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的造型 > 导航 >

陶瓷造型美的表现形式

陶瓷造型美的表现形式

瓷砖的造型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5-07

瓷砖的造型。

陶艺造型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是作者把艺术构思通过形体设计来实现的,但这并非一定就能成为完美的陶艺造型和直接获得优美的外观效果。因为陶艺无论实用或摆设都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而是含有思想性的因素,所以要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外形的美观问题。优美的造型,对于欣赏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感觉到赏心悦目就行了。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才能设计出造型优美的作品造型,却是极为重要而且颇费思量的事情。设计造型优美的陶艺品要结合美学的知识和原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创作:

一、 外形构图的协调感taOcI52.Com

构图就是构思陶艺品的整体外形,作品中个别或局部的艺术形象,形成作品的结构造型,通过视觉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内容,整体和局部的造型结构处理使内容构成得到恰当的表现,得到协调统一,使作品主次分明。

协调是指作品中的各个方面各项元素,都要互相配合,达致多样变化中的统一,即局部与整体配合得当。我们在观赏陶艺作品时,如果用审美的目光来看,无论具象或抽象造型,凡是能够使人感到美观的,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整体之中存在着一种协调的效果。这种效果产生了和谐的美感,使简单的造型不会单调乏味,而丰富的造型也不至于繁琐。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流畅的线条或形体之间的大小、长短、高低的对比效果形成互相衬托关系,在变化中能达到协调。协调是变化中的统一,凡是美的作品造型,都富于变化、然而变化多样与整齐统一相结合,才能表现得完美,更能显示作品的中心内容。

二、 疏密聚散的均衡感

疏密是对作品内容相互之间位置布局的处理手法,形成对比和变化,一聚一散形成丰富多变的效果。

均衡就是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使人直觉感受到陶艺作品造型上有一种稳定的效果。如果处理一些自由形式即不对称、不规则、充满动感的造型,就要通过视觉上确定重心位置,使支点得到平衡。因为陶艺的表现形式有其局限性,受陶瓷材料及成型工艺的限制,它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在画面上凌空表现。因此可利用调整两侧、上下的关系达到平衡,既要考虑造型的方向性、姿势,还要有意识地使体积较大的部分靠近重心,较小部分可偏离重心,要从力学原理上考虑也要尊重视觉感受,来达到均衡效果。除了在造型上还可以从色彩上的轻重和深浅变化,因为色彩也会给人一种深浅和轻重的感觉,从而达到均衡的效果。

三、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人一种观感认知,就像音乐的高低起伏的感觉。在陶艺上理解为造型因素的有规律的重复变化,这种效果可以形成节奏。

韵律是情调或动态在节奏中起作用的结果,有组织和有变化的交替,可以由形体的大小、起伏、曲与直而形成。在陶艺创作中,注意节奏和韵律的表现,有助于创造更美的造型。

四、 对比和呼应

正如上面提到的疏密聚散的处理手法,应用变化原理,使作品在艺术视觉上达到明快动人的效果。例如可以在色彩上明暗、冷暖、轻重形成对比,造型上可用大小长短、高低起伏、方圆曲直等形成对比。

呼应是平衡形式的转化,通过内在形象联系,产生某种呼应,在动态上达到一种平衡,可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美感。

五、 努力形成陶瓷艺术品的独特风格

风格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创作者把观念和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其中也包括了对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表现手法特点等。风格是指造型形式的艺术特点和反映的内在风貌。对瓷艺来说是应具备的条件,因为风格可以使瓷艺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风格是创作者的思想个性、审美观点、艺术技巧的综合表现,作品风格的形成,创作者的艺术修养、造型技巧、表现形式、材料运用以及生活的理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与创作者的个性、修养、工艺和艺术技巧分不开的。

风格是创作形式和艺术特点带给别人的某种统一感受,因创作者的构思主意而分高下,由创作者的修养和技巧而产生差别。如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家江振声、袁少辉等,其创作的精品瓷壶,造型别致,精巧玲珑,独具匠心,各具特色,可以说形成自己独有的造型艺术风格,这和当今社会风尚的潮流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审美爱好的倾向,是密不可分的。

延伸阅读

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文化的日趋深入,陶瓷造型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表现,它涵盖了功能性、经济性、审美性以及由这些所引发的其他内容。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本文重点阐述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一、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由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这两大部分构成。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

现代陶艺造型它不仅仅是要符合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此,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二、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形式美中的造型组合规律是形式美法则的重要构成因素。通过对作品的造型改变或创造,以及对形体的排列组合会使得人们对其美的理解发生转变。在陶艺设计过程中对造型的研究,根据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则更能展现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素养,更具有吸引力和震撼感。在创作陶艺作品时应努力把握住它的形体关系,空间组合关系。力求达到高度统一,整体协调美观,将艺术品的形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来源于生活, 陶瓷艺术的创作亦是如此。感受生活, 感受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以泥土这种原始,淳朴而灵动的材质, 经由艺术家的双手, 在熊熊窑火中实现陶瓷媒介的物理与化学转化, 成为承载众多艺术家个人风格与艺术精神的当代载体, 这就是当代陶艺。不论何种创作形态,何种风格,无不是艺术家探索陶瓷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

陶艺镶器产品多为陈设艺术瓷,是以泥块镶合成方型、棱型、扁型等有棱有角的异形器物。镶器的方正让我感觉能给人一种高贵大气的感觉,造型接近方正,可以是单件独立的表现,也可以是多件组合的展示。作品造型本身简洁而平衡。它的气势美让我震撼。

1、多样与统一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多样性是陶瓷制品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统一性则是陶瓷造型最终要达到的实用与美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统一性也寓有协调意思。多样性表现在陶瓷造型方面:有的是正圆,有的是残缺的圆。从造型上看,有的会采取美学的黄金分割,但是又不是整齐的分割,它用局部的加减来打破死板的分割,从而形成了形式的统一。装饰方面,纹理也各有不同,有的直线有的弧线,但是整体都是以圆为主题的变化,这就形成了事物的多样性。

再比如系列组件,所谓的系列组件就是不仅它们数量上要多,而且风格上要统一。以壶为例,用壶的不同形态来表达一种对抽象艺术的认识。由无数个形态各异的茶壶组成,它们既是单独个体,也可组合,但是整体来看它们又是一组统一的作品。这就形成了形态多样,整体统一的一组作品.都是利用泥性的随意来塑造形体,从而使整套造型形体统一并富有变化。

2、对比与调和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对比又称对照,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物体成功地搭配起来,使得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节奏与韵律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他更多地着重于一定感情的表现。节奏与韵律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节奏和韵律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曲线是一种柔美优雅的线条,大胆改变由拉坯成型方式衍生出的传统形态,利用泥性的柔软与飘逸,构建出突破常人思维方式的作品形态,实现了作品空间的奇妙转换。

4、比例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一直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皿和工具的制造中。

三、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重要性

现代陶艺造型多了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成分,直接影响到现代陶艺的设计、制作、使用等方面。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使现代陶艺造型的设计重心由使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移。其次,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现代陶艺造型的制作目的由生产向娱乐转移。再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现代陶艺造型的使用方式由日常向休闲转移。

现代陶艺造型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活的各种要求,利用不同的工艺材料,采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所设计和制作出来的陶瓷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不同于一般艺术,它的创作实现要受到功能、材料、工艺、经济等等条件的制约。而形式美在现代陶艺造型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现代陶艺造型的艺术处理决定着形式的美观,由此看来,造型也是作为陶艺构成要素之一,是功能、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而这种综合表现必须在陶艺产品造型形式美特征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不断的创新和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现代陶瓷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因此。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陶瓷花鸟画的表现


陶瓷装饰艺术里的“花鸟画”,是人们精神向往的一个画种,鸟语花香之意很容易融洽到人们的心灵中去,由此花鸟绘画艺术逐渐形成了陶瓷装饰艺术的主要门类。花鸟画的主题观念,即现实情况下怎样表现画家的寓意,怎样表现画家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对绘画审美趣味的规范,陶瓷花鸟画的审美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托物言志”也就成为其终极的价值指向。这就像中国花鸟画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哲学本原。在某种意义上,陶瓷花鸟画作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是陶瓷画家参与悟道的载体,把对大自然的生机和灵趣的感悟,变成人造的心灵的感悟,即变现为人们创造出来的感性直觉形态再现到陶瓷载体上。所以说,陶瓷画家自己心灵的“宇宙”,是一个理想化,具有浪漫色彩的有别于自然客观的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以另样方式存在的世界。花鸟画所表现的是画家最空灵的精神世界,是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喜上眉梢陶瓷花鸟装饰盘

陶瓷花鸟绘画要有灵动的一面,那怎样把灵动的花鸟形象塑造呢?这牵涉到艺术工作者技艺上的深浅,也是学识上的专题,技艺的深浅只是影响到画面的质量以及美观而已。而学识却是影响作品成败的关键。学识它涵盖了生活、文化、知识、勤奋、观察、灵感、思考等多种因素。只顾技艺而忽视学识那是不可能有成果的。因此不断地加强理论的学习,其作品才有品味而被更多人收藏。不管你的作品如何,但还是要经过大众的检验。“好不好,台上瞧”这是演艺界的经典绝句,用在陶瓷艺术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好不好,摆出来瞧”。

陶瓷花鸟画讲究的是自然之生气。自然之意并非自然原型的复制,而是需要富有夸张、有理想化的形象艺术。得其神韵,使形象更鲜明,节奏更强烈,表现力更充分。创作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要有十分顽强而勤奋的学习和开创精神,耐心不竭、细致入微的手写心记,技艺内在情操的深度,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人说废寝忘食,这是对成功艺术家的一个赞誉,对于陶瓷艺术领域的学者来说,要源于勤奋,在学习中要不断地把握形象、意境、气氛的演练。借助无限丰富的自然世界来发挥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思。经过这一系列的技术和艺术的历练,对大自然有了主观审美意识,就能化消极被动地接受对象转为积极主动地带着自己的审美原则去塑造对象,其审美标准也绝不是停留在形似、象形之中,就能使作品既有自然美又有创作者的个性风格,能够传神达意而又不失自然之形态。

陶瓷绘画艺术要讲究严谨,不要盲目地追求所谓的艺术家气派,不要炫耀自己几分钟画一幅画,一天画好多幅,寥寥数笔的折枝小品当作“创作”,那是“创作”吗?那是把笔墨扔到赛跑线上了,不知自己能拿第几名。把绘画当赛跑比速度,那是作践自己的艺术人生。陶瓷绘画艺术是要有心静(境),是需要通过作者不断思考,不断酝酿,不断修饰最终才成为作品的。它与运动员恰恰相反。三笔一叶、五笔一虾,虽是意笔花鸟画速成画技法,那需要艺术家及扎实的艺术功底才得以成画,而不见得名家的挥笔几下就成为作品。因此,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把独创精神放到第一位,不骄不躁地提高艺术水准。使自己的作品达意、达境。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个很简单的理论话题。但怎样让艺术高于生活呢?这与文化的修养、知识的涉入、细心的观察等诸多因素有关。就观察而言,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观察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写生,写生为我们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锻炼机会,使视觉代替直觉,而不是凭主观想象来作画。写生有利于随时记录有意义的素材,使脑海里无形中成了累积素材资料的仓库,随时搜索就可应用。观察有利于视觉感受转化为心灵感受,使作品折射出丰富的情感。观察有助于养成分辨事物,有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力的提升。观察不仅停留在对物态上,它需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为创作反映事物提供了依据。另外我们在观察中必须遵循由静到动,由近到远,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原则。当有了一定的观察力时,创作的视野才会打开,大脑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

陶瓷绘画有瓷上国画之称,由于工艺的不同,因此与中国画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陶瓷绘画要符合其工艺特性,更多的是在主体的三维空间上进行装饰。瓷上作画必须考虑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陶瓷的外形美。陶瓷器型有很多种。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如瓶、罐、钵、镶器,分为多个面,以及套具等等。因此,它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陶瓷艺术绘画创作时,它既要照顾到中国画的美学要求,又要在不同角度塑造不同的形象,以适宜的装饰突出造型特征。在线型上相协调,在形状上相对照,使二者结合更加严谨美观。这与国画绘画不完全一样,中国画是一个平面的形态艺术,一眼望去就能品赏整幅画的内容,运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在构图中保证整幅画中只强调一个“画眼”,即只有一个视觉中心。而瓷画艺术则要根据器型变化来进行构图,可以拥有多个画眼,主要是由载体形状大小以及组合决定画面的少与多、简或繁,前后左右的图案围绕一个主题故事。在观看时产生“移位换景”的视觉效果。这样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美。不过它的一切艺术美感最后都要通过“火”来实现,也就是“泥与火”的结晶,通过“火”的洗礼,创作意图才会完美呈现。它综合了质地美、形体美、装饰美。

陶瓷文人画很多寄予花鸟画来抒发情感,往往把花鸟画作为茶余饭后寄情寓兴、“抒写胸臆”、“倾吐块垒”的一种方式,一幅花鸟画创作下来几乎是表达作者的情与思,寄情于画,聊作遣头,须经得起推敲。如今有些画,要么气索神疲摹古到底毫无生意,令人昏昏欲睡,要么光怪陆离,明涂乱抹谓之“新派”,这是令人遗憾的。陶瓷绘画艺术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视觉形态艺术,所表达的信息传递出去是要让欣赏者看得懂,以致得到入境与共鸣。陶瓷绘画艺术既是文化修养、笔墨功夫的再现,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因此作品抒情传神才是艺术目的,而不是让欣赏者看不见“头”摸不着“脑”。既然是艺术品就得把自然美、艺术美融合起来,揭示生活感受,让欣赏者看在眼里爱在心里。关注你这位广才搏学的艺术工作者,否则适得其反。

作为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者,尚需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去撷取知识财富,不是仅仅停留在画花鸟的就画花鸟,要博采众取,扩展思维。要养成另行耕耘,另行播种,另行收获的创新精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你具备了这一切,陶瓷画坛等来的一定是“柳暗花明又一春”。

兼有实用与审美的陶瓷艺术


自古以来陶瓷就具有实用功能和精神审美功能,它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古代主要以实用为目的兼具有精神审美目的,进人现代工业化,他的实用功能性走向极端,逐渐成为五个性的工业产品。当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陶瓷艺术得到发展的契机,艺术陶瓷和口用陶瓷逐渐分离,而前者也因其更注重精神审美功能,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新的造型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等并驾齐驱。它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陶瓷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属性,即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

陶瓷作为技术和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和面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陶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特征。陶瓷器首先是为实际生活需要而造物的产品,同时又是按着审美规律寻求美感的艺术创造。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功能极其广泛,渗透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最初.陶瓷器具的功能主要是实用,饮食日用需要构成了它的基本内涵。可以说陶瓷的产生是源于实用功能的,但是,陶器一经出现,其存在的基本形式就为人们所注目,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欣赏.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情趣。远古半坡的彩陶就充分说明了:人类即使在极端简陋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仍然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最初,陶瓷的功能主要是实用,之后便在实用的同时注重精神审美功能的并存,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美感的增长,由实用逐渐向观赏的途径迈进。

二、古代陶瓷以实用功能为发展主线,同时兼具审美功能

陶瓷在为人类提供物质消费与享受的同时,又在人类精神领域触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和现实发展轨迹中都留下自己的痕迹。从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开始,继而到商代中期烧造出原始瓷器.进一步发展到东汉后期烧造出真正的瓷器,中国的陶瓷不断发展,从陶到瓷,然后陶与瓷并行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构成了中国的陶瓷艺术传统。在中国传统陶瓷中,各种不同的风格样式,是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包含着生活美学、生活意蕴、生活习俗,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物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正因为如此,陶瓷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生活的本质。

原始社会的质朴清新,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严谨有序,战国的生动活泼,汉代的浑厚豪放,六朝的清秀空疏,唐代的雍容富厚,宋代的理性之美,元代的雄浑雅丽.明代的端庄敦厚,清代华丽精巧。不同时代的陶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差异是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的艺术体现。它是反映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应该说古代陶瓷大部分都具备了精神审美功能。

然而绝大部分古代陶瓷最主要的烧制目的还是日常生活实用。人类用泥土造物的目的往往是和满足生活方便相联系。追溯陶瓷的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发明陶器是为了炊煮的生活需要,烧造陶质砖块是为了建筑构造,制作陶瓷质地的陶俑塑像是为了满足礼仪,其大多数作冥器用。这些陶瓷都是作为日常生活实用品而烧造制作的。而烧造壶.碗类器物的风格改变是为时尚饮食功能,用瓶子点缀生活环境而不断改变釉彩,装饰,造型等等都是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文化审美的追求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为了入的心理,精神满足的拓展。虽然在历史上有部分陶瓷曾成为喜欢-把玩”的奢侈阶层的消费对象,一些品种渐趋非实用功能.观赏功能成为陶瓷制作的主流。例如:宋代官窑烧制的青瓷器,釉面的冰裂纹路并非从实用考虑,釉面的开片不便于生活日用,裂纹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但对繁冗的冰裂饰格局回视后发现,它仍然具有时代生活意义。宋代官窑青瓷那些形态,主要还是生活日用器皿,它由实用创造心理渐次向形式审美过渡,始终顽强固守着原始器皿功能意识,实用的和审美的文化性高度叠合。数千年来,陶瓷都是以实用功能决定着外观造型样式,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始终是贯穿着中国,东方以及西方的陶瓷发展的主线。

三、现在陶瓷以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实用功能掩盖了审美功能

20世纪初,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初步发展的阶段,人们对机器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且十分欣赏那些规整实用的工业制品。一切以实用功能至上,它的价值也体现在物质上,即实用领域中。而在生产手段上,则完全建立在机械化生产的作业中,同时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又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日常用品在前工业时代,是手工业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工业时代的陶瓷,由手工艺转向机械工艺,人的理性思维多于感性思维。工业化尽管为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但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提供的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它所带来的单调感,机械感。工业产品千篇一律,缺少个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产品尽管满足了人们方便、实用、舒适的一面,但却忽视了人所需求的另一面,那就是人的情感、喜好、趣味以及灵魂和精神的一种满足。要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还是一个充满情感的精神世界。

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统一化使人失去了个性的表现空间。同时也导致了人际间的情感和精神匮乏。人类学者追求、苦思、反省、关注现代文明窒压精神文明的价值,开出药方来解救现代文明的危机。充分肯定古代陶瓷文化的精神价值,提倡艺术回归古代文化、立足传统、面对现代的传承和发展途径。以高感情投入的现代艺术就是缓解这种情感危机最好途径。而作为艺术重要分支的陶瓷艺术,也以其自身独特的和人的亲和性以及表现的多样性,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四、当代陶瓷受现代艺术影响走向多元化,艺术陶瓷的审美性得到充分发挥

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必然在艺术欣赏方面产生新的影响。以往艺术陶瓷所占的比重是很少的,主要是作为展览会中的陈列品,比较少地进入人们家庭生活中,艺术陶瓷的创作和生产制作.都不是很繁荣。最近几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审美爱好发生了变化,审美的领域也在扩大,艺术陶瓷开始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井有多方面的人员投入到艺术陶瓷的创作中,陶瓷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正不断深入和开展。

现代艺术陶瓷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在创造者的智慧支配之下,土石在火焰中能够进行着变幻和肯定,凝聚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艺术陶瓷具有自己的属性和特征,既不同于一般的日用陶瓷,也区别于其它种类的艺术.它具有更强的工艺性、装饰性以及更重视材料自身的表现力。这些使得它有着其它造型艺术所不可比拟的表现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陶瓷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不仅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无穷无尽的艺术表现力。陶瓷工艺材料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一经利用到艺术陶瓷创作中,则引起更大的发展和变化。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不断尝试着去揭示其表现新形式的可能性。艺术陶瓷的创作过程,是认识材料、利用材料的过程,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发挥材料的不同特点,表现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表现的艺术效果。

当今的陶瓷艺术创作已与现代艺术潮流紧密结合,创作的范畴不断扩大,而现代艺术也由于陶瓷媒材的介人,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就陶瓷艺术创作表现而言,各种新观念的产生与新材料、材质的应用,增进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多元化,也增加了陶瓷艺术各种表现的可能性,更增加了其艺术感染力,使之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陶瓷艺术创作的空间更加宽广和自由。陶瓷艺术创作是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的,有的人从雕塑切人,有的人搞器皿造型、有的人搞彩绘,有的人搞色釉装饰……。其实这些并无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关键看是不是在生活中给人带来了美,是不是从中看到材质本身美的发掘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火绐材料带来的美感。

目前,有个别人因思想境界不到位,对艺术体验有一定的局限性,错误地认为西方现代陶艺高于中国传统陶艺,而“陶”又高于。瓷”。其实这是东施效颦,毫无精神内涵可言。殊不知陶瓷艺本是多元的,只有艺术造诣和个人修养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瓷为创作媒材并以彩绘装饰为主要创作手段的陶瓷艺术。这一类的陶瓷艺术在中国还是主流,它拥有众多有实力的陶瓷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对传统陶瓷工艺技法进行审视,寻找突破,井形成诸多风格流派,他们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极至。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家开始重视陶瓷材料肌理的自然表现,造型的随机性及对残缺美的认识。显示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空前繁荣昌盛。他们在中国仍然代表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他们的瓷艺创作和以往的瓷工艺品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热情,发挥创新精神,并追求自己理想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趣味。可以这么说陶瓷艺术已进入了纯精神领域,其精神功能性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当今艺术陶瓷因审美情趣的提高,使其形成一种独特造型艺术形式

现代人制作陶艺是为了表现,是为了抒发,是为了生活得更有情调,泥土和人类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很多人都喜欢去动手傲陶制瓷,用粘土来捏制和塑造,或是随心所欲任其自然地去感受着材料的柔韧和温和的特质,这似乎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习性。陶艺创作是把人类这种习性和爱好在更高阶段加以发展,通过高温烧制把塑造的形态固定下来,变成坚固的陶瓷艺术作品。这里既有实现构想的愉悦,也有创造过程的乐趣,还有意外发现的惊喜,最重要的是制陶爱好者们提供了自己创作的陶瓷艺术品,丰富了精神生活,装饰了生活环境.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艺术陶瓷创作最能充分反映作者的性格和爱好,表现个人的风格特点。比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创作比较少的受到制约,更多的是尽情发挥,按着作者的意愿去完成作品的构思和制作。而人们在欣赏时,则着重于对作品的直观领恬上。欣赏者的直观感受在前,既不完全是有意识,也不是纯粹无意识的,无论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心理上的反映.都会感受到美。应该说它的精神审美性已经上升到主要位置,而实用性已成为次要的了。正是因为精神功能性的日益升高使得陶瓷艺术由次艺术逐渐成为纯艺术,和绘画、雕塑、书法一样并驾齐驱。我相信现代艺术陶瓷与实用陶瓷分离而成为独立,纯粹的艺术形式是大势所趋。 字串4

陶瓷釉上泼彩山水表现技法


陶瓷釉上泼彩山水表现技法在瓷画艺术中,无论是展现工艺与技巧,还是笔墨于瓷艺上的表达都是将作者的思维和追求融入作品中。既继承了传统的构图与物像的表达,又发展了新的泼彩技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具有原创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艺术性和收藏性。充分体现了绘画的阳刚之美、含蓄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题材。陶瓷釉上泼彩山水画洒脱自然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小溪小景,茅舍柳堤或是大山大河,风雨晴雪。把大自然带给人们各种美的享受体现出来,包括令人激动或宁静,感觉空灵或振奋等等的绘画语言,很多艺术工作者包括笔者在内都认为泼墨泼彩山水画言简意赅,气韵生动,通古而不泥于古人,师自然而高于造化之上更能较好地表现山水的自然之美。

釉上泼彩山水瓷板画

陶瓷釉上泼彩山水是先将陶瓷特种油料颜料在小碟中调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浓度,然后泼洒在画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渗化的性能,形成画面的大体结构,再利用色彩渗化的形迹和肌理效果,用笔整理、补充成为完整的作品。因此这种画法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往往需要根据色彩落瓷后的效果灵活地调整画面。但泼彩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并不是盲目地在瓷器上乱泼一气。而是作者必须对画面的艺术形象有所构思,什么部位泼什么色彩,怎样泼,需要达到什么效果,以后整理成什么形象,心中都要有所准备。另外,色彩泼到瓷器上,也不是毫无节制地任其流淌渗化,而必须对其加以引导和控制,按章法处理出大效果后,再处理局部墨色,不需要渗化的部位,可用另一张纸吸去油料,需要保留的开头可用电吹风吹干固定,需要形成不同的色差。如果感觉某些局部一次泼的色彩不够浓烈,或需要加强色彩变化,还可以泼第二次、第三次,但必须掌握技巧,不能造成画面斑驳狼籍或溃漫无度,要注意色彩明暗深浅的差别变化,做到自然引导、补充。

陶瓷釉上泼彩山水是将传统色墨与自然色光紧密结合,突破了千百年来文人画的用色模式,极大地张扬了色彩魅力,这是融合传统绘画色彩与后西方现代艺术之后整体色光观念下的独特用色方式。油、色、墨是色彩的主体,色与墨的浓淡、轻重、虚实变化是色光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明暗、黑白灰关系的说明。这种通过主观感觉筛选之后综合交织出来的总体印象符号化的色彩、色光观,是泼墨泼彩山水画超越现实又存在于现实、不似而似的具有极强审美内涵的高级表达方式。泼墨泼彩画法是中国美术里的一项独有的绘画创作技巧,其对画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较为严厉的,必须要有深厚的画技底子和对于图形感观的艺术创造能力。绘画过程即采用画笔蘸油料,泼洒于瓷器之上,根据其所显现出的不同形态,即兴发挥,创作图画。泼墨泼彩山水画的创作,其实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那种放达于山林,不拘于形式的艺术追求,也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审美感动,是我们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生活态度的集中表现。以彩色为主的纵笔豪放的画法称为“泼彩”。泼墨法是用极湿墨,即大笔蘸上饱和之水墨,下笔要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画,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泼。即在较淡墨上,加上较浓之笔,使这一块淡墨中,增加层次。也有乘淡墨未干时,即用浓墨泼,随油料渗开,可见韵致。或者笔头蘸了淡墨之后,再在笔尖稍蘸浓墨,错落点去,一气呵成,即见浓淡墨痕。一幅之中都用泼墨即平,所以间以惜墨法,就是再用干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泼墨得法,还须见笔,淋漓烂漫,有骨有肉。在干笔淡墨之中,镶上几块墨气淋漓的泼墨,可使画幅神气饱满,画面有层次,增强干湿对比的节奏感。根据构思,意象体味,用泼墨法是激情的东西,泼后看似一小半已完成,但须细心收拾。泼墨为抽象墨块,需有构成意识,多淡墨,留“空白”,“活眼”写出黑白灰大的结构,开合气势,干或稍干后,再添加树石皴擦,云水屋宇,抽象中现具象,饶有风趣。再则,特别是创作大画,在画完成差不多了,用油料根据需要泼画,油料混合了色与墨,包含了丰富的淡灰颜色,用它来衔接轻重墨色,会使色调丰富,画面整体。

计白当黑以彩为胜。格调高雅、构图清新、意境高远,是陶瓷泼墨泼彩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笔者当以造化为师向老一辈陶瓷艺术家多学习请教,走出一条具有自我风格的泼墨泼彩山水画的艺术道路。从而更好地表现祖国山川之美,大地之秀更好地为喜爱山水艺术画的人们服务。

陶瓷造型中的“镶器”


镶器产品多为陈设艺术瓷,是以泥块镶合成方型、棱型、扁型等有棱有角的异形器物。景德镇俗语“十圆不如一方”说明镶器成型困难,制作难度大。《景德镇陶瓷史稿》载:“瓶罄尊彝,都属琢器。其圆者如造圆器之法。其镶方棱角之坯,用布包泥,以平板压之成片,以刀裁之成段,用原泥调和粘合。”景德镇自产瓷以来就有镶器。宋代镶器产品很多,有盛装妇女化妆品用的油盒、粉盒、黛盒,有盛装铜镜用的镜盒,亦有装药的药盒。元代镶器有瓷枕、八棱玉壶套瓶、座梅瓶等。1972年出土的“至元四年”凌氏墓中的青白釉红楼阁式仓,仓楼为活动式,中有子母口而盖于仓上,四面正视均为四柱三音,底层前后各为二柱夹仓,分上、下三格,门为活动插板式。这座阁仓大都是镶合而成。明代镶器产品增多,如正统九年魏源基仿龙泉豆青釉烛台,正德六年徐琼妻墓仿龙泉豆青釉皈依瓶等,清代随着瓷器品种增加,镶器亦不断增加,仅瓶类产品就有六棱瓶、八棱瓶,四方瓶、扁六方瓶、天圆地方瓶、博古纹瓶等。民国仿古镶器较多。除瓶类外,有四方水浅、方形香熏炉、扁六角形凉墩等。1194年后镶器产品散见各瓷厂,小件大都被注浆工艺所取代。艺术瓷厂和建国瓷厂镶器艺人较为集中,生产出不少器型优美的镶器陈设瓷,如各种规格的四方瓶、水浅、花钵等。本世纪80年代,镶器产品又有新的发展。在艺术陶瓷中,一般来说,镶器的价值大于圆器的价值。

情感与形式于陶瓷艺术的构思与创作


情感是陶瓷艺术创作的源泉,作者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之中。让观众更好地看见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图。一个优秀的陶瓷创作者,必定有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形式,巧妙的构思,最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陶瓷艺术的情感影响其艺术的构思和创作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没有情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情感是艺术家之于其艺术品的羁绊,也是艺术家与观众通过艺术达到交流目的的一个关联。并且,情感同样是艺术家创作与构思的冲动和源泉。在陶瓷创作中,创作是为了表达一种创作者的情感。从陶瓷的构思到它的创作,不仅仅通过形体的塑造来感染人们的视觉,而主要是通过造型中蕴涵的思想,从而影响艺术观众的心里世界。

“国魂”是解晓明博士于1999年创作国魂系列中的第一件陶瓷艺术作品。从情感上说,艺术家当时所处的环境,很多人认为中国陶瓷不行,陶艺不行,陶瓷科技也不行,对于一个中国陶瓷艺术家而言,这样的舆论触动了艺术家的情感,从而促使艺术家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冲动,继而创作出了这件作品,完成了艺术家由情感到艺术构思的过程。从形式与创作上说,这件作品是用泥条盘筑的手法盘筑而成,除了颜色釉的丰富多彩,更融入黄沙、食盐,以及一些陶瓷碎片的等等细节,而作品里面的是唐代最鼎盛时期的佛教造像。唐代陶瓷是经过丝绸之路传出去的,而敦煌是陶瓷外传的必经之点。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不仅仅丰富了艺术作品,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陶瓷外传留在历史中的遗迹,也寄托了艺术家希望中国现代陶艺也能像唐代一样辉煌,引领全世界的情感。所以说这样一个作品,完成了情感和形式,构思与创造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二、情感影响陶瓷创作的高度

情感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要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促使陶艺家进行陶瓷创作的动力,是促使陶艺家在脑中进行构思,继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创作出陶瓷作品的基础。没有情感的作品不是艺术品。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情感于陶艺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陶艺家与陶瓷匠人的区别。所谓陶艺家,就是以陶瓷为媒介进行陶艺创作与设计的艺术家。日本陶艺家藤原毛井曾经说:“正是优雅和个性使一个真正的陶艺家与一个仅仅只是制作陶器的人相区别。一个真正的陶艺家必须能体验和分辨音乐、绘画、文字和哲学中优秀的东西。他只有吸收了这些优秀的东西,方能够将力和个性贯通于他用黏土所制之物。”正如前面所举例的作品——“国魂”,情感通过一定构思与一定的艺术技巧,从而创作出了格调较高的作品。

在陶瓷艺术的构思与创作中,情感是他们的基础,也是决定了作品具有的艺术价值,陶艺家在进行陶艺创作时,主要表现为以陶瓷为媒介进行艺术的探求与情感的表达。所强调的是创新能力的突出和个性的张扬。

三、陶瓷艺术的形式与创作

“从本质来讲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陶瓷作品形式的多种多样,就是为了符合艺术独特性的本质,所以每种形式的陶瓷作品又有很多不同的装饰效果,从而使得同一形式的陶瓷又出现了不同的美感。

造型之美是形式美中的一种,通过不同的造型创作出不同的形式美,紫砂陶瓷艺术大师顾景舟先生说:“茶壶是喝茶的,是实用的东西,但也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家工作一天和劳累,捧起茶壶也是一种享受。一把壶,人家今天用明天厌不行,要越用越喜欢,越看越高兴才行。”所以说,在陶瓷作品的构思当中,应该融入这样的思想,从而用更多、更新颖、更美丽的方式创作出最终的作品。

陶瓷艺术历经千年,经过历代陶瓷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陶瓷的造型和装饰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同一个造型有不同的装饰,同一个装饰风格又配之以不同的造型,极大丰富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

装饰之美也是形式美的一种,装饰的技法丰富多样,也就决定了陶瓷形式的多种多样,进而使陶艺家在陶瓷创作时有更多的创新。如,刻划花装饰——元代的青白釉刻花莲花纹盘、印花装饰一一隋代的褐釉印花瓷洗、贴花装饰——唐代的模印凤鸟团花纹壶、剔花装饰——西夏的白釉剔花牡丹纹罐、釉下彩装饰——元代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罐、青花装饰——元代的青花莲花纹盘等等。多种多样的陶瓷艺术形式也为陶瓷创作提供了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让创作者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形式更好地表达出来。

“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出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型的概念。”也就是说,通过外部世界对陶瓷创作者的刺激,激起他们的灵感和创作的情感,再经过陶瓷创作者的构思,通过一定的陶瓷表现形式,最终创作出作品。我们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可以看出,形式之美对于陶瓷艺术的创作是多么重要。

所以在陶瓷艺术当中,情感是一个陶瓷艺术作品的生命,是陶瓷艺术作品的灵魂,是陶瓷艺术家创作时内心构思的灵感源泉,决定了陶瓷艺术作品的格调和内涵。而形式是陶瓷艺术作品的“外套”,它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而服务于作品的,当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陶瓷作品的艺术魅力。在陶瓷的创作过程中,把丰富的情感和极具魅力的形式感融合于陶艺家的构思之中,才能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情感与形式是创作构思的方向,也是决定创作最终格调的两个重要方面。

走兽在国画和陶瓷中的表现区别


在景德镇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市养育着千千万万的陶瓷工作者。因为制瓷这项手艺,景德镇活色生香了数千年,虽然其中历经坎坷,但是制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在千万制瓷人的努力下铸就了景德镇的辉煌历史。

国画是陶瓷画的“老祖宗”,亦可说是同根同源,它们看似一样却又不一样。相同的是从画画技法到题材分类都是一样的,而不同的是陶瓷与国画材质的不同,表现出的形态也不一样。比如陶瓷就有釉上、釉下、釉中,瓶子、罐子、板子等。国画的艺术手法和精美的陶瓷材质融合生辉就形成了陶瓷装饰的独特语言。其实不管是陶瓷绘画还是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国画和西洋画就是属于完全不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山水花鸟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在清末,仿古风潮的兴起使得当时作品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国画在分科上按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可是在历代都有不同说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

其实在中国绘画里,最早的描绘题材是动物。动物成为绘画的表现主题,是与原始先民主要是狩猎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原始人在与飞禽走兽的长期接触中,使他们对动物的某些特殊机能产生了仰慕和崇敬,这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使他们把自己与飞禽走兽等动物联系起来。《诗经?商颂》中就有“天命玄鸟,降以生商”。基于这种朴素的原始宗教观,原始人描绘了大量以飞禽走兽等为题材的动物形象。

在走兽画门类里,我比较喜欢画的就是松鼠了,要想画好一样东西首当其冲就是要了解,了解它的族系、形态、习惯。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松鼠的原产地是中国的东北、西北和欧洲,除了在大洋洲外,全世界都有分布。松鼠的分布范围较广,在整个寒温带森林地区都能见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及山西北部、宁夏、甘肃、新疆、湖南、贵州等省区的山区。松鼠一般体形细小,松鼠前后肢间无皮翼,四肢强健,趾有锐爪,爪端呈钩状,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稍重一些。花鼠属与松鼠属其脸颊内侧有颊囊的构造,能储存很多食物。尾毛密长而且蓬松,前后足均较长,但前肢比后肢短。眼大而明亮,耳壳发达,前折时可达眼,冬季耳端有一撮黑色长毛束。它们以草食性为主,食物主要是种子和果仁,也会吃水果如樱桃等。

画画造型一要重整体,二要抓特征,三要传精神。必须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加以表现,有时为了突出个性,还要有意强化个体特征,这样才能描绘出特定动物的特定形象。早在汉代壁画及魏晋砖画中即可见到略为豪放的表现法,五代石恪的画中亦可见具有禅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较盛行写意的画法,如沈周的写生册页中亦有走兽,郭诩的“牛背横笛图”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生动,意趣横生。近代的畜兽画家,多以写意法表现,如徐悲鸿的“双马图”,结合西洋画的明暗观念与正确的解剖学知识,表现出天马行空的奔腾气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现出凶悍威严的气势,齐白石与李可染的牛,都有独特的个性。国画松鼠的画法分写意和半工半写两种画法。写意画法是直接用笔点画,半工半写画法是用小笔干丝毛画法。松鼠的画法用笔放松,从臀部到腰部,再到头部,而后画尾部。一般用狼毫小笔干丝毛,丝毛方法比较简单,丝毛时用重墨干笔画,根据松鼠的动态结构有实有虚,表现出密而不乱的皮毛质感。丝毛最后用重墨点耳朵和眼睛、嘴、爪,用小笔点画胡须。用笔简练,以少胜多,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一般补景画松树、山石、红果为宜,画好松鼠后,再画松树。松针用中锋笔画,要表现出松针穿插密而不乱的视觉效果。松枝用狼毫笔画,要表现出枝干的变化。松干用中锋笔画,而后用花青色罩染,在树后露出几个小红果,这是小松鼠的一顿饱餐。

一般我画的是釉上粉彩走兽,陶瓷彩绘走兽图历史悠久,至清雍正时期出现粉彩瓷走兽图。粉彩瓷走兽图历经清代民国直至当代,具有柔丽雅致的艺术风格、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前面我们提到了,国画和陶瓷画在材质上的不同,将画在陶瓷上表现出来可谓难之又难。那么什么是釉上粉彩呢?釉上粉彩的走兽图为何难表现呢?釉上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瓷胎上进行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掺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这种“玻璃白”,使得颜色进行粉化,呈现出一种粉润的感觉。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传统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技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笔”。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粉彩制作工艺的复杂使得它在表现方面比国画难,制瓷工艺复杂繁琐,而且入窑后还有烧裂、烧变色、有瑕疵、有黑斑等等问题的出现,在工艺上还是比较难的。

在现代,我们这些陶瓷工作者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

陶瓷绘画是表现陶瓷艺术价值的无声语言


瓷器因为美好的器形和附着在它表面的绘画充分展示出作者的艺术理念,作为收藏品而得到大众的认可。对于书法绘画艺术的的一些准则,例如题材、风格、表现手法、构图等因素也是同样于陶瓷绘画中体现出来。陶瓷绘画虽然侧重于强调本身的装饰性,与纸面绘画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本质上还是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陶瓷艺术品通过绘画表达制作者的心声,是当时年代历史文化的反映。因为在很大的程度上,陶瓷绘画直接借鉴了书法绘画的一些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当代的陶瓷绘画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自由与开放,陶瓷更多的是一种介质,艺术家可以在此上面任意的去表现,而不必限于具体的框框之中,这也是艺术之于当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陶瓷艺术的审美特性,既包括陶瓷绘画作为装饰主体的美感,同时也包括陶瓷器型本身所具有的美感。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使中国走向了世界,更使得世界认识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影响自古有之且非常深远,虽然当前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西方陶瓷艺术的审美理念日益被我们接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仍然是我们创作灵感最好的源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