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意瓷砖 > 导航 >

西周印纹硬陶

西周印纹硬陶

陶意瓷砖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1-06-17

陶意瓷砖。

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制温度在1200℃左右,与原始瓷器较为接近。由于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质和器物的表里多呈紫褐色、红褐色,还有的呈灰褐色、黄褐色。少数器物表面有一层薄釉似的光亮,这是由于器表在窑内高温熔化所形成的光泽。印纹硬陶器基本上以泥条盘筑法成型,器物的一些附件如鼻、耳等,则为手制后粘接在器体上,其纹饰多采用拍印法。

从考古发掘看,长江以南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印纹硬陶出土数量较多,延续时间长,从夏直到秦汉。在黄河流域地区,印纹硬陶出土数量既少,出现时间也晚。

西周时期常见的器型有罐、钵、坛、缸、盂等生活用器,平底器和圆底器较多。装饰纹饰有夔纹、回纹、扁体云雷纹、波浪纹等,其中很多是将几种纹饰装饰在一件器物上。

引人注目的是,西周的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器型、纹饰及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在江浙等地一些窑址中,发现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在同一个窑中烧制。说明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品种知识——印纹硬陶


用含铁量料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其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或黄褐色。个别胎体烧结程度高的扣击可发出金石之声。印纹硬陶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如江西清江筑卫城遗址中层。商周之际印纹硬陶在江南一带得到较大发展,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大量出土,从器形到纹饰普遍存在由少至多、由简变繁的发展过程。汉代长江以南地区仍有印纹硬陶存在。黄河流域印纹硬陶的出现晚于白陶,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上层、郑州二里冈上层商代遗址均发现少量印纹硬陶;在相当—段时间,印纹硬陶与白陶并存。殷商之际白陶得到发展,出土器物质高量多,印纹硬陶都不见增长趋势。印纹硬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不规整,器壁薄厚不均匀,其耳、鼻等附件一般为捏塑成型后,再用泥浆粘贴在器物上。其纹饰为拍印而成,在盘筑的坯胎上,用抵手抵住器物内壁,并用刻印好纹饰的陶拍依次拍打器物外壁,既使泥条紧密粘结,又在外壁形成拍印纹饰。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主要器形有鼎、罐、豆、壶等,主要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圆圈涡纹、叶脉纹。印纹粗浅,纹饰凌乱。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印纹硬陶主要器形有圆肩深腹瓮、小口圆肩深腹罐、圆腹尊、折腹尊、直口罐。西周至春秋器形无明显变化,且出土量渐少。纹饰主要为叶脉纹、方格纹、绳纹。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印纹硬陶除有与北方相似的瓮、罐、尊,还有小口卷沿圜底釜、深腹碗、直壁杯、高柄豆等。纹饰常见的有云雷纹、叶脉纹、大方格纹、曲折纹、回纹、菱形纹、波浪纹、夔龙纹、席纹等。商周时期在南方还出现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同时存在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同在—个作坊生产的现象,这些俏况反映出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有什么区别?


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有什么区别?

与原始瓷同期流行的陶瓷还有一种印纹硬陶,它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褐、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于一窑。有的印纹硬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没有烧结,夹生了;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硬陶却因过火而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除了所用原料淘洗粗细程度不同外,烧成温度的要求也是有区别的。

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又没有釉子,多做贮藏器皿,而原始青瓷略微精细一些,又有釉子,多做食器使用。这时期原始瓷的另一个特点是品种减少,与印纹硬陶在品种、用途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工。原始瓷以生产碗、盘、盅等饮食器皿为主,印纹硬陶则以罐、坛、钵等盛贮器为主。推测分工的原因有二:一是印纹硬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宜于盛贮食物;原始瓷胎质细腻,器型规整,器表有光滑透明的釉层,清洁美观,利于口唇接触和便于洗涤,所以把它做成饮食器。二是现已发现的春秋晚期至战国的窑,多数为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在同一个窑场生产,便于原料、器类与产量合理调整与安排,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的区别是什么?


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的区别是什么?

与原始瓷同期流行的陶瓷还有一种印纹硬陶,它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褐、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于一窑。有的印纹硬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没有烧结,夹生了;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硬陶却因过火而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除了所用原料淘洗粗细程度不同外,烧成温度的要求也是有区别的。

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又没有釉子,多做贮藏器皿,而原始青瓷略微精细一些,又有釉子,多做食器使用。这时期原始瓷的另一个特点是品种减少,与印纹硬陶在品种、用途方面有着明显的分工。原始瓷以生产碗、盘、盅等饮食器皿为主,印纹硬陶则以罐、坛、钵等盛贮器为主。推测分工的原因有二:一是印纹硬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宜于盛贮食物;原始瓷胎质细腻,器型规整,器表有光滑透明的釉层,清洁美观,利于口唇接触和便于洗涤,所以把它做成饮食器。二是现已发现的春秋晚期至战国的窑,多数为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在同一个窑场生产,便于原料、器类与产量合理调整与安排,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印纹陶


 汉以前中国南方普遍使用的—种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印纹陶始见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山背文化跑马岭遗址、福建昙石山文化下层及广东石峡文化下层均发现有印纹陶。商周时代,印纹陶得到较大的发展,战国时开始衰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统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印纹陶出土数量约占同期陶器的5%至8%。纹饰一般为阳纹,印痕松散粗浅,不够规整。纹饰种类少,主要有方格纹、游涡纹、重圈纹、曲折纹、网纹、编织纹、水波纹。纹饰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陶拍和抵手将器表拍平,再用陶印模拍打出印纹。陶印模有圆、方、长方、椭圆及蘑菇形。刻划纹饰有篮纹、方格纹、叶脉纹。进入阶级社会,上述地区印纹陶得到发展,不仅数量种类有所增加,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陶质以灰陶为主,纹饰规整清晰,印痕深浅一致。因文化不同,纹饰种类有所差别,江西一带有网结纹、划纹以及细绳纹与圈点组合纹。广东地区有乳钉纹及少量布满全身的组合纹。福建地区出现叶脉纹、横人字纹、间断条纹、篦纹等。纹饰制作延续早期的拍打印纹法,但注意到每组纹饰间的修整。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是南方印纹陶繁荣发展时期,印纹陶数量空前增长,纹饰种类繁多,较盛行的有曲折纹、回字纹、大块云雷纹、夔纹、菱形纹、凹窝纹、凸回字纹等,其中大部分为浮雕式阳纹,生动鲜明有立体感。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陶器身上都拍印有两种以上的组合纹,纹饰粗深有力、简洁利落,清晰协调,富于变化。其中以一种纹饰为主,主体花纹饰于器物醒目部位,另外再配一种或几种陪衬纹饰,陪衬纹饰多饰于主体花纹上、下部,起辅助烘托作用。常用的纹饰组合有夔龙纹与凸回字绞、篦点凹窝纹与云雷纹、凸菱形纹与卷云纹、水波纹与同心圆纹、夔龙纹与勾连纹、曲折纹与宽带兽面纹等,多达数十种。纹饰拍印技术与装饰手法得到很大提高,每组纹饰相接处吻合严密,修整细腻。纹饰粗细深浅一致。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南方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印纹陶骤减,纹饰由繁至简,逐步走向衰退。延续下来的纹饰有米字形纹、方格纹、圆圈纹等。而此时,青瓷以造价低、美观耐用、易清洗等优点得到空前的发展。汉以后印纹陶终于被青瓷取代。

陶瓷品种知识——印纹陶


汉以前中国南方普遍使用的—种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印纹陶始见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山背文化跑马岭遗址、福建昙石山文化下层及广东石峡文化下层均发现有印纹陶。商周时代,印纹陶得到较大的发展,战国时开始衰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统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印纹陶出土数量约占同期陶器的5%至8%。纹饰一般为阳纹,印痕松散粗浅,不够规整。纹饰种类少,主要有方格纹、游涡纹、重圈纹、曲折纹、网纹、编织纹、水波纹。纹饰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陶拍和抵手将器表拍平,再用陶印模拍打出印纹。陶印模有圆、方、长方、椭圆及蘑菇形。刻划纹饰有篮纹、方格纹、叶脉纹。进入阶级社会,上述地区印纹陶得到发展,不仅数量种类有所增加,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陶质以灰陶为主,纹饰规整清晰,印痕深浅一致。因文化不同,纹饰种类有所差别,江西一带有网结纹、划纹以及细绳纹与圈点组合纹。广东地区有乳钉纹及少量布满全身的组合纹。福建地区出现叶脉纹、横人字纹、间断条纹、篦纹等。纹饰制作延续早期的拍打印纹法,但注意到每组纹饰间的修整。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是南方印纹陶繁荣发展时期,印纹陶数量空前增长,纹饰种类繁多,较盛行的有曲折纹、回字纹、大块云雷纹、夔纹、菱形纹、凹窝纹、凸回字纹等,其中大部分为浮雕式阳纹,生动鲜明有立体感。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陶器身上都拍印有两种以上的组合纹,纹饰粗深有力、简洁利落,清晰协调,富于变化。其中以一种纹饰为主,主体花纹饰于器物醒目部位,另外再配一种或几种陪衬纹饰,陪衬纹饰多饰于主体花纹上、下部,起辅助烘托作用。常用的纹饰组合有夔龙纹与凸回字绞、篦点凹窝纹与云雷纹、凸菱形纹与卷云纹、水波纹与同心圆纹、夔龙纹与勾连纹、曲折纹与宽带兽面纹等,多达数十种。纹饰拍印技术与装饰手法得到很大提高,每组纹饰相接处吻合严密,修整细腻。纹饰粗细深浅一致。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南方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印纹陶骤减,纹饰由繁至简,逐步走向衰退。延续下来的纹饰有米字形纹、方格纹、圆圈纹等。而此时,青瓷以造价低、美观耐用、易清洗等优点得到空前的发展。汉以后印纹陶终于被青瓷取代。

如何辨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


如何辨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粗糙。在古窑遗址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同窑。有的印纹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显得有些夹生;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陶却被火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陶除了所用原料不同外,烧成温度也有区别。

另外,原始青瓷与印纹陶在器种、用途方面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印纹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适宜放食物;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形规整,表面有光滑透明的釉层,利于口唇接触或便于洗涤,所以多被制成了饮食器具。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如何辨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原始青瓷和印纹陶识别方法


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粗糙。在古窑遗址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同窑。有的印纹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显得有些夹生;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陶却被火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陶除了所用原料不同外,烧成温度也有区别。

另外,原始青瓷与印纹陶在器种、用途方面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印纹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适宜放食物;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形规整,表面有光滑透明的釉层,利于口唇接触或便于洗涤,所以多被制成了饮食器具。

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有什么区别?


原始青瓷和印纹陶有什么区别?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粗糙。在古窑遗址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同窑。有的印纹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显得有些夹生;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陶却被火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陶除了所用原料不同外,烧成温度也有区别。

另外,原始青瓷与印纹陶在器种、用途方面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印纹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适宜放食物;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形规整,表面有光滑透明的釉层,利于口唇接触或便于洗涤,所以多被制成了饮食器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西周印纹硬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西周印纹硬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意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