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 导航 >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征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征

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古代瓷器玛瑙釉的特征 明清两代瓷器的鉴别

2021-06-19

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灯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灯具发生了重要变化,秦汉以来那些琳琅满目的灯具,似乎一下变得单一了,无论从品种、质地、造型,都无法与汉灯匹敌。铜灯具仍然零星制作,陶灯具仍在继续大量生产,瓷灯具已广为普及,成为灯具的主流。从造型上看,人形俑灯明显减少,动物形灯烛相对增多,多枝灯也大大减少。

当时,青瓷灯具逐渐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由于材料、工艺以及时代审美观念等诸因素的变化,灯具造型较前代产生了重大变化。瓷灯具以瓷土为原料,以拉坯成型为主,采用拍片,模印等成型方法,使造型趋于小巧、简便、实用。

瓷油灯的造型基本上由灯盏、灯柱和底座三部分构成,但局部构架及装饰的变化是较大的。有的灯盏和底座均为大小近似的碗形,盘中的灯柱多为内空通底、上细下粗的管状。高约15-30厘米。在此基础上,一些灯具的承盘再加三兽蹄足,但灯柱相对缩短。

三国两晋时期的灯具大多制成动物的形状,如羊灯、狮灯、熊灯等等,或者用动物纹作装饰,造型新颖,风格朴素。到了南北朝时期,青瓷油灯大量进入寻常百姓人家,造型更为简化,有的在一盘形底座中置三足炉作灯盏;有的只在灯盘中心出一小矮圆台,以架软灯芯,台沿上竖一扁柱,柱上有一二个小圈;或者只在盘沿设一扁柱,作为把柄。灯盘心内的小圆台,是作为将软灯芯架上台点燃用的。

相对而言,南方地区的瓷灯生产较早。而北方地区直到北魏才开始烧制瓷器,长期以来,北朝的瓷灯发现很少。1981年1月,太原市北齐娄睿墓出土的宝珠覆盆莲瓷灯,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制作精美,与南方青瓷灯具精巧纤细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北方陶瓷特有的艺术风格。

三国两晋明南北朝陶瓷


重要窑场瓷器的特征:

三国瓷器产地以窑命名始于唐代,以产瓷地所在的州为名,称某州窑,或简称某窑。现代人研究唐以前瓷窑,为保持某地某窑产品的连贯性,仍借用唐以后命名。现在,由于发现的古代窑址越来越多,假如遇到唐宋时同一州的地域内发现多处瓷窑的情况,往往用窑址所在地的地名来命名了。用州命名的窑,大多数为文献上已载,历史上已成定论者。

1.越窑:窑址分布在浙江上虞、余姚,及宁波、奉化、萧山、湖州等地。上虞等地唐朝时属越州,帮这一带瓷窑称做越州窑,简称越窑。实际上形成一个产品基本一致的瓷窑体系。

这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胎呈深浅不同的灰色,坚硬细致。釉为淡青色或青灰色,釉汁纯净。西晋时越窑开始流行釉上褐色彩装饰工艺。

由于瓷业发展,此时全国各地瓷器的风格渐趋一致,从器形到纹饰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正是我们鉴定瓷器的重要根据。因此,关于各窑的瓷器的器形、纹饰等,除特殊者外,都在下节介绍,本节只讲各窑瓷器的胎、工艺等特征,便于读者们辨别器物的窑口。

2.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因窑址多分布在瓯江两岸而得名(不是以州名命名之一例)。瓯窑瓷器胎色白灰,三国西晋时胎质粗松,东晋后变得比较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多剥落现象。多用褐色彩装饰。南朝时釉青中泛黄,开冰裂纹。

3.婺州窑:分布在浙江金华一带,此处唐时为婺州。婺州窑瓷胎呈浅灰色或深紫色,较粗糙,风胎中颗粒,故多用化妆土。釉青灰或青黄,釉面开裂,有析晶现象(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有奶白色晶体析出)。

4.德清窑:浙江德清县一带。德清窑以产黑釉瓷著名。胎呈砖红色、紫色或褐色。黑釉厚,好的黑釉乌黑如漆,釉面滋润,闪闪发光,釉中氧化铁的含量达8%以上。

5.湘阴窑:分布在湖南省县城关及其他地区,因县得名。湘阴县唐属岳州,湘阴境内的瓷窑,唐代就叫岳州窑了,所以有人主张,最好把南朝时期的湘阴窑称做南朝岳州窑,使这一个窑的研究有前后的连贯性。此窑在南朝时,胎呈灰白色,瓷土淘洗不精,胎质不太细密,少量胎中有气泡。秋购有青、黄、酱(即褐),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开片,有流釉现象,施半釉,较易剥落。

6.青羊宫窑:位于四川成都青羊宫一带。南朝时的青瓷胎呈紫、红、淡红色,只有少量灰色和灰白色。釉多为青褐色,上半釉易剥落。釉的玻璃质较强。

7.固驿窑: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县固驿镇一带。南朝时初创,产品不多,其瓷器胎呈褐色为主,另有少量红褐色,砖红色,胎质粗糙,胎体厚重。釉以青中泛白者为多,另有青褐、青灰等。

8.罗湖窑:分布于江西省丰域县罗湖一带。这了尺是唐代洪州窑所在地。罗湖窑瓷器胎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不很高,较松。釉以青黄、米黄为主,开裂多,易剥落。

9.寨里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一带。此窑青瓷器胎多为灰白色,也有灰褐色的。胎较薄,火候较高。釉青褐或青黄,厚薄不匀,容易剥落,但秋较明亮润泽。

10.中陈郝窑:这是近年来我国北方新发现的一处南北朝时期的窑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故名。中陈郝窑北朝时期的瓷器胎为青灰色,胎质较粗,釉为青或青绿色,里满秋釉外半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还有一些地方也生产瓷器,但为数不多,工艺技术也较落后,有特色的,重要的青瓷窑场就是上述这些窑。我们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征,便于从出土器物中分辨出瓷器的窑口。

中国陶瓷历史三国两晋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窑,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陶瓷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可见在三国、两晋时期,我国的陶瓷业已经迅速发展,并且被大量运用到日用品及文具中了,这一时期的陶瓷器具形式已经开始丰富多样化了。

南北朝瓷器有什么区别?


南北朝瓷器有什么区别?南朝时(420—479)佛教盛行,表现在瓷器上是大量使用莲瓣纹。既有在碗、盘、钵、罐上划单线、双线或三线莲瓣的,也有褐色斑点点绘简单纹饰的,还有浮雕贴塑仰莲、覆莲的大尊。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很有细碎的开片。施釉一般采用浸釉法,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但已出现假圈足。这时的鸡首壶鸡头比东晋时还要高,鸡冠耸起,嘴部有孔,有的和腹部相通,已起到流的作用了,把手连接盘口的一端比东晋时更高,有的做成隆柄。南朝时出现的盏、盏托及盅盘,是从汉代的耳杯及托盘演变而来的。

南北朝时,南方青瓷渐渐传入北方,出土文物证明,北魏晚期北方已经能够生产瓷器了。北方的制瓷工匠最大的功绩是创烧出了白瓷。北朝瓷器一般实用品多,常见的有盘、高足盘、碗、杯、缸、壶、盒、罐、灯等。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简单的弦纹、寥寥无几的划纹或捏塑花边,部分有纹饰的多划、贴、塑莲瓣,有的瓣尖部凸出翘起,纹饰多粗犷稚拙。壶、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桥形系、泥条系均有。北朝也有鸡首壶,鸡头高昂、露出胸脯,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作饮水状。

北朝瓷器和南朝瓷器的区别在于:

北朝瓷器造型粗犷雄伟,出现白、黄褐釉和绿彩等新品种及异国情调的新样式;胎体粗重,胎色浅灰,有气孔和黑点;釉层薄,玻璃质感强,釉色青中闪黄。而南朝瓷器造型比较秀气,器型和前朝比略有变化,创新品种不多;胎体较薄、较细、致密,胎色青灰,施釉略厚,釉色青绿。

南北朝瓷器多少钱


我国对瓷器的真正出现时间,公认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瓷器是由高岭土或者是瓷石等复合材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在1200度-1300度的高温下经过烧制,最终形成的一种器物。这种器物胎体坚硬,细薄且不吸水,外面有一层薄釉,釉面要求逛街、顺滑不脱离,不能剥离,这就是最初的瓷器。

当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大量的原材料,因此这一带的陶瓷业发展非常快,出现了很多后世闻名遐迩的窑口。比如越窑,也被称为是越州窑,是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到北宋衰落的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窑口,它烧制的瓷器为世人所追捧,为当代所喜爱。越窑的特点是胎质比较细密,而且颜色是青灰色,釉质洁白莹润,给人一种玉质之感。

瓯窑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窑口,位于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且带有灰色,釉层非常薄,釉色为淡青色,透明度极高,胎体上有细微的开片,容易脱落。除此之外,还有洪州窑、宜兴窑、岳州窑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窑口。

南北朝时期,瓷器已经取代了部分铜器、漆器以及陶器,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必用的生活用具,也被广泛应用到文房用具、陈设、餐具以及丧葬冥器上。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盛行,各地纷纷建造了寺庙、佛像石窟,当时的僧尼数量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暴涨,一些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东西随处可见,众人皆对佛教有好感度,因此在当时带有佛教色彩的东西非常火。比如在建筑装饰方面,很多人都会选择飞天、莲花标志的团,在陶器上则是莲花尊。

南北朝时动乱不定,而莲花寓意特殊,因此,莲瓣纹纹饰在当时快速流行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在当时佛教信徒众多,众人将希望寄托在佛祖身上,期望能解救离苦大众。所以这个时期,佛教纹饰是主流纹饰。

在南朝时期,陶瓷还被应用到文具上,比如笔筒、砚等,都是当时非常常见的,而且造型非常别致,有牛形、兔形、鸟形。陶瓷文具的大力盛行也与当时的文风盛行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南北朝瓷器多少钱呢?这个与瓷器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官窑出产的瓷器市场价格较高一些,民窑瓷器则价格低一些。品相好的价格高,品相一般的,市场价格一般。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四系青瓷盘口瓶,市场拍卖价格是42万港元,这个就非常常见。但也有一些价值两三万,甚至几千块钱的,具体情况要根据专家鉴定来决定。

南北朝瓷器价格参考:

1:南北朝陶卧牛,尺寸:长30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95,500 ,成交时间:2008.12.01,拍卖公司:长风拍卖,拍卖专场:香港长风2008秋季拍卖会。

2:南北朝青泉莲瓣钵,尺寸:13.5×10厘米,估价:RMB 80,000 ~ 100,000,成交价: RMB 85,800 ,成交时间:2006.07.30,拍卖公司:敬华(上海)拍卖股份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3:南北朝/隋青釉贴塑联珠人面纹高足杯,尺寸:直径8.8厘米,估价:HKD 10,000 ~ 20,000,成交价: HKD 25,96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公元五、六世纪,大批西域人和西方高档工艺品源源流入北方,此风下,工艺美术常常带有异国情调,丝绸、陶瓷和金银器等表现尤为突出。高足杯碗形杯身,撇口外侈,下承高足,足底平,足心稍凹,足边外撇,杯柄与杯身相接处出节。外壁贴塑、模印装饰联珠人面纹、乳钉纹、莲瓣纹,阴刻弦纹,装饰风格具有异域风情。里外满施薄透的青釉,釉色青黄,透明玻璃质感,密布细碎片纹。足底、足边涩胎,胎色灰白。

4:南北朝洪州窑青釉盏托,尺寸:直径25厘米,估价:RMB 15,000 ~ 25,000,成交价: RMB 16,800 ,成交时间:2009.12.1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嘉德四季第二十期拍卖会。

5:汉至南北朝陶俑(六件),尺寸:↑4-15厘米,估价:HKD 3,500 ~ 4,500,成交价: HKD 4,025 ,成交时间:2019.10.12,拍卖公司:普艺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599次拍卖会。

6:南北朝青釉盘口壶,尺寸:高11.5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RMB 5,500 ,成交时间:2005.08.28,拍卖公司: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青岛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说明:盘口、束颈、鼓腹,器表施青釉。胎釉结合不甚紧密,开片密布,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石声。

南北朝文化陶瓷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 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 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窑,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rrdquo;。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地区大批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三国纪年款与两晋纪年款识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国纪年款:迄今所见三国时期陶瓷器上的纪年款,主要出现在越窑瓷器上。1955年,江苏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划“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铭文。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本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吴墓出土一件青瓷谷仓其正面堆塑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样),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干意(亿)万岁未见英(殃)”。此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年代绍兴还出土过一件“吴陶灶”,现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 ”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三国吴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灯,在灯的承盘底部刻划“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铭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这几件有确切记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国时期瓷器上纪年款的风貌,其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内容不统一。

此时陶瓷器上纪年款的风格与三国时相似,无大改变。1976午3月.江苏吴县枫桥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青瓷谷仓,在龟趺碑上分别刻有“元康二年润(闰)月十九日超(造)会稽”、“元康出始宁,用此 ,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元康(291—299年)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但该年并不置闰,元康三年则闰二月。这件谷仓与“元康三年四月六日”铭文砖同出,可能也是元康三年物,碑铭纪年有误。西晋时带有纪年款的瓷器,还有浙江余姚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趺碑上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会稽上虞。”浙江平阳敖江出土的青瓷谷仓,其龟跌碑上刻有“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口州会稽”。东晋、十六国时期陶器上的纪年款,见有60年代敦煌东晋墓出土陶罐腹部墨书的“升平十三年润(闰)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张弘妻汜心容盛五谷瓶”。升平十三年为公元375年。南朝瓷器上见有“大宋癸丑”、“永初年制”等纪年款铭,“大宋癸丑”为公元473年,“永初年”为公元420—422年。

六朝三国西晋青瓷的文化特征


六朝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瓷器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釉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六朝是指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包括西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6个先后以建康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的瓷器被称为六朝青瓷是因为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朝统治下的南方,因此,“六朝青瓷”的概念是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制品。

青瓷兽兽形尊 (西晋.永宁二年)

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1976年江苏省宜兴县周墓墩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六朝青瓷的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铁为主要呈色剂,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东晋青瓷胎骨坚实、釉色匀净,以淡青色为主。西晋使用化妆土成功,外观更为饱满柔润。东晋青瓷的生产趋向普及,而且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南朝青瓷胎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匀净透明,多为淡青或淡绿,有的泛黄。北方青瓷于北魏晚期开始烧制,胎呈灰白色,釉色深浅不一,多为青褐、青黄色。

六朝青瓷的产地以南方为主,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浙江的越窑为中心,另外还有均山窑、瓯窑、婺州窑等著名的青瓷窑场。

越窑是六朝青瓷的最主要产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烧制工艺最高成就的瓷窑。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一带,这一地区历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时为越国,唐代设越州。这里的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到六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

越窑青瓷基本上摆脱了陶器与早期青瓷器的工艺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烧造了众多新颖的品种,使瓷器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吴时,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有的胎较疏松而呈淡黄色,釉以淡青为主,间或有青黄釉、黄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纹饰有弦纹、水波纹等,晚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在一些器物上堆塑人物,神佛像,飞鸟走兽等。西晋时,瓷窑激增,青瓷的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青瓷的胎质比以前加厚,胎色变深,呈灰色、深灰色,釉呈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这一时期是青瓷花式品种最多的时期,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还有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

东晋时期,青瓷生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但器物的造型逐渐趋向简朴,装饰大为减少,明器也极少见,纹饰以弦纹为主,水波纹减少。西晋晚期出现的褐色点彩装饰也广泛流行。另外还出现了受佛教艺术影响的莲瓣纹。瓷胎色偏浅,釉色略偏黄。

南朝时,越窑的烧造扩大到浙西北的吴兴,浙东的余姚、奉化、临海等地。这一时期的产品仍采用前期的制瓷工艺,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或黄釉。南朝早期褐色点彩仍流行,但比东晋时小而密,刻画莲瓣纹很流行。

瓯窑窑址位于浙江温州地区。瓯窑早在西汉就生产青瓷,但影响较小。六朝时,瓯窑开始大规模生产青瓷,但生产规模远不如越窑。

均山窑址在江苏宜兴县,又称“南山窑”,1959年被发现,因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

婺州窑在浙江省中部金华地区。早在新石器晚期,金华地区先民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作陶器。商代开始烧造原始青瓷,真正大规模烧造青瓷是在东汉至东吴时期。除此之外,南方青瓷窑址还有德清窑、岳州窑、洪州窑。六朝青瓷上承东汉青瓷,下接唐宋青瓷,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对于研究古代陶瓷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国西晋青瓷赏析

一、青瓷虎子(三国.赤乌十四年):高16厘米,宽11.8厘米,长20.9厘米,1955年江苏省南京赵士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二、青瓷虎子(西晋) 高20.9厘米,长2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三、西晋青釉胡人骑狮俑:高25、长18.5厘米,1990年安徽省舒城县出土。狮仰首蹲卧,怒目坚耳,长须垂于胸部,羽状尾贴于臀部,肌体丰隆。一胡人骑于狮背之上,其人深目高鼻,头戴高冠,胸前抱一小羊,衣服上装饰圈点纹等。纹饰刻划精细,青釉润泽,胎质灰白坚硬,造型丰满,形象生动。

四、西晋青瓷狮形器:长19厘米,高12.5厘米,1964年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石闸湖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狮形器釉作青灰色。头作狮形(亦称辟邪),尾呈蕉叶状,颔下有须。项脊分披鬃毛,腹部两侧画有羽翼。脊上有直径三厘米的圆管,以前释为注水器,但无泄水孔,亦考为烛台,此器所塑动物形象质朴,富有装饰味。

五、青瓷羊尊(西晋):高19.5厘米,长26厘米,1974年南京西岗果木场西晋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六、青瓷羊(三国):23.4厘米,长32厘米,江苏省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