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古代瓷器:长沙窑:绚丽多彩的唐代文化

古代瓷器:长沙窑:绚丽多彩的唐代文化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陶瓷文化

2021-07-06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唐代文化不仅是中国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性文化。之所以如此,在于她的兼融并包的开阔胸襟。在我国陶瓷史上,继青瓷、白瓷之后,长沙窑成为彩瓷系列唯一的具有代表性的瓷窑。它的崛起,与安史之乱,以及北人南迁和南方经济文化的兴旺发达有着必然联系。其时间大致相当于8世纪后半期,即安史之乱之际。9世纪中期,长沙窑发展到鼎盛时期,至10世纪趋向衰落。长沙窑的艺术水平虽参差不齐,却是继敦煌石窑发现后,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发现。

长沙窑是1956年才发现的唐代古窑址,从窑址所出土的瓷器及残片可分析,长沙窑瓷器的胎,比较松软,呈黄灰色,内含杂质,工匠为求器面的平整,施釉之前,往往加一层化妆土,以求釉面光滑,所以胎釉烧结不甚紧密,会有剥釉及细开片的出现。还有,多层保护釉也是一大特色。

主要器型有壶、罐、水注、碗、盘、碟等日常器物较多。以平底或饼底为主,还有较多的动物、人物的玩具或哨子。釉色有青、黄两种,晚期出现白釉。

最具代表性长沙窑关键字有:短直颈、喇叭口、扁平双并系把手、八角棱短流、模印贴花、圆形块状褐斑、釉下彩绘(严格来说,花鸟等精细图案属釉下彩绘、连珠纹等都属釉上彩或釉中彩)、书法文字。

从中国扬州开始,沿着陶瓷之路的各地港湾遗址,都发现了长沙窑瓷片,而以位于湖南长沙铜官镇的窑址最重要,这一唐代主要烧制贸易瓷的窑口,始为世人所认识。中国釉下褐彩的出现,约在六朝的青瓷业已发现,后来湘阴窑首先采取块状褐彩、点状褐彩的装饰手法,随后长沙窑大量使用,并从一彩、二彩发展为三彩,开展出瓷器釉下三彩的新式技法,并成为唐代出口贸易瓷的大宗品类。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石渚,就是指长沙窑的所在地。诗中描写长沙窑在烧制陶瓷时,烟火冲天,十分壮观。

青釉褐绿彩山峦纹瓷壶

此件执壶,唇口,曲颈溜肩,腹部下重,前有管形流。所饰褐、绿联珠纹绘成的重叠山峦。

以圆图形相接,缀联组成多种图案的联珠纹,是南北朝时期通过中亚传入西域和我国中原地区的。

唐朝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社会经济繁荣,西亚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土,逐渐融入唐朝文化。长沙窑瓷中丰富的异域文化,促进儒家、佛教、伊斯兰教文化三者相融共处。这件执壶上的联珠纹,可以看成是西亚文化被中土文化吸收,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后,创造出新颖的图案。

白釉红绿彩瓷壶

有人说,长沙窑铜红的烧造成功,开创了彩瓷的新纪元。

此件白釉红绿彩瓷壶器形较高大,釉色乳白,红绿彩呈色鲜艳、纯正,写意画面抽象、飘逸,其图案既像飘动的彩带又像起伏的山峰,虽是寥寥几笔,却把人们带入无尽的遐想空间。

红绿彩的着色剂为氧化铜,铜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呈红色。在一件瓷壶要同时烧制出红绿两色、且都要呈色纯正,其火候和窑温把握难道是很大的,因此它十分珍贵难得。

白釉红绿彩瓷壶

长沙窑胎质疏松,下笔有如宣纸,漂亮的晕彩。

青釉绿彩塔纹瓷背壶

小口、扁腹。两侧各有两系。正面绘七级佛塔,两边树木高耸入云,反映出天下名山僧占尽的佛教盛况。

佛塔,亦称宝塔,还有称为浮屠。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酱釉双鱼瓷壶

仿金属制品。造型由两条鱼组合而成,两侧有直穿式纽,可知其为背壶。

这种酒壶当时称之为榼kē。

唐人的饮酒诗中多有用榼字的。壶与瓶是清楚的,白居易有首《招东邻》中也有榼小二升酒,新簟六尺床的诗句。从白诗中可以知道他饮酒时用的是瓷榼,而且小瓷榼能盛二升酒,折合成现行公制升,唐代二升的酒是1.2公升。实测一下,大约也就是长沙窑一般酒诗瓶的容积。

白居易的《家园三绝》: 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

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其中提到了有双鱼形象的榼,也像是描写长沙窑的器物,因为双鱼形象的盛酒具在长沙窑的壶、瓶中有两种,一种是双鱼瓶,在流的正下方有双鱼形的贴塑装饰;另一种是双鱼壶,两条翻跃挺立的鲤鱼,鱼体肥硕,鱼嘴被巧妙地塑成壶口,两边多半还有背带的穿纽,其实无论是双鱼瓶还是双鱼壶,都可称为双鱼榼。

白居易的另一首《东城晚归》中又提到其他形状的榼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吴童控马衔。这次不是双鱼而是龟形的能悬提的榼,也像长沙窑诸多壶、瓶中的一种。龟榼似乎就是穿背带的扁壶,可能由于形状如龟而得其名,易于提携,是长沙窑的壶、瓶中常能见到的一种。

青釉褐彩题字壶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所提的五常。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者,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故而真实可靠。

青釉褐彩题字壶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出处:《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青釉褐彩诗文壶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表达老少情爱或忘年之交。

青釉褐彩题字壶

反映唐代酒文化的酒壶。这件壶的诗文爽口、书道遒劲。壶为瓜棱形腹,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文一首: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诗为《全唐诗》卷八五二张氲《醉吟三首》之一。张氲为晋州人,学道不娶,武后及玄宗时屡召不赴。尝寓李峤家十余年,栖息洪崖古坛,自号洪崖子。

前两句是说因为无田耕种,所以现在连打酒的钱都没有了。古代农业社会,人们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会陷入贫穷的境况,想要买杯水酒解愁,要点散碎银子都感到缺乏。接下来再看后面两句,如今落得这般下场,不止是要躲避世人的鄙视,以至怕遭到自然界中纯洁美丽的花鸟的嘲笑,诗人就只好假装喝醉了酒,睡在池台边,欺人骗世。这首诗的真实目的是要讽刺社会,诗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社会造成,表现出对统治者的极度不满。

青釉褐彩题字壶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

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潺潺的小溪最终流入大河,深山的鸟儿都栖息在大树上。由于主人对前来投宿的客人招待得非常热情周到,以致小店的客人络绎不绝,宾客云集,主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最后一句写出了客人对名店的羡慕、选择以及名闻遐尔的名店效应,故曲路亦相过是指客人转弯绕道甚至是远道来投宿的一种景象。

青釉褐彩竹林七贤诗文瓷罐

此件罐饰诗书画于一体,在长沙窑瓷中仅见,也是至今见到的唐代瓷器中唯一的一件。

罐直颈,口唇外卷,腹部外鼓,平底。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系,饰褐绿点彩两周,腹部一面以褐彩绘两高士相对而坐。高士头戴高山冠,身着宽衣长袍。另一面书七言诗一首:须饮三杯万士休,眼前花囗四枝叶。不知酒是黄泉剑,吃入伤中别何愁。画与诗之间题有七贤第一组5字。底部施釉,长沙窑壶、罐类产品底部一般不施釉,这件施釉,可见当时就已对此器相当看重了。

七贤第一组显然是指画中人物而言,据此而推当有第二、三组等同类器物。

七贤,即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史载竹林七贤放荡不羁,常集于山阳竹林下,狂歌纵酒,肆意酣畅。其中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阮咸饮酒每次与宗人共饮时,总是以大盆盛酒。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娶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以他们的形象绘于酒罐,并题酒诗于上,作为酒器推销广告是再合适不过了。

罐的用途应有多种,储酒当是其中之一种,长沙窑这件储酒罐口沿外卷,当是便于封酒之用。启封后,酒未饮完,还可以严封保存,待以后再开封。

青釉褐彩飞凤瓜棱形瓷壶

独具特色的唐代白描画,壶上提飞凤的,此为仅见。龙凤均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动物,是吉祥的象征。凤又多寓意女性,唐朝女性几度预政,对凤尤为信奉。武则天当政后便将权力最重的中书、门下省改为凤阁鸾台。唐代为皇陵看风水时,見到金粟山崗有龙盘凤翥之势便认为是理想的墓地。

唐诗歌中描写飞凤的诗文也很多。壶上的图案画成飞凤正是一种时尚。

青釉褐彩卧狮瓷壶

唐代的素描图,一只雄狮子跃然壶上,双眼注视前方。

褐斑贴花人物舞蹈瓷壶

舞人没拍到,不好意思。只有一方形塔建筑。

模印贴花实际上是一种浅浮雕装饰,它在器物装饰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长沙窑窑址中出土了不少贴花的印模,模印贴花一般与青釉褐斑相配,除此之外,就是单色青釉,不见其它彩绘,这可能是为了更加突出主题装饰,贴花内容有舞蹈人物、植物花卉、家禽动物等。

三彩瓷杯、碟、碗

在乳白釉上,饰绿、褐、黄彩,浑然天成,似大理石纹。

唐长沙窑双鸟纹枕

此件瓷枕面以黄绿两彩彩绘双鸟及羽状的叶纹,线条十分纤细,但笔触流畅自然,充满着盎然的生命力,彩绘工匠的绘画功力极为不凡,堪称唐代民间艺术的代表作。

枕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能使人们在就寝时头部舒适、从而使大脑得到更好的休息。南方夏季天气炎热,高温持续时间长,寝具以凉爽为宜。于是瓷枕就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瓷枕在我国有比较长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最最迟不会晚于南北朝,唐代已有许多瓷窑生产,长沙窑就是其中之一。

绿釉带柄瓷勺

舀水用具。钵形加流及柄,柄中空可装木棒把手,长沙窑中勺仅此件。

黄釉龙柄瓷壶

龙形鋬手,上半部先施褐釉,再整体上一层浅黄透明青釉。少见。

褐釉兽座箕形瓷砚

砚如箕形,兽首蹄足。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瓷砚的出现,由三足而多足。唐代常见箕形砚样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持。宋代以长方形抄手砚为特色,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

隋唐时期,制砚的工艺有相应的发展。砚的造型由圆形单纯的三足式,出现了圈足、多足、辟雍砚等。最享美名的突出形制是两足箕形砚。初唐,箕形砚四边微弓,较为圆浑敦美。晚唐,渐趋秀挺,四边微凹。箕形砚有圆首、方圆首、花瓣首等形式,又有石质或陶、瓷之分。

青釉褐绿彩羊形烛台

造形奇特,镂空,有脱釉。

擂钵

未施釉,在坯胎尚未干透之际,用锥或其它税器划一朵五瓣花纹,内划细网格纹,花蕊为旋涡纹。

擂钵为制作擂茶的器具。内侧有很多由钵底向钵口呈发射状的纹路,以擂棍捣磨芝麻、豆子、茶叶等,制作清香爽甜的擂茶。在湖南益阳、常德可见。

唐代印花模具

模印贴花,是先用泥片在印模上印出花纹,然后趁半湿未干之际粘贴在壶罐等器物的外壁,并在粘贴处加饰酱褐色块状釉装饰。

长沙窑褐色彩斑贴花器物纹饰特点如下:纹样由模印制成,贴饰于器表,纹样突出器表这一点是模仿金花银器纹饰的立体效果。在贴花纹饰上再罩以褐色斑块,且斑块的大小一般皆与贴花纹样一致,这是模仿唐代银器的局部鎏金。

长沙窑模印贴花还受到北方唐三彩的影响。贴花装饰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瓷器上就已流行。入唐以后,瓷器与三彩器上尤为多见,长沙窑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即在执壶、罐等器的腹贴上纹样后,再在纹样上施一层泥浆一样的彩料,然后施以青釉入窑烧制。这种贴花器出现后便受到世人的青睐,不仅行销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国际市场。把低温色釉贴花装饰变为高温釉下彩贴花,这是长沙窑在中唐时期引进,吸取以巩窑为代表的北方制瓷技术取得的又一成就。

动物瓷玩

是长沙窑的重要种类。可系于脖上,或可吹奏,造型浑圆,神态栩栩如生,十分可爱。

大多用手捏制而成,造型千变万化,趣味十足。用途也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有雀鸟、猫头鹰、大象、乌龟、青蛙、兔子、小羊、小狗、狮子、猴、鸭、鱼、各种变形动物、各类人物等。根据用途来决定它的形制,大概可分为三个类别:

一是哨类:以雀鸟、猫头鹰、象、兔、羊等为多,这类玩具均空腹,腹部一般钻有三个圆形小孔,造型生动有趣,犹如古埙,可吹奏许多乐曲。

第二类是玩具兼镇纸,这类是实心腹,在玩具底部都有一块方形或圆形底板,这类以狮、兽为多,既可做玩具陈设品、又可作镇纸之用。

第三类为普通玩具,其中包括狮、骆驼、象、马、骑马俑、兽头、女人头、男人头、戴笠俑、妇婴俑等。

工匠们极力刻划动物的活拨可爱之处,让天性活泼可爱的孩童产生共鸣,以赢得小孩的喜爱。

青釉褐绿彩瓷缸

敞口、束颈,施青釉,饰褐绿彩菊花。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绚丽多彩巩义窑


宋代以后,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河南地区的人口不断锐减,交通优势也逐渐弱化,加之南方制瓷业的激烈竞争,巩义窑也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巩义窑作为北方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以其独特的成型、装饰和烧造等工艺,确立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唐三彩和唐青花器物,更是中华民族呈献给世界的珍贵遗产。

白釉俑隋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白胎,身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处红彩绘条带纹,釉有细小开片。塑像表情甜美,形象生动。

白釉兽面贴花罐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侈口,沿外卷,束颈,丰肩,平底,上腹堆塑六个兽面贴花,子母盖,盖呈碗形,白胎,青釉,施釉到底。这件白釉兽面贴花罐是模制的,先是模制之后,再将外面的雕刻贴到罐体上,模制加粘贴。唐代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贴塑,有堆贴,这个就是外面贴塑成瑞兽。

白釉双龙尊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盘口,束颈,平肩,鼓腹,平底,腹部下收,肩部对称饰两龙头状柄,灰白胎,施白釉。到了唐代,白瓷几乎就作为巩义窑的主要产品了,青瓷产量很少,白瓷大量的出土。而且,还发现了匣钵,说明当时精细的白瓷要经过匣钵来烧,匣钵可以挡住窑渣、窑火、窑灰对于瓷器表面的腐蚀和破坏,使表面更加沉静。

三彩鸭衔梅花杯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通体呈鸭形,鸭尾为一朵花,花中心为杯口。鸭曲背回首,口衔花瓣,鸭腹呈椭圆形,两翼羽毛纹饰清晰,腹部羽毛为乳钉纹装饰。造型优美活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应该完全仿金银器的造型。

三彩梅花枕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长方体脉枕,上、下均有横六纵四方形梅花花纹,花蕊棕色,花瓣内为白色,边为黑色,除花外,枕上下面其它部分为绿色,边沿为棕色,四侧面均施以黄、白、棕、绿点彩,自然流釉。

三彩镇墓兽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兽面,头顶弯曲双角,上有副角,根部有节,根基部有一宝珠,脑后有火焰状饰,板须,须毛浓重,板须前有小耳。胸肌发达,肩部生半月形双耳。蹄足。蹲坐于镂孔中空高台座上。粉红胎,除后角外其它均施黄绿棕三色自然流釉。

三彩马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立式,马首高抬,口张开,剪鬃,马配饰攀胸、革带,鞦带上贴饰花形杏叶,马背上置鞍,上搭枣红色袱,立于长方形托盘上,胎为灰白色,质细密坚硬。托盘、鞍背未施釉,鞍褥绘红彩。身以黄釉为主,兼施深褐色、绿色釉。应为当时仪式马,唐代有类似马术表演的项目,这匹马的各个部位都修剪的特别精致,马很肥硕,是唐代的马。一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在器物上也有表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马尾处留了一个孔,说明马尾是后插进去的,当时可能是由真的马毛做成的马尾,生动逼真。

三彩文俑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文俑拱手而立,头戴进贤冠,面部安祥,颈胸袒露,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胸前假两,下着长裙,脚穿笏头履。文官俑代表着墓葬主人的级别,一定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配有。文俑非常写实,这一点,从他们佩戴的帽子上可以看出。面部表情都很文静、肃穆。头上原来施了特别鲜艳的彩绘,现在已经剥落。

三彩女俑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女俑拱手站于托盘上,身微左侧,头戴宽沿外卷风帽,黑发外露,袒面带微笑,眉清目秀,脸擦红粉,嘴边有黑痣,身着大翻领长袍,束腰带,腰间挎壶,脚穿穿靴,右手持宝,左手上托,作献宝状。

三彩天王俑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立式,头戴展翅朱雀冠,雀首下视如马头,雀尾高翘展翅,帽沿外卷。眉蹙,瞠目,嘴上有上卷的八字胡。身着铠甲,甲身胸、腰系索带,肩披龙首披膊,胸部两园护,腹护半圆形,下有短蔽膝,甲身下摆素边,腿着膝裤,足着靴。服饰是当时的典型服饰。左手卡腰,右手握拳交举,左腿直立,踏在牛背上,右腿曲于牛头上。牛卧于缕孔中空的底座上。神情和姿态都特别好,雕塑的肌肉感也好,表现了武士当时穿着的真貌。

青瓷盘口瓶隋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盘口,束短颈,鼓腹平足,口沿、颈、肩、上腹分别分布有阳刻弦纹,除腹底和平足未施釉外,其它均施以青釉,胎为粉红色。

黄釉熏炉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敛口、斜肩、直壁、圈足,口、肩、壁上共饰三道弦纹,上腹部三圆形镂孔与三组六条七孔长镂孔相间。胎质坚硬,内部未施釉,外部除底外均施黄釉,釉色温润,灰白胎。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熏炉,这件黄釉熏炉做得比较别致,它是整体拉坯之后,后来由人手工切成竖楞,手工和模制综合做成,造型比较别致。

黑釉三足炉唐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外翻口,束颈,鼓腹,小平底内凹,腹下部附有三足外撇。腹近底部饰凹弦纹一周。黑釉。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近底部。白胎。它的工艺和青瓷是一致的,只不过它的颜色不同,从断层上看,它成色的基本原理是施釉非常厚,铁的含量要比青瓷高得多,这种瓷在当地也不是大量的出现的,只有少量。除了白瓷之外,巩义窑也烧黑瓷。

浅黄釉绞胎枕唐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整体长方形抹角,前低后高,枕面微凹,直壁,平底。枕面中部作褐色菱形图案,周边为木理纹,周壁有五组不规则木理纹。器表施黄釉。粉白胎。它是由一深一浅两种瓷泥杂糅而成,主要是白的磁泥和深色的瓷泥,都做成片状之后,然后交叠在一起,捻出来的,类似于家庭做金银花卷的做法,然后把它切开了,直接粘起来就可以了。它的成品率不高,有时候为了节约,当时的工匠将花纹表现于最突出的枕面上,花纹做的特别精美,侧面就做得简单一些。

彩绘武士俑唐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身著甲衣,披臂,束带,胸前左右各配一圆护。束甲使用丝带,自领以垂直向下至腰际横束。膝部各饰一兽面,足著尖头黑靴。通身分别施以红、黄、酱、黑色彩绘。

男女蛇身交尾俑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这件彩绘陶是粉红胎,胎质较坚硬,中空底座,座上男女俑相背交尾,形成圜状,圜状呈蛇体形,蛇体上有脊状突起。

它是一男一女两个背对背,是人祖伏羲、女娲的的形象,呈蛇形交尾。这种雕塑的形象在唐代还是不多见的。这件展品经常出国展出,因为它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外国人指名要这件。因为它是先烧成素胎,然后在上面画上彩绘,就不再烧了,所以很难保持彩,出土了之后,只是留有片片的痕迹。

三彩骆驼唐巩义市博物馆藏

这对骆驼是一个墓葬出土的,一一对应。这一个的身体施黄釉,那个身体施褐釉,驼峰,这个施褐釉,那个就施黄釉,一点点对应下来,所有的部位是完全一对一相反的。所以是一对,特别难得。

葵口碗唐代巩义市博物馆藏

唐碗还出现了这种葵口,捏成了花瓣形的,里面有粗筋,造型更灵巧,有金银器的感觉。

绚丽多彩巩义窑


巩义窑,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是1956年在河南省首次发现的烧制白瓷的窑址。其窑址位于巩义市的小黄冶、铁匠炉、白河乡等地,均以烧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陶器。其中位于小黄冶的古窑址是我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质量最精的三彩窑址,它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巩义窑窑址分布

巩县(今巩义市)地近洛阳,常被视为京畿之地,东依虎牢关,是洛阳东部的扼关要塞,陆路、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两三里外即是洛河,瓷器用船运输,可达洛阳,溯黄河而上,转渭河又可运入长安。

黄冶窑古窑址

巩义窑的匣钵形式与南北各窑的匣钵形状相同。精细白瓷碗、盘均用匣钵装烧,因此釉色比较纯净,也有不用匣钵直接在窑内叠烧的,留有支烧痕。模具有骆驼头范、小马范、佛龛范、奔狮范、小儿骑狗范、菩萨范、贴花范、团花范、炉足范、狮头范、宝相花范等。支烧工具有一面平坦,一面凸起三长条形,支烧时三长条向下支于碗心上,是撇口碗的支烧工具。另有三角形支烧三彩器的工具。垫饼多为扁圆形,为烧小型器物时支用。

陶模具

巩义窑始于汉代,发展于北魏,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而衰于宋。汉代时,巩义窑以生产青瓷为主,胎釉、技艺及烧制温度都略有欠缺,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北魏时青瓷的技艺不断进步,白瓷也开始烧造,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巩义窑的制瓷业达到顶峰,在主要烧制白瓷、唐三彩之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白釉绿彩和唐青花。巩义窑烧的白瓷器物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碗、盘器皿为主,尤以碗类最多。碗分深浅两类:浅形碗有敞口、侈口、花瓣口之分。敞口碗唇沿器壁厚重,足为玉璧形;侈口碗薄口沿,往下渐加厚,足为玉璧形与宽圈足;花口碗器壁较薄与侈口碗相似,口沿做成四花瓣形,缺口处凸起楞线四条,玉璧形足或宽圈足。另一种深碗直口、平底。盘的口沿作四花瓣形,缺口处凸起楞线四条,窄圈足。罐以双系罐为多,系的鼻纽模压成型是其一大特点。还有一种罐口外卷、短颈、丰肩、平底。

唐代 巩义窑葵口碗

唐代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三彩器物主要分生活器皿和像生器皿两大类。生活器皿有三足炉、盂、壶、注子、罐、碗、瓶、盆、杯、洗等,像生器物除了不同种类的玩具还有各种造型的大型釉陶俑。

唐代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唐代 巩义窑三彩俑

三彩器物的装饰除简单的施釉外,还逐步运用了胎上贴花、暗花和模印等手法装饰。贴花装饰题材有跑狮、奔马、绶带、海石榴、茶花等图案,印花装饰题材有宝相花、莲花、蝴蝶等图案,印花器上还运用填彩,增强了图案的立体感,使三彩器进入到规整的图案装饰阶段。

唐代 巩义窑三彩长颈瓶

唐代 巩义窑绿釉小壶

黑釉器物有碗、盘、瓶、壶等。瓶的胎体较白,平底轮旋规整,修坯精细。壶的形制一般较小,扁圆形腹,壶口外卷,平底,短流,与流相对处为双带形曲柄,柄的上端为一圆柄形装饰,柄的空隙很小,仅能容纳一食指,与短流相协调。碗以平底大碗为多,浅式,胎体厚重,撇口,腹下部丰满,为唐代所流行。有碗里施白釉,外施黑釉,也有的里外施黑釉。盘为浅式,胎体厚重,下有圈足,施釉与碗大致相同,唯口沿不施釉,露胎。褐绿釉以壶及小盘较多。

唐代 黑釉三足炉

唐代 巩义窑绞胎枕

宋代以后,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河南地区的人口不断锐减,交通优势也逐渐弱化,加之南方制瓷业的激烈竞争,巩义窑也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唐代 巩义窑三足

巩义窑作为北方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以其独特的成型、装饰和烧造等工艺,确立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唐三彩和唐青花器物,更是中华民族呈献给世界的珍贵遗产。

白釉俑 隋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白胎,身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处红彩绘条带纹,釉有细小开片。塑像表情甜美,形象生动。

白釉兽面贴花罐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侈口,沿外卷,束颈,丰肩,平底,上腹堆塑六个兽面贴花,子母盖,盖呈碗形,白胎,青釉,施釉到底。这件白釉兽面贴花罐是模制的,先是模制之后,再将外面的雕刻贴到罐体上,模制加粘贴。唐代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贴塑,有堆贴,这个就是外面贴塑成瑞兽。

白釉双龙尊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盘口,束颈,平肩,鼓腹,平底,腹部下收,肩部对称饰两龙头状柄,灰白胎,施白釉。到了唐代,白瓷几乎就作为巩义窑的主要产品了,青瓷产量很少,白瓷大量的出土。而且,还发现了匣钵,说明当时精细的白瓷要经过匣钵来烧,匣钵可以挡住窑渣、窑火、窑灰对于瓷器表面的腐蚀和破坏,使表面更加沉静。

三彩鸭衔梅花杯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通体呈鸭形,鸭尾为一朵花,花中心为杯口。鸭曲背回首,口衔花瓣,鸭腹呈椭圆形,两翼羽毛纹饰清晰,腹部羽毛为乳钉纹装饰。造型优美活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件应该完全仿金银器的造型。

三彩梅花枕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长方体脉枕,上、下均有横六纵四方形梅花花纹,花蕊棕色,花瓣内为白色,边为黑色,除花外,枕上下面其它部分为绿色,边沿为棕色,四侧面均施以黄、白、棕、绿点彩,自然流釉。

三彩镇墓兽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兽面,头顶弯曲双角,上有副角,根部有节,根基部有一宝珠,脑后有火焰状饰,板须,须毛浓重,板须前有小耳。胸肌发达,肩部生半月形双耳。蹄足。蹲坐于镂孔中空高台座上。粉红胎,除后角外其它均施黄绿棕三色自然流釉。

三彩马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立式,马首高抬,口张开,剪鬃,马配饰攀胸、革带,鞦带上贴饰花形杏叶,马背上置鞍,上搭枣红色袱,立于长方形托盘上,胎为灰白色,质细密坚硬。托盘、鞍背未施釉,鞍褥绘红彩。身以黄釉为主,兼施深褐色、绿色釉。应为当时仪式马,唐代有类似马术表演的项目,这匹马的各个部位都修剪的特别精致,马很肥硕,是唐代的马。一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在器物上也有表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马尾处留了一个孔,说明马尾是后插进去的,当时可能是由真的马毛做成的马尾,生动逼真。

三彩文俑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文俑拱手而立,头戴进贤冠,面部安祥,颈胸袒露,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胸前假两,下着长裙,脚穿笏头履。文官俑代表着墓葬主人的级别,一定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配有。文俑非常写实,这一点,从他们佩戴的帽子上可以看出。面部表情都很文静、肃穆。头上原来施了特别鲜艳的彩绘,现在已经剥落。

三彩女俑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女俑拱手站于托盘上,身微左侧,头戴宽沿外卷风帽,黑发外露,袒面带微笑,眉清目秀,脸擦红粉,嘴边有黑痣,身着大翻领长袍,束腰带,腰间挎壶,脚穿穿靴,右手持宝,左手上托,作献宝状。

三彩天王俑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立式,头戴展翅朱雀冠,雀首下视如马头,雀尾高翘展翅,帽沿外卷。眉蹙,瞠目,嘴上有上卷的八字胡。身着铠甲,甲身胸、腰系索带,肩披龙首披膊,胸部两园护,腹护半圆形,下有短蔽膝,甲身下摆素边,腿着膝裤,足着靴。服饰是当时的典型服饰。左手卡腰,右手握拳交举,左腿直立,踏在牛背上,右腿曲于牛头上。牛卧于缕孔中空的底座上。神情和姿态都特别好,雕塑的肌肉感也好,表现了武士当时穿着的真貌。

青瓷盘口瓶 隋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盘口,束短颈,鼓腹平足,口沿、颈、肩、上腹分别分布有阳刻弦纹,除腹底和平足未施釉外,其它均施以青釉,胎为粉红色。

黄釉熏炉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敛口、斜肩、直壁、圈足,口、肩、壁上共饰三道弦纹,上腹部三圆形镂孔与三组六条七孔长镂孔相间。胎质坚硬,内部未施釉,外部除底外均施黄釉,釉色温润,灰白胎。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熏炉,这件黄釉熏炉做得比较别致,它是整体拉坯之后,后来由人手工切成竖楞,手工和模制综合做成,造型比较别致。

黑釉三足炉 唐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外翻口,束颈,鼓腹,小平底内凹,腹下部附有三足外撇。腹近底部饰凹弦纹一周。黑釉。器内满釉,器表施釉近底部。白胎。它的工艺和青瓷是一致的,只不过它的颜色不同,从断层上看,它成色的基本原理是施釉非常厚,铁的含量要比青瓷高得多,这种瓷在当地也不是大量的出现的,只有少量。除了白瓷之外,巩义窑也烧黑瓷。

浅黄釉绞胎枕 唐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整体长方形抹角,前低后高,枕面微凹,直壁,平底。枕面中部作褐色菱形图案,周边为木理纹,周壁有五组不规则木理纹。器表施黄釉。粉白胎。它是由一深一浅两种瓷泥杂糅而成,主要是白的磁泥和深色的瓷泥,都做成片状之后,然后交叠在一起,捻出来的,类似于家庭做金银花卷的做法,然后把它切开了,直接粘起来就可以了。它的成品率不高,有时候为了节约,当时的工匠将花纹表现于最突出的枕面上,花纹做的特别精美,侧面就做得简单一些。

彩绘武士俑 唐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身著甲衣,披臂,束带,胸前左右各配一圆护。束甲使用丝带,自领以垂直向下至腰际横束。膝部各饰一兽面,足著尖头黑靴。通身分别施以红、黄、酱、黑色彩绘。

男女蛇身交尾俑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这件彩绘陶是粉红胎,胎质较坚硬,中空底座,座上男女俑相背交尾,形成圜状,圜状呈蛇体形,蛇体上有脊状突起。

它是一男一女两个背对背,是人祖伏羲、女娲的的形象,呈蛇形交尾。这种雕塑的形象在唐代还是不多见的。这件展品经常出国展出,因为它让人有想象的空间。外国人指名要这件。因为它是先烧成素胎,然后在上面画上彩绘,就不再烧了,所以很难保持彩,出土了之后,只是留有片片的痕迹。

三彩骆驼 唐 巩义市博物馆藏

这对骆驼是一个墓葬出土的,一一对应。这一个的身体施黄釉,那个身体施褐釉,驼峰,这个施褐釉,那个就施黄釉,一点点对应下来,所有的部位是完全一对一相反的。所以是一对,特别难得。

葵口碗 唐代 巩义市博物馆藏

唐碗还出现了这种葵口,捏成了花瓣形的,里面有粗筋,造型更灵巧,有金银器的感觉。

古代瓷器:多姿多彩长沙窑


褐彩印花飞蝶纹瓷枕

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所辖的望城县石渚湖附近,唐时称为石渚窑,兴起于约8世纪末,衰落于10世纪初。它融合了南北瓷艺,创新出别具一格的彩瓷,是第一座彩瓷之窑。此外,长沙窑还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的瓷窑。唐代酒香盛饮,老幼嗜茶,在文人的推动下,酒、茶之风升华至文化层面,开始与诗书画艺术结合,并物化、定格于长沙窑瓷器

白釉红绿彩写意纹壶

通体施白色釉,流左侧饰以绿彩,右侧饰以红绿彩,底部露胎。此壶同时呈现红绿彩,十分珍贵。

青釉褐绿点彩纹壶

点彩是西亚民族常用的装饰纹饰,在长沙窑瓷上常见,反映了西亚文化对长沙窑的影响。褐、绿点彩组合纹饰是长沙窑极富创意和成功的装饰手法,色泽明艳,布局大气有致,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青釉褐绿彩双狮镇纸

 镇纸以双狮为造型,双狮卧于一方形底座板上,头部朝向相反,双耳竖立,双眼炯炯有神,颈部均系有一带铃铛的颈圈,全身有刻划的毛发。虽为手工捏制而成,但神态非常逼真。

青釉褐绿条彩纹水注

长沙窑的条彩多以釉下褐绿彩为主,均成垂流状或浸漫状,手法为蘸彩流饰,流纹长短粗细随势,变化无定,有流动的美感,意趣天真自然。虽然瓷器饰彩并非长沙窑的首创,彩瓷普及之功则推长沙窑。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不仅有褐彩,也有绿、红、蓝等彩。彩瓷的普及,改变了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架构了青、白、彩瓷鼎立之势,预示了彩瓷时代的到来。

青釉褐彩岭上平看月诗文碗

通体施青釉,釉色稍泛黄,碗心釉下褐彩书写岭上平看月,山头坐囗风。心中一片气,不与女人同五言诗一首,表达出诗人高标独步的人格理想。

青釉褐绿彩竹林七贤诗文瓷罐

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多棱短流下方以褐彩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五言爱情诗一首,是描绘男女因相见恨晚而造成不能相守的遗憾,诗意缠绵悲哀,耐人寻味。

青釉褐彩仁义礼智信题记壶

流下褐彩书仁义礼智信五字,其最早见于《孟子告书上》,为儒家提倡的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长沙窑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的瓷窑。长沙窑茶酒具上的诗文,绝大部分为《全唐诗》所不见,且有题材多样、形式生动的绘画作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较多的唐代艺术真迹。长沙窑与书画结合,自此,瓷有书画而雅,书画以瓷而载瓷器艺术化,为瓷器增添了文化及艺术内涵。

多姿多彩长沙窑


褐彩印花飞蝶纹瓷枕

“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 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所辖的望城县石渚湖附近,唐时称为石渚窑,兴起于约8世纪末,衰落于10世纪初。它融合了南北瓷艺,创新出别具一格的彩瓷,是第一座彩瓷之窑。此外,长沙窑还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的瓷窑。唐代酒香盛饮,老幼嗜茶,在文人的推动下,酒、茶之风升华至文化层面,开始与诗书画艺术结合,并物化、定格于长沙窑瓷器……

白釉红绿彩写意纹壶

通体施白色釉,流左侧饰以绿彩,右侧饰以红绿彩,底部露胎。此壶同时呈现红绿彩,十分珍贵。

青釉褐绿点彩纹壶

点彩是西亚民族常用的装饰纹饰,在长沙窑瓷上常见,反映了西亚文化对长沙窑的影响。褐、绿点彩组合纹饰是长沙窑极富创意和成功的装饰手法,色泽明艳,布局大气有致,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青釉褐绿彩双狮镇纸

 镇纸以双狮为造型,双狮卧于一方形底座板上,头部朝向相反,双耳竖立,双眼炯炯有神,颈部均系有一带铃铛的颈圈,全身有刻划的毛发。虽为手工捏制而成,但神态非常逼真。

青釉褐绿条彩纹水注

长沙窑的条彩多以釉下褐绿彩为主,均成垂流状或浸漫状,手法为蘸彩流饰,流纹长短粗细随势,变化无定,有流动的美感,意趣天真自然。 虽然瓷器饰彩并非长沙窑的首创,彩瓷普及之功则推长沙窑。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不仅有褐彩,也有绿、红、蓝等彩。彩瓷的普及,改变了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架构了青、白、彩瓷鼎立之势,预示了彩瓷时代的到来。

青釉褐彩“岭上平看月”诗文碗

通体施青釉,釉色稍泛黄,碗心釉下褐彩书写“岭上平看月,山头坐囗风。心中一片气,不与女人同”五言诗一首,表达出诗人高标独步的人格理想。

青釉褐绿彩“竹林七贤”诗文瓷罐

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多棱短流下方以褐彩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五言爱情诗一首,是描绘男女因相见恨晚而造成不能相守的遗憾,诗意缠绵悲哀,耐人寻味。

青釉褐彩“仁义礼智信”题记壶

流下褐彩书“仁义礼智信”五字,其最早见于《孟子•告书上》,为儒家提倡的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长沙窑是第一座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的瓷窑。长沙窑茶酒具上的诗文,绝大部分为《全唐诗》所不见,且有题材多样、形式生动的绘画作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较多的唐代艺术真迹。长沙窑与书画结合,自此,“瓷有书画而雅,书画以瓷而载”——瓷器艺术化,为瓷器增添了文化及艺术内涵。

青釉模印贴花人物纹壶

两系及流下分别饰以三块模印贴花的人物图案,流下为一女子袒胸披纱,纹褶飘逸流动,站于蒲团之上,扭动身体,婆娑起舞,应是唐代风行于全国的胡腾舞,右边一人吹笛,左边一人执物站立。这些纹饰均与西、南亚文化有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青釉模印贴花“张”字纹壶

流及两系下分别贴三块模印褐斑。一块为坐狮,另两块为一串串硕果累累的椰枣图案,椰枣为西亚常见果树,也是长沙窑模印贴花勤于表现的内容之一。狮与椰枣互相映衬,呈现出一幅热带风光下的动物画,西域风格跃然瓷上。有一椰枣正中有一“张”字,当是作坊主的姓。

长沙窑还是唐五代时期最大的出口瓷。由于长沙窑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能适应销往国人民的爱好和需要以及低廉的价格优势,使得它的产品不仅内销,而且远销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甚至延伸到了非洲地区,出口数量之多,遍布范围之广,远在越窑和邢窑之上。1998年,德国人沃特法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勿里洞岛外海,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沉船最多的水域,发现了一艘唐代的“黑石号”沉船,船上载有6.7万余件大多保存完好的瓷器、金银器、玻璃等供贸易及贡奉的珍品,仅产自长沙窑的瓷器即达56500件,数量之多,超过各地出土长沙窑瓷的总和,长沙窑出口量之大,可见一斑。

白釉绿彩写意纹壶

器身满布绿色写意纹,交错排列,似山峦重叠。构图活泼,运笔流畅随意。

青釉褐绿彩奔鹿纹壶

多棱短流下一幅褐绿彩奔鹿图跃然画面,色彩浓重,颜色鲜明。一只小鹿双后足奋力后蹬腾于花间,神态可爱憨鲁,形体优美,笔力流畅,画面中似可见因疾奔而带动的花草的飞扬。

青釉褐绿彩凤鸟纹壶

流下腹部用褐、绿彩绘一振翅欲飞的凤鸟,鸟头转尾卷,极具动感。整幅画面构图简洁生动,用笔精准,描绘出了凤鸟“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的优美体态。

青釉褐彩“蓬生麻中”题记壶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句见于荀子《劝学》篇,借喻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青瓷褐绿彩羊形烛台

此烛台造型奇特,座的下半部如壶,有镂空壶门;上半部为一羊蹲伏于上,背立一烛插,饰褐绿斑彩。以羊造型既增加了美感,同时还有吉祥之意。

绿釉瓜棱形瓷壶

长沙窑的绿釉分深翠与纯绿两种,色调均匀,质感莹润,基本都无任何其它装饰,这种特意保持绿色纯粹性的做法,折射出当时社会在色彩审美上的一种时尚。

黑釉瓜棱形瓷壶

施黑釉不及底,釉色漆黑。黑釉在长沙窑中数量较少但制作颇精,釉色呈色也较纯正。

古代瓷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釉下彩饰

壶类

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黄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酱釉提梁壶

长沙窑铜红彩斑壶

长沙窑褐绿彩条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斑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葫芦形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执壶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烛台类

长沙窑绿彩贴塑镂空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狮子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瑞兽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摩羯形烛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创烧年代可上溯到初唐,晚唐时期达到鼎盛,五代末期由于洪水泛滥而衰落,烧造时间持续300多年。

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代表性器物;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捞出各种文物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约56500件,器型以碗盘为主,其次为执壶。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制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也为确立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心窑场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长沙窑常见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动物塑件等玩具;装饰技法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形式;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

长沙企业家吴越坚先生,多年来收藏了种类丰富、品级很高的长沙窑瓷器,藏品几乎涵盖了长沙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精品代表着唐代长沙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唐代彩瓷迷人的艺术魅力。

本博从装饰技法的角度,以吴越坚先生的藏品为主,间以上海世华艺术馆、浙东越窑博物馆的藏品,按釉下彩饰、釉下彩绘、诗文器、青釉器四部分。

1234下一页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釉下彩饰

壶类

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黄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酱釉提梁壶

长沙窑铜红彩斑壶

长沙窑褐绿彩条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斑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葫芦形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执壶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烛台类

长沙窑绿彩贴塑镂空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狮子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瑞兽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摩羯形烛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创烧年代可上溯到初唐,晚唐时期达到鼎盛,五代末期由于洪水泛滥而衰落,烧造时间持续300多年。

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代表性器物;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捞出各种文物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约56500件,器型以碗盘为主,其次为执壶。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制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也为确立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心窑场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长沙窑常见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动物塑件等玩具;装饰技法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形式;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

长沙企业家吴越坚先生,多年来收藏了种类丰富、品级很高的长沙窑瓷器,藏品几乎涵盖了长沙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精品代表着唐代长沙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唐代彩瓷迷人的艺术魅力。

本博从装饰技法的角度,以吴越坚先生的藏品为主,间以上海世华艺术馆、浙东越窑博物馆的藏品,按釉下彩饰、釉下彩绘、诗文器、青釉器四部分。

长沙窑褐绿彩犀牛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天鹅形烛台

长沙窑绿彩瑞兽形烛台

罐类

长沙窑褐绿彩罐

长沙窑褐绿彩盂

碗盘类

长沙窑褐绿彩海棠形碗

长沙窑褐绿彩花口碗

长沙窑绿彩花口碗

枕头类

长沙窑褐彩兽形枕

其他

长沙窑彩绘小动物

长沙窑褐绿彩小象

长沙窑褐绿彩小兽

长沙窑褐绿彩虎头箕形砚

二、釉下彩绘

壶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人物执壶(上海世华艺术馆藏品)

长沙窑釉下彩绘摩羯纹执壶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釉下彩绘卷草纹瓜棱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太阳纹瓜棱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草纹瓜棱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凤衔树叶纹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折枝花纹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云气纹执壶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鸟纹执壶(铜红彩)

枕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鸟纹枕

长沙窑釉下彩绘折枝花纹枕

长沙窑釉下彩绘联珠纹枕

长沙窑釉下彩绘几何纹枕

碗盘类

碗盘内底,多以折枝花、云气纹为主,也有一些抽象图案,极具装饰性。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碗盘内底,多以折枝花、云气纹为主,也有一些抽象图案,极具装饰性。

罐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联珠纹双系罐

其他类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叶纹小动物(浙东越窑博物馆)

三、釉下彩绘文字器皿

长沙窑釉下彩绘诗文执壶(上海世华艺术馆)

长沙窑釉下彩绘文字执壶(易字)

长沙窑釉下彩绘草书诗文执壶(李效伟先生收藏)

长沙窑釉下彩绘诗文盘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诗情画意长沙窑 古代瓷器知识


右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路过长沙时,看到长沙窑炉火通红,繁忙生产的壮观场面而感慨万分,写下了《石渚》诗,以抒发自己触景生情的情怀。长沙窑位于湖南省望城县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它始于初唐、兴于盛唐、终于五代,窑口绵延300多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窑。长沙窑瓷器与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是中国较早输往国外的三大陶瓷品种。

图1.青黄釉褐彩花草瓷盘唐,1978年湖南长沙长沙窑窑址出土。

图2.青釉褐彩诗句瓷壶唐,1983年湖南长沙望城出土。壶上题诗去去关山远,行行胡地深。早知今日苦,多与画师金。

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首创了釉下彩和铜红釉,它开辟了中国陶瓷的彩瓷时代,突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瓷器装饰艺术,堪称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长沙窑釉下彩绘亦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并从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其题材非常丰富,色彩绚丽,纹饰生动简洁、潇洒飘逸,提高了瓷器的欣赏价值,对唐代以后的的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在瓷上题写诗词、谚语、联句、警语等又是长沙窑的一大创举。唐代以前,瓷器上题字很少,而唐代长沙窑匠师们独具匠心,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感受和丰富体验用文字书写在瓷器上,这在当时是其他瓷窑所不能比的,这是长沙窑对中国陶瓷的又一个巨大贡献。长沙窑瓷器上的这些诗句,是用黑釉在陶坯上书写,然后再施釉烧制而成的,其笔法遒劲有力,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题诗再配以釉下彩绘图案,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延伸了陶瓷装饰艺术所要表达的意境。

在我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繁荣的唐代,长沙窑的匠师们将如此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字题写在瓷器上,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民间文学的珍贵内容。这是瓷器装饰艺术的一大创新,为以后瓷器上普遍题诗开了先河。同时,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诗歌与绘画的极好历史教材。

古代瓷器:邛窑唐代三彩瓷欣赏


图1唐三彩水盂

图2玻璃绿釉水盂

图3唐三彩执壶与水注

说起四川古陶瓷,必然首先想到邛窑,因为它是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陶瓷窑。而且以邛崃十方堂窑为首,加上都江堰玉堂窑、成都琉璃厂窑、乐山荻坪山窑、雅安芦山窑、遂宁龙凤镇窑等等,组成了庞大的邛窑系。

从隋代开始,邛窑以其创烧的乳浊绿釉、铜红釉、釉下多色彩绘瓷和高温唐三彩而统领大西南陶瓷业700余年,给后世留下许多高古陶瓷珍品,其中,高温唐三彩就是邛窑留给我们的美轮美奂的奇葩。从图1的几件邛窑高温唐三彩水盂不难看出,色彩艳丽、釉面闪光多细片、修胎精细、胎体轻薄、形似金器这些正是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主要外在特征。为什么它们历经一千多年仍靓丽如初?这就取决于它们的内在特征了,其秘密就在釉和彩料的配方中。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邛窑这种透明玻璃釉彩的成分如下:

透明绿釉:二氧化硅59.91%,三氧化二铝10.11%,三氧化二铁2.56%,二氧化钛0.73%,氧化钙17.52%,氧化镁4.27%,氧化钾1.54%,氧化钠0.32%,氧化锰0.47%,氧化铜1.48%,五氧化二磷1.87%.透明黄釉:二氧化硅59.92%,三氧化二铝10.76%,三氧化二铁2.96%,氧化钛0.72%,氧化钙16.54%,氧化镁4.50%,氧化钾1.38%,氧化钠0.43%,氧化锰0.37%,氧化铜0.08%,五氧化二磷2.34%.由于邛窑高温唐三彩不含氧化铅,无泛铅现象,烧成温度达1100℃以上。这样大大增加了釉彩的化学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各种高档实用器,以替代需求剧增的金银器,所以邛窑唐三彩器型多为仿金银器型,依型断代要参照金银器才行。许多带足圈、甚至高足圈的邛窑三彩器,是唐代、最迟不晚于五代的制品。

图2的唐代高温玻璃绿釉水盂胎白、釉翠,润如宝石,很有视觉冲击力。它呈略扁的球状,体态优美。水盂、砚、洗、水注或砚滴等文房类器物是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一大门类,这类器物大都小巧玲珑,漂亮可爱,加之无铅无毒,令人爱不释手。图3的唐三彩执壶与水注,用作酒具和文房用具。它们色彩浓艳,由黄、绿、褐等多色组成。虽然胎体褐红,但厚厚的白色化装土形成了白色衬底,使得色彩格外鲜艳。图4-1、图4-2的唐三彩花口折壁洗体态灵动,色彩艳丽,给人以流光溢彩之感。这些高温唐三彩文房用具与珍玩,恐怕不是为一般百姓所制作,而是为因安史之乱而入川的高官显贵、财主富商或文人墨客专门制造的。从出土情况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邛窑高温唐三彩几乎都出土于成都和邛崃城市中心地带,其他地区很少发现,即使在邛崃十方堂窑址高温唐三彩标本也很少见,而邛窑其他产品却分布很广,遍及四川盆地、西部周边省份及长江下游地区,这说明当时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供应范围十分狭窄。邛窑高温唐三彩往往跟乳浊绿釉瓷分布在同一地层,烧造年代主要是中唐到晚唐时期,可能延续到五代。众所周知,唐代有过两次皇帝入川,因避安史之乱唐玄宗于公元756年10月入川,在川呆了一年零两个月;124年之后的公元881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入川,并在川达四年之久。很可能正是这类重大事件给邛窑带来了烧制高温唐三彩的契机。邛窑高温唐三彩体现了邛窑兴盛期的烧造水平,是邛窑的代表作之一。

图4-1唐三彩花口折壁洗

图4-2花口折壁洗底部

图5唐三彩五足炉

图5的唐三彩五足炉足部为兽头状,增加了几分神秘。唐宋时期香炉不但用于敬佛、供祖、驱邪、避灾,而且还普遍用于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的香道。已故台湾著名学者刘良佑先生对香道研究极为精细,当他看到唐代邛窑有许多精美香炉时,曾不禁发出唐风香韵如此盛行的感叹。也许正是香道的盛行,造就出唐宋时期那么多的文化巨匠。图6-1的唐三彩净瓶式香具黄地绿斑,彩色靓丽。它的造型很是奇特,外形像净瓶,腹部有对称的两个穿孔,而且从图6-2的底部图可以看出它是无底的。这种奇特的造型用意何为?它是香薰上半部还是香插?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图6-1唐三彩净瓶式香具

图6-2香具底部

图7唐三彩玩偶

图8唐三彩胡人骑狮

图7的唐三彩玩偶和图8的唐三彩胡人骑狮都是优秀的捏塑作品。头部用模具成型,周身用手捏塑,组合后再加以刻划,通体施高温透明玻璃釉,十分生动传神。由于釉中不含铅,无论作为案头观赏还是儿童玩具,都不用担心铅毒。图8骑狮的胡人长衣小帽,似中西亚人模样。图9的玻璃绿釉胡人顶灯形灯座釉面极为光亮,图10的唐三彩胡人顶灯形灯座则色彩丰富。二者的胡人都是深目高鼻,长发披肩,穿着极少,似南亚人模样,跟图8骑狮的胡人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当时四川不但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跟中亚、西亚有经济文化往来,而且还通过南丝绸之路跟南亚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胡人形象威武,像位大力士。这样豪华的灯具恐怕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

图9的唐三彩蹲式龙不但高达37厘米,而且塑造和雕刻细致入微。一条蓄势待发之龙蹲坐在一个圆形器盖上,龙首高昂,充满皇家风范。龙体中空,底部的圆孔与张开的龙嘴相通,看来它是一个大型豪华香薰的上半部分。能够使用这种顶级香具的人其社会地位恐怕非同一般。迄今为止,这样的龙饰器物仅仅发现这一件。

图9唐三彩蹲式龙

图10-1甘肃发现的邛窑唐三彩海棠杯

图10-2海棠杯顶视图可看出三芝麻钉痕

图10-1、图10-2是最近甘肃发现的四川邛窑高温唐三彩海棠杯,不但在金光闪闪的底色上绘有鲜艳的绿斑、褐斑,而且还在内表面九块斑彩处压制出九个花纹,图案为花朵、飞鸟、枝叶、果实等。这是一件邛窑唐三彩精品。如果仔细观察图10-2的中央部位,就会发现有三个均布的小圆点,这是三芝麻钉的支烧痕迹。除了这三点之外,整个器物满釉。许多邛窑高温唐三彩碗、盘、杯等都采用这种支烧方法,而且不少是覆烧。邛窑在唐代就大量采用匣钵、温标、三芝麻钉、覆烧等技术手段,显示出邛窑技术的先进性。

图11三芝麻钉支烧窑具

即使在四川,除成都、邛崃以外,很难见到邛窑唐三彩的影子,为什么它却在甘肃现身?是否跟唐肃宗李亨于756年在宁夏灵武即位有关?虽然这难以知晓,但这至少表明在唐代四川通往西北的蜀道并不是难于上青天,在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北大漠的文化营养。邛窑陶瓷文化无疑是伟大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唐代刑窑瓷器赏析(图) 古代瓷器知识


刑窑瓷器

刑窑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产地,在内邱县。1984年始终对内进行调查,发现古窑址二十八处,分为西关和中丰洞两大区,在窑址采集到大量标本,有白瓷、青瓷、黑瓷、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这些三彩标本据分析是中晚期产品。

发现的三彩胎质细腻,呈白色或淡红色,均素烧后施釉复烧而成。三彩釉的烧成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复烧过程中不会再变形,损坏较少,故出土的带釉标本少,素烧残器多。

釉质莹润,流动性很强,釉层可见极细的开片,器物按釉色有淡黄单色釉、深咖啡单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黄、深绿、褐红、白等色,釉层凝厚,色调从淡到浓,融和绚丽,斑驳多彩。

出土的三彩器有三足罐、双耳罐、平底盘、弇口钵、杯等。另有人形灯和动物塑像,都造型生动,不像民间用器,可能是贡品。三彩杯和扬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属外销品。

唐长沙窑瓷器赏析(图) 古代瓷器知识


1983年唐长沙窑遗址出土青釉褐彩诗文注子。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鹭鸶纹注子

唐长沙窑青釉模印贴花双鱼纹注子

长沙窑是我国唐代的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而得名。其遗址分布于长沙市西北约25公里处的湘江东岸铜官镇附近的石渚瓦渣坪一带。该窑的主要区域在石渚,瓦渣坪只是石渚的一小块地方,石渚在唐代归长沙管辖,现归望城县管辖,所以长沙窑又有“望城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石渚窑”等称谓。

长沙窑与岳州窑都位于湘江上游沿岸,唐人陆羽在所撰《茶经》中提到岳州窑,并从饮茶的角度把它评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的第四位。长沙窑历来被认为不见于唐代文献记载,20世纪90年代,周世荣先生在《全唐诗》中查到一首唐代李群玉所作《石潴》诗,诗文描写了长沙窑的烧瓷情况。诗曰:“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长沙窑遗址发现于1956年。195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柄先生对其进行过复查。1964年冬至1965年春,湖南省博物馆派人前往调查试掘。1978年1月和11月,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窑遗址再次进行了调查与试掘。1983年3月至12月,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包括长沙市博物馆)组成长沙窑联合发掘小组,对长沙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出土陶瓷器7211件。1999年11月5日至12月25日,对窑区内的蓝岸嘴一带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00平方米,出土陶瓷器1691件。考古工作者根据器物类型学、地层迭压关系、墓葬分期、器物上所书文字、文献记载和外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沙窑烧瓷兴起于“安史之乱”(755~763年)之际,盛于晚唐(836~907年),衰于五代(907~961年)末期。

综合国内外出土的长沙窑瓷器看,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品种很丰富,大体可分为单色釉瓷、青釉色斑瓷、模印贴花瓷、釉下彩绘瓷、釉下题写文字瓷五大类。其单色釉器以青釉瓷为主,另有酱釉、绿釉、红釉瓷等。青釉色斑瓷器有青釉酱褐色斑、青釉绿斑等。唐代长沙窑瓷器中最具特色的是青釉釉下彩绘瓷,包括青釉褐彩、青釉绿彩、青釉褐绿(红)彩等。而唐代长沙窑瓷匠用褐彩在瓷胎上题写诗文,然后罩以青釉,则开创了诗文与日用器皿有机结合的先河,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由于长沙窑属于民窑,其产品涉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造型繁多,目前已发现数十种器型,较为常见的有壶、碗、罐、洗、盒、瓶、盘、碟、水注、灯、烛台、盂、杯、枕,以及各式儿童玩具等。总的来说,长沙窑瓷器的胎质较粗,根据科学检测,其胎中氧化铁(Fe2O3)含量大于1.5%,致使胎体白度不高。长沙窑瓷匠为了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多在胎上施一层白色粘土,俗称“化妆土”,这可从瓷器露胎处明显看出。

1997年8月18日,笔者曾借赴湖南省湘阴县考察新发现隋代龙窑遗址之机,前往长沙窑遗址进行考察。2009年3月,笔者随故宫博物院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时,曾前往新加坡圣淘沙虎豹别墅区华颂馆观摩了1998年至1999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的部分长沙窑瓷器。下面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所见所闻,谈谈唐代长沙窑瓷器的主要品种和艺术特色。

单色釉瓷

在施单一色釉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以青釉瓷最为多见,另有少量酱釉、蓝釉、绿釉、红釉瓷等。青釉瓷器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偏黄,釉面多开细碎片纹,有的胎、釉结合不好,产生剥釉现象。酱釉瓷釉层略厚,釉面亦多开细碎片纹,釉面滋润,呈酱褐色。绿釉瓷釉层亦略厚,釉色绿中略泛蓝,釉面光泽柔和悦目。笔者曾在窑址采集到一块浅碗形的绿釉瓷片,其内壁满施绿釉,外壁施半截绿釉,露胎处刻划符号“×”,系烧窑前在未干的胎体上刻划,瓷片一侧残留半圆形孔,显然这是一块绿釉试片,圆形孔的用途是在烧成过程中用铁钩将试片从窑内钩出以查验其色,这说明唐代长沙窑很重视绿釉瓷的生产。

蓝釉、红釉瓷标本极少见,说明这两个品种是因窑内温度、气氛变化而偶然出现的,不是刻意烧造。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青釉和酱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绿釉和红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铜,蓝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钴。

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

长沙窑的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主要有两种,即青釉酱褐色斑和青釉或灰白釉绿斑。其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青釉或灰白釉,然后用毛笔蘸酱褐色釉或绿釉在器物上随意挥洒或点染,烧成后形成彩色斑纹。斑纹有的似山峦起伏,有的似行云流水,有的似彩球悬空,有的似匹练飞舞。图案多带有写意性,观之使人回味无穷。

个别以绿釉挥洒条形纹的器物,纹饰边缘或局部因窑内温度、气氛的微妙变化,绿釉中的二价铜离子被还原为一价铜离子而成红色,遂使整个斑纹红、绿二色相互映衬,清新明丽,妙趣横生。还有个别挥洒绿斑的器物,因绿釉中混入其他着色金属元素,烧成后绿色夹杂蓝、紫、月白等色,绚丽异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模印贴花瓷

以往长沙窑遗址出土的这类标本很丰富,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带模印贴花的亦很多,说明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很盛行模印贴花装饰。其题材以椰枣、椰枣配小鸟最为多见,也有椰枣配蜜蜂者。椰枣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另有胡人乐舞、婴戏莲、飞鱼、立狮、游龙、双鱼、武士骑马等纹饰,多见于壶嘴和壶系之下。模印贴花的做法是:先将揉好的坯泥压入阴刻有图案的扁平形陶范中印出纹饰,然后用泥浆将印有纹饰的片状坯泥粘贴在坯体上,整个器物施以青釉或酱色釉,然后入窑烧成。有的还在模印贴花部位的青釉上涂洒褐色釉,使纹饰更加突出醒目。

由于椰枣又名“海枣”,产于西亚和北非,胡人乐舞亦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由此可知,这类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国内港口扬州、明州(宁波)以及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均出土此类长沙窑瓷器标本,即是证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