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术瓷砖 > 导航 >

揭秘艺术品鉴定三乱:伪证书 伪专家 伪机构

揭秘艺术品鉴定三乱:伪证书 伪专家 伪机构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5-09

艺术瓷砖。

鉴定乱象:皆因利益唯上

9月17日,“徐悲鸿油画伪作”一事被曝出。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的《人体 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有人认为实际上是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某位同学的习作。该画在2010年6月拍卖时,被称“由海外著名藏家提供,是徐悲鸿油画写生一个重要的代表。”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

此前几日,“金缕玉衣”骗贷、故宫副院长等专家估价24亿一事被曝光。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缕玉衣”,并通过相关人的介绍,找到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鉴定专家来作鉴定,鉴定专家给出评估价24亿元。以这件“金缕玉衣”做担保,谢根荣向银行前后骗贷10亿余元。

2007年1月14日,有报道称,一位张先生经一文物鉴定有限公司专家孙学海鉴定,花2.5万元为自己的27件各类瓷器开具了12张真品“鉴定证书”,可拍卖公司和许多陶瓷鉴定专家都说是赝品。张先生再找那家鉴定公司和那位专家,对方仍坚持自己的鉴定结果。张先生找到了工商部门但调解无果。

2004年9月24日,据本报报道,刘书勤于2001年以120万元价格从李世元手中购买了一件有中国书画家收藏协会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两份权威鉴定的汝窑笔洗,后被鉴定为赝品,刘书勤遂报警。北京市延庆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的罪名将李世元起诉,法院宣判李世元无罪。

……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万人在玩收藏。如此庞大的市场,谁来为收藏者们把关?艺术品鉴定市场缘何如此混乱?

原因之一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说到鉴定就不得不说仿制造假。民国、清代以前的仿制多数出于兴趣爱好而非赚钱,民国以后渐渐混乱,不再讲究以前的工艺、材质、纹饰工艺。尤其近些年开始出现各种高仿、中仿、低仿。其中低仿的,用玻璃、石头或者玉髓、次的玉料,运用染色,化学物品的侵蚀等方式加工成玉器,一般人也难以识别。即便是真玉也不好断定,以和田玉为例,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的“和田玉国家标准”,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软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规则。中国青海、俄罗斯、韩国等地出产的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组成结构与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根据国家鉴定标准,仍可被称为“和田玉”。业内对此有个不雅的比方:整个昆仑山脉好比一头猪,新疆的和田玉就是猪的里脊肉,而其他地区产的好比其他部位,同样的成分,但吃起来,口感是不一样的。

而瓷器如果乘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专家经验也不尽然全对。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一行,要相信专家,但不能迷信专家。”

另外,一些艺术品一旦被鉴定为真品或者鉴定的价值较高,就可以参加拍卖,而拍卖公司大多数情况下却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这是因为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收藏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同样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

证书之伪:无权威作用

记者近日到北京琉璃厂街走访,刚进街口,路边就有人低声询问:要画么?记者被告知,无论想要什么样的画,哪怕古今中外任何大家的名画,都可提供。记者跟随卖画人转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很小的门店里,店主拿出一幅幅未经装裱、却署有顾恺之、阎立本、吴道玄、李苦禅、林风眠、范曾等名家名字的画作,毫不掩饰地说:“这些都是仿的,都是当代大师教授级画家画的,装裱后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假。”当记者问道,是否可以出具鉴定证书时,店主说,到外面大街上随便找一家做鉴定的都能开,只要交钱。

记者询问了几处后发现各个鉴定地收费不一,鉴定费用从五十到几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证明从一千元至上万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都说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一位在琉璃厂街浸淫三十几年的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说,“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与之相关的艺术品鉴定行业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确认所购是否真品,另一方面,像记者这样“知假买假”并欲求“真品鉴定”的人助推了该行的火爆。

专家之伪:无资质要求

鉴定证书靠不住,给出证书的专家呢?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你会发现,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专家”的出炉实在是再简单不过。

文物鉴定早年就是一门生意,是从旧中国的文物买卖行业脱胎而出的。目前市面上的专家大概可分为研究型学者,实战型专家,自学成才型草根三类。研究型专家多在博物馆里工作,近水楼台,过手的东西量多质精,但与市场交流不够,证伪往往不是研究人员的主业。早些年琉璃厂街最有眼力的权威,大都是旧时候各家古玩店的伙计出身,今天市场上不少人还是这些老人带徒弟带出来的,这类实战型专家鉴定凭感觉。

泰斗级的专家都打眼?专家还能不能信?“没人相信老师会看走眼”,一位曾受杨伯达指点的收藏爱好者如是说。“金线是真的,玉也是真的,金缕玉衣就是真的”,上文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古玩店老板说,“这个圈就是这样的,你不拍板说那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伪专家趁乱混迹其中,然后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

“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职业道德方面还要靠行业的自我规范和约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更新提出,要规范这种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并纳入国家执业资格体系,通过统一规范、专项分类的资格考试,组建专业鉴定队伍,从基础层面先杜绝“伪专家”。

机构之伪:无审批环节

在北京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街等地有很多鉴定机构,哪家才是权威机构?位于国子监院内的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等级效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像他们这样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中心也一样。

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局新闻宣传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超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范围的事情,责任由从事该工作的委员个人承担”。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

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一项针对全国80余家文物鉴定中介机构的调查显示,有的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的自称经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还有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挂靠在某某协会之下,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国家文物局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难以追责:无惩罚机制

文物造假对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赝品暴利的诱惑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正在被“一夜暴富”的金钱观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道正在被“骗术为王”的流氓手段替换。难道法律就拿他们毫无办法么?

“艺术品本身特性决定了鉴定工作不能用科学的指标来精准衡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宏认为对鉴定人的错误鉴定无法用法律来调整,除非“鉴定人在鉴定前明知委托人制假售假并与之同谋”构成诈骗罪,但实践中也很难证明鉴定人的主观方面是否有这样的“故意”。

马更新认为,拍卖法的规定,仅考虑了拍卖公司作为中介机构不宜对拍卖品承担责任,对竞拍人、消费者来说显失公平。国外拍卖法也是如此规定的,但拍卖公司可以自定“三年、五年内如发现是赝品可收回”。目前情况下,消费者只能依据合同法维护自己权益,但也需事前双方约定有“如为赝品可退”条款。马更新建议政府应组织行业协会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包括鉴定机构如何认证、设立,设立后如何去规范、管理,遇到争议如何解决等问题,如何确定鉴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出现分歧后,纠纷的解决渠道、方式、程序等。

若干年前的时代,没有电视、电脑、手机,古人生活之外的娱乐唯有金石玉器、花鸟字画,就这也只是王公贵族阶层的专属。“说到底,这是一个‘玩’的行当”,“这个圈资本说话”。改革开放以后,普通百姓积累了一些财富,投资艺术品成为可能。加之近年来西方资本对其掌控的国内艺术品标价炒作、抛售,动辄几千万、几个亿的天价成交,刺激了国内一干人等的投机心理。玩雅、投资、意欲捡漏一夜暴发,形成了不同阶层齐动员的全民收藏。

任何一个法学家都会承认,再健全的法制也不可能调整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投资、收藏艺术品亦如是。所以,在愈是热闹的时候,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对待艺术品投资,别到最后成了那“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中的一个。Www.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伪专家满天飞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文物”生意火爆。

鉴定证书似乎也不能证明“宝贝”的文物身份。

“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这是一个国际博物馆界的基本伦理。 ”“所有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等级效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首先要健全制度,二流制度比一流的人强。各文物单位严格执行制度,第一不面向社会做商业鉴定;第二退休以后不能参与任何相关活动,否则除名。 ”

谢根荣骗贷案让人大开眼界。这个故事的离奇之处,一是骗子的大胆——敢于自制“金缕玉衣”,还敢请顶级专家来鉴定;二是银行职员很傻很天真,一看鉴定专家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便信以为真。殊不知在今日中国,文物商业鉴定压根儿就没一个权威机构。

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鉴定机构不具备基本条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不必为鉴定行为和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加上个别机构、个人为私利故意作出虚假的或不负责任的鉴定,鉴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三伪市场证书之伪:无权威作用

记者近日到北京琉璃厂街走访,刚进街口,路边就有人低声询问:要画吗?当记者问道是否可以出具鉴定证书时,店主说,到外面大街上随便找一家做鉴定的都能开,只要交钱。“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通过鉴定证书收取鉴定费。行里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 专家之伪:速成班培养大忽悠?

目前,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前两类鉴定人员的工作带有“对公”性质,一般不参与民间藏品鉴定,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

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鉴定行业还出现了“速成班”。比如,故宫博物院某鉴定专家办了一个培训班,一些藏家报名去听几堂课,拿到“结业证书”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深鉴定师”,并打着“某某鉴定专家弟子”的幌子招摇撞骗。只是,不少“电视专家”只是在荧屏上风光,据称,他们中的不少人上了拍卖行的“黑名单”,经其鉴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机构之伪:无审批环节

在北京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街等地有很多鉴定机构,哪家才是权威机构?位于国子监院内的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等级效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法律效力。 ”

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来鉴定的。

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中国文物信息中心一项针对全国80余家文物鉴定中介机构的调查显示,这些机构有的经过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有的自称经过文物主管部门批准,还有许多鉴定中介机构挂靠在某某协会之下,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国家文物局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法律漏洞无风险 出具“伪鉴定”不担责

真专家们为何敢出具“伪鉴定”?追根溯源,根本原因是出具“伪鉴定”就算东窗事发,出具者除了名声上的损失,几乎没有其他风险。

此次曝光的鉴定造假事件中,为“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的都是鼎鼎有名的鉴定大家,以他们的学术水准,辨别真伪并非难事。问题在于,5名专家连玻璃柜都没打开,就在一份“天价鉴定证书”上签了字。“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使得提供虚假鉴定者可以逃脱法律责任。 ”南京一位资深瓷器鉴定专家表示,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法规,而这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

他认为,打击“伪鉴定”不能单纯依靠行业自律,应该建立鉴定行为监管机制,让鉴定机构和个人对评估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文物鉴定行业有自身的复杂性,可以允许鉴定师出现合乎情理的"错漏判",但对那些背离职业操守、颠倒黑白的鉴定人员要进行惩戒,这样才能斩断鉴定者与造假者之间的利益链条。 ” 多空白 政府监管缺失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对民间的文物鉴定几乎没有涉及。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于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鉴定属于实体技术上的事情,从法律上来讲主要是从程序上进行控制。如果在进行文物鉴定时,能够启动相关法律规范制度,使文物鉴定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那么鉴定行业才能依靠行业自律及职业道德来进行具体的鉴定活动。 ” 规范意见制定行业自律性监管方式

“针对文物鉴定行业来说,还是应该以制定行业自律性的规定作为主要监管方式。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单一地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可能会因为制定者不了解行业内部规则而导致法律被"架空"。如果由行业内部制定规范,或许可以让业内人士自发维护行业声誉。 ”

除制定规范外,是否应指定专门的部门对文物鉴定市场进行监管?姜明安认为,设立行政部门进行监管并不切合实际。“文物鉴定行业是一个有着专门知识、专门技术和专门经验的行业,如果设立一个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就面临由谁来监管的问题。 ”姜明安说,“一般的行政人员对于行业内部规则不了解,所以无法监管。 ” 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了大众收藏理念。艺术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宝运动。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作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之物。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教师行业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因此,呼吁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砖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对此,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表示,“首先要健全制度,二流制度比一流的人强。各文物单位严格执行制度,第一不面向社会做商业鉴定;第二退休以后不能参与任何相关活动,否则除名。 ”综合《法制日报》、《南京日报》、《检察日报》报道 台北故宫工作人员不可私下鉴定

“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这是一个国际博物馆界的基本伦理。 ”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嵇若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台北故宫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有,一经发现,我们有明确法律和规章,将按照有关公务员的相关法律等进行处罚、记过甚至免职。 ”

2004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新版)规定,“对其他物品进行估值,只能是应其他博物馆、法律赔偿、政府或其他主管公共权力组织的正式要求”。

据了解,台北故宫的研究人员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为民间人士所携带的 “宝贝”提供咨询服务,但前提是:免费。

古玩艺术品鉴定: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古玩艺术品投资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益,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成为其投资资金得以稳健回报的保险箱。但古玩作为投资产品其前提必须是真品,于是鉴定古玩真伪的行业专家们就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同样的藏品,10个专家可以出具9个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让许多收藏爱好者一头雾水。如何消除收藏爱好者对市场混乱的担忧已是迫在眉睫。

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知假说真、颠倒黑白,完全被高额金钱利润支配,根据报酬多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鉴定对象发表不同鉴定结论的所谓“鉴定专家”们,正是扰乱古玩鉴定市场秩序的元凶,让古玩交易蒙上了黑色。

古玩艺术品贵在古,重在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涵养,其珍贵稀有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过了经济价值。然而如今经济挂帅的时代,使得古玩披上了金钱的外衣,引得某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完全被高额金钱利益所支配。

上海市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文博研究所所长刘超认为:“目前,古玩鉴定市场中鉴定专家知假说真的现象是公开的秘密。”他说,某些所谓拥有着几十年鉴定经验的专家们更可说是变色龙,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鉴定对象发表完全相悖的鉴定结论,其原因仅仅是鉴定报酬的多寡。

在讲到这种现象时,刘超还透露,曾经就有人出高价让他对一件品相一般只可属下品的瓷器,鉴定成极为珍稀的上等古玩瓷器,以便于此人高价出手。被他拒绝后,瓷器拥有者又出高价,让另一个鉴定家作出了瓷器乃罕见珍品的鉴定结论,并预测这件瓷器的价格升值潜力在十倍,以诱惑投资者上钩购买。

可见,如今古玩鉴定界并不是每个鉴定家都能够恪守道德准则的。许多依仗着通晓古玩艺术品某个领域知识的所谓鉴定专家,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

还有更恶劣的。“有些标榜着由资深古玩鉴定专家领衔的鉴宝会上,某些专家会恶意地将鉴宝者品相上等的真品古玩说成赝品,对鉴宝者讲述古玩乃赝品的一番理由,甚至告诫鉴宝者以后购买古玩须参照怎样的标准以免上当,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将这件真品古玩据为己有。”上海古玩资深收藏家孙建华举例说。“黑”专家采用贬低物品价值的做法打击持宝者的信心,再安排自己人打着解决持宝者难题的谎言,将这个物品以赝品的价格收入怀中,而后倒手高价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赚取高额差价。“这些被民间称为专业"黑"专家的鉴定专家具有一定的鉴赏、辨别能力,熟知古玩交易市场的行情,可以精准地分辨优劣,只是泯灭了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颠倒是非一味追逐金钱,心狠手黑地进行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其实,除了这些被民间戏称为专业“黑专家”外,更多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丰富鉴定收藏经验的业余“黑”专家同样扰乱着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从事古玩鉴定的艺术界业内人士,鉴定经验、水平和能力都只算皮毛,有些人连物品的材质都无法正确分辨,但他们却凭借着多年涉足艺术界的“资历”,把残缺的鉴定能力作为忽悠古玩买家的资本,酿造了被骗买家兴冲冲捧着真钱换回假古董的一场场“悲剧”。

不能过分依赖“鉴定专家”

古玩收藏重在艺术品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收藏的前提必须是自身对艺术品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艺术品鉴别、赏析能力,而非依赖某些鉴定专家的结论作为收藏投资艺术品的依据。

古玩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了真假、新旧的问题,以鉴定结果为依据推断出了珍稀度和存世量,从而估算出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当然还有经济价值。若收藏者收藏古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交易市场动态和趋势拥有起码的认知与判断,不然盲目购买或是过分依赖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善用专家的鉴定结果,将其作为投资古玩的辅助资料,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无论是鉴定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或是表现鉴定结果的其他鉴定方式,都不能认为是体现古玩真实身价的有效证明,因为很多鉴定证书的内容往往与实物不符,鉴定结果往往因某些利益因素发生了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古玩市场中古玩鉴定的收费是按照物品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这些让某些唯利是图的专家们丢弃了职业操守,故意将新仿的工艺品说成是天价“稀世宝物”以谋取高额鉴定费。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艺术鉴定师宋显钧提醒收藏者,国家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会对民间物品出具鉴定证书,仅仅只是从一件古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基本不给古玩估价且鉴定收取的费用也是很低的,一般是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如果收藏者以高价获得了某个鉴定专家或是某个团体的鉴定证明,那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涉足艺术领域,不能把金钱的梦想寄托于一件“宝物”,幻想着一夜成为千万富翁。正确的收藏观应该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自己的收藏设定一个范围或是定一个门类,比如玉器、瓷器、书画等,而后专心研究设定范围内的古玩,精通古玩辨别的常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鉴赏能力,尽量减少在购买古玩时看“走眼”的概率。收藏的出发点更不能落在迅速获取利益上,应重在古玩内在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古董珍玩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后,其自身附带的经济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显现。

“收藏古玩必须先把脑袋武装起来,多看多听。多看博物馆内的真品实物,多跑古玩交易市场了解行情,先"练眼"。具备一定眼力后可以尝试着出手买一些不太贵的古玩建立收藏自信心,但不可轻易相信别人所述的所谓古玩传承有序的种种传奇"故事"和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宋显钧强调收藏实战经验是不断增强鉴定能力的最佳练习场,是成功使自身投资资本得到增长的保障,如果过分相信某些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而不修炼自身鉴赏能力,是不可能在收藏市场游刃有余的。

相关媒体同样也指出,目前许多所谓的资深古玩鉴定专家可以对被鉴定物侃侃而谈,分析得面面俱到,然而问及他自身的收藏品时却哑口无言。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自身藏品数量零星可数,更有甚者几乎没有藏品,他们严重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对交易市场的行情似懂非懂,严重脱离了现实。可见古玩鉴定环节中最重要的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实战经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但宋显钧同时也提到,由于练就一定的古玩鉴定眼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都有可能。收藏者们在尚未具备一定鉴定能力的初期,可借助先进科学仪器加以辅助,将“目鉴”和“科鉴”结合,是避免收藏古玩“打眼”的有效手段。

古玩鉴定呼唤准入制度

古玩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并非学问深、资格老的收藏家都可以胜任。目前混乱无序、规章制度严重缺乏的鉴定市场,让某些不具备资格的所谓“专家”有机可乘,建立有序、具有制约力的鉴定市场准入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的古玩鉴定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依照,在行业资格管理上也是存在着空白。”对于建立古玩鉴定准入制度,收藏家孙建华认为迫在眉睫:“如今开设一家古玩鉴定工作室从事鉴定行为,并没有特定的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或是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鉴定领域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严重匮乏是造成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我们的鉴定市场迫切需要弥补准入制度的空白。”

目前国内古玩鉴定人才奇缺,加之文物管理部门工作繁忙基本很少能够为民间大众提供鉴定服务,满足不了日渐高涨的鉴定需求。“逐渐培养鉴定人员,提升鉴定人员的鉴定能力是改善现在鉴定秩序混乱的有效措施。同时由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对市场中的鉴定专家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颁发艺术品鉴定师证书,并将合格的鉴定专家名单向公众公布,透明公开每个专家的资料和信息,使市场中每个有鉴定需求的收藏者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寻找到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鉴定专家。而不属于公布名单中的所谓专家则不准许在市场中从事鉴定。”宋显钧认为,让每个鉴定专家持证上岗是整顿古玩市场鉴定无序的基本对策,至少对鉴定专家存在一定的制约力,促使他们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不能任意妄为、随意做出鉴定结果,必须对自己的鉴定承担责任。如果仍然发生利益当先,知假说真或是知真说假的不良鉴定现象就处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可取消其鉴定资格。

根治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病因的根本方法是制定立法,用国家法律来约束鉴定者的违法行为。“立法可以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做法,譬如艺术机构或是艺术从业人员参与造假、贩假活动的,法院或警察就会介入干预,经过管理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或专家确定贩卖的艺术品确实为赝品的,将以扰乱艺术市场正常运营秩序的罪行处以高额罚款或判以徒刑。”刘超认为目前国内的鉴定市场如此混乱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即便有些地方有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惩罚力度太小根本发挥不了震慑的作用,整治鉴定市场不规范行为、完善鉴定制度,确定立法是市场成熟的必经过程。这样才能让泯灭良知的“专家”曝光在公众眼前,让他们难以在古玩市场中生存,无法再浑水摸鱼。

三彩陶马的艺术成就和辨伪


在中国雕塑史上,唐朝是取得光辉成就的伟大时期。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广元皇泽寺石窟等,到寺庙、陵墓、碑刻的巨型石雕、泥塑佛、像、陪葬用的各种陶俑,专供宫廷皇室达官显贵在生活中享用的玉器、金银器等等都表现出唐代雕塑工艺技巧的精湛和成就。在雕塑艺术的研究中唐代的三彩釉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大量的生活用具雕塑成人物、动物、居屋陈设、庭园假山、叠石等形象。这些雕塑规格都不大,贴近人的生活,用雕塑和彩釉再现了多姿多彩的大唐盛世。唐三彩的各类雕塑中,马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它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家都重金收购。可是社会唐三彩马的赝品很多,对唐三彩,特别是三彩陶马的仿制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几乎与中国现代史一样的漫长。二十世纪初,修陇海铁路修到河南洛阳一带时,挖开了数千座各个时期的墓葬,特别是唐朝墓葬数量最多,规模宏伟,出土的珍贵文物也最多。在这些出土物中唐三彩陶俑绚丽多姿、光彩夺目。当这些珍贵文物传到北京时引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两位先生的重视。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加以考证,并将它们介绍给社会,从学术上阐述这些东西的本质和学术价值。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东西,反映强烈,看到了我们民族在古代伟大的创造力,联想到我们祖国绝不甘心于现实的贫弱和苦难,相信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民族精神为之振奋,不少人重金收藏。在以后几十年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陶俑和三彩不断的有发现。随后没良知的古董商打起了作假三彩赚钱的主意。三彩马是他们仿制的重点,也作的最多。这些人仿制技巧也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精美,一代比一代专业化,有的仿三彩的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9年以后有的消失了,有的合并成规模相当大的工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制作假古董成为一些发家致富的门道,对三彩马的制作更加精美。有的作得与真不异,很难分辨真假。过去我也写过一些小文章时三彩马的鉴定作过一些分析,为了加深对三彩的认识,我决定对这个问题加以补充,根据对唐三彩马研究积累的资料,对三彩马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和真假辨识加以补充,增加一些实物资料,供研究者、收藏界的朋友参考,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加以指正。

一、三彩陶马的种类和造型结构

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资料统计,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马有二十种之多①。现在距当时已有十七年之久,这漫长的时间里无论墓葬、窑址,还是博物馆、艺术馆、民间收藏都有很多新的发现,所以三彩陶马一定会更加丰富,现在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将三彩马的特征加以介绍。

(一)光背马类型

光背马主要是没有鞍、絥和任何佩饰,有的属于放牧中的休闲状态的马,如1970年陕西省咸阳市契苾明墓出土的一匹马和牵马俑。马高68厘米,人高49厘米。马头较小,脖子较长,两耳竖立,头颈耳都前伸,双眼平视,张嘴露齿,鼻孔收紧,面骨显露,作嘶鸣状。背部较平,胸部和臀部肌肉发达。四条腿作站立状,上端肌肉发达,但与皮绷得很紧,下肢很瘦,破皮见骨。主要突出优美的线型结构和富有弹性的肌肉质感。底座为一长方形盒盖形,比较少见。牵马俑为中年胡人,头戴尖顶戞吉斯高帽,身穿翻领窄袖衫,脚穿高筒皮靴。两手举于胸前作牵引状。人塑的精干健壮,但和马相比小的很多,突出马的英姿神韵,有助于表现主题。在陕西乾县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有座永泰公主墓,出土两匹光背马,在青青的芳草地上,一匹俯首觅食,一匹昂首嘶鸣,身躯健美,四腿有力,略微前驱。形象生动体现杜甫在《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描写的“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有的是刚从激战的沙场退下,刚卸下戎装佩头,出着粗气。塑得昂首鼓睛,牙根紧咬,竖耳翘尾,战斗的激情十分昂扬,正如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描写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二)安上马具的马

这类马的数量最多,有大小不同的规格,装饰佩戴有简洁和华丽之分。从马的规格和打扮显示主人的身份、追求和富贵的程度。装饰最简单的马如洛阳市徐家村唐墓出土的一件白马,高46厘米。马安静的站在长方形平板上,马背上只有浅褐色的鞯,马鞍被绿色的絥裹住,没有任何佩饰和华贵的色彩,显出矫健的身躯,发达的肌肉,富有弹性的线型美,眉骨突出,两眼内凹,张嘴嘶鸣,生机蓬勃。有的装饰比较简单,但气概不凡。1969年洛阳一座唐墓出土一匹高头黑色骏马。其造型是,马的四蹄站立在一个较薄的平板上,缩颈低首,胸部较宽肥,肌肉股股突出,健美的线条清晰可见,臀部略收,缚尾上翘,四肢极结实,下肢精瘦,破皮见骨。面部、鬃鬣、攀胸、障泥、四蹄等部位施白釉,鞯施褐黄釉,鞍絥为绿色,全身施黑釉。没有豪华打扮,而炯炯的目光,匀婷的骨肉,不凡的雄姿,全身乌黑光亮,将此马塑成唐三彩中的最具生机的骏马。工匠最富匠心之处是不在乎打扮,而在意马的精神。垂头、煽鼻、画眉、点睛以及相对而小的牵马人,对黑马的骏美是最好的烘托。有的马不但形体高大,而且装饰漂亮,彩釉极为复杂,显示出豪华气派。洛阳唐墓出土一匹三彩马,马高72厘米,人高62厘米。陶马塑的极为雄健高大,静静地站在薄薄的长方形平板上,两耳上竖,耳心像两侧面,鬃鬣很长,从头顶两耳中间梳向前额。至脸部分向两边,几乎将眼罩盖住,额下的鼻梁上是表示黄金锤鍱成的宝相形的当卢,鼻孔上端和面颊也有结构相似的络头。脖子上的鬃鬣既长又厚,盖住马颈一多半。鞍、絥和鞯都不高,但障泥确一直披盖至马的肚腹。当卢、攀胸、流苏、杏叶、嘴啣的镳、尻带、鞢革燮都是特殊工艺雕琢而成。颈部、胸部、臀部都用富有弹性的线条构成劲健的肌肉感。四条马腿上端壮实有度,下端连马蹄的部位精瘦,破皮见骨。马尾束扎得很小,向上翘起。胎泥比较粗,白中泛红。三彩釉有白色、墨绿、油绿、黄色、褐黄、黑褐等色,十分复杂,在窑中焙烧时流淌、浸漫、综合,斑斓绚丽,多姿多彩,手法既大胆又细腻。牵马人是一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头戴卷沿尖顶的戞吉斯毡帽,身穿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脚穿长筒皮靴,两手作牵引状。工匠塑的是胡人壮汉,但在骏马面前却显得矮小,烘托出高头大马的英姿和不平凡的气势。

(三)火珠马

这类马在陕西省乾县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和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骏马中都有这种造型,可惜背上火珠丢失,只留下一点痕迹。日本永青文库收藏了一件火珠马,高73.7厘米。该马塑造得雄健硕大,两耳上竖,头比较小,颈部比较长,上端较瘦,下端肥大,相差比较明显。身躯较长,腹部相对肌肉肥实。臀部使用的线型弧度相对小一些,所以不像一般唐马臀那么圆鼓,胸部比较宽,但表现肌肉的线条弯曲度也不是那么强,比较平缓。腿部相当长,比一般马的腿要长一些,整个腿都比较瘦,尤其与蹄相接的部位真是破皮见骨。站立的平板也比较薄,鬃鬣较长,额前梳至眉端,眼大睛鼓,面部配置络头、当卢、口中啣镳。颈部的鬃鬣整齐有序的梳至肩部,攀胸、杏叶、尻带、流苏配置很精美,鞍鞯上绿色障泥作参参披离状,一直搭至腹体下端。臀部上端安置一火珠,与尻带相连将其固定。釉的基本色调为浅棕红色。当卢、流苏、障泥为墨绿色。鬃鬣、攀胸等细部为白色。

(四)俯首立马

香港徐氏艺术馆一件高大三彩俯首立马。高62.9厘米,长78厘米。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四腿非常劲健的立直,下端最瘦的胫部有一定弯曲度,非常有劲。形体高大,身躯站得很直,胸部、背部、臀部乃至腹部肌肉塑的都很结实,特别胸部肌肉一股一股向外鼓出,臀部线条刚劲而富有弹性,缚尾小而尖,向上卷曲。最突出之点是脖子伸的很长,俯身而下成弯弓形,低头啃蹄,鬃鬣梳剪整齐,即便头垂至地也不散乱。鞍、絥、鞯、障泥、攀胸、流苏、尻带、杏叶、鞢革燮以及头上的络头都很齐全。鞍鞯、鬃鬣是白釉,马背等上端部位以白色为主兼有酱黄、酱褐和褐黑等色,下端主要为深沉的黑褐色。这样的马创作方法上很有新意,马的形象十分骏美,打扮装饰和彩釉都很豪华,但在神情上很悠闲,它不像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达官显贵、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坐骑。

(五)鬃鬣剪花马

三彩马中最高等级、最神气的马是一花、二花、三花、五花马。在马颈靠近马头的部位将鬃鬣剪得短而整齐,在上面留下一朵花。呈方形,上宽下窄,有的花上端略成长方形。在我的研究中我见过一花、二花、三花三彩马的实物,四花和五花没有见到。凡是有花的马都形体高大,气宇轩昂,佩饰齐全,比如现在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匹一花马和牵马俑,马高53.5厘米,牵马人高44厘米。是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发掘的一座唐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叫鲜于庭诲。该墓出土一大批三彩陶俑等殉葬品,此马是其中的一件。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举头伸颈,头比较小,精瘦少肉,骨骼清晰,眉骨粗大隆起,眼眸突出,平视前方。脖子粗长,肌肉结实,胸部宽肥,股股沟纹表示肌肉的劲健,腰粗臀肥。前面两腿挺立,后面两腿略微弯曲,下端刚劲,善长奔跑,表示它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鬃鬣梳剪整齐,剪出一花。佩带的马具头部有络头、当卢、马嘴啣镳。胸部佩带攀胸,革带,垂挂穗形饰物(锤鍱工艺作出的鍱革燮)。背上有马鞍,鞍下有缛(称为鞍鞯),鞍上有絥,絥的末端扎起,尻部有鞦,垂挂杏叶状银花,银花也是用锤鍱工艺作出宝相花纹。牵马人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体格健壮,头戴圆顶卷沿毡帽,身穿圆领紧身长衣,上臂有硬质半臂,半臂下的内衣为窄袖。脚穿尖头长筒靴。这一组马和牵马俑都是白胎,质地较粗,成型稳定性极佳。所施的釉以黄褐釉为主,釉层凝厚,黄中透红。马鬃鬣、马花、马尾、缛垫为白色。革带、当卢、镳、鍱★、障泥为绿色,鞍絥为淡黄色。牵马人头帽、手、尖头皮靴为白色,衣服和马体釉色一样。绿、白、淡黄除表示不同部位、物件之外,从色彩上对马起到极佳的烘托作用。

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三花马,高79.5厘米。1971年懿德太子墓出土。工匠雕塑这匹马时并不追求华贵的装饰,而是着重表现它不平凡的气势。鬃鬣的梳剪和各种佩饰简洁而不失气度,用刚劲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刻划矫健的体格,匀婷的骨肉和神完气足的内在力量。深红棕的马色和深绿色的障泥,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匹红棕烈马。

在日本国立博物馆珍藏一件高69厘米的三花马,全身为浅红色,有规律的布满白色圆斑。镳、络头、攀胸、鞍、絥、和鞯都红色或油绿色,用彩大胆,手法高超。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何村发掘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三花马,现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高54.6厘米。是一匹白马,棕色鬃鬣梳剪三花。各种佩饰如当卢、络头、口啣的镳都是金黄色,表示用黄金锤鍱而成。正如杜甫在《哀江头》诗中描写的:“白马嚼啮黄金勒。”攀胸的装饰如铃铛也是金黄色,紫色的胸花意味它是用紫晶雕琢而成。罩盖在鞍絥上的障泥又宽又长,雕塑成参参披离状,将骏马打扮得英姿勃勃。

三花马是唐代宫廷使用或皇族上层人物享用的马,在唐初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石刻上的六骏就是三花马,可见此类马等级的高贵。宋人楼钥说:“圉人贵介多雍容,三花剪鬣自官样”②。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③。除了三花马以外还有四花、五花马。我本人在收集资料研究过程中尚未见到这两种类型马的实物。伟大诗人李白在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将进酒》中充满豪情地描写五花马,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唐三彩中还有很多品种的马的形象,如各类骑马俑、舞马俑、仪仗俑。容我们在以后介绍反映宫廷、贵族生活等方面内容再发表。了解三彩马种类和造型结构是艺术欣赏和鉴定的重要条件。

二、三彩陶马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釉陶用的胎土原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继承汉南北朝釉陶的传统,用普通红土作原料。一种是用北方坩子土,即北方瓷土作原料,北方瓷土是一种再生高岭土,和南方原生高岭土相比加工比较容易。三彩陶马的原料开采和各地陶瓷作坊原料开采一样,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生产富有多样性。生产日用单色釉陶、三彩釉陶,生活用具和人物、动物形象,也生产白瓷、青瓷、黑瓷、茶叶末釉瓷、酱色釉瓷。三彩马是各种动物形象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三彩马胎料的化学组成:SiO266.93,Al2O326.59,Fe2O30.73,TiO21.24,CaO0.19,MgO0.37,K2O2.15,Na2O0.41,MnO<0.01。整个三彩作品胎体结构不够致密,胎色白度不高,大多数白中泛红,这是泥料中含有铁的氧化物等杂质,烧成时由于氧化火焰的作用而泛出红色。在放大镜下能看到一些大小不匀的颗粒和孔隙,断裂现象。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显微观察,胎料中含有较多粗颗粒石英,未粉碎的粘土团块和聚集体,说明原料的加工不像对白瓷那样重视”④。三彩马造型虽然复杂,但结构规整、准确,烧成后没有变形,开裂,胎面鼓泡,颜色变异等瑕疵出现。可以看出泥料的捏练和陈腐等工艺虽然没有精细白瓷那么严格,可也相当到家。

三彩马最重视的是造型的优美和绚丽温润的釉色。它是一种低温釉,三彩釉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根据科学测试主要有:SiO230.66,Al2O36.56,Fe2O30.56,CaO0.88,MgO0.25,K2O0.79,Na2O0.36,PbO49.77,P2O50.29,CuO3.81(标本采自河南北县小黄冶窑三彩绿釉陶片)⑤。三彩的釉色主要是白色、绿色、黄色、黑色四种基本的东西,特殊的加钴,即蓝色。由于加了大量的铅作为助熔剂,入窑熔烧时釉层很快就有熔融成液体,从上到下釉面沸腾、流淌、浸润、综合,形成多姿多彩数不清的彩色效果,绚丽无比,在陶瓷美学上占据着光辉的地位。

三彩马的制作。三彩陶马规格都比较大,有的很大。第一种成型的方法是雕塑成型法,由于形体高大,要用很多泥,用来雕塑的泥拌好之后,能用来塑形,含水量一定很大,这就更加重了泥料的分量。水分大,泥料重,形象塑好之后不易稳定,坍塌、开裂、散架的事常有之,这是很难办的事。聪明的工匠往往用木椿与草秸捆成一雏型,用泥抹成芯子,稍微晾一晾水分,雏型稳定后,再用配好的胎泥进行塑造和雕琢,放在阴凉处阴干,到适当时候放在窑里素烧,以稳定成型,出窑后经过打磨,施釉,第二次入窑将马完整烧成。这样的作品考古发现不多。第二次入窑主要是烧釉,烧的温度比较低,第一次烧素胎时木草烧去,芯子脱落,部分作品内芯残余的黑色灰渣还能看到。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就曾发现过⑥。

第二种成型方法,鉴于第一种成型方法难度很大,成品率低,费工费时,成本高。对成型工艺作了很大的改进。按照预先设计的构想,先塑出一个完整的马,将此马解剖分割成若干部分,精心制作,精心修琢。各部分对接的地方都严丝合缝,完全有把握的粘接出原设计的马。将这些部分烧制结实,这就是模。以模为核心,用配置、捏练好的耐高温,烧成后坚硬耐磨的泥料将其厚厚的裹住,捶打结实,分毫不差。待水分散失,成型稳定之后将其一分为二剖开,这就是范。内为模,外为范,范是真正成型的工具。将范放在窑里烧得非常结实,完全硬化之后再出窑,还要将它们的内壁修整得很光滑。用此范来成型,其作法是将泥料捏练好之后,往范内挤压,两范相合坯泥粘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构件。这些构件是马头、马耳、颈、躯体、四肢、马尾、底。作为之后打开的陶范取出构件,趁泥湿粘接度最佳时候将马粘接成型,待其稳固,修去泥渣,打磨表面。干到一定程度放入窑中焙度,这叫素烧坯胎。坯胎出窑捡选优秀者,淘汰有瑕疵的作品,施釉,阴晾到一定程度入窑焙烧,烧成出窑,一件陶马就烧成了。这种成型方法既快又好。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部件从范里出来组装成坯体时可以灵活掌握,比如成型了一个马,再作时还是用它的身躯,换另一类马头,它就变成一匹新马。将一腿弯曲一腿抬起就是一匹随宫廷音乐的节拍而翩翩起舞的舞马。举头,低头,左顾,右盼都能作出许多新颖的形象。虽然三彩马种类多,但在考古工作中观察到出土唐马将其分类分析,会发现某一类马和另一类马规格相同,但形态各异,独具风姿。放在一起会出现秋风草原,万马放牧的情景。

唐三彩辨伪新知


一件三彩器物上手后,究意应该怎样来鉴定呢?主要还应从下列几点来察看和思考。

一、看胎质。从出土情况看,河南洛阳巩县窑三彩真品多为白色陶胎,胎质较细腻、疏松、白中泛红,属藕粉胎。另一种胎质坚硬,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亮,属钢胎。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的伤残处可看到,胎质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沙粒,如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呈现中度粉红状。如用毛刷清洗脏土后,真品露胎部分会出现很多沙质小坑。仿品胎质细腻洁白或者发灰,硬度大,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同时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和硫酸的气味。

二、看造型。古代工匠往往是长期从事陶瓷制作的,他们技艺娴熟,随心所欲,所制器物古朴生动,有粗糙厚薄不均的感觉。 仿品则在造型、大小尺寸上颇为相似,但器型生硬,整体与局部比例上欠谐调,马、骆驼、俑等器物底部四周有刀削痕迹,显得过于规整,给人一种刻意造作的感觉,器物的内部过于洁白,没有锈斑和自然尘旧土层现象。 三、看釉色。真品无论刷釉或者点釉,流淌自然,色彩较为光亮莹润,釉面有一种柔和的光泽,俗称“宝光”,有部分釉面出现白色银片,用水洗过后会出现鲜艳的光泽,干燥后会马上露出白色银片。 仿品釉面光彩夺目,有刺眼感,在日光灯下斜看仿品釉面时会呈现紫色、金黄色、鲜绿色三种颜色,釉面上的白色银片洗后很少出现银片,这是因为硫酸腐蚀过后才会出现的反应。

四、看纹片。真品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一种无色的细碎纹片,大片基本均匀,纹片四周轻微有上翘感,纹线多数是由左向右发展,纹线短中交错。 仿品纹片较大,没有上翘感,纹线多从上往下发展,纹线长而直。

五、闻气味。真品的气味近似土腥气,放入水中一尺内便可闻出,我们称它为葬气,真品在经过几百或者上千年缓慢的水土和尸体浸蚀,这种气味会被器物的胎质所吸收。

仿品经水后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味,是烧窑时的煤烟气。近年来有几家仿制高手为达到葬气的效果,曾采用农药六六粉水浸蚀陶胎,以求达到葬气效果。

六、看土锈。真品的表面及内部经过几百年水土的浸蚀后,三彩器物内部露胎处,会出现很多针尖大的铁红色斑点,整齐有序。

专家谈紫砂壶辨伪要则


芳春壶

东坡提梁壶

半菊壶

文物作假古已有之,单从明清、民国的紫砂陶器真伪并陈的乱象,便可知道紫砂同样深受其害。尤其是近几年国内经济大幅提升,各类拍卖市场红火,名家作品价格骤然攀升。同时由于利润的驱使,假冒古今紫砂名家作品的伪壶也大量产生,更有些堂而皇之地登上拍卖舞台,为祸甚烈,因此如何提升自身的鉴赏水平,便成了紫砂陶爱好者的必修课题。

和大部分的工艺一样,紫砂业一向都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尤其在明代和清代晚期之前,制壶陶人从选泥、配砂、制工具、打泥片、抟身筒到落款,这些步骤概由一人操作,偶有请擅书者为砂壶题款刻字者,此一传统直到清末才开始走向分工。作为一种个体作坊式的民间“手工艺”,紫砂壶上所遗留的“个人风格”也成为一种可资溯源、推敲、对比的信息脉络,尤其是壶身有刻字、署款者,更可借由各种经验法则的累积、归纳,提供鉴定的判断依据。基本上我们可以根据胎质火候、制作工艺、形制风格、款识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或真伪。

一、胎质和火候

紫砂真伪鉴别首重泥料。不同的年代所产的泥矿有不同的泥质,换言之,凭借泥料可以解读出断代的若干信息。尤其是加上泥料提炼的方法、烧结的特征、出窑后经过时间风化的程度、使用痕迹、包浆合理性等等,都是紫砂壶的胎质可资提供的“履历”内容,使我们在赏鉴紫砂壶时,有了可供判断的依据。

就拿泥料提炼的方法而言,明代练泥的淘洗技术相对落后,所使用的泥料颗粒较大,学界曾对各时期泥料颗粒的粗细进行分析后发现,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6~35目(目数是指每一平方英寸内的孔数,可代表泥料的精炼程度),清朝前期约35目,清中期为55~60目,而现代手工制泥约为60目,但一般最大宗的机械炼制则为100~120目,可见年代越早颗粒越粗,目数越低,孔隙度也越大。

理论上,若要观察泥料胎质,最好是在器表没有任何外来的茶垢或包浆、土垢等附着其上时的原貌为佳,但在实务上,未必能尽如人意。例如传世老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亦即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因为一方面赝品壶要作旧、作包浆并不难,反倒是不合理的包浆会露出马脚来;另一方面有许多老壶的原始包浆早被洗去,例如在台湾的紫砂收藏界,不少同好习惯将尚具实用性的老壶拿来泡茶使用,尤其是朱泥壶更是冲泡高山茶的首选,因此常将老壶的包浆以洗衣用的漂白水(或粉)漂洗干净,再以茶汤熬煮后使用。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养壶”后,此壶便温润内敛,自发暗然之光。这种泡养过的老壶对新手而言,多半会因为它明亮的温润感而缩手,生怕上当买到新壶。事实上,老壶永远是老壶,反而是经过使用的老壶(尤其是出土壶、出水壶)可使原本枯涩的胎土苏活过来,珠粒隐现,更现其可人之处,这也是紫砂的特色之一。当然,对于别具意义的包浆、土沁等,仍以维持原状为宜,毕竟它们都是时间的印迹。

二、形制和风格

在古陶瓷鉴定中,造型的鉴定是极重要的一项。孙瀛洲先生《鉴定瓷器的要领》:“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征,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此一理论放诸紫砂鉴赏亦然,因为不同时期的环境,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工艺、美学、经济等社会文化都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作假者(尤其是中低档仿品)很容易在模仿古器时,顾此失彼,留下蛛丝马迹。至于较高档的仿品多是专家、老手所为,他们深知鉴定的特征,既想蒙骗作假又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这样反倒留下鉴定的依据。

对于紫砂器形制的鉴定,首先要明确辨认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特点,以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归纳出同一时代作品的相似之处。紫砂壶的形制在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器或仿青铜器,造型多素雅少华丽。风格古穆典雅,优雅婉约,文人气息重。清代早中期的紫砂壶形制有着太平盛世的气度,多少也受到宫廷、贵族的华丽气息影响,形制大方,气韵开朗,偶有求变者亦不失法度。清中期因文人致力参与紫砂壶艺,壶风儒雅,线条自然,不夸张低俗,壶身常有书画壶铭,展现文化艺术气息。清中期至清末的砂壶形制大量解放,装饰手段多样,有的奇巧立异,有的华而不实,有的大而不当,有的纤弱柔美,当然也不乏简单朴素、充满文人雅趣的佳作。民国初期的砂壶形制除了继承晚清遗绪外,也受到商业影响,趋向实用主义,有部分又受上海复古风潮影响,常见沿袭前人旧作的摹古之作。

其实所谓的“形制”鉴赏,最重要的还是要多看,因为一把茶壶是由壶身、流嘴、提把、壶纽、圈足等组成的,我们所见到的从明至今的茶壶千千万万,可是却没有两把纯手工制作的茶壶是一样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这些茶壶部件都是立体线条的综合组成,在同一时代氛围下,社会环境会左右着陶人的造型观念,例如文人、百姓、皇室、侨乡、功夫茶区、日本市场、南洋市场、欧洲市场……凡此种种,都是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近代因为文献较多,有些名手创作的茶壶形制也可作为有类似标准器功能的“标准时点”,例如曼生壶中的“箬笠壶”、“瓢提壶”、“井栏壶”等的“标准时点”不会早于嘉庆;“鱼化龙壶”相传为邵大亨创制,所以此式也不会早于嘉庆;而同样是“掇球壶”,嘉庆道光时的邵大亨与清末民初的程寿珍所制的壶嘴、壶盖大不相同,各有特色。简单来说,若是大壶盖的寿珍式“掇球壶”年代必为20世纪以后的制品;若是小壶盖的大亨式“掇球壶”年代也不可能早于嘉庆。再如“潘壶”不会早于道光,因为此式是清代道光年间,官至两广盐运使的潘仕成所定制之茗壶。

不仅要看清茶壶的外在形制,还应注意茶壶的内在结构。通常明清时期茶壶里的流孔都是单孔的,但特大壶或汉方等式就会有多孔或作金钱纹流孔;晚清至民初开始在中壶出现网孔,但小壶仍作单孔;在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一种半球状的“球孔”,台湾称“蜂巢”或“高尔夫球孔”,这是适应日本市场,借鉴瓷壶的做法。

三、制作工艺

紫砂壶正如玉石、家具等历代古董雅玩般,除了材质本身的优劣外,工艺家的制作水平也左右着器物的价值。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式并非常见的拉坯成型,而是采用相当罕见的“打身筒”及“镶身筒”成型法,前者运用于圆形器,后者用于方形器。从工艺发展的进程来看,宜兴制缸匠人的技术为打身筒成型法打下了基础。自宋代迅速发展的宜兴日用陶缸业,都是容量大、胎壁厚、胎质坚致的大中型陶器,所用原料不再是一般的黏土,而是从地底深处开采出来的甲泥和嫩泥。其制作方法因为泥料特性及器身尺寸甚大,无法采用陶轮成型,因而发展出当地俗称“条筑卡把法”的成型法,即是将泥片一条条圈筑起来,到了一定高度,再以工具拍打内外,使彼此紧密结合,表面光滑,待其稍硬之后再继续盘筑,一件大缸往往要分三次才能完成。这种特殊的成型法影响着明代中期萌芽不久的紫砂壶,基本上在明代,主要制壶方法为将泥片分段包于圆形的木模上,镶接好身筒后取下,稍干后再上下相接。至万历时大彬另悟其法,不用模具规范,而把泥片置于转盘上,以拍打方式成型。

另一种镶身筒成型法,可制作出各种带有角边的四方、六方、八方器型,镶身筒技法的概念应是受到瓷器及制锡工艺的启发,大多是以样板裁切泥片黏合而成的。在成型的难度与精确度上比拍身筒成型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在制作过程中,对一部分泥片湿度、曲度掌握不当,或是有任何一个平面歪斜,便会导致窑烧时,坯身在千度高温下扭曲变形,气度全失。

由上可知,紫砂工艺是一门充满“手工技术”的工艺,加上泥料在阴干烧结前均处于可塑状态,这些人为的制作流程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手印与工具痕迹,经过观察,常可归纳出某人或某时期的工艺风格,因而也就成为我们断代的凭据之一。

四、款识和铭刻

自明以降,紫砂陶器的人文色彩便远远超过其他文物。别的不说,单是从大部分古壶上的作者款识,便可感受到制作者的气韵所在。然而,在收藏古壶时,却也不能太拘泥于“名人情结”上,因为明清两朝的陶人虽众,但留名史籍者却相对稀少,其可信的传世遗器更是有限,有些史料记载的陶人如时朋、董翰、赵梁、袁锡等,甚至名满天下的惠孟臣、惠逸公,他们的传世作品事实上迄今为止没有一把是经科学鉴定确认无疑的标准器,因此奉劝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对号入席”以免吃亏。

除了少数的无款茶壶外,大部分的紫砂器上都有款识。紫砂款识为紫砂装饰一大特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在其他陶瓷上是较为少见的。它是在吸取青铜器、书画和历代陶瓷款识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紫砂自身特点,有较多的发展和创造。以内容分,有纪年款、堂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和陶人款等。部位有底款、墙款、肩款、腹款和盖款等。所用书体正、草、隶、篆均有。这些刻、印、划在紫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都可用以表明此器的年代、制作者、装饰者和订制者等信息,自然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

至于壶身的书法题刻,明代书体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但这仍仅供参考,尤其是明末清初常见的书法署款风格,在鉴别上的参考意义并不大,因为昔时陶人未必都能自制、自署又自刻,名陶人如时大彬也是成名后才能“运刀成书”自署款识,而名家李茂林更只是“朱书号记而已”(见《阳羡茗壶系》)。而且此类题刻的字样可以被反复拓刻、组合、补题,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的史书均载明,此时期的款识多有“晋唐风格”,鉴赏家知道,仿古者也同样知道,此点反而是真伪砂器皆备的共同特征了。

历来谈及文物鉴藏的法则,不外乎多看、多问、多上手等,虽说是老生常谈,但确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没有人喜欢赝品,这是众所皆知的,就连作假的人也希望自己的伪作被当做真壶。然而仔细想想,如果世间的紫砂壶都是真品,绝无作假,那么紫砂壶天地必然无趣许多。

江西艺术品鉴定需要“国字号”认证吗?


如果你是个收藏爱好者,手头上有一件艺术品。你一定想知道:这件艺术品的价值几何?或许你会找专家去鉴定,但专家的鉴定结果真的靠谱么?

艺术品真伪鉴定究竟谁说了算?鉴定过程又该有何种程序?最终给出的估价是否有参照系?这些闹心的问题,官方试图给出解决之道。今年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浙江、江苏、湖南、陕西和广东六省市将设立权威鉴定机构,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江西未能入围“国字号”认证试点省份,意味着艺术品鉴定还将停留在民间鉴定的路上。

赝品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市场

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工艺品事件,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炮制的估价24亿元“金缕玉衣”事件,所谓的汉代玉凳拍出2.2亿元天价、宋徽宗《千字文》被疑作假等事件,一再将那些新高迭创的拍卖会变成了赝品闹剧。

在去年3月,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公布,江西景德镇作为陶瓷造假重灾区赫然在列。同时,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据省内艺术会所洪雅轩负责人介绍,在景德镇,不少瓷器作坊不仅接受高仿的高级定制,亦能批量生产各种瓷器。北京各大古玩市场的作旧瓷器大都出自这里。其价格从低档的200-300元到高档的3000-5000元不等。一般贩子只卖中低档的仿品,或者高仿中的残次品。而高档产品则被高手甚至个别专家买断了,然后进入拍卖场,或被经济实力强的人收藏。有人曾经把价值几千元的高仿元青花卖出500万到600万元的价格。

已有十余年收藏历史的藏家肖先生介绍,流入江西本土古玩市场的赝品主要来源,明清瓷主要来自江西和福建,江西以青花瓷福田窑白瓷为主,福建以青花、德化、龙泉、建窑为主;近几年时兴的“主席用瓷”仿品主要来自醴陵。而字画方面,目前主要充斥字画市场是近代名家和当代名家的赝品,近代名家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为主,主要来自地下工厂,他们采取的是流水作业,每人画一小部分,最后经烟熏、染色、虫蚀等作旧处理,再编一段故事便上市兜售了。而南昌本地书画造假主要是黄秋园、陶博吾、彭友善、胡献雅、梁邦楚、杨石朗等的赝品,但造假水平不高。近几年这些前辈书画家的假画最多,假画的来源和交易渠道非常复杂,时常是文人、画家、古玩商交织在一起。真真假假,以致画家直系亲属都看不懂。还有一些通过较为专业的造假,然后进行多重包装和推广,并靠多次拍卖成交记录来给作品“洗白”。

鉴定权威缺乏“专家”满天飞

回顾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便会发现,过去是一个公立博物馆服务缺失和私立鉴定机构大行其道的局面。

1949年后,新中国第一代鉴定家,是国家文物部门所认定的书画鉴定小组成员,其中包括启功先生、谢稚柳先生、杨仁凯先生、徐邦达先生等等。他们这一代的鉴定家恰恰是与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当年国家要对各地文博部门的藏品进行统计和查点,就成立了这样的一个书画鉴定小组,从故宫到省级博物馆,乃至地市级文物商店库存的古代书画全面进行统计和审定。后来这项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书画鉴定小组依然存在,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为所在的文博部门和其他地方的文博部门征收古代书画作顾问,可谓纯学术意义上的鉴定家。

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尤其是1990年代中国拍卖业的引进和展开,书画鉴定小组的成员无疑成为当时书画行业的鉴定权威,他们执掌任何一幅书画作品的生死大权。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故去,书画鉴定小组又补进了新的成员,但是仅仅书画鉴定小组的这几位成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和人们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鉴定机构相继成立,各种鉴定家也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就冒长起来。

据闲耘画屋申建平先生介绍,目前,一些鉴定家只是写了几篇关于鉴定的文章,便摇身一变,成为“鉴定专家”了。很多拍卖公司在图录上为了向买方推广宣传某件拍品,他们就请来美院或研究院的著名理论家们来撰写专文,成为某一作品“广告词”。通常,这些理论家们并不具备鉴定的眼光,即便引经据典,但是它可能就是一幅假画。同时,拍卖公司推行“霸王条款”而并不承担相关责任,一句“投资有风险”,便将卖方的责任一推而尽。再者,电视节目上的所谓的鉴宝专家,他们信口鉴定、估价,对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多关键性的错误引导,几位专家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可能在一分钟内就立刻给出一个答案,无疑不符合鉴定的科学性。

鉴定管理试点如何操作?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去从事鉴定活动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因此,民间的鉴定行为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行为。

今年3月份,“艺术品市场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艺术品鉴定、备案、评估等问题展开研讨。4月,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且列入文化部今年重点工作。今年5月底,北京市文化局批准了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这也是首批“国字号”认证的鉴定机构。这一举措让多年来呼吁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愿望得以初步实现。这一举动也被认为是去年年底文化部宣布将起草《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延续。

江西资深收藏家肖先生称,此次江西没能入围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省份,也就意味着,今后江西的艺术品鉴定还将在民间鉴定的道路上行走。不过在当前全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盘棋”的局面下,藏家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藏品找这六省市的权威鉴定机构鉴定。

而权威“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出现,远非一句话那么简单。在肖先生看来,试点只是试探一个标准,这个事情做起来不容易,操作难度很大。在试点单位出来后,很多人质疑他们不是正规的文博单位,为什么可以做鉴定?鉴定手段是依赖科技,还是依赖专家眼力?怎样收鉴定费?如果艺术品只有一张“身份证”,实行艺术品登记,登记管理机构的权力自然放大,在目前处处缺少监督机制的体制下,登记管理机构会不会权力寻租?谁来鉴定“鉴定机构”,在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说明前,北京首批五家鉴定评估机构的权威性也在业界存在争议。艺术品鉴定要不要官方认证,目前仍在艺术品投资市场是个大争议。

鉴定“国字号”道路漫长

艺术品鉴定、文物鉴定十分复杂。事实上鉴定难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目前很多专家都不是真正的专家。

采访中,不少藏友认为,凭鉴定专家的经验其实也可能闹出笑话,“汉代玉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个专家签了字鉴定了,连故宫有的专家都说是真的,却忽略了基本常识,汉代都是席地而坐的,违背考古学常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大量伪鉴定专家活跃在艺术品交易与鉴定市场。记者通过走访古玩市场发现,只要给钱,一些专家不论真伪都出具鉴定证书。事实上,国家早有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

南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品大藏家表示,真正的鉴定家必须是大收藏者,就像真正的大收藏家必须是鉴定家,若顾文彬、吴平斋、吴湖帆、张伯驹。而那些所谓的专家,个个俨然权威,还像模作样,在人家画边题个跋什么的,用句俗话来说“拿人家儿子当兵,打死不伤心”。他既不买单,还能拿“小费”,说真说假,虽非信口雌黄,却也多少有点“意马心猿”。而且艺术品鉴定作为一门特殊学术,岂能跟着感觉走,你权威明清,未必也知宋元。在他眼中,迷信鉴定专家倒不如听听在民间的大藏家和买家的建议。这位藏家认为,综合目前艺术品市场的特性,这次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难度很大,如何规范艺术品的鉴定,道路还很漫长。

建盏鉴定与辨伪


(一)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其中闽北地区的建阳中布窑、白马前窑,浦城半路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瓯小松窑,延平茶洋窑,顺昌冯坑窑、官山窑、河墩窑,光泽茅店窑,松溪九龙窑及闽西北的泰宁上青窑,将乐上瑶窑,三明中村窑;闽东地区的宁德飞鸾窑;福州地区的福清东张窑,闽侯南屿窑,闽清义由窑;闽中地区的德化盖德窑及闽南地区的晋江磁灶窑;闽西地区的长汀南山窑,宁化济村窑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外的江西、安徽、重庆、河北等省(市)也发现黑瓷窑址。建窑系仿建产品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较少发现。其次,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等)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长而细者;油滴等更是罕见。第四,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质细密,与青瓷、青白瓷胎相近,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第五,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修刀)现象。古玩市场上已发现将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仿建产品冒充建盏以抬高价格的现象,但有的藏家误将此类器当作高仿品中的赝品。

(二)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

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此后,建窑停止了黑瓷的生产,这一古老的工艺随建窑的衰落而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阿弗雷德(AIFRED)烧制出外观有斑点的黑釉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安藤坚先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成与宋建窑曜变天目碗十分相似的产品。日本濑户市的长江秀利先生也在进行仿建产品的试验并获得成功。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建盏的仿制工作也被提到了有关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议事日程。于是,自1979年9月始,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近二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获得了有关人士的好评。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此后,仿宋兔毫盏逐步走入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等也获得成功,并批量流入市场。上世纪末,带曜斑的仿曜变天目盏也获得成功,并少量进入市场,但此类产品与日本收藏的曜变天目碗相比相去较远,容易辨认。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仿宋兔毫盏、油滴盏不仅大量进入市场,而且作伪手段越来越复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建产品一般是在釉面上做简单处理,即用酸性物质去光,再用黄土涂抹。九十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有作伪者还在仿建产品上粘上“土锈”。此外,常用的作伪手段还有接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上釉后再入窑烧造)、老胎新釉(即将窑址上采拣的废品重新上釉,再入窑烧造)等。仿建产品除碗(盏)这类器形之外,还有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梅瓶、蒜头瓶比宋代的器形更大,较易辨别;而茶壶及小盅则非古代建窑制作。

现代仿建产品由于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也几可乱真。但仔细观察,其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少数放置炉火焙烤而后置水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而产生冰裂纹,但裂纹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古玩鉴定辨伪十谈


当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不少造假者,为谋暴利,常常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拿出自己明知的赝品,请鉴定者作所谓的“鉴定”,这浪费了专家、行家的许多时间精力。

在古玩鉴定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些奇特、另类、省力又省心的鉴定方法供收藏者参考。有些东西看一眼便知真,有些东西不用看也便知假。这里没有什么神功、法眼,有的仅仅是那些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具体实例介绍如下:

一、古玩电话鉴定辨伪

有一远房亲戚的外地朋友,来电说收藏到一幅残破的古画,画名依稀可见为“清明上河图”,索价20万元。分析:不要拿来看便知是新仿仅几十元的粗仿印刷品。因为真品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几年前仅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短暂相见。同一人不死心,后又来电,说收藏到一件半人高的三星堆玉雕神像,索价30万元。三星堆文物,正式发掘也仅十年左右,且三星堆神像主要为青铜器。分析:当代玉石粉浇灌成的新工艺品,或当代用岫玉雕成的玉雕,价值数百数千元而已。故当即电话回绝,反之,费时费力长途乘车拿来目鉴多麻烦。古玩电话辨伪,先要在电话里了解持宝人、卖货人是古玩贩子还是真的不懂的收藏爱好者。如是前者,断然回绝,言明不要再打搅。如是后者,又有亲朋好友的关系,且又是有份有地位者,可在电话里简单解释,或请他拍成照片寄来,先看照片再说,给对方留点面子。

古玩电话鉴定辨伪,最省时省力。故有人介绍要鉴定古玩,笔者第一反应就是叫持宝者本人打电话过来。

二、古玩谈话鉴定辨伪

在社交、聚餐场合,常听到有人绘声绘色地说的精彩故事:说有一件德国造八音钟外壳金铸,是某一位太监当年从慈禧太后的宫里带出来的,其爷爷的朋友是银行家,当年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珍藏。“文革”期间被藏在地洞里幸免于难,其爷爷朋友的孙子透支炒股大亏,这次想拿出来,转让价几十万元。能否有空鉴定一下?分析:实践证明,凡有精彩故事的古玩,十有八九是假的。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古玩贩子想迷惑收藏家。一般听到这类故事,嘱其直接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去拍卖,故事本身没价值,有价值是古玩本身,公开拍卖相对价格公正。如持宝人躲躲闪闪,闪烁其词,不愿上拍卖行,说拍卖周期太长,想立即变现款。那么再嘱其去典当行当场典当,如其仍不愿意去典当,那等于告诉我们,其货百分之百是假货了。真金不怕火炼,真品不怕拍卖、典当,关键仅仅只是价格的差异而已。

古玩谈话鉴定辨伪,是顺便辨伪节省了时间,可免去一档档专程安排相约的古玩鉴定节目。当然有人固执地坚持认为是老东西,是真品,坚持想请笔者鉴定,笔者还是那句话:先寄照片过来再说,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拿过来鉴定。

三、古玩影像鉴定辨伪

电脑与手机的普及,让影像传递更为方便。如今最便捷的影像传递是用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摄影后,通过彩信传递过来,或用数码相机拍摄后,上网通过电子信箱传递过来。凡后加彩图案精美的彩陶,釉光太亮的汉釉陶,完美无缺的宋汝窑、宋官窑,器型变异的元青花玉壶春瓶,明斗彩鸡缸杯,清三代珐琅彩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赝品。鉴定要诀:如影像传递,仅一件官窑器,几十件民窑器,那一件官窑器,可以仔细看再作判断了。如影像传递过来的是批宋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器,扫一眼便知是伪品。因为这些东西如是真品,不到亿元也值几千万元了。如有几千万以上身价的“大收藏家”,早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专家、著名拍卖行巨头等接上关系了,还需托关系找门路,请民间收藏家鉴定?一窍不通的古玩投资者,其是如何收进价值千万元以上的古玩的?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以作出判断:这些通过影像传递过来一批名贵官窑器,应该都是价值几十、几百元的当代新仿品。

四、古玩照片鉴定辨伪

在当代的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专刊,收藏拍卖导报,《收藏》、《中国收藏》杂志等,都有照片鉴定栏目,专业的鉴赏家为每张照片鉴定,收取50元至100元的费用。对持宝人来说,比请专家行家请客吃饭后再鉴定省钱;对专家行家来说,智慧的付出也小有回报;对报社杂志来说,服务于收藏读者,是办报办杂志的宗旨。古玩照片鉴定诀窍,也是先看器型,如人首型彩陶,仅藏博物馆,如民间藏有,不是国宝,就是赝品,终究民间藏有国宝,可能数十万,数百件中可能只有一件。如中大件汉俑、唐三彩马,完整的几乎是伪品。因为汉俑大多断首,唐三彩马大都断腿。古玩照片鉴定,民窑瓷器、明清玉雕、铜器、杂件等,真品不少,但看照片最易上当受骗的是被照片上图案纹饰所迷惑。因为图案、纹饰、款识,以目前的高仿技术,都可以仿得惟妙惟肖,唯有旧气难仿。

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请持宝人拿来宝物上手作鉴定。这时鉴宝者除目鉴外,还可借助于放大镜,甚至高科技手段作科学测试。为此,古玩鉴定,影像照片鉴定过关后,再上手鉴定,这对陌生者是规范的鉴定程序。

五、古玩外包装鉴定辨伪

观察古玩外包装,就能辨真伪,这不是说大话。鉴定实例:友人来电说,有朋友欠他10万元,春节临近要还债。手上有两件道光五彩官窑碗一对想转让,开价20万元,是否帮忙鉴定一下。笔者想欠款10万元,2只官窑碗开价20万元,估计还价10万可以买下,也符合当下古玩市场行情,正好抵债。为帮友人,约好时间,鉴定真伪。两个小时后,一位中年妇人拎着一个薄薄的塑料袋推门而入。问为何迟到半个小时,答曰:乘公共汽车,人多车堵,来晚了抱歉!来人刚在沙发上坐定,我就同友人悄悄说看都不要看,肯定是假货。碍于面子,朋友嘱来人,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团旧报纸纸团,再一层层打开一看,果然是一对刚出窑的新仿品。来人走后,友人问我怎么这么神,东西没看就知道是新货,笔者分析道:除非是亿万千万富翁,10万20万不当一回事。我们工薪族,藏一件好东西不容易,凡几千上万元的古玩,拿出去都要先装在古玩盒子里,外面再套上皮包或帆布旅行袋类的坚实的包装,才敢出门。拿上万元或十万元以上的东西出门,一般肯定叫出租车。而来者,仅用一只薄薄的透明的塑料袋,用旧报纸团团裹住,乘公共汽车拎着过来了。如人多拥挤,塑料袋拎口挤断了,东西掉下破碎怎么办?下公共汽车行走一段路时,被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撞一下碰碎怎么办?可见,来人根本没有把开价20万的东西当作珍贵的古玩来保护、对待。负债者情急之下,想用假古玩诈你而已。然而却漏洞百出,破绽毕露。友人听后,哑然。

六、古玩内包装鉴定辨伪

传统的古玩收藏家觅到宝物,除密友,一般定做好盒子,藏进橱柜,秘不示人。他们一般喜欢蓝布古玩盒,因用传统米粉糨糊黏合定做,保存不当会虫蛀。传世的老古玩,都有老包装木盒、蓝布盒,甚至定制配套的红木底座等。如用时下景德镇包装新仿瓷器花里花哨的纸布盒,装自称为传世的老三代官窑瓷,或所谓的旧古玩蓝布盒的虫蛀是用针孔制出来的,盒子装的可能就是伪品。因为老古玩家不喜欢浓艳的纸布盒,旧虫蛀的盒,其孔洞大小不一,人为的虫蛀孔漏大小类似。除木制、纸布盒子外,最里面一层包装瓷玉器、牙雕铜雕的,老古玩家喜欢用绒布等柔软之布,一般不会用旧报纸。如是几十年来的旧报纸,倒也有可信度。如用新报纸包裹着,那么此物,一、不是传世古玩;二、可能是新收来的旧物。由此可见,古玩的内包装,也是鉴定一件古玩真伪的依据之一,尤其是鉴定官窑器,千万不能忽视。

七、古玩主人被隐瞒的鉴定辨伪

开门的古玩收藏有序,有案可查的古器物最为可靠。原来谁收藏,后来谁传承,如今谁拥有,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唯有那些想出让,又一而再、再而三隐瞒古玩主人身份的器物,或有难言之隐(怕影响收藏家声誉),或是诈人的赝品(怕追查原主人)。在鉴定实践中,常见到一件件有妖气的东西,似真似假,非假非真,真假难辨。如追问“是谁的”,常回答曰:“是朋友的朋友的。”如见到朋友的朋友再问:“是您的吧?”又回答曰:“我同学舅舅的朋友的。”总之,想尽一切方法搪塞,隐瞒主人的身份,目的是防买家最终发现是赝品找不到主人,难论理。如碰到这种情况,是高价的珍品,笔者情愿不收。因为不收来历不明的东西,是收藏家们的美德。所以,凡一再隐瞒主人身份的东西,大都为赝品。此为以收藏心理学来分析古玩真伪的诀窍也。

八、古玩报道价格鉴定辨伪

不少喜欢炒作藏品价格的收藏家喜欢指着拍卖画册上的价格,告诉你,自己这件古玩在市场上的价值。其实,拍卖画册上的价格也有真有假,唯有真正的成交价才可信。当然,真正的成交价,也有可能是自己花钱炒作出来的。最不可信的是,报纸杂志上对某一件古玩的炒作价格。常见有这样的文字:“外国人曾想花50万元买他5幅油画,他不为所动。”“有一位企业家曾想出资300万元买下他所有的收藏品,被婉言拒绝了。”此例分析:一,出价可能是假的,仅作为炒作;二,出价可能是真的,但真的买断,还要请专家行家一一鉴定真伪,然后再谈判定最终交易成交价。往往报纸、杂志上登出来的所谓出资、买断价格,都是被夸大了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不可轻信。买一件藏品可能是一万元,买断所有藏品,可能每一件仅3千元,市场规律也是如此。

九、拍卖画册鉴定辨伪

拍卖画册越印越精美,拍卖精品越来越稀少,赝品出笼越来越大胆,这是新世纪后拍卖场上的特殊风景。按世界上最大的两家苏富比、佳士得艺术品拍卖行的惯例,驻行鉴赏家严格把关鉴定每一件拍品,凡拍卖前即有争议的拍品,一般都会撤拍。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海外鉴赏家无论是华裔还是正统欧美人,对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的眼力总不如北京故宫的专家。故两大世界性的拍卖行拍卖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总会有个别拍品上拍后会引起争议,这是正常的。据了解,凡海内外著名的正规的拍卖行,会允许有15%以下的拍品有争议,这是底线,当然有争议的拍品并非是赝品。如超过这个底线,这家拍卖行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然而,中国国内众多拍卖行,有时一场拍卖会,有85%以上的拍品或是一眼货伪品,或是有争议的拍品,完全颠倒了艺术品拍卖的游戏规则。

从正规的艺术品拍卖行印刷的拍卖画册上鉴定拍品真伪的诀窍是:1.凡拍品说明文字介绍是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但又不打“星”号者,或是伪品,或是海外倒流的文物拍品。因为“文物法”规定,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古玩不能出口。不少中小拍卖行几乎没有海外客商委托拍卖,故中小拍卖行通常不打“星”号的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一般都是伪品。2.凡说明文字上介绍是“大明成化年制款”、“大清乾隆年制款”“齐白石款”的拍品,实际上告诉你已是仿品。因为,凡是真品,说明文字上是不会画蛇添足加一个“款”字的。

为何如今的拍卖会上,赝品越来越多,反而拍卖画册也印刷得越来越豪华?这不是更增加了拍卖的成本?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个别没有信誉的拍卖行,因征集不到精品拍卖不赚钱,却打起图录收费赚钱的主意。明知是宋汝窑、宋官窑、明成化窑官窑赝品,却以每版五千元、七千元的目录收费价格,让原本只值数百数千元上万元的官窑高仿品上目录,且拍卖估价一般仅是几十万元,是真品价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是赝品价的十倍到百倍,诱惑那些初入行就梦想收藏到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的企业家收藏投资者。由此可见,拍卖场上风云的险恶,套用一句股票用语:无行家指引,请谨慎入市。

十、古玩书籍鉴定辨伪

原来各出版社出版古玩专业书各有分工,且各有专家或外聘专家把关。如今,任何一位出版社编辑,只要选题可赚钱,都可以出书。个别靠卖书号生存赢利的出版社,更是只管收钱,只管把文字上的政治关,其余的就眼开眼闭了。故造成了目前古玩收藏书籍假冒的劣之书泛滥成灾。凡正规的著名出版社,且有博物馆专家把关的古玩书籍最可靠。凡民间收藏名家,以收藏研究为主,并有收藏心得、理论研究突破的古玩书籍,也相对可靠。最不可靠的是那些不详细介绍历朝历代的藏品特色,仅有大量的图片,并为每件藏品估价的古玩书籍,最不可靠。这属于古玩炒作书籍,一般此类书的藏品估价,通常高于真实的古玩市场价3、5倍。因为古玩价格分拍卖估价、拍卖成交价;文物商店标价、文物商店成交价;古玩市场开价、古玩市场成交价;古玩地摊喊价、古玩地摊杀价等等,真正可信的是那些标明何年何月何拍卖行的成交价。所以,古玩书籍伪劣产品也多,更别轻信古玩书籍上的估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