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辽代三大器皿

陶瓷文化:辽代三大器皿

陶瓷文化 古代陶瓷器皿 古代瓷器皿

2021-07-07

陶瓷文化。

辽代独有的瓷器首推鸡冠壶。这种壶上面有一块像鸡冠子,非常形象,有黑的、黄的、绿的。鸡冠壶由皮囊壶演化而来,模仿皮囊的样子。这种造型就不是陶瓷的正常造型,陶瓷最容易做的就是圆器,把陶瓷做成这种扁扁的样子,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皮囊壶有一种民族感情在里面。辽代最早都是用金属器和皮革器,辽人从小使这个,祖上传下来的就是这个,所以尽管换了材料,也还要做成这个样子。这是辽人文化上的追求,是文化的力量。

鸡冠壶

第二个就是鸡腿瓶,也是辽国非常盛行的,一直延续到金元。鸡腿瓶很形象,像鸡腿似的,细长,可以插在马屁股的兜子里面。瓶上一棱一棱的,是为了防滑。有的鸡腿瓶上面写着“葡萄酒”,说明是装酒用的器皿。这是少数民族特有的瓷器,汉族人不用。少数民族使用它主要是为了便携,这是民族特性使然。

鸡腿瓶

第三个就是摩羯鱼壶。摩羯鱼,反映的是鱼化龙的瞬间,脑袋已经变成龙头,身子还是鱼尾巴。佛家认为它有护法的作用,能驱凶辟邪。摩羯鱼壶是辽代瓷器中极为特殊的一种陶瓷日用品,价值连城。北京故宫有一件,已经被定为一级文物。

摩羯鱼壶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古陶瓷和仿古陶瓷有三大鉴别方法


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三大鉴别方法,仿古陶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1、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可。

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成化斗彩无大器


4月2日下午的古玩城“鉴宝”讲座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先生讲成化斗彩瓷的鉴赏。成化斗彩具有“阴柔之美”,恬淡雅致是对其最好的评价。“成化斗彩在市面上多是仿品,有几点常识的东西如果大家能掌握,自己就可以做初步鉴定了。”

现在我们为斗彩重新定义: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诸彩相结合,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瓷器装饰工艺。做法是先在已成型的坯体上用青花料双钩图案线,或是在双钩基础上用青花料描绘图案的局部。施透明釉,再在釉上用点、填、覆等技法,施以各色釉上彩,完成图案全样,低温彩烧而成。从而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争奇斗妍的效果。

斗彩和青花五彩,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斗彩瓷中,釉下青花已构成整个图案的框架,起到骨架的作用,在没上釉上彩的时候为图案完整的白描青花器。而在青花五彩中,釉下青花只是作为一种颜色使用,并给上釉上彩确定位置。青花五彩瓷器的半成品是一件图案不完整的青花瓷器。

成化斗彩的造型只有七类,罐、瓶、碗、盒、盘、碟、杯。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玲珑。

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其中的“差紫”色如赤铁,浓厚,表面没有光泽,像铁疙瘩,实际上是烧坏了的次瓷,不是特意烧的。一般在蝴蝶的翅膀上会有姹紫色。

另外在装饰上,成化斗彩没有画凤凰的,画纯山水的也没有。在图案布局方面成化斗彩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团花装饰,即由菊花和蝴蝶团在一起。另一个特点就是喜用开光东西,也叫“开窗”,开出一块圆形或菱形的地方,在里面再画图案。

成化斗彩的款都是楷书款,没有篆书款。而且只有两种款识:一种是年代款,书:“大明成化年制”,并没有“成化年制”四字款;一种是“天”字款。据我的经验,所有成化斗彩的罐上画动物的,缠枝莲,莲托八吉祥的都属天字罐。

成化斗彩的杯、碟、碗、瓶基本上都是六字双行加双方框,罐与盒一般用六字双行加双圆圈。天字款只见于罐上。

辽代陶瓷窑厂有哪些


辽代是跟北宋并存的朝代,辽代建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1125年,历时218年。立国早于北宋53年,亡国早于北宋两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辽代也有自己的陶瓷窑厂,分布于北方辽代统治的地区。

大辽政权相继修建了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代五京。辽代政权很重视陶瓷业的发展,五京都建有陶瓷窑场:

1. 林东上京窑、 南山窑、白音高洛窑:以烧制精细白瓷为主,兼烧釉陶及生活用瓷。

2. 赤峰缸瓦窑:赤峰是辽代最大的瓷器窑场,烧制辽三彩以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3. 辽阳冮官屯窑:烧造生活用陶瓷器。

4. 北京龙泉务窑:烧制三彩类建筑陶瓷最为著名。大型菩萨、罗汉等彩塑享誉世界。

5. 浑源界庄窑:黑釉瓷器在北方诸窑中独树一帜。

辽代陶瓷最具民族风格的品种是辽三彩、辽黄釉瓷器;定窑风格的白釉瓷器、磁州窑风格的白剔花瓷器,也都具有本民族鲜明的特色。辽代龙泉务窑烧制的大型罗汉等陶瓷雕塑像,是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购藏的艺术精品!因为这是写实的陶瓷雕塑,打破了中国传统写意陶瓷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茶文化对陶瓷饮茶器皿演变与发展


品茶是一门艺术,除了品尝的美味以外,通过欣赏茶具设计和茶室装饰,可以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增加知识。人们通过敬茶仪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增进友谊。我国陶瓷饮茶器皿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不少已成为盖世珍品。如:紫砂茶具中的供春壶,造型精巧新颖,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世上瑰宝,有的陶瓷饮茶器皿绘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显得古雅朴实,充满诗情画意。有的茶具上的书文,更是妙趣横生。如器皿上常见的“也”、 “可”、“以”、“清”、“心”五字,其实是一种回文体只要顺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一个读起,都含相同的意义,均道出了饮茶的益处。另外,茶室的布置有时也是十分讲究,领略其四壁的名人字画以及古色古香艺术陈设,都会把你带入茶文化的更高艺术境界。

唐代以前的制茶初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有贮茶、碾茶,煮茶和饮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饮茶器皿的互为关系,导致人们追求饮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点功能。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也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饮茶器皿的种类和花色品种也迅速增加,据陆羽《茶经》一书的皿之器一节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饮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

由于唐代自开元以来饮茶风习的兴起,饮茶器皿的制造随着陶瓷业的飞速进步而愈益愈精。这一时期的饮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茶经、皿之器》上曾对当时各地生产的风格与质量各异的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我们从陆羽对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饮茶器皿,其质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绿,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蕴银,光洁如雪,质地优良。毕竟越瓷饮茶器皿更胜一筹。由于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装饰瑰丽,颇受当时茶人和文士们的喜爱。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的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观念进一步渗入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茶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这时,人们崇尚建窑黑釉茶盏,是与当时“斗茶”风靡全国分不开的。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茶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窑的兔毫盏,便由此名声鹊起。宋代文人雅士斗茶,品茶时,用名贵的贡茶,配建窑黑色兔毫茶盏,同其色胜似雪乳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为品茶、斗茶增添美感的情趣。

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宜兴紫砂茶具也开始萌芽。苏东坡在宜兴任职时,对紫砂陶情有独钟,酷爱提梁壶,至今被称为“东坡堤梁”;河南禹县的钧瓷也改变了以前的单色,烧制多彩的“窑变”倍受人们喜爱;浙江龙泉的茶具则以清奇淡雅,古风纯朴的裂纹釉,达到了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艺术多样式、高品位的追求。这种淡雅质朴的茶具韵味情趣融为一体。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明清罢团茶,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广大茶农劳役之苦,而且使饮茶的方式,饮茶器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人们对茶、饮茶器皿的爱好与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饮茶风俗,烹饮方法及陶瓷饮茶器皿不断演变而发展。另外,由于饮茶者饮用各类散茶,各类精美陶瓷茶壶就应运而生。制作出现一个色彩纷呈,数量空前的时期,紫砂与瓷器相互竞争,发展迅速。以制壶妙手供春,时大彬等所创造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蓬勃兴起,价胜金玉、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兴紫砂壶以外,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永乐至宣德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甜白茶具最为精美。质地坚而细密,体胎轻薄,造型精巧,驰名中外。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壶,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造型,壶身绘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有:青花、斗彩、釉里红、颜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陶瓷已达鼎盛时期,其胎质坚细、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特色。特别是景德镇御窑生产的宫廷用茶壶,极其精工,华美绝伦。至明清以来,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杯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古往今来,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北京、西南一带喜用瓷制的盖碗茶具,即所谓“三件套”。由一个口大底小的茶碗,一个小茶托,和一个碗盖组成。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溢水打湿衣服;四是保温性能好。北京气候寒冷,茶具以保温为佳,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称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里包含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古代哲学的道理。

浙江和江苏一带习惯用紫砂壶冲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苏宜兴窑场烧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具有更高艺术鉴赏价值之外,主要在于它内蕴的趋于臻境的实用价值。壶体致密坚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结晶,晶体间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渗漏,又有一定透气性,用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冷热适应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炖烧,均无胀裂。壶体大小适合,一壶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觉温暖,又不烫手。紫砂壶主要以器型取胜,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或以几何形体造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器型千变万化。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一身。

广东潮洲,汕头和闽南一带的人有饮工夫茶的嗜好。关于功夫茶名称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因为泡功夫茶的茶叶制作特别费功夫;有的说是因为这种茶味极浓,杯又特别小,需花上好长时间一口口品尝,品茶要磨功夫。还有的说,是因为这种品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技艺需要有学问,有功夫等。功夫茶饮茶器皿非常讲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所制陶壶更易吸香。功夫茶极浓,茶叶可占容积七分,以浸泡后茶叶涨发,叶至壶顶,方为恰当分量。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直接以茶水冲杯洗盏,称为“开茶”或“沈茶”。一开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气韵的气氛。冲二道水,这时不仅茶叶已开涨,而且性味具发,便开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发将尽,最后一巡过后,主人会用竹夹将壶中茶叶夹出,放在一个小盅内,请客观赏,称为“赏茶”。

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讲究,不仅要好用,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饮茶器皿作为功能效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两个方面:物质功能是指饮茶器皿必须是生活实用品,是为人们使用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良好的饮茶功能是构成饮茶器皿形式完美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功能合理的器皿就能成为美的器皿。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但是完美的造型必需具有良好的功能。精神功能是饮茶器皿不仅在使用时能看到并要接触,不用时还能作为艺术陈设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所以饮茶器皿必须造型美观,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爱好,陶瓷饮茶器皿是功能、物质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具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欣赏品,是使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统一,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需求的陶瓷饮茶器皿要更多、更好、更新。时代赋予现代陶瓷美术设计师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饮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探讨各地域、各民族的饮茶习俗习惯;掌握陶瓷饮茶器皿生产的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创造更多、更好、更新的陶瓷饮茶器皿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陶瓷文化】古瓷片三说


对大多数初学的古瓷爱好者来说,学习伊始,就购买大量的古瓷完整器作参考资料是不现实的,从伤残古瓷器和古瓷片入手进行古瓷鉴定知识的学习,是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古瓷片是学习鉴定知识最好的老师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破碎古瓷片学术价值高

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由于天灾战祸、经济淘汰,许多古瓷窑已经湮灭无存,使传世瓷品找不到窑址实证而无根可寻,一些古代名瓷因传世稀少而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这样,珍稀古瓷片的发现,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例如古瓷专家为寻找宋代名窑之首汝窑窑址,曾踏破铁鞋找遍以河南临汝为中心的中州大地,但没有结果。后来还是几位文博工作者先后以宝丰县清凉寺村捡拾的瓷片为线索,才使汝官窑址的确切位置重见天日。从古瓷窑址的发掘研究来说,瓷片更是唱着主角。无论是越窑、邢窑、定窑、龙泉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几乎所有的古瓷窑址瓷器资料,都主要以瓷片堆集的发掘和整理为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古瓷片就没有古瓷窑址的研究成就,没有古瓷片也同样没有博物馆古瓷工作者的研究成就。

对业余古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瓷片的珍贵性也不言而喻。普通古瓷片是他们学习的第一手实物资料,而能够拥有典型的珍贵瓷片,已成为玩瓷者引以自豪的财富和收藏水平的标志。比如明代成化官窑斗彩瓷器,珍若拱璧,价值连城,一只鸡缸杯1999年春季在香港拍卖到近3000万港币。普通收藏者别说购买,就连想看一看也得到故宫去。那么从地摊上买到一片有“天”有“地”、有纹饰有整款的成化官窑斗彩团菊纹碗残片,从而能够真真切切地上手观察它的质地特征,该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收获。

六朝故都的南京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国内收藏和研究古瓷片人数最多,成果最丰的地方。南京古陶瓷研究会旗下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的古瓷爱好者。他们痴迷于古瓷片的收藏与研究,一年四季,风吹日晒,石头城内,秦淮河边,到处留下他们寻寻觅觅的足迹。“身上泥水惹人笑,手中瓷片惊世珍”,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有人捡到青花瓷之源唐代青花残碗,有人拾得元红绿彩高足杯残件,更有人找到了以往仅有文字记载而不见实物的元代戗金玉壶春瓶残器。请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国内著名的大博物馆都没有这些资料,它们的学术价值是那些有钱就能买得到的明清传世官窑器所无法比拟的!

古瓷片是判定鉴别对象的真正权威

对一件瓷器的窑口、生产年代和其他要素,是专家说了算还是瓷片说了算?归根结底是古瓷片说了算。因为能够说出真理性结论的专家,并不是凭空想象、心血来潮得出正确判断的,而是依据了对古瓷实物实地,包括古瓷片的综合深入研究才总结出科学结论的。当专家的已有结论同新发现的古瓷片等客观事实发生矛盾时,我们信谁?当然信实物证据!因为“实践(包括实物证据)高于理论的认识”。

过去人们(包括专家)一直认为北宋汝官窑器以釉色取胜,光素者多,并且“汝官无大器”。但清凉寺村汝官窑址发掘结果推翻了过去这种结论,众多的刻花、印花、雕镂瓷片和一些复原器物证明,汝官器不但有韵味迷人的釉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装饰;不但有小巧典雅的碗盘盏洗,而且有器型硕大的陈设精品。

正因为古瓷片是破碎的,因此器物的胎釉断面、“肠肠肚肚”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使人们不但能知其表,更能察其里。这比之单纯地观察完整器学习鉴定,在对古瓷特征的掌握上具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优势。

用古瓷片作标准对照物进行古瓷鉴定,是以标型学为特征的古瓷科学的基本方法。古代瓷器无论官窑民窑,都是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同一产品、同一窑场、同一器类,大体上都有着与当时制瓷科技术平相一致的工艺水平和时代审美共性,这就是古瓷标本可以用做鉴定标准的客观依据。以胎土粉碎为例,景德镇元明清时期没有引进机器粉碎以前,一直在江边利用水椎粉碎。官民窑胎质的区别,民窑高中低档瓷器的区别,只在于瓷石、高岭土质量的高低和胎泥过滤除腐工艺精细程度,同现代球磨和粉碎、强磁场去铁的制胎效果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元明清时期不同制瓷工艺发展阶段的区别和同一时期的共性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样,我们把不同时期古瓷片标本系统排列,从断面露胎部分进行排比分析,就可以归纳出十分科学的胎质时代特征序列,为鉴别古瓷找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实证标准。瓷胎是这样,釉质釉色、纹饰彩料、制作工艺都可以这样。

在我结识的古瓷藏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凡重视古瓷片的搜集、整理、研究的人,入道快,“走眼少”,能从理论和实物的结合上掌握古瓷的本质特征,其眼力、藏品的真品率和档次都比较高。相反,那些不重视从古瓷片和伤残古瓷器入手,结合古瓷理论进行学习,只想一下子收藏到宋元名瓷或明清官窑瓷器,照着书本按图索骥的人,几乎都是败绩累累,全军覆没。仅2000年在香港拍卖出4400万港币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我在国内藏友处就见到过3件。在鉴别时,有的人一点即悟,表示要改弦更张,重新选择正确路子搞古瓷收藏。有的人则不然,他和你急。你指出是赝品,他坚持是真货,而且搬出书本指点着一处一处给你讲理论。你说这种名品历来传承有绪,国内外共有几件都记录在案,他却说“为什么我这件不能是未发现的另一件呢?”你具体向他指出不对的地方,他说瓷器是人工制造,火的艺术,哪能都一个样。问他有无古瓷片?他说我要那玩意儿干啥!

实际上,许多这样的朋友不懂得,真正有成就的古瓷专家,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并不是整天捧着完整的国宝珍器著书立说,相反,无不极其重视各种古瓷片或伤残器的研究。翻开《收藏家》看看,不少文章中介绍的主角是古瓷片。上海博物馆的陶瓷分馆内,专门有展示国内各个时期各个窑口古瓷片标本的专柜。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以精美的印制,出版了由故宫博物院编的一部大型图册《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这部图册在编写中专家云集,阵营庞大,故宫古瓷精英几乎全军出动,可见古瓷片在这些专家们心目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瓷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在其最有影响的古瓷巨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所选的唯一一张工作照,就是登在“后记”页的“鉴赏研究陶瓷碎件”的认真形象。我想,这种选择是意味深长的,读者应从中悟出些什么吧。

当然,古瓷片的搜集收藏不能无原则地乱收乱买。一要选典型的。二要注意进行科学系列的整理与补充。三要提高警惕,谨防少数利欲熏心者用现代仿品的碎片冒充古瓷片出售。买了这种假古瓷片,经济损失不说,更重要的是以它为师就把自己引入到错误的鉴别观念上去。这种现象目前在耀州窑瓷、越窑瓷、钧窑瓷和龙泉窑瓷上都有发现,藏友不可大意。

辽代黑釉


辽代与金、西夏在历史上均与中原的宋王朝同时,辽在北宋时即已崛起,稍早于西夏和金。作为生息于北方强悍善战的游牧民族,边地与汉族宋王朝犬牙交错,军事上征战冲突不断,文化、贸易与技术上则相互渗透,学习。辽的陶瓷制造业,从造型、施釉、烧窑等系列工艺流程都深受宋代北方诸窑特别是耀州窑的影响。但汉族窑工在技艺上毕竟高出一筹,对比之下,辽、金、西夏陶瓷器皿总显得粗放拙朴一些,恰好也就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笔者入藏的一件辽代黑釉“皮囊壶”(见图),高21厘米,宽11厘米,厚7.5厘米,通体完好无损。它最突出的是起执柄作用形如麻花的两根“皮条”构成的高提梁;流口朝天而非左斜,其下部和壶尾各有3条皮囊接缝纹,提梁下方则是“皮革”扣襻,每边2枚,惟妙惟肖。壶底部平坦呈圆形,砂胎裸露。壶身下端约3厘米未施釉,为宋瓷特点的影响,但黑釉稀薄,斑驳剥落,没有耀州窑黑釉陶瓷施釉肥厚晶莹的感觉。综观全器造型线条粗犷生动,流畅有力,看惯了唐宋窑系陶瓷风格,乍见此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笔者于今年春节时无意中从西宁旧货地摊上发现此物并当机立断买下了它。古代的西宁,汉时建西平郡,唐改设鄯州,辖鄯城(西宁)湟水(乐都)等三县,至宋代,改鄯州为西宁州,西宁之名由此始。当时西夏势力范围曾到达西宁附近民和乐都互助诸县,并有剔花西夏瓷罐等文物出土,但属于今呼和浩特一带的北方辽国,在交通极为落后的当时,其黑釉“皮囊壶”之类易碎陶瓷器皿,从青海出土的可能性很小。它究竟怎样来到西宁并出现在市场上,倒成了一个难以找出正确答案的谜。

卫浴陶瓷选购三大步骤


在家庭装修的时候,卫生间是业主朋友非常注重的环节之一。如果卫浴用品选择不对,日后的使用就会十分不便。浴室柜、浴室镜、马桶、花洒这些卫浴用品,究竟该怎样选择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卫生洁具由卫生陶瓷和一些配件组成,包括各种坐便器、水箱、浴盆、洗面器等。这类产品的结构虽然不复杂,但是每一个小配件的质量优劣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尤其是坐便器产品,节水效果如何更加重要。有关专家指出,对卫生洁具中陶瓷部分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购买前需要做好三件事情。首先,确定洁具的整体风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间的美观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目前市场上不乏符合普通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的成套产品。所以,在购买前一定要有配套意识,包括造型、色调等等。那些开放式卫生间还要和居室的整体风格相匹配。最好的选择是购买同一品牌产品,即使是不同品牌的产品也要尽量做到风格统一、搭配得当。

第二,购买中要辨别宣传的可靠性。据有关专家介绍,有的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会滥用一些标志,夸大产品功能,甚至作虚假宣传。比如,随着消费者对“认证”认知度的提高,一些企业会在目位置标出通过“某某中心认证”。对此,消费者可以到国家认监委网站上查询这家认证机构是否经过国家批准,企业所说的认证是否与国家统一实行认证的概念相一致,不要受误导。

第三步,选购时要对产品质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外观质量的检查和判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查看表面是否光滑,避免开裂。可以从侧面观察产品表面,没有或少有砂眼和麻点、反光效果好,同时手感细腻都说明釉面质量好。二是用手指轻轻敲击,听声音是否清脆,质量好的陶瓷产品敲击声清脆,而有裂缝的陶瓷产品一般会发出沙哑的声音。

石湾窑陶瓷的三大特色品种


石湾窑,因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而得名,是我国传统民窑之一。石湾窑的发展与石湾当地的制陶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公认的石湾陶业始于新时代时期,而这种制陶业真正规模化、规范化乃至形成石湾窑这一窑口,则应当是在唐代。唐代石湾窑生产的基本都是实用陶瓷器物,多见青釉、酱黄釉陶瓷,也有部分黑釉或白釉陶瓷,装饰技法比较单调,多是贴塑、刻划一类。宋元之际,中原窑工大批南迁,加上石湾本地的陶瓷工业发展,这为明清时期石湾窑进入鼎盛奠定了条件。

从明代开始,石湾窑陶瓷日渐丰富,并且逐步形成一定的分类体系。而同时,明清之际也是石湾窑陶瓷艺术最繁荣鼎盛的时期这种繁荣鼎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石湾窑陶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数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二是石湾陶瓷中的精品被钦定为宫廷贡陶;三是石湾陶瓷大量出口海外,成为广东外销陶瓷的主要部分之一。而经过较为体系化的发展,石湾陶瓷此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三大特色品种。

①石湾窑陶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湾公仔,是一种陶制人物或动物塑像。石湾陶塑所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是石湾窑陶瓷对民间审美最集中化的反应。人物陶塑尤其多见菩萨罗汉造像、各类仙官造像、仙童仙女等,并且为了最大程度适应民间审美情趣,这些人物陶塑的造型、情态等均与民间神话传说很相近;而动物陶塑则多见具有吉祥寓意的造像或者生肖造型。

对于人物陶塑,石湾窑最注重的是面部表情和整体情态的塑造。因此,其面部及身体通常不施加釉料,而是以陶土本身表现人物的肌肤质感和颜色。对于动物陶塑,石湾窑最讲究表现动物皮毛,尤其是对翎毛的表现,采用直接在陶胎上刻画翎毛纹理的方式,充满纤毫毕现的艺术效果。

②瓦脊:属于建筑陶瓷类,是一种用在大型房屋建筑顶端装饰的陶瓷工艺品。瓦脊最小的可以是单独的人物塑像,最大的则可以到2、30米之长。瓦脊与人物陶塑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塑造的并非单纯的一个人物形象,而是一种人物状态。因此,石湾窑瓦脊常以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为表现对象,场面宏大。

③仿古陶瓷:石湾窑陶瓷仿古最著名的就是仿宋代钧窑瓷器的釉色,因此有“广钧”美誉。但是在仿古之外,石湾窑也还是有所创新的。最突出的就是将釉面分为底釉与面釉,有“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的艺术效果,尤其以仿钧瓷翠毛蓝而闻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辽代三大器皿》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辽代三大器皿》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