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成型方法 > 导航 >

陶瓷成型

陶瓷成型

古代瓷器成型方法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6-17

古代瓷器成型方法。

在叙述在坯体上上釉,即施涂料的方法以前,先谈谈瓷器是怎样成形的。这个工作首先在景德镇最不繁华的地方开始,在那被围墙围绕着的境域内有庞大的作坊。在每条棚板上并摆着土坯。围墙内有无数工人在从事各自专门的劳动。一件瓷坯,在被运出这座工场到窑房的过程中,至少要经过二十余人之手,但是,并不发生任何混乱的现象。也许,这种劳动分工能使制瓷操作极为迅速地进行。

第一道工序是重新纯化所购入的白不子和高岭,排除渣滓。因为在所出售的白不子和高岭中往往混有一些渣滓〔日文无此句〕。将白不子粉碎,倒入盛满水的缸内,用大搅泥棒拌匀,放置顷刻,取出浮在表层的物质,接前述的方法继续处理。至于高岭碎块则无需经过粉碎,而直接倒入粗格篓,浸于盛满水的缸内。这样,高岭就很容易地溶解。篓内留下的残渣要倒掉。一年之内,这些残渣便结成潮湿的白色大砂堆。由于它妨碍工作,必须把它清除出工场。把白不子和高岭两种原料按上述方法制备之后,尚须进行适宜的配合。要作细瓷,则将高岭和白不子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此为四比六。但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比最小为1∶3。经过第一道工序的处理后,将所配制的泥浆倒入大坑内。整个坑由石块和水泥砌成。在抗内,工人将泥浆连压带捏,直至结块为止。这是非常激烈的劳动。从事这种劳动的基督教徒没有功夫参拜教堂;找不到人代替是不允许去教堂做礼拜的,因为,只要这道工序的劳动一停止,其他一切工序劳动也随着停止。从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团泥任意割取泥块,把它舖在大石板上,向各个方向进行捏练。这时要特注意,勿使空隙和杂质留在里面。即使有一根毛髮或一粒砂子,也会使瓷器的制作归于失败。若不充分捏练泥块,瓷器就会龟裂、破裂、坍塌、甚至会变形。对于瓷器的成形,或是采用轆轤,或是采用尃门的模型。成形后用泥刀进行修坯。对于普通瓷器〔日文:圆器〕的形成,采用第一种方法(辘轤成形)如一个杯坯,当它从轆轤上离开时,只不过像未完工的圆帽,就是说,在未用模型定形以前很像帽子的上部。工人首先按一定的直径和高度进行修坯,其速度很快,几乎一着手操作就完成。修一板坯的工钱为三个“德尼埃*”(denier)。每条板上摆二十六个杯坯,这时的杯坯底足,只不过是一块具有一定直经的泥巴而已。等坯经过干燥而变硬之后,即修坯结束后,才用泥刀挖底足。下面谈谈实际操作。粗坯一离开轆轤,就立即被送到第二个工人手中,置于坯板上,不久传给第三个工人。他把坯置于模型上进行印制和整形。这种模型是安置在一种旋转装置上的。第四个工人用泥刀进行修坯。这时要特别注意口缘,尽可能修得薄些,以使之获得一定的透明度,杯坯要修数次。在修坯过程中,如果坯体太干,就用水稍润湿,以防止裂纹出现。脱模时,顺着模型旋转的方向轻轻转动,避免紧压一边,否则坯体就会挤瘪或变形。听人说,一件瓷器,直到烧成为止,要经过七十之手。亲眼看到这些真实情况后,我才相信。我常常把这些大作坊比作是一种阿列奥帕捷**(Aveopage),藉以说明,造就第一个泥人的神,他的双手也造出了我们,并把光荣和耻辱赐给了我们。大件瓷件是分两次制作的。三、四个陶工支撑着辘轤的边缘成形坯体的一半,然后把它和快要变于的另一半相接合。为了接合这两块坯体,采用制瓷原土。使用这种土时,要往里面掺水,把它制成泥浆或糊。接合后成形的整坯体,在全干燥后要用泥刀修整内外面的接合处,然后进行上釉,消除接痕,使坯体匀称。把它制成泥浆或糊。接合后成形的完整坯体在完全干燥后要用泥刀修整内外面的接合处,然后进行上釉,消除接痕,使坯体匀称。把、耳等其他附件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粘上去的。使用模型或以手工制作欧洲人订作的那些带槽的瓷器、禽兽,奇异的偶人,偶像半身像和其他类似的瓷器时也采用此法。这类瓷器是由三、四个部份拼凑起来的。然后,以挖凿,研磨等用的专门的工具精修坯体,并寻找模型中感觉不到的各不同的线条〔日文:使用模型所难以做到的挖凿,研磨等用的适宜的工具精修坯体〕。花草和其他装饰是不可能作成浮雕形式,而是用印子或模子在瓷坯上摁压出来的。另外,也有把事先制备的浮雕粘附于坯体的方法,就像衣服上的金边装饰一样。*法国古货币的名称。一译者**Areopage,即Areiospagos(阿列依奥斯·帕格斯),是神话中的杀戮之神阿列斯盘居的山岳;也是希腊雅典市的一座山丘的名称.据传,古时在这座山丘,根据国王召开的会议实行刑事裁判。《新约全书》上说:纪元五十三年,使徒保罗(基督的第十二第子)作了关于“不可认识之神”的说教,使该会议议员迪奥奴西欧斯改宗。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成型技师的绝活


景德镇日报 瓷苑版:汪建辉 冯丹丹:5 月10 日,记者走进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景德镇瓷厂的成型车间,只见一人在成型压机前右手投泥,左手放模,双手取出压好模坯,数分钟后,旁边的木板上魔术般的堆满了脱模后的碗形泥坯..这位动作娴熟的操作工便是该厂成型工艺技术员、成型工艺高级技师...曹健。采访中了解到,他主要是负责陶瓷成型工艺技术、解决陶瓷成型生产过程中产品缺陷问题。他向记者介绍说:.我能从一名普通的成型工成长为一名成型工艺技师,是公司领导的培养和同事们的帮助,我一定要用心工作,用行动去感恩公司。.

紧接着,记者跟随曹健来到他的工作室,看见桌上桌下堆满了石膏模种。在询问之下,他介绍说:.这些都是平日里工作的必备用品。.随后,他有模有样做起了示范解说员,他说:.要试制出一个合格产品,首先要根据制作好的模种在纸上画出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制作出模板,依照模板形状设计好滚头的尺寸...谈到专业时,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钻研技术,攻坚克难,在技术创新轨道上不断进取,努力为提高产品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交谈中解到,他不但掌握了陶瓷成型的许多高难操作技能,还积极参与厂新产品开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他与同行们合作开发新产品达300余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还与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并多次独立解决异型产品的技术难题。当问及哪次印象最深时?他沉思了一会,便拿出一个水果拼盘样品,道出了2008 年为国庆60 周年庆典专用瓷生产订单的经历。当时定制的庆典瓷是一套水果拼盘,可试制过程中发现盘子与底座合缝粘接不稳定,造成产品质量合格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在试制产品过程中,他突破常规,大胆采用了二次成型、二次烧成相结合的办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调试、试烧,最终有效地解决了因受高温烧成而易产生变形问题,使该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到60%以上。时间虽然过去了4 年,但他看着样品时脸上露出的笑容是那么欣慰,他说:.当时第一念头就是一定要攻下这一技术难关,让公司能够早日顺利接下订单。.

曹健以他对专业孜孜以求,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赞誉。先后获得了2003 年景德镇瓷厂.十佳.荣誉称号,2004 年荣获厂.技术能手.光荣称号,2005 年被评为厂.技术标兵.称号,2006.2008 年度被评为景德镇瓷厂.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 年荣获.景德镇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荣誉称号,2011 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

.成绩面前不骄傲,事业面前再攀登.,这是同事们对曹健的综合评价。同事们的赞许让他乐此不疲。回忆起当年,1991 年恰逢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原4369 工程)向全市公开招聘员工,当时只有19 岁的他经过理论与实践操作考试后,顺利地被中国景德镇瓷厂录用。参加工作以后,他一直从事成型生产和技术工作。他说:.一晃二十载,作为陶瓷战线的一名员工,我与公司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忘不了公司的栽培,领导们的悉心关爱与同事们的深厚友谊,.说到这,眼前这位四十而立的中年人眼眶红了。

陶瓷知识:中国古陶瓷成型工艺概说


中国古陶瓷的成型工艺也是随着人们对泥土的认识不断增加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上古的时候,人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于是开始有意识的以泥巴去制作一些日用器物的形状。在这个时候这种以手工形式捏制出来的器物还不能被称做陶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偶然发现了经过火烧制的泥制品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这个时候陶器的制作还是以手工捏制为主。也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先用柳条或者是藤条编制成型,然后再将调稀了的泥土糊抹到这些柳条框架上,再送进火里烧制。但无论如何在商代以前陶制品还是以手工捏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捏制法”和“泥条盘筑法”。

“轮制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制陶业的革命性进步。“轮制法”使得制作陶胚大大加快,胚体也更加规正。一般认为“轮制法”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而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的陶车转动的很慢,这也许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机械装置的认识还不足,或者是当时黏土制成的胚体机械强度还不够,不能承受很快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但毕竟陶器的制作已经开始由纯手工转向机械化制作了。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快轮成型技术就出现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利用快轮成型方法是:将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利用陶车的转动,辅以手工将胚胎拉制成需要的形状,取出晾干。然后在半干的胚体上修胎,挖足,再采用剔刻、划、画、堆塑等方式做出各种文饰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成型的。

中国古陶瓷成型工艺概说


中国古陶瓷的成型工艺也是随着人们对泥土的认识不断增加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上古的时候,人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于是开始有意识的以泥巴去制作一些日用器物的形状。在这个时候这种以手工形式捏制出来的器物还不能被称做陶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偶然发现了经过火烧制的泥制品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这个时候陶器的制作还是以手工捏制为主。也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先用柳条或者是藤条编制成型,然后再将调稀了的泥土糊抹到这些柳条框架上,再送进火里烧制。但无论如何在商代以前陶制品还是以手工捏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捏制法”和“泥条盘筑法”。

“轮制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制陶业的革命性进步。“轮制法”使得制作陶胚大大加快,胚体也更加规正。一般认为“轮制法”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而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的陶车转动的很慢,这也许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机械装置的认识还不足,或者是当时黏土制成的胚体机械强度还不够,不能承受很快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但毕竟陶器的制作已经开始由纯手工转向机械化制作了。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快轮成型技术就出现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利用快轮成型方法是:将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利用陶车的转动,辅以手工将胚胎拉制成需要的形状,取出晾干。然后在半干的胚体上修胎,挖足,再采用剔刻、划、画、堆塑等方式做出各种文饰图案,最后上釉,这样一件陶瓷器物就顺利成型了。如果是大件器,则需分上下两截分别拉坯,然后用胎浆或胎泥连接成整器。

除了主流的陶车轮制法外,由于一些特殊器型的要求,还有采用其他特别的成型方式。比如采用陶范模制成型。唐三彩的人物,动物等就是这样分两边模制后在合为一体的。还有一种叫雕镶成型法,就是将泥胚先制成胚板,切成适当的条块,再根据要做器物的形状用泥浆把各块胚条粘接起来,最后修理表面而成型。比如一些方型的尊、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成型的。

琐谈紫砂成型工具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就又指制作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济的崐,自成体系的工具,数量大小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紫砂成型工具种类繁多,也很讲究造型的美观,前提是以实用为主。这些工具大部分靠自己制作,即使一些买来的工具,也分经过加工,修整以后方可使用。这就要求制作者对整个成型工艺有系统的,全面的了解,要弄懂各种工具的不同用途和规格,要考虑在使用上方便,触觉上舒服。因此,紫砂成型工具的制作也很有学问,既要考虑外观的造型,又要符合实际使用功能。

下面,本文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实际制作经验,对不同工具的规格,要求作一概述:

1、尖刀:尖刀的种较多,分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弯尖刀等。尖刀是用于琢嘴把,琢钮,转足,革小平面的一种普通而常用的主要工具,实际也是简单的雕塑工具。材料用普钢,铜,不锈钢,老竹子等。其形中间宽,一头尖,一头稍狭圆,两面线条要对称,中间厚,边上薄,成弧形。尖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厚薄,宽窄要求不一。

2、刀:刀是成型中使用最广的工具,在制作过程中,用刀进行切,削,钎,挑,挟,挖,刮等,从开始到结束都要使用。做刀的材料一般最常用的是普通钢,刀锋要经常磨快。刀柄与刀身的比例大约是6:1。

3、搭子:搭子是成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打泥条,片子和捶嘴,把泥片等等。搭子的主要用材是檀树、榉树、枣树等,取材要干。搭子平时使用后用湿布擦净放在干燥处,不能在太阳下晒,不能用来打铁器等硬物。

4、拍子:拍子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材料以红木为最佳,拍子的总长28CM,拍身宽10cm。厚度是根据材质而定,枣木前厚3mm,中厚4mm,后厚4mm,柏木厚些,红木可更薄一些,拍子用过后也不能浸在水里,应放干燥处,要避免单面受潮,并要防止拍子开裂。

5、明针:明针就是牛角片,用于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制作 明针时头子要刮平,要从上到下慢慢地薄下去,明使用时浸在清水里,不用时要捞起揩干。

6、线梗:线梗是用于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线梗有牛角的,铁的,塑料的崐还有竹子的。线梗是根据不同的装饰线条来磨制的并要根据各人使用的手势,习惯来确定线梗的不同角度。是制作成型工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

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及缺陷分析


一、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

注浆成型是一种适应性广、生产效率高的成型方法,凡是形状复杂或不规则、不能用其他方法成型以及薄胎制品都可用注浆成型来生产但是由于温、湿度对坯体成型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半成品的质量和成品率的高低,所以生产时必须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及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1、对石膏模型的要求

(1)设计合理,易于脱模,各部位及吸水均匀,能保证坯体收缩一致。

(2)孔隙率和吸水率适度,比可塑成型模型略大。

(3)模型的湿度要严格控制,一般应保持5%左右的吸水率,过干会引起坯体开裂;过湿会延长注浆时间,甚至难于成型。

2、对泥浆性能的要求

为了提高注浆生产效率,并获得高质量的坯件,要求泥浆具有良好的性能。

(1) 流动性好,要求泥浆在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粘度小,倾注时泥浆流出一根连绵不断的细线,使之容易流动到模型的各部位。

(2) 稳定性好,要求泥浆中的瘠性原料不沉淀,即悬浮性好,使成型后的坯体各部位组织均匀。

(3) 触变性适宜,即粘度不宜过大。

(4) 渗透性好,即过滤性好,要求泥浆中的水分能顺利通过粘附在模壁上的泥层而被石膏吸收。

(5) 不含气泡,以利于增加坯体的强度。一、注浆成型生产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

3、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

注浆成型的卫生瓷操作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5度—37度为好,夜间的温度可以提高一些,但也不能超过50度,因为超过50度,一方面坯体的外表面干燥速度过快,而坯体内表面的干燥速度则相对较慢,造成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内外收缩不均,导致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开裂;另一方面温度超过50度容易使石膏模过干、过热,而且石膏模形状复杂,各部分干湿度不均,在成型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吃浆过快以及成型后坯体气孔率增大等缺陷。成型操作的湿度一般控制在50-70%,过高则坯体的干燥速度太慢,影响下道工序的正常进行,过低坯体干燥速度加快,收缩速度也在加快,容易产生开裂,特别是成型复杂的产品在应力集中的部位,开裂更加严重。

4、.注浆成型的坯体对季节的要求

注浆成型的坯体质量对季节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春秋季节对坯体成型影响最大。因为春秋季节风比较大,空气又比较干燥,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坯体在成型阶段就造成大面积的风裂,严重影响坯体的收成率。主要原因是风不可能均匀地吹到坯体的各个部位,造成坯体各个部位干燥不均匀,局部收缩过快而产生开裂。

因此,春秋季节坯体成型要注意的问题是:

(1) 成型车间不能开窗户,门上要挂门帘,避免外面的风直接吹到室内的坯体上,必要时可以用薄膜全部将坯体盖起来,这样在干燥过程中收缩均匀。

(2) 春秋季节要经常在成型操作室内四周喷洒一些水,喷水的目的是增加室内的湿度。喷洒水量要求刚进入春秋季节时少喷洒,慢慢地增多,在接近夏季和冬季时慢慢减少,但要注意阴、雨天要少喷洒甚至不洒水。夏季风比较小,湿度较大,室内不要喷洒水可以开窗户。冬季一定要把窗户缝糊好,保证室内温度。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控制好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收成率是十分有益的。

二、陶瓷注浆成型缺陷分析

1、气孔与针眼

(1)泥浆的流动性差,粘度大,致使泥浆中的气泡不易排出。

(2)泥浆未经陈腐,或电解质种类及用量不当。

(3)搅拌泥浆太剧烈,或注浆速度太快,使泥浆中夹有气泡,或泥浆真空脱泡处理不严。 (4)石膏模过湿、过干、过旧,或模型表面沾有灰尘。

2、泥缕

主要原因是泥浆的粘度大,流动性差,或因倾浆操作不当,或模型工作面沾有浆滴。还有一种情况,因进浆时集中于模型内某一局部,由于泥浆的冲击而形成这一局部颗粒取向排列不同,致使干燥收缩时隆起成筋状,即使经过车修或用刀削平,烧后仍有明显的泥缕。

3、开裂

(1)泥浆配方不当;

(2)陈腐不足、不均;

(3)操作不当、厚薄坯;

(4)脱模太早或太迟;

(5)接坯的双部分干湿不一致。

4、变形

(1)泥浆水分太高,干燥收缩过大。

(2)泥浆混合不匀,干燥收缩不一。

(3)倾浆操作不当,坯体厚薄不匀。

(4)模型过湿,或脱模过早,出模操作不当,湿坯没有放平、放正。

紫砂壶独特的成型工艺


宜兴紫砂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艺术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在素有“瓷器之国”历代名家辈出的中国,宜兴紫砂陶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异彩四放,它己成为广大陶瓷工作者和紫砂陶爱好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宜兴紫砂陶有关科学知识为目的,对宜兴紫砂陶生产工艺进行探讨。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颗粒之间相对疏松,烧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状,而疏松的内部呈现一定的气孔率。

紫砂壶造型别致多样。为不使它沦为一般的釉陶,以及历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过成型精加工来求得。同时,精加工也是提高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圆条壶,壶口壶盖各有24条筋瓤对称。由于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或称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mm以内,是其它任何陶瓷茶壶类所无法比拟的。瓷器茶壶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于紫砂壶精度高,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发馊变质的原因之一。

古代瓷器有哪些成型方法?


古代瓷器有哪些成型方法?

我国制造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陶和瓷虽然有许多不同,但两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制瓷技术是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明的,瓷器虽用瓷土作胎,表面施玻璃质釉,经摄氏1200℃以上高温焙烧而成。但作为瓷器胎体的成型方法却与陶器基本相同,从最早的手工捏塑法、泥条盘筑法,发展到泥片围接法、轮制成型法、印模法、注浆法等。古代瓷器有哪些成型方法?下面依次作简单的介绍。

1、【手工捏塑法】

人们用手随心所欲地对泥土进行创作,捏出一些较小的器物,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成型方法。

2、【泥条盘筑法】

将泥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从下往上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泥缝。此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

3、【泥片围接法】

将原料泥块先加工成泥片,然后将泥片围接组合成需要的形状,如宜兴紫砂茶壶多用此法做成。

4、【轮制成型法】

将泥料放置于轮盘,利用轮盘转动产生的离心力而成型的方法。它主要用于圆体器型的制作,轮制有慢轮、快轮之分。

5、【印模法】

将泥料嵌入特制的模子中成型的方法。主要用于制作陶瓷俑、动物和器物部件、纹饰等。

6、【注浆法】

把泥料灌入石膏等模子中,利用石膏模型的毛细管作用力将悬浮的浆料吸附于模具内壁而成型的方法。注浆法大大提高了胎体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陶瓷生产的发展。

日本开发出一种环保陶瓷成型技术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尖端制造工艺研究部门,在与日本NGKINSULATORS公司的联合研究中,日前成功地开发出了只需添加不足过去一半的有机粘合剂,即可形成陶瓷的全新工艺技术。其特点是直接使有机粘合剂的单分子层在陶瓷原料粒子的表面发生化学胶合,然后通过外部刺激,再使粘合剂层之间相互发生胶合。由于有机粘合剂通过更牢固的化学胶合,将原材料粒子相互粘接起来,从而就形成一种可有效减少粘合剂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用量的手段。

目前,为了使陶瓷成型,必须添加有机高分子粘合剂。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丙烯酸树脂(acrylicresin)、琼脂(agar)等最常用的粘合剂在烧结过程中被燃料后,作为其分解物就会而排放出二氧化碳。为了降低环境负荷,必须减少有机粘合剂的用量。为了实现环保型陶瓷生产工艺,产综研与NGKINSULATORS公司自平成15年度起,就各自投入一定的资金开始了联合研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减少或不使用有机粘合剂的技术、低温烧结技术,以及无烧结技术。过去的高分子有机粘合剂只是吸附在原料粒子的表面,或者接合不够紧密,因此原料粒子之间的胶合强度不够。另外,由于高分子有机粘合剂与原料粒子表面的亲和性差,二者之间相互分离后,就会部分地发生凝固,因而就使有机粘合剂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为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成型特性,确保成型后的形状保持特性,就必须大量添加有机粘合剂。

此次,首先在单分子层状态下将反应性非常高的有机分子固定到陶瓷原料粒子的表面,然后再利用外部刺激使单分子层的有机粘合剂发生化学胶合,从而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原料粒子之间直接通过化学胶合进行接合的结构。另外,由于有机粘合剂是以单分子层的状态在原料粒子表面接合的,因此就能防止原料粒子与有机粘合剂的相互分离。这是一项对陶瓷原料粒子的表面处理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提高粒子表面的化学活性而实现的技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成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成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成型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