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白瓷器鼎 > 导航 >

古代白瓷器鼎 益友鼎玉堂制瓷器鉴别 大理石瓷砖

2021-06-17

古代白瓷器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持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代陶瓷鼎


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古瓷造型之鼎


鼎: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

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景泰蓝香炉鼎樽


香炉是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各种不同款式。其用途也各不相同,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几款景泰蓝香炉鼎樽,请大家和我一同领略景泰蓝的独特韵味。

鼎体四面有用翡翠精雕而成的四方神嵌在中央。鼎肩有16粒翡翠和红玛瑙精制圆点嵌制而成。珍品予人总体感观体现了景泰蓝古雅华贵与金碧辉煌。精雕四神活灵活现,玲珑剔透珠光宝气,展示神通广大气势不凡态势。珍品寓意象保平安、螭虎助力、四神在此历保万年。是一件空前难得的镇店、镇宅之宝,官臣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这只香炉鼎樽的造型较为新颖,炉圆筒形,铜镀金方形双耳,盖錾镀金,画体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盖口上錾意,莲螭纹,饰彩色缠枝莲纹;口沿及底边 阴线缠枝莲纹。外壁饰彩色缠枝林,下承铜镀金三象首足。底镀金,阴刻双凤勾莲纹。此器造型来自汉代的漆器,但器型颇大,用于宫廷陈设,制作工艺精致,掐丝流畅细腻。

景泰蓝,制作工艺纷繁复杂,但成品是极其精美的。景泰蓝,被称为我国工艺品史上的一颗明珠。

元代的仿古鼎影青炉


游牧出身的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接纳汉文化,尽管他们创造了八思巴文,但汉字依旧是当时的主要流行文字。中国制瓷史上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不到百年的元代,创造出了元青花、枢府瓷、釉里红以及单色釉瓷、蓝底白花等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元以前景德镇瓷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元代影青瓷器的釉色与宋代的影青相比略显青白,釉面虽滋润,但不如宋时清澈透亮,它受到失透的元枢府瓷影响;器型也由轻巧挺拔变为厚重饱满,增添了不少附饰;在制瓷工艺上,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烧造温度升高,产品变形减少,大大提高了效益。

元仿古鼎影青炉,系元代流行的香炉款式,宋代已经烧造,具有浓厚的仿古代青铜鼎风格,元代造型更趋工整,比例尤为恰当。炉高9.5厘米,直径9.8厘米,内深8厘米。盘口直颈,冲耳,耳的正面有长条形回纹图案,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外撇兽蹄形足。足底和炉底无釉处可见斑驳的黑砂,这是当时工艺上的一个特点。炉内为灰白色露胎,竹刀修胎精到,仔细观察方可发现腰间的接痕。釉色青白,釉面滋润光亮不透明,略有缩釉点。整个香炉器造型古朴典雅,浑厚庄重,让人爱不释手。

圈内有朋友认为这个香炉应是元代的枢府瓷釉三足炉。我当然很希望它们是枢府瓷釉,枢府瓷要比影青瓷更加珍贵。但有的书将其归为影青,或称其为早期的枢府瓷。原因是元代的枢府瓷,是从宋代的影青瓷发展而来的,有传承关系。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专门到景德镇湖田窑考察,当地人把发掘标本中釉厚者归为枢府瓷,釉薄者视为影青瓷。

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曾来寒舍聊叙,我请他鉴定此香炉,汪老拿下眼镜,拿着香炉仔细观察,一口说是影青瓷。他说:人们习惯叫影青瓷为“青白瓷”,闻名的14世纪的卵白釉(枢府)是由青白瓷衍生出来的,虽然元代青白瓷在釉色的晶莹和胎体的薄润等方面逊色于宋代,但它成为元青花的母胎,功不可没。汪庆正认为:枢府釉瓷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釉。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之鼎类


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陶瓷考古研究与鉴赏的扛鼎之作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心,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瓷器。《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科学出版社)收录了20世纪以来通过考古工作出土的古代瓷器,时代上起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夏代,下迄20世纪前半叶的民国时期。所收录的器物时代上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主流产品,地区上体现了帝国时期各个王朝和各个地区的不同品类器物,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面貌,是20世纪陶瓷考古产生以来规模最大、收录最全面、资料最可靠、体现陶瓷文化和艺术最丰富的煌煌巨制。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涵盖了几乎所有与古陶瓷相关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如出土了数量较多、种类丰富的瓷器的塔基、窖藏;出土了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瓷器的墓葬,尤其是纪年墓葬,这些考古单位中出土的瓷器都曾经对古陶瓷研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此外还有重要的古窑址发掘工作中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等等。因此可算是对考古发现古代瓷器的大盘点。

第二,全面体现了中国陶瓷生产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主要成就。本书所收录的器物覆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产品,既有生产地点的产品,又有使用地区的精品。如周代的原始青瓷,有产地浙江出土的产品,也有山东、安徽等地出土的精美器物。又如明代的官窑瓷器,既有景德镇御窑场发掘中出土的残、次品,又有使用地北京出土的精美器物。因此,这套书在手,可以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把握时代的特征。

第三,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生产的总体面貌。以往我们从陶瓷著述中看到的只是少数中心地区的名窑产品,忽视了一些很有特点的生产区域,如沿海的闽广以外销瓷为主要产品的区域,四川、东北的十分有特色的瓷器产区等。本书按地区编辑,所以各地的当地产品,本地窑址发掘的资料均有收录。比如在一些大部头的陶瓷专书中都难以全面反映的诸如邛崃窑、寿州窑、繁昌窑、漳州窑等窑口的器物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正因为此书具有全部为出土品和不以精细做为选择收录标准的鲜明特色以及宏大的规制,其对于古陶瓷研究与鉴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会使人们对中国古代v的生产状况有更接近现实的认识。比如,当人们对宋代瓷器的认识还常常局限于所谓的五大名窑时,我们可以从出土瓷器全集中看到,精美薄俏如定窑的产品其实在河北、河南的许多地方都有生产。又如,当人们认为越窑的生产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半壁江山的时候,我们却可以从福建卷中看到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地区也生产了质量与浙江不相上下的原始青瓷。其次,出土瓷器有力地挑战着一些传统的观念。比如,当传统的观念认为定窑最精美的器物都是北宋时期的产品时,大批金代墓葬和南宋、金代遗址出土的定窑瓷器有力地挑战了这一观点,我们今天已可以将所有带有繁密印花图案的定窑器物都断为金代的产品。第三,由于陶瓷器做为古代艺术品,价值不扉,而且不断升值,因此仿旧作品泛蓝成灾,成为收藏者和投资者的杀手。而时代完整、品类全面的《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提供了各个时期古代瓷器的标准器,必定成为古陶瓷爱好者们最可靠的对比、参考资料。

中国白瓷雕作品《奥运和鼎》将亮相上海世博会


中国白瓷雕作品《奥运和鼎》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

“中国瓷都”福建德化大型中国白瓷雕作品《奥运和鼎》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以“福建瓷器的故事”,演绎福建参博主题——“潮涌海西、魅力福建”,向世界展现中国高超的陶瓷技艺和文化魅力。

记者10日下午从福建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中国瓷都”福建德化大型中国白瓷雕作品《奥运和鼎》将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

《奥运和鼎》将于福建馆第三展区一楼演示厅展出,同茶叶、漆器、寿山石等元素一起,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福建城市、文化以及生活的历史变迁;同时搭配布袋戏、伞技等福建文艺表演,多角度展现福建历史文化底蕴。 

《奥运和鼎》象征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世界第一件奥运主题的瓷鼎。 “和鼎”为圆形鼎,高129厘米、直径72厘米,上部四面饰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吉祥纹饰;鼎内饰以盛开的梅花、牡丹花、菊花;鼎的中部饰以橄榄叶、和平鸽、龙、奥运会比赛项目篆字图案,以及中国古老的射箭、摔跤、骑马、武术、杂技等体育项目浮雕。

据了解,《奥运和鼎》由德化辛默楼陶瓷大师陈仁海组织29名陶瓷艺人和科技人员制作完成,从设计到烧制成功历经两年多,期间反复做了30多个,都因细小失误而被迫丢弃。最后,一个完美的《奥运和鼎》终于在大家的苦苦期盼中出炉了,却在一次搬运过程中因不小心碰掉一小片花瓣而功败垂成。紧接着新的一个又因为出现一丝裂缝而再告失败。此时,所有人都放弃了再制作《奥运和鼎》的打算。然而陈仁海没有放弃,他再次全身心投入到“奥运和鼎”的烧制中,并在第29个月后成功烧制。该瓷雕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垚誉为“世界第一瓷雕”,还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颁发的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最佳创意作品奖”。

化瓷雕是中国瓷坛的一朵金花,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可谓“山中挑,碓中敲,水里淘,火里烧”,要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全靠手工制作,从和泥、捏胎、造型、修坯到煅烧等环节,以及火候掌握,不能有半点疏忽,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而且不但费力还很费时,有的一个制作流程下来就要五六十天。由于纯手工制作,烧制过程变幻莫测,每一件作品都是偶然、碰巧的成功,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从烈火中烧成的孤品。

作为该展区里唯一一件大型瓷雕,《奥运和鼎》以“福建瓷器的故事”,演绎福建参博主题——“潮涌海西、魅力福建”,向世界展现中国高超的陶瓷技艺和文化魅力。

紫砂艺术家孙鼎朴亮相唐山老薛茶馆


紫砂名家亮相 增添文化氛围

孙鼎朴是国内实力派紫砂名家,集画家、篆刻家、陶刻家于一身。他多年潜心研究,首创在紫砂上用金石书画篆刻雕饰,使书画、金石融为一体,被誉为“宜兴紫砂界的一个奇迹” 。 宋词十八式紫砂壶是他根据每把壶的特点,采用18种制作工艺与宋词相结合精制的紫砂作品,每件作品都以词牌命名。

著名紫砂艺术家孙鼎朴携宋词十八式紫砂壶作品和18件陶刻紫砂壶精品,在唐山老薛茶馆亮相,为这家开业一周年的茶馆增添了几分文化氛围。

在众多紫砂壶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传统的印包壶紫砂作品。这也是孙鼎朴得意之作。壶正面镌刻着观泉图,背面书法作品是诗仙李白吟咏新安江的诗句,壶盖为布包带造型。据了解,这件作品从制壶、画壶到陶刻都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

老薛茶馆成立于去年5月,以“传承中国茶文化,引领唐山素食潮”闻名。茶馆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次店庆不搞庆典,除举办为期一周的陶刻紫砂壶精品展外,同时还展出姜昆、爱新觉罗·文嘉、爱新觉罗·恒锦等人的40多幅书画作品,让更多的唐山人了解茶文化,提高唐山的文化底蕴。

人物小传:

孙鼎朴,1971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孙国华,笔名鼎朴。8岁前随外祖父学习书法。1990年得上海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匋先生的指点,1993年研修于中央美院、北京画院,1994年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美术系。现为职业画家、篆刻家、陶艺家,定居北京。

孙鼎朴(中)向唐山茶友介绍紫砂印和紫砂壶

孙鼎朴制作的紫砂壶精品

孙鼎朴制作的紫砂壶精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白瓷器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