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古代瓷器:[图片]景德镇民窑明代青花碗欣赏

古代瓷器:[图片]景德镇民窑明代青花碗欣赏

景德镇古代瓷器 古代瓷器青花碗 景德镇瓷器古代落款

2021-07-05

景德镇古代瓷器。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人们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展览及出版的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髙6.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A.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画,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高6.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A.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B.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心

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5.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A.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中心有一小乳突,圈足较矮,内部旋削干净,外壁向内斜削,足端平切。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粗细不一,并有断线。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花朵有的呈旋涡状,有的呈贝螺状,画法随意不拘一格,枝叶状如飞鸟。釉面呈卵青色,青花呈蓝灰色。胎体较重。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有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状如火焰。釉面肥润呈深卵青色,青花呈蓝中略泛灰色。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7.4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9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面平坦施釉,圈足外壁向内斜收,足端无釉平切,修足干净。内口沿饰两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字体规范。外壁饰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已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花形较前清晰传神。釉质肥润,呈卵青色,有细长开片。青花色泽浓郁,深处有黑褐色铁锈斑痕。洪武时的缠枝莲纹以写意为主,较少有对于花瓣细节的描绘,运笔舒展随意,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永乐、宣德缠枝莲花朵的画法与洪武明显有别,花朵尖圆状如火焰,抑或状如漩涡。一般来说,饰有缠枝莲纹碗的碗心多书写有福字,洪武时多草书,永乐时字体较多,至宣德时一般为隶书。

鱼蝶纹类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高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圈足内无釉,圈足里墙较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挖足浅而粗糙,碗内底有一涩圈。碗内口沿与底各有一道弦纹,外壁近口沿处绘有4条神态各异的青花鱼纹,近底足处饰有3道弦纹。釉面白中带青灰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青色呈深靛青。胎体尤其底部较厚重。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部刷有一层护胎釉并有釉斑,圈足粘沙,底有小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条鱼,外壁口沿及底部饰弦纹,腹部绘4条鱼纹,并有暗刻水波纹。釉面呈卵青色,并有开片及许多缩釉点。青花呈靛青色。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口稍敛,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足壁较厚,乳突明显。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蝴蝶,外口沿处饰旋纹与连弧纹,弧线内点饰短线条,腹部绘4只蝴蝶,近底足处饰3道弦纹,构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5.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旋切,足端平切,底心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篆福字,口沿饰酱釉,外壁饰青釉,内壁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A.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B.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心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向内斜收较大,挖足已过肩,釉底平坦。内口沿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碗外壁施青釉,碗内与底部施白釉。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明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赏析


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划,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

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明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赏析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人们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展览及出版的图书资料来看,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瓶、罐、炉等琢器,而对数量庞大的碗、盘、杯等日用类瓷器关注不多。但从景德镇明代早中期民窑制瓷业的两处主要遗址——湖田窑和瑶里窑的发掘调查结果来看,其主要产品是青花和素白瓷碗、盘、杯等日用器,其中尤以各式碗最为常见。

明代早期民窑缺少断代的标准器,并且也不像官窑器那样有严格的规范,作坊、窑厂众多,即使同一窑室内不同窑位之间,产品的外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明代各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为例,作些整理和研究,对其作初步的断代。

明早期青花碗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烧造比较粗糙,精细者不多,胎质较粗较厚,尤其是洪武时期的碗,一般碗底厚重。明早期青花碗多为砂底,常见有乳突或放射状的跳刀痕,挖足浅而粗糙;圈足最常见的造型是内墙陡直,外墙向内斜收,也有两面斜削的;足端或平切,或外足端斜切一刀,或两面斜削呈“鲫鱼背”状,总的来说修足从粗糙向精细发展,足墙由厚向薄发展。宣德时开始出现釉底。碗的造型最常见的为撇口深腹圈足碗,洪武时的碗心内常见叠烧留下的涩圈。

常见纹饰为缠枝莲纹、云气纹、结带绣球纹。一般来说,这些纹饰绘在碗外壁,碗内口沿处绘一道弦纹,碗内壁光素无纹,碗心青花双圈内常书写“福”字或“寿”字,或一梵文。此外还见有鱼纹、蝴蝶纹等。纹饰采用一笔点画的技法,线条流畅、洒脱,粗细变化明显。

釉面多呈灰青色或灰黄色,有细小开片,也见有釉色腴润的卵青色。青花呈色既有灰蓝色甚至灰黑色,也见有较为明亮的蓝色。另外,还有一种外施青釉、内饰青花的产品。

这些分析只是从江西省博物馆的藏品出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局限性和片面性。一般来说,无款识无纪年无地层关系的民窑产品的断代很难具体到某一代,就明代民窑青花产品来说,一般只断为明早期、“空白期”、中期、晚期,这样的准确性高,但未免过于笼统。在此,笔者尝试对深藏在江西省博物馆库房内的一批明初青花瓷的具体时代作推断。

云气纹类

明洪武青花云气纹碗(图1) 高4.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图2) 髙6.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图随意草率,永乐宣德时期的云气纹构图较前丰满,绘画认真,但画法均为一笔点画。

结带绣球纹类

明洪武—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图3) 高7厘米,口径14.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图4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图4) 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划,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图5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图5) 高6.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图6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图6) 高6.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

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图7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7) 高5.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图8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图8) 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图9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9) 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中心有一小乳突,圈足较矮,内部旋削干净,外壁向内斜削,足端平切。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粗细不一,并有断线。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花朵有的呈旋涡状,有的呈贝螺状,画法随意不拘一格,枝叶状如飞鸟。釉面呈卵青色,青花呈蓝灰色。胎体较重。

图10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10) 高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有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状如火焰。釉面肥润呈深卵青色,青花呈蓝中略泛灰色。

图11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图11) 高7.4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9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面平坦施釉,圈足外壁向内斜收,足端无釉平切,修足干净。内口沿饰两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字体规范。外壁饰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已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花形较前清晰传神。釉质肥润,呈卵青色,有细长开片。青花色泽浓郁,深处有黑褐色铁锈斑痕。

洪武时的缠枝莲纹以写意为主,较少有对于花瓣细节的描绘,运笔舒展随意,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永乐、宣德缠枝莲花朵的画法与洪武明显有别,花朵尖圆状如火焰,抑或状如漩涡。一般来说,饰有缠枝莲纹碗的碗心多书写有“福”字,洪武时多草书,永乐时字体较多,至宣德时一般为隶书。

鱼蝶纹类

图12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图12) 高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圈足内无釉,圈足里墙较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挖足浅而粗糙,碗内底有一涩圈。碗内口沿与底各有一道弦纹,外壁近口沿处绘有4条神态各异的青花鱼纹,近底足处饰有3道弦纹。釉面白中带青灰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青色呈深靛青。胎体尤其底部较厚重。

图13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图13) 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部刷有一层护胎釉并有釉斑,圈足粘沙,底有小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条鱼,外壁口沿及底部饰弦纹,腹部绘4条鱼纹,并有暗刻水波纹。釉面呈卵青色,并有开片及许多缩釉点。青花呈靛青色。

图14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图14) 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口稍敛,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足壁较厚,乳突明显。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蝴蝶,外口 沿处饰旋纹与连弧纹,弧线内点饰短线条,腹部绘4只蝴蝶,近底足处饰3道弦纹,构图疏简,蝴蝶画得潇洒古朴。釉面白中泛青灰色,布满细小开片。青花灰蓝。

鱼纹与蝴蝶纹也为明早期纹样之一,但远不如上述三种纹饰常见。

外青釉内青花类

图15 明永乐—宣德外青釉内青花福字碗

明永乐—宣德外青釉内青花福字碗(图15) 高6.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5.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旋切,足端平切,底心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篆“福”字,口沿饰酱釉,外壁饰青釉,内壁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图16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

图16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心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图16) 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向内斜收较大,挖足已过肩,釉底平坦。内口沿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碗外壁施青釉,碗内与底部施白釉。

古代瓷器:[图片]宋代官窑瓷器欣赏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的。以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从美学角度,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倾赖。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冰镐敲击的严冰穿过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温润而细腻。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八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弦纹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纸槌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灰青钵

南宋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

南宋修内司官窑天青窑变弦纹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投壶

古代瓷器:英国巴特勒家族藏明代景德镇瓷器欣赏


青花八仙寿星清华信士潘达仁同室胡氏,喜奉香炉一面于福地高湖山白云庵中佛前供奉皇天启乙丑岁仲春之吉,僧性幻谨题。

带有干支纪年和天启年款的瓷器很少见。另外两个方面看,次香炉也很有趣。首先,在这样一个佛教寺庙供器上,出现道教题材的寿星和八仙是出人意料的;其二,题字书写者为僧人。用毛笔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一定弧度的器物上题字,需要很高的技巧。对于为明代晚期瓷器题字的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青花花篮洗明天启1621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巴特勒家族藏

洗胎体厚重,浅腹,弧壁,平底,折沿。底部无釉,中心有一圆形凹陷,内施釉。书六字双圈天启年款。

洗内绘一花篮,内盛花卉和水果。包括牡丹,菊,石榴等。花篮提柄呈倒U型,柄上悬挂一块花布。洗口内沿绘有排列整齐折枝花纹。外口沿下方绘有带藤蔓的雏菊和紫箢花,外壁两侧双线下方各有两只鸟,一只栖于光秃秃的树枝上,一只飞向另外一根树枝。

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有六字天启年款的器物是否为宫廷所定烧。尽管那些外销日本的器物通常带有与此书法风格不同的四字天启年款,但象此件书写相对工整的天启年款的器物是很少见的。这种器形似乎也仅见于天启。

另外,日本出光美术馆,根津美术馆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亦收藏三件造型相似的器物。虽然此类器物不可能在当时外销到欧洲,但这件盔式洗与日本所藏的三件洗中至少有一例是在欧洲收购的。万历时期的瓷器,不论是面向国内市场,还是克拉克瓷都非常流行装饰花篮纹。因此总的来说,这件瓷器是为国内市场所生产的。

洗口沿上的花卉戊寅张重山置。

外口沿有暗花边饰一周,近足处刻旋纹二道。笔筒外绘二鸟,一只倒挂于枝头,一只正欲俯冲。地面上耸立一块太湖石,石缝间伸出繁茂的竹子和樱桃树枝。

青花龙纹炉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高20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18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

炉胎体厚重,鼓腹,口沿外撇。足沿与器底皆无釉。底部窑裂。口沿直径略大于器腹。

器身绘有两条五爪龙,二龙相对。中间一道开光,内书题记:大明崇祯己卯仲春一龙侧身有:信士陈余庆

其他文饰则有通常见的云龙和火珠纹。

这类即有干支又有崇祯年款的香炉十分少见,几乎未见同类器。

青花十八罗汉己卯秋月卢洪声监制。

青花高颈瓶崇祯十一年1638年高46公分,口径13公分,足径13公分巴特勒家族收藏

瓶形制厚重,口沿有釉,底无釉。瓷器分为上下两部分。

颈部绘有一立于太湖石前的女子,可能是嫦娥,其左右两侧各有二童子。右侧二童手持花枝。,左边一童欲接嫦娥手中的花枝,还有一童子向她奔来。画面中的V形记号表示草地。

坪呲沿下凸起的部分绘缠枝菊花。器腹饰五朵石榴团花,象征多子多孙。其下为倒置的蕉叶纹,有大小三种。相间排列。

器身题记为:戊寅秋月画于慎读斋左边落款为:北沼主人。

该瓶造型可能带有尝试性,迄今未见其他类似器物发表。在转变高峰期的器物上出现绘画者与画室之名,实属罕见。

青花象纹笔筒明崇祯年间1634-1643年高19.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8厘米巴特勒家族藏

笔筒胎体厚重,略有束腰。口沿,底部皆无釉。底中心钻有一孔,可能是由于该笔筒曾被当作花盆来使用。口沿下方有一周暗花卷草纹,上下均暗刻双线。近底足处亦有暗刻旋纹两道。

器身绘有一头大象,身后是两只水缸和一只大鱼缸。大象左右各有几名侍从正准备为其洗澡。画面中草地多用V号表示。

笔筒的绘画具有典型的转变高峰期风格:以一簇簇V型符号表示草地,多层次的山石,也有常见芭蕉和松树。具备这些特征并带有纪年的器物,制作于1634-1643年间。

笔筒器身所绘为大象洗浴的仪式称为扫象,流行于明代晚期,象征净化心灵之意。

苏武李陵故事中间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颈部做喇叭状。器底无釉,口沿施釉。

器身装饰采用红,绿,黄,紫,黑等色。所绘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武王欲伐商,伯夷、叔齐两兄弟前来劝谏,但武王未采纳其建议。最终还是灭了商。伯夷,叔齐遂耻食周家粟,终饿死于首阳山。

器身以红彩书铭文如下,表达了兄弟两人对前朝的忠心:青高双义士,叩马谏君王。耻食周家粟,于心终不忘。

画中伯夷,叔齐两人左侧简略描绘了由松树,山石,云纹组成的背面。草地多以红彩V字型符号表示。器物中间部分绘有两组折枝花果,分别为佛手和桃。觚的胫部装饰有倒置的三角形蕉叶,以红彩描绘的大蕉叶和以绿彩表现的小蕉叶相间排列。

17世纪中期的瓷器经常出现反映对朝廷忠心的主题,这显然同当时满人入侵,明廷瓦解的艰难时期有密切联系。

五彩二仙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这首诗描述的是每隔一千年西王母在瑶池庆寿的场景。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鸿章在会见维多利亚女王时,将这两句诗献于女王表示敬意。女王很符合西王母的文学形象,李鸿章和老子同姓,当年老子曾经函谷关退隐西行。

不过历史上没有资料说明维多利亚女王是否欣赏这种文学比喻。

古代瓷器:[图片]日本江户时期瓷器欣赏


日本江户时期瓷器欣赏

江户时期,日本开始出口瓷器至欧洲,并于十七世纪末达到顶峰。十八世纪初,日本仍大量出口瓷器,直到被景德镇取代。这一时期日本陶瓷艺术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七世纪,日本瓷器受唐三彩的影响。九世纪进入平安时代后,大唐传去的白瓷和越州窑的青瓷也滋养着日本瓷器的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其器形传统,色彩朴质,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尽管没有中国青花瓷的高雅大气,也没有清代珐琅的细腻柔滑,却也小有别具一格,匠心独具!

古代瓷器:景德镇窑元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形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

景德镇窑元青花凤首扁壶元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元代窖藏出土

扁壶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首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凤首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构思别具匠心。

20世纪70年代初,为配合北京的城市改造,元大都遗址的探寻、勘察工作也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十几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址,在考古工作者的精心清理下,逐渐显露出真容。随着发掘深入,更为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在六铺炕地区元代居民遗址的清理中,一个神秘的地窖被发现,而这个窖藏中,一次就出土了10余件元代青花瓷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造型奇特的青花扁壶。因为它的壶嘴是一只凤头的造型,因此,人们就给它取名为青花凤首扁壶。

古代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欣赏〈二〉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单把壶

明代宣德青花螭龙纹大盖罐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仙山纹双耳三足大香炉

明代永乐青花海浪刻白龙纹大扁壶

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大扁壶

明代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明代永乐青花开光龙纹执壶

明代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盖罐

明代永乐青花松树小景纹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六出开光莲花纹花口折沿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并蒂莲花纹折沿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湖石鸡冠花纹大盘

明代永乐青花牡丹纹折沿大盘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花纹碗

明代宣德青花海兽纹大盘

明代宣德青花戏珠龙纹鼓腹钵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方流直颈壶

明代宣德青花六开光缠枝花卉纹烛台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赏析

古代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欣赏〈一〉


明代永乐青花瓜纹折沿盘

明代永乐青花荔枝纹窝盘

明代永乐青花海水龙纹爵、歇爵山盘

明代永乐青花菊纹执壶

明代永乐青花折枝秋葵纹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花纹玉壶春瓶

明代宣德青花龙纹僧帽壶

明代宣德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作为瓷都,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引人关注。历时一年多的考古发掘成果斐然:出土遗迹有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一处,明初官窑窑炉遗迹四座,埋藏明永乐后期与宣德早期官窑落选贡品遗存两处,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官窑瓷器标本。

这批稀世遗珍,是窑址出土物,因年代可靠,学术价值高,享有最权威的断代标尺,为我们广大古代陶瓷集藏爱好者及鉴赏投资人士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物证资料。

12345下一页

古代瓷器:明代云南建水窑青花冥器遗珍


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8.2厘米,底径4.5厘米。器形呈矮胖状,鼓腹溜肩,短颈方唇,敛胫,小平底微内凹,形同西瓜,因而俗称西瓜罐。盖饼形,乳钉钮。盖面绘青花云纹,钮顶部涂青料,肩部绘柳叶纹,足胫上部绘仰莲瓣纹。青花呈色蓝黑,釉色灰青,釉不及底,土沁严重。胎体灰白色,较粗松,淘洗不净,内夹砂及杂质。

8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2.3厘米。纹饰古朴简单,从肩部过腹直达胫部直向绘柳叶纹。

6厘米,盒直径12.8厘米。盒内壁施白釉,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盖面饰留白折枝花卉纹,盖沿和盒外壁饰留白云纹,云朵间分别用三道白色竖线相隔。器形规整,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和土沁现象。钴蓝釉地湛蓝幽静,白花晶莹通透,清新雅致,韵味十足。

5厘米,底径6.2厘米,圈足高2.3厘米。外壁口沿下、腹部下和圈足上分别各饰旋纹两道,腹部饰菊花缠枝纹,胫部饰仰莲瓣纹。内壁口沿饰弦纹夹点纹的带饰一周,腹壁下部和底边各饰弦纹一周,碗心饰一7字。釉色白中透黄,有碎开片。青花灰黑色,浓艳处有结晶斑。圈足内施铁红色护胎釉。

青花盘有菱口和圆口两类,形制多为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如钴蓝印贴花葵口碟(5厘米,通体施透明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口沿刻划一道双线葵纹,盘底为钴蓝地刻划留白花卉纹,5厘米,腹径5.2厘米,底径3厘米。唇口有流,执柄贴于颈部和下腹部,成曲柄状,肩鼓腹,平底微内凹,有明显的旋切。颈部饰弦纹3道,曲柄上饰5道粗纹,肩部与腹部绘粗简的云纹,胫部饰青花弦纹一道。内壁不施釉,外壁施半釉仅及腹部,有流釉现象。器型小巧,纹饰粗放,釉面布满土沁,为出土冥器。

4厘米,底径4厘米。直口,短流,肩部有三个S型的系,平底,鼓腹,造型浑圆古朴,胎体敦实厚重。器身施青釉,流口、三系上用青花点染,肩部饰花卉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胫部饰变形仰莲瓣纹。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深沉,局部釉下结斑,时代特征明显。

9厘米,造型古朴敦实,浑圆丰满,为明代景德镇常见器型。盘口外壁绘有回云纹,腹部绘简笔折枝牡丹,沿伸到足部上端,双耳上也绘有简笔花草,花姿饱满,绘画手法粗犷自然。从胎体呈色青灰色,釉为泛青黄色透明釉,青花色泽黑中泛灰蓝色和器物的装饰风格来看,又带有云南青花的特有风格。

图10青花笏耳三足炉

古代瓷器:大汶口文化陶器欣赏[图片]


大汶口文化陶器欣赏

彩绘背水壶

彩绘贯耳壶

彩绘壶

彩绘壶

彩绘贯耳壶

彩绘双系壶

彩绘壶

彩绘大涡纹壶

黑陶奢沿尊

白陶出戟尊

灰陶奢沿弦纹尊

白陶出戟尊

黑陶尊

红陶奢沿出戟尊

灰陶尊

出戟鼎

红陶雕塑

黑陶镂空单台高柄杯

黑陶镂空双台高柄杯

黑陶弦纹三足高柄杯

黑陶印纹高柄杯

红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盖杯

黑陶胆式把杯

灰陶彩绘杯黑陶尊式杯

褐陶黑陶缸式杯

灰陶V形杯灰陶直壁奢沿杯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2240年。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分布在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以大汶口墓群最具代表性。出土陶器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多数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晚期陶器,相当精美。典型器物有陶背壶、鬹、杯、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划、压点和附加堆纹等,其中以彩绘和镂孔最具特色。彩陶大多施以红色陶衣,颜色丰富,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见红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早期纹饰运线较粗,布局不甚严格、协调,晚期线条匀称,作风趋向工细。以几何形纹为主,花瓣纹、勾连回旋纹与庙底沟型的很近似。早期多红陶,中期灰陶增多,晚期仍以灰陶为主,同时出现白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