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宜兴紫砂艺术的创新方向

陶瓷文化:宜兴紫砂艺术的创新方向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2021-07-08

陶瓷文化。

一、宜兴紫砂器创作的基本特征

砂壶形制,自发端以来起点与其它工艺美术品而言,相对较高。原因有三,一是紫砂陶源起于明代中叶。其时,中国的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金、玉、青铜、石、竹、木等及各种民间工艺已呈百花齐放态势,各类精美工艺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紫砂艺人的创作思路,我们在传统的紫砂茗器中可以看到象葡萄壶、南瓜形壶、如意形壶、云龙壶、竹节形壶、玺印类壶等砂壶他们的形制及技艺方面就有以上诸多工艺品中的借鉴和运用;二是紫砂器的创作具有浓重的人文色彩。而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感悟往往善于去粗存精而领引潮流,采其长者而扬之,取其善者而用之,所以,传统茗器诸如曼生十八式、圣思桃杯、鸣远小品,无不体现文化人介入砂壶创作的独特之长;三是长江三角洲的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所体现的高度发展的态势。虽然江南一带的文明稍晚于北方,但自蛮荒之境,得遇开发,其文明发展的程度,借助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而神速发展。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能工巧匠砂器艺术依托这一优势得以长足发展。民问艺人诸如时大彬等利用江南绝佳山水和物产资源,创作了诸多茗器,从而丰富了砂壶的创作思维,拓宽了砂壶的创作渠道。综上所述,砂壶艺术虽属大器晚成,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宜兴紫砂创作的基本方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紫砂艺术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提高。就工艺精良而言,几近无可挑剔的境界。品种类型之多,装饰形式之美,可谓登峰造极,使宜兴紫砂的工艺之美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应用。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带来了动力,这是令人欣喜的一面。

然而,艺术的发展又是永无止境的。一方面,因为紫砂艺术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这就需要各级各类从艺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在飞速发展的前进步伐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创作激情源自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应不断总结,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确定自己的发展方面,乃至整个紫砂艺术的发展方向。通过笔者的学习和实践思考,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应尊重紫砂自身特色的发展基础,这是因为,紫砂的独特材质、胎骨裸露、里外不施釉,使紫砂泥的性能得到张扬,这也是紫砂艺术从根本上不同于其它陶艺的特色之点,所以一切创作应不脱离这一特色而进行,否则,就无紫砂艺术可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实中的一些所谓创作,张冠李戴,虎头蛇尾,缺乏自身特色。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应有多种装饰手法来衬托其美,就现有的装饰手段而言,已十分丰富多彩,用雕、刻、印、染、镶、嵌,以及清时所创的局部点彩、用其他非紫砂材质的装配等。然而任何艺术的进步都包含着与时俱进的革新,因为有这种革新,才有金银丝的镶嵌,才有五色土的绞泥。我们绝对有理由判断并号召一切有志于创新紫砂艺术的人士,均应将更新更美的装饰手段作为自己创作紫砂的重大主题。我们坚信,更多地可以运用在紫砂艺术上的装饰工艺就象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人们尚未发现和获得的、但又坚信其有的元素一样,我们应确信和扶持它们的存在和成长,并加以张扬。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应紧密结合生活实用和环境美化。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品种繁多,美不胜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情趣的变革,有的正逐步走向消亡。相比之下,我们的紫砂艺术尚有一碗饭可吃。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作品和产品自觉和不自觉地一直在沿着生活实用和美化环境的紧密结合方面的轨迹在发展,简而言之,我们的紫砂创作,应着力于艺术和实用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样的创作才有生命力,大家都在作这方面的努力,何愁紫砂没有美好前景。

与时俱进,涵盖了各种不同思维和领域的创作方向,紫砂工艺自明清以来,盛极一时,我们有理由以自己的这一独特工艺和创新,向更多的领域和更丰富的文化层次作突飞猛进的推动,以保持紫砂工艺队伍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让更多的人们理解和喜爱紫砂工艺,让我们的紫砂工艺始终以更多的创新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延伸阅读

紫砂文化:漫话宜兴紫砂泥


紫砂泥是宜兴的稀有陶土资源。有人说,这是上帝对宜兴的垂爱,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藏了丰厚的“五色土”,让聪明而又勤劳的宜兴制陶人忙碌了数百年,捏制了温婉大气的紫砂壶,书写了彪炳千秋的陶文化。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开采,2005年4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对黄龙山紫砂矿进行保护的通知。经省人大27次会议批准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也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这对推动传统紫砂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10年7月初,宜兴市政府决定恢复对黄龙山矿的有序开采,专供制作紫砂壶。现将紫砂泥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紫砂泥的分类

紫砂泥是宜兴甲泥矿中的细薄夹层里的特殊粘土,因其氧化铁含量较高,经1100℃~1200℃高温焙烧后呈紫色或紫褐色,所以称为紫砂。从广义上讲,紫砂泥是紫砂、红泥(亦称朱砂泥)和本山绿泥(古称团山泥),三种制作紫砂陶泥料的统称。这三种基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的不同,制品的烧成气氛和温度的变化,所以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言。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对紫砂泥作过这样的描述:“夫泥色之变,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这“五色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之中,要像采掘煤炭一样打矿井取土。每一千公斤“甲泥”中仅有三五十公斤紫砂土,故称:“泥中泥”,“岩中岩”,其名贵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紫泥为粉砂粘土质结构,块状,有球形灰黄色斑点,并含细碎光亮的白云片,呈深紫、灰紫、暗紫诸色。品种有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白麻子和乌泥等,以底槽青为贵,是做高档紫砂壶的上佳泥料。丁蜀镇黄龙山矿区的紫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

红泥古时候称石黄泥,就是可谓的“未触风日的石骨。”矿土呈橙黄色,深埋于嫩泥矿土的底层,故产量很少。由于其含铁的多寡,烧成后呈现朱泥色、朱砂紫和海棠红等色泽。此泥原产于丁蜀镇的川埠西山和赵庄山。

本山绿泥以略带青砂色而得名,从前亦称“团山泥”。团山位于丁蜀镇黄龙山和青龙山的北侧交界处。绿泥是紫泥矿层中的夹脂,表面有油脂状光泽,属于完全解理的矿物,石英含量较高。

此外,还有天青泥,出于黄龙山山麓的蠡墅,烧成后成黯肝色。其支脉有梨皮泥,烧成后呈冻梨色。淡红泥,烧成后呈松花色。浅黄泥,烧成后呈豆碧色等。

这些紫砂泥都可以单独或者相互拼制调砂后做壶。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就能做到:“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所以紫砂壶的色相是五彩的,有天青,黯肝、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朱砂紫、海棠红等等,素心素面,古朴沉静。不但历史上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而且当代也有人赞叹:“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

紫砂泥的特性

紫砂泥不仅色泽丰富,而且物理性能卓绝,无与伦比。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原料,用其制作陶器经高温烧成之后,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磁铁和双重气孔结构等物相。这种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茶具透气而不渗水,沏茶能保持汤色和茶香,越宿不变质。爱茶人在味觉、视觉、嗅觉方面均获得完美的享受。紫砂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任凭制陶人的随意捏制,揉进情感和创意。还可以让文人雅士参与,将诗、书、画、金石、篆刻、微雕诸艺集于一体,在把玩、品茗中陶治心情,得到精神上的至善至美。

紫砂泥的储量

宜兴陶土矿按其成因,均属内陆湖泊相及滨海相沉积矿床,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它们大约在2亿至4亿年前已经形成。

目前,宜兴境内已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探明储量7300万吨,保有储量6500万吨,远景储量2800万吨。其中含有紫砂泥的甲泥矿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储量5796万吨,远景储量1160万吨。据权威资料表明,丁蜀镇黄龙山以北至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以南一带0.69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探明B+C+D级甲泥储量1157万吨,其中有紫砂泥35万吨~58万吨。矿层距地面60米~200米,这将是紫砂陶生产的大型原料基地。此外,宜兴其它甲泥矿中的紫泥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分别为90万吨。若按每年用量万吨计算,也可用百年以上。紫砂泥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会越用越少,所以,必须有序合理开采。

紫砂文化:名扬世界的宜兴紫砂壶


在明朝末年,宜兴紫砂壶大量被出口至欧洲大陆,并被外国商人命名为“中国的红色瓷器”。准确的讲,紫砂并不是瓷器,它是一种更接近陶的器物。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紫砂壶的故乡,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中叶,宜兴的紫砂壶已经出名。便利的交通使当年的紫砂壶,被传播到了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由于紫砂壶的出名,宜兴的壶艺大师们,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第一位因紫砂壶艺而出名的大家是供春。据明朝宜兴县志记载,供春是明朝万历年间宜兴的一个书童。他随主人在寺庙中读书时,领悟到了制壶的真谛。供春把银杏树的树缨作为壶表面的装饰,用一把茶勺挖空壶身,朴拙古雅供春壶,一直成为后世收藏家争先收购的珍品。周澍的《台阳百咏》中说道:“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

中国的清代是一个追求艺术完美的时代。这种时代的艺术审美也烙印于紫砂壶。此时出现了加彩装饰的紫砂壶,这些紫砂壶富贵华丽,再现了清代精细繁密的装饰特征。紫砂加彩开光花卉壶就是延续了清代的细腻繁密、精致华贵的风格。但是紫砂壶艺也一直保留着清晰典雅与富丽奢华风格的共存,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紫砂加彩,是紫砂与釉上彩工艺的结合,始创于清圣祖康熙末年,流行于乾隆年间。这类加彩紫砂壶,是精工细作而成的,为了使本色紫砂器绘上釉彩,进行了二次烧制。从事描绘彩釉的能工巧匠们用各种色彩的釉料,描绘人物、山水、花卉以及书法等各种地位象征的器物。

紫砂文化:宜兴紫砂陶刻的兴起和发展


任淦庭紫砂陶刻作品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后世奉为圭皋。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呵的审美标准。与曼生同时代的梅调鼎,曾在一款称砣款式的“秦权”壶上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其文回味十足,其字遒劲有力,方寸之间便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

清末民初,紫砂产业大兴,宜兴紫砂陶商人始请本地书画名家参与紫砂陶刻,此时的陶刻装饰风格渐趋明朗,切壶切情的铭文款识减少,饰壶风格通常为壶身一面题词,一面绘画,诗文大致出自《茶经》或有关茶事的唐宋名句,画面多表现梅兰竹菊或简笔山水,也偶人物,笔意多仿石涛、八大、董其昌意。此时的陶刻刀法老到、技艺娴熟、构陈懋生、陈研卿、沈端田、韩泰、邵云如等人,遂形成了当时的陶刻行业。商户在普通产品上镌刻简单的字域,视技艺高低而刻制不同档次产品,其价位自然也就不同,此时的陶刻品种已从紫砂壶发展到花盆、陶瓶、餐具及其它品种,内容也不限于书法和绘画,还包括任淦庭等名艺人留世,他们的高足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等今已成为陶刻界的领军人物。又承金陵亚明、沪上唐云、王个移、京华韩美林诸大家的鼎力推助,几代艺人的探求和摸索,紫砂陶刻语言日趋丰富和成熟,形式风格已臻完美。再有大批民间爱好者的加盟,一时陶刻业红红火火,兴旺无比。近年收藏热带来紫砂热,因此陶刻艺术也渐人佳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

紫砂文化:宜兴紫砂盆艺的历史是怎样的


宜兴紫砂工艺盆,是有别于紫砂茶具功能而形成的一个大类品种,因其具备天然优良的材质性能。适宜于各种盆栽与盆景艺术,它造型千姿百态,装饰风雅悦目,历来深受园林和广大盆艺爱好者的喜欢几百年来,紫砂盆犹如陶都艺苑中的一株奇葩,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为古老陶都增添了陶艺的精美和文化的厚重。

紫砂花盆是陶艺门类中的一大品种,它的发端、发展、传承已经历了四个多世纪。作为盆栽、盆景器皿,紫砂优于瓦盆、瓷盆、陶盆、石盆及后来简易的塑料盆:它的造型装饰千变万化,艺术形态与文化品位独树一帜,彰显了紫砂盆艺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风采。紫砂花盆有明晰的实物佐证应在明代晚期与紫砂壶出现的时间相当,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史料记载,在明代中叶之前,民间乃至上层一般流行挂釉花盆并以均釉盆和白泥黄釉盆等欧窑产品为主。之后,因紫砂花盆的问世而改变了盆的品种结构,开创了紫砂盆栽艺术相生的新面貌。其优异性在于盆器里外不施釉,盆壁具有优良的保湿、排水、透气性而越来越得到盆艺界的青睐,这一点,直到1987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宋代紫砂陶残片作碳14理化分析,其分析数据和现代紫砂原料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完全一样。经10万倍电子显微镜放大检测,紫砂陶烧结后其原子结构呈球体形重叠排列,中间留有链式双重气孔,气孔率高达7.8%:瓷土烧结后是片状重叠排列,中间单孔,气孔率1.3%;陶土烧结后是菱形状重叠排列,中间单孔,气孔率3%,在造型、装饰上趋于多样化。有人们喜欢的素面素心、价格低廉的普通盆,也有受文人雅士追捧的造型

奇特、刻绘、泥绘、加彩、凸花等不同文字与“宜兴窑紫砂花盆明代晚期开始出现,清代前期进入宫廷”。如宜兴窑“椭圆花盆”、“委角四足花盆”、“暗刻兰花诗句三角花盆”、“凸雕夔龙花花盆”、“凸花长方六角花盆”、“三折斜方式花盆”、“夔凤纹长方花盆”、“蓝釉加彩缠枝莲大花盆”、“盂式花口花盆”、“树根式梅花花盆”、“泥绘花卉方花盆”、“泥绘松竹菊方花盆”、“花鸟三角花盆”、“凸雕山水小花盆”。这批旧藏紫砂花盆,在造型设计与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时过境迁,目前在一些有规模的如上海龙华苗圃、钓鱼台国宾馆园艺园、南京博物院及许多私家园艺园中,还能见到雍容大度、质朴旷达的明清紫砂盆古雅飘逸、厚重端庄,闪烁着耀眼的历史一页。从陶艺无国界的大背景看,它又随着明清时期朝廷与荷兰、英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欧亚国家商务交流与民间交往的开展而繁荣,紫砂花盆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在日本,被盆栽界誉为“古鸟泥渡盆”,简称“古渡盆”而名贵一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紫砂花盆出口日本。苏州盆协高级顾问杨贵生在众多花盆藏品中,有件清乾隆年间的泰国皇宫用花盆,属宜兴桃花泥珐琅彩大盆。底色翠绿,四面开框工笔山水、亭榭、凤凰、牡丹、人物等,华贵高雅,目前泰国大皇宫尚存5件。这类花盆是进入外国皇宫的实物佐证紫砂花盆在清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盆艺造型以各类方圆、筋瓤、雕塑三大造型体系自立面貌,又延伸形成数以百计、代表不同审美需求的传统风格。装饰上更是出现并形成了与紫砂壶装饰相类、并驾齐驱的争妍风格。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外提高进口限制,因宜兴紫砂器关税等诸多因素,花盆生产外销产量连年下降直至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紫砂得到了长足发展。1954年蜀山陶业合作社紫砂工场在恢复紫砂壶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紫砂花盆的生产,一批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前辈艺人任淦庭(陶刻名家)、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陈福渊、施福生、谈尧坤、蒋蓉等,为推动紫砂壶、盆的发展而呕心沥血,以老带新培养出徐汉棠、徐秀棠、顾绍培、谭泉海、鲍志强、何道洪、周尊严等一大批既能制壶盆、又能擅陶刻的优秀青年陶艺家现多为大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为繁荣紫砂盆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徐汉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创作的250多个品种的中、小、微型盆,被上海盆景协会及一大批收藏家捧为盆中经典,在盆艺界给予“汉棠盆”的美誉。最近几十年来,紫砂盆与紫砂壶一样,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优势,在人们追求不同的休闲、养生方式中越来越展现紫砂盆艺的强大活力,奠定了紫砂盆艺在传统工艺中的地位。

宜兴紫砂


江苏宜兴出有一种特殊的陶土,其制品被称为“紫砂器",简称“紫砂"。根据出土的器物,特别是明墓出土的器物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紫砂器的制作始于明代。

万历到明末是紫砂陶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时大彬、陈仲美、陈用卿、徐友泉等一代宗师,使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作品以仿古的风格为主流,主要壶形有汉方、菱花、僧帽、圆珠、梨式,以及花卉、竹节、橄榄和提梁等形式。经过以时大彬为首的壶艺家们的努力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万历时紫砂制作工具就已经十分完备了。时大彬最初以仿供春大壶开始,其后自成一格亦以大壶为主。他调制砂泥最为独特,独步当时的是紫砂泥中带有颗粒的效果。时大彬在游娄东时期,与名士陈继儒往从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阶层雅致的品味,他把紫砂壶缩小。为符合文人雅士手持把玩的需要,把壶“精雅化”,这是时大彬在紫砂壶史上最大的贡献。白此,紫砂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了中国紫砂文化的新篇章。

从康熙时期开始,紫砂制器日益精进,被宫廷皇室看重而成为贡品。清代紫砂器品种较多,除茶具外,还有花盆、各种生活用具、陈设品及玩具等,花生、荸荠等象生器更是宜兴陶工的巧作。清代后期出现了紫砂鼻烟壶、帽筒、挂瓶、文房四宝等。除品种样式外,紫砂器的胎色也日趋增多,除朱色、紫色外,还有白色、黄色、梨皮色等。

清初著名的紫砂大家是陈鸣远。其文化素养和紫砂技艺造诣极高,其作品主要有三大类:壶类、文房用具和象生器。他制作的干果品和仿生动物惟妙惟肖,独步砂坛。陈鸣远继承了明代紫砂制作的优良传统,又开启了清代的新风格,紫砂陶的制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除陈鸣远之外,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阳茂、陈觐侯等紫砂名家,由于他们的作品遗传不多,后人对其了解程度远不如陈鸣远。乾隆以后,宜兴紫砂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时最为著名的是陈鸿寿,他任溧阳县令后,振兴陶业,自创壶式,不但请陶工为其制壶,而且亲自捉刀,雕镌诗文,创制出所谓“曼生十八"式。杨彭年、吴月亭等名师专门为其制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明代那种文人参与制陶的风气。

咸丰至光绪末年,紫砂创作上比较缺少艺术的独创性设计和构想,由于太平天国与驻守宜兴的清兵作战,宜兴的陶业受到极大的破坏,只有极少数艺人仍在坚持制壶。名家邵大亨创造了鱼化龙壶,壶上的龙头在倾壶倒茶时可自动伸出,收缩自如,堪称鬼斧神工。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紫砂器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器物上开始印有店号的标记,有“豫丰"、“铁画轩"及金鼎图案等。这个时期的名家有俞国良、冯桂珍、汪宝根、吴云根、蒋燕亭,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程寿珍、朱可心等。他们被上海的古董商人出高薪聘请专门依样仿制古代名器,仿得最多的是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的作品,几乎难以辨识真伪。顾景舟在壶艺方面的成就极高,是公认的近现代最著名的紫砂大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现出相当浑厚的气势,线条流畅,质感温润。

陶瓷文化:紫砂壶艺术的文化内涵


纵观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文环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断地被熔炼、升华的壶艺文化独树一帜并流传至今。

在宜兴的文化积淀中,陶瓷艺术自六朝以来,先后有以火青瓷为特色的"宜兴窑"(南山窑),以月白、天青等彩釉为特色的"欧窑"和以紫砂器为特色的"蜀山窑"三种陶瓷体系在此产生、发展,正是在这种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宜兴以手工成型为主的紫砂壶艺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由此产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兴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几千年的茶文化累积的精髓,融合了周边地区其它民间工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宜兴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色泽淳朴古雅,表现形式独具匠心,手工工艺精美绝伦,以及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誉海内外。紫砂壶艺之所以在宜兴起源、发展,其中-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独特优质、名冠天下的紫砂泥。天生丽质育紫陶。据考古学家证明,紫砂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被宜兴先民们夹杂在"夹泥"陶土中使用。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原料就是深藏于丁山黄龙山黄岩石中薄薄的一层紫砂泥,号称泥中泥,其泥特点是:(1)含砂低,可塑性强,易于造型;(2)含有较多的硅、铝、铁、钙、镁、钾、纳等有益人体的多种微量元素;(3)烧成后呈双气孔特殊分子结构,透气而不渗水,故沏出之茶不失原味,盛暑隔宿也不馊;(4)紫砂壶扶揭不烫手,而且越用越光亮;(5)色泽纯朴古雅,并非单一紫色,还有红、黄、绿、青等色泽,人称"五色土"。难怪古人留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宜兴)溪头一丸土"的赞语。为了丰富紫砂壶的外观色泽,满足制壶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要求,可以把几种色泥混和配比,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使产品烧成后呈现多种色彩,产生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配制后的紫砂泥,呈现铁青、深紫、海棠红、墨绿等多种颜色,成为实用性与欣赏性俱佳的艺术品。由于紫砂泥具有以上种种先天的优良条件,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壶就成为最理想的茶具。宜兴紫砂壶是集造型、书画、金石、篆刻、雕塑为一体,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再加上它天成的古色古香的质地,仿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把小小的壶里,甚至都渗透到了泥土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窑址的发现,确立了北宋前期开始的紫砂壶造型、工艺、制作和烧成的紫砂壶艺传统文化,在发达的宜兴陶瓷文化的催化下,经过明、清两代快速发展期,紫砂壶艺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现代,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更是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人们对紫砂壶艺文化的审美情趣,也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前所述,由于紫砂泥的相关特性:其可塑性适宜造型审美的变化,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挥,是茶壶的最佳材质。因而紫砂壶被精于品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钟爱,并积极参与,赋予了其工艺美术品的性质。大诗人苏东坡,在滴居宜兴时,不仅好茶爱壶,并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品茶赏壶,悠然自得。为了称颂其对紫砂壶的贡献,后人把他设计的提梁壶定名为"东坡壶",历代制作,相沿至今。

紫砂壶,生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灵宝玉。他们不仅参与紫砂壶的书画篆刻等装饰,而且与陶艺家合作设计制作紫砂壶。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如高庄教授,早在1956年就帮助紫砂界创新了制壶工具,用金属辘轳转盘代替了木转盘,至今仍广泛使用,他设计的"提璧"由"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制作,一举成为着名的传世艺术品。紫砂走到今天无不是靠传承和弘扬。紫砂艺术的一整套在实践中摸索并日趋成熟的工艺程序、制作技法、装饰手段都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我们所以要强调紫砂制作人员一定要从全手工成型学起,把坭片攘接成型法熟练到得心应手的境地,这决不是守旧,犹如国粹京剧,一招一式、一腔一韵都得从头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过硬的基本功,在紫砂的造型创作上承载文化积淀和文化元素,营造出自己的真正心灵空间和形象物体。如我创作的《三脚神龙壶》,以黑料泥制作,色泽古朴,造型凝炼小巧,立意高古,形制优美,扁圆壶身、嵌盖、壶嘴、壶蒂、把端以抽象变形的雕饰龙于一体,古扑而又雅致,体现了工与艺的美感,宝贵与吉祥的内涵,此壶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古至今,宜兴紫砂决不是简单的泥巴捏制和堆砌,而是整个作品的和谐共鸣。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我们要在民族文化的高度,把紫砂艺术定位于文化属性,是一种致富一方的传统产业、举世无双的特色产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紫砂的精髓是文化,需要我们紫砂技艺人员去领悟和把握,并不断铸就其卓越的文化成就。

陶瓷文化:美籍华裔谢瑞华笔下的宜兴紫砂


宜兴位于江苏省太湖的西边,离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不远。宜兴成为中国陶都,和它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宜兴山区产有大量的陶土,也有树木作为燃料。由于宜兴接近长江和上海等地,交通四通八达,产品很容易运销江南各地及海外。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产品特别丰富,它的花盆很受盆栽爱好者的欢迎,大龙缸也是宜兴的产品之一。可是,宜兴最出名的,就是它的紫砂陶器;有文房用具,画家的用具,仿古的小摆设,鼻烟壶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产品,就是宜兴的紫砂茶壶。它不但样子美观,有一百多种壶式,而且耐用,泡出来的茶味特别好,并能保持茶的香味和温度。一个壶用久了,它的外面就有一层光泽,好像玩玉器的人每天盘玉盘出来的光泽一样,很受茶壶收藏家的欢迎。宜兴紫砂陶的特点,就是泥质好,塑性很高。陶土是在宜兴附近的山采掘出来的,经过锻炼,制成各种各样的陶器。这种陶土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明朝万历年间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就这样说: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宜兴紫砂陶颜色的确是与众不同的,有朱砂、白泥、有黑的、绿的,各种颜色的,另外一种叫梨皮泥,就是加砂和烧过的瓦片在泥内,烧后形成一粒粒的,象沙梨皮的模样,这种梨皮陶的砂粒有小的、大的,也有粗的。紫砂陶含有大量铁质,烧成后呈黑点。有的壶,外表光滑,尤其是专为泰国出口而作的壶,它们经过抛光,是特别亮的。

宜兴陶器是用龙窑烧的,这种龙窑有两百多尺长,筑在山坡上,在远的地方看起来象一条龙一样,所以有此称。做好的陶器是用匣钵装的,这样烧的时候比较干净和安全,朱砂器通常用的温度是900℃,但紫砂器却要1100℃。

宜兴陶艺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我们听过范蠡和西施到宜兴隐居,范蠡跟土人做陶器,现在的人还拜他为陶朱公。民国六十五年在宜兴羊角山发掘了一些紫砂陶片,经过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的研究,初步鉴定为北宋中期及南宋时代的遗物,有些碎片是茶壶的各部分,有壶嘴、壶身,也有提梁壶,这种提梁壶值得研究,因为苏东坡很喜欢提梁壶的。苏东坡喜欢宜兴,曾在宜兴买地,现在宜兴蜀山这个地名是他取的,因为这地方的风景与四川相似。

宜兴做陶器的人,名字是有记载的。这里的陶人和景德镇造磁器的人不同,宜兴陶人有签名而后盖品外居士清赏己酉重九大彬。时大彬先是做大壶的,后来他遇到陈继儒,陈继儒和他的朋友们提倡用小壶品茶,因为小壶能保持茶的香气,时大彬受到他的影响,就造小壶了。这个款题上的品外居士也就是陈继儒,是时大彬为他而作的。时大彬也有造别的壶,香港艺术馆的僧帽壶是仿当时宣德窑宝石红僧帽壶,这个壶上面有五瓣莲花冠,所以叫僧帽壶。但是,这个壶的形状是仿西藏茶壶的。永乐宣德年间,中国与西藏文化交流颇为普遍,所以有很多西藏的器物到中国来。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有三个筋纹型的茶壶,一个是时大彬高足李仲芳泰昌元年所作的瓜壶;另外一个是与时大彬同享盛名的徐友泉仿古代青铜器的三足鼎形壶;还有一个葵花棱壶是沈子澈所作的,他与时大彬齐名,此壶有崇祯壬午铭,即明亡之前二年。香港北山堂藏有一个大彬学生陈信卿造的方壶,梨皮泥是特别精致的。这时有另外一个陶人叫惠孟臣,他是作小壶出名的,新泽西州的NEWARKMVSEUM藏有一个朱砂孟臣壶,壶嘴和壶把曾经破裂,被日本人用金漆修补。惠孟臣死后三百年,许多有孟臣款的小壶不停出现,直到现在还有,可知他的壶是多么受欢迎。

《朱泥梨式壶》明惠孟臣

清康熙乾隆时代是宜兴紫砂茶壶第二个发展时期。这时宜兴茶壶宫廷里面也有,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个宜兴壶,外面有画珐琅花卉装饰,壶底有康熙御制的款,这时候的壶比较重视外面的装饰,但有些是沿明朝的形状,象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的梨皮水仙花壶,这壶是筋纹式,但有一样与明朝不同的地方作者许晋侯不用楷书签名,而用果子、松鼠表现逼真。这种葡萄的叶子比较长,果子数量较少,是标准江南品种之一种。

康熙到雍正年间,最有名的陶人就是陈鸣远,在宜兴陶人中,除了惠孟臣,陈鸣远可算是被后人摹仿最多。陈鸣远以技术精湛及富创新精神著名,很受当时文人欢迎,他多才多艺,除制茶壶外,还造士人案头摆件及小型象真果子,如栗和花生等。陈鸣远制的茶壶什么形状都有。弗里尔艺术馆的瓜壶,是仿明朝的款式。西雅竹枝及梅杆束成,壶盖隐于枝杆的横切面中,最有趣的是在壶上加两小松鼠。除了茶壶,陈鸣远的梅杆笔搁和别的文房用具也很出色的;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的水洗是仿造莲蓬、莲藕和红菱做的,莲蓬内的莲子可以活动;另外一件竹笋水洗也很逼真,上面有虫蛀的痕迹,北山堂的白菜水滴有两条小虫,在慢慢蠕动,黄瓜水滴的叶子也被虫蛀。香港艺术馆的花生也是鸣远的杰作,花生米会动。贝聿铭先生所藏的果子也不错,可以看到宜兴紫砂陶的多种颜色。研究陈鸣远的作品是一个问题,他的传世作品中,很难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摹仿的,这个难题需要慢慢的研究。

乾隆年间的茶壶形状比较简单,比较注重装饰,代表这个时候的紫砂器有弗里尔艺术馆藏的陈汉文六角壶,三面有茅亭树木,另三面有乾隆的题款。旧金山叶万华先生藏有一个硃砂万寿壶,这个扁圆小壶布满寿字,和六角壶的装饰一样,用细的泥浆线作出,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印章。这时有很多壶随茶叶运到欧洲区,颜色多数是紫砂红。纽约莫特赫德所藏的双流壶和梅花壶都是外销货,用透雕玲珑手法装饰,这些茶壶对后来欧洲的陶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种乾隆时代的壶式仿汉朝的方壶,香港北山堂藏有两个,一个光身的是荆溪华凤翔所作,另外一个上了炉钧釉,是荆溪徐飞龙所制。宜兴紫砂陶往往有采用官、哥、及钧釉为装饰,也有涂上漆的,洛杉矶私人所藏的一个上漆四方茶壶,便是一独特的作品,上面有吉祥石榴以喻长寿多子,另一面有百合、柿子及如意,以示百事如意,整件作品既华丽又吉祥,极可能是为祝寿所造。壶底有荆溪蔡乾元制印章。

上承时大彬僧帽壶为传统,是圣路易艺术馆的一个高身圆壶,这个是仿西藏金属酒壶多穆壶的造型。可是,宜兴陶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密宗法器,却加上了八仙画、篆刻皆精,是西冷八家之一,他设计了十八壶式,清代当时最有名的制陶名手杨彭年和邵二泉帮他做壶。曼生有很多幕客,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他们特别为茶壶作铭文,并且在茶壶上刻上他们的大作,这种壶后人称曼生壶,很受收藏家的爱好。曼生壶有它与众不同的风格,通常壶底有阿曼陀室印,壶柄下有彭年小章,壶身有曼生或他幕客的铭文。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有一个曼生壶,这个白泥小瓜壶的嘴和把造的很自然,看上去很舒服的,壶身有曼生的铭文。香港北山堂藏有一个壶公壶,是曼生送给七芗的,七芗是改琦的号,是当时有名的画家,画红楼梦士女著名。CHICALOARTINSTITUTE有一个觚稜型曼生壶,壶身刻有祥伯铭文,祥伯是曼生幕客之一,名郭麐。曼生订了很多把茶壶,上海博物馆的曼生壶上面刻了四千六百一十四号,香港艺术馆的曼生壶却刻了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壶底有十五个曼生朋友的名字,他们在嘉庆乙亥秋九月在曼生衙门里品茶,用这个壶作为纪念。

以上提及的曼生壶全是杨彭年的作品,和他同一个时代的邵二泉,制壶技术和刻字手法也不错,这个高身和球形圆壶是十九世纪初期的作品,泥质是深色紫砂,有邵二泉的铭文。

和曼生同一时代的上海人瞿应绍,也很喜欢在壶身上刻字,他的壶通常是一边刻梅花或竹,一边刻字。CHICALOARTINSTITUTE的黑梨皮泥帽形壶是个好的例子,刻有竹和行书体字,这种壶和曼生壶已经不是纯粹宜兴陶人的作品,而成为和当时文人的合作品。

道光时代还有一种新发明,就是用锡包紫砂壶,在上面刻字,这是朱坚的创作,锡壶很别致,有白玉作柄和流。

道光以后有大量紫砂壶外销,这些茶壶水准不高。但当时名人订制的壶,水准却不错,旧金山琴轩所藏的白泥小壶是个标准的宜兴壶,但是在广州制造。广州有个富商名伍元华,他住在万松园,特请宜兴做壶名手到他家炼土、开窑,此壶底款采用明朝风格,用楷书刻有癸巳年万松园鉴制。另外一个是晚清吴大澂订制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收藏,这个覆斗壶一面有诗,一面雕刻老人采茶白果、红枣及各种瓜子、果子等。

民国初年的壶是不错的,曾在外国的国际博览会得奖。这个时代茶壶是上承十九世纪的传统,茶壶一边刻山水人物,一面题字,诗文多取于《唐诗三百首》,《芥子园画谱》为参考。从前的陶人不会刻铭文,这时已有一批艺人是专门替人家刻字的,所以,一个茶壶不但有店子或工厂图章,也有陶人自己的章和刻壶专家的签名。芝加哥的自然博物馆藏有一白泥方壶,一面刻有人物,另一面镌北周石刻拓本,是出自《金石索》。旧金山琴轩的紫砂钵外面雕刻波罗蜜多心经,是铁画轩的出品,铁画轩是上海一间著名陶瓷店,专门到宜兴订购多种紫砂器。另一小壶是民初的作品,下面有一个特别的图章,是仿新莽的大泉五十,是当代名手王寅春所制。

我们已看过很多壶,我想大家都想知道是怎样断代的。宜兴紫砂器跟瓷器书画一样,有很多仿的。所以制陶人的声名越大,买者越要小心,还要看陶的颜色,看器物的造型和手工,另外的就是看里面有几个孔。民国以前的壶是多数有一个孔的,后来就变成多孔制度,用来隔茶;七十年代的孔是效法日本,像半个高尔夫球一样。可是,这种断代方法只可以用于普通中型和大型茶壶,小壶永远是一个孔的,高身茶壶就会有比较多的孔。现在宜兴继续造茶壶和其他用品,形状是不错的。台湾也有很多新型茶壶,这次来台北,我看见很多地方都提倡喝茶,用全套设计的茶具。日本有他们的茶道,我们也应继续我们的喝茶传统,希望中国的陶瓷专家多多创作,使茶具更加发扬光大。【文章选自《宜兴文史资料》

陶瓷文化:宜兴紫砂壶古迹龙窑现状


龙窑是一种依山坡用砖砌筑成斜坡式的弯状隧道,因为其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其长度为30-70米,顶端高约12米,倾斜角为8-20度,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隧道两旁,每距1.3米开着投放燃料的小洞。龙窑是中国古代紫砂陶艺工人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

宜兴龙窑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一公元前771年),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型向龙窑演变,故窑炉在唐、宋、元、明、清均为龙窑。据考古发掘资料,唐代有宜兴涧众龙窑;宋代有宜兴羊角山龙窑,明,清时期则有宜兴欧窑。其中涧众龙窑是最古老的,它位于丁山镇涧众村,现存窑址为省级文物。而另一座可称为古董的明代龙窑,位于宜兴前墅村,是国内现仅存的两座还在烧制的明代古窑之一(令一处是广东石湾)。前墅龙窑至今仍然活力旺盛,源源不断地烧制出一批又一批紫砂新壶。

龙窑的烧窑操作,全博华凭烧窑工人的博熟练技巧,以目光华观测火焰温度物博与坯体的变化中博情况来决定,需要有非中博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中物经验中物,因中物此人们也把龙中博窑的烧窑工艺称为中物火的艺中博术博。龙窑利用自博中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中物自然上升物中原理,故造价低,博物又能充分物利用余热物,但烧窑的劳博物动强度非华博常大!当物博预热中博阶段结束华物后,中博把窑顶第博物一对燃烧孔的泥垛物华掘开,两个烧窑工人对物站在窑背中博两墒中物上,物华投入燃料物!一般先烧坯体上博华部。等坯体呈桃红色转中变成鲜红色时中物,再开第物博二对燃烧博华孔,仍烧坯体的上中物部,博中而第一对燃烧华物孔则烧坯体的下部博华了。物华依此类推,逐博物渐向中物上烧去。因为烧龙中华窑只凭经验看火色物华,所以两边的工人物要经常交华中换对华物火的华物意见,使窑温博均匀,两博中边产品同时烧物博成,做到同时烧上华博一孔物中的要求!物中己烧博物好的博华燃烧孔仍华中用泥垛封好。华博并用中华黏土涂抹封闭,如此操中作一直到全窑烧成为止物,侍冷却后即可出博窑!

在新中国成立后,宜兴地区尚有龙窑近百条,每日焰火熊熊,浓烟蔽日,年消耗松材达25万吨以上,是生产紫砂壶的主力窑场。而到了现在,因为政府保护环境的原因,目前除了个别龙窑还在使用外,紫砂壶的烧制主要采用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以煤,重油或电力做为燃料,只需几小时即可烧成一窑,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成品质量也叫以前龙窑有所提高。

陶瓷文化:宜兴的两家紫砂工艺厂


现在的宜兴紫砂工艺一厂

现在的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中国宜兴紫砂一厂为中国唯一一家国营紫砂工艺厂,从1958年直到1997年制作的紫砂壶,几乎都是从宜兴紫砂厂出来的。紫砂一厂所制作的紫砂壶,原料都经过严格筛选,泥料最佳。1997年该厂倒闭,结束官方经营,改制为民营。

宜兴紫砂二厂创立于1980年,至今仍有营运生产。该厂成立时,是由一些宜兴紫砂一厂的部分工艺师过去协助创厂的,二厂所生产的产品跟紫砂一厂的作者、泥料、款式等有所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