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 导航 >

把玩宋瓷的历史肌理

把玩宋瓷的历史肌理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唐宋瓷器鉴别方法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1-06-21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宋·钧窑香炉范勃藏

↓宋·钧窑茶杯连杯托范勃藏

有评论家说,范勃的油画作品中,有“雕塑味”和“纸片味”,交织成亦厚亦薄、亦敦实亦飘逸的高反差奇特效果。这种“雕塑味”和“纸片味”源自范勃所收藏的石雕、青铜器、陶瓷的岁月肌理。器物经过了风化以及岁月沉淀以后,形成某种独特的具有精神指向的视觉效果,这种具备精神因素的痕迹被范勃导入到油画作品中。TaOCI52.cOm

在范勃近20年收藏过程中,早年收藏汉唐有造型的陶器,后来深感唐、宋陶瓷中的文化积淀更深厚,于是转到瓷器收藏,开始是唐代的瓷器,后来转向宋代的瓷器。

宋代陶瓷中,出产的瓷器让范勃爱不释手。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清乾隆皇帝曾赋《赏钧红》道,“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可见钧窑瓷器的审美价值之高。

范勃觉得,通过陶瓷器物本身的颜色、釉面、造型等因素,他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风尚、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人生追求,继而觉得自己审美的境界也会得到提高。□冯嘉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瓷的黄金时代


1977年,时在故宫工作的叶喆民先生在对窑址进行调查时,在堆积如山的瓷片堆中偶然寻得一块天青釉汝瓷片。正是其父叶麟趾先生发现定窑址的经历及思维方式,使他对此发现颇为敏感,于是将瓷片交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成份分析,结果与故宫传世汝瓷的成份基本相同。1986年10月,宝丰县清凉寺村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2个完整的笔洗,经专家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汝窑一模一样。当这两件器物出现在1986年古陶瓷研究会年会的会场时,使热切寻找汝瓷的人们喜出望外,上海博物馆随即派遣两名陶瓷专业人员到清凉寺窑址调查,采集到46件瓷片和3件窑具,随后,他们向全世界宣布,发现了汝窑址。这一发现是众多学者不懈努力的结果,窑址即已确定,实为水到渠成。

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发现了与传世汝瓷相同的天青、天蓝釉汝瓷10余件,遂将该窑址确定为汝窑遗址。为了区分窑址中发现的大量印花青瓷和白釉、黑釉瓷器和低温三彩釉瓷,将与传世汝瓷相同的天青、天蓝釉瓷器称为“汝官窑”或“御用汝瓷”,与之相对的则为“民汝瓷”。然而好事多磨,在随后的10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00米的遗址范围内又先后组织了4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尽管每次都有一定的收获和新的进展,但出土瓷器主要是印花青瓷、白瓷和黑瓷,均为民用产品,供御用的天青釉汝瓷则是凤毛麟角,十分少见。而且,时代跨度很大,从北宋初期一直到元代,与文献记载的汝窑情况不符。汝官窑的烧造区仍未找到。

90的代后期,在各地的文物市场上开始出现一些汝官窑的瓷片,显然,这些瓷片来自窑址。这一现象提醒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者,汝官窑烧造区域是有的,且就在附近。

1999年,根据清凉寺村民提供的线索及多年积累的发掘经验,他们把寻找汝官窑址的目光锁定在清凉寺村内的村民居住区。他们随即在村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获得了重要的线索。2000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6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为方便考古作业,并对汝官窑烧造区进行全面发掘,他们将村内的4户居民搬迁走。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在4户村民的房屋底下,发现厚达10厘米的汝官瓷地层,有不少处瓷片堆积厚达20厘米以上,出土的瓷片中汝官瓷的数量占到了98%以上。清理出两组集中分布的窑炉15座、作坊2处、灰坑22个,以及大型澄泥池、釉料坑,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匣钵、垫饼、支钉、试烧片等窑具和大型建筑构件,并据此判定这里即是汝官瓷烧造区。这项工作被评为2000年度的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终于可以摆脱一直以来汝窑不足70件传世品的束缚,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发掘出土的器物中,除了瓶、尊、洗、炉、壶等陈设用瓷外,还发现大量碗、盘、盆、碟、盏托、套盒等生活用具,改变了传统上认为汝窑只烧制玩赏、陈设品的看法。有的器物如薰炉等形态很大,“汝瓷无大器”的传统说法遇到了挑战。与传世品不同的是,在一些出土器物的表面还刻有纹饰,尤以莲纹为最常见,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

发掘中在汝官瓷的地层中出土了一枚“元丰通宝”,表明汝官瓷的烧造时间不会早于该钱铸造的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这枚钱币为汝官瓷器的烧制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汝官瓷的停烧时间不会晚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北宋王朝灭亡,宫廷不再需要这些高档消费品,汝官瓷也就停烧了。但清凉寺窑址的其他窑区仍然继续生产,而且产量很大,以印花青瓷为主,后来又大量生产钧瓷和白地黑花瓷。产品面貌与汝州及其周围地区的上百个其他窑场一致,完全成为一个民窑性质的窑场,其生产一直延续到元末。

宫廷所用的瓷器是由管理皇帝日常生活的“六尚局(尚食局、尚衣局、尚药局等)”的属官典御去挑选。关于汝窑的一条最重要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中,这条记载经过校订后应为:“又汝窑(为)宫禁中烧(者),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典)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说明汝窑与后面将论及的南宋官窑不同,还是一种官府定烧的方式,典御捡选合格、优质的器物后,剩余的产品还可以出售。因此,南宋初年,在宫中所用的汝瓷经宋金战争而损毁、遗失殆尽时,权臣张俊还可以向高宗皇帝进献十余件精美的汝瓷。

情牵宋瓷的收藏家


汝窑瓷端庄雅致、晶莹温润,官窑瓷古朴凝炼、器型优美,钧窑瓷多彩多姿、变幻无穷。最难得的是在数十件定窑瓷器中,除温润淡雅的白釉瓷器外,还有传世极少、十分罕见的“紫定”(酱釉瓷器)、“黑定”(黑釉瓷器)。

4月18日起在武汉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北方汝、官、定、钧名窑精品瓷器展》,再现了我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宋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令江城观众为之倾倒。

这些展品均由河南鹤煤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张秦森提供,是其祖孙四代的珍藏。该展览系这批家宝首次公开异地展出。面对热情的观众,原籍开封的张秦森激动

地讲述了自己的收藏故事。

张秦森的曾祖父善鉴金石,加上家居古都开封,得地理之便,收藏渐丰。祖父张兴经商,迁居焦作,常来往于郑州、洛阳之间,对收藏品非精不取,传至父亲张鼎时,已是精品五车。张鼎一生不嗜烟酒,酷爱武术和收藏。

“文革”期间,张家收藏的部分古书在“破四旧”中被毁,幸好瓷器和其它易土埋保存的藏品深埋于地下,方得保全。张秦森当时也受牵连、挨批斗,甚至沦落街头讨饭,酸甜苦辣的滋味一言难尽。但他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无论再艰难,也不准变卖家中藏品,更不许卖给外国人。等到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之时,将藏品办馆布展,光耀民族,激励国人。”

张秦森遵从父亲的遗愿,耐心等待,终于盼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因从小耳濡目染,也对古董文物情有独钟,家藏历史、文物类书籍数千册,每日捧读乐此不疲。为了精通文物鉴定知识,结合家传秘诀,他还跑遍全国各大窑址,收集窑片,访问窑工。

为了给国内广大文物研究者、收藏爱好者提供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张秦森修复整理了家传珍品,并出任河南鹤煤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将这批珍贵的藏品向社会公众展出,终于圆了父亲的梦。

鉴赏宋瓷的独特之美


鉴赏宋瓷的独特之美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瓷则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笔者。

近日来到高古瓷鉴赏家张玉昌先生的陶瓷艺术馆,品茗赏瓷,沉浸于神韵精绝的宋瓷之中,疲惫的心灵也在历史的积淀中渐渐温暖、平静而真实。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不免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其视为珍宝。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张玉昌先生有缘收藏的这些宋瓷精品,同样都是生活用瓷。也就是说,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宋瓷在其设计之初还是与日常生活零距离产生的,并且是拿来使用的实用器,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的。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熏、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

宋人的作品无不考究,意境悠深,崇尚平淡天真。宋瓷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还是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张玉昌先生认为,这或许与宋人崇尚和自然接近的青色釉缘故有关,也可能是宋人追求或推崇“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

随后,张玉昌先生精心挑选出他的几件藏品,一一介绍这些宋瓷的功能和特点。

仙人吹笙执壶

执壶多见简单的壶形状,人物状和动物状的执壶都比较少见。这件作品是“女仙吹笙”的造型,1994年安徽宿松县城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曾经出土了一件同类型的执壶。这件仙人吹笙执壶有可能是酒壶或者水壶。壶口开于人的发髻顶端,口沿饰羽冠,脑后至肩部以两根飘带并列为壶把;直流塑成笙状,笙与人嘴之间由一细管相连接,双手捧笙以固流;溜肩,人身以刻划纹勾勒成袍服为壶腹,直筒形,平底。人物面目清秀,形态生动。青白釉呈赭白色,布满小块开片,淡雅光润,施满釉;并以棕褐色彩饰发、襟和笙管等部位。人物造型刻划生动、栩栩如生。这件执壶的特殊之处在于加上了点彩,增加了美感。

湖田窑花口唾盂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各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如冰似玉的釉色名满天下,而其中以湖田窑烧造的青白瓷最为精美。 这件青白釉花口唾盂,是皇家贵族漱口用的器皿,俗称“渣斗”。其形状优美,宛如花朵,制作精良,极富圆润和韵律之美。从花瓣口至收口处,刻划出六条瓜棱竖线条纹,线条丰满圆润,富有韵律感。白胎白釉,柔和似玉。

这件藏品是湖田窑影青中很难得的一件重器,从胎、釉、形各个方面都属上品。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这件已经有一千年历史的藏品保存这么完整,实属难得。

吉州窑黑釉贴花香炉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而黑釉瓷又是吉州窑开放出的一朵“异彩的山花”。它利用廉价的天然釉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这件贴花香炉在黑色的釉面上贴有金色的卷草图案,美艳无比。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含蓄、简洁和质朴的美。这种金色规则的装饰与黑色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隐约朦胧的韵味,尽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

湖田窑镂空刻花熏炉

熏炉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 宋代熏炉则更为多样。熏有盖, 上有镂孔,炉内燃香,香烟袅袅飘出。这件镂空刻花熏炉不仅完整有盖,而且颜色统一,无色差。刻花熏炉工艺难度比较大,又是镂空的,在烧制时,因为有盖,要分烧,而分烧后多有变形和色差。但这件熏炉颜色统一,不仅没有变形,还严丝合缝,是一件很难得的精品。

这件镂空刻花熏炉是用来烧块香或香粉的,底座是莲花的造型,应属佛家用品,盖子是镂空缠枝莲,是传统的吉祥纹样。

景德镇窑青白釉瑞鸟

这对藏品是写意的瑞鸟,造型奇特,制作精美,保存完整。鸟的身子,公鸡的冠子,孔雀的尾巴,具有吉祥的寓意。瑞鸟口含朱砂,空膛里也全是朱砂。推测其为笔架,属文房用品。这对文人把玩的文房摆件珍贵之处在于其稀有性。虽然每件宋瓷都异常名贵,但是文房类的藏品毕竟更少,也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而这两只瑞鸟正是宋代文人文房摆件的缩影,成为承载历史的载体而保存下来,也为后人了解宋代文房用品打开一扇宝贵的窗口。

临汝窑荷花纹斗笠碗

临汝窑窑址在临汝县严和店一带,是著名的民间青瓷窑场。临汝窑的传世器极少,刻花、纹饰、釉色如此精美的荷花斗笠碗,比较少见。

此斗笠碗大口、深腹、小足,造型简洁,曲与直的线条,组合成优美的造型,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韵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荷花纹斗笠碗在当时就是斗茶用的器皿。此碗为双层刻花图案, 以佛教荷花为题材,构思巧妙,上层覆莲与下层仰莲遥相呼应。做工精细, 装饰采用刻花,刀法粗细相间,流畅活泼。此碗又具有典雅质朴之美,器壁外撇,形如斗笠,体现了宋人崇尚平淡自然、简洁明朗的气韵。

张玉昌先生从事多年高古瓷鉴赏研究,认为高古瓷器的收藏,讲究的是造型优美、釉色自然、品相完好。高古瓷器多为生活用品,其造型、工艺、纹饰等暗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而在气质神韵上,高古瓷器往往质朴古拙、追求自然风雅的意境。

宋瓷比明、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刻划,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从生活中走来的宋瓷,隽永端庄,以深沉高雅的造型和充满禅意的意蕴将其与自然万物融合得如此之贴切。

张玉昌先生在在平淡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鉴赏陶瓷,这就是一种禅意的心境,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他说,正是这种物我相亲的状态,契合于万物合一的宁静自然状态,才是宋瓷的独特之美。

宋瓷之美


我的案头清供是几片宋瓷。薄胎、厚釉、冰裂纹,色取天青、粉青、炒米黄不等。灯下夜读时,拂不去的总是一片晶莹的静美。

也许它们来自城外的菜园,宋高宗退位时住的德寿宫就在此处。赵构是位典型的中国文人,战乱的颠簸和政权的孱弱,使这位风流天子对政治由无奈而心灰意冷。他需要精神平衡,自以为心中还藏有一片艺术之境。他不愧是位一流的艺术家,不仅对陶瓷、书画、园林一往情深,还能亲自为南宋画院出试题招聘画师。还记得那次考试是唐人诗句——“竹锁桥边卖酒家”。入考画师多数在成片竹林里,画一小酒店。独李唐所画不见酒肆,却在桥边挑出个招牌,上写一“酒”字。高宗大喜,为此写下了“李唐可比李思训”的御批。他有兴致时写几笔瘦金体,所画的小笔山水,已没大唐的气势,专写烟岚昏雨的凄清和朦胧之景。

他需要呼吸自然的气息,把皇家御苑都建在凤凰山上。也许受理学风气影响,宋宫皆仿江浙民居,崇尚简静,黑白分明,不施五彩。他望一眼宫内陈设,只有几件张浚进贡的北宋汝窑瓷器。他渴望能再烧出这种春水般柔和清澈的釉色,那是一种雨后初晴时淡淡的天青色,如美玉般可望而不可求。他黯淡的眼和心被这种波光折射出一种高贵静穆的情感。他沉思良久终于下旨:设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烧瓷!

它们也许来自乌龟山的郊坛下旧址。每当我步入南宋官窑博物馆,端详着修复后的龙窑,眼前常会化出一片幻景。在那个千峰翠色的春天,一位满腹程朱理学的官员,展开按青铜器和玉礼器绘制的图录。细雨中一群身披蓑衣的窑工,表情缄默地燃香祭完窑神。坐定,喝一口酽酽的茶,捧起素胎上釉。在炉口看火焰的变化,根据变化迅速地选择时机加柴或封火。他们都是千里挑一的高手,把釉面的天然开片作为追求的境界。官窑的开片,本来是一种缺陷。但窑工们却凭着经验化腐朽为神奇,烧制出蟹爪纹、鳝血纹等不同纹饰。为了使裂缝着色,与“紫口铁足”匹配,又用墨汁、茶叶汤等高丹宁含量的液汁,染出了“金丝银线”的天然意趣,使宋瓷一跃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残缺美的顶峰。

只见春风杨柳中,一炉新瓷开窑了。窑场上一片肃穆。临窑督造的修内司官员,小心地捧起瓷器细细查看。如冰似玉无疵点的选入宫中,供皇上享用。稍有缺陷的,当场摔碎,决不流入民间。这就是南宋官窑传世稀少的原因。宋瓷的特点一是摹古,仿礼仪用器。青铜器虽好,毕竟体积太大,只能供于高堂。二是追求玉的效果,君子比德于玉,还是个“礼”在作祟。民间可管不了那么多,耀州窑、磁州窑,都以刻、划、绘为手段装饰器身。而高宗却嫌这些乱,他说“烟波名利不如闲”,有点儿看破红尘了。他喜欢简静之美,就没让它们跨入皇宫一步。当然,也决不允官窑流出宫外。难怪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拍卖的一件南宋官窑六方洗,成交价为2500万港币,拍出了中国瓷器的天价。

我那静静地伴我夜读的宋瓷呵!你们究竟来自何方?从寻找修内司窑址到仿制南宋官窑,已成了时下杭州的热门话题。可对于我,你仿佛是残缺的南宋的缩影。一首凄清婉约的宋词,一种弥漫着哀怨的境界。你像一位早逝的美人,留给岁月一瞥销魂的波光。那些淡泊到没留下姓名却留下精神的窑工上哪儿去了?那种创造了精光内蕴的大境界的艺术氛围上哪儿去了?

其实,世间人人都是收藏家,而收藏家是孤独的。我那案头的瓷片,就很难让人清玩出一份优雅。

呜呼!宋人的气息已消散于空间,南宋官窑可仿吗?

宋瓷的美学价值与收藏机会


南宋建窑茶盏

永和窑彩瓷伏听俑

磁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盖罐

湖田窑堆塑龙首龙把壶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喟。宋代离我们很远,却又近在咫尺。倘若悉心观照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回闪着宋代的身影,有时像马远笔下的一丛修竹,摇曳生姿,有时像苏东坡吟诵的赤壁大战,惊涛拍岸。更直接的证据是,我们许多触手可摸的器物,到那个朝代就发展得非常精致了,比如家具、园林、赏石、首饰、服装、文房用品等,闻香、品茶、抚琴等雅致的休闲方式也整理出一整套高度仪式化的程式。

今天,在讨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从宋代汲取的话题最有趣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瓷之美,何止五大名窑

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均、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

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均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在南方呢,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因称南宋官窑,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活在民间的宋瓷,其实并不贵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首先,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旧时,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清代的那种艳俗的瓶子罐子,只能在暴发户家里显摆显摆。

其次,稀有性也是决定文物价值的一个因素。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只有一百多件,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二十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当它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灰色地带的现实催生新的法规

按照现行的文物法规,凡出土文物是不能交易的。事实上,在市场上现身的宋瓷以及更早的汉唐时期的陶瓷,都以出土为主,代有传承的极少。但为何还是堂而皇之地在流通呢?这就说明现行法规在现实面前的软弱及严重滞后。

前些年,市场管理方面要活跃市场,默许古陶瓷交易,而文物部门要监管市场,经常冲击、追查古陶瓷交易,两家互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后经过多方博弈,达成了默契。由是,市场上就出现了灰色地带。同样,由于古陶瓷造假的成本比较低,市场上出现的假货也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应该有所警惕。

前些年,由于同样的原因,宋代瓷器是不能上拍卖会的,除非卖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藏品是祖传的。但近年来,市场管理开始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比如铜镜是近年来颇为热门的拍卖品种,而铜镜多半也是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年代远的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但照样上拍,并屡创佳绩。在铜镜的示范效应下,汉晋唐宋时期的古陶瓷也开始现身拍卖会,比如唐长沙窑点彩水盂、宋吉州窑彩绘奔鹿三足炉、三国越窑青釉杂耍乐俑、唐越窑粉盒、南宋仿官釉小洗、唐越窑青釉粉盒、唐越窑青釉直柄壶等精彩的高古陶瓷都显身国内几大拍卖行近年的大拍,并得到藏家的追捧,价格一路看涨。

而作为中国瓷器的天然代表,宋瓷的行情也在国内古玩市场再次启动,并预示着新一轮的升势。如此奇妙的感觉,收藏家们都如春江戏水的鸭子那样感同身受。他们认为:随着国内大规模基建告一段落,这也许是宋瓷最后的收藏机会了。

实事求是地说,宋瓷一类的古陶瓷,被民间小心收藏,总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当然,收藏这档事,关键在于鉴宝的眼光与把握机会的决断力,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今天在古玩市场里肯定能看到宋瓷的美丽身影,如果你有心去与它结缘的话,千万不要与它擦肩而过了。

行情参考

古玩市场宋瓷的品种与价格

●景德镇窑影青瓷斗笠大碗 1万元至3万元

●景德镇窑影青瓷执壶 2000元至5000元

●湖田窑刻划镗锣洗 2000元至5000元

●吉州窑茶盏 1000元至4000元

●建窑茶盏 2000元至5000元

●龙泉窑三足弦纹香炉 8000元至1万元

●龙泉窑鬲式炉 2万元12万元

●磁州窑绘图枕头 1万元至6万元

●磁州窑绘图大罐 2万元至14万元

●耀州窑刻划茶盏 2万元至6万元

陶瓷知识:宋瓷中的官窑系统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作为老大,有“汝窑为魁”之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官窑”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至于哥窑的名称来历,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各窑之一。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过去汝窑的窑址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

名窑之魁——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今天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汝窑业非常珍贵,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宋代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烧制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奸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大同小异——官窑、哥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文章转载于华夏陶陶瓷信息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从宋代宫廷就有烧造。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了解这些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

特立独行——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是从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即汝窑停止烧造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汝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

宋瓷特点及价格


你知道吗?宋瓷在不同光照的照射下,会折射出不同的颜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宋朝,工艺革新和新材料的发现,让当时的匠人能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烧制出新的配色,尤其是纯白色瓷器的烧制成功,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毕竟以往的瓷器,纯白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偏色,像这种纯白色,就像是变异一般,让人惊喜。

再加上,当时的艺术审美水平比以往都要高,无论是盘子、碗、杯还是盏都深具艺术美感,润、厚、活、正,让这些瓷器更受世人的欢迎。而且,当时的宋瓷温润感很强,摸起来细腻,光泽柔和,并随着光纤的变化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呈现不一样的釉色,犹如玛瑙般,让人看了就十分欢喜。

虽然宋瓷不是玉石,但是它却有着玉石般的品质,再加上原料的改进、釉色的加入,使其在光照射下,散发不同的光,成为当时的显著特征。而且,仔细看现在收藏的宋瓷,可以发现,宋瓷制品上的釉面灵动感很强,再加上凸棱、炫纹、乳纹等处有筋,给人一种虚实对比美感,让人感觉仿佛是活了一般。

上等宋瓷的数量并不多,因为烧制条件有限,成功率很低。现在市面上存在的大多是仿制的,真假一看便知。另外,真正的宋瓷画工细腻、釉色自然,色彩丰富,主次明显,搭配十分和谐。这是宋瓷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他朝代无法取代的所在。至于为什么宋瓷在不同的光照下有不同的颜色?专业人士表示,原因有三:

1、工艺发展

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为我国瓷器史上之最,当时的技师、原料提纯、造型设计等都要比其他朝代提升很多,因而制作出来的瓷器十分精美,普通老百姓根本不能看到,很多都是供皇室、朝廷使用。

2、原料和釉色颜色

到了宋代,原料和釉色都有所改进,烧制的温度也造就了当时瓷器能随着光源变幻不同的色彩,这是宋瓷独有的特征。

3、审美水平

宋朝的审美水平已经非常高,很多时候,他们更追求一种纯净的境界。这一点从瓷器的制作可以看出来,很多都是纯色,却有着独一无二的风采。也正是这些纯色的瓷器,展现了当时匠人的工艺水平和能力,为我们展现一个繁盛的大宋社会。

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宋瓷的独一无二。如今,宋瓷的市场价格已经超乎想象,很多人都想一睹宋瓷风采,可惜无缘。在这里,也提醒收藏爱好者,宋瓷难得,价格不菲,低价宋瓷,小心陷阱。

陶瓷手指画:应有指纹划过的肌理效果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是陶瓷指画创始人,以自身独具原创性的画语形态深刻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对陶瓷的形、器、色、质、意与境的慧心觉解,极大地张扬了陶瓷艺术的性灵之魂。由于瓷器表面比较光滑,在上面作画比在宣纸上更有质感,更具艺术感染力,更适合表现柔弱娇艳的花朵和细腻的花瓣纹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受访时表示,陶瓷的指画和宣纸的不一样,宣纸的是利用手指的部位去表现,陶瓷产生的纹路和现实中的花瓣很相似。“特别是表现花卉的柔韧的效果时,绘画还得通过笔这个工具,人指挥笔有个过程,而十指连心,手指画是用心去画,用心去感悟花的结构、形状和肌理,做到心中有画,围着花心转”。

花卉更适合用指画表现

“由于瓷器表面比较光滑,在上面作画比在宣纸上更有质感,更具艺术感染力,更适合表现柔弱娇艳的花朵和细腻的花瓣纹路”。当然,手指画的绘画难度不小,而表现难度更大,要求艺术家要掌握油料的干湿程度,并对绘画对象理解透彻。

手指画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巧妙应用指纹。赖德全觉得指纹在表现牡丹、梅花、菊花等图案时立体感很强。“花朵下方的叶子也是用笔画的,形成一种对比,营造一种意境”。不过,指画的特点恰恰也是它的局限性,在题材上很受限制,能很好地表达花卉和植物,而其他题材并不适合用指画表现。赖德全还表示,在放大镜下看,每个艺术家的手指纹路不同,因此手指画在艺术品的防伪方面也有作用。

作品质量决定艺术价值

百藏馆艺术总监戴文辉在受访时认为,瓷器指画出现的时间较晚,因此研究和实验也相对较少:“景德镇指画多以画花为主,更重要的是艺术陶瓷指画的创作者首先要突破瓷器工艺上的局限。此外,国画指画用的是墨,而瓷器指画用的是颜料,一个是在纸上,一个在泥巴胎上。相对来说,宣纸上的指画痕迹并不是很重,而瓷器上基本稍微有研究的人都能看出来。”戚培才曾说过,有人以为手不如笔柔软,因此指画更“木”,他却不以为然:“手固然不如笔头柔软,但手有弹性、压力,比笔灵活千倍,更能贴近胎体的空间变化。”

因为表现形式独具特色,指画作品的价格就会高人一筹吗?戴文辉认为,指画也好,笔画也好,说到底还是看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戚培才之所以敢于创新而又能得到藏家们的肯定,甚至是以这个技法而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最起码他所表现出来的牡丹还是有借用指画技法表现的独特的美感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把玩宋瓷的历史肌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把玩宋瓷的历史肌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