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民窑瓷器 > 导航 >

古代瓷器:磁州窑: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

古代瓷器:磁州窑: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

古代民窑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民窑 清朝民窑瓷器鉴别

2021-07-07

古代民窑瓷器。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古称彭城,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宋元时期发展为北方最大民间瓷窑,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尤以白釉最为出名。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早在隋代即已开始生产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窑的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此时的产品最负盛名。自宋以后,元、明、清至今一直生产着。磁州窑不仅品种多,产量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磁州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磁州窑的制瓷技艺得到广泛的传播,遍及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南方各地,并传到国外。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馆馆长蓑风一行到邯郸考察,在参观磁州窑展时惊奇地发现,日本家喻户晓的茶道文化标志一只古瓷碗,竟与磁州窑的一个古碗一模一样。而此前,这只日本茶道文化标志的瓷碗,一直认为是江户时代由当时的高丽王朝传入日本的。

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己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兴衰起复。到十世纪,以制瓷精美,一跃成为中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当时州以磁名,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称。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北方窑黑釉瓷观览


黑釉自从东汉在浙江上虞一带伴随着成熟青瓷产生以来,一直持续不断地生产,但一直未能进入瓷器生产和日用的主流,只是青瓷的副产品。

黑釉辟雍砚隋代(河南巩县窑)口径11厘米,底径14.2厘米,高5.5厘米

该砚为辟雍砚十三兽足带托泥黑釉,釉色纯正,均匀光泽亮丽,釉质细腻,唯砚面露胎做工精细,是辟雍砚中少有的黑釉品种。据传同出有大业元年~9年墓志坊三彩窑。

外黑里白釉钵唐代(河南巩县窑)口径8.5厘米,高5.6厘米,底径2.5厘米

这种钵为弧壁口部微收,小平底。外黑里白釉,釉色纯正光亮。西安礼泉坊三彩窑出土有相同的钵标本。

黑釉酱口矮梅瓶北宋(河南窑场)口径9.1厘米,高24.5厘米,底径9.4厘米,腹径20.7厘米

该瓶为卷口,细颈,鼓腹,圈足。圈足以上施黑釉,口沿上一圈酱色窑变,适足以为整体黑釉添彩。该梅瓶黑釉色纯正均匀釉面平整,光泽柔和,釉质细腻,露胎处涂一层酱色化妆土,修胎痕明显端柔美的形制,黑釉加酱彩的装饰,使得该梅瓶呈现高贵的气质。

到北朝晚期,黑釉在北方生产成功到隋唐时期就迅速成为中国北方瓷器的主流之一,伴随着白瓷成为北方宫廷、贵宅、寺院里不可或缺的美品,在主流文化区域的隋唐两京地区、河北、河东、山东的新贵旧族盘踞的区域大量烧造和使用。到北宋时期,随着宫廷的斗茶风气蔚为时尚,福建建窑的黑盏成为斗茶者的利器,黑釉便独树一帜地成为皇帝的宠爱,贵族跟进,土豪响应,民间仿效,一时之间黑瓷成为餐桌茶席上的新宠。于是有北宋京畿之便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山东等陶瓷老窑利用已有的黑釉优势,再次发起一轮仿制建窑黑盏的高潮,此风所致,金代、元代持续不衰。大量的唐、宋、金、元不同朝代的城市遗址、贵族墓葬和寺院遗址里埋藏了黑瓷遗物,通过现代的考古发掘和最近三十余年中国前所未有的基本建设,古代黑瓷的面貌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黑釉盏北宋(河北定窑)口径18厘米高5.5厘米底径4厘米

该碗敞口,腹壁微弧,圈足,全器施黑釉,口沿泛酱红色,虽然为残器标本,但是黑釉色纯正釉面泛金属光泽。部露胎,胎色粉白胎质细腻,修胎整齐平滑,据云该盏出土于河北正定临济寺遗址,而临济寺是唐代禅宗所谓一花五叶的临济宗祖庭,一直到北宋时期都香火旺盛,历代都有皇帝封赐,临济寺在北宋末期毁于与金人的战火,唯塔独存大定二十三年金世宗予以修复,该碗应该是北宋时期或者还是皇家的供养之物。据传河北正定临济寺遗址出土。

黑釉玉壶春瓶北宋(河北定窑)口径5厘米高25.5厘米底径5.7厘米

该瓶撇口,细长颈,梨形腹,圈足。全器施黑釉,虽然为窑址出土残器标本,但是黑釉色纯正,釉面泛金属光泽。足部露胎胎色粉白,胎质细腻,修胎整齐平滑,整体器型周正高挑,釉色玄黑,绝对造就其高贵的气质,为定窑黑釉玉壶春瓶的绝佳之作,此种黑釉玉壶春瓶迄今未见出土或公私博物馆藏品。

黑白围棋子(361颗)北宋(河北定窑)直径2厘米厚0.61厘米

该围棋子为扁圆状,面凸底平。白棋子,纯白黑棋子凸面施黑釉。黑釉色纯正,釉面泛玻璃光泽是一种特殊的亮光釉,足部露胎,胎色粉白,胎质细腻,修胎整齐平滑其程度也超过一般的白瓷。黑釉如漆白子似玉,黑白相较二仙传道圣贤切磋,正所谓知白守黑的意义。

黑釉白沿香炉北宋(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口径14.5厘米高14.8厘米底径11.2厘米

该香炉为平沿,筒形腹,带旋纹喇叭状足,黑釉施釉到底,口沿一圈白釉边,黑釉纯正莹润,白边清晰。胎色为灰色,器壁较薄,修胎精细。该香炉器型端庄,黑白釉色分明,是当阳峪窑少见的精品香炉。

北朝到辽代、北宋初期的黑瓷以净瓶、花瓶、注壶、碗罐为主流,追求的是纯黑如漆的审美,皆是精工细作,不见粗糙之用。到北宋晚期开始,黑瓷却是摇身一变,既追求纯黑釉的幽美,又追求多变的外观华丽,于是就有了多重的装饰黑釉,描金加银,剔刻画花,油滴兔毫,红斑绿彩尽到了人之所能。其形制以各式茶碗为主,兼具杯盘盆罐,瓶壶钵盂,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色彩缤纷,灿烂夺目,黑釉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此风的普及使得中国历史上追求金银用器的风气一去不再复返,瓷器成为皇家贵宅里的新欢。因为黑釉最初的身份与皇家有关使用人群多以用黑釉碗盏自高,其风所致,内传中国至今,外达东瀛日本。

黑釉荷叶盖罐宋高15.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6.9厘米高梧楼藏

黑釉白覆轮香炉+配图北宋赵广富辅《番王礼佛图》局部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黑釉出筋执壶金高14.7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3厘米宝光艺术藏

北方北宋时期黑釉发展的另一结果就是,北方人熟练掌握了黑釉烧造的技艺,使得黑釉的烧造品成为最为廉价的日用器,普及到了民间,当然因为成本的问题,民间在材料、成形、施釉等方面都只能是粗率不堪,但是其结果是从北宋开始陶器的使用被基本抛弃。元明清乃至当代,因为黑釉烧制的便捷,使得黑釉的使用量达到最高。耿宝昌老先生几十年前就感叹道,黑釉量太大了,火车皮都拉不完。所以,我们不能不说黑釉瓷器是社会上中下各个阶层的用器,从美术考古学意义上说,黑釉与白釉的竞演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的总体符号。

中国黑釉总体分类:1.纯黑釉;2装饰黑釉;3.黑釉加彩;4.黑釉褐彩;5.黑釉剔刻;6.窑变黑釉。

本文所列的北方黑釉瓷器,主要为纯黑釉瓷器,纯黑釉从北朝晚期开始到宋元明清,是贯穿于北方陶瓷史的一个主要品种,而且一旦形成,就成为北方陶瓷的主流产品之一。这在南方开始于东汉的浙江德清窑,但是形成优势仅在两宋之间。

古代瓷器:宋代磁州窑器物之美


磁州窑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宋代以来,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窑场,都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窑场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登封窑、扒村窑、鲁山窑,山东淄博窑,山西大同浑源窑、长治窑,还有北方辽代的赤峰缸瓦窑等,都有自己独立风格的磁州窑系产品;南方的一些窑场,如吉州窑,也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磁州窑系,主要烧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绘瓷,其胎质粗松,胎色也较深,因而施化妆土,再罩以透明釉。装饰技法划分品种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绿釉釉下黑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纷繁竞妍,各具特点。

装饰技法方面善于利用在化妆土与胎质颜色的反差,加以彩绘、刻剔等多种手法,令对比强烈,风格明快。纹饰题材多为花蝶、龙凤、如意头、人物等,线条流畅,细腻逼真,情趣盎然。亦有不少以书法和诗词作为装饰题材,平添诸多雅致。

器形丰富别致,凡生活器皿皆多种多样,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有:瓶、枕、罐、盆、炉、碗、盘等,其中瓷枕留存的数量比较多,表现形式多样化同一类产品亦有数种变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日用需要和审美偏好。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一〉


白釉黑剔划白折枝喇叭花叶形枕北宋长30.7厘米宽28厘米后高22.3厘米前高7.5厘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为叶形,前端翘起,墩座为规整的五边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划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划出三朵大叶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鲜明,黑白色彩对比强烈,突出了主题花纹。

黑釉长腹白唇注壶北宋早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白沙唇口长颈长腹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北宋口径21厘米底径9.5厘米高9.2厘米私人收藏

圆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内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烧。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缠枝牡丹纹。剔刻技法娴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纹大腕北宋口径25.5厘米底经6.7厘米高7.7厘米私人收藏

唇口,浅腹,腹壁斜内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质细腻。白釉剔花。内壁剔刻缠枝牡丹花纹,一花头六叶。剔花技法娴熟、古朴。

白釉划曲带波涛纹深腹钵北宋口径14.4厘米足径7.4厘米腹径18.2厘米高16.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敛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径下移,腹变浅,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细腻,坚致。白釉划花。颈下划曲带纹,腹部划连续波涛纹,蓖纹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矮腹瓶北宋口径6.3厘米底径16厘米腹径20厘米高19.3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盘口近平,直颈微束,颈较长,斜折肩,扁腹,隐圈足。过烧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许多酱色铁锈斑,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坚致。黑彩呈酱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过烧而严重晕散。缠枝牡丹纹,肩、腹部各四朵花,花头相对排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酱斑盏北宋口径12.6厘米足径3.8厘米高5.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卷沿,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斑,外壁为棕红色酱釉,内壁漆黑光亮,布满酱色彩斑。袖色温润,光亮。裹足刮釉支烧。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盏北宋口径12.7厘米足径3.8厘米高5.1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口沿稍卷,双曲腹,上腹微内曲,下腹微外鼓,内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浅。黑釉酱彩。黑酱色釉,盏内为玳瑁纹,盏外黑釉泛灰,釉色极莹润。裹足支烧。白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盏北宋末期口径13.6厘米足径4.4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极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护胎釉。棕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

黑釉茶盏金代口径15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玳瑁斑双耳罐北宋末期口径16.8厘米足径12.5厘米高24.4厘米

直口,凸唇,短颈,三棱形双系,长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带玳瑁斑,下腹无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坚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盘宋末期口径13.2厘米足径5.4厘米高5.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内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细密,坚致,有少量杂质和极少的气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9.2厘米足径6.2厘米高8.7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钉支烧。白釉呈灰褐色,有黄色铁锈斑,木光,施满釉。褐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高足碗北宋末期口径11.6厘米足径4.8厘米高5.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折沿下斜,浅曲腹,高圈足稍外撇。白釉呈精褐色,有稀疏开片,光润。浅灰胎,稍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小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10厘米高10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筒形,尖唇,子口内倾,腹壁斜直,上粗下细,平底。近口部有一圆饼形乳钉。白釉泛青,有大块开片,晶莹温润,子口、底及内部无釉。内外底部均残留三角形支钉痕(套烧)。器物因升火过快而炸裂。浅灰胎。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仿定筒形盒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5.4厘米腹径17.5厘米高16.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竖长的筒形,长子母口内倾,深腹稍外鼓,近底部有一短短的斜折,大平底。近口部有一附加圆形乳钉,大约是与盒盖对应的标志。白釉略呈青灰色,有长条状开片,晶莹光亮,子口和底无釉。浅灰胎,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仿紫定碗宋中期口径14厘米足径5.6厘米高7.5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敞口,斜直壁,下腹圆折,高圈足稍内敛,内底有一平面。有四枚乳钉状支钉痕。内白釉外酱紫色釉:白釉泛青灰,光亮;酱紫色釉,光亮可鉴人。裹足刮釉支烧。口沿芒口,胎白,细密,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直领瓜棱罐北宋口径11.2厘米足径7.6厘米腹径14.8厘米高13.4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尖唇,侈口,长直领,球形腹,玉环足稍外撇。卵白色釉,光洁,施釉至下腹。灰胎,细腻,坚致。瓜棱较深。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素面大盆北宋盆径37.8厘米底径23.8厘米高12.8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圆唇,平折沿,双折腹,在腹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折,隐圈足。内底有五枚较大的三角形支钉痕。白釉稍泛黄,布满小块开片,半木光,盆外施半釉。灰黄胎,较粗。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

珍珠地元宝形枕北宋早期长22.4厘米宽10厘米高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枕面曲凹,平底,四侧壁均斜收,侧壁及面、底相接处均以泥条加固,有划纹接痕,每面用一片接成。珍珠地划花。白釉泛青绿,釉厚处呈青色,有细碎开片,釉极晶莹光润。灰色胎,坚致。枕面划卷草纹,两侧壁划半圆形大叶纹,空白处饰珍珠地纹,两端划大叶纹,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仅上半部填彩。1987年磁县观合窑遗址发掘出土。

白釉珍珠地划大叶纹束腰形枕北宋长22厘米宽12厘米高11.9厘米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两枕端为正方形,其余枕侧壁均内曲,稍缓,边部圆折。珍珠地划花。釉色光润。黄灰胎。枕面和枕端分别装饰卷云纹和缠枝大叶纹。珍珠地划纹内填黑褐色彩料。

123下一页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二〉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口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8厘米

宽唇外翻,缩颈,溜肩,圆鼓腹,下腹斜内收,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较细腻。白地黑花。肩及腹部绘卷草纹一周。黑彩如松烟古墨,绘画流畅潇洒。征集。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兔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6.5厘米底径14.3厘米高14.9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侈口,内部有一凸台,成子母口形,直壁稍敞,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口部下部和近底部剔曲带纹,之间可见两云头开光:其一剔黑地白兔纹,另一隐见花卉纹。开光间剔卷草纹。一开光为剔黑留白工艺,另一开光为剔白留黑工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剔花缠枝牡丹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5.2厘米底径15.1厘米高16厘米

残留少半器。方唇,有二层台,成子母口形,直壁,深腹,隐圈足。直白釉,光润。灰白胎,较细。黑剔花,上多半部剔刻缠枝牡丹纹,近底部剔刻宝装覆莲瓣纹。剔花古朴自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仙鹤草叶纹筒形直壁罐金代口径12.6厘米底径11.1厘米高14.2厘米

圆唇,直口,内、外壁各有一凸棱,直壁,深腹,下腹有一短短的折,浅浅的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泛青灰,有细碎开片,光润,施釉不到底。胎色灰黄,致密。黑褐色彩,绘草叶纹和鸟纹,二叶二鸟。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直壁罐金代口径12.7厘米底经9.4厘米高14.3厘米

方唇,有二层台,成了子母口形,深腹,下腹部外撇斜内折,隐圈足。白釉,光润,施釉不到底。灰白胎,较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卷草纹深腹钵金代口径18.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8厘米

圆唇,直口,直壁,深腹,下腹曲内,隐圈足。直白釉,木光,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致密。白地黑花。器壁绘卷草纹一周。绘画流畅潇洒。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绘划花龙纹大盆金代口径63厘米底经40.1厘米高22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沿面斜曲,曲腹,瓦圆底,上腹部外壁有一周附加堆纹。白地绘划花。卵白釉,光润。白灰胎,较粗。黑色彩稍发暗,内壁绘划龙纹,底部一条盘龙、流云和一只火焰宝珠,侧壁绘划两条行龙。龙长吻卷曲,四爪张扬,腾云驾雾,相互追逐,气势雄浑威猛。此器形体巨大,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磁州窑高超的制瓷水平,在同类器中仅见。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花荷口喇叭足大瓶金代口径11.4厘米底径17.3厘米腹径20.2厘米高49.6厘米

大荷口,长直颈,丰肩,鼓腹,下腹急收成束腰,大喇叭形足。这是本次发掘中最大的器物之一。白地黑花。粉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黄灰胎,稍粗。焦褐色黑彩,因火候过高而起泡。自颈至腹为缠枝芍药花纹,下腹为菊瓣纹边饰,足部为宝装覆莲瓣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金代口径3.8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7.6厘米高31.8厘米

圆唇,折沿下斜,从外部看呈梯形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曲收,隐圈足。白地黑花。白釉稍泛黄,有细碎开片,光亮。裹足刮釉,足底粘有石英砂。黄色胎,坚致。黑褐彩,近底和肩部各有一周菊瓣纹边饰,腹部绘满小卷叶缠枝牡丹纹,有八朵高台牡丹花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缠枝芍药纹梅瓶金代口径3.6厘米底径9.2厘米腹径18.1厘米高38厘米

小口,宽折沿,沿面斜直,短束颈,广肩圆折,长腹,隐圈足。器表施白地酱褐彩。肩饰菊瓣纹;上腹饰缠枝芍药六朵,花间有小蝶上下翻飞;下腹饰富贵不到头图案一周;下摆为菊瓣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折枝牡丹纹喇叭口小瓶金代口径6.3厘米底径6.8厘米腹径8.8厘米高18.8厘米

卷沿喇叭形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微收,喇叭形圈足。从颈至腹部绘有大叶折枝牡丹纹,花卉上有蓖划花纹饰。黑白相间,纹饰突出。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金代口径10.3厘米底径8.9厘米腹径19.9厘米高24.8厘米

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白地绘划花。卵白釉,有细碎开片,光润,遍身有焦黄色落砂,坚致。深黑色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口部为半圆形团花边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绘划花折枝牡丹纹大口瓶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口径10厘米底径9.1厘米腹径19.7厘米高25.6厘米

大口瓶。圆唇,直领,大口,丰肩,长鼓腹,下腹内曲,隐圈足。绿釉绘划花,鲜绿色釉,有米仔开片,晶莹润泽,透明度高。灰褐胎,坚致。黑彩,三株大叶折枝牡丹,在绿釉之下,黑彩显得极黑。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绿釉喇叭口大瓶金代口径12.8厘米足径13.2厘米腹径17.5厘米高32.8厘米

卷沿大喇叭口,长颈上带三道凸弦纹,广圆肩,长腹,下腹稍收,矮隐圈足。鲜绿色釉,如嫩柳新荷,有细碎开片,光润透明,有少量缩釉,底部露出白釉。灰褐胎,细而疏松。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仿定花口小盘宋末金初口径13厘米底经10米高2.1厘米

方唇,腹壁稍内曲,大平底。白釉泛青灰,半木光。裹足支烧。褐白胎,胎质细腻,但有肉眼可见之小气孔。六曲荷口,瓜棱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黑釉凸线纹双耳大口罐金代口径18.4厘米足径11.7厘米高26厘米

凸唇,高直领,带凸线纹的片状双耳,鼓腹,十分丰满,矮圈足。黑釉凸线纹。釉色漆黑,光亮如镜,内外壁施釉均不到底。露胎部施浅酱黄色护胎釉。胎色灰黄,坚致。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三彩伽棱频迦金代通高45.1厘米基座直径13.2厘米

伽棱频迦又称妙音鸟,人面禽足,卷发中分,着耳饰,面相圆润,体态丰盈。腹部以上为人形,双手合十,袒胸,着窄袖开襟襦衣,挽飘带,身后有双翅;腹部以下为鸟身,鹰爪,长卷尾,尾上羽毛丰厚卷曲,似凤尾。下为圆筒形基座,筒两侧有圆形大镂孔以便在房脊上固定。施黄绿釉,头发为黑釉,面部和胸腹肌肤为淡黄色釉,衣、身、尾及底座施深绿色釉,翼及腿、爪为褐黄色釉。釉色层次丰富、鲜亮润泽。广泛用于石窟、寺庙等建筑。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红绿彩坐佛瓷像金代通高61.3厘米像高42.6厘米座高18.7厘米最宽25.3厘米底座宽21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面部施金彩。释迦牟尼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三重仰莲高座之上,手势为降魔印,袈裟上彩绘荷叶、荷花及云海纹,莲座下为红绿黄彩绘的须弥座,其上彩绘荷叶、荷花及曲带等纹饰。绘画细致,制作精美,是目前国内外磁州窑红绿彩器物中最高大者。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文殊菩萨骑狮坐像金代通高42.5厘米像高30.3厘米座高20.2厘米最长22厘米底长16.6厘米底宽10.5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文殊菩萨瓷像头缺失,修复。手持一枝带绿叶的莲花,结跏趺坐于上饰绿边布的狮驮仰莲座上,下有青狮坐骑相承托。青狮前侧有一似武士的狮奴头戴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疆绳,侧身叉腿昂首仰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红绿彩普贤菩萨骑象坐像金代通高45.5厘米像高26.9厘米座高18厘米

土黄胎,质疏松。通体在白地上施红绿黄色釉上彩及黑色釉下彩。普贤菩萨手持一柄带绿彩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驮仰莲座上,下有六牙白象坐骑相承托。白象前侧有一似武士的象奴头戴黄彩尖如意头冠,双手牵缰绳,侧身叉腿昂首望。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出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123下一页

古代瓷器:宋代磁州窑褐彩文字盒


瓷盒,是由底和盖组成,生活日用品之一,用途很广。有盛装铜镜的镜盒、装药的药盒、盛装妇女化妆品的妆盒,而更为广泛的用途是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瓷盒在各朝都有其经典的式样,这种圆形直身、盖矮底高的器型,创烧于唐,而流行于宋,是宋代整个社会最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女子陪嫁的用品之一。

褐彩瓷器,以唐代长沙窑青瓷最为丰富,内容题材涉及人物、山水、动植物、抽象纹样及诗词文字等,其诗文以抒发情感为主。宋代,长沙窑青瓷已趋衰落,河北磁州窑瓷器盛行褐彩装饰。

这件宋代青白瓷褐彩盒(见图),通高13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厘米。胎上施传统的白色化妆土,内外施青黄色透明釉,釉质肥厚莹润,釉色白中泛青闪黄,表面光亮,光泽感强,有开片。盒底足露胎,胎体坚致,颗粒较粗,呈灰色。盒盖顶端题写褐彩草书道字,笔画流畅而不失规度。盒盖外围及盒的主体装饰有褐彩花草植物纹,线条流畅简练,绘画精美,立体感强。制作规整,构思巧妙,盒盖与盒底吻合严密,保存完整,不失为一件磁州窑精品。尤其是用毛笔蘸彩书写的道字,笔力雄健,韵味十足,充盈着大千世界的玄机与奥妙,使人遐想万千,爱不释手。

古代瓷器:汝窑天青釉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峰


汝瓷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瓷的器型有盘、碟、洗、瓶、尊,一般尺寸较小,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汝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华美乐章。

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胴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今天距离南宋已近千年,就更为难得了。汝窑存世量稀少,据业内统计,全世界博物馆在册有67件半的说法。窑址出土文物,大多为瓷器残片。

南宋笔记《坦斋笔衡》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瓷的地位之高、价值之大,毋庸赘言。

汝窑为魁

高古的瓷器,是以汝窑为首,就是汝窑是一座颠峰,无可替代的。汝窑并非仅仅是宋徽宗指定的那二十几年。只是到了宋代末期,他极端地推崇汝窑,在原来民间汝窑的窑子范围内另外建了一个窑专做官窑,我们叫汝官窑。建了汝官窑的同时他又建了一个北宋官窑,也是追求天青釉。所以说汝窑,或者说天青釉也代表了中国雅文化瓷器的最高峰。

南宋笔记《坦斋笔衡》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窑稀珍,因其烧造时间极短,因而传世的汝窑器物稀少。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千百年来汝窑为魁,不仅是个定论,而且将它推至神话。

汝瓷的胎釉特征

香灰胎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青如天面如玉

汝瓷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芝麻花蟹爪纹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的器物特点

汝窑的器型有盘、碟、洗、瓶、尊、碗、盏托、水仙盆等,盘、碟、洗、碗多为圈足外卷,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足底心有三至五个细小的支烧痕。其中,尤以盘和洗的数量最为众多。

不过尺无大器

汝窑瓷器一般较小,多为盘、洗、碗等器型,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极少超过20厘米,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随着汝窑遗址的发掘,这种说法也日渐动摇。

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曾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款识刻花

存世的汝窑器物上,一些有刻花,以及款识。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奉华是南宋宫殿之名,是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写奉华的汝窑都是刘贵妃她本人使用的。

汝窑的历史演变

从盛唐时期起,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汝州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烧造时,由于火候过高而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所少见。

北宋时期,汝窑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汝瓷传世品极为稀少,其价值自是弥足珍贵。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宋人笔记中曾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的记载。

自明代开始,不断有人复烧,成功者寥若晨星,失败者却代不乏人。汝瓷博物馆馆长杜宏伟认为,凭借今天的技术,加之古人的心境,以美为前提,完全可以烧造出超越宋汝瓷的好作品。

汝窑精品欣赏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全球仅存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罕见的大件器。器物制作庄重古朴,气韵高雅。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里外满釉,呈天青色微泛蓝,并有细小浅白的开片。代表了千年国宝汝窑瓷的最高水平。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汝窑天青釉碗是北京故宫镇馆之宝。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碎纹片,釉中含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美轮美奂。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干隆御题诗一首。

北宋汝窑莲花碗

北宋汝窑莲花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全球罕见的传世珍宝。莲花碗呈十瓣莲花形,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青釉匀净温润,颇具艺术风韵,造型奇特,精美绝伦。对于其价值,有十吨黄金不换之说。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一种种植水仙用的器具,也可作装饰品。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此种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极力追求的宁静开朗的美感。

古代瓷器:磁州窑各时期陶瓷精品欣赏〈三〉


白地黑花芦雁纹豆形枕金代长31.2厘米宽20.5厘米高11厘米

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器表施白地黑花。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一条宽带和一条细线纹为边框,其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黑绘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雁正衔着芦草在飞翔。磁县都党乡冶子村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芦雁纹八角形枕金代长28.9厘米宽18.1厘米前高8.1厘米后高10.5厘米

枕面呈八角形,前高后低,两端微翘,周边出檐,壁较直,平底微沿。器表施白地黑花。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绘一只展翅的大雁正衔着一枝芦草在空中飞翔;周壁绘卷草纹;素底有上荷叶、下荷花阳文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

白地黑花喜鹊登枝豆形枕宋末金初长31厘米宽22.7厘米高12.7厘米

前侧壁略内凹,枕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外出檐,直壁,平底。周壁无纹饰,枕面以两条细线为边框,内绘花鸟图,花树分布于左右两侧,小鸟居中登于花树之上。墨色浓重,形象逼真。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喜鹊登枝八角形枕金代长27厘米宽21厘米

此枕只有枕面,枕面呈八角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框内绘一只喜鹊正栖息在树枝上。喜鹊在栖息时还警觉地望着前方,神态生动,画面逼真。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竹雀纹豆形枕金代长30.5厘米宽21.5厘米高13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与枕侧壁圆折角相接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直白釉,光润。青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画双文武线开光,开光内绘竹枝叶,竹枝上立一只长尾鸟,回首眺望;枕侧壁绘卷草纹。绘画生动、形象。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水鸟纹如意形枕金代长30.5厘米宽22厘米前高9厘米后高12厘米

周壁圆弧,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以精细三道曲线纹勾出边框,开光内绘有一只纹饰漂亮的小鸟,站在水草上正回头张望;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纹如意形枕元代长29厘米宽22.5厘米高13厘米

如意形枕,枕面稍稍出檐,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加黄彩。白釉,光润。白灰胎,坚致。枕面随形勾五线如意形开光,第二线和第三线间勾画点线纹,开光内绘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小麻雀头部黄彩渲染,较为少见;枕侧壁绘卷草纹;枕底部印有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绘画细腻、简洁、明快、传神。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地黑花麻雀纹豆形枕元代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2厘米

枕面接近椭圆形,前侧壁稍内曲,又似豆形。枕面稍稍出澹,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地黑花。白釉泛黄,木光,开片,枕上部有褐色火滓。土黄胎,坚致。枕面随形勾两条豆形边框线,内又勾画三条如意头形开光,边框线和开光之间勾画点线纹,开光内绘一只登在竹枝上的小麻雀;枕侧壁绘细线卷草纹。绘画简洁、传神,充满情趣。1988年磁县冶子村元代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白地黑花双鸟纹豆形枕元代长26厘米宽23厘米高12.5厘米

周壁圆弧,前侧壁中部略凹,两端略翘。器表施白釉黑绘。枕面以多条曲线勾出边框,开光内绘有两只长尾鸟在花丛中嬉戏;周壁上、下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并印有上荷叶、下荷花的张家造窑戳。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白釉黑绘划花海兽衔鱼豆形枕金大定五年长32.3厘米宽24.5厘米高13厘米

豆形,周壁圆弧,前侧壁略凹,顶面两端略翘,中部前倾,平底。器表挂白釉,上施黑褐色彩绘。枕面周边抹角处绘波浪式柳枝叶纹,中间为黑地划花海兽衔鱼纹图案;周壁弦线边框内绘卷草纹;底面露胎,上有大定伍年四月十三日,买到枕子一个,坚考至记口墨书题记。

素胎鱼纹扇形枕金代长36.5厘米宽20.2厘米高10.8厘米

枕的前侧壁和两端面无纹饰,后侧壁有奔狮和缠枝花卉的模印图案。枕面划单边如意头形边框线,边框线内划一条游动的鲤鱼,四周划有简笔的水波纹。面上有四道流釉痕迹。磁县都党乡冶子村金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摩竭脊饰金代通高38.9厘米筒瓦底宽16厘米

兽首前瞻,犬齿突出,上吻微上卷,两前爪支撑于筒瓦上,鲤鱼身,布满鳞片,双翼,腹下加一支柱,身体倒立状。黄棕胎,坚致。眼珠和鼻尖施黑彩,嘴角有通气孔。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素胎倒立海狮脊饰金代通高33.5厘米筒瓦宽16.9厘米

红灰胎。海狮前爪着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着一个类似线轴儿的物品。海狮两耳低垂,嘴唇紧闭,犬齿突出,膛目前视,身上无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纹,表示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撑住倒立状身体。体形健壮,神态逼真。立于屋脊之上,既能镇宅压邪,又是一组造型生动的艺术脊饰构件。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倒立海狮脊饰一对金代通高33.5厘米筒瓦宽16.9厘米

一对海狮前爪着地倒立于筒瓦上,后爪高抬,尾巴上卷着一个类似线轴儿的物品。海狮两耳低垂,嘴唇紧闭,犬齿突出,膛目前视,身上无鬃,在前后腿及腹部刻纹卷鬃毛,腹部下加一支柱以支撑住倒立状身体。红灰胎。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蹲狮脊饰模范金代通高30.8厘米筒径12.2厘米

狮蹲坐龇牙,瞳目前视,脑后披卷鬃,横卷尾。底部是筒形台座。黄白胎,疏松。器表施化妆土,眼珠和鼻尖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蹲狮母范北宋中期残高12厘米残宽8厘米

模具,母范。胎白,细密坚硬。狮瞳目前视,张口露齿,项下系一小铃,脑后披卷鬃,前腿直立,后腿残。造型逼真,活灵活现。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纽盖熏炉狮纽盖金代高13.7厘米口径10.6厘米

方唇,覆钵形盖,顶部塑一蹲狮。狮张口,香烟可由口部散出,设计、模印均精巧。棕褐胎,坚致。狮项、胸前的宽带和小铃施黑彩。盖面模印覆莲瓣。狮身被流上黑绿色窑汗。

熏炉:金代。高15.4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11.3厘米。尖子口内敛,宽平肩,钵形炉身,束腰,模制台形喇叭足。模制贴塑。褐色胎,坚致。外壁有一条被流上的黑褐色窑汗,炉身贴塑宝装莲瓣三层,足上部模印覆莲瓣,下部模印缨络纹。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子莲花座金代高16.8厘米长11.5厘米

狮子立于梯形台上,瞪目龇牙,卷尾,着鞍,鞍上驮钵形仰莲座。模制并有贴塑。棕黄胎,粗而硬。狮背驮的座上贴塑仰莲瓣。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狮子莲花座一对金代高16.8厘米长11.5厘米

狮子立于梯形台上,瞠目龇牙,卷尾,着鞍,鞍上驮钵形仰莲座。模制并有贴塑。棕黄胎,粗而硬。狮背驮的座上贴塑仰莲瓣。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素胎武士脊饰金代残高23.6厘米宽17.6厘米

躬腰蹲坐,双手撑于膝上,做负重状。头上应顶物品,残失。上身赤膊,腰围抱肚,下着裤,座下的瓦件残失。棕红胎,粗疏。眼和头发施黑彩。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23下一页

古代瓷器:[图文]钧窑小碗


宋钧窑小碗

规格:口径8.9cm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禹县,古代属均州,钧(均)窑因此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北宋,宋末是它的鼎盛期。钧窑历代都为宫廷烧制过瓷器。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突破。

它在釉中加入微量的铜,在还原的高温气氛下,使釉烧成青中带红的紫红色釉,如云霞般变幻不定、美妙灿烂,这种釉色就是著名的钧红。但它不是纯正的红色,里面有着程度不同的紫色。钧红的品种有海棠红、玫瑰紫,还有一种因为烧得不理想而成为红中带黑或带灰的叫骡肝马肺,这一技法在陶瓷史上还是第一次,意义重大。钧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从而成为宋代著名的窑场。

使钧窑瓷有着与众不同风格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釉中掺有锡,使得钧釉成为乳浊釉。这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按照颜色的深浅,还有月白、天青、天蓝等的区别。

这件钧窑小碗口沿内收,有紫色斑点,这就是所谓的钧紫,系红釉和蓝釉相融合而产生,这是因为制作时在蓝色的釉上涂了一层铜红的缘故。钧釉中存有大量的气泡,这使钧窑釉中红、白、蓝、紫多种色彩互相混合,产生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流纹,这就是窑变现象。在蓝、紫、白的背景色上有蓝白相错、紫红交织、红蓝相融,使得钧窑的釉色显得特别神秘莫测和高雅多姿。

古代瓷器:宋、金、元磁州窑瓷枕赏析


狭义磁州窑,邯郸的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的窑场。磁州窑的各种瓷器,给人的印象是不同于青、白瓷的温润细腻,不同于青花瓷的端庄秀雅,它有一种古朴、奔放、粗狂的美。磁州窑的发展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一期以五代后期或北宋初年,为创烧期,中心窑厂是观台,是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仿北方发展比较成熟的定窑、耀州窑,生产日用瓷器。第二期以北宋晚期,磁州窑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白地黑花,黑白色差强烈对比,独树一帜,其实,从这时候开始,唐宋以来崇尚的单色釉的审美情趣开始发生了变化。第三期为金代,是观台窑发展、繁荣时期。不仅生产日常生活用瓷,还生产陈设器、宗教用瓷和建筑用瓷。其多彩的釉色和多样的装饰技法,种类繁多的纹饰图案。第四期为元代,元代末年严重的水患使得以观台镇为中心的窑场衰落,烧瓷中心转移到滏阳河流域的彭城镇,装饰风格粗犷,主要生产大型器,造型厚重,如酒坛、酒缸等,明清时期以彭城镇为烧造中心。宋代磁州窑瓷枕主要有叶形枕、豆形枕、腰形枕、银锭形枕等。装饰技法有剔花、刻花、白地釉下黑彩剔划花、珍珠地划花、蓖划花等,白地绘黑花的装饰纹饰在北宋末期才出现。这一时期瓷枕上的主要主体纹饰有婴戏纹、熊戏纹、团花和花瓣纹、虎纹、龙凤纹、文字等。枕墙上常装饰卷草纹、忍冬纹及变形草叶纹等,也有素面不装饰的。

叶型枕珍珠地篦画划画这里的珍珠地和璧划装饰有一个传承关系,两者的装饰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填在主体的图案的留白处,衬托主体图案.而壁画明显比珍珠制作要简单,从观台窑考古分期报告看,叶型枕是观台窑的典型器,珍珠地流行的年代是五代到北宋中晚期,而壁纹出现在北宋中期,晚于珍珠地,中期时两种装饰工艺并存,到北宋末金初,珍珠地逐渐被蓖划所取代,蓖划可以看成珍珠地的简化或替代品。卧狮枕文字枕这类文字枕出现在北宋晚期,看起来像磁州窑典型白地黑花装饰,实际上与传统我们认为的白地黑花装饰是有区别的,这类文字枕是釉上装饰,文字写在透明釉之上,手摸上去发涩,辣手,并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白地黑花釉下彩。1234下一页

古代瓷器:宋代钧窑精品赏析


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器里口沿处为玫瑰紫色釉和天蓝色釉各半,内部则为蓝、紫相间的窑变釉。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色调柔和、典雅,器物内外蓝紫相间、交错变化的釉色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颈部上呈现的蚯蚓走泥纹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为宋代传世器物中的精品。

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孤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蓝釉,缀以紫红斑,口边及器里壁釉薄处微露胎色,底有三支钉烧痕。此器为民窑烧制的作品,造型独特,通体的天蓝色釉凝厚滋润,清新淡雅,不失为民钧中的上乘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