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王步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视频:王芝文·精微至至

视频:王芝文·精微至至

王步青花瓷器鉴别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1-05-27

王步青花瓷器鉴别。

王芝文的微书艺术,被人们称为工艺美术的“绝活”。他可以凭着肉眼裸视,在一只18英寸高的陶瓷箭筒上,用2/3的面积写下一部洋洋十来万字的《史记》;可以用稍多一点的面积,在同样尺寸的箭筒上写下整整一部断代史《汉书》;甚至可以用一张名片大小的地方,写下300首五言古诗。

他的作品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展出,都要引起极大的轰动。那些烧制在瓷瓶、瓷筒、瓷屏上的微书作品,使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们惊讶得连连称奇;陈列着他的作品的展厅,常常被人挤得水泄不通,成为当地的一个亮点。

王芝文是广东澄海人,1962年出生,曾就读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获工艺美术大师职称。他自二十出头开始学习和从事微书艺术创作,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

十六个寒暑,五千八百个日子。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毫无干扰之时,心情舒畅、精神抖擞、超然物外之际,王芝文手搦一管微毫,双眸炯炯有神,视线集中于一个个针头大小的焦点上,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开始他的工作。握笔的手绝对不可颤动,入境的心神丝毫不能旁顾,在了然于胸的创作意念驱动之下,他一笔一笔从容不迫地书写着。此时的作品,气韵相通,出神入化,笔墨淋漓;而王芝文,眼累、手酸、心乏,其中的辛劳常人根本无法想象。

艰辛造就了艺术珍品。尽管王芝文的微书作品是在不使用任何放大镜,而仅仅依靠裸眼目力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别人在观赏他的微书时,却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放大镜下,他的微书在古朴中现韵味,于细微处见功夫,毫厘之小,却笔迹分明,字字珠玑,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觉得不可思议。1998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收藏和陈列他的一件微书带画的作品《34英寸箭筒“清明上河图”》时,就发生过这么一段小插曲:当时,一些陶瓷专业人士在观看这件展品时,不相信作者真的仅用肉眼就能够写出这些“小字”来。博物馆负责人研究后,急电汕头请王芝文携笔墨到广州“现场演示,以备馆藏审查手续之需”。王芝文如约赴穗,在主人安排的工作室里,在众目睽睽之下,依靠肉眼裸视从容不迫地在一个小瓷瓶上写下微书的唐诗宋词。这一全过程均被博物馆摄像存档,写好的瓷器则送广州彩瓷厂烧制。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亲历,主人放心了,怀疑者信服了。taOCi52.COM

王芝文的作品十分注重追求变化,展示自己的活力。无论运用古法,还是借鉴今人,他从不拘泥简单技法的模仿和重复,笔下的微书或清逸如赵,或苍劲似柳,时而拙朴,时而奇崛,于明快亮丽中尽情地抒发性情和才气。同时,为了增添诗情画意,他又很注意“书画配”,让微书作品与山水国画相映成趣,异彩纷呈。他的微书《史记》和微书《汉书》都是这样的作品。两个箭筒上,有画——其高山峻岭飞瀑、小桥流水人家,有老叟稚童息戏竹林茅舍之间,墨客骚人吟哦古松寺塔之下,清幽闲逸,浑然其内;也有微书——其洋洋洒洒,密密麻麻,笔势飞舞流动,忽疾行跳荡,间迟涩凝厚,体脉连贯,一气呵成。书画相得益彰,笔墨巧夺天工。两件作品先后获“全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金奖和“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

除此之外,王芝文还曾经荣获“首届南玉中国工艺节”金奖、“广东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金奖、“首届广东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优秀技艺人员”一等奖和“首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

王芝文的作品受中国专利保护,实行有限编号制作,先后被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泰国淡浮院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鉴赏家收藏。作品《月光瓶微书“国语”》被广东省列为“重要保护艺术品”,陈列于省政府贵宾厅。他的作品还得到国家领导人和中央有关单位的赏识,被指定为外事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政要、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和省市领导也亲切接见过他并为他题词勉励。

王芝文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境和技法特征,在工艺美术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培育出一朵新的艺术奇葩。他的微书艺术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兴趣,曾被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汕头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特区时报》、《南方日报》、《汕头特区晚报》等30余家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誉为“广东一绝”。其个人传略也被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

王芝文现在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广东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是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实验工厂厂长、汕头易诚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和“王芝文微书艺术工作室”的负责人。

微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不但要求作者有特殊的视力天赋和艺术素质,还要有特别的毅力和自信心。一件好作品的完成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且在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万一烧裂了、烧坏了,则是前功尽弃,心血枉费。在喧嚣躁动的城市一隅,王芝文以他对微书的痴迷,更多地安于寂寞,继续他的潜心苦修。目前,他正在全身心地致力于一件准备用来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新作,他已经为之倾注了好几年的心血。毫无疑义,那将是他的又一件得意之作。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心手合一 方寸千言 记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


5月4日,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首都文化界的学者们见到一件件被誉为“华夏一绝”微书艺术品,无不连声赞叹。

微书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种,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陕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就有不足3平方厘米的卜甲刻有30余字的“作品”。历史上微书家虽不断有记载,真正精品却难得一见。

46岁的王芝文是广东澄海人,毕业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从1982年起,他开始潜心研究微书技法。写字从大到小,继而从小到微,一直到每平方厘米可写上50余字。又从纸到陶瓷,且字画结合,经高温烧制,把一件件书法作品变成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他历时7年时间在85厘米高、直径29厘米的箭筒上书写了35万字的《三国志》,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许多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收藏。

王芝文陶瓷微书的最大特点是书写时仅靠肉眼裸视,心手合一一挥而就,而观者需借助放大镜才能欣赏。专家评论说,其书毫厘之微,精妙巧致,笔迹分明,清逸刚劲,而与陶瓷结合更是王芝文的创造,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是对他艺术创新的最好肯定。王芝文表示,现在自己仍然坚持每天练习微书技艺,不断探索,趁着年富力强,为祖国多创作些艺术精品。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年。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

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的洪兵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云南的回民起义等,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时,贪赃枉法朝纲崩坏,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

二、浅绛彩瓷的突现

“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咸丰5年——咸丰6年(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将皇帝、孔子等统统视为‘老妖’、‘魔鬼’,把他们作为革命对象,加以镇压和打击”。“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咸丰皇帝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刘仁坤、贾诚先《太平天国兴亡》,哈尔滨出版社)。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

咸丰5年(1855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现藏安徽省黟县文物管理所)便是一例。在上述300余件器物中,咸丰朝所画浅绛彩瓷只有两件。这是最早一件,也是程门画浅绛瓷已知最早的一件实例。另一件是张子祥(张熊)在咸丰6年(1856年)所画的《四清图》瓷板画。

是否可以这样说,稀少的咸丰朝浅绛瓷正是原御窑厂画师们在生活重迫下的一种艰辛尝试,但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新艺术品种繁盛的开端。

三、浅绛彩瓷的盛兴

同治5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

同治7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但同治婚后两年(1874年)便去世了,时年19岁,在位13年。

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字介眉)、俞子明(字静山)、吴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时他们都有作品出现,且均绘于同治元年至同治13年之间。有趣的是在同治5年至9年,却难觅其作品的踪影,也许当时他们正忙于重建御窑厂和为同治婚礼绘瓷吧。

同治朝画浅绛瓷的作者,除御窑厂那批画师外,少见其他画者。应该说,浅绛瓷在同治时还正处于兴起的阶段。兴起的带头人便是御窑厂以程门为首的画师们。

进入光绪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细兼备。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光绪一朝34年中,大体可以看出画师们的更替关系。为此,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即光绪10年,中10年和后14年。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周子善俞子明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罗畅谷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邵美之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陈子常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程次笠李友梅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汪绰章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许品衡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万辅廷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雷光亨雷桂泉

胡干许达生茂盛 清标

启明何明谷舒以氏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王凤池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 王岐山陈子常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汪照藜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

喻春许达生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何子林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敖少泉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马庆云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叶淮清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杨紫卿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何明谷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松竹轩义隆 义兴

鸿兴永兴氏孙玉卿。

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微,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刺激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

四、浅绛彩瓷的衰落

光绪之后,宣统、民国初期,画浅绛瓷者急剧减少。宣统时(1909——1911)画浅绛瓷的仅有;

俞子明 袁恒兴许品衡方少溪

汪友棠 王子卿高恒生安少山

马庆云 杨紫卿。

民国前10年(1912——1921年)浅绛瓷画师有:

许品衡 方少溪汪友棠王子卿

高恒生 安少山马庆云杨紫卿

季春黄斐成胡全太瑾卿

金绍斋 肖靖初段生茂吴飞麟

胡仲贞 潘匋宇徐成城孙福昌

森顺江和丰子良 王琦  岳松氏。

民国10年之后(1922——1925年)浅绛瓷画师有:

潘匋宇 徐仲南仙槎罗子林

刘顺泰 王荣顺安少山 刘焕章。

1925年后,基本上没有画浅绛瓷的了。

宣统至民国初期,由于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等,以及其他瓷业的兴起,大批浅绛瓷画师都改画粉彩瓷了。因为粉彩瓷比浅绛瓷的画面要鲜亮得多,色彩也要丰富得多;而早期的浅绛瓷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使用后,大都会脱色、掉彩,失去原有的风采,所以市场渐渐又重新青睐粉彩瓷了。浅绛瓷终于退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这些资料来看,第一件浅绛瓷出现于咸丰5年(1855),最后一件出现在民国14年(1925),因此,浅绛瓷在中国至少历经70年。

五、与浅绛彩瓷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于何时?这在陶瓷学术界说法不一,在此暂时不探究。但晚清出现的这般浅绛瓷热,笔者认为是自咸丰5年(1855)御窑厂被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绘售浅绛瓷而始的。

(二)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上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极类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当时一件浅绛瓷比同类的青花瓷、粉彩瓷在价位上应该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遑多让,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

(三)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

光绪期间,有的浅绛瓷底部钤印有红阳文方楷书(有的为手书)“官窑内造”或“官窑监制”四字款印。通过排比,此印是同治5年新厂盖成后所为,以光绪期为多,且凡有此印者,画品都不俗。笔者认为:此印为真,它是御窑厂画师为区别“红店”之作,提高卖点而为之的。

(四)有部分浅绛瓷底部印有“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或“同治”红篆阳文方章款,也有手书楷字红款“大清同治年制”,但查看画面上墨书的干支年号却又是光绪某某年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光绪时的,应以干支年款为准。为什么器物底部又有醒目的同治年款呢?因同治时浅绛瓷画多为御窑厂画师们的创作,“红店”还很少参与,因而画工、品味都相当脱俗。到光绪时,各私家窑厂、“红店”都跟风画浅绛,水平就良莠不齐了,所以购买者多好同治之物。根据市场需求,故在光绪的浅绛瓷上钤记“同治”的年款。但这与今天瓷器的作伪又是两回事,当时的干支款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器物上。

(五)在这300余件作品70年的时间跨度里,共出现瓷画作者138人(有少数是店号名),按年号进行排比,惊喜的发现画师们可分三代或四代人。在无文字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遂将这100来位作者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段。

第一代:

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

汪藩周子善俞子明吴少萍

江永源 罗允夔任焕章余焕文

万子铭 蒋玉卿

第二代: 

朱少泉 王岐山陈子常汪章

许品衡 方家珍周筱松汪照藜

方少溪 张云 徐善琴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许达生。

第三代:

王子卿 松石 戴裕成梅春

高恒生 安少山胡献瑞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

段生茂 胡仲贞吴飞麟王琦

潘匋宇 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

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

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

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

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

可以说,上述画师均在光绪中、后期去世了。其中俞子明的活跃期最长,宣统二年仍见浅绛瓷作品,说明他是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师。

六、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

浅绛瓷是在晚清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地的悲惨境地,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们在厂子被兵火烧毁后,为了生计而烧制的一个崭新的瓷艺品种。浅绛瓷投市以后,由于画面新颖,价格低廉而一时脍炙人口。历经70余年后,浅绛瓷又渐渐消失于我国灿烂的陶瓷史之中。

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端详这支见证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瓷苑奇葩时,更觉应还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官窑画师们的作品。它们既具当时皇家窑器的风骨,又有大方之家的风采,更具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浓缩了馥郁的文化底蕴,又体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当年创造了历史,今天又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本应该就是瓷器中的精品,文物中的精华。

必备!定瓷——原初的至美(通用)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这九个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定瓷之美。

人们习惯把白瓷比作白玉,它清透灵动的质感宛若水润的青海玉;而定瓷深沉凝重的白色堪比隽永的和田玉了。如象牙般微黄的白色凝聚着泥土的素朴和沧桑,清雅端庄的造型带给人沉静的美感。白色之美被定瓷演绎到了极致。

《易经》上九之爻说白贲,无咎,即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也就是说,白贲是指装饰到了极点反归于朴素的美,是以白的素色去装饰,使之流露出自然纯朴的美。庄子也说过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大概就是说装饰到绚烂之极,到最后还是归于平淡。

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里对易经上的《贲卦》有详细的论述,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白贲之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所以荀爽说:极饰反素也。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就是白贲。刘熙载的《艺概》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定瓷如出水芙蓉,清丽却不娇不媚,透着宋瓷低调的奢华之感。

部分陶瓷涨价5%至15% 市场影响不大


日前有消息称,包括鹰牌、东陶等佛山市13家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掌门人联合签署了一份倡议书,表示将从6月1日起对各自企业所有产品价格在原价基础上提升5%—15%。记者就此事对市场进行采访。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相关企业明确了产品上涨的可能性,但大部分消费者对此并不认同。

【市场发现】

瓷砖仍在降价促销

“六一之后我们的产品肯定会涨价。”尽管目前价格并没有变化,但箭牌卫浴北京公司总经理许宏泉表示,原材料的逐年上涨,对企业的经营压力很大。至于此次上涨的幅度,许宏泉只是表示,具体的上涨幅度要等总公司的通知。

另外,记者走访了本市一些建材卖场之后了解到,不少品牌的瓷砖、洁具产品仍然延续“黄金周”打折期,大多数陶瓷产品的价格与节前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而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显然对这种涨价抱有一种支持的态度。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侯文全表示,陶瓷产品的涨价是一种不得已的市场行为。随着原材料、能源、运输等成本的上涨,企业的压力确实很大。对于产品质量和设计已经和国际产品的水平很接近的现状相比,国内产品的价格却有着一定的差距,而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从2002年之后基本没有涨价。

【消费者说】

可选择不涨价产品

不过,对于面临“六一”的集体涨价,消费者却并不认同。一位正在选购瓷砖的李先生表示,“生产厂家更应该通过自身的机制调整,在产品的流通以及创新等方面挖掘潜力,而不应将成本的上涨转嫁在消费者的身上。况且,新款式新产品层出不穷,价格应该越来越便宜才对啊。”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消费者所持的观点与李先生相同;还有不少消费者认为,目前国内外陶瓷品牌千余种,知名品牌数不胜数,13家陶瓷企业联合涨价,并不能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因此不必要非为涨价埋单;不过,也有消费者表示了“早买就是图个踏实”的想法。

【业内声音】

所有产品涨价可能性不大

面对国内一些企业拟集体涨价的情况,外资企业又是如何看待呢?科马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彭博告诉记者,如果是为了更多地投入到研发而涨价,自然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他还表示,国外品牌的一些产品,在价格制定方面有着一定的固定体系,出现全面提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产品价格出现了变化,也是具体到某一个产品。他同时强调,很显然,如果是为了涨价而涨价不符合市场规律。

万家灯火总经理井然也表示,由于陶瓷产品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的局面,同时,目前建材产品更新速度也比较快,老的、过时的产品,价格肯定会有一定的下降;但是对于有一定创新的产品,价格可能还会有一定的上调。但这只是相对的,并不代表建材价格有上涨的理由。井然强调:“短时期内,部分建材价格有可能会涨,但从长远来看,总体的价格还会下降。”

闽龙陶瓷总部基地董事长陈进林也表示,即使少数品牌涨价,但闽龙有200多个品牌入驻,并且会定期推出让利促销活动和特价工程尾货陶瓷,涨价事件并不会影响消费者的装修预算。因此,即便部分陶瓷价格存在上涨可能,消费者也应按照实际需求去选购,不必赶在六一前仓促购买。

低至2.5折 万茂陶瓷疯狂急省


万茂陶瓷出生尊贵,西部领军陶瓷企业出产,西部领军陶瓷品牌的地位不容撼动。

四川省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高档墙地砖于一体的专业公司,是目前西部瓷都规模大、生产机械好、工艺先进、产品档次高、质量稳定的陶瓷生产企业,拥有1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产品不但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而且还远销欧洲、美国、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据悉,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在峨嵋新建的生产基地占地300多亩,引进了全球目前工艺很先进、产能极庞大的聚晶微粉生产线,仅此一项目产值即可达3亿元,该生产线首批产品预计今年10月左右隆重上市,业界一致瞩目。公司愿景是在一两年内产销额突破10亿元,跻身中国顶尖品牌的行列。

作为公司旗舰产品,万茂金沙艺术瓷石系引进世界顶级意大利西蒂生产线,由美国福禄集团在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实验室提供设计,采用世界高端辊筒印花技术,高档抛光原料全部是进口美国福禄公司的釉料,历经国际一流设备的千锤百炼,品质卓越,令人信服,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四川省名牌产品,同时还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在瓷砖行业中独树一帜。

劲爆低折锁定品质客户

面对墙地砖节上即将汹涌而来的数十万消费者,谁没有动作谁就会失去商机,谁动作大就会吸引千万眼球---万茂陶瓷深明此道,因此它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异常凌厉。

全场至低折扣。

此前全场从未低于“N折”的万茂仿古砖本次震撼出招,全场4.8折。

更有突破性折扣。

如果消费者购满30平方米以上,万茂更有豪礼馈赠,其中1/3的瓷砖将享受难以置信的2.5折。这样的价格睥睨群豪,势不可挡。

此次活动全城限800户。为确保让利给真正的消费者,顾客需凭购房合同和本人身份证原件排队购买。同时市场方将派人坐镇,负责审核资格和发放号码,让消费者畅享一次痛快淋漓的省钱之旅。

据了解,依托超群的生产能力和便捷的物流运输,万茂陶瓷目前正在全力发动生产和运输两条线,源源不断地调货、备货和储货,以期在墙地砖节上一鸣惊人,开仓大卖。

当代艺术陶瓷价格将下探20%至40%


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将会受到一定冲击,笔者预计,当代艺术陶瓷价格将下探20%至40%,但与书画相比,这一调整幅度不是很大。

这是基于以下几点判断:一是虽然艺术陶瓷近年来市场价格不断走强,一些大师的作品拍出了百万元的高价,但还没有达到自身应有的地位。当代艺术陶瓷目前价格多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个别大师的个别作品也就几十万元,相比较于古瓷、国画和油画等艺术品,仍是价值洼地;二是虽然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大机构、大企业、大收藏家仍会继续购藏现当代艺术品;三是现当代艺术陶瓷作为中国白领的一种投资理财品种,一种能够买得起的艺术品,其投资、收藏群体将会越来越多,因此,2009年当代艺术陶瓷价格不可能大幅走低。

2009年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将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市场两级分化加剧,强者恒强。现当代艺术陶瓷是把现代艺术的观念融入到陶瓷这个载体里,收藏的是观念、手法和工艺。工艺以及火的艺术和运气,是现代陶瓷有别于其他收藏门类的显著特点。因此,那些艺术个性突出、知名度较高、技法全面的艺术大师、资深美术教授将受到市场热烈追捧;相反,那些艺术个性不突出、知名度不高、技法不全面的艺术家将被市场无情"抛弃"。

第二,市场人气低迷,买家持币待购。2008年,北京一些艺术品秋季拍卖会拍品流标很多,成交率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说明拍卖会的艺术品不"精"或是赝品较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买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更加理性,竞投十分谨慎,对吃不准的拍品宁可放弃。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藏家的购买欲望会继续降低,市场人气会有一段低迷期,不少藏家由于看不准金融危机到底对艺术品市场产生多大影响,会采取持币观望的态度。市场在一段时间内人气难于活跃,对成交会有较大影响。

第三,高价拍品将被套牢,价格将偏向中低价位。在艺术陶瓷市场调整期间,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高价拍品的消失和减少,以往动辄突破百万元大关的拍品可能在2009年将很少出现。由于购买力的不足,整个市场的价值中枢将趋向于中低端,市场将拒绝高价位艺术品。3万元至6万元的艺术陶瓷将在市场中受到买家欢迎。

第四,中青年作品将进入更多"中产"家庭。"艺术品、股票、房地产"历来为中国主流投资理财三大重要工具,而在经历了"房价下探、股市暴跌"的阵痛后,我国众多"中产"家庭将把艺术品作为重要的资产进行配置。相比其他艺术品类而言,当代艺术陶瓷仍然是"价值洼地",是投资理财的一大选择。由于市场调整,原本有实力、有潜质、有个性,而作品价位又不高的中青年艺术家,将受到更多白领的关注。

第五,网上购藏、拍卖将受青睐。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扁了"荷包"的购藏者为了降低购买成本,将会更多地通过网上购藏;而艺术品经营机构为了压缩开支、减员增效,也会把触角伸向虚拟世界,必将大力拓展网上拍卖。可以预见,2009年互联网凭借多、快、好、省等特点,将不断地渗透到收藏领域。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有关法规制度的完善,网络将成为收藏的重要交流平台和载体,也必将获得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

单色釉瓷器 诠释大道至简之美


中国瓷器的品种多样,它是一种经典的装饰艺术,人们最在意的就是瓷器表面的那层釉,通常可以将瓷器分为单色釉和彩釉,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单色釉!

所谓单色釉,就是只使用釉本身的色彩,不再另行绘画。青釉是是单色釉中的重要品种,它的颜色主要源于少量氧化亚铁。最著名的比如宋代以来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景德镇的影青釉,高雅温润,状如美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果用氧化到三价的铁着色,就能产生多种黄色调的釉。比如自唐代彩陶开始的黄釉,到明代就可以鲜艳得如同蛋黄。而浓度变高时就成为黄褐色,比如很古老的褐釉和酱釉。

白釉是看起来最简单的类型,但在发明增白剂之前,只能选择非常精纯的原料,洁白的瓷器反而很珍贵。明代以来永乐窑的甜白釉和德化窑的猪油白尤为出名。除此之外的单色釉,就需要加入另外的着色剂了。

红釉通常用氧化亚铜着色,但亚铜离子还原性很强,对温度非常敏感,鲜艳而均匀的成品格外难得,在明永乐以后的祭红釉达到高峰,有着“万代名瓷之首冠”的美誉。相比之下,氧化铜着色的绿釉就容易得多,在不同的配方下,可以呈现出淡绿直至孔雀绿的丰富色彩。

随着中国与西方贸易加深,一些进口原料给中国瓷器带来了更丰富的色彩,比如西亚传来的钴料可以烧制蓝釉,明代宣德的霁蓝釉是其中最饱满的品种,与宣德白和祭红并称“三大上品”。以钴和锰配合,明宣德以后还出现了近乎妖冶的紫釉,到康熙年间已经紫得像茄子皮,称为“茄皮紫”。

清代西方珐琅工艺中引入的色彩非常多,比如用氧化锑代替氧化铁,使黄釉的色彩更加鲜艳明亮,以及胶态金能够产生各种娇嫩的粉红色,称为“胭脂釉”、“金红釉”或者“粉红釉”。当然,在工匠的妙手之下,单色釉也不一定得色彩均一,器物表面可以施加不同的单色釉,也可以局部显露胎底,还可以在胎上雕刻甚至镂空,许多生产事故也能在工匠手中变成精妙的艺术品,在釉中加入着色剂本来是为了控制釉彩的颜色,但有时候会在高温下失控突变,产生不可预期的窑变釉。各种光怪陆离的颜色,在器面上流淌披沥,大多数时候是不同色彩交错渗透,也有的时候是形态各异的结晶,如杂花、松针等称为“结晶釉”,尤其是含铁比较多的釉。

汝窑有一种黄釉结晶形成的茶叶末釉,十分典雅。而某些黑釉能够形成点点滴滴褐色或者银色结晶。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流动,有油滴釉、雨点釉等叫法。最能体现东方审美的是开片釉,如果胎和釉的热膨胀系数差别很大,那么瓷器冷却的时候就会崩裂釉面形成裂纹,尤其多见于青釉品种。

单色釉完美诠释了一种大道至简之美,令无数人为之痴迷。今天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单色釉品种,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德国“1001女俑”陶瓷作品巡展至唐山市


9月6日,德国陶瓷艺术家特蕾西亚·赫本施特莱特女士携其作品“1001女俑——巡游的女俑”来唐山市唐山学院大唐画院进行展出。

十年前,德国政府出资600万马克在唐山为中国培训职业技术人才,使中德教育合作得到深化;两年前,唐山机车车辆厂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生产高速列车,推动了中德技术合作向纵深发展;在第十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特蕾西亚·赫本施特莱特女士的1001件女俑陶瓷作品在唐山展出,必将在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介绍,展出的1001件女俑实际出自一个造型。这个原始的造型用过一个复杂的艺术和技术变化缩小成13种大小不用的造型。每种造型分别复制了77件,共制成1001件。所有女俑虽然看起来极为相近,但相互之间可以凭大小、姿态和颜色加以区分。她们在一个欢快的、相互交流的氛围中散乱地安置在一个大约30平方米的类似舞台的展出空间。

据悉,“1001女俑——巡游的女俑”此前已在奥地利、波兰和德国相继展出,此次来唐是国际巡展的第四站。展出持续21天后,“1001女俑”将继续巡游世界的旅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视频:王芝文·精微至至》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视频:王芝文·精微至至》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王步青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