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术瓷砖 > 导航 >

论艺术的传承

论艺术的传承

艺术瓷砖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1-05-26

艺术瓷砖。

创新离不开传承,离开了传承的创新是荒谬的,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更是如此。但我们队传统的文化艺术也不能全盘吸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需要我们去甄别。当今艺术多数是陶瓷绘画,本文就以陶瓷绘画为个案进行研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为陶瓷艺术家的创新提供启示和思路。

当今的绘画风格往前追溯是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而新粉彩再向前追溯就掉链子了。但跳过这个环节,继续往前追溯就是明清极为兴盛的粉彩、五彩和青花。所以,浅绛彩为何异军突起,一直是学界探究的话题。

学界关于浅绛彩瓷兴起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一是天平太国运动中御窑厂烧毁后画师流落民间;二是“新安画派”的影响;三是“海派绘画”的影响;四是黄公望浅绛彩画的影响。但这些解释多是泛泛之言,一笔带过,还没有哪种解释有根有据,让人信服。

先来分析第一种解释,御窑厂被烧后画师流落民间,他们不再受宫廷约束,为迎合民间创作出了简单易行的浅绛彩瓷,这种说话似是而非。御窑厂画工流落民间,为何偏要选择浅绛彩瓷?他们可以继续绘制工艺简单的青花和五彩,没必要一定绘制浅绛彩瓷。第二种解释是“、新安画派”的影响,虽然以程门、王少维、金品卿为代表的新安籍画师占浅绛彩瓷画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事实上在有关“新安画派”的资料中,找不到任何浅绛彩瓷画家的记载,在浅绛彩瓷画作中也几乎不见模仿某“新安画派”的影响。第三种是“海上画派”影响说,仅从时间上来看此论就不成立,“海上画派”形成于上海开埠后的19世纪50年代,而梁基永通过考证提出浅绛彩瓷兴起于道光末年(1935--1850年前后)。可见,两个画派几乎同时兴起,还谈不上谁影响谁。

第四种解释,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对浅绛彩画的影响,此说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浅绛彩瓷受黄公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为何在明清兴盛时期都没动静,偏要等到数百年之后才发生作用呢?显然黄公望的浅绛彩画并不是导致浅绛彩瓷兴起的直接原因。不过,间接影响还是有的。当我们顺着黄公望浅绛彩画的历史发展脉络,不期然地发现在五百年后还真的促使了景德镇浅绛彩瓷的兴起。只不过,在这五百年里黄公望浅绛彩画所代表的文人写意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为景德镇浅绛彩瓷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和契机。

文人画兴起子唐宋时期,兴盛于元明清时期。文人画与文人这一集团密切相关。随着唐宋科举制的推行,大批掌握儒家经典的文人士子进入统治阶层的上层。他们有着儒家匡世济民的理想信念,渴望建功立业,造福天下,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往往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使得他们心中积郁起难抒之气。所以,他们往往通过吟诗作画抒发出来。正如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文中所言:”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土,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郭若虚提出绘画只不过是文人雅士寄情寓意的载体而已。到了元代,由于文人阶层普遍被排除在统治上层之外,这使得他们更是牢骚满腹,胸中积郁不平之气更多。元代文人画之所以盛行与他们心中的积郁不平之气太多有关。元代倪瓒说他的绘画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所以,文人画不过是文人画家抒情写意的载体而已,不求形似的笔墨表现形式也只是为抒情写意服务的。

但宋元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时期则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和八股取士,使得明清文人们普遍缺乏匡世济民的理想信念,在绘画中也普遍缺乏寄兴寓意的艺术追求。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不再以画为寄,而是以画为乐。董其昌虽然推崇元代的倪瓒、黄公望等文人画家,并摹仿他们的绘画,但他只是把绘画当作消遣玩乐的工具而已。他把这些元代画家的笔墨加以提炼,形成一套程式化的笔墨表现形式,从而使得笔墨自身的表现形式成了绘画的重点。董其昌注重笔墨自身,自然主张引入书法的笔法笔意入画。他说:“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董其昌提出书法和绘画其实是一回事。这样一来,引书入画成了文人画的关键。

但这一嬗变并没有结束,经过清中后金石学风的影响,更进一步将明清文人画家所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以书作画。乾隆年间的翁方纲、邓石如,嘉道年间的阮元、包世臣的金石学风直接影响了当时画家的创作,如邓石如的金石书风影响了“扬州画派”中的郑板桥、高凤翰及金农等人。清末金石书画家王学浩说:“有人问如何是士大夫画?曰:只一‘写’字尽之。”

他清楚明白地提出只要运用书法的笔法笔意作画就是文人画了。至此,高深的文人画变得简单易行,能书会写的画家都可以创作文人画了。清末许多画工出身的画家引书入画,俨然咸了文人画家,如画工出身的海派画家任伯年。至此,文人画和画工画(包括工艺美术)在创作理念上已经没有区别了,即在画工画中引入书法即可被看作是文人画了。这使得本是工艺美术家的陶瓷创作者可以凭借诗书画印的功底创作陶瓷文入画了。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浅绛彩瓷兴起了。浅绛彩瓷在技法、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深受清末以书作画的影响,在画中融入了书法的笔法、金石的笔意、深远的意境。多数浅绛彩瓷画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浓郁的书卷气,他们不仅书法功底深厚,而且诗文造诣颇高。他们还经常以画会友,诗文唱和。他们所创作的浅绛彩瓷有着强烈的文人意味。浅绛彩瓷彰显了陶瓷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而淡化了陶瓷的装饰性和工艺性。余继明说:“(浅绛彩瓷)人称文人瓷画。文人画的写意笔法一览无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深入研究黄公望的浅绛彩画后,竟发现它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五百年后还真的促使了景德镇浅绛彩瓷的产生。看似简单的浅绛彩瓷,它的艺术化渊源原来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可见,传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究。我们只有将所传承的内容弄清楚了,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过以上梳理,浅绛彩瓷中所存在的精华和糟粕也就清楚了。浅绛彩瓷吸取了明清文人画中的引书入画和金石气,但舍弃了宋元文人画中的抒情写意和终极关怀。这一状况传至民国的新粉彩,再传至当今的陶瓷绘画,都没有引起警觉和调整。所以,当代陶瓷艺术家在进行创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所从事的陶瓷艺术的渊源流衡量自己能够创新到何种程度。我们不能革掉历史和文化的传统进行艺术的创新。我们只能在这一传承的潮流中添砖加瓦,方有可能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陈健毛,学院美术史副教授,武汉大学艺术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陶瓷美学研究)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多元创新陶瓷艺术的传承


期的陶艺专题“冷门不冷,陶瓷艺术的复苏”中,从事陶艺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与我们分享了手工业的潜力,以及要培养审美、格调、动手能力并存的优秀陶艺人才。

随着陶艺市场近两年的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各个领域的社会人士开始关注陶瓷这门艺术学科,其中不乏传统、当代艺术家及各行业设计师选择陶瓷这种材料作为创作语言,创造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这期,本报记者采访了在陶艺创作中颇有建树的工艺美术家尹根有、设计师潘剑锋及水墨画家叶建新,让大家了解不同的艺术形态和陶瓷艺术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尹根有是陶瓷文化品牌“古婺窑火”的设计者,他以“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开发各种陶瓷产品,尹根有认为目前的陶艺市场比较混乱,缺乏原创力及品牌概念。潘剑锋是视觉设计师及跨界艺术家,多年致力于中国前沿的本土当代艺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在他的作品中多次选用陶瓷工艺进行创作、策展,对陶瓷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叶建新将中国画的水墨笔韵和陶瓷的工艺美感相结合,用水墨和陶瓷两条腿走路,取长补短、互相扶持。

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进


讯:千年的辉煌,给景德镇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也煅铸了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艺术文化,是瓷都广大市民颇为关注的话题。

发展陶瓷艺术必须做好传承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拥有深厚的根基。近代的“珠山八友”开一代新风,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综合类大学设立于景德镇,更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统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催生了大量的草根陶瓷艺人,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家族相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今,艺术大师队伍庞大,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二十余人,还有众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学院教授,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同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研究力量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分别设有部级、省级、市级的陶瓷研究所,大型的画院、研究院也有数家,大街小巷遍布艺术家的工作室,整个瓷都形成了极具活力的陶瓷艺术研究和创作氛围。

在景德镇学院艺术系教授程云看来,正是因为拥有陶瓷艺术人才的巨大优势,才保持了景德镇艺术陶瓷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繁荣和发展文化战略的实施,景德镇市政府加大了以陶瓷艺术为主的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艺术陶瓷更是如鱼得水、扶摇直上。在政府引导和众多艺术家的运筹和领衔下,如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陶艺佳作层出不穷。

程云说,艺术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陶瓷是景德镇人的根,也是景德镇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景德镇要发展,就必须发展陶瓷文化,我们要抓住当前国家推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全力发展我们的陶瓷艺术。而要发展陶瓷文化,首先就必须搞好陶瓷艺术的传承。

搞好传承同时更需要创新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之所以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它始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景德镇最有名的四大名瓷青花、粉彩、玲珑瓷和颜色釉,都是从无到有,从前人传承下来的工艺基础上创新而来的。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振声认为,我们要做好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传承的就是那些老艺术家优良的品质和精神。对于先辈,我们要心存敬畏和感恩。对于陶瓷艺术,我们要满怀诗意去传承创新。

江振声说,诗人都很有情趣,很有激情,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也需要像诗人一样,对自己爱好的艺术,始终充满激情,这样,才有推陈出新的动力。在创作陶瓷作品时,他不求广,但求精,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触动他人的心扉。

青年陶艺家王烛明从家乡都昌来到景德镇拜师学习陶瓷绘画。十几年的求学经历,让他深深懂得,在景德镇,要想在陶瓷艺术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博采众家之情,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创新就无从谈起。

王烛明说,作为一个后辈,在景德镇这块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壤里,还有很多营养值得自己去汲取。他建议那些与其一样喜欢陶瓷艺术的青年人,在向前辈学习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多出去走走,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也能开拓自己的视野。另外,学艺者要耐得住寂寞,真正沉下心来搞创作,争取创作出富有自己艺术语言的作品。如果大家都一味去逢迎市场,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就不可能迎来发展。只有坚持在搞好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才会更加辉煌。

孙同鑫:传承瓷画艺术 追寻“晶亮”人生


他出身于景德镇一个著名陶瓷世家,把一个陶瓷家族的梦想变成写意的青花,陈列在陶瓷艺术的历史长廊上;他用泥土一样朴质的信念,燃烧出瓷一样晶亮的人生,成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就是孙同鑫。

孙同鑫从小就在自家作坊“孙荣记瓷厂”里,跟随祖父孙洪元、父亲孙振东学习配制传统颜色釉和青花绘制技艺。祖父告诉他,家有万金不如手艺在身,一块泥巴变成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靠的是手艺和心。祖父希望他不仅要把家传的手艺延续下去,更要有创新和追求。孙同鑫牢记着祖父的话,开始了在瓷土上描绘人生的历程。

1954年,12岁的孙同鑫进入景德镇瓷厂工作,正式踏上了釉下彩的生产研究和画面的设计创作道路。青少年时代,他有幸得到过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青花大王”王步的悉心指教,后来又师从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家庭的熏陶,名师的传授,加上自己的努力,使他在景德镇瓷坛艺苑有了独特的位置。孙同鑫的瓷画作品慢慢以其娴熟老到的功底和追求高雅意境的构图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让人耳目一新。1994年,孙同鑫在总结前人釉下青花(五彩)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青花泼墨技法,成为瓷坛一绝,从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近年来,孙同鑫创作出了《大漠魂》《牧归》《晨》《春之恋》等大量青花泼墨瓷画。许多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陶瓷美术界和收藏部门的关注。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人在天涯》和《深山岁月》两块青花泼墨瓷板画。他的作品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和外国元首。

2005年,孙同鑫和儿子孙立新一道设计并制作成功世界最大釉下彩青花壁画《楼塔相辉耀浔阳》。该作品高7.5米,宽5米,画面气势恢弘,层次分明,如今陈列在九江市浔阳楼。

有纯净的心灵才会有美好的作品。孙同鑫说,他是一个喜欢清静的人,但内心却有着对陶瓷艺术不懈的追求。陶瓷文化传承人的人生在作品上,他现在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下一代,让后人把陶瓷艺术发扬光大。

建盏的传承意义


建盏的传承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迫切,建盏文化重新被人们所认识。日本人把中国的饮茶习俗发展成其独有的茶道文化,长期以来,优秀的建盏,是日本国上层阶级所珍藏和使用的宝物。如今,武夷茶正强劲崛起,建盏与茶紧密结合,必将也随之兴盛。

一只质朴、典雅的“建盏”就是充分利用了釉料的材质,把固有的潜在的美表现出来,它所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大自然和宇宙的壮观美,还有视觉和触觉所不能觉察到的,一种靠心灵才能感受到的美。建窑建盏的制作工艺,将流畅、简炼、实用的造型、精光内蕴的釉色和匠心独到的斑纹和谐地统一于建窑珍品中,使之无庸置疑地屹立于中国古代黑釉瓷制造的巅峰,成为一朵富有诗意的瓷坛奇葩。

“建窑建盏”是我国古代黑釉瓷的巅峰之作,对其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1年3至5月,一家三代传承人受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特邀,举办了“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成果展”。当我们走进非遗博览苑,静静品味建窑建盏的科技含量、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将会为这鸟语花香的光阴倍添一份春情春趣。

2016年3月22日下午,“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在上海滩大美术馆盛大开幕(展期从3月22日持续至4月15日),“不为”建盏作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受邀参加本次展览。此次展览汇聚五湖四海着名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向观众展现全国非遗精品。

“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举行


10月21日,“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在景德镇学院综合楼报告厅举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致贺信,外交部原副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吉佩定,市政府副市长张良华,意大利法恩扎市副市长、欧洲陶瓷之路联盟主席马西莫·伊索拉(Massimo·Isola),法国利摩日市副市长伊萨贝拉·德布(Isabelledebourg),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华文化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席汪天行,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大学名誉校长秦锡麟,大学校长宁钢,大学教授周国桢,景德镇市人大原主任王力农,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校长陈雨前、副校长吴丁、郑富年、郑昕芾,校领导胡继平,党委委员朱贺江、方文龙及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出席。论坛由陈雨前主持,蔡付斌宣读刘晓峰贺信,张良华致欢迎辞,吉佩定致辞,傅维杰宣布论坛开幕。

刘晓峰在贺信中指出,瓷器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发明,中国是瓷之母国,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弘扬陶瓷文化,繁荣陶瓷艺术,发展教育是关键,培养人才是根本。景德镇不仅是蜚声中外的世界瓷都,也是举世闻名的陶瓷教育重镇。欣逢“2018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举行之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学院携手相关单位共襄“首届中国陶艺教育论坛”之盛举,为发展中国陶艺教育、创新陶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类文明互鉴,凝聚民心、交流经验、谋划良策、汇聚智慧,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体现了主办单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在此,我对主办单位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体与会专家和论坛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副市长张良华致欢迎词

张良华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历史,他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景德镇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也使景德镇在传承与创新,推广陶瓷文化,开展陶瓷艺术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遑多让的历史使命。景德镇市深度挖掘千年瓷都的人文底蕴,从中小学开始全面推广“陶艺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了《陶乐园》、《陶记》、《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一系列课本和教材。从中职到高职到高等本科院校,构建了完整的陶瓷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陶瓷工艺人才;同时通过全国中小学陶艺培训基地、中国陶瓷博物馆、皇窑景区等平台和资源,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创建国家中小学生研学游实验区,向全国青少年推广中华优秀的陶瓷文化。当前江西省委、省政府给景德镇明确了打造“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中国的国际瓷都”的发展定位,这对景德镇发展陶瓷艺术教育,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充分发挥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以文化交流作为纽带,努力使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与世界接轨,与世界相融,与世界对话。张良华希望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问题,为景德镇的陶瓷教育建言献策。

原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致辞

吉佩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有很多传世的艺术品,在国际上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陶瓷文化,古代的官窑瓷器,让外国人争相收藏,爱不释手。随着现当代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互访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艺术大家庭,让陶瓷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符合世界审美的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是当今国内陶艺教师们要思索的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遗我们要保护,但面对世界,如何向世界描述中国,让中国文化对国际关系的推动,对宏观经济的推动,文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吉佩定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工艺技法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及目光,创作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国际视野的中国陶瓷的直觉之美。

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宣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先生贺信

秦锡麟、宁钢、王力农、汪天行、周国桢、托比恩等分别致辞,表达了对论坛召开的祝贺和期待,希望论坛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使命,为把景德镇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作出积极贡献。

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主持

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朱乐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胡杰、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韩国圆光大学郑东熏等进行了主旨演讲,国内外众多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献言建策。

会上,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与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签订了双方合作协议,为推动景德镇学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朝着“办学有特色、本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世界有声音”的办学目标搭建国际平台。

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不断推进陶瓷文化发展,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为进一步推进陶艺研修、研习培训,打造一个高端的学术品牌来引领、规范、推进陶艺教育,景德镇学院积极组织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论坛将立足于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和历史资源,研究讨论将全国的陶艺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陶艺教育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师资培养、文化传承,构建世界陶艺教育学术高地,形成世界陶艺教育话语权,打造瓷博会学术品牌,形成长期固定论坛。

“东方陶瓷艺术高峰”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授牌


醴陵创建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基地

近日,醴陵市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授牌仪式,授权湖南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为首批传承基地,并聘请邓文科等19位工艺美术大师为传承人。

作为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醴陵陶瓷生产始于东汉。其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始于清光绪年间。采用这种技艺烧制的瓷器釉面滑润,图案五彩缤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西方媒体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新中国成立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得到进一步发展。从1958年起,醴陵多次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釉下五彩日用瓷器。现在,醴陵拥有陶瓷企业400余家,年产日用陶瓷超过10亿件,产品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自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醴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非遗保护机制,全面挖掘和整理烧制技艺。创办传承基地、聘请传承人,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技艺,使之发扬光大。

景德镇:100位艺术家展现“三代”陶艺传承


景德镇:100位艺术家展现“三代”陶艺传承

在现当代陶瓷收藏进入热潮的当口,仙霞路650号的虹桥当代艺术馆即日起至7月10日举行的“2010现当代陶艺作品展”,将以分量极重的阵容和充满新意的展品来回答这些学术命题。中国学院派陶瓷现状如何?它和传统陶瓷艺术构成了怎样的接力、演化和变法的关系?

来自中国陶瓷艺术最高学府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的教授和新锐们,以及来自景德镇的新中国三代陶瓷艺术家共100位,构成了这个展览的主体,他们中的八成参加过全国美展陶瓷类评比,去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瓷类金银铜奖获得者本次都有代表作参展。

景德镇陶瓷学院方面,由陆军、何炳钦、杨冰、宁钢、黄焕义、张景辉、吕金泉、金文伟、罗小聪、龚保家、李磊颖、张婧婧等教授领衔。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或善于青花人物,或大胆地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泼墨,或钟情于造型变化的陶艺,还有的则精于釉上细腻传神的粉彩色。其中,罗小聪教授的青花民居系列的作品特别受欢迎,一幅幅形式感强烈的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像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旋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似山非山,似水又非水,时儿简洁明快、时儿热情奔放。他独创的“剔青”工艺,改变了青花技法中用笔绘画的传统,采用了以刀代笔的手法,是当代艺术的创新。

黄焕义作品

李磊颖作品

张婧婧作品

学院派青年艺术家朱斐翡、詹伟、邹乐、赵兰涛、刘颖睿、刘乐君、刘锚锚的作品也是个性十足,受到不少青年新锐藏家的青睐。虽然现在他们的名气和学术地位尚在起步,但未来的成长性不容小觑。

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陶艺类金奖的孟福伟、银奖的钞子伟、铜奖的张婧婧的作品也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孟福伟直面“5·12”汶川大地震,以其精准的人物造型,纪实性地描绘了地震灾难和人们的抗震精神,此次来沪的作品场面震撼,数百件陶瓷合成一件作品,光布展这一件作品就用了一整天。钞子伟用超写实的技法塑造了人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他的作品曾在北京798和台湾地区展出,广受瞩目。张婧婧的极简主义陶瓷和上述两位获奖者一样,都接近于雕塑,其简约的线条和丰富的陶瓷语言使得作品在家庭和会所布置中显得格外大气。

主办方景德镇2号展厅表示,现当代陶瓷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藏家的关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如嘉德等近年来就一直致力于推广当代学院派作品以及景德镇传统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这两者已经构成了中国当代陶瓷发展和民间收藏的主要方向。

青花恋陶瓷传承手工制瓷技艺 日用瓷艺术化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青花瓷无铅无毒,耐酸耐磨,经千年面色不退,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青花瓷虽然着色单一,但是,在艺人的笔下浓施淡抹,粗细有致,层次分明,看上去青白相映,朴素大方,隽永雅致。古人说“五彩过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可见古人喜爱青花瓷胜于五彩。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为中的名贵品种。它以含氧钴为着色剂,在瓷精坯上描绘花纹,再施一层透明的白釉,入窑经一千三百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

景德镇青花瓷1979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1985年,连续获得莱比锡、布尔诺、波尔滋国际博览会三枚国际金质奖章。

记者在博览区,参观了制作瓷器的“窑子”,见识了瓷器制作的70多道工序中比较重要一些工序。并见证“青花瓷是怎样诞生的”。首先是制胚,老师傅已经70多岁了,在“窑子”里,70多岁的老师傅比比皆是,手艺精湛,经验老道,可说是最珍贵的瓷器活字典。制胚,就是用瓷泥制成所需的瓷器的大概样子,不用特别精细,比如不够圆什么的都不要紧,因为后面还有很多道工序修正。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从老师傅手里出来的胚,已经相当的规正,巧能生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最近听说有一家与青花结缘而起名为青花恋的公司把景德镇流失已久的老茶花重现于瓷都,听来真让人振奋,于是专程进行了采访。这是一家集研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青花陶瓷生产企业,创办人罗文波秉承世传之绝技,主攻青花餐具、茶具、办公用具等高档礼品瓷,为发展青花,深研传统,着力创新,投入大量资金,将祖传之工艺绝技与现代的审美理念相融合,运用手绘青花独具魅力的东方色彩,将国画的线条、留白和意趣的艺术特点,陆续推出系列以手绘青花为文体载体的高档日用礼品陶瓷。在传承、发掘、创新青花上成绩斐然,不断推出无愧于历史与时代的青花陶瓷。

青花恋公司创办人罗文波一谈起青花眼睛就发亮,显得斯文而沉默的他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青花瓷在各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现代的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从功能上分,现代青花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日用瓷、仿古瓷、艺术瓷。在装饰形式上,青花还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这就是在瓷器上的蓝色部分先直接在胎上施青花釉并留白,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留白部分,最后再次入炉烘烧,青花釉里红也是以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图纹后施以透明釉,并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

他们公司推出的产品,是结合当代的景德镇青花艺术,并在传统青花的基础上创新的不同以往的具有现代陶瓷艺术意义最新产品。如过去的渣胎碗,是用劣质的做瓷器剩下的瓷土做的,而他们青花恋产品,却是高档的高白釉瓷,不但是日用瓷,还是艺术瓷。一听就知道他对青花装饰很有研究,他告诉记者,青花装饰手法是用毛笔蘸深色青花料勾绘出纹样线条,再用较大的能含水的鸡头形羊毫笔在上稀释浓度不同的青花颜料,染在线条构成的轮廓里,又称“分水”,而当代景德镇“青花大王”王步,他创造性地运用“铁线描”的笔法,以大写意法开创“分水写意法”,这为当代青花陶瓷艺术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他就是在此基础上再把祖传工艺发扬光大。产品大都是采用先“分水”、后勾线的技艺,在坯胎还湿漉漉的铺着一层薄水时运笔,通过两只手的协调控制坯体上油彩在水流上的走向,将“分水青花”技法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有的产品如“青花影青瓷”,大多是以花草虫鸟、瓜果蔬菜、鱼藻暇蟹、飞禽走兽、山林水色、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自然景物、风俗民情和民族文化的题材为主,很贴近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罗文波觉得原先的青花绘画缺少写意的俊逸、超华,为把青花瓷传统技法发扬光大,他鼓励公司技研人员创新,研究青花装饰手法技巧,用笔讲求新颖,使公司呈现出群芳争艳的局面。他们在交流时发现,在青花创作寻觅水墨画神韵的同时为青花纹样式装饰华博所局限性,使产品画面美中不足。在解破难题时发现作画过程中存在许多悬念陡峭,因此他们在青花创作中注意寻料、釉与火的配合,从淡到浓博工艺上下功夫,创新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深受欢迎。日前台湾的一名客商来到青花恋瓷业公司亲眼目睹了手绘老茶花青花瓷的全过程,十分惊讶老茶花陶瓷的技艺以及其潇洒飘逸的风格,愿意出800元买下一只老茶花青花瓷碗。这是景德镇的许多百姓曾经都非常喜欢的老茶花渣胎碗。它釉青色翠、笔法飘逸、画师在绘制过程中不打草图。而是一气呵成,画面却早已了然于作者心中。被人评价为“三分画意新、七分画意浓、十分画意穷”。

手绘青花瓷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据罗文波介绍,他们的手绘老茶花陶瓷与以往的不同。他们将祖传的工艺绝技与现代的审美理念相融合,运用手绘青花独具的东方色彩,将国画的线条、留白和意趣的艺术特点。并运用最好的瓷土烧制出与众不同的老茶花陶瓷。

罗文波是罗氏的第四代传人。他的曾祖父罗来炳是光绪年间就制瓷卖瓷。根据国外在水下打捞出的一批宁波瓷,一美国学者为寻根按其落款找到了景德镇,后经鉴定是罗来炳的作品。罗氏第二代罗贤丰也是在同治年间做陶瓷生意的。发展到第三代罗山东也是对陶瓷热衷有加,1990年获得了工艺美术大师的职称,其创作的“孔雀双耳瓶”被馆收藏。罗文波对青花瓷更是情有独钟,并把这种情结付诸行动。把原来的瓷坊组建为青花恋的陶瓷有限公司,将日用瓷与手绘艺术结合将老茶花陶瓷的风采发扬光大。

罗文波谈到他的青花情结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他由于受父亲熏陶,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随着年龄的不断长大,对绘青花是情有独钟,色彩淡雅的青花,常常引得他魂牵梦绕。他说有个传说,就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在景德镇附近有个县令,那个县令非常廉洁的,两袖清风,有一次乾隆皇帝做寿,其他官员都是送珠宝给他祝寿,这个县令拿不出那么多东西送他,县令在家左看右看,发现几个碗,就是民间吃饭的青花茶花碗,就送给皇帝。乾隆皇帝觉得这个碗的线条非常流畅,非常简洁,就特别喜欢,因为在宫里看惯了官窑的瓷器,那官窑的瓷器非常工整,整整齐齐的。他说这么流畅,这么飘逸的东西,他看的比较少,就下令御窑厂生产这种瓷器。而御窑厂的画师画惯了工整的东西,对流畅的东西还真画不出来,就是摹仿都摹仿不来,因为画的慢,线条就不是很流畅的感觉。做不出来,完不成就要杀头,那些人就都逃难去了。据说那些跑的人就有一些跑到景德镇来了。当时的景德镇就汇集了一批像这样有才能的人在这里。他们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用下脚料,最差的瓷土来做这个碗。通过他们不断实践,制造了渣胎碗,这种老茶花碗在景德镇非常出名,老百姓比较喜欢,这个碗能代表老百姓的审美观,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非常质朴的一种效果。他认识到这扎根于老百姓心中的东西正是青花瓷的真正生命力!罗文波生在景德镇,长在景德镇,从小就与瓷器打交道,对制瓷绘画都是行家里手,他发现这种深受百姓喜爱的老茶花青花瓷渣胎碗多年来在市场上已销声匿迹了。为了传承祖辈们的手工制瓷技艺,发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抡救瓷都的老茶花青花老品牌,他毅然拿出所有资金,创办了青花恋瓷业公司,专门生产青花系列陶瓷。要真正发挥光大青花瓷,他认识到光靠自己一人有祖传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到处访师拜师,重金聘请人才,更新设备,进行开发创新。不到一年就研发生产出餐具,饭具、茶具、茶杯、保温杯、宾馆用瓷、礼品瓷的10个青花系列。在青花恋瓷业的陈列室里,摆满了他们研发的青花新品,在一套称瓷源山水的餐具画面上,看到绘有当时生产泥土的过程,就是72道工序中的第一道工序。这不仅是餐具,更是艺术品,还是一本教科书。

罗文波介绍这些新产品时显得非常自豪,他指着一套手绘虾趣餐具的画面说“景德镇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这种画画得相当好,师傅画这个东西起码要苦练十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非常活灵活现,非常通透,有虾在水中游的感觉。”

罗文波成功了,他不仅使昔日老茶花渣胎碗重现瓷都,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高档瓷土代替了原来的劣质瓷土,品种也不仅仅局限在吃饭的碗上,把它扩展到餐饮生活的多领域,现在的手绘渣胎碗和手绘老茶花青花系列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陈列起来是艺术品,放在餐桌当碗用。他还告诉记者,如果资金允许,他还想再建栋大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把青花瓷做得更好,把企业做大做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论艺术的传承》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论艺术的传承》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