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工艺 > 导航 >

青瓷所独有的工艺特色

青瓷所独有的工艺特色

瓷砖工艺 瓷砖的工艺 古代青瓷器

2021-06-07

瓷砖工艺。

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唐代诗人用千峰翠色来赞美青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有宋代人描述,凡做出芙蓉样的瓷器,买卖客人皆富贵。生龙活虎茶杯极为别致小巧。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文人雅士所珍爱。生龙活虎茶具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拥有了这样的一份茶具,摆放在府邸,可以显示主人的修养与文化品味,另一方面,我们的青花瓷茶具拥有科学的配方,加上纯熟的技术,抗菌率高达66%以上。因此,皇家精典青瓷观赏性和日用性具佳,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青花瓷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球陶瓷界


在号称“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度假,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以及巴厘岛的发呆,但是作为一个文物收藏爱好者来说,每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参访当地的博物馆是必修的课程。凭借着手机上的指南针、导航仪,从下榻的大太平洋宾馆步行至位于雅加达市中心的印尼国家博物馆,足足花了二十分钟时间,从32℃阳光蒸腾下进入凉风习习的博物馆大厅,顿感惬意凉爽扑面而来。

印尼国家博物馆是一家综合性博物馆,以当地艺术品、佛像为主要陈列品,一队队印尼学生在孜孜不倦地抄写、听讲,从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感觉到吸收知识的渴望神情。

在二楼的古陶瓷馆,笔者欣喜地发现馆内中国古陶瓷器陈列了满满当当,从高古瓷、陶器至明清出口瓷、克拉克瓷等应有尽有,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二楼陈列室中央,赫然安放了三件元青花大盘,每件大盘的直径均达四十多厘米。三件大盘名称分别为蓝地白花云肩凤纹花口盘、花果飞凤纹菱口折沿盘、鳜鱼水藻纹大盘。三件元青花大盘,气势恢宏,光彩夺目。

元青花,元代的一种青花瓷器,造型精美雄浑,是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之作。印尼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三件元青花大盘属于“至正型”标准器。中国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影响最大的要属伊朗(古称波斯)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途经千岛之国,带去了中国的特产: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在印尼的爪哇岛也有出土的元青花瓷器,2012年10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中,就有一件青花串枝菊花纹罐来自于印度尼西亚。

习近平主席2016年1月访问伊朗期间,在《伊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元代青花瓷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陶瓷界、艺术界。

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的精美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灭绝时,它却由于机缘奇迹般完好地保存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并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矿产钴料,高岭土与水、火的结合,化为美轮美奂、幽蓝神采的青花瓷。馆中的艺术珍品顽强地证明一条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

紫砂陶器的工艺特色漫谈


我国是陶瓷底蕴,在悠古久国的,历上史万长年河生中活这轨种迹文积化淀也了随的深着厚发展的和文化变化着,而陶瓷文化的诞生也是凸显了一个时代文明的特征,陶瓷文化涉及了社会性质,以及民族性和地域性,它几乎影响了文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这种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当中从未中断,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宜兴陶瓷的灵魂,而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紫砂壶就是它幸运的产物。

紫砂不但有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但除了这些文化特色之外对于紫砂了解其工艺特色更加的重要。现在艺术界把偌大的民间工艺称之为工艺美术,也许是因为民间工艺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工艺性也决定了紫砂工艺的定位。 参考阅读:紫砂泥料的调砂、铺砂及抽砂工艺 1、紫砂工艺定位 紫砂工艺是什么?可能每个与紫砂有关的人可以说出有关紫砂艺术的一大堆理论,但真正在明理、探讨紫砂工艺的人并不多,包括从事紫砂工艺的人都在重复紫砂艺术而回避着紫砂工艺。紫砂工艺与紫砂艺术是两个交叉概念,从字义上可以简单理解、解析成如下:紫砂艺术,它就是把紫砂这种材质作为手段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行为,它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个构成部分。而紫砂工艺是紫砂的一种加工手段, 即体现从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过程。紫砂艺术强调个性化,它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彰显个性,不存在保护,而紫砂工艺强调功用、个性其次,它需要保护,需要传承。 2、紫砂工艺特色 任何一种民间工艺品,得天独厚的材料、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和富有人文特点的制作工艺是三大要素。置于天目山余脉的江浙毗连地区的地质构造蕴藏了厘定的陶土矿,火成岩中的陶土矿夹合了大量的紫砂泥,紫砂泥制成了壶称为紫砂壶。宜兴在此之前已有6000多年的制陶史,宜兴陶文化的重要和地位在于它的继承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进展和补充,也带动了工艺的进步和成熟,较早的制陶史和制瓷史,先人们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生产经验,加上各个门类之间相互借鉴和渗透,使紫砂陶的生命延续至今,紫砂的生产制作工艺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工艺的萌芽是对材料的认识,工艺的成熟是对材料的掌握,不同的紫砂材料,不同的品种和门类,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就了一幅紫砂生产工艺的生动画面,紫砂是陶瓷门类中极少的一个人可以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完成的品种,它可以使原创者不受他人的制约和干扰,而按自己的设计逻辑来达到理想中的作品,这就使共性和个性都得到张扬,生命之树始终保持常青。 紫砂材料即紫砂泥,它带给人的“暖”感和极好的可塑性,以及成品所呈现的强烈质感肌理独领风骚于任何陶器品种。泥料加工的粗细、相互配制的得当、表面肌理的加工、装饰手段的生活化、实用性欣赏的功能都是紫砂陶中喊叫制作工艺的较为苛求的结果,这种结果还体现了工具的生产和利用,紫砂的工艺手段除了设计的理念以外,基本上都反映在工具的利用上,带有制作普通的常用工具外,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又决定了个性化的特殊工器具。一个紫砂制作大师他对工具的理解与使用非常看重,已故著名大师顾景舟先生曾经说: “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万变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独挡一面的过硬功夫,表现在艺术和技巧的两个方面。” 这里面对技巧的误诊包含着对工具的重视,自己在实践中制作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出佳作成大器的原始条件之一。 相关阅读:紫砂抽砂工艺 紫砂的装饰除泥色以外,对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借鉴和利用非常突出,相当的平面和立体装饰手段都可通过创新而加以应用,运用得当就成了自己的本体语言,仿玉器造型与纹饰的、仿金属浮雕的、仿漆器雕刻的等等,特别是清代中期后,愈发强烈,使当今的紫砂壶装饰使人目不暇接。从中也可看出紫砂的工艺已不光含有陶器本身的特点,似乎给人带来集各种民间工艺的特色,但这都是为紫砂的主体语言服务的,也造就了它的生命和活力,也迎合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虽几经盛衰,但紫砂毕竟蕴育了一部灿烂的发展史,几百年的沿革和创新,实质是精神和文化的发展史,当然它更与社会生产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较密的物质文化现象之一。任何物质创作,就一般范畴来说,继承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而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材料利用上的突破更是它的生命力的表现,鲜明的文化特征和非凡的制作工艺,把紫砂陶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壶的进步与辉煌,体现了当今陶瓷文化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从而更显示了耕耘在紫砂壶艺殿常里的能工巧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新精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紫砂新的春天,作为新生代紫砂艺人的我们也会为着这春天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1]《紫砂泥材质特点》[2]《阳羡砂器精品图谱》台北淑馨出版社[3]《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美国谢瑞华:FUO:台湾《中国茶壶大观》

五彩瓷器的工艺特色


五彩泛指各种颜色,其中以黄、青、红、白和黑色为主,这五种颜色从其阴阳五行上来说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中。五彩的兴盛时期主要是在明清两朝,由于是釉上彩瓷的一种,其烧制工艺就是将烧好的素器在其釉面上在进行彩绘后二次烧制的一种瓷器。五彩瓷主要是指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作为景德镇窑烧制的新兴品种在其工艺精湛程度上有着较大的发展。

以明朝五彩的瓷器罐为主,从其器物的大小上看,高一般为九点九厘米、口径为三点九厘米、底径为四点八厘米,器型在当时属于大件的瓷器,主要用来观赏;从其器物的布局上看,一般都没有盖,口微敛、颈部较短、丰肩,肩部的线条感十足较为的优美、矮圈足;从其釉色的呈现上看,釉色白中微微透露出黄色,口部、肩部、颈部、足部都用笔涂抹了一圈釉下青花,釉色的光润度较高;从其装饰上看,主要采用了绘制树叶、红花、双狮为主,树叶主要采用了釉下青花,采用了洗染的技能,浓淡之间的分别较为的明显;从其五彩罐的工艺特色上看,所绘制的动态事物灵活度较高、细节部分的描绘较为的精致且细腻,将其层次感以及厚重感描绘的十分突出,通过衬体的修饰将其主体突出,色泽更加的柔和且丰富。

通常而言,五彩瓷器主要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瓷两种。釉上五彩的烧制主要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进行施彩绘画,在放入窑内进行烧制,相对而言工艺较为的简单。但是青花五彩的烧制则相对复杂程度较高,先使用青花料在胚上描绘出一定的纹样在通过罩上一层透明釉放入窑内进行烧制,在加上红、黄、绿、紫等色彩在已经烧制成的瓷器进行描绘,最后入窑进行低温烧成。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存世量较少,但是从其类型上看,较为的丰富。例如:碗、罐、盖、尊等多种类型,万历年间发展达到了高峰时期。

从其清朝的五彩瓷器上看,主要是以柔和之感为主,透视感较强、绘画的工艺较为的精湛、生动感较强。从其装饰的图案上看,画面较为的生动逼真且题材内容较为的丰富,有了戏曲、小说等题材的出现;从其工艺上看,用笔较为的精细纤巧,构图上较为的简洁、明朗,其收藏价值较高,因其工艺制作较为的精湛且光润度呈现较好,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龙泉青瓷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古代崇尚青瓷,对白瓷不很重视,认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能变幻出许许多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既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龙泉青瓷不但具备了青瓷所共有的为世人广泛接纳的秉性,而且从南末中晚期起,以先后创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不同凡响的釉色而独树一帜。这些釉色主要是釉料的改进而出现的,由传统的石灰釉改变为石灰一碱釉,使釉料的高温性能大大改善,多层施釉或釉层加厚后,高温中不流泻,釉层丰厚滋润,釉色温柔动人,仿佛用翡翠雕琢而成,这就是所谓的“类玉”。对于玉,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它独特含义。《荀子·法行》里有孔子论玉的—段话:“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儒教思想以玉喻示了人的许多美德,玉因此历来被十分重视,诚如民国时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几乎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社会人文庶民活动往往以玉为中心,故国家玺印、祭礼乡宴,朝会征聘、盟誓歃血、乐器律器、男女发饰服饰、男人冠饰带饰、女人耳饰腕饰、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饮器、佩饰、笏版等无一而不用玉。”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欢迎,其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在欧洲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龙泉青瓷因为有翡翠般的釉色,人们便像珍爱翡翠那样珍爱它,而这种人见人爱的东西据说是用泥巴烧制而成,更让人感到伟大而不可思议。在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教人眼里,青绿色正是他们崇尚的吉祥颜色,如同中国人以红色为吉祥色,过年过节挂红彩、发红包,他们以青色彩带装点家居,分送青包。因此,龙泉青瓷被伊斯兰教认为是吉祥物,其钟爱的程度可想而知。

龙泉窑在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其特点是胎黑色或褐色,胎质较疏松,釉色有粉青、灰青、蟹壳青等,釉层丰厚,常由多次施釉素烧,然后一次烧成;釉面冰裂多为几何形,极碎者称“百圾碎”,另有鱼子纹等,偶有象形图案。器物口沿呈紫色,足部露胎处呈铁色,即所谓“紫口铁足”。紫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口沿满釉,烧制时受到高温后口沿釉薄,映出胎骨颜色,另一种为了叠烧, 口沿一圈刮釉呈芒口,出现紫口。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为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痕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每件器物开片不一,绝无雷同,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因此格外珍贵。

白胎类产品露胎处呈橙红色(俗称“朱砂胎”或“朱砂底”,为龙泉青瓷又一特色。这种现像由烧成后冷却阶段经二次氧化造成。青翠的釉色,配上橙红的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因此,自南宋中晚期起,尤其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屡见不鲜,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贴饰云、鹤、龙、花卉等,装饰独显神韵。

龙泉青瓷的纹饰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它既充满了历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信息,又是各时期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领域的曲折反映。通过纹饰,能隐约窥测历史的痕迹;通过对历史与纹饰关系的理解,对器物时代进行鉴别。

龙泉青瓷纹饰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题材,如受佛教影响的莲瓣纹、八吉祥、万字纹等。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影响很大,莲瓣纹在南朝时已在青瓷纹饰中相当流行,并常盛不衰,在器物的外壁用刻、划、雕、印等手法饰以仰莲或覆莲在历代龙泉青瓷中十分常见,八吉祥、万字纹在元代时有所见。又如受道教影响的八卦、八仙、神仙等,也于元代起开始较多出现。

植物题材,主要为花草、瓜果等,如莲瓣、莲花、牡丹、梅、兰、竹、菊、桃、葵、菱、芙蓉、芍药、蕉叶、蔓草、灵芝、葡萄、石榴、枇杷、牵牛花等。一些花卉图形在元代前已出现,而大多数元代起较为流行。

动物题材。如龙、虎、鸡、狗、凤、鹤、鱼、龟、鹿、羊、鸟、昆虫等。鸡、狗等在北宋时被捏塑成瓶类盖钮已出现,龙、虎在南宋时被堆塑在瓶的肩部成为特有器形龙虎瓶,凤、鱼等则在南宋前期就被配以云、水、花、草纹等刻划在盘、碗等器物上。大多动物题材纹饰从元代前开始流行,至元代达到了高峰,像内底贴饰鱼纹的双鱼洗就是元代典型器形。

人物题材。多出现在明代的产品中,这与明代崇尚理学有关。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历史人物故事碗,即在碗的内壁印上几组人物,每组为一个故事,有些在人物图形旁还印上说明文字,如“孔子泣颜回”,另一类是戏曲人物瓶,即在瓶体一周贴饰数个戏曲人物造型。

文字题材。一类是纪事、纪年的铭文,如“天下太平元丰三年闰九月十五圆日愿烧”铭文双耳盖瓶,“大清顺治八年制”铭文青釉刻花瓶。另一类是窑名印记或吉祥语,一般用印戳印在碗、盘、高足杯类器物的内底,如“项宅正窑”、“刘”、“张”、“顾氏”、“早攀仙柱”、“日高”、“吉昌”,有些与图形搭配组合,如在“福”字旁印饰鹿纹,以寓福禄双全。还有一类即蒙古八思巴文,大多为百家姓氏与吉祥语,有八思巴文单独使用的,也有与汉字搭配组合的。八思巴文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式颁行,是元朝政府强制推行的新文字,但受到极大阻力,饰有八思巴文的瓷器,目前发现除龙泉窑产品外,只有福建德化屈斗官窑产品。

根据划分的标准不同,尚可分吉祥类、寓教类等。一般来说,龙泉青瓷纹饰可谓纹必有意,意必吉祥。龙凤的至尊吉祥,鱼虫花草的祥和安宁,鸟兽之和谐,铺兽之庄严,松鹤之长寿,牡丹之富贵,莲荷出污泥而不染,兰之清雅,菊之高洁,以及福禄寿禧、金玉满堂,无不寄托了窑工美好的祝愿与向往。从发展历程来看,龙泉窑南宋重造型,重釉色,元代起重纹饰;器物造型早期较高大,南宋时端巧稳重,元代起渐趋高大,明代后日渐瘦长。

民间工艺—瓷器工艺—钧瓷的特色和艺术成就


隋唐以来,我国瓷器发展的格局是“南青北白”;而宋朝瓷器,则是名窑辉映各操绝技,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钧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人们重视,以最高的艺术水准入五大名窑行列。

钧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莹润,釉色以红紫为基调,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飞壁流火,釉色欲滴,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变幻莫测,这种奇妙现象称为“窑变”。产生“窑变”的主要原因,是含铜的氧化物的釉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而呈现变化,变化无穷,从不重复。因此“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其著名色彩:红有“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玫瑰红、朱砂红、火焰红”,紫有“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丁香紫、深紫”,以及“天青、天蓝、月白、米黄,葱翠青、鹦哥绿。梅子青”等。钧红釉的稳定烧成突破了青瓷单色釉的格调,青如蓝天晶莹润泽.月白如美玉,深红如成熟的海棠,紫红如怒放的玫瑰,红紫相映如光润的玛瑙,凝厚深沉含蓄耐看。

钧瓷在釉的配方上改变了过去青瓷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传统,配入了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并且分别配种,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烧造工艺(即火的艺术),使钧瓷釉层结构变化复杂.釉层含蓄光润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有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完全是工匠们创造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唐代越窑青瓷“如冰似土”,那么钩红釉的美丽则是巧夺天工。

钧瓷窑变基本色调是红、蓝、紫、灰、白。有的色带光芒四射状,有的色带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色带横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这些色彩没有任何人为痕迹,完全是“窑变”,自然形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或像太华千寻;或像江湖万里;有如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翠竹生烟、烟花怒放、杏雨江南、寒鸦归林、丝路花雨、仙山琼阁,波浪涛天;颇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育白、白中有红,相映交辉,变幻无穷。在纹路上,釉内有针尖般点点明星,有蟹爪般的裂纹,有婉蜒迂回的蚯蚓走泥痕。这些被称作珍珠点、鱼籽纹、兔丝缕、冰裂纹、蚯蚓走泥纹等形成钧瓷—大特色,宋代其他任何瓷窑都不能与此比美。

唐代陶瓷艺术广采博收,新鲜活泼,雍容华贵,充满了异国情调。而钧瓷则改变丁这一发展方向,在造型上端庄浑厚,古朴文雅,纹饰简练,楞角优美,线条流畅,雕塑别致,确有独到之处。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各式花盆、盆奁,鸡心碗、高足碗、带把洗、三足炉以及瓶、盘等,质朴敦厚表现崇高的民族意识。

宋代钧瓷造型有强烈的仿古意味,尤其是仿三代青铜器,无论官窑民窑,都严格认真,制作规整,但不是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艺术上法古创新,古拙高雅技艺惊人,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钧瓷几乎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它的美体现在造型线条处理上,杜绝成型卜的轻薄花哨,追求端庄肃穆,宏大气魄,显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时代魅力。

龙泉青瓷工艺特点解析


青瓷在旋转中“长大”

刻花显功力

龙泉青瓷尽揽大自然的润泽和苍葱,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古朴端庄的造型誉满全球。龙泉窑始烧于南朝,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龙泉金村窑五代时就为吴越钱氏烧“秘色瓷”。南宋时龙泉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把土、水、火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地创烧出梅子青、粉青釉色瓷器,使青瓷的釉色达到巅峰。自宋代起,龙泉青瓷便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和地区。

龙泉窑釉色将绿水、青山、蓝天、草地万般青色溶进釉层,恬静淡雅,犹如美玉,凝聚了自然界的灵魂之色。明中期龙泉窑传入欧洲,人们被那迷人的釉色所倾倒,无法用词汇形容。法国当时正上演著名小说家杜尔夫写的《牧羊女亚司泰来》,当主人公雪拉同身着一袭青色衣裳出场时,人们认为只有这种青色才能与之媲美,于是“雪拉同”成了欧洲人对青瓷的美称。

记录西方与中国瓷器贸易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称:“龙泉青瓷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比所有的金、银、水晶都更可爱。”1000多年来,龙泉窑深入到人们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产品制作规整、造型端庄优雅、釉色柔和含蓄,符合儒家文化思想,极具艺术之美。

龙泉市的青瓷博物馆把古代匠人制陶的过程用雕塑刻画了出来

水车伴随着流水声仿佛把我们带入历史长河,当代窑工将柴火投进龙窑,那熊熊的窑火飘出窑门,又似穿越时空隧道把我们带入古代的窑场……龙泉窑遗址之密集,堆积之丰富,产品之精美,无不让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祖先惊人的智慧及伟大创造,同时也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重大。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这一文明成果与世人共享。

宋代湖田窑影清瓷的工艺特色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匠师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匠师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丁解牛”。匠师们还就地取材,创制刻、划花的专用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超乎想像的艺术效果。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平斜口面竹笔,形似现在的排笔,宽1~2厘米,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同心水波纹。这些同心水波纹,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线条的轮廓内,与复刀主线、单刀轮廓线共同构成一幅完整图案。律动的线条变化,赋予莲花荷叶风中翩然,莲子荷包欲出:近看湖面水波涟漪,远眺江水激流翻滚,寥寥数刀轮廓线勾勒出的娃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纵观出土实物,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优质湖田窑产品,多用匣钵垫块仰烧法烧成。当时已经普遍推广使用的多数垫钵匣钵内覆烧技术,以及定窑发明并广为运用的垫圈组合式窑具装烧芒口碗盘的技法,虽然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但优质湖田窑产品却很少采用,最重要的原因是芒口影响品质。匣钵垫烧产量虽受制约,但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产品的优良品质。其实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窑工能娴熟掌控强还原焰,使瓷胎烧结致密,透光度愈加良好。釉熔融透彻,焕发出影青釉白里带青、温润如玉的迷人魅力,而且,胎釉结合极紧密,透明度和硬度都达到近代硬质瓷器的标准。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影青瓷制作工艺发展到历史巅峰。产品以碗、盘、壶为主,还出现花瓶、香炉、雕塑等新品种。湖田窑、湘湖窑最具代表性。

南宋中晚期,表层优质瓷石资源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熟练工匠大量流失。为片面追求产量,广泛推广使用垫圈组合式窑具,窑内湿气难以及时排出,不利于窑内升温,易造成釉面阴黄。此时模印图案花纹的芒口碗铺天盖地,成型单调呆板,纹饰繁缛琐碎。不过,模制成型的产品更周正:垫块组合式窑具也大幅度降低产品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这一时期也有少量垫块仰烧产品,纹饰构图简化,刻、划花线条流畅,但明显纤弱乏力,且不注意线条的衔接连贯。南宋末至元代,仍有影青产品烧造。特别是元代中期,不少产品的胎釉造型等特征,明显具备优质影青瓷的基本要素。

隋代青瓷、白瓷工艺特征概述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较厚,胎质坚硬,釉子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施釉不到底,大多数都有垂流现象。隋瓷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所谓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纹饰压印到瓷胎上,使纹饰凸起,再施釉入窑;划花是用尖状工具在胎子上划出纹饰,施釉入窑;贴花是将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纹饰片贴到胎子上,再进行烧制。常见纹饰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个别的也有加饰黑褐彩的。隋代白瓷是从青瓷转化而来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创烧的,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白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可以避兔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特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瓷所独有的工艺特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瓷所独有的工艺特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