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浅谈两晋鸡首壶

浅谈两晋鸡首壶

古代瓷器壶 鸡油黄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毒酒子母壶

2020-05-08

古代瓷器壶。

今年“五一”节,笔者早早就赶到了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发现有一个摊主卖的基本都是高古瓷器,有晋瓷、宋瓷,有整有破。只见一个买主正在和卖家为一只东晋四系罐讨价还价。我眼睛一闪,摊上一只好像西晋盘口鸡首壶的残件立刻跃入眼帘,造型古朴。见买家和卖家依然激烈地讨价还价,旁边人都在看着这两个人,我这时蹲下来,从人缝中把那只破鸡壶从里面给钩了出来。上手细看,一只典型的西晋盘口鸡首壶(见图),用手一量约高28cm,此壶残缺盘口,圆腹如球形,腹身带有一条连结鸡首、鸡尾及双系的装饰带,宽约2厘米,遍布压印的斜方格纹和两圈太阳花。胎骨灰白,釉色偏黄,吃土较重,施釉到底,罐底有明显的支烧火石红痕迹。罐身正面塑贴一个母鸡头,正作张口鸣叫之态,在与鸡头相对的另一端塑出鸡尾,罐自然成为鸡身状。此刻我心中大乐,询问价钱,卖家也顾不得与我讨价还价,我最终以不高的价钱将之拿下,收入囊中,继续逛其他地摊去了。

回家后将此器洗净,土沁之味久久不能散去。晾干后再仔细对比自己收藏的几件鸡首壶,最得意之处莫过于这只鸡壶算是其中最大的一只,加上盘口测量共30cm,此器可算得上是鸡首壶中的“大哥大”。查阅古陶瓷书籍得知,鸡首壶是一种酒具,又作盛水器。出现于三国西晋,至唐宋时逐渐被执壶所替代。鸡首壶始则在越窑、瓯窑生产,后于其他许多窑口相继烧造,器身亦从圆形向瘦长形变化发展。因其身饰生动灵现的鸡头,又或附饰鸡尾、弯柄形或龙首形执 ,艺术造型俊美,诸种釉色又着实可人,故深受当时和后代人的喜爱。一般区分鸡首壶是东晋还是西晋,往往是通过区别鸡首(流)有无流孔来区分,认为无流孔是西晋鸡首壶,有流孔是东晋。其实西晋一样有带流孔的,西晋无流孔鸡首壶应该称为鸡首罐,有流孔才为鸡首壶,只不过后人统称鸡首壶了。我们区分鸡首壶是西晋还是东晋不但要考虑是否有流孔,还要考虑它的造型!西晋鸡首壶圆矮,而东晋鸡首壶就变得修长,鸡尾演变成执柄;另外,东晋的瓯窑鸡首壶在青绿色的釉面点上褐彩,形成绚烂的装饰效果;而西晋往往压印太阳花和网格纹进行装饰。

目前市场上两晋鸡首壶价格很高,造成赝品泛滥,仿品多来自浙江一带。鉴别主要通过胎、釉、造型和底来仔细鉴别。曾见过一玩友带着大大小小四五个鸡壶前来指教,结果无一真品,让他大失所望。一般两晋鸡壶胎土为灰白胎,分量较重,仿品有石灰胎和白胎两种。釉色有青和青中偏黄两种,现代仿品釉色过于青甚至发绿,与当时的釉色存在一定距离,仔细对比可以鉴别出。另外,两晋鸡首壶都带有支烧火石红痕迹,现代仿品火石红要么没有,要么红得怕人,为人为涂抹。再次,一般两晋鸡首壶多为出土之物,有一定的吃土痕迹,用水洗后土沁味道久久不能散去。现代多为酸做土咬,埋入地下时间不长,土沁容易剥落,洗后也无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土壤味道。最后,装饰上,西晋鸡首多为实心,比较写实,鸡冠较小,眼睛突出,往往有装饰带连接首尾(猜测可能象征羽毛);东晋鸡首为空心流口,鸡冠高耸,但与执柄比例协调。综合以上几点去鉴定两晋鸡首壶一般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收藏是一件辛苦的事,著名收藏家王先生告诉我,要想做一名真正的鉴赏收藏家,没有学富五车的本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中国陶瓷历史三国两晋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窑,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陶瓷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可见在三国、两晋时期,我国的陶瓷业已经迅速发展,并且被大量运用到日用品及文具中了,这一时期的陶瓷器具形式已经开始丰富多样化了。

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网讯,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小盘口、束颈、丰肩、圆鼓腹、平底;肩上对称有双系,一侧有短流,饰为鸡首型,中空可供出水,另一侧有把,连接肩部与口沿;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釉层较薄,部分区域开细碎之纹片,底部无釉,露灰白色胎,胎质较为疏松,有气孔;器身点饰褐彩,随意成型,是东晋时期浙江西部德清窑口产品。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壶,但是早期的壶主要是取水用具,如新石器时代的壶,底部是尖的,适合在垂直方向取水。后来逐渐演变成水器,到晋代基本成型,变成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样子。不过,西晋时候的壶还是没有流,仍然是出水入水都是一个口,如本书12号藏品。在西晋晚期开始出现以鸡首,羊首甚至狗首等贴塑在肩上,用来做装饰,到了东晋,再在这个基础上将鸡首做成中空形状,可以方便地出水,最终形成出水入水分开通道,而在另外一面又对称地做上把,既方面手提,也更美观,由此壶也就最终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两晋时期壶的制作主要集中在浙江,包括东部的越窑、南部的瓯窑和婺窑,还有西部的德清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西南部山区也发现有当地生产的青瓷壶出土,时间当在晋末南北朝,不过尚未有最后定论。越窑瓷器较为精美,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也更成熟,相比之下,瓯窑和婺窑的瓷器则较粗糙一些,主要表现在釉层较薄,呈色不稳定,胎质较为粗松,形制简陋。德清窑的黑釉鸡首壶历来是收藏家追捧的对象,但是过去还未曾将这类青釉点彩壶列入德清窑产品序列,而到了隋、唐,则南北很多窑场都开始制作壶这种器具了。

关注手机(m.cngold.org),动态随时看。

鸡首壶的时代特征


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行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

鸡首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纷纷南下,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制瓷工艺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现,从此我国制瓷业形成南北两大系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南方,以瓷器制造为主的手工业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奠基于东汉的青瓷烧造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东南沿海的江、浙、闽,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都相继设立瓷窑,著名的越窑、德清窑、洪州窑、瓯窑、婺州窑、岳州窑等先后出现。这一时期的瓷器种类也不断增加,除罐、尊、壶、碗、盘、洗、耳杯等外,还有鸡首壶、香熏、唾盂、虎子、砚台、镇墓兽、莲花尊、猪圈、鸡笼、灶、多格盒、水注等等。装饰内容也更为丰富,堆塑、贴花、模印、刻划、镂孔、施彩等工艺的使用,使得瓷器造型生动,样式繁多。有的将整个器形做成动物形状,如卧羊形、蛙形等,有的则捏塑动物头部,如鸡头、羊头、虎头等为装饰,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后者占了动物类装饰内容的绝大部分,鸡首壶即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

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很早就与人们的经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江西万年仙人洞中,就曾出土过家鸡祖先——原鸡的鸡骨。汉代《韩诗外传》中将鸡称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西晋、东晋的墓葬中有大量陶瓷鸡和鸡舍出土。以鸡为装饰的瓷器盛行一时。

鸡首壶除在江苏、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都有发现,范围很广泛。在从出现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中,鸡首壶因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成为我们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就按时代顺序,来说说它的发展特征。

西晋鸡首壶,以小件为主,肩部贴塑鸡首,鸡首无颈,与之相对应的一面贴有鸡尾,肩部其他两面有弧形双系。鸡首状的流不通壶腹,不能用于倾注。

东晋鸡首壶,器形比西晋时高大,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鸡首也有很大变化,鸡冠加高竖挺,鸡首下有颈,双目圆睁,鸡口圆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更宜实用。肩部有桥形系。

黑釉鸡首壶,的造型与青釉鸡首壶基本相同,釉色匀润,器形规整,为德清窑之精品。德清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德清县东郊的焦山和西南郊的戴家山、陈山、丁山等处,以生产黑瓷为主,亦兼烧青瓷。黑釉瓷器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釉料,当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上釉时再特意加厚釉层,经高温烧制即可达到纯黑的效果。德清窑从东晋开始烧造,到南朝初期结束,100多年时间,产品运销到浙江、江苏,甚至远达四川。鸡首壶为当时德清窑的常见器形。南朝时期的鸡首壶,壶颈加长,器腹加深,变得瘦长。乌冠高耸,引颈作呜叫状。壶柄的弧度减少而长度增高,更高于壶口。从东晋晚期开始,部分壶柄与盘口的连接处设计为龙首。肩部仍有桥形系。有的壶身还以莲瓣纹、龙纹作装饰,造型更加挺拔秀丽。从东晋开始,还出现了一部分双首、双柄的鸡首壶。至此,作为日常生活用器,鸡首壶的制作趋于规范,器形修长瘦削,线条流畅,曲线优美。隋朝鸡首壶,壶颈细长,中间饰以弦纹。器身上腹较圆鼓,下腹瘦长,显得更为纤细修长。鸡头雄健,鸡颈粗壮,造型趋向写实。壶柄弧度减小,衔龙造型也更为生动。肩部的系多为复式系。

白瓷是在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如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但白瓷真正烧制成功是在隋代。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共出土瓷器17件,其中白瓷6件,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呈现象牙白的质感。传统的鸡首壶也在隋代穿上了白色的“新衣”。

总之,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繁荣经济的渴望。

三国两晋明南北朝陶瓷


重要窑场瓷器的特征:

三国瓷器产地以窑命名始于唐代,以产瓷地所在的州为名,称某州窑,或简称某窑。现代人研究唐以前瓷窑,为保持某地某窑产品的连贯性,仍借用唐以后命名。现在,由于发现的古代窑址越来越多,假如遇到唐宋时同一州的地域内发现多处瓷窑的情况,往往用窑址所在地的地名来命名了。用州命名的窑,大多数为文献上已载,历史上已成定论者。

1.越窑:窑址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及宁波、奉化、萧山、湖州等地。上虞等地唐朝时属越州,帮这一带瓷窑称做越州窑,简称越窑。实际上形成一个产品基本一致的瓷窑体系。

这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胎呈深浅不同的灰色,坚硬细致。釉为淡青色或青灰色,釉汁纯净。西晋时越窑开始流行釉上褐色彩装饰工艺。

由于瓷业发展,此时全国各地瓷器的风格渐趋一致,从器形到纹饰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正是我们鉴定瓷器的重要根据。因此,关于各窑的瓷器的器形、纹饰等,除特殊者外,都在下节介绍,本节只讲各窑瓷器的胎、工艺等特征,便于读者们辨别器物的窑口。

2.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因窑址多分布在瓯江两岸而得名(不是以州名命名之一例)。瓯窑瓷器胎色白灰,三国西晋时胎质粗松,东晋后变得比较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多剥落现象。多用褐色彩装饰。南朝时釉青中泛黄,开冰裂纹。

3.婺州窑:分布在浙江金华一带,此处唐时为婺州。婺州窑瓷胎呈浅灰色或深紫色,较粗糙,风胎中颗粒,故多用化妆土。釉青灰或青黄,釉面开裂,有析晶现象(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有奶白色晶体析出)。

4.德清窑:浙江德清县一带。德清窑以产黑釉瓷著名。胎呈砖红色、紫色或褐色。黑釉厚,好的黑釉乌黑如漆,釉面滋润,闪闪发光,釉中氧化铁的含量达8%以上。

5.湘阴窑:分布在湖南省县城关及其他地区,因县得名。湘阴县唐属岳州,湘阴境内的瓷窑,唐代就叫岳州窑了,所以有人主张,最好把南朝时期的湘阴窑称做南朝岳州窑,使这一个窑的研究有前后的连贯性。此窑在南朝时,胎呈灰白色,瓷土淘洗不精,胎质不太细密,少量胎中有气泡。秋购有青、黄、酱(即褐),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开片,有流釉现象,施半釉,较易剥落。

6.青羊宫窑: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宫一带。南朝时的青瓷胎呈紫、红、淡红色,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釉多为青褐色,上半釉易剥落。釉的玻璃质较强。

7.固驿窑: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县固驿镇一带。南朝时初创,产品不多,其瓷器胎呈褐色为主,另有少量红褐色,砖红色,胎质粗糙,胎体厚重。釉以青中泛白者为多,另有青褐、青灰等。

8.罗湖窑:分布于江西省丰域县罗湖一带。这了尺是唐代洪州窑所在地。罗湖窑瓷器胎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不很高,较松。釉以青黄、米黄为主,开裂多,易剥落。

9.寨里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一带。此窑青瓷器胎多为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较高。釉青褐或青黄,厚薄不匀,容易剥落,但秋较明亮润泽。

10.中陈郝窑:这是近年来我国北方新发现的一处南北朝时期的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故名。中陈郝窑北朝时期的瓷器胎为青灰色,胎质较粗,釉为青或青绿色,里满秋釉外半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还有一些地方也生产瓷器,但为数不多,工艺技术也较落后,有特色的,重要的青瓷窑场就是上述这些窑。我们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征,便于从出土器物中分辨出瓷器的窑口。

三国青釉鸡首壶


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铜器、陶器和瓷器的装饰,或者把整个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这件三国(220年至280年)时期的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是瓷器中的精湛之作。

鸡首壶,是三国末年两晋时期越窑、瓯窑的一种新产品,以后各地窑厂都有烧制。这件鸡首壶是198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宋山东吴大墓出土的。壶高19.2厘米,口径10.5厘米,口较小,短颈,斜肩,鼓腹,平底。肩上塑一鸡头作壶流,昂首张嘴,高冠睁眼,形态生动。后肩上贴附翘起的短尾,首尾相应。壶的肩部刻划三首弦纹,并置有对称的两个半环形耳,耳上饰蕉叶纹。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壶底无釉,胎色灰白,质地坚硬。三国、两晋时,壶和罐容器没有配制盖,常以碗碟作为盖。东晋开始,壶罐才较多地配制器盖。此壶出土时未见碗碟之类盖。

鸡首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物之一。早期的鸡首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肩部,一面贴个鸡首,另一面贴鸡尾,鸡头都是实的,完全是一种装饰。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有颈,引颈高歌,后安圆股形把手,上端贴在器口,下端贴于上腹。到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还饰有龙头。到了隋代,壶身变得修长,口颈加高,柄饰龙头更为普遍,造型优美,而且更适合于实用。马鞍山地区历年来出土了大量六朝时期的鸡首壶,它们的形制多样,构思巧妙,演绎出不同时期实物造型的发展序列。比较清楚地看出,鸡首壶是由三国、西晋时矮身、鼓腹、短尾等造型特点向高体、长颈、长尾上翻成曲柄的形式逐渐演变。考古界此前一直认为吴、西晋的鸡首壶,鸡首不能倾注,只是一种装饰。而马鞍山市宋山东吴墓出土的两件青釉鸡首壶(有雌雄之分),鸡首与腹相通,充当流的作用。既有装饰美,又实用,揭示了西晋以前三国时代鸡首壶的造型特点,即造型秀美,制作规整,使用方便,反映了越窑在三国时期已具有相当高的烧成技术及制瓷工艺。

这件三国越窑青釉盛酒(水)器,埋藏地下1700多年,至今仍然釉色莹润,保存完好,不可多得。1992年该壶被选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精美图册《中国文物精华》之中,属国家一级乙等文物,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陶瓷知识:婺州窑青瓷鸡首壶的演变


鸡首壶发展至唐代,已进入减少消亡的阶段。唐代鸡首壶与唐代小盘口壶器形十分接近,与这时审美观有关,比较矮胖。其腹部明显增胖,其鸡首更小,仅为象征性点缀装饰。一般为小盘口,短束颈,圆肩,鼓腹,饼底。肩两侧附一对称横系,一侧捏贴一泥丁,作象征性鸡首,对称一侧附一圆柱体弯钩形把衔接在小盘口内,把下端捏塑象征性鸡尾。鸡首壶在本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晋,鸡舍也出现在西晋,从一个侧面表明,衢州在西晋时把鸡作为家禽来圈养已十分普遍。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乱时期,人们常在陶瓷器上加入鸡、羊、虎等动物装饰,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其中鸡首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人们喜欢鸡首壶,还因为鸡、吉谐音,寓意吉祥安宁,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

三国纪年款与两晋纪年款识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国纪年款:迄今所见三国时期陶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出现在越窑瓷器上。1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划“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铭文。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吴墓出土一件青瓷谷仓其正面堆塑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干意(亿)万岁未见英(殃)”。此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年代绍兴还出土过一件“吴陶灶”,现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 ”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灯,在灯的承盘底部刻划“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铭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这几件有确切记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国时期瓷器上纪年款的风貌,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此时陶瓷器上纪年款的风格与三国时相似,无大改变。1976午3月.江苏吴县枫桥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青瓷谷仓,在龟趺碑上分别刻有“元康二年润(闰)月十九日超(造)会稽”、“元康出始宁,用此 ,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元康(291—299年)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但该年并不置闰,元康三年则闰二月。这件谷仓与“元康三年四月六日”铭文砖同出,可能也是元康三年物,碑铭纪年有误。西晋时带有纪年款的瓷器,还有浙江余姚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趺碑上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会稽上虞。”浙江平阳敖江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跌碑上刻有“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口州会稽”。东晋、十六国时期陶器上的纪年款,见有60年代敦煌东晋墓出土陶罐腹部墨书的“升平十三年润(闰)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张弘妻汜心容盛五谷瓶”。升平十三年为公元375年。南朝瓷器上见有“大宋癸丑”、“永初年制”等纪年款铭,“大宋癸丑”为公元473年,“永初年”为公元420—422年。

浅谈鸡血红的来历


清朝末年,禹州神垕镇有个老窑工名叫王金。王金老伴早早死去,身边只有一个养子,家境贫困,靠捏泥巴烧窑湖口。

一天夜里,王金在梦地里听见有人轻轻喊他:“王金醒来,王金醒来!”王金睡得正香,心里很是不快,看看周围连个人影也没有,翻个身又睡着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道红光,把小屋映得如同白天。王金爬起来一看,一位红光满面的白发老人坐在床前。老人对王金说:“你辛苦劳累了一辈子,一直不得温饱,立志为穷人烧造精美的钧瓷,可是不得秘诀。老君叫我点化你,但仙凡间有别,天机不可泄露,我写两个字,你可以慢慢领悟。”说罢,拿起一根木棍儿在地上划起来。王金细看,原来是“心血”二字。他不解其中意思。正要细问,老人把手一摆,待着胡子说:“你不必多问,天机不可泄露。得秘诀以后,子孙相继,不可盘剥他人,不然上天不容。”老人说罢,转眼不见踪影了。

第二天,王金醒来,原来是一场梦。说起王金的手艺,真是百里挑一,他捏出的盆、罐、鸟、兽等物件,造型巧妙,做工精细,活灵活现,但是就因为掌握不住火候变化规律,釉色不好,这使他很伤脑筋。看看自己已是两鬓白发,一生愿望不能实现,很是痛心。眼下仙翁指点,需用“心血”才能成功。可这“心血”又往哪里去找呢?王金左思右想,苦没办法。最后拿定主意,决心自己以身跳火,以身心换取烧造钧瓷的良方。

王金主意已定,把养子王小叫到跟前。这王小是外乡人,因家乡连年荒旱,颗粒不收,父母被饿死,王小逃荒来到神垕。王金见他聪明、勤快,就把他收为养子。王金把自己梦见仙翁指点,准备以身试火寻求烧瓷秘诀的事告诉了他。王小虽说是养子,对王金比亲生父亲还要孝顺。他听说爹爹要这样做,“扑通”一声跪倒在王金踉前,哭着说:“爹爹万不可这样做,仙翁要你寻求烧瓷秘诀,可不是叫你去送死啊!”王金拉起王小,说:“为了窑家万代昌盛,我情愿这样,你不必多说了。”王小见父亲主意已定,一时劝不过来,就暗自留心关照好父亲。

这一天,父子俩装好窑,生起了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只见窑里浓烟滚滚,不见火苗往上蹿。以往只烧三天就能挂色,可这回情况实在反常。王金双眼布满血丝,扭过头对王小说:“孩子,你去给我拿个馍来!”王小不知是计,回身拿馍去了。王金眼望苍天,嘴里咕咕着说:“苍天若是有灵,不负老汉一生心血。”说罢,脱去衣服,爬上窑顶,纵身跳进熊熊的窑火里。

这时,一旁可急坏了那白发仙翁,他在窑旁边整整守了三天三夜,只等今晚助王金一臂之力。谁知王金错解天意,只身跳进了窑火里。他跺着脚,叹了口气说:“罪过!罪过!”看着事情已不可挽回,随手点化,只见窑里浓烟消失,红浪翻滚。王小拿馍回来,见父亲的衣服脱在窑口,知道父亲跳火身亡,大哭一声,昏死了过去。

王小昏死后,魂魄不散,转悠悠来到大刘山上,看见一位白发老翁正和爹爹谈话。王小急忙赶到跟前,拉住老翁说:“若仙翁,求求你救救俺爹吧!”老翁面带愧色说:“这是天意,命该如此。以后你继承父业,救济穷人吧。”说罢,拉着王金飘上天空。王小醒来抬头一看,半空中飘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可用鸡血代替。

王小哭着对乡亲们说了原委,并在烧钧瓷时用鸡血祭窑。果然,出窑后的钧瓷釉色非常好看,最好的就算鸡血红了。另外还有玫瑰红、海棠红、茄皮紫等颜色。从此,钧瓷里添了一种珍品鸡血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金,在神更的窑堂里和窑前都塑起了王金火神像,以保佑烧窑不出事故。现在还有人传说,在窑火点燃三天三夜的时候,还能看见王金的身影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谈两晋鸡首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谈两晋鸡首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