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成化青花瓷器纹饰特色的鉴赏

成化青花瓷器纹饰特色的鉴赏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5-09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器在明朝有很大的发展,民窑的发展也不啻于官窑,有很多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精美富有情趣,是古玩市场难得的收藏品。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是成化青花瓷器纹饰特色的鉴赏知识。

成化青花瓷器在纹饰方面摒弃前期粗笔、重色、厚釉的形式,改为薄釉、工笔、匀染的画法,纹饰更为精美,精心构图,纤细线条,均匀渲染,配上诤情画意的题材,构成一幅清新脱俗、洋溢生活情趣的艺术画面。这可从“青花折枝花卉纹高足碗”等成化青花瓷器上,使人们产生一种清丽高雅的美感。

明代瓷器的制造,除官窑以外,民窑烧造也很重要。由于朝廷颁发了民间禁止使用部分

彩瓷的规定,青花瓷器便成为民窑的主要产品,烧造地点除景德镇外,广东、福建、湖南、浙江和云南等地均广为遍布,生产兴旺,不乏精品。

民窑青花瓷器摆脱了官窑瓷器那种拘谨刻板的作风,题材不拘,活泼自由。尤其是笔墨简洁奔放,充满浪漫的情调,散发出强烈的民俗风味,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特性,这种民族形式和风格以淳朴、健康的美学内涵,雅俗共赏。民窑青花在写实的绘画中能灵活地运用各种笔法,打破官窑工细严谨的局限,并且在图案纹饰上也不受任何束缚,多采用纵笔挥洒的写意法,深受大众喜爱,也最易为人所接受。像正统“青花瑞兽纹碗”和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纹高足碗”,后者外壁主题纹饰是寓意吉祥的折枝牡丹、月季、莲花和菊花,以波涛和水草为陪衬,内壁口沿绘卷草花卉,壁为“四马奔腾图”,底饰海螺及海水波涛纹,纹饰线条纤细舒展秀逸,是民窑青花瓷器中难得的佳品。WWW.TAOcI52.com

弘治朝的青花瓷器,无论器型、装饰和青料的使用,都可以说是成化风格的继续,绝大部分瓷器风貌极其相似,无款器尤易混淆,像首都博物馆所藏两件弘治青花瓷器,就是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一件是“青花人物楼阁盖罐”,腹部绘两组纹饰,一组为身穿朝服的文人旁站一仙鹤,在梦幻中成为一品当朝宰相,另一组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士人携琴访友,寻找知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风情。另一件是“青花人物炉”,口沿下绘龟背锦,开光内书有梵文,腹部主题纹饰为“拜月图”、“携琴访友图”,画面简练,疏疏几笔点到为止,具有奇异的艺术效果。这种种奇妙的美感和民间气息,是官窑青花瓷器所难见到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元明青花瓷器纹饰的纹饰特点


目前现存的元青花瓷真品非常稀少,全世界加起来大约只有400余件,国内被专家认可的也只有100多件,所以元青花瓷器的价值非常昂贵,也导致仿品数量非常多。藏家在收藏过程中要想不上当受骗,就必须知道怎样鉴定元青花瓷。

鉴定元青花可以先从元青花瓷上常见的纹饰入手。元代青花瓷器最主要的特征是纹饰繁密复杂、层次多,特别是体型硕大的瓶、罐类器物上青花纹饰往往有七、八层之多,一般喜欢在这些器物的口沿绘卷草纹,颈部绘蕉叶纹,中间主题纹饰受元曲影响常常绘戏剧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桃园结义”“昭君出塞”“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绘龙纹和花卉纹的,在主题纹饰的上部或下部绘一些海水纹或缠枝花卉,在下腹部通常绘莲瓣纹。元青花瓷上常出现的纹饰有龙纹、凤纹、麒麟、垂云纹、山水芭蕉纹、鱼藻纹、菊花、牡丹、人物等,还有一些纹饰以连续组合的形式表现,如卷草纹、海水纹、回纹、卐字纹、蕉叶纹、缠枝菊、缠枝牡丹、莲瓣纹等。一些典型纹饰的具体特征如下:

(1)凤纹:凤头像鹦鹉头,喙的上部长下部短,眼睛画成圆形,身上绘着细细的鱼鳞片代替羽毛,凤尾长长的有分叉,分成两至五条。元青花凤纹喜欢画凤菊图、凤穿牡丹图等。

(2)龙纹:元代的龙纹龙头较小,多数没有毛发,颈子细细的,龙身长而弯曲绘有鱼鳞纹,龙尾像蛇尾,龙爪大多为三爪或四爪,龙纹常常由云纹烘托着,元代的云纹也很特别,形状像蘑菇拖着长长的尾巴。大型的器物龙纹画得精细,小型器物龙纹画得简单,龙鳞就用斜方格代替。

(3)麒麟:元代麒麟头像鹿头,蹄为牛蹄,尾巴像马尾。

(4)花叶纹:元青花瓷上莲花像麦穗;菊花多为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牡丹花的花朵大叶子也大,叶子呈葫芦形;卷草纹为各个纹饰单位分开画,没有中心连续波谷线;莲瓣纹的轮廓为一粗一细两根线,两线之间不填色,下腹部莲瓣纹之间有空隙,并不相连,莲瓣内加绘卷草纹或杂宝纹(双角、银锭、珊瑚、火珠、火焰、犀角、法螺、双钱、火轮等,也有称海八宝,因无固定排列顺序,可以重复出现,故称杂宝);这些纹饰勾线后都不填满色,留有一些空白。在画山石、人物衣纹时也有这一特征。

(5)海水纹:元青花瓷上海水纹画成鱼鳞状的漩涡,一圈向左一圈向右,浪花既像棕榈叶,又像生姜嫩芽一样排列着,因此也称姜芽海水。

(6)山水芭蕉纹:元青花瓷上的山石纹画出轮廓后,留些空白,不填满色,造型简洁而雄浑有力,以写实为主,常配合人物、松树、芭蕉、花卉等纹饰组成画面。元代芭蕉纹也很有特色,由内外两条线勾出轮廓,外轮廓线如粗锯齿,两条轮廓线之间填满色,中茎用一笔画成,里面填满色,中茎两边画着鱼骨一样的叶脉,叶脉部分不填色。蕉叶纹作为辅助纹饰画在瓶、大罐等大型器物的颈部、肩部等位置和盖上。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沿袭了元代的纹饰图案,但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明代青花瓷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中期为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每个时期分别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在纹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明洪武时期,青花瓷的纹饰尤其是官窑还有一些元代遗风,如龙纹的身子仍是细长的,但龙爪多为五爪;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龙纹的身体逐渐变粗,上颚有高高的凸起,爪也是五爪,常常团成圆形,与龙纹相配的如意云纹的云脚变短变粗了,并向一侧弯曲。洪武时期的牡丹花花瓣内填上色后外加单线勾边,叶子瘦身了,但变化多样,不像元代的花大叶也大;芭蕉叶纹用细密如锯齿的轮廓线勾成后用复笔加粗,中茎由两条平行的直线画至叶尖相连,中茎两侧有鱼骨一样细瘦的叶脉;永乐、宣德时期蕉叶纹的中茎由两条粗线画成,在不到叶尖处相连,呈细长的三角形,蕉叶的轮廓由有较宽锯齿纹细线勾成;明代蕉叶纹与元代区别最大的地方是中茎不填色,而元代的填色。洪武时期莲瓣纹边框由双线勾成,莲瓣内画有团花图案,莲瓣纹之间相互连着;永乐、宣德时期的莲瓣纹和洪武时期相似,不同之处是瓣内填色,有的器物用的是单层莲瓣,如青花碗、盘类;宣德后期的莲瓣纹各莲瓣之间多一个小小的花瓣尖,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中后期。缠枝花在宣德时期变化比较大,叶子如飞鸟状(有“鸟身”和两“鸟翼”)。明早期海水纹的浪花卷曲如佛手状,并在佛手状浪花中包一螺旋状水涡。洪武、永乐时期青花器上人物不多,因进口青花料容易晕散,人物面部五官不清,到了宣德时期既用进口料又用呈色稳定的国产料,因而青花器上有了仕女的纹饰,并与山石、亭台构成画面,还有十六个童子的婴戏图(称“十六子”),这些题材明中后期一直沿用,成了传统题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还出现了梵文、藏文,这种纹饰为宣德首创。

明正统时期,是青花瓷装饰风格由宣德时期的豪壮大气风格向成化时期的纤弱秀丽风格转变过渡时期,但纹饰仍有宣德遗风,人物仍然不多见,最常用的是缠枝莲,其次是缠枝牡丹。独特的纹饰有犀牛望月图,四周空白用道家杂宝作辅助纹饰;还有螺纹、桃形的变体莲瓣纹和正圆形的松针球,后期为椭圆形。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纹饰风格变得非常清丽典雅,因这时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很少有明初青花瓷上的黑褐色斑点;成化时期还首创“斗彩”工艺,用淡雅的青花画出轮廓后再填彩色,有黄、红、绿、赭、紫等颜色,除了姹紫色深而无光、手感毛糙,别的颜色都很鲜艳;这时期绘画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纹饰不分阴阳面,画花卉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只画一件单衣,因而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童子的头为正圆形,上有一束头发向前翘起,这些都是成化时期的特点。弘治时期纹饰风格和成化差不多,但没有成化的精细。明正德是一个上承成化下启嘉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纹饰早期有成化的特点,如仕女画得纤细文弱,晚期出现了嘉靖时期的风格,如道教题材的八宝、八仙等图案;另外青花瓷器上有了波斯文作纹饰,也是正德时期的一大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初年民间禁止使用龙纹,明中期民窑开始出现了龙纹,但以三爪、四爪为限,五爪龙仍然被禁用。

明晚期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是嘉靖青花瓷的一大特色,如云鹤“寿”字、八仙祝寿、灵芝八宝、八卦图等,三羊开泰题材首次出现;龙纹出现了正面龙的纹饰,龙身又开始变细长了,龙头上颚伸出,鼻尖画成如意状,像猪嘴,俗称“猪嘴龙”,到隆庆、万历时也一直这么画;青花的花卉叶子较小,叶脉密,像西瓜籽;牡丹、芍药、菊花的叶子像鹅掌;灵芝“菌伞”上画网格;这时期童子的后脑勺开始向后凸出,愈到晚明愈突出,与身体不成比例。隆庆时期的纹饰和嘉靖时的相似,但笔法更潇洒,画的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万历时期青花器的纹饰又变得繁密起来,器物上见缝插针,不留空白,内外都有纹饰,并喜欢纹饰混搭,如龙纹与人物、梅花与鱼藻、梵文与仕女等纹饰相互组合;这时期青花特有的补白纹饰有竹枝、折扇、折枝槐等;万历晚期纹饰变得粗糙,填色经常超出轮廓线,龙纹也画得草率,龙鳞用斜方格代替,显得呆滞无力。天启时期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至明早期规整写实的风格,纹饰多写意,人物都画得较小,这时特有的纹饰有莲花上托“寿”字,在莲花左右上方各伸出一变体莲叶;山石呈圭形或外形用内凹圆弧连成,又称花瓣边;三脚如意云纹,在云头左右上方和下方各有云脚向外伸出;八字状树,分桠呈八字形,右枝有时画一小鸟、梦幻图景等,这时期道教题材明显减少了。崇祯时期青花纹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如山水纹多用国画构图,青花瓷器上所绘刀马人物(或称战将纹)也很生动,这时期特有的纹饰有《赤壁赋》全文并苏东坡游赤壁图、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满填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双角灵芝等。

元青花瓷器纹饰特点


元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巅峰时期,尤其是在青花颜色和纹饰上尤为突出,元青花瓷器在当今的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尤其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更是创造了瓷器拍卖史上的之最。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而且在画法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纹饰种类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7.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8.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

9.莲花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

景德镇窑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10.缠枝纹

中国瓷器中经常使用的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局部

明代成化官窑青花瓷器赏析


文中展示的是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成化官窑青花瓷器,烧制数量不大,且将进口料与国产“平等青”料共用。“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地在江西省乐平县境内,它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苏泥勃青”,特点是呈色稳定,发色蓝中泛青灰或正蓝,含铁量小,故不出现黑斑,呈色沉而不浮,以温润淡雅见长。其纹饰,画意疏朗,绘工精致,用笔纤细而柔浑,明晰透彻,衬以洁白细腻莹润的釉面,使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成为典雅的艺术品。

1973年与1987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先后出土了成化官窑残碎瓷器,以青花瓷数量最多。其中,有仿宣德时的松竹梅、双狮戏球、麒麟、海水异兽等纹饰的盘、碗及灵芝纹或飞龙的罐等,器形大小不同。成化时期的小型器皿以盘、碗、杯、碟、高足杯为最,胎薄体轻,造型秀丽,纹饰多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极为工细利落。所绘花鸟、并蒂莲、秋葵、九秋、莲池鸳鸯、水藻、螭龙、摩羯、云气楼阁、高人逸士等,生动飘逸,佛教的十字宝杵、梵文经语书体流畅。其修胎薄如卵壳的三秋花蝶杯,器里可映见外壁纹饰,实为一代之奇。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工艺袭宣德之制,亦有标新,更多的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及黄、绿釉青花、青花填绿配以鲜艳的五彩和斗彩,更是争奇斗艳。款识书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天”字,楷书体笔锋苍劲有力,独具风格。

这十件明代成化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出土物,因年代靠,学术价值高,享有最权威的断代标尺,最为可靠的物证资料。

明代成化青花龙凤纹窝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碗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缠枝莲花托八宝纹鼓形熏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双狮绣球纹大盘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长方花盆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莲托杂宝纹高足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鸡缸杯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花鸟纹盖盒

(考古研究所修复)

明代成化青花闹潮龙纹敛口盘

【分享】“最自私的行为是无私”。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去就是你帮助他人的开始。

手机号:13795213132←长按可复制

微信平台ID:qanjing←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

主编QQ:3181570337←长按可复制(为您提供藏品鉴定评估交易)

文化/交流/鉴赏/交易/古玩鉴赏.晁小姐

成化黄釉青花瓷器/李英豪


对明代官?瓷器有兴趣者,皆知道成化斗彩瓷器名闻遐迩,“天”字罐(包括飞马盖罐及团花盖罐)与“鸡缸杯”(多数画公鸡一、母鸡二和小鸡三,配以兰草、牡丹湖石)脍炙人口。其实,成化时烧製的青花和黄釉青花两个品种也很精美名贵,甚有水准。

像附图,乃成化官?造的黄釉青花瓷盘,彩料讲究,花果纹精妙可人,画手高。成?瓷器风格独到,尤其是有些图画,乃出于画家渲染手法,有些画则取元人笔意,一丝不苟。其青花仅次于永乐与宣德二朝,并非胎质、画工和製作方面有所不及;主要是因为成化青花色料,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乃由于前者进口不足所致。

永乐时从国外进口上等青料(“苏麻离青”,或称“苏泥勃青”),改进了青花釉的质量,宣德时更大量使用从国外进口的最佳青料,使青花瓷器“开一代未有之奇”(《陶录》语)。宣德时进口料含高铁低锰,乃从伊斯兰地区传入中原。

成化时,除了尽量烧造较淡雅的青花瓷器外,也製作一些黄釉青花图纹的上等瓷器,如三果大盘和附图的花果纹盘,?实不让宣德时同类品种者专美,只是黄釉色调较浅淡而已。

明永乐青花瓷器鉴赏


资料图片

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现如宝石蓝般鲜艳。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远至地中海和中非一带,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杯坦口,口唇及以下胎壁较厚,圈足较宽,足底平切,露胎处细滑。杯小而胎厚,有凝重感,故名压手杯。杯外口沿饰一周朵花,腹部饰缠枝莲纹,足饰卷枝纹,内口沿饰青花双线,杯心为五瓣葵花,花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款外围以青花双圈,花外饰以单圈。压手杯为明永乐瓷器之精品,为世所珍。

河南中原收藏文化研究院供稿

光绪、宣统青花瓷器鉴赏


光绪朝青花瓷颜色既有黑褐色也有淡蓝闪灰色的,仿康熙青花颜色浓艳,但纹饰没有层次。光绪民窑青花瓷中开始出现“洋蓝”色,蓝中闪紫红,非常扎眼,青花飘在釉面之上。常见纹饰有龙凤、云鹤、花卉、花鸟、花果、狮球、八仙、八宝、博古、山水、人物、百鹿等。光绪青花瓷胎子厚重笨拙,比同治时的坚致,有的比较细密。釉面粗松稀薄,白中泛青,有的很白。常见有赏瓶、龙缸、玉壶春瓶、绣墩、灯笼尊、茶壶、蒜头瓶、天球瓶、贯耳瓶、餐具、盖罐等,造型比较规整。民窑瓷器较粗糙,大器很多,如大瓶、大罐等。

光绪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用楷书,也有篆书的,宇体修长清秀。“大洁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以及“光绪年制”四字款均有。民窑多不署款,有署“丁未玉梅堂制”、“兴邑复古窑造”、“清华珍品”、“乐道堂主人制”、“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后四十一癸卯制”、“嘉泰松轩”、“俭存斋”等款的。光绪仿康熙青花瓷较多,冰梅罐上的冰只平涂,并不画出冰碴;所仿的花觚、棒槌瓶、大罐等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没坚硬感,胎釉结合也不紧密。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光绪仿康熙浆胎青花瓷,手感轻飘,胎和釉均没有坚致细密感。

宣统时的青花瓷色调浓艳明快,不晕散,所绘纹饰比较精细。常见纹饰有龙凤、团龙、镶凤、流云、牡丹、缠枝莲、八卦、云鹤、海水怪兽、松竹梅三友、荷莲、宝相花、八宝、八仙、博古、五谷丰登等。宣统青花瓷胎子极细极白,瓷化程度很高,胎轻体薄,非常匀称;釉面匀薄,颜色很白很亮,高度玻璃化。因是现代化生产,胎体很规整。主要器型有赏瓶、棒褪瓶、玉壶春瓶、盖罐、碗、盘、杯等。青花官窑的款都是楷书,一般六字两行,宇体清秀工整,笔画圆润有力。民窑器有年款的多为印章式红彩款,大部分无款的和光绪青花近似,不易区分。

玉溪窑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和鉴定


玉溪窑青花瓷器属云南青釉青花瓷体系。元末明初,在中原陶瓷文化欣欣向荣的时候,地处边疆的云南也深受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烧制出技艺独特的青花瓷器,并拥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瓷窑——玉溪窑和建水窑;到了清代,玉溪窑停烧,建水窑则改烧紫砂陶器,后被誉为建水陶。玉溪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正式发掘的云南青花瓷窑,其青花瓷器造型古朴敦厚,纹饰题材广泛,有着鲜明的民间特色,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元末明初景德镇窑青花瓷器风格相似,在中国陶瓷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溪市博物馆藏的元明时期玉溪窑青花瓷器,代表着当时云南青花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器型包括罐、碟、盘、壶、碗、杯、瓶等,造型朴拙,线条简练,纹饰繁多,其纹饰的内容及表现手法与景德镇如出一辙,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描绘对象,经工艺匠师在瓷器上巧手刻画,成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玉溪窑青花瓷器的装饰特色,本文从中选择部分精品,就纹饰装饰作一番介绍。

一、瓷器装饰纹饰

1、植物纹

主要装饰在罐肩、腹、胫部,青花发色浓艳,富有层次和立体感,通过精密的布局来表现枝繁叶茂的画面,有莲纹、牡丹纹、菊纹、蕉叶纹、兰纹、松竹纹等。

2、人物纹

3、动物纹

二、纹饰特征

1、时代和地域风格

元明时期,玉溪地区各县是当时屯田的重点地区,大量汉、回、和蒙古军进入当地,不仅增加了新的民族成份,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玉溪窑就是在这种社会基本安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云南,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因素及文化氛围,使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都能在这里立足,互不影响,各自发展,因此云南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也呈现出地域化、多元化的特征,装饰手法基本承袭景德镇青花瓷装饰的风格,内容丰富多彩,讲究图案化,充满生动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这批青花瓷器除少数青花发色偏浓重外,大部分青花呈色清淡,多运用一笔点画的技法,呈色能表现出深、浅、浓、淡多个层次,既有精致的装饰感,又具有白描花卉的效果,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为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典型特征,因为钴料采自当地且淘洗不精,青花发色青中泛黑、泛灰,略具晕散,不似景德镇青花瓷器发色艳丽。

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玉溪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其内容与景德镇一样,带有鲜明的民间民族色彩,主要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吉祥图案等,与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相符。这批瓷器涵盖了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瓷器装饰纹样的大部分内容,植物、人物、动物,此外还有一些吉祥图案,装饰图案主题突出,清新明快,意境深远,多带吉祥寓意。其中植物纹数量最多,动物纹、人物纹次之,植物纹种类有莲纹、牡丹纹、菊纹、兰纹、梅纹、松竹纹等,莲花和莲瓣纹的使用较为普遍,缠枝莲装饰于罐身,莲瓣呈并列状出现,莲瓣内多套绘水涡纹和如意云纹;莲瓣又分仰莲瓣和覆莲瓣,仰莲瓣多绘于器物胫部,覆莲瓣多绘于肩部。除植物纹外,人物纹的仕女及高士,动物纹的凤鸟、狮子、游鱼的造型和描绘技法也与景德镇窑相类似,反映着当时民间百姓的生活形态、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只是绘画技法较多表现出云南本地民间风格,粗率随意,质朴天真。

3、运用贴塑装饰手法

贴塑,多运用于罐的盖和腹部,有人物形、动物形、花卉形等,使得装饰脱离了绘画的平面效果,为瓷器增添了立体感和生动感,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贴塑手法的运用在这一批瓷器中并不普遍,使得屈指可数的几件贴塑瓷器显得尤为珍贵。

4、运用开光装饰手法

此批瓷器开光装饰手法主要运用在罐的腹部,器物上往往有4开光以至8开光,开光形式有菱形、花瓣形等,开光内部常见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及花卉动物等主体纹饰,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5、瓷器的文化艺术内涵

玉溪窑青花瓷器器型庄重典雅,装饰严谨,纹饰丰富多彩,呈现的并非华美、绚丽的装饰特点,而讲究实用和技艺相结合,烧造工艺简单而笨拙,主要功能是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化的艺术,散发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纯朴气息。从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中,显示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对于死亡与安葬的极其重视和无比庄重,标志着元明时期玉溪、滇中南对于火葬、对于逝者的隆重关注和亲切祝福。传达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折射着深刻的佛教精神,反映着民间世俗的审美倾向,展现着纷繁复杂的人间百态。解读一件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内涵,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玉溪窑工匠技师技艺的表现,同时也能领会当时社会存在的思想、宗教、习俗与审美的情趣,时代和信仰、文化和理想也升华、简化于其中。

玉溪窑青花瓷器见证了中原传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以及外来宗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透过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古代工艺匠师的智慧和才华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引领我们重温和挖掘其久远的魅力,并对其进行多方研究、探讨和论证,在玉溪窑青花瓷器的制瓷工艺领域中去发现其醇厚的文化价值。

保山出土民窑青花瓷的鱼藻类纹饰鉴赏


鱼藻纹,是指水藻类纹饰的统称。狭义的鱼藻纹是指荷塘莲藕渔池纹,在花卉纹饰中,“莲”是指水面之上的“荷花”,而在鱼藻纹饰中,“莲”则指水及水下之“莲藻”,其与渔池海湖、水禽鸳鹭相连,故称“渔藻纹”,也称“鱼藻纹”或“海藻纹”。因“鱼”与“余”同音,有“富贵有余”、“连(莲)年有余(鱼)”等吉祥之意,因此鱼纹或渔藻纹是青花瓷中较为常见的主要装饰纹饰。而笔者认为广义上的渔藻纹应包括与水、水池、池塘和海洋有关的水及水类动植物纹饰,它包括水纹、水波纹、海涛纹、涡漩纹、鱼纹、鸳鸯纹、螺纹、鸭鹅纹、海马纹等。本文介绍的保山出土青花的渔藻类纹饰即是指广义上的渔藻纹。

赏介渔藻纹应首先从水波纹说起。人类对于海洋的向往自古有之,水波之上、怒涛之巅的感动和憧憬织就了一幅幅壮丽的艺术画卷,最终汇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中国渔藻吉祥文化。水波纹是波形纹中的一种,其形象摹拟水流动态,表现海水、海涛或波状涡旋效果,配之以鱼、水禽、飞马和舟楫(图1-3)等,表现出生动灵活的艺术效果,是陶瓷器上的传统纹饰之一。在保山火葬墓群中出土的明代以前的地方窑口的黑陶、灰陶、绿陶和青釉火葬罐和瓶中多有此类波状线条纹饰,而在出土的明代的民窑青花瓷绘中则多表现为海水龙纹、水波海马纹、鸳鸯戏水纹、“鱼跃龙门”纹、“一路连科”纹(图4-7)等。

保山出土的民窑青花瓷上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渔藻纹是“荷花纹”。荷花纹是莲纹中的一种,《尔雅·释草》说:“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又说“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屈原《离骚》中又说:“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因此,荫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荷花纹就是把荷叶及花绘于碗、盘、瓶、尊等底部和外壁部的一种青花纹饰,表达“因荷得藕”(因和得偶)或“莲生并蒂”之意,其绘法多类似于折枝花卉技法,即“取荷一段,连片绘之”。而在表现手法上则又分为“绘荷花”和“荷花留白”两种。“绘荷花”为明代青花瓷作的前期绘法,是“一笔点画”和“侧笔平涂”的具体体现,即采用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技法,取荷叶及花一段,在碗底或碗外壁处用青花料连片绘作,使青料作为荷花及叶的绘作纹饰展现出来(图8-9)。“荷花留白”技法始见于元代,多创绘于明弘治时期。当时青花绘工因“勾线”和“填色”分工种后,“勾”与“绘”分离,绘作就把荷叶及花的部分勾出边线,用青料填绘空白处,把需绘的荷花及叶的部分以白地的方式留绘出来(图10-11)。其因所绘白地荷花更能表现花之“洁白”而在明中期及其以后被较为广泛地运用,并逐步延伸和影响到中国传统的书画绘作中。

狭义的渔藻纹是民窑青花瓷中另一种较为常见的纹饰。在保山目前已知的出土青花瓷纹饰中,狭义的渔藻纹碗通常表现为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在青花碗内、外壁处同绘多相单丛渔藻,使之环绕圆形坯体而构成图案,表现“枝繁叶茂”和“本固枝荣”的寓意;二是在碗内壁处绘多相单丛渔藻,而外壁处绘青花缠枝莲托八宝图,表达“并蒂连心”和“同命富贵”之意(图12-15)。还有另一类渔藻纹则由荷与鱼或水禽类动物组合,表达富贵有余、喜结连里等吉祥寓意。如,绘一丛荷加一个鹭鸶,表达“一路连科”的科举祝福;加两个鹭鸶表达“路路连科”之意。再如,绘一荷丛与一对鸳鸯,表达“福禄鸳鸯”或“鸳鸯戏荷”之意;绘一丛荷加一鸭或一蟹,表达科举高中“一甲一名”之意;绘荷莲与双鱼表达“吉庆有余”或“年年有余”之意(图16-20)。这些青花瓷作中的吉祥具像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富贵、中举与爱情等方面的向好之情和爱美之意,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精华再现。

在广义的渔藻纹中,有几种纹饰是需要特别说明的。一是螺纹。螺纹又称螺蛳纹,是保山出土的青花瓷器中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其以碗内底部单绘螺蛳为特征,并多见于碗类生活器,俗称“螺蛳碗”。“螺”是佛教“八瑞相”之一,又称法螺或右旋白螺,其原身是古印度战神手中的号角,是驱除邪恶、使人避开自然灾祸的吉祥瑞物。自然界中真实的螺壳壳口一般为左旋,因右旋白螺十分罕见,为此而被视为佛教祭祀仪式中的吉祥瑞物,象征着施颂佛法、祈福吉祥之意。在中国,螺与“长寿”、“安康”相对应,有“福寿螺”、“吉祥螺”之称,是祈福健康长寿、平安吉祥之瑞象,因此被民窑青花瓷绘大量运用(图21-22)。一般而言,螺纹不单独作为主体纹饰使用,其通常以碗内底绘螺蛳为标识,外壁绘其他主体纹饰来配用。在保山出土的螺蛳碗中,常见的有青花海马螺蛳碗、青花蕉叶螺蛳碗、青花绶带螺蛳碗、青花草虫螺蛳碗和青花人物螺蛳碗等(图23-28),青花绘作较为粗糙,少有精品,但在出土瓷器中所占比例较大。

二是青花海马纹。海马纹系从元代舆服制度中帝王仪仗旗帜上的白马纹移植而来,盛行于元及其之后的明代。海马又称“白马”或“玉马”,特征是“脚踏海水、两膊有焰”。《元史·舆服二》记述:“玉马旗,赤质,青火焰脚,绘白马,两膊有火焰。” 在元及其以后的瓷器装饰中,常在瓶、罐上部和碗外壁面上绘白马海水纹,俗称“海马纹”。其以海水、火焰的具像绘制“马”之腾跃逾越之神奇,寓示乘风破浪、无所畏惧之胆识和气度。如保山出土的“大明万历年制”款青花团龙瓶颈肩上所绘海马纹(图29),绘数匹海马旋颈奔腾,两膊火焰上飘,神采昂扬,并配以蓝线勾画的起伏不断的海涛,加强了白马的神奇感,使海马形象更具神异色彩。再如,青花瓷碗外壁上所绘海马,马首前倾、四蹄弯曲、烈焰飞扬,海马之神异形象跃然瓷上(图30-31)。

时世苍凉,瓷作为证。——这类瓷画在滇西边陲保山出土实为难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