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象生瓷

象生瓷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6-21

瓷砖墙面。

真实模仿植物或动物形象的陶瓷制品。历史上特指供陈设观赏的仿制盘装花果。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即记载有“果子局,掌装簇钉盘看果,时新水果……象生花果”。中国陶瓷史上,清初江苏宜兴窑始用各色紫砂泥制作紫砂象生器,开象生瓷制作的先河。到了乾隆时期,景德镇唐窑陶工熟练掌握了釉、彩配方及烧窑技术,可随心所欲地仿制各种物品。乾隆唐窑象生瓷有象生果品蟹盘、象生果品高足盆、仿雕漆锦纹果品盘等,盘内盛有螃蟹、红枣、花生、荔枝、菱角、莲子、核桃、两瓜子、栗子、荸荠、石榴、樱桃、桑椹、桔子等。这些物品均与盘连烧在一起,形态、质感维妙维肖,技艺之精已臻巧夺天工之境。除上述物品,尚有海螺、蚌、虾、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造型、质地模仿准确,达到乱真的程度。乾隆时的象生瓷,是唐窑专门为宫廷生产的高级陈没品和沉赏玩品,由于仿肖逼真,不会干瘪变质,可供皇帝和后妃们随时观赏,因而深受喜爱。(见下图)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中极品——汝瓷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北宋时产于河南省西南部宝丰县(原汝州所辖)境内的御用汝瓷,工艺精细,色泽美丽,传世品稀少,数百年来,一直为收藏家们所青睐。

北宋是我国瓷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达到中国瓷器制造工艺的顶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被后人列为五窑之首。汝瓷胎质细腻,造型工整,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如雨过天晴;釉面平滑细腻,犹如美玉;器表有极小的开片,纹同蝉翼,细碎繁密;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光照之下忽隐忽现,似晨星闪烁;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痕细小似芝麻,整个器形呈“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

在汝瓷所有的特征中,最为独到的是其“雨过天晴”般纯正天青的釉色。相传,北宋时,皇帝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梦中见到的雨过天晴后天空呈现的颜色,令微宗甚是喜欢,于是给烧瓷工匠传下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的这道圣旨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最后是汝窑的工匠取得了成功。虽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汝窑在釉色方面的匠心独运。

北宋灭亡后,金人占领中原,窑工南迁。仅仅盛烧二十余年的汝瓷,不但工艺神秘失传,就连窑址也不见踪影。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恢复汝瓷工艺,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镇组织了御窑,将全国的优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镇,仿烧各大名窑产品,其他四大名窑均仿烧成功,唯独汝窑难以仿成。建国后,汝州市也有几家仿制汝瓷的工厂,但一直没有生产出真正的汝瓷。汝瓷难仿,主要在其釉色,这种纯正天青的釉色在史料中记载甚少,按照化验的成份,调配烧制后呈现出来的釉色却不是天青色。

由于汝窑是官窑,直接由皇宫控制和经营,其产品专门为皇宫服务,而非商品生产,所以传世汝瓷非常稀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汝瓷传世品仅70余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来,一个汝窑瓷片,就比黄金还贵。

令人惊喜的是,经有关专家和考古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汝窑窑址之谜已经得以破解。1950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陈万里先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最早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2000年,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次的勘察与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四户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了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灰坑和水井等,出土了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火照及插饼等窑具,以及相当数量的汝官窑瓷器。在这些瓷器中,有一些是传世品中不见的新器形,如薰炉、套盒、梅瓶、方壶、小碗、大盆、板沿盘、莲纹碗和莲纹盏托等。

汝窑遗址的发现为世人恢复汝窑工艺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汝窑烧制之谜也会破解,重新恢复生产的汝窑制品,将会给更多的人“雨过天晴”般爽心悦目的美感。

“瓷商”砸的啥瓷?廉价“潮州瓷”


正规“景德镇瓷商”斥责砸瓷毁了“景德瓷”声誉

本报记者袁江斌报道本报昨天报道了南山区出现的又一起“景德镇瓷商”砸瓷事件,引起不少读者关注。一位资深瓷商主动报料称,那些被砸的都是“潮州瓷”,并不是地道的“景德瓷”。这位瓷商及其同行均对砸瓷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认为这败坏了“景德瓷”的声誉。

昨天下午,这位姓钱的瓷商在看到本报报道后,马上拨打了本报热线,希望与记者面谈。钱先生是一位资深瓷商,在深圳经营“景德瓷”已有多年。一见面,钱先生就指着本报刊登的照片告诉记者,那些瓷商砸碎的瓷器并不是“景德瓷”,而是“潮州瓷”。据他介绍,从成本上来说,“潮州瓷”要便宜一半以上。据称,瓷商前天砸的那堆瓷器根本值不了几个钱。

接受采访时,钱先生及其多位同行均对砸瓷行为表示出强烈愤慨。他们认为那些瓷商们打着“景德镇”的名号,却在全国各地砸瓷,严重败坏了“景德瓷”的声誉。据钱先生介绍,这种砸瓷闹剧在国内四处上演,实在丢人。

据了解,这个露天瓷展什么证也不具备,却还要继续一段时间。记者采访获悉,瓷展在城管、工商等部门都没有备案。据相关城管执法队的负责人介绍,瓷展占用的是待建地,可能是从开发商或承租方那儿取得的,他们既没有占用市政道路及用地,也没有搭建临时建筑,因此很难适用相关管理条例。

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宋瓷博物馆全新变脸


总投资1200万元的四川宋瓷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近尾声,将于8月初正式向公众开放。据了解,博物馆展馆面积、展品数量、布展方式较过去有很大差别。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昨(30)日到遂宁率先体验了一番。

展馆是一座巨大的“瓷窑”

博物馆大门上方,4个中国古代建筑符号———斗拱,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进得大门,仿佛进入一个大瓷窑,“19米高,共有3层楼。”四川宋瓷博物馆馆长何瀛中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内部是按瓷窑的形状设计的。把宋瓷放在这个“大瓷窑”里展示,独具匠心。

圆形大厅的正面墙上,是一组环形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玻璃钢板浮雕,地上铺就一条12米长、3米宽的黄铜“书卷”。走完这条古铜色的“书卷地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大事记便悉知于心。

“展厅面积由过去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4000平方米,并新增300多件真品。布展上,增加了历史生活场景,使展览更加直观。”整个展馆由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五大篇组成,“通读”这五篇,中国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便能充分体现。

让“死”的瓷器“活”起来

步入“读瓷篇”,记者了解到,由红陶、灰陶、黑陶逐步发展到原始青瓷,再由原始青瓷到青瓷,无论种类、式样,还是烧造工艺,在宋代都达到顶峰。博物馆所藏985件文物,属宋代青瓷的经典之作。

为了呈现宋瓷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赏瓷篇”里,以《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为背景,把酒具、杯盘等置于书桌上,再现瓷器与宋代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

采用瓷器方阵的展示手段,在“镇馆之宝”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四周,增加了全世界荷叶形盖罐的高仿品,浙江、江西乃至日本等地收藏的荷叶形盖罐尽收眼底。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宋瓷优美的形态、沉静的釉色、含蓄的花纹更加生动起来。

与宋瓷亲密接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音乐飘来,一位女子正在敲击“瓷编钟”,不知不觉已来到“听瓷篇”。瓷编钟造型古朴典雅,由大小不同的白底青花瓷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能发出不同的乐音。“这个瓷编钟是我们新增加的展示内容之一,给游人一个亲密接触瓷器的机会。”何瀛中说。除了敲击瓷编钟外,还可以见到各种瓷乐器,如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还能通过视屏欣赏其他地方的瓷器演奏。走进一间300来平方米的房子,胎料、釉料、轮盘、剔刀、窑具等呈现眼前。当褐色的泥胚在自己手中飞速旋转,逐渐成形,让人感觉自己成了经典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主角。在“制瓷篇”里,从炼泥、拉胚、上釉再到烧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游人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最后,还可以带着自己的“杰作”满意而去。

在“鉴瓷篇”里,取得鉴瓷会员资格的人士,还可以亲手触摸出土的瓷器残片。“通过这种零距离接触,可以感受瓷器细腻的肌理,对宋瓷有比较直观、全面的印象。”何瀛中告诉记者。

官窑瓷、官用瓷、贡瓷的区别


南宋龙泉粉青瓶

秘色瓷瓶

建阳窑兔毫碗

五代耀州青釉碗

五代定窑“官”字款碗

官用瓷,作为官方使用瓷器的描述,并不是第一次,但作为陶瓷的一个门类概念的提出,还是第一次。官用瓷是指宫廷或官府指定或定制的窑厂精工细作而成的瓷器,并由官方出资收购,多为宫廷及官僚使用的瓷器,残次品也可出售或供给官僚或贵族,如越窑、邢窑、耀州窑等。与官窑的区别是官窑由宫廷建设并派专人管理,生产瓷器多为宫廷所用,不作为商品出售,残次品通常销毁,生产可不计成本,如宋修内司官窑、明清景德镇官窑等。贡瓷是指地方或属国进贡给朝廷或上级官府的精品瓷器。与官用瓷不同的是贡瓷是地方为进贡而特地制作的精品瓷器,不是官府指定或定制,贡瓷是作为礼品的形式送给上级,不是上级出资定购,时间上也有不确定性。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官窑是官方出资兴建与管理的;官用瓷是官方定制购买的;贡瓷是进献送礼的。有时即使官窑时代的产生,也同时存在着官用瓷和贡瓷,如宋代越窑、耀州窑等,明代龙泉窑与钧窑、磁州窑等。那么怎样确认官窑瓷、官用瓷和贡瓷这三个品种的质量呢?通常官窑瓷因为官方建设烧造,精益求精,又不惜工本,质量要求非常高,陶瓷能工巧匠云集,从整体上保障了官窑的质量。不仅材料优良,工艺也十分精湛,且很少流入民间,只有皇帝赏赐部下,偶尔才会流入民间及随葬。

官用瓷器通常都是出于宫廷或官员、官府的需要,选定在当时比较成熟或有名的窑口中烧制需要的品种。在质量上有较严格的要求,甚至原材料、工艺也有很高的要求,如五代耀州窑的黑胎支烧器、柴窑的白胎器、龙泉粉青黑胎器等皆反映这一特点。但整体质量略逊同期官窑。

贡瓷通常是以优良窑口定烧或特制瓷器中选出精品作为进贡的礼品。一般情况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不仅技术要求高,材质也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些,如唐五代越窑、邢窑、磁州窑,甚至上世纪60—70年代的毛瓷也属这类。

明代张应登的《游滏水鼓山记》碑曾记载:“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而且《大明会典》中也有:“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所,岁造瓷坛,堆积官坛厂,舟运入京,纳于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筒。”由此可知:宫廷官府用瓷当时不仅限于官窑,其不是陈设器及直接使用的食器外,其他官用瓷如酒坛、酒缸,因其用量大,对其质量自然也不会一概要求严格。比较有名的窑场,一样能承担烧制宫廷及官府需要的瓷器,钧窑的花盆、磁州窑的酒坛、龙泉的大盘,无疑会起到这样的作用。而且这类瓷器皆属官用器的范畴,自然官用瓷也存在质量的优劣,但优劣体现在功能和品种上。如直接使用的碗盘、食具、供器等会很精致。其他大件产品如盛酒、酱油、醋等坛瓶类,质量自然难以与小件生活器皿相比。

官用瓷与贡瓷上的确认,在考古中多以款识与铭文题记为主要参考。如建阳的“进盏、供御”、邢窑、定窑的“盈”“官”字款,耀州窑的“官”字款等。其他如辽代上京窑、宋湖田窑、唐五代越窑等都出现官字款。还有直接写有官府或官用器器具之名,如元代“枢府”、辽金“上京”之类款识题记,特别是五代、宋、辽、金等官僚贵族墓葬出土这类官用器,皆能说明这一问题。

官用瓷器从其属性而言及考古资料发现,最早应该在新石器时代即产生了。从大量的新石器考古陶器来看,质量有着明显的高低之分,像相当于夏文化的“夏家店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发现质量非常精湛的彩陶、黑皮陶及磨光陶、白陶。甚至更为精湛的镶嵌美石等的陶器。当进入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的时代后,陶瓷显然难与其比肩,但到了魏晋唐时,宫廷与官府渐渐重视起来。到了宋代,中国陶瓷焕发了灿烂的艺术光彩,享誉世界。贡瓷官用瓷官窑瓷无疑引领着陶瓷发展的最高科技成就。

本文所列的官用瓷及窑口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历代的官用瓷及窑口。还有相当多的官用瓷等待我们研究和开发。像景德镇枢府瓷、辽上京林东窑、四川乐山西坝窑变釉瓷、青羊宫与彭县窑、山西法华瓷等都曾给官府烧造过瓷器。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广阔,也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瓷痴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记古瓷收藏者陈定喜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从古朴粗拙的绳纹陶片,到层层叠翠的冰裂纹片;从素雅纯净的青花瓷片,到莹润剔透的甜白釉片……他孜孜以求火与土的陶瓷艺术。

他,就是南充市古董收藏爱好者陈定喜。走进62岁的陈定喜老人的家,如同走进上下千年的陶瓷博物馆,与陈定喜老人交谈,如同翻开一部8000年历史的陶瓷艺术长卷。

陈定喜的古文化情结缘于家传的宋代瓷水缸坛。暑夏缸水清洌沁心,寒冬缸水暖似春阳。“也许是这缸水孕育我,我从小就爱古文化!”陈定喜指着厅内珍藏的水缸笑着告诉记者。

十年浩劫时期,南充大量文物遭到破坏,这是陈定喜老人心中抹之不去的痛。眼见西山脚下绵亘数里的十八道牌坊惨遭破坏,雕龙画凤,线条流畅的残垣断壁散落在荒草之间,陈定喜怆然涕下,悲从中来,决心收藏一直钟爱的古瓷,为保护南充文物尽绵薄之力。工作之余,他便背着口袋,拿着铲子,奔劳于川北地区的乡村院落、建筑工地,四处收集瓷片标本。1998年,在市二府街工地上,陈定喜给民工买烟、买水,白天与民工一起吃饭、劳动,将挖得的瓷片堆放在一块,晚上便将瓷片清理、分类、编号。突然,一内胎洁白坚硬外釉呈酱色的瓷片跃入陈定喜眼帘,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千古绝唱”美誉的宋代紫定。“灿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爱。”陈定喜喜不自胜,把玩于掌间,扣之清脆若滴,似与千年前的祖先对话,陈定喜为古

人精湛的制瓷工艺深深折服。“这片紫定标本和如今仅存的宋代白塔就可证明北宋时期南充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陈定喜朴实的话饱含了对川北热土朴实的情感。

作为我市收藏界的前辈,陈定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陶瓷文化知识、总结的鉴别经验教授给藏友。“单靠个人的收藏力量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参与收集、保护古文物!”他就是这样一位热衷收集古瓷标本的平凡老人。多年来,他收集历朝历代的瓷片数以万计,从4000多年前的朴素自然的绳纹沉泥瓦,到润泽如玉的金代月白釉,从沁人心脾的宋代刻花青瓷,到缤纷鲜明的明清彩瓷……历经泥沙掩埋、千年沧桑的瓷片生动记录着川北的繁荣与衰落,默默见证着陈定喜的不懈追求……

瓷中极品:骨质瓷


骨质瓷的六大特点

一、基因:瓷胎中添加动物骨粉增强陶瓷性能

传统的陶瓷,是添加一些工业原料来提升陶瓷的性能的,而骨质瓷是在瓷胎中添加食草动物的骨粉(主要是牛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磷酸钙是氨基酸的一种,是人体必须补充的营养素,是真正的健康陶瓷。而传统的陶瓷是不含磷酸钙的。

二、出身:由英国人发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骨质瓷却是英国人在1794年发明,马上在欧洲的皇室贵族中开始流行。

骨质瓷

三、长相:白如玉、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

骨质瓷在外观上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洁白剔透,莹润如玉;薄如纸,不同与传统的陶瓷的笨重,骨质瓷轻薄如纸,轻盈中透着灵气;透如镜,圆润通透,都可以做灯罩;声如磬,声音悠扬,回音绕梁。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

四、人品:无铅、镉溶出,避免重金属中毒

骨质瓷,在烧制过程中,没有铅、镉等重金属溶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重金属中毒。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孩子抵抗力差,容易铅超标甚至铅中毒,引发多种疾病。

五、嫁得:英国皇室贵族专用

骨质瓷在发明初期,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直到20世界初,新兴的富豪、名流才能享受到,近年来,骨质瓷才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都是用骨质瓷的餐具。

六、穿得:表面细腻平滑,“洗碗不用洗洁精”

骨质瓷瓷质密度大,表面细腻光滑,油污滴在骨质瓷上,就像露水滴在荷叶上,非常容易清洗。只需要用温开水轻轻一冲就可以了。避免了洗洁精残留,洗洁精残留有极大的危害,最大的危害会打乱人的新陈代谢。

绘瓷和《绘瓷学》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给人们留下的瓷器珍品,大多应是彩绘瓷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绘瓷高手,如程次笠、鄢儒珍、程小笠、吴寿祺、周小松、汪东荣、汪晓棠、许尚礼、潘陶宇、吴龙发、何许人、汪大沧、张志汤、胡颜标、王步及“珠山八友”等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代表人物。人所共知的“洪宪瓷”就是鄢儒珍1915年承制的。胎质纯白,画工精细,据说当时只生产了100件,为近百年陶瓷的珍品。现在地摊所售“洪宪年制”、“洪宪御制”、“居仁堂制”款的瓷器,均为仿冒品,藏者须慎重识别才是。

“珠山八友”更是当时绘瓷的顶尖人物,他们各有所长。王琦善写意人物,邓碧珊工粉采鱼藻,徐仲南精松竹、田鹤仙专梅,王大凡专粉彩人物,汪野亭尤工于青绿山水,程意亭善画山水花鸟,刘雨岑草虫尤为一绝。他们并非都是江西人,却云集景德镇,定时探讨瓷绘艺术,为民国时期绘瓷作出了很大贡献。

因为绘瓷相对兴旺,也促进了绘瓷的理论研究。此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绘瓷的著作《绘瓷学》。由于作者吴仁敬也是绘瓷高手,谙熟绘瓷的各种技艺与程序,所以他的著作不仅是有学术成果,也被当时教育部门指定为职业教科书。此书对于今天我们搞民国绘瓷收藏,仍有极大的帮助。

收藏绘瓷,首选就是绘瓷名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时最高绘瓷艺术水准。其次收藏当时社会名流之订制品。这些绘瓷制品反映出他们的品位、好恶与社会状况,可以证史。三是收藏有明确纪年款的,这些虽非出自名家但彩绘精美、虽无款字但器形完整,彩绘内容有深刻文化内涵。

民国瓷器中还有一种瓷板画。它不是器皿,是纯粹为展示瓷绘的观赏品。主要内容有:一是传统绘画;一是人像画。而画人像画的大都熟悉西洋画法,通晓明暗关系,用光方法。留下来的作品,有一些是当时名人的画像。如今,传统画法的瓷板画,佳品也已很难觅得了,近年拍卖会上曾出现过,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一般的民国绘瓷,现在价格多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还是可以被中华收藏网者接受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收藏民国绘瓷为时尚不算晚。

在市场旧货摊上,绘瓷还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底款伪为“康熙年制”、“雍正年制”,甚至“大明宣德年制”等,虽明知其伪,但只要工艺彩绘好,器形完整,亦可以民国瓷收藏之。笔者认为,彩绘佳,有堂号款或人名款者都值得收藏。因为这些款章可直接标定出民国瓷的印记。还有一些公司商号款的瓷器,以大宗货为多,其佳者亦可收藏。

越瓷——被誉为“母亲瓷”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东汉越窑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处处彰显着古拙与朴实。

三国越窑

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

西晋越窑

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越窑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在东晋晚期出现的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隋唐五代越窑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晚唐时,秘色瓷的成功烧造,更是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宋代越窑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上林湖一带窑场兴旺起来,使濒临消亡的越窑一度起死回生,出现了一个短暂繁荣的时期,但好景不长,随着南宋朝廷在临安设立官窑,专烧宫廷用瓷的同时,越窑终于停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象生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象生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