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紫砂与竹

陶瓷文化:紫砂与竹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瓷砖与地板

2021-07-05

陶瓷文化。

宜兴紫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因为植根于江南阳羡,有历代文人的密切参与,使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人文雅趣。竹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激赏,宜兴又有竹海之称,故紫砂艺术与竹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因四季常青,人们把松竹海并称岁寒三友;又因竹竿挺拔、刚直不阿而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竹与大众密切相关,竹制品是生活必需品,竹刻、竹编是悠久的民间工艺美术,竹文化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有梅开福贵,竹报三多竹报平安之说。总之,竹文化对文学、绘画、园林、音乐、宗教以及工艺美术有深远的影响。宜兴与紫砂艺术与竹文化联系密切。

竹是紫砂花货重要的创作题材,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塑器的一大门类。有以一节竹筒造型成壶的,如竹段壶,即以一段竹筒为壶身,竹枝为嘴、把、钮,并贴以竹叶数片,简洁巧妙,已成经典。以竹入壶的另一种做法是光货壶体上用竹枝、竹叶做嘴、把、钮等壶的附件,如小型竹节壶、珍竹提梁壶等等。总之,竹是紫砂创作的重要题材,以竹造型是紫砂造型艺术的一大手法和组成部分。

以竹饰壶,把竹文化与紫砂相结合,让人在品茗玩壶时,品味竹的潇洒飘逸,虚心劲节,壶、茶、竹融为一体,美哉美哉!

相关阅读

西关民俗文化与紫砂文化


西关与宜兴紫砂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时西关已产陶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曾远销国外。而荔湾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十三行也曾成为清代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茶叶和茶文化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带动了紫砂文化在西关的流传和兴盛。清代时两广盐运史潘仕成在荔枝湾筑海山仙馆,聚名人雅士品茶赏壶,其时潘家就已画图出样在宜兴定制紫砂壶馈赠宦官宾客。

紫砂文化和茶文化在西关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主要体现在西关人都喜爱用紫砂壶泡茶。用壶泡茶、怡情养性,已经成为广州百姓生活的独特画卷和西关人家的民俗风情。西关人对收藏玩赏宜兴紫砂壶更是情有独钟,风气自古及今,流行不衰,故有“紫砂壶源于宜兴,藏于西关”之说。西关的源胜工艺街、古玩城是全国最大的宜兴紫砂壶经营集散之地之一,每逢周末、节假日,前来买卖、猎藏紫砂壶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正是由于西关文化与紫砂文化的独特而深厚的渊源,以及紫砂壶艺术表现的丰富多彩,用紫砂壶为载体来宣传西关文化,展现荔湾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成就,就成为荔湾区开发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文化品牌的初衷。从2001年初开发以来,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收藏界的追捧。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集紫砂壶制作众家之长,偶合了清代曼生十八式紫砂壶的款数,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西关风情十八式,每一款造型都精心打造,在传统壶形上创新,达到了文通气贯、形神兼备、形意统一、内敛外现的妙境:荔湾如意壶四平八稳,荔湾得胜壶小巧玲珑,荔红石飘壶古朴旷达,锦绣掇球壶鲜艳夺目,西关碧玉壶展唐代仕女丰腴之美,荔湾宝鼎壶现汉代武士力拔山河之势……

每一款设计都深刻融会了西关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有禅宗初祖达摩西来登岸的西来初地,又有见证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繁荣兴隆的粤海关大楼;既有昔日荔枝湾如诗似画的旖旎风光,又有西关大屋趟栊门满洲窗的眷恋情怀;既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名园胜景,又有新年贺岁喜庆吉祥的风俗民情……可以说,十八式作为一个完整的紫砂壶系列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紫砂收藏珍品。

紫砂文化:紫砂造型艺术与民族文化


宜兴紫砂以其千姿百态的迷人姿色,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千百年来蜚声海内外,获得了可贵的声誉。宜兴紫砂展示了陶瓷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宜兴紫砂的美,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工艺的相互结合中,通过器皿的造型艺术与砂土质地美来显示紫砂器古朴而雅的形象美,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和艺术欣赏。

一紫砂造型与诗书画

宜兴紫砂自北宋以来,除了继承已有的成就外,根据时代生活需要、文化发展特色以及工艺美术水平,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种。至明代,宜兴紫砂的发展得到更多文人学士的参与,成为士大夫阶层饮宴斗茶之高雅名器。宜兴紫砂逐步溶集造型、泥色、金石、书画、雕刻诸艺于一身,与诗、书、画相结合,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在观赏中悟出大自然的美景在紫砂壶上的展示,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喜欢亲笔书画、镌刻定制,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为陶艺中的瑰宝。

古时茶馆有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的业联,艺人从中寻找创作题材,设计了龙团壶。玉润珠圆的壶体下8朵云纹为足,以龙头为壶嘴,龙尾成壶把、而整段龙体好似隐藏于深潭清泉之中。壶体上还篆刻活水煮龙团5个字,在凝结凝练的造型中表达诗情画意,通过作品的内涵留给人们欣赏和玩味的余地。

二紫砂造型与大自然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自然界给予紫砂造型艺术以丰富的课题。不少紫砂艺人以诗人般敏锐的心眼,善于在创作中利用偶然的掌握大自然中鱼、鸟、水、云等物像的象征符号,巧妙的融置于紫砂形体之中,把自然之魂与艺术之魂交织在一起,成为超越实体界的隐喻之美,饱含艺术情趣。

比如,竹子是紫砂造型中的不朽题材,要突破先人的造型艺术,赋予新的情趣和感官则是大家的追求。顾绍培制作的高风亮节壶把潇潇翠竹的神韵溶如紫砂造型之中,坦然如洒脱健壮的男子汉。把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碟的情棕跃然壶上,引人遐想,发人幽思。

大千世界,洋洋万物,可以激起创作的狂热,涌动的流水、散具的云团、断岸的危岩、灵性的生物都可以从紫砂土的塑造中追求超脱的神秘,在火的升华中蜕化出活泼跃动的生命。李碧芳创作的绿水浪壶,想个形态仿佛是一朵拍岸的浪花,亲吻着礁岩,沐浴着春光,应顺着潮流。壶用绿泥制作,铺砂装饰。壶盖的滴子是一朵越出水面的浪花,界于似像非像之间,静中有动,体现流水的原始混沌中那难以言表的美,有气势、有力度。这就是紫砂造型中所追求的文化艺术效果。

三紫砂造型与民间工艺

宜兴紫砂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博采众长。集我国民间工艺文化之大成,把木雕、漆器、玉石、石刻、镶嵌、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的技艺,熔古铸今。宜兴紫砂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在造型艺术中通过借鉴其他民族工艺文化,来更好的反映紫砂陶淳厚、古朴、典雅的东方民族特色。

鲍仲梅制作的宝鬲壶,就是借鉴古代陶鼎的形象,构思而成,通过银丝镶嵌装饰,重新塑出一个似鼎非鼎的茶具,在厚实稳重的外型上让人得到雄浑古朴的感受。这壶在古典、象征、立体中显示出混沌而清明,抽象而具象的形体。在反朴归真中赋予新的意义。这把壶于1987年5月收藏陈列于北京中南海紫光阁。

又如何挺初的蟹篓茶具,吸取竹编、玉雕、镂刻和陶型技艺,融为贯通。这套茶具以江南渔民的蟹篓为题材,壶体竹编纹饰,壶盖雕琢成镂空的蟹篓盖状,上面爬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蟹,成为一幅立体的蟹趣新颖感,体现出紫砂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相互依存的渊源关系。

我认为紫砂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独字,即独具风貌、独具匠心和独辟蹊径。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其他文化艺术,区别你、我、他。紫砂造型艺术在体现我国陶瓷文化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按照艺术的规律与方法,在构思和制作中表现宜兴紫砂所独有的风格。

现代紫砂艺术是通过现代人去感受,去联想的。同一事物,因人而异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比如,以梅花为题材的紫砂工艺品,也许有的人感到寒冷凄苦;有的人领悟到恣肆生机;有的人感到争芳斗艳;有的人品味到孤芳自赏。所以我们要力求紫砂造型艺术迎合现代人的各种审美要求和情趣,把一切寻常的东西成为独特的美。宜兴紫砂造型一般讲求对称和平稳。而有些人喜欢在无对称中寻找美的意境,在夸张中寄托写实的内涵。张守智教授与汪寅仙高级工艺师合作的曲壶,把几何形体造型表达的至善至美。此壶呈提梁款式,吸取蜗牛壳旋曲趋势,线条清丽而有不失流畅和端庄,使紫砂壶在形体的变幻中脱俗得趣,注入艺术魅力。

宜兴紫砂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逐步成为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一代紫砂艺人必须要新观念,超越自我,去开拓和展示紫砂的丰富内涵,使这颗华夏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紫砂文化:紫砂与茶的文化艺术融合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紫砂壶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收藏品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文化:谈谈茶与紫砂的情缘


一般来说,紫砂壶是不挑茶叶的,任何一种茶叶都可以用紫砂壶来泡制,但是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相配更佳。

紫砂壶大家都一般认为宜兴的会更好。那么就拿宜兴紫砂壶来说,宜兴紫砂壶的颜色一般有紫褐、朱红、泥黄三种。一般紫砂壶是用于冲泡普洱茶和乌龙茶用。其原因是普洱茶和乌龙茶对冲泡的水温要求较高一般在95—100℃,而且要持久高温方能产生其茶叶特点。而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能力,可以使乌龙茶、普洱茶的香味不易散失,所以,一般在冲泡这两种茶的时候都要采用紫砂壶。

乌龙茶在选用紫砂壶时一般要选择肚扁,较小的紫褐色紫砂壶。而在冲泡普洱茶时一般是要使用肚大、容量较大的朱红色紫砂壶。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喜好来选择。在紫砂壶开壶时,一般如果是好的紫砂壶要先用细毛小刷将外壁和内壁刷洗干净,然后用茶水(如果要用于冲泡普洱茶就用普洱茶浸泡,如果用于冲泡乌龙茶可以用绿茶浸泡,不用选择太好的茶叶)浸泡三到五次直至没有了泥沙味为止,最好能一天换一次水,一两天换一次茶叶。还有一点是需要提醒的,冲泡普洱茶的紫砂壶和冲泡乌龙茶的紫砂壶最好不要混用。

再拿紫砂之中的朱泥来说,一般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是乌龙茶伴侣。朱泥小壶宜冲泡条索状的安溪铁观音,表现茶香特质,平顺释放出铁观音的茶韵花香。现在烟台很多市民在家中,兴致盎然之时会选择“功夫茶”,如果是专门品茶,那么容器容量建议在100-200毫升的小壶品饮,其殷红象征吉祥。

段泥(本山绿泥)更适合冲泡绿茶类、铁观音、台湾包种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胎轻质疏,好沏绿茶。高身筒(如井栏)是泡茶的不错选择。

紫泥、段泥、降坡泥中、大品壶适合冲泡黑茶类,身筒高一些更好。紫泥、段泥、降坡泥泥质较为疏松,利于吸附黑茶类不好的味道,其交换作用也可以使茶汤的味道更好,身筒高更有闷泡的作用。但熟普由于汤色过浓,容易造成段泥吐黑,应该在试养后再持续泡养。

紫砂壶文化与茶具制作


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中国的茶文化是离不开茶具的,而茶具当中紫砂又占据了重要一部门,紫砂之所以这样出名,原因有良多,除了样式精美外,优质的紫砂壶能长久保持茶的香气,使得口感长久不变。茶具它为什么受到怎么多人的喜爱呢?

紫砂茶具成型的主要方式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结果加柄、嘴、盖等。从明代至清康熙年间,多用捏作的方式,清雍正、干隆时期泛起了量大的模制产品。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捏作。李景康、张虹说得好:“就印模与捏造而论,印模之法易精,在产业为提高;捏造之法难精,在技能为绝诣。故印模之法便于仿行,捏造之法则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壶俱以捏造见长,坐是故耳。”

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碓、镖、钗,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种外形。

制好的坯要经由细致的修改,有些器物再加装饰。装饰方式有: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镁等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字画。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装饰的,大件采用泼釉法,小件采用浸釉法。一般单色釉上一次,彩绘器上两次。

器坯阴干后装匣钵进窑烧制。传统方式烧制紫砂器的窑是“龙窑”,即头低尾高的斜式窑。龙窑一般长达四十米,每隔一米为一节,烧炉在头部,燃料为木柴和柴草。窑背两侧各有五十个烧火眼,从烧火眼投入燃料。窑身两旁,每隔四到五米辟这个进出口,从这里装坯、取器。每窑需以1100℃到1200℃的窑温烧40-42小时;烧成后,停15-24小时,再开窑取器。用龙窑烧制,窑工很辛劳。如今紫砂厂已改用烧重油的新式窑炉,既节省人力,又进步了烧造质量。紫砂茶具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上蜡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绘的紫砂器,需经由两次装烧。

还有在烧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别装饰的。故宫博物馆藏时大彬方壶,壶面髹漆并开展雕刻,集紫砂工艺和雕漆工艺于一身。清代道光年间,泛起了包锡的工艺,但由于技朮繁杂,未能持续。还有拋光包铜的工艺,包铜多见于壶嘴头、口盖的边沿等部位。金银丝镶嵌是新的装饰工艺,吸取木器、漆器的雕饰手法,先在泥坯上将纹饰图案刻成凹槽,烧成后将金银丝嵌入槽内,敲实、磨平。

紫砂艺术与茶文化的融合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紫砂壶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收藏品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陶瓷文化:紫砂壶与文人的激情碰撞


对于紫砂壶一词,我们老是把它跟茶联系起来,它是装茶,喝水的。记得小时候看到一个壶上题有一句诗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客人走了,茶渍与茶香还会在紫砂壶上留个舌头本,实际上这种悠远,不是一时与茶结合,而是即便和茶分离了,它还在此。茶香,书味,萦绕在心中。历代艺术品正是由于文人骚客们的介入而带有浓郁诗性的韵律味使之历久新弥、熠熠生辉。

文人紫砂陶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不少文人都出身望族,在有闲暇时间之余会亲手参与设计制作器物,尽管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但通过存世的器物,我们依然体会到古代文人对生活品味的艺术趣味的良苦用心,其中文人壶就是其典型代表。最早有文人参与的事例是苏东坡,他设计的东坡提梁已经传颂至今,而后其像徐友泉、时大彬等人也极有可能对文人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目前没有资料不足无法确定。后来陈曼生与杨彭年的出现又将文人紫砂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陈曼生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曼生壶是他在溧阳任地方官时倾心于紫砂,他构思出样,请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客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壶铭,世称曼生壶。陈曼生的壶铭切壶、切茶、切情,至今仍是紫砂界的标杆,目前仍未有人超越。

杨彭年,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文人壶的构成有着自身的形成法则,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冠以文人这个字眼,不仅仅是由于文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表达其淡泊明利,超然物外的文化特性,表达穿越世俗制约,以达闲雅之心境。自文人壶问世以来,深得众人之喜爱,人们不光把玩欣赏,还投入其中,原来妙在其中。文人紫砂壶带来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更是一种情感与文化的体现,以情融壶,更能引起文人的共鸣。

紫砂文化:紫砂壶茶器的始创与兴盛


紫砂壶茶器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文化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壶茶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壶茶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壶茶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壶茶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紫砂文化:紫砂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特征


公元十二世纪初,正值我国宋代的北宋(960-1279)时期,陶瓷生产十分发达,五大名窑已趋成型。地处吴地文化中心的宜兴,以产高温釉陶驰名南北。在太湖西岸伴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使陶瓷生产产生了独特的人文特征,丰富的陶土矿源和优越的地域环境是产生这种特征的基础。从陶土矿源中发现的紫砂陶土并由紫砂陶土制作的紫砂陶器引领了这种特征的文化传统的形成。至公元十六世纪的初叶,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和对舶来文化的吸收,由紫砂陶土手工制成的紫砂壶更推动了宜兴紫砂陶器产品的生产,对宜兴陶瓷文化传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宝库,地域陶瓷文化传统是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素来重现人的精神成长,在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和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过程中,社会以其鲜明的道德环境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孕育了极大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地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我国历史悠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历代灿烂的文明。中国的人文概念来自《易经》,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在从事生产以求生存的同时,产生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人文”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温情,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大自然没有什么想法,所有的造化,包括人和鸟类和花木都是一样的,而人是有感情的,所有的造化都是值得和需要关爱的。人的温情是可以很深厚和很宽广的。以古代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理念强调人们的身心相与,注重精神的成长;注重身心的和谐推展到人际、社会和世界;注重物我相与、人与自己的和谐;即以人为本的观念。陶瓷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重要载体之一,文明历史的早期特征往往以农耕作业的进步与制陶产业的兴盛为主轴,宜兴紫砂陶器的产生和进步演绎了这种文明的鲜活内容。宜兴有从新石器时期中期以来的达7000年陶器生产史,从陶土甲泥矿源中发现紫砂陶土的特殊的性能和特征,是陶器文明的新的进步,紫砂陶土可塑性强,制成器皿后有极好的透气性,高温烧成后无异味,工艺上不需要着釉,坯体又可用其他工艺手段装饰,给人们在生活中实用和寄托人文遐想创造了条件。在不同的历史的时期,人们逐渐把它作为一种休闲和寄托感思的载体。成熟的文明特征促使了人文现象的产生。人们在制作中首次用竹刻和印章的手工技法注明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同时有大批的文人参与,在紫砂壶坯体上镌刻寄托思想的诗文和绘画,再通过造型的变化和泥色的选用迎合了不同人群的欣赏口味,对社会的期盼和精神世界的直观追求,使紫砂产生了浓烈的人文特征。紫砂壶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使这种强烈的人文特征延续至今。紫砂陶器尤其是紫砂壶发展到今天,特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现代的价值取向给予紫砂陶艺的人文关怀并推进了当代人文特征的构筑。在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拓殖新的人文视野成为现代紫砂陶艺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关怀,可用为我们发展当代紫砂艺术的资源。很多的陶艺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浓烈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味”,并力文化对话,显然是不够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对紫砂陶艺重视和发展现代的人文特征。现代的紫砂陶艺,除了保持特有的手工成型工艺外,其造型的设计、整体的装饰均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大量的姐妹工艺美术手段被大量的借鉴和使用,传统的玉器、青铜器、竹器、漆器、木雕、瓷器、珐瑯器、石器等众多的造型和纹饰被紫砂壶尽情地为自己的生命之树增绿添叶,这也是民族文化之精华的相互吸取。同时舶来文化的健康有益的养份亦被吸收和利用,当代具有超现实主义抽象之变化的造型也不断涌现,与传统文化相映成趣,均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之审美情趣。著名紫砂艺人吴鸣的诸多作品是这方探索的可喜收获。还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了大量的选择和利用,使它的身影和当代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制作理念,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然不变的是对文化的追求、对具有人文特征的崇拜。如上所述,你会在脑海中浮现的顾景舟的《提璧壶》,高海庚的《集玉壶》、施小马的《红与黑》、吕尧臣的《玉玺壶》、李昌鸣的《竹简壶》、葛军的《将军壶》等相当数量的富有在传统、借鉴、古今之间刻意创新的佳作。这是紫砂工艺在和历史和文化对话的结晶。在装饰工艺上你还会发现除了陶刻绘画、书法外,各种特色的浮雕、泥绘、釉彩工艺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器的外观装饰工艺手段。装饰的内容均具文化特征,古代的诗文、民族的格言、浪漫的休闲语都在反映作者所表达的自然风光、江河湖海、品行修养、豪情壮志、托物抒情、事业去向,以及喜庆、生活、处世、哲理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历代文人的著名诗言志的作品都能从紫砂器的装饰上寻觅到。这种典型的人文特征都在励志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都在激励人们奋发努力或修身养性;都在爱国、爱家、爱人的情怀里培育自己生存的价值观。具有强烈当代人文特征的紫砂工艺品,给人们带来的是美的感受、是理性的接纳、是畅愉的享受,自然地接受健康的人文关怀,而同时又向一切文明体的人文传统敞开。人的内心与生俱来的温情需要寄托,人需要在天地间顽强的显示温情而无所不在。这种让人们能接受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当代紫砂工艺的发展,在祖国的陶瓷艺术的大家庭里,独树一帜地为我们新的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创造作出了努力,溶入现代化的特性,吸取传统经典的人文智慧,继承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可以让紫砂的生命之树长绿,这既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这种文化本有的人文性的确认。只有将具人文特征事物充实到社会中,我们所为之奋斗的现代化才是由现代人实现出来的。输出真诚与关怀,造成社会的祥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紫砂工艺在当今时代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陶瓷文化:龙与紫砂装饰技艺的独特结合


从一些装饰手法出现在紫砂壶上起,便有众多的元素被运用到了壶上,从自然界看得到的动植物到一些抽像的事物,再到一些神话故事,都能与紫砂完美结合,在紫砂艺术中我们经常看到以龙为主题的作品,将这种吉祥与富贵的祝福传递给每一位爱壶之人!

龙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神物,在所有的动物神中,龙最受人宠爱,最具有生命力。数千年来,在我们中国,人们遇旱就向龙祈雨;为了保证建筑、桥梁的安全,期望它们免受水、火之灾,人们把龙装饰在房屋和桥梁上;遇到男女幸福结合的喜事,则称之为"龙凤吉祥"盼望孩子上进,又称之为"望子成龙";每逢节庆,还要舞龙灯、竞龙舟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就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方面的象征。

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征。而在陶瓷堆花装饰中龙纹一直支撑着相当重要位置,它占据了堆花装饰的"半壁江山"。一方面,它蕴藏着极其广泛和深沉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生动、神异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所以被堆花装饰广泛应用。

在早期的陶瓷堆花龙缸上把龙纹装饰成"蛇身"、"鹰爪"、"龙鳞"、"兽头"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再配合一些简单的水波云纹,使产品古朴庄重,装饰画面生动活泼。早期的龙纹装饰,虽气势庞大,但堆花制作手法只是运用了简单的"撕"、"搨"手法。

一直到文革以后在一代堆花艺人的装饰创新中,有了"堆花系列金钟"、"蟠龙系列陶台"产品。而且在堆花装饰手法上龙的各个部位上有了不同程度变化。龙的前左腿堆成"擒",龙的右前腿堆成"拿",龙的左后腿堆成"踢",龙的右后腿堆成"托",给人们视觉上富有生动、活泼、凶猛的装饰效果,并且在制作上运用了"撕""搨""捏""搓""堆"等。而且开始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竹子做的辅助工具。施釉绍成后画面中的龙,生动、活泼、气度宽广,更富有精神,粗壮有力。

近十年来,堆花技艺人员已经不满足以前的龙纹装饰,已从各种铜器、瓷器、木雕装饰等工艺中吸取营养,已有"正龙"、"团龙"、"开龙"、"降龙"、"飞龙"、"云龙"等,有了更多的题材,产品推陈出新,产品更富艺术性。而且从审美的角度及个人情趣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过去的单纯、古朴发展到龙在风云的流动、腾跃,使龙神情不凡,威武生动。运用到各种陶瓷器皿中,已从日用品发展到工艺品,从工艺品发展到艺术品,而且从工艺制作上更加细腻,全面地运用了"揿""捏""搓""堆""描""塑""划"等各种手法;在工具使用上,更丰富、更多样等。从民间的剪纸、建筑装饰中吸取营养,使新产品层出不穷,其精美卓越的艺术水准在屡次的全国、省部级陶瓷艺术展评常常摘金。现代的工艺人员以强烈的情感赋于以龙新的精神、尽情抒发创造者的心怀。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紫砂艺人将龙的精神融合到紫砂造型中,其堆花技艺的水平也逐步上升,所表现出的龙的精神更加饱满,将这一题材的精萃发挥到了极致,希望紫砂艺术也能像龙一样腾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