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唐青花瓷主要特征、产地-藏宝箱艺术收藏网

唐青花瓷主要特征、产地-藏宝箱艺术收藏网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1-06-09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中国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

藏宝箱艺术收藏网()古玩古董收藏网上出售,展示知名古玩古董收藏品,藏宝箱艺术收藏网出售古玩古董,古玩古董交易安全可靠,古玩古董收藏品质地上乘,藏宝箱艺术收藏网欢迎您的光临。

唐青花瓷的主要特征

1.青料

唐青花瓷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晶斑点,触摸有凹凸感,为低锰低铁型号的含铜钴料,似乎是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

现收藏于南京扬州唐城遗址地层出土的残片纹饰分为两类: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有如意云、花卉蜜蜂、洛阳花等。唐青花残片的另一类纹饰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中东图案风格。就目前所见的实物及资料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方面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胎釉从残片与梅朵纹盖看,唐青花瓷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米灰色,经化学测试,烧结程度不好。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这是唐青花的重要特征。

4.造型完整器以小件为多,有三足炉、碗、罐、盖等。残片器型有枕、盘、碗、壶、炉和执壶等。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壁形或玉环形底足。

5.工艺

唐代青花的工艺特征:第一,胎质较粗;第二,薄釉重彩;第三,在化妆土上绘画。第四,生烧。据对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唐青花枕片的测试,其烧成温度在1200~1230℃之间。第五,对部分唐青花残片的有釉上青花之说。

总之,由于唐青花处在青花瓷的开创期,且多为外销瓷,又因年代久远,国内外材料均不多,其特征的进一步明晰还有待于更多的窑址和城市遗址考古新发现。相信唐青花的面貌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唐青花瓷产地

50余名中外陶瓷专家21日在考察河南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后达成共识,这一窑址除了大量生产唐三彩,还是著名的唐代青花瓷产地。

主持黄冶窑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说,青花瓷与唐三彩一脉相传,是由唐三彩中的蓝彩发展而来的。

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承焕生说,他们不久前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对杨州出土的唐青花瓷和巩义黄冶唐三彩窑烧制的陶蓝釉片进行化学测试后认为,二者的成分完全一致,可以肯定巩义黄冶窑是烧造唐青花瓷的窑址。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说,可以设想,停止烧造唐三彩后,黄冶窑用制作三彩的东西,烧造了青花瓷。

发现于1957年的黄冶窑一直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2002年,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物所联合组队,开始对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汉、唐、宋代窑炉14座,作坊4处,出土三彩、素烧器残片和各类窑具2500余袋,完整和可复原器物1300余件,获得了重大成果。

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意外地在黄冶窑第二烧造区唐代晚期的一条沟内出土了百余件(片)白釉点、划蓝的彩釉瓷器标本。这些瓷器标本比一般三彩制品火候高,施釉工艺也与三彩不同,胎质细白,釉色纯净,器形有碗、盏、罐等,从个别的釉面脱落情况观察,点蓝或划蓝的彩釉瓷有相当数量是釉下彩,这一情况引起了专家的注意。据介绍,唐青花瓷有三个特点:一定是白瓷;釉下点钴蓝;烧成温度摄氏1300度。根据青花瓷的这些特点,专家认为这一批陶器三彩是向青花瓷器过渡期的产物。

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白釉绿彩制品,大量见于唐代晚期地层和灰坑内,器形丰富,釉色纯净,色泽鲜艳。

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土了4件唐青花瓷和大量的白釉绿彩器,这些器物产自何处,引起了中外陶瓷界的兴趣。随后,有专家认为白釉绿彩是河北邢窑生产的,而此次发掘,专家认为巩义黄冶窑不仅生产唐三彩,同时也生产唐青花瓷和白釉绿彩。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珐琅瓷有哪些主要特征?


珐琅瓷有哪些主要特征?

珐琅彩瓷器是在景泰蓝基础上演变而来。二者不同之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经施珐琅釉而烧成,瓷胎上施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则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期间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高,加工水平严,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数量少。珐琅彩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或动物造型陈设品。

三、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现7、8种颜色,多达10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无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或“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乾隆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八、两大特点及鉴赏第一,它的数量少,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传世的很少。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_陶瓷常识


对于珐琅大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真正的了解多少珐琅瓷器知识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真正透彻的了解这其中的一二。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唐青花瓷产地锁定巩义北宋官窑窑址初定汝州


记者从5月21日召开的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考古新发现研讨会上获悉,省文物研究所在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不仅再现了唐三彩制作、烧造工艺流程,同时在晚唐地层内清理发现了青花瓷,为唐青花瓷器找到了原产地。

黄冶唐三彩窑址从1957年发现以来,已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过许多精美的唐三彩器物。2002年至2003年,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对黄冶唐三彩窑址第一、二、三烧造区进行再次发掘,清理了唐代窑炉8座,其中5座保存完好,分为大、中、小三种研制,窑室内都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瓷器、三彩制品和窑具等,为研究黄冶窑的分期、手工作坊的布局以及窑炉的整体结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场发掘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第二烧造区晚唐地层中发现的百余件白釉施蓝彩的唐青花瓷标本,这在国内同时期窑址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这些标本一般比三彩制品火候高,施釉工艺也与三彩不同。其形状与纹与1990年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相类似。经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对两地的瓷器标本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进行成分测定,证实二者成分完全相同。考古专家们认为,唐朝晚期,扬州是主要的通商口岸,是瓷器的主要外销地。目前全国仅有扬州出土过唐青花瓷。此次的考古发掘和科学测试证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器就是产自于巩义黄冶窑,因此唐青花瓷的产地就在河南巩义。②7

本报讯历经5年,我省文物专家在汝州市张公巷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突破。5月21日,在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省文物局共同主持的“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釉瓷,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既继承了汝瓷的风格,又与汝瓷有明显区别,极有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国五大名瓷“汝、钧、官、哥、定”中的北宋官瓷,而张公巷窑极有可能是考古界寻找已久的北宋官窑。由于北宋末年特定的历史原因,目前传世的官瓷数量极为稀有,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少量收藏。而北宋官窑址一直未发现。1999年至2001年,省文物研究所配合汝州市民房改建工程在汝州张公巷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陶瓷资料、类汝窑瓷器残片、窑具和素烧坯残片,引起了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至4月,在汝州市政府的大力配合下,我省文物专家对该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清理出了房基、井、灶、灰坑和过滤池等,出土了一大批极具价值的完整或可复原的青釉瓷器和窑具。

此次出土的青釉瓷器形精美,质量上乘,与汝窑瓷风格接近,当属皇室用瓷。其烧造工艺与汝窑也相近,60%左右的窑具外壁均涂抹有耐火泥,而这种工艺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但是张公巷窑出土的青釉瓷与汝窑瓷还存在明显区别:色泽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呈淡青、灰青、青绿色等;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极强;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为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的香灰色;支烧后出现的支钉形状呈滚圆形,而不是汝窑的尖钉形。同时,根据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对张公巷窑与汝窑青釉瓷的釉质和胎质进行成分分析,可明显发现主要化学元素含量不同。此外,张公巷窑的青釉瓷开片呈鱼鳞状,这在汝窑当中几乎没有。但这种呈鱼鳞状形在浙江发掘的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中比较常见。

在研讨会上,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为代表的专家认为,根据张公巷窑考古发掘情况可以推断,张公巷窑大致年代为北宋末年。它是在宝丰汝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产品不论从外观还是从原料分析都表明与汝瓷有明显不同。从烧造工艺、器形等方面分析,宝丰清凉寺汝窑、张公巷窑、浙江南宋修内司官窑应当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由此基本可以认定,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大家还一致认为,张公巷窑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应该进一步对原址进行保护发掘,为北宋官窑的认证找到更多的实物依据。

建窑的概述和主要特征


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建窑是宋代新兴的黑瓷窑之一";其他较为权威的专家著述,也只有"宋代江南较为著名的黑瓷窑"之说,很少论及建窑烧瓷的起始和下限年代。根据九十年代初对建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在水吉镇芦花坪窑址黑瓷堆积层的下面有青瓷层存在,出土物都具有晚唐、五代时期特征,因此,"宋代新兴黑瓷窑"之说,显然有误,应予纠正。考古发掘又发现,在建阳城关附近的源头仔村有一处烧青瓷、青白瓷的元代窑址:源头仔附近的碗窑发现一处烧青瓷的明代窑址;水吉镇大路后门东侧发现一处烧青花瓷的清代窑址。因此,从广义上的概念来说,建窑烧瓷的上下限年代,: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而且对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都有很大影响,以至在全国已发现的宋瓷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见到黑瓷。

建窑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建窑瓷器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在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釉面开细小蝉羽纹,点缀着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以至消失,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在太阳光下,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其妙无穷。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以敞口为多。底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

黑釉盏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目前日本所藏的几种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产品。

建盏釉色品类丰富,绚丽多彩,变幻莫测,代表性的釉色有乌金、兔毫、油滴、鹧古鸟斑等,建盏造型古朴、胎体厚重、釉汁肥润,系宋代最上乘的茶具之一。建盏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独特功能令人叹为观止,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家,对建盏都钟爱有加,文人骚客更是不惜笔墨大加赞颂。

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目前日本所藏的几种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产品。

宋代是建窑的发展时期,以烧黑釉器而著称。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这里,以茶盏为多。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还有江西的吉州窑,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由于宋代斗茶风尚盛行,而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颇受文人喜爱。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建阳窑产品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黑釉盏以铁结晶形成的斑纹为饰,呈条状晶纹的称兔毫,有黄、白两色,故又有金、银兔毫、玉毫、兔斑等别称,也有呈油滴结晶状,宋人称鹧鸪斑。铁结晶呈油珠状的称为油滴,更有少数窑变花釉,在不规整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尤为珍贵。

建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盏为主,是宋代最佳"斗茶"用具之一。此外,还有油滴、鹧鸪斑、曜变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并还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地位。

珐琅彩瓷器的八大主要特征


珐琅彩瓷器的八大主要特征

珐琅彩瓷器是在景泰蓝基础上演变而来。二者不同之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经施珐琅釉而烧成,瓷胎上施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则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期间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高,加工水平严,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数量少。珐琅彩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或动物造型陈设品。

三、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现7、8种颜色,多达10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无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或“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八、两大特点及鉴赏第一,它的数量少,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传世的很少。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瓷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征


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征,釉下彩瓷是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尤其是湖南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瓷器中的五彩,一般是指釉上五彩或青花五彩,而釉下五彩是特指清朝末宣统年间创烧的新品种那么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第一

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釉下五彩瓷器的基础颜料,是用各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合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熔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的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着,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样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同时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损。只要瓷器听釉层不受到强力破坏,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鲜艳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

第二

釉下五彩瓷器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技巧外,也是釉层的作用。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由于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色彩缤纷的画面就能通过它而显现出来。所以纹样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

第三

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这个特点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性,也是这种瓷器适应性最为广泛的主要因素。广大人民群众对装饰的色彩各有所好,随着不同的客观要求和造型、纹饰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它可绘制色彩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效果;既瑰丽,又淡雅;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作为家庭选用,它能适用群众的不同爱好;进入高级餐厅、宾馆,又能适用各种气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构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色料品种繁多,构图色不拘一格,装饰方法各不相同,装饰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种颜料的组成和釉层的覆盖,则是“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正如上述,釉下五彩瓷器的颜料(尤其是复合色料)的组成,除着色金属化合物外,还掺有大量的无色氧化物(如石英、长石等),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饱和艳度,经釉层覆盖和高温烧成,其色彩就显得格外调和、雅致、温柔。因此即使用红与绿等量相配,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运用淡彩或多色的装饰,以容易获得清雅、富丽、和谐的艺术效果。

老窑瓷:古陶瓷“汉三彩”的主要特征


中国最早的古陶瓷“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汉三彩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汉三彩”的出现,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从直观上判断“汉三彩”,其主要特征为: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现绿﹑黄以及两种以上釉色交融、混合过渡、互浸浊色,这些色彩的分布给人以“三彩”或“多彩”的感觉。

另外,“汉三彩”、“唐三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

一﹑烧制工艺大体一致,无重大差异。

二﹑使用目的一致,主要为随葬明器。

三﹑同为陶釉,胎质属性相同,都为陶土制作。

四﹑釉质基本属性相同,同为含铅低温釉。

五﹑装饰目的相同,即通过匠人有意识施釉,使其窑变出多种色彩于一体,以达到美化装饰器物的直观效果。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汉三彩”还带着初始时期的风味,釉色的品种变化还无法与釉色斑斓﹑色彩丰富的“唐三彩”相比。

在民间收藏日趋蓬勃发展的今天,汉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汉三彩”实物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无理由漠视“汉三彩”的存在,而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客观﹑公正的研讨氛围,来发掘和光大“汉三彩”这个祖国古陶瓷文化中的瑰宝。

郎窑绿的五个主要特征


郎窑绿的五个主要特征​​​

郎窑瓷是郎廷极(字紫蘅)督造的成功产品,他在康熙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由于他酷爱古陶瓷,对陶瓷很有研究,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肩负景德镇督瓷官之职,所以在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产品,当时都称为郎窑。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而且产品往往以小件为主。从现存瓷片、实物来看,郎窑绿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在同类郎窑绿釉中是一件上乘之作。

二、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三、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四、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五、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青花瓷主要特征、产地-藏宝箱艺术收藏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青花瓷主要特征、产地-藏宝箱艺术收藏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