没有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原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专门从事造型设计和研究的李雨苍老先生,如今八十有余高寿。搞一辈子陶瓷造型设计,出了几本专著,仅仅是个默默无闻的“高工”而已!据说评个“高工”都很难。

大家介绍作品基本上是谈画面如何?画意如何?而很少谈造型的韵味如何?个性如何?也因为不少人向来就是“拿来主义”,有什么坯胎就画什么坯胎。或者一贯就是“依样画葫芦”,不管什么造型,同一画面照样搬。更有甚者将平面国画直接搬到立体的陶瓷上,很少去考究造型对画面的制约。还有不少对陶瓷造型设计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重装饰,轻造型”现象的普遍存在。

记者:对陶瓷造型设计认识上的误区很少有人谈及,你能不能简单说明一下?

张学文:误区一:“造型就是两根线的变化(指外轮廓线),很简单,没有什么学问”。

其实他们没有搞清楚“陶瓷造型”的完整概念和内涵。什么是陶瓷造型?所谓“陶瓷造型”,即是从陶瓷设计的特性出发,依据市场信息和各种对象生活的不同要求,选择和利用不同的陶瓷物质材料,应用相应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手段,按照美的规律法则,设计和制造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陶瓷器皿样式。它涉及市场信息、生活习俗、工艺材料、生产技术、审美标准、艺术规律、人体工程等方方面面,而决非单纯是外形轮廓那么简单。

误区二:“造型是模型工的工作,不是艺术设计师的事,无须设计”。岂不知大多模型工只凭传统意识和实践经验,制作缺乏审美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对于艺术设计师的创意设计看不习惯,不理解艺术设计师的工作性质,以为艺术设计只是画工而已。

误区三:“陶瓷造型样式已经到了‘极至’,无法创新突破,无非是大同小异,没什么搞头”。这反映出了一些人的设计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单向封闭型,没有往多向开拓型发展。

尚要多研究一些现代设计法。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造型、新的设计。造型的创新不单纯在器型上,还有材质上、肌理上、色泽上、工艺手法上等多方面造型元素上的创新。

误区四:“艺术设计师只会纸上谈兵,设计不适应生产,不适应工艺,要想造型好,设计师首先要拔高”。造型艺术设计固然不可纸上谈兵,必须适应工艺技术,适应批量生产,但是在要求设计人员的同时,是否更要求工艺技术人员不断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为设计人员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紫砂壶的造型之美


松竹梅--黄丽萍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里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人体。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菜。这些都是壶艺造型、装饰的题材。从形而言,有借形改装,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产、生活用器具,如包、帽、秤砣、乐器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等。从形而言,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梯形、悬胆、张臂、扁长形、方圆组合等造型。从形而言,有自体伸缩,其中有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这和造型的放大缩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构成造型的轮廓,整体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压缩和扩张,达到效果。从形而言,还有抽象启示,天上云纹的变幻、烟的萦绕、纹乱线组合、奇石山川的花纹,给人以偶尔一得的启迪。以上这些都是紫砂壶传统的、创新的壶体造型的源和家。

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

曲壶--黄丽萍

另外,一个造型还有一个造型的气度,作品的气度,亦包含着作者个性的表现和作者风格的体现、气质的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对造型气度的欣赏干脆拟人化,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神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型、气,构成造型美,给人以先入为主的选择。

图解康熙瓷器造型的艺术之美


康熙时期的陶瓷造型艺术,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风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康熙瓷器造型的形制

清康熙时期,瓷器的造型在形制上较前代有显著增加,可谓"制作日巧、无物不备"。这时器物的形制,除了传统的碗、杯、盘、钵、瓶、罐、壶、尊等器皿继续大量生产之外,还出现了冠架、法器、灯罩、如意、鼻烟壶、臂搁等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品、文房用具和案头陈设等品种。同一品种不仅在样式上日趋丰富,显示出制瓷匠师在造型手段上不拘一格的构思。例如,与清代朝服马蹄袖相似的马蹄尊,有着满族人入关前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习俗的烙印。而且在原有样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使之具有新意。像凤尾尊就是明代花觚造型的演进,它变明器大口、鼓腹,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因此康熙朝的花觚亦称之为"凤尾尊"。

盖碗的盛行,是适应当时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改变,在茶盏的基础上烧制的茶具。康熙时期的盖碗,带托者少,雍正以后,托子才普遍烧造,且形体多样,构成了日用茶具中三件套的配套器物。)

套杯是圆器成型上的非凡技艺,为康熙时首创。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人物纹套杯"三只一套,套叠自如,足见其成型上的高度技艺。)

攒盘是用以招待宾客时盛装果品的一种果盘,它由十或二十多块的几何形单体组成,这种器物的攒聚,要求达到单体之间弥缝紧密、浑然一体,其成型的难度不亚于套杯

这时流行的奇特挺拔之多穆壶和贲把壶,乃康熙时期中原地区与边疆各族人民的频繁接触中,制瓷匠师为适应民族地区的风俗和宗教需要所烧制的器物。中原和边疆各族人民在器物造型上的互相渗透变异,体现了一种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制瓷艺术中的反映。

造型严谨、精工细做

康熙瓷器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制作极为严格、讲究。无论大件小器都制作精工、旋削认真,修坯一丝不苟。可以说康熙器物的造型口底、翻转,交待是最清楚的,为前代永、宣时所不及。而康熙瓷器即使是大型的器皿,那种影响器皿美观的接口痕迹亦基本消失。瓷器造型,对底部处理尤为严格、讲究。这个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碗类器皿的底足普遍采用挖足的手法。挖足不仅方便使用,也使造型显得更有神采。康熙瓷器的底部由于认真处理而出现的各种变化,更是成为后世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盘、碗的底部大都制成光滑而滚圆的泥鳅背状,也有做成宽厚圈足和双圈足;瓶、尊一类的琢器底部,最外围旋进一圈,形成台状即俗称的所谓"台痕底",是康熙瓷器的独到之处。

康熙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对原料的配比有一定的要求,胎土比明代瓷器采用了更多的高岭土,原料的处理也做到精细淘洗。康熙瓷胎,质白缜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之艳称。较明代瓷胎更加细腻、滋润,很少杂质,一般肉眼难以发现孔眼。瓷胎的组织致密、均匀,使胎质的比重大为增加,正是人们通常称赞的康熙瓷器"胎薄、份量重"。这时的器物体积也比较硕大。琢器中的大件,如尊、觚等,尺寸之大,胜过明代嘉靖、万历时期。

康熙瓷器的造型特点--阳刚之美

康熙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风格挺拔、遒劲,体现出阳刚之美。这种美的形态,可以用"大"字来概括。

器物体积硕大所唤起的是一种力量上的审美感受。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字瓶",高达82厘米。瓷器所具有的阳刚之美,更在于造型的挺拔、遒劲。这一时代风格的形成,从器物的形状来看,则是出现更多的方形器,如:蟠螭耳方瓶、方棒棰瓶、六方执壶等等。

这时的器物形体转折清楚、肯定,各部位间有明确的交接线,有清楚的线角变化。诸如观音尊、莱菔尊、荸荠扁瓶等,细部处理都一丝不苟。

当时新创的棒棰瓶最具有代表性。这种以形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棰而得名的器物,虽有方、圆两种不同的外形,然它们颈、腹之间转折的线角都非常明确。使人感到硬挺而有力。因此,康熙瓷器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形体结构也是产生这种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康熙瓷器的线型较多地以直线为主。

陶瓷造型中,不同的线型,对人们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直线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康熙瓷器挺拔、硬棒的气势神韵,从线型的角度也体现出造型的阳刚之美。但是,并非僵直、板滞,而是在直线中寻求变化,以做到直而不板、刚中见柔。富有独创的方棒捶瓶更是运用方圆对比的手法,成为康熙瓷器烧造成功的范例。

陶瓷造型中的所谓直线,不同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康熙瓷器往往在直线中含有曲线的成分。这时的所谓直筒形的笔筒,其实它的立面轮廓线也微微内凹,而观音尊、花觚、圆棒捶瓶等,都是以直线为基调中保持有曲线的内涵。当然这种曲线的长度有限、曲度也很小,并不影响线型的主体所形成的特色,却体现出刚中带柔的风韵。

装饰与造型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陶瓷的装饰都要结合并适应形体的特点。康熙瓷器的装饰即密切配合造型,在艺术风格上两者完全谐调。康熙彩瓷生产中居主流的青花和五彩之瓷绘,以铁线描的笔线,匀挺有力地勾划纹饰的轮廓,而五彩的色彩更是不分浓淡地敷以各种浓重的原色,色彩单纯强烈,烧成后晶莹亮丽,有一种坚硬的感觉。总之,从笔线到色彩,康熙瓷器的装饰与造型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使整体统一在同一基调之中。

陶瓷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它反映的时代精神虽不像绘画、雕塑艺术那样直接、具体,但亦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并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果说《康熙南巡图》一类的宫廷绘画。以形象手段夸耀太平盛世的辉煌、颂扬爱新觉罗·玄烨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建立功绩的雄心,那么体现在陶瓷器物造型上的挺拔、遒劲的壮美之艺术特征,也是清代康熙年间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在造型艺术上的相应表现,是清圣祖执政时期时代精神的能动反映。

由于是"奉命制作",当时一些御用器物的造型,常常是规矩得近乎拘谨;严格得近乎束缚。这些作品既无实用意义,也谈不上审美价值。更有向主子奉迎献媚之意。如"福字壶"、"禄字壶"、"寿字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至于普通的食用器皿,这时更多地出现菱口、花瓣口形的盘、碗。这种过于矫饰的造型,失去了简洁朴素、落落大方的仪态。违背了实用原则而成为一种病态。

谈德化窑五彩瓷器的造型和装饰


自明代以来,福建德化窑逐渐步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其产品除以白釉(尤其是“象牙白”)的独特风格驰名于世外,同时也开始在白瓷上进行着色装饰,出现同样倍受世人喜爱的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各种彩瓷,并且沿袭至今。

明代出现了唐宋以后中国制瓷业另一个高潮,特别是彩瓷生产的长足发展,揭开了数千年来陶瓷史上崭新的一页。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名,此外,还有白釉红彩、青花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等各种彩瓷。根据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中的纪年器物判断,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德化窑便开始生产五彩瓷。

在德化民间收藏品中,有一件明代万历庚子年五彩盖罐。该盖罐高17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3厘米,其质地优良,白如凝脂,釉面上绘有红花绿叶牡丹,花间有蝴蝶欢飞、蜻蜓嬉戏、喜鹊登枝等纹饰,图案色彩鲜艳,盖内有墨款,题有“万历庚子年十一月葬……新化里郭坂人”等字样。这件五彩盖罐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具有明确纪年的德化窑五彩瓷实物。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珍藏着一对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古彩”(即康熙五彩)天球瓶。该瓶底部铭有“康熙二十五年知德化县事鄞县范正辂选制”字样。由此可见:明代中晚期,德化窑便开始生产画面红、蓝、绿的彩瓷。至于清至民国时期,德化窑五彩器物彩工已相当精致,画面有黄、绿、红、蓝、紫诸种颜色及黑色线条,其中又以红、绿两色居多。德化五彩瓷所绘图案取材十分广泛,变化较多,画风自然洒脱,朴实大方,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清末民国初期,德化窑还曾生产过釉下五彩,但其色彩不及釉上五彩鲜艳。

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颜色主要由红、蓝、绿三种组成。色料是由色基加釉水配制而成的,所以彩绘的装饰图案表面光亮,色彩柔和,蓝、绿图案有凸出感。经分析,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蓝为土耳其蓝,土耳其蓝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碱金属釉配制的,这与明代德化窑惯用的钾、钠釉相一致;绿色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铅釉配制的,铅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红丹的铅矿化物,所以在绿色表面剥落时,在器物上留有一层闪亮的铅金属痕迹;红色是由一种低温的矿化特色基碱式铬酸铅调水制成的。根据1992年版《德化县志》记载,明代德化窑五彩瓷所需的矿化物色基在该县城关周边的矿物带中均可找到,这些色基不需要从外地买进。进入清代,德化窑五彩瓷颜色已有红、绿、青、黄、紫等,其颜料大部分也是由本县贺兰山(即现在城关的驾云亭)的石英质矿石及绿矾、铜绿等配合而炼成的,这些颜料以铜、铁、锰、钴等氧化物为着色剂,与铅粉、石英粉配制而成。“至民国初才由浔中彩瓷转卖商林凤鹏购入日产的金水及洋彩,本地颜料逐渐被洋彩所代替。”(见《德化县志·德化瓷业简史》1961年油印本)。

德化窑五彩瓷既以实用价值为前提,又与时代生活气息、文化艺术密切关联,五彩瓷器形丰富,有各类瓶、罐、缸、炉、壶、尊、花觚、笔筒、盒、花盆、盘、碗、杯、瓷塑等,器物造型规整,器形稳重敦厚,形体线条柔和,并出现挺拔俊俏的器形(如民国时期的花瓶等)。底足较规整,足根平切或滚圆。由于德化窑陶瓷制品种类较多,坯料性能各异,制品形状大小,烧成温度以及对制品性能的要求和质量的严格性不同,所用的成型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注浆成型和手工成型两种工艺。注浆成型是把泥浆浇注在模型中使之成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一些日用饮食器皿、陈设供器及文房用器等都采用此种方法;手工成型就是凭着两只熟练的手,做出各种形状的制品,印坯和拉坯就是两种重要的手工成型方法。

据实物观察:德化窑五彩瓷绘画题材也颇为广泛,诸如人物、花鸟、山水、神话、宗教、历史、戏曲、小说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其题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郁,蕴含浪漫的手法和情趣。其中尤以花卉见长。如所绘花树,枝叶纷披,轻盈袅娜,摇曳生姿。盘碗之类的过枝花装饰,花皆由外壁向上伸延,越过器物口沿,延续到器里,展开后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新颖美观,韵致不凡。至于一些五彩山水画面,或重山叠嶂、飞瀑流泉,或亭榭楼阁、江水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等等,更是景物幽深,格调高雅,配上题写的诗句,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有中诗,意境悠远,韵味十足。

德化五彩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一方面在于民间匠师娴熟地掌握色阶变化的技巧上,他们善于运用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色阶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德化五彩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物画中,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此外,德化五彩瓷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现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的影响,所绘纹样既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美的情趣。如所绘人物的神态、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练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画中人物自有一种潇洒自如的风度。

德化窑五彩多采用手绘装饰手法,德化白瓷质地洁白,以白见长,其胎骨洁白细腻、坚实致密,釉色温润,剔透光滑,早在明代时就名满海内外。德化瓷工在设计、制作五彩瓷时,为突显白瓷的魅力,在图案装饰时保留了较大的白地空间。这一特点,在五彩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不少五彩瓷中花纹与温润光滑的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彩色与白地、虚与实等的配置显得疏密有致,相映成趣。

为何合肥“试水”?


虽然名闻天下,却一贯难受到合肥人的青睐。近一年来,当地企业两次大规模地来合肥推销,可都以损失几十万元的代价败走麦城。然而在经历了合肥两次“滑铁卢”后,近两天,他们又浩浩荡荡地赶来。景德镇瓷器为何有胆量第三次杀向合肥?

11月1日,景德镇瓷器在杏花公园开始了第三次展销。提起合肥市场,组织者徐文高丝毫不见气馁。他介绍说,如今景德镇瓷器的生产运作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都是国有厂家生产,供应少,由于名气比较大,很多外国商人来采购,景德镇瓷器可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只要坐在家里收钱就可以了。现在景德镇的许多国有企业不存在了,大批工人下岗,为了谋生自己开起了陶器厂,景德镇私营的陶器厂有上万个之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迫使景德镇人要走出来宣传推销。“现在再固守在景德镇就是一条死路,只有走出来才有一线生机。”

前两次合肥展销的失败对徐文高这样的陶瓷厂家来说,并非完全没有收获。“陶瓷这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懂,要有少数懂行的人慢慢带动起整个市场。前两次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宣传,使合肥的市民渐渐懂得陶瓷。”景德镇瓷器的名声很大,但真正懂行的人不多。景德镇所产的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主要有四大名瓷:青花瓷、粉彩瓷、仿古瓷、颜色釉。此次合肥展销共有四五千个品种,2万多件产品。徐文高认为合肥是一个文化古城,市民的素质总体较高,欣赏的水平也较高。现在很多人购房都很注重装修,往往会买上个景德镇花瓶放在客厅以提高品位。因此景德镇瓷器在合肥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通过前两次的探路,市场已逐渐升温。“我们这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记者前天下午在展销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在忙碌地摆展台,其中有一对一人高的箭筒,上面刻满了一整篇《岳阳楼记》,还有一种博古七彩瓷,上面的花纹都是用针一点一点刺出来的,工艺可想而知。比较特别的应该是颜色釉,这种瓷器是将颜料放在烧制好形状的胚上烧,让颜色自然往下流,再根据颜色自流的方向和形状来绘制花纹。

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景德镇有官、汝、哥、均、定五座出土窑,现在都已是历史博物馆。景德镇瓷器比其他的瓷器好的原因首先是土,所有瓷器的土都来自本镇的高岭,土质比较硬,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另外对温度的要求很高,最低都要1400℃,这样才能保证在太阳下曝晒不会裂开,不会掉漆、掉色。

杏花公园附近有不少过路的市民已经开始观看、询问甚至是购买。一位小姐在买下一个花瓶后表示明天带足钱再来买一个。一位懂行的中年人一上来就问有没有景德镇大家汪寺国的作品,他告诉记者他买是为了收藏的。也有一位老人认为价格还是贵了些。那么,这一次景德镇瓷器在合肥会不会成功呢?我们拭目以待。

挺拔遒劲体现阳刚美 康熙瓷器造型艺术


康熙时期的陶瓷造型艺术, 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风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康熙瓷器造型的形制

清康熙时期,瓷器的造型在形制上较前代有显著增加,可谓"制作日巧、无物不备"。这时器物的形制,除了传统的碗、杯、盘、钵、瓶、罐、壶、尊等器皿继续大量生产之外,还出现了冠架、法器、灯罩、如意、鼻烟壶、臂搁等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品、文房用具和案头陈设等品种。同一品种不仅在样式上日趋丰富,显示出制瓷匠师在造型手段上不拘一格的构思。例如,与清代朝服马蹄袖相似的马蹄尊,有着满族人入关前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习俗的烙印。而且在原有样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使之具有新意。像凤尾尊就是明代花觚造型的演进,它变明器大口、鼓腹,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因此康熙朝的花觚亦称之为"凤尾尊"。

盖碗的盛行,是适应当时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改变,在茶盏的基础上烧制的茶具。康熙时期的盖碗,带托者少,雍正以后,托子才普遍烧造,且形体多样,构成了日用茶具中三件套的配套器物。

套杯是圆器成型上的非凡技艺,为康熙时首创。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人物纹套杯"三只一套,套叠自如,足见其成型上的高度技艺。

攒盘是用以招待宾客时盛装果品的一种果盘,它由十或二十多块的几何形单体组成,这种器物的攒聚,要求达到单体之间弥缝紧密、浑然一体,其成型的难度不亚于套杯。

这时流行的奇特挺拔之多穆壶和贲把壶,乃康熙时期中原地区与边疆各族人民的频繁接触中,制瓷匠师为适应民族地区的风俗和宗教需要所烧制的器物。中原和边疆各族人民在器物造型上的互相渗透变异,体现了一种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制瓷艺术中的反映。

造型严谨、精工细做

康熙瓷器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制作极为严格、讲究。无论大件小器都制作精工、旋削认真,修坯一丝不苟。可以说康熙器物的造型口底、翻转,交待是最清楚的,为前代永、宣时所不及。而康熙瓷器即使是大型的器皿,那种影响器皿美观的接口痕迹亦基本消失。瓷器造型,对底部处理尤为严格、讲究。这个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碗类器皿的底足普遍采用挖足的手法。挖足不仅方便使用,也使造型显得更有神采。康熙瓷器的底部由于认真处理而出现的各种变化,更是成为后世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盘、碗的底部大都制成光滑而滚圆的泥鳅背状,也有做成宽厚圈足和双圈足;瓶、尊一类的琢器底部,最外围旋进一圈,形成台状即俗称的所谓"台痕底",是康熙瓷器的独到之处。

康熙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对原料的配比有一定的要求,胎土比明代瓷器采用了更多的高岭土,原料的处理也做到精细淘洗。康熙瓷胎,质白缜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之艳称。较明代瓷胎更加细腻、滋润,很少杂质,一般肉眼难以发现孔眼。瓷胎的组织致密、均匀,使胎质的比重大为增加,正是人们通常称赞的康熙瓷器"胎薄、份量重"。这时的器物体积也比较硕大。琢器中的大件,如尊、觚等,尺寸之大,胜过明代嘉靖、万历时期。

康熙瓷器的造型特点--阳刚之美

康熙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 风格挺拔、遒劲,体现出阳刚之美。这种美的形态,可以用"大"字来概括。

器物体积硕大所唤起的是一种力量上的审美感受。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字瓶",高达82厘米。瓷器所具有的阳刚之美,更在于造型的挺拔、遒劲。这一时代风格的形成,从器物的形状来看,则是出现更多的方形器,如:蟠螭耳方瓶、方棒棰瓶、六方执壶等等。

这时的器物形体转折清楚、肯定,各部位间有明确的交接线,有清楚的线角变化。诸如观音尊、莱菔尊、荸荠扁瓶等,细部处理都一丝不苟。

当时新创的棒棰瓶最具有代表性。这种以形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棰而得名的器物,虽有方、圆两种不同的外形,然它们颈、腹之间转折的线角都非常明确。使人感到硬挺而有力。因此,康熙瓷器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形体结构也是产生这种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康熙瓷器的线型较多地以直线为主。

陶瓷造型中,不同的线型,对人们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直线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康熙瓷器挺拔、硬棒的气势神韵,从线型的角度也体现出造型的阳刚之美。但是,并非僵直、板滞,而是在直线中寻求变化,以做到直而不板、刚中见柔。富有独创的方棒捶瓶更是运用方圆对比的手法,成为康熙瓷器烧造成功的范例。

陶瓷造型中的所谓直线,不同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康熙瓷器往往在直线中含有曲线的成分。这时的所谓直筒形的笔筒,其实它的立面轮廓线也微微内凹,而观音尊、花觚、圆棒捶瓶等,都是以直线为基调中保持有曲线的内涵。当然这种曲线的长度有限、曲度也很小,并不影响线型的主体所形成的特色,却体现出刚中带柔的风韵。

装饰与造型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陶瓷的装饰都要结合并适应形体的特点。康熙瓷器的装饰即密切配合造型,在艺术风格上两者完全谐调。康熙彩瓷生产中居主流的青花和五彩之瓷绘,以铁线描的笔线,匀挺有力地勾划纹饰的轮廓,而五彩的色彩更是不分浓淡地敷以各种浓重的原色,色彩单纯强烈,烧成后晶莹亮丽,有一种坚硬的感觉。总之,从笔线到色彩,康熙瓷器的装饰与造型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使整体统一在同一基调之中。

陶瓷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它反映的时代精神虽不像绘画、雕塑艺术那样直接、具体,但亦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并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果说《康熙南巡图》一类的宫廷绘画。以形象手段夸耀太平盛世的辉煌、颂扬爱新觉罗·玄烨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建立功绩的雄心,那么体现在陶瓷器物造型上的挺拔、遒劲的壮美之艺术特征,也是清代康熙年间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在造型艺术上的相应表现,是清圣祖执政时期时代精神的能动反映。

由于是"奉命制作",当时一些御用器物的造型,常常是规矩得近乎拘谨;严格得近乎束缚。这些作品既无实用意义,也谈不上审美价值。更有向主子奉迎献媚之意。如"福字壶"、"禄字壶"、"寿字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至于普通的食用器皿,这时更多地出现菱口、花瓣口形的盘、碗。这种过于矫饰的造型,失去了简洁朴素、落落大方的仪态。违背了实用原则而成为一种病态。 (原文刊载《收藏家》杂志2000年第2期)

陶艺人物造型广泛不断推出新品设计


陶艺人物造型广泛不断推出新品设计

陶艺人物走精品时尚的路线,不断有新品被推出,并且得到最广泛的一个应用,而陶艺人物从传统的佛像以及一些经典的人物,向现代人物转型,向多样化发展转型,也给陶艺人物的设计师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尤其是大发展的方向,让陶艺人物的设计更加巧妙,而且可以现代一流工艺的演绎之下,得到更加可靠的一个发展与推进,同时也陶瓷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造型的特点上看,陶艺人物的设计以作为艺术品摆件者居多,现代的陶艺人物中,动画片的卡通形象是一个设计的重点,而名人的塑像是一个定制的方向,其中卡通人物的设计,是一个很有特点很有突破性的重点,可以塑的形象选择也很多,比如一个喜洋洋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表情,在作品大小上来区分,在着色重点来区分,现代生产工艺的技术应用,也赋予了陶艺人物更多的生气。

陶艺人物的艺术价值方面优势十分的强劲,而实际的生产中不断推出的新品,总是受到非常广泛的一个欢迎。让孩子们喜欢的陶艺人物造型,市场潜力很大,而作为摆件的陶艺人物设计,要有较高要求,在做工上也要加入很多新的元素,就比如喷砂以及描金等技术的应用,让整个人物更加生动。

造型广泛不断推出新品,是现代陶艺人物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陶艺人物的艺术创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

设计造型优美的陶艺品要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


浅谈陶瓷的造型美表现形式

陶艺造型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是作者把艺术构思通过形体设计来实现的,但这并非一定就能成为完美的陶艺造型和直接获得优美的外观效果。因为陶艺无论实用或摆设都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而是含有思想性的因素,所以要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外形的美观问题。优美的造型,对于欣赏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感觉到赏心悦目就行了。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才能设计出造型优美的作品造型,却是极为重要而且颇费思量的事情。设计造型优美的陶艺品要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创作:

一、 外形构图的协调感

构图就是构思陶艺品的整体外形,作品中个别或局部的艺术形象,形成作品的结构造型,通过视觉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内容,整体和局部的造型结构处理使内容构成得到恰当的表现,得到协调统一,使作品主次分明。

协调是指作品中的各个方面各项元素,都要互相配合,达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即局部与整体配合得当。我们在观赏陶艺作品时,如果用审美的目光来看,无论具象或抽象造型,凡是能够使人感到美观的,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整体之中存在着一种协调的效果。这种效果产生了和谐的美感,使简单的造型不会单调乏味,而丰富的造型也不至于繁琐。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流畅的线条或形体之间的大小、长短、高低的对比效果形成互相衬托关系,在变化中能达到协调。协调是变化中的统一,凡是美的作品造型,都富于变化、然而变化多样与整齐统一相结合,才能表现得完美,更能显示作品的中心内容。

二、 疏密聚散的均衡感

疏密是对作品内容相互之间位置布局的处理手法,形成对比和变化,一聚一散形成丰富多变的效果。

均衡就是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使人直觉感受到陶艺作品造型上有一种稳定的效果。如果处理一些自由形式即不对称、不规则、充满动感的造型,就要通过视觉上确定重心位置,使支点得到平衡。因为陶艺的表现形式有其局限性,受陶瓷材料及成型工艺的限制,它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在画面上凌空表现。因此可利用调整两侧、上下的关系达到平衡,既要考虑造型的方向性、姿势,还要有意识地使体积较大的部分靠近重心,较小部分可偏离重心,要从力学原理上考虑也要尊重视觉感受,来达到均衡效果。除了在造型上还可以从色彩上的轻重和深浅变化,因为色彩也会给人一种深浅和轻重的感觉,从而达到均衡的效果。

三、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人一种观感认知,就像音乐的高低起伏的感觉。在陶艺上理解为造型因素的有规律的重复变化,这种效果可以形成节奏。

韵律是情调或动态在节奏中起作用的结果,有组织和有变化的交替,可以由形体的大小、起伏、曲与直而形成。在陶艺创作中,注意节奏和韵律的表现,有助于创造更美的造型。

四、 对比和呼应

正如上面提到的疏密聚散的处理手法,应用变化原理,使作品在艺术视觉上达到明快动人的效果。例如可以在色彩上明暗、冷暖、轻重形成对比,造型上可用大小长短、高低起伏、方圆曲直等形成对比。

呼应是平衡形式的转化,通过内在形象联系,产生某种呼应,在动态上达到一种平衡,可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美感。

五、 努力形成陶瓷艺术品的独特风格

风格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创作者把观念和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其中也包括了对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表现手法特点等。风格是指造型形式的艺术特点和反映的内在风貌。对瓷艺来说是应具备的条件,因为风格可以使瓷艺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风格是创作者的思想个性、审美观点、艺术技巧的综合表现,作品风格的形成,创作者的艺术修养、造型技巧、表现形式、材料运用以及生活的理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与创作者的个性、修养、工艺和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风格是创作形式和艺术特点带给别人的某种统一感受,因创作者的构思主意而分高下,由创作者的修养和技巧而产生差别。如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家江振声、袁少辉等,其创作的精品瓷壶,造型别致,精巧玲珑,独具匠心,各具特色,可以说形成自己独有的造型艺术风格,这和当今社会风尚的潮流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审美爱好的倾向,是密不可分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试谈陶艺的造型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试谈陶艺的造型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的造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