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磁州窑历代陶瓷纹饰的演变史

陶瓷文化:磁州窑历代陶瓷纹饰的演变史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7-06

陶瓷文化。

磁州窑纹饰(本文主要指用毛笔在瓷器上绘制的装饰纹饰)是广大磁州窑匠师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创造的。受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技法的启发,北宋初年,少数磁州窑匠师尝试着用毛笔在坯胎上点、划、涂、抹,然后挂釉入窑烧制,待瓷器出窑后,竟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个别匠师的无意而为竟变成了全体匠师的蓄意之作。历经宋、金、元、明、清直至现在,题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精美;表现形式由白地黑花到红绿彩再到白地黑花褐彩、青花、五彩,为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按照时间顺序和艺术特点,我们把磁州窑纹饰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宋早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产生时期。从藏品可以看出,该时期的磁州窑纹饰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和简单的花鸟图案构成。几何图案一般为组合点图案、线条图案;植物图案一般为麦穗、竹子;花鸟一般为折枝缠枝、花卉和喜鹊等飞禽。至此,磁州窑匠师开始像中国书画家用笔在宣纸上书画一样在瓷器上书画,使中国陶瓷由釉装饰向彩装饰转变,开创了中国陶瓷釉下彩的新纪元。装饰手法为白地黑花。金元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辉煌时期。可以看出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发展成熟。由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发展成为完备的花鸟禽兽、山水、人物画。花卉题材以牡丹、莲花、竹子居多;禽兽以龙、凤、虎、鱼、鹤、鸭、鸳鸯居多;人物以婴戏、杂技、故事居多。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以后,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谚语、俗语警句,通过书法装饰在器物上。文字装饰不仅有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还有双钩体、飞白书等,林林总总,蔚然壮观。至此,磁州窑纹饰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画艺术。装饰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红绿彩。明代至清中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低潮期。图5是明清时期磁州窑藏品。该阶段磁州窑装饰纹饰已趋向简约,题材内容虽然也有花鸟人物,但大多情节简单,以单个人物或禽兽为主。至此,磁州窑纹饰告别了金元时期恢宏繁缛的豪华装饰,步入了清新简朴的“小品画”装饰的低潮期。装饰手法除保留了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花、红绿彩外,这一阶段又发展了白地黑花褐彩。晚清至民国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复兴期。图6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磁州窑藏品。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走出明清时期的低谷。纹饰的内容,既有山水楼阁、历史故事,又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纹饰除反映传统的“潇湘山水”景色外,更多表现的是太行山那种雄浑壮观的景象;花卉中的牡丹、荷花、菊花图案是宋代以来,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历史戏剧人物以三国宋元时期的英雄故事比较多见�TaoCi52.coM

小编推荐

浅析陶瓷文化的演变


2化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佐证。

陶瓷作为种文化现象,其现的内容与其发展同期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时期。当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其实用性和观赏性均超过陶器,因而抑制了陶瓷工艺品的发展,对于陶瓷文化在这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定的影响。其主要反映在陶器在当时的功能为日用品,坚固耐用性不及青铜器,容易破碎。而青铜器则因经久耐用,再加上纹饰精美,且不易破碎,自然价值昂贵,为达官贵人所青睐。而陶器由于它易碎而价格低廉,为处于低层的劳动人民所使用。相反,由于青铜器在上层阶级中流传,成了达官贵人现财富及权力的象征,因而,青铜器成了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各镇诸侯纷争,诸子思想文化无不以政治为目的,仅有道教文化强调个人自我意识的思想也受到了儒教思想的抑制。当时,文学艺术作品有了定装饰上有些发展,也没有被上层士大夫们所接受。人们仅仅考虑的是陶器实用功能,而没有想到它的观赏性,因此就没有考虑它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创新,致使陶瓷文化的发展进程受到了约束。

随着东汉末期佛教文化的传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思想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主要思想流派。人们的人生观受到佛教的众生平等精神不灭生死轮回等思想的影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就多了些,在当时这思想必然影响到了陶瓷文化,佛教文化的渗人,丰富了陶瓷的现内容,先后出现了陶俑如来观音罗汉天王菩萨达摩等陶雕作品。各类陶瓷器的装饰纹样也丰富多彩,如莲花宝相花纟厘枝莲纹等,这些陶俑雕塑材和装饰纹样直延续至今,对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定的影响。由于佛教思想对陶瓷文化的渗人,使陶瓷逐步摆脱了其单的实用性功能,而转向陈设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发展。当时制作的唐彩工艺彩陶代然而,佛教文化的渗人改变了陶瓷艺人这是由于当时佛教思想是完整的流人,使艺人的想象停留在个固定的空间内,象此时地去摆脱它的束缚,真正自由地现人们对当时生活的体验。因此,这段时期陶瓷文化人创作的主观局限性而使陈设艺术陶瓷得到了发展。

到了明初,陶瓷开始摆脱其单的实用功能而创制纯观赏性陈设艺术陶瓷。尤其是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外来思想,对陶瓷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影响。明皇朝为夸耀其盛世繁荣,把陶瓷作为礼品馈赠使节和贵宾。此时赠外宾和皇室摆设的工艺品了。这样就促使了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不仅仅是供劳动人民的实用品,而得到了上层士大夫的青睐1从而促使了陶瓷创作思想的变革,为明清陶瓷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的创作思想的改变,对佛教思想对陶瓷文化发展的束缚有了定的认识,自然要摆脱它的束缚,充分地现自我。

些文人墨客也开始现出对佛教思想的厌倦,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深山野草为友,挥毫泼墨挥写山光水色。此时所现的陶瓷艺术作品和装饰画面,也不仅仅只是佛教思想的束缚,创作设计人员开始更自觉地发挥其想象空间,此时的陶瓷出现了山水花鸟装饰画面,为清初陶瓷文化的大繁荣做好了准备。

明代陶瓷文化,以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成就最高。它曾以其明净典雅的艺术特征,创造了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个高峰。到了清代,清皇室不但把陶瓷作为日用品,而且在宫廷内大量陈设陶瓷艺术品,尤其是前清发展起来的釉上古彩粉彩瓷,以其绘制精细,色彩丰富,富丽堂皇的文化特征,创造了陶瓷艺术发展的又个峰。艺术陶瓷大量地用于宫廷装饰陈列,促进了陶瓷文化的进步发展。

陶瓷作为种文化现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顺应了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审美理想的不断追求,即从单单纯,走向丰富多彩的审美过程。但陶瓷在其发展过程中,摆脱不了其适用性,否则它很难发展至今。

因为陶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的曰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适用性是陶瓷发展必然要求,忽视它将影响其发展。如早期的青铜器,作为种青铜文化,它曾经创造过辉煌,但铁器出现后就逐步取代了它,并阻碍了青铜器的发展,使青铜文化的发展只停留在那个历史时代。而陶瓷文化却截然不同,经历了个又个发展高峰后,至今已经具有个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了,它之所以不断地得以发展至今,其主要原因是陶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实用性和陈列性相融合,并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文化道德宗教思想,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并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简述中国陶瓷凤纹的演变史


“凤”又称“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四灵之一。通常人们把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古时为“皇”)。传说中还有一种“鸾”,因是雄性凤凰,所以有“鸾凤”之称。凤是古代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民间将其形容为“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凤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陶瓷上的凤纹装饰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到六朝时期,是凤纹的孕育和产生时期,唐代到清代是凤纹的发展时期。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简单的鸟纹形象。秦汉时期,建筑用陶瓦上多出现朱雀纹,凤的形象从那时开始趋于明确。瓷器上的凤纹装饰出现于唐代。这时的凤纹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和越来越美丽的形态变化。唐代凤的形象与高冠长尾的孔雀并成定式。宋代凤多与牡丹相配,形成凤衔牡丹、凤穿牡丹等纹样。唐宋时期,凤纹的装饰大多采取刻花、印花的技法,到元明清时期,彩瓷成为中国瓷器烧制的主流,凤纹的装饰由刻花、印花变为以笔绘为主,大量形美色艳的凤纹在这三代瓷器中出现。与龙纹类似,凤纹的形象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和意愿。商周时期,凤被看做一种神鸟。这时的凤纹几乎都呈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风气凝重和当时的审美情趣。秦汉时期,除描绘凤凰形象以外,还有朱雀、鸾鸟、赤鸟、长离、鹏等各种神鸟,形象大同小异,都是凤鸟的变体和异化,是凤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凤纹的形式特征在汉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由于当时佛教盛行,凤鸟形象被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装饰题材扩大了,花卉缠枝纹样被广泛应用,凤多采用在清新的花卉图案之中展翅飞翔的形象。唐朝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常见成双成对的“鸾凤”,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与盛唐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宋元两代,凤纹大量出现在瓷器上,如宋代江西吉州窑凤菊纹瓷枕、元代青花的各种凤纹罐和凤首壶等。到了明代,凤纹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无论在圆形、方形还是其他形状的器物上,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清代饰以凤纹的瓷器较明代增多,而且画法风格各不相同,按纹饰的组成分成双凤、团凤、夔凤、凤凰牡丹纹、龙凤纹等,此时凤纹基本上贯穿整个时代的瓷器生产,并多出现在官窑制品上。其代表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皇权的象征。

陶瓷文化:元朝的磁州窑文化


元朝的磁州窑依然烧造,与宋朝比较起来,就是体积庞大,这跟元人的大吃大喝精神有关。蒙古人不光尚白,还尚蓝,所以孔雀绿釉也非常流行。孔雀绿也叫孔雀蓝。河北彭城出土过一件元代磁州窑四系壶,壶上写着一首元曲:“晨鸡初报,昏鸦争噪,哪一个不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这说明了每个人在生活当中看不破红尘,天天都在这里闹,都争名夺利。这件陶瓷壶上的元曲写得非常生活化。

山东蒙城还出土过一件元代米黄釉罐,这个罐上这样写道:“猛听得情人呼唤,小妹妹不得方便。你敲得窗棂儿连声响,险些儿不着爹娘瞧见。唬得我站立在门前,亲亲不知在哪边?听了一声心肝肉儿,唬得奴浑身汗。告哥哥你且回家也,小妹妹不得回转。听言,好夫妻不得团圆。”这是一个小说,表明当时有追求爱情,向往婚姻自主的意愿。

通过瓷器中的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种很有意思的规律。唐代的长沙窑上写过唐诗,宋代的瓷器上写过宋词,元代的瓷器上写过元曲,到明清以后就是小说。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非常清楚。它是由非常含蓄、高雅到非常通俗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变的。

元朝人的性格就是粗犷直率,所以元代的中国瓷器也具有这个风格。粗犷,造型大,重布局,不重细节,这是元代瓷器的特点。

陶瓷文化鉴赏-历代的瓷窑


定窑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

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磁州窑

在磁州境内(今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故名。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

邢窑

在邢州境内(今河北临城祁村),故名。建于唐代,盛产白瓷,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陆羽《茶经》有“邢瓷类银类雪”记载,因质白如雪,被选为唐代宫廷烧制贡瓷。

《旧唐书·地理志》也有“邢州……天宝元年列名,土贡丝布磁器”记载。邢窑白瓷曾畅销各地和深受人们欢迎,李肇《唐国史补》载:“凡质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草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建国后,陕西西安地区唐墓出土有邢州白瓷;唐大明宫遗址也有不少胎釉洁白的邢窑白瓷出土。

龙泉务窑

在今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故名。建于辽代,所烧器皿、盘、瓶、壶和盂,碗盘所占比重最大;而以白瓷为主,青釉、黑釉次之。白瓷有粗细之分,有浮雕菊瓣纹碗,有葵瓣口盘、折腰盘,与邻近的河北、山西白瓷有类似风格。支烧方法与各地不同,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有四个支烧痕,此法仅见于山西浑源窑。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成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陶瓷文化:“遗珠草野”磁州窑


草野之间,代有遗才。磁州窑系虽不能与五大官窑齐名,在“江湖”中的地位却不可小觑。概因没有“官家身份”,民间窑瓷若想在瓷林中扬名立万,必须有过硬的釉色和造型。因磁州窑所有产品都直面市井大众,物美价廉的要求使磁州窑系在粗瓷黏土原料上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内功,众多品类风格清新,不受任何束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磁州窑系最擅长的“独门绝技”为釉下彩绘,又以釉下彩绘划花最为精绝,其纹饰潇洒自如,真切生动,浑然天成。磁州窑系卓然生存于民间,河北彭城、磁县两地为该窑系“宗主”,窑址遍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简洁明快的线条风骚一时,又因造型立足于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主要窑址千年窑火升腾而不灭,文史记载中“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誉。

作为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出现在明清两朝。

文献记载上的缺失是磁州窑“遗珠草野之间”的一个侧证,磁州窑的发展最早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这一点可以说明磁州窑虽为民窑,却也身世不凡。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渐成一方“缙绅”,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糅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单从装饰技法来讲,磁州窑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明清彭城磁州窑可以说历经辛苦,终成正果,朝廷在彭城设置了官窑,于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瓷都。

可惜好景不长,清末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磁州窑也走完了其历史进程。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要多得多。但要发现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脱釉的宋金磁州窑瓷器也不易。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磁州窑并非只生产白地划花窑品,还有众多的釉色及造型,不能忽视或混作它窑。笔者曾见过一只孔雀绿釉香炉,即为磁州窑产品,釉色神秘而又高贵。香炉在烧造的过程中经历了低温炉的烘烤,水汽蒸热,红色铜慢慢的变得耀眼,白色釉底衬在蓝色之下,似华贵的绸裙。火熄了,温度慢慢降下来,噼噼啪啪,釉层如冰片般轻微开裂,开片细碎。从出炉的那刻开始,她华丽上演自己的美。

这只造型优雅的香炉器型较小,高仅8.1cm,口径7.3cm,可捧在手心。釉面有不均匀的气泡,在灯光下闪如晨星,釉面光泽荧荧,有玻璃的莹透光洁,还有一丝厚重感包裹在里面。香炉腹部、开片纹接处有点点蓝斑,腹部、底部、内表层釉大片蓝色,同属冷色调的蓝绿交会,使人联想到孔雀王国河畔的少女,鲜艳妩媚,而又高雅纯洁。看着这个小小的香炉,思绪一瞬便到了千年前,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她从不属于谁,她有着自己的美丽,高傲,神秘,而又孤寂,一个唯美的流浪者,一颗遗落在草野之间的明珠。

中国历代陶瓷精美纹饰涵义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狮子纹常用。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清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一、人物纹

1、八仙

传说中的道教神仙。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2、和合二仙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3、福禄寿三星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4、四妃十六子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5、婴戏纹

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如童子持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6、麻姑献寿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二、动物纹

1、龙:帝王的象征。

2、凤:帝后的化身。

3、狮子:王权的物化。

4、蝙蝠: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间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

5、金鱼:金玉满堂。

6、蜜蜂和猴:马上封侯。

三、植物纹

1、莲花:圣洁的象征。

2、松竹梅:岁寒三友。

3、山茶:多子。

4、牡丹玉兰:玉堂富贵。

四、吉祥物图案纹

1、八吉祥:佛教中的八种吉祥象征物。

(1)、轮;(2)、螺;(3)、伞;(4)、幢;(5)、花;(6)、罐;(7)、鱼;(8)、肠。

2、暗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手中所持之物。

(1)、扇子-汉钟离;(2)、鱼鼓-张果老;(3)、横笛-韩湘子;(4)、葫芦-铁拐李;(5)、阴阳版-曹国舅;(6)、宝剑-吕洞宾;(7)、花篮-蓝采和;(8)笊篱或莲花-何仙姑。因借物喻人,故称暗八仙。

3、三峦与海水:寿山福海。

4、锦地绘花:锦上添花。

5、结(盘肠)、磬、鱼:吉庆有余。

6、宝相花: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庄严称呼。宝相花是一种象征性的花。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的特征,并进行了艺术处理,更符合人们对吉祥意念的审美需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