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辽代陶瓷精品赏析

辽代陶瓷精品赏析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5-08

陶瓷艺术。

辽代是十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制瓷业是辽代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代设窑烧造瓷器,大约始于辽太宗(公元938--947年)时期。据史料分析,其制瓷工匠应来源于辽军进入中原进行侵扰时从中原各窑口虏获的,并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原的磁州窑和定州窑。 辽代陶瓷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大都与同时代中原器形的样式一致。契丹形式的器形最典型的有鸡冠壶、鸡腿瓶、长颈瓶、凤首瓶及三角形碟等。辽代陶瓷的装饰也多受中原风格影响,同时也有属于契丹民族自己的独特风格,具体手法有胎上装饰和釉色装饰两种。如刻划植物纹样以北方地区较多的牡丹和芍药为主,贴花装饰多以皮条、皮绳、皮雕花贴在各式皮囊壶或瓶腹上。

辽三彩海棠式盘

辽银釉鸡冠壶

辽绿釉鸡冠壶

辽白釉瓜棱形提梁壶

辽贴面绞胎瓷香盒

辽白釉黑花罐

辽绿釉刻花単柄壶

辽三彩刻花鹭莲纹盘

辽三彩鱼形壶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辽代三彩瓷赏析


契丹民族于公元916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在我国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把这种陶瓷器称之为辽瓷。它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故又称之为辽三彩。

辽三彩是契丹建辽期间烧制的具有独特的游牧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时代特征的低温釉陶瓷器,至于最早烧制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工艺传统承传和沿续的角度上分析,入辽以后的界庄窑和浑源窑应该具备烧制三彩的条件和能力。辽初会同五年下葬的辽初皇族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绿釉黄彩穿带瓶与标准的辽三彩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已经比较清晰,可以视为辽三彩之雏形。因此,辽代生产三彩陶瓷的历史,不排除早到辽代初期的可能。

辽三彩还做出了一个三彩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那就是将唐三彩以明器为主的局面,转变为以生活实用器为主,有如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海棠式长盘、莲花式碟、印花暖盘、三角形碟等,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风格,这是我们鉴定辽三彩的一个依据。此辽三彩交颈鸳鸯壶,实为辽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辽三彩的装饰有划花、印花和贴花。一般盘、碗、碟等多用印花,纹饰多以牡丹花为主,还有一些水纹、草花纹、双鱼纹等。

所以说,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装饰技法,对三彩的发展起到承接作用,更开启了一个三彩文化的新时代,并且对金、元以及之后各朝的三彩烧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品明清瓷器赏析


明晚期 龙泉窑露胎印人物图执壶

壶方口,短颈,折肩,长方形腹,圈足外撇。一面饰直角形壶柄,一面饰流,颈部模印蕉叶纹,腹部露胎开光模印人物图,一面为鲤鱼跳龙门图,一面为状元图,寓意吉祥,模印清晰。柄部、流镶有铜饰。

明万历 五彩花卉纹盖盒

扁圆形格盒,上下相合。盒内围绕中心圆格,分为六瓣花朵形格,盒外壁五彩绘四组开光花鸟图案,周围辅以锦纹。盒盖中心绘花鸟图,以青花、绿彩、红彩、黄彩绘洞石、枝叶、花卉、小鸟,色彩浓艳,搭配协调,周围亦绘花鸟图。底落“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瓷盒在唐代已出现,多为日用品,明嘉请万历时期瓷盒的制作更为盛行,式样繁多,釉色艳丽,堪称一绝。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菊瓣纹碗

碗直口,弧壁,深腹,腹下渐收,圈足。造型端庄稳重,通体青花装饰。碗内近口沿处绘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花卉纹,里心青花双线内绘花果纹。碗外壁近口沿处绘回纹,外壁饰细长菊瓣纹,共32瓣,布满整个腹壁,排列有序,与碗内壁之缠枝花纹,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足内施白釉,无款,底心向外凸起。此碗青花色泽浓艳,系以进口青料绘。碗外壁用菊瓣进行装饰,是永乐、宣德时期瓷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

清道光 斗彩寿字纹盘

盘心及外壁以斗彩绘贯套花卉及寿字纹图案,青花淡雅,色彩丰富,工艺精细。这一品种自清雍正创烧以来,直至晚清历代都有烧制,是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 豆青釉月牙罐(一对)

短颈,丰肩,两侧饰半环形堆塑耳,腹下渐收,浅圈足。因其半环形耳形似月牙,故又名“月牙罐”。通体施豆青釉,釉质均匀。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此为康熙至道光时期官窑的传统品种。

清道光 仿哥釉贯耳瓶

扁方形瓶体,侧饰贯耳一对,腹部突起杏圆状装饰。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面布满大小开片。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祭蓝釉描金双龙耳洗

清道光 “大清乾隆年制”款胭脂红地粉彩花鸟壶

清康熙 白地绿龙碗

敞口深腹,略呈墩式,圈足。碗心及外壁均绘绿彩龙纹,纹饰下刻划海水纹,色彩雅致。

清康熙 白釉刻竹纹笔筒

清康熙 斗彩花卉纹折腰碗(一对)

清康熙 斗彩描金八吉祥折腰大盘

清康熙 豆青釉模印花卉纹笔筒

清康熙 黄地绿彩龙凤纹盌

清康熙 黄釉暗刻龙凤纹碗(一对)

口沿微撇,深腹,圈足,碗形规整。通体施黄釉,碗心及外壁暗刻龙纹、凤纹及祥云、火珠纹,与以往常见的双龙戏珠纹装饰略有不同,此碗外壁暗刻一只龙纹和两只凤纹,一凤回首相望,一凤追赶,甚为生动。构思巧妙,刻划精细。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

清康熙 蓝地留白诗文笔筒

直壁形笔筒,口底相若,玉璧底。内壁素白,外壁施祭蓝釉留白诗文“东璧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落“雅玩”款。字体规整,新颖别致。配漆盖及日本包装。采用相同工艺技法烧造的笔筒,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洒蓝釉怀素草书笔筒”。蓝釉白字,是在通体蓝釉地上,衬以白色纹饰,具有特殊的效果。此技法始创于元代,明清时期均有烧造。

清康熙 绿地赭彩云龙纹碗

敞口微撇,深腹圈足。内壁素白,外壁施绿釉为地色,在暗刻海水云龙纹处填以赭石色彩,底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绿彩光亮,赭彩典雅,折光处呈五色蛤蜊光,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

清康熙 绿地紫彩云龙纹大盘

敞口大盘,器形周正。内外壁均施绿釉,釉下浅刻海水云龙纹,再在刻划纹饰内填紫彩,工艺精湛,刻划精细。绿彩光亮,紫彩淡雅。底部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明、清两朝对于皇后至宫女的用器都有严格的规定,此种绿地紫彩盘,传世稀少,为皇室日用器皿,专供“贵人”使用。此盘的纹样在康熙色釉彩器上甚为流行

清康熙 “大清康熙年制”款茄皮紫暗刻龙纹盘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小盖罐

卧足鼓腹,双环耳,带盖,器形精致饱满。青花绘海水、云纹和两条赶珠龙纹,布局恰倒好处,青花发色典雅。为康熙晚期青花之精品,较为难得。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琵琶尊

盘口,短颈,垂腹,圈足外撇,造型挺拔。因形似琵琶,而又称“琵琶尊”。颈部绘青花变形寿字、如意云头纹、回纹等四层纹饰,腹部绘主题纹饰为竹林七贤图,七位高士在竹林间,或抚琴吟奏,或静坐欣赏,或提笔作诗“晋室名流号七贤,竹林避隐世争传。□呼散诞称放达,醉来洒翰思如泉。”四小童在旁侍奉,周围衬以翠竹、蕉叶,甚为悠闲。绘画技法精湛,青花发色淡雅,是难得的康熙民窑佳器。

清康熙 天蓝釉刻龙纹小缸

小缸折沿,腹部浑圆。内壁素白,口沿处绘一周青花折线纹,外壁通体施天蓝釉,釉下刻海水云龙纹,龙纹气势凶猛,釉色均匀。底落“宣和年制”青花款。

清康熙 五彩四妃十六子图盖罐

短颈,丰肩,腹下渐收,配有宝珠钮形盖。通体及盖绘五彩四妃十六子游戏图,四名妃子带领十六名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庭院中尽情的游玩,或对弈、或抚琴、或放风筝,人物神态生动,绘画细腻精致,色彩浓艳丰富,是康熙民窑中的佳品。

清乾隆 淡绿釉矾红五蝠盖碗

碗盖拱顶,抓钮中空。碗身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壁均施淡绿釉,色泽娇嫩,盖与碗身内壁施白釉,分别以矾红彩绘五蝠纹,五蝠姿态各异,笔触纤细。盖钮与碗足内均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代瓷器上流行用蝙蝠装饰,这是因为“蝠”与“福”谐音,用五只蝙蝠装饰,即寓意“五蝠临门、五蝠捧寿”之美好寓意。

清乾隆 冬青釉暗刻兽面盖罐

清乾隆 斗彩祝寿人物图瓶

瓶为敞口细颈,圆腹高足,形制精巧。斗彩绘仙山楼台,福禄寿三星等神仙人物,画工精细流畅,色彩鲜艳。

清乾隆 豆青釉葫芦瓶

清乾隆 矾红彩绘蝙蝠纹盘(一对)

清乾隆 仿木釉花盆

清乾隆 仿汝釉琮式瓶

清乾隆 仿汝釉贯耳方瓶

贯耳瓶形制硕大,器身呈六角形。内外壁均施仿汝釉,釉质均匀,釉色青翠,工艺精美,为乾隆时期仿汝釉的典型器。

清乾隆 粉彩缠枝莲纹瓶

清乾隆 粉彩封侯图印盒

清乾隆 粉彩花卉纹天球瓶

清乾隆 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清乾隆 粉彩籁瓜纹碗(一对)

撇口,深腹,圈足。白釉润泽,胎体细腻。碗内外壁绘粉彩过枝籁瓜、竹、蝴蝶纹饰,蕴含“瓜瓞连绵”、“福寿绵长”、“子孙绵延”之意,色彩淡雅,绘画精细。成对保存完好,较为难得。瓷质茶具在清代颇为流行,尤其在乾隆朝更为盛行。因籁瓜纹寓有吉祥含义,故此纹样为历代传统的吉祥图案,各朝盛烧不衰。

清乾隆 粉彩盂兰盆供器(七件)

每件供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黄色地粉彩圆框镂雕盂兰盆供器,为寿桃供、声供、食供等,下部以粉彩莲蓬、莲托为座,色彩丰富浓艳,绘画精细。底部施松石绿釉,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乾隆朝为了迎合这种信仰和社会需要,制造了一定数量,并且涉及内容广泛的佛教供器、宗教法器等,如瓷塑佛像、瓷塑八吉祥、七珍等。与盂兰盆供器形制相仿的佛前瓷塑供器有八吉祥、七珍等,且较为常见。而此套盂兰盆供不仅少见,且保存基本完好,成套流传,实属难得。查找有关资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梵宗楼佛前供器中陈设有一套盂兰盆供器。

清乾隆 粉青釉双耳瓜棱瓶

蒜头形口,棱线内凹,束颈,颈饰双花卉形耳,扁圆形腹,采用凹凸棱线相间装饰,圈足,器形敦厚又不乏秀美。通体施粉青釉,釉质润泽,釉色均匀。

清乾隆 祭蓝描金花卉杯(一对)

敞口小杯,口沿微撇,深腹圈足。内壁白釉微微泛青,口沿施一周金彩,外壁施祭蓝釉,口沿及胫部以金彩饰回纹和莲瓣纹,腹部金彩绘花蝶纹。是乾隆时期的民窑佳器。

清乾隆 祭蓝釉大天球瓶

直口,长颈,圆腹,内卧圈足,器形硕大,制作规整端庄。通体满施祭蓝釉,施釉均匀,釉色纯正如蓝宝石,富丽华贵。瓶内里及底部施亮青釉,并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书写工整,色泽浓艳。

天球瓶因长颈圆腹的形状而得名。明宣德开始出现,其颈较短,腹大而扁,多做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清代多有仿制,以乾隆朝最为多见。

清乾隆 祭蓝釉酱口碗(一对)

敞口,深腹,圈足。口沿施一周酱釉,内壁施白釉,外壁施祭蓝釉,釉质莹润,色调庄重。底部落 “敬畏堂制”青花楷书款。

清乾隆 炉钧釉锥把瓶

圆口细长颈,垂腹,圈足,瓶形秀美挺拔。通体施炉钧釉,釉色流淌自然。

清乾隆 绿地粉彩花卉纹海棠式盘

海棠花形式,浅壁,平底,底下置四个条形浅足,造型别致。通体以绿地粉彩装饰,口沿、里心及足部以金彩装饰,内外壁均绘缠枝花卉,中心以“卍”字符为饰,纹饰繁密,色彩艳丽。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红彩款。此种与盖碗配套使用的盘始见于乾隆时期,以后嘉庆、道光两朝多有仿制,式样有长方形、海棠形等,制作以粉彩最为多见,亦有青花诗文或色地诗文品种。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八卦纹扁瓶

唇口,短颈,颈部突起一道弦纹,颈饰双如意形耳,扁圆形瓶体,肩饰双拱形式衔环,瓶一面腹部中心突起,一面平滑,器形新颖别致。通体以青花装饰,颈饰卷草纹及蕉叶纹,瓶体两侧均绘相同纹饰,瓶两面中心装饰螭龙抱八卦纹。是乾隆时期特意定烧的宫廷用器,完整传世极为难得。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莲蓬口瓶

瓶口呈莲蓬形,细颈修长,器形十分别致。口部以青花绘莲蓬形状,颈部饰如意头纹、蕉叶纹及波涛纹,肩部绘如意头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及变形莲瓣纹,足胫处亦绘莲瓣纹。釉色纯净明亮,青花发色青翠,线条流畅典雅,烧制工艺精湛,为乾隆官窑器中的精品,极为难得。

清乾隆 青花矾红双龙赶珠纹盏托

折沿,浅腹,圈足,盘心突起一周供放置茶盏。盘心矾红绘团寿字,周围以红彩绘双龙戏珠纹、青花绘祥云;外壁绘一周青花莲瓣纹,绘画工整。底部墨彩书“养和堂制”楷书款。应为王府定烧之物。

精品建盏赏析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以烧造黑釉瓷器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当时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窑的兴盛时期,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后,建窑渐趋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烧造青花瓷器。

南宋曜变天目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鹧鸪斑建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宋黑釉盏 故宫博物院藏

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博物院藏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为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宋代文人曾写诗赞美过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如蔡襄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陈蹇叔撰《郎中出闵漕别送新茶》曰:“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

南宋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建盏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建盏 大都会藏

北宋建盏 大都会藏

宋代南北方瓷窑均盛产黑釉瓷器。随着斗茶风俗的盛行,最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风靡一时。其胎体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满了由氧化铁结晶而形成的自然流淌的各种斑纹,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其名称亦颇具文采,如“曜变”、“鹧鸪斑”、“兔毫”、“玳瑁”等。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其中以福建的建窑产品最为著名,该窑曾向宫廷进贡茶盏,外底刻划“进盏”、“供御”等标记。

吉州窑精品赏析


吉州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前吉州窑工匠的制作技艺,推动了中国古陶瓷业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为景德镇窑瓷工们成功烧造清新淡雅的青花瓷作好了技术上的支持,进而为元明清瓷业迅速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兴起于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有七八百年的烧造陶瓷历史。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内,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场,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为吉州,永和镇隶属吉州所辖范围,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 吉州窑是我国古代江西地区举世闻名的综合性民间瓷窑,在历史上曾与定窑、磁州窑、钧窑、耀州窑、建窑等窑场齐名。产品具有浓厚的地方工艺风格与民族艺术特色,类型丰富多彩,被民众广泛使用。宋元时期也是全国重要陶瓷器产品出口地之一,为促进中国和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吉州窑釉色丰富多彩,有黑釉、白釉、青釉、褐釉、绿釉、黄釉、青白釉、花釉、碎纹瓷、青花瓷、仿龙泉瓷和琉璃器等等;装饰工艺有彩绘、刻划花、剔花、印花、剪纸贴花、木叶纹和瓷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釉下彩绘和黑釉瓷中的木叶纹、剪纸贴花等独特个性的产品。

南宋吉州窑黑褐地白花莲花纹梅瓶

1955年安徽巢县出土。高29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9.6厘米。瓶小口,外卷,短颈,溜肩,椭圆形腹,矮圈足。黄白色胎,器体轻薄细致,瓶口、颈部施白釉,肩以下为黑褐色,有两道白色弦纹,弦纹以下是黑褐色釉,底足部分有一道较宽的白釉弦纹。 这件梅瓶装饰工艺是釉下彩绘。吉州窑的颜色釉瓷最为人称道的是黑釉、绿釉和釉下彩绘。其釉下彩绘技术在南宋前期已达到了十分娴熟、精致的程度。这件南宋梅瓶可说是南宋吉州永和大窑彩绘顶峰时期扛鼎之作。犹为可贵的是梅瓶彩绘采用了黑褐釉地白花的装饰风格,画意高超,工艺精湛,严谨细腻,丝丝入扣,显示出器宇不凡的珍贵、稀罕的价值。

南宋吉州窑褐彩水波纹枕

高9.4厘米,长28.6厘米,宽11厘米,中腰7.5厘米。长方形,束腰,内空。瓷枕胎米黄色,较致密。 这件枕也属于釉下彩绘瓷,淡薄施白釉,彩绘釉色棕褐雅致、晶莹。枕腰四面呈弧形内凹。枕六面都绘有纹饰,上下两面为水波纹,前后两面绘卷草纹,两端面为花卉纹。六个面相交绘褐彩宽边,形成六个开光,六面三景,各具魅力。枕一端有一直径为1.5厘米的通气孔,孔位于花蕊处,另一端的四角有垫烧痕。 瓷枕在隋唐时期就已多见,也是百姓常用之物。这件釉下褐彩水波纹枕,绘画纤细,布局繁密,造型优美,色彩白褐相间,柔和自然,属南宋时期吉州窑的精品。该瓷枕绘画的水波纹、卷草纹、折枝兰花、开光、宽带纹都是吉州窑较典型的纹样。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与景德镇窑的元青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釉下彩绘和青花瓷的区别只是在于彩绘颜料成份不同,因而吉州窑釉下彩绘瓷大量的烧造和成熟,为元代景德镇窑清新淡雅的青花瓷出现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元青花装饰构图、纹样,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

1964年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出土。通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3厘米。上半部盖塑成蹲踞的狮子,狮侧目昂首,尾巴上翘,蹲在莲蓬果上,狮颈部挂有三个铃铛,前足踏彩球,姿态雄健,生动活泼。下部台基塑成一莲花须弥座。莲瓣有的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别有韵味,绿釉肥厚光润,造型和装饰颇具匠心。 绿釉瓷也是吉州窑的大宗商品之一,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吉州窑绿釉具有一定独创的创意或个性特征,如绿釉瓷深剔花,刻划花和印花等,特别是深剔刻装饰工艺显得尤为精彩。这件香薰是一件烧香供奉的用品,呈现以米黄的暖色调,配以绿釉色,工匠采用传统剔刀的剔刻手法,使人们感受到了雕塑的力量,刀峰的味道,吉州窑瓷塑的工艺特征及文化内涵在这件香薰上淋漓尽致体现出来,为研究宋代瓷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古代瓷器:乌金釉精品赏析


在中国的制瓷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清代。清代既传承了明代的青花、五彩,又在其基础上开创了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等多种彩瓷技术。清代各种釉色品类繁多,乌金釉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乌金釉是黑釉中最莹亮的一种。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的艺人在宋代黑釉的基础上发展乌金釉,但当时烧成极不稳定,也不流行。清代康熙时,乌金釉精制于督陶官臧应选,雍正、乾隆年间,唐英亲手参与了工艺制作,仿制了乌金釉等产品。

宋代钧窑精品赏析


宋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宫旧藏 高32.6厘米 口径26厘米 足径21厘米

此件出戟尊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造型仿古铜器式样,口沿外撇,颈部束收,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体饰方棱三层,每层饰以四道相同的扉棱,俗称“出戟”,口、颈部位胎骨较薄,腹以下厚重。通体施月白釉,釉色较匀,釉表面有棕眼,边棱釉薄隐露胎色,使棱角更显分明,突出了尊的古朴、庄重感。在传世品中,这类尊为钧窑器中最少见者,据了解,全世界包括公私收藏,仅约十件左右。

宋 钧窑玫瑰紫釉尊 清宫旧藏高18.4厘米 口径20.1厘米 足径12厘米

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器里口沿处为玫瑰紫色釉和天蓝色釉各半,内部则为蓝、紫相间的窑变釉。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色调柔和、典雅,器物内外蓝紫相间、交错变化的釉色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颈部上呈现的蚯蚓走泥纹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为宋代传世器物中的精品。

宋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清宫旧藏高15.8厘米 口径22.8厘米 足径11.5厘米

花盆呈葵花式,六花瓣口,折沿,口沿起边,深腹,盆身饰以里外凸起凹进直线纹六条,将花盆分成六瓣葵花形。圈足,足呈花瓣形,与口沿和器身花瓣相互对应。里外施釉,里呈天蓝色釉,外呈玫瑰紫色釉,口边、足边和线纹处釉薄呈酱色,口沿下流釉明显,釉面布满橘皮纹。

宋 钧窑玫瑰紫釉莲瓣洗高6.2厘米 口径19厘米 足距11厘米

敞口,折沿,浅腹,弧形腹壁,三云头足。器身的玫瑰紫釉与边、棱的黄色釉相映成辉,此釉色是北宋河南禹县钧窑工匠的创举,玫瑰紫釉是铜金属元素在强还原焰的气氛下烧成的。器里为天蓝釉,釉面上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此洗造型规整,作工考究,釉色明亮瑰丽,确为一件上乘佳作。

宋 钧窑天蓝釉紫斑碗高4.1厘米 口径8.3厘米 足径2.9厘米

口微敛,弧形腹壁,圈足。器物内,外以天蓝色釉为底色,缀以玫瑰紫釉斑块纹,以釉彩的对比变化弥补了器物造型的单一。碗口沿釉薄处呈酱色,足素胎无釉,为民钧之作。

宋 钧窑蓝釉紫斑盘高3.2厘米 口径18.1厘米 足径7.8厘米

敞口,折沿,圈足。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盘面为天蓝色底釉,上面点缀着几块玫瑰紫色釉斑块,仿佛湛蓝的天空一轮明月,一片孤云飘来,欲遮未掩,虽然画面仅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宋 钧窑紫红斑折沿洗高2.8厘米 口径18.1厘米 足径10.5厘米

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孤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蓝釉,缀以紫红斑,口边及器里壁釉薄处微露胎色,底有三支钉烧痕。此器为民窑烧制的作品,造型独特,通体的天蓝色釉凝厚滋润,清新淡雅,不失为民钧中的上乘佳作。

清道光瓷器精品赏析


道光时期(1821年—1850年),社会动荡,民族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不断,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与嘉庆时期相比,烧造规模进一步缩减,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 道光皇帝素以俭朴著称,即位之初,首先裁减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瓷器也力求简朴,控制费用。但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还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尽管制作水平上无法与康雍乾三朝相比。“大清道光年制”款和“慎德堂制”款的瓷器为皇帝御用品,工艺制作精细,代表了道光瓷器的制作水平。 道光瓷器承袭乾嘉时期瓷器的艺术遗风,烧造品种和造型创新少,纹饰多采用寓意吉庆的图案,绘制技法工笔多于写意,道光时期瓷器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清道光 粉彩仙人献寿方瓶

清道光 黄地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道光 松石绿釉堆白缠枝莲纹喜字瓶

清道光 胭脂紫地粉彩缠枝莲纹“吉祥如意”双耳瓶

清道光 釉里红苍龙教子图笔筒

清道光 豆青釉描金花卉花盆一对

清道光 白釉仿青铜壶

清道光 仿哥釉琮式瓶

清道光 仿官釉直颈瓶

清道光 粉彩八蛮进宝图双耳瓶

清道光 粉彩花卉榴开百子图双螭耳瓶

清道光 粉彩庭院婴戏图双耳瓶

清道光 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

清道光 祭蓝釉描金盖罐

清道光 绿地粉彩缠枝莲纹壶

清道光 绿地粉彩缠枝莲纹双耳瓶

清道光 珊瑚红描金宝相花寿字纹瓶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葫芦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