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欣赏 > 导航 >

古代瓷器:动物形陶瓷青釉烛台欣赏

古代瓷器:动物形陶瓷青釉烛台欣赏

古代瓷器欣赏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古代动物瓷器

2021-07-08

古代瓷器欣赏。

我国用烛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开始用瓷烛台。瓷烛台中,借用动物的造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从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狮形烛台、羊型烛台和骑兽俑烛台等。唐代烛台仍以陶瓷材质为主流。

1973年镇江丹徒县华墅公社西晋墓出土的越窑青釉狮形烛台,高9.3厘米,长12.5厘米。张口,露齿,垂须,四肢伏地,长尾,背部有管状插孔。背部刻划鬃毛,腹两侧刻划卷毛纹。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釉层均匀,釉色滋润,透明度高。狮形烛台过去定为水注,认为是盛水的文具。1993年南京上湖孙吴墓出土一件狮形烛台,在插管内尚存一截白蜡;1975年绍兴县上游公社长红大队黄公山出土一件南朝时期的狮形烛台,狮首向左上方回顾,尾巴上竖,四肢伏地,背部负方座,座上挑长方形横梁,梁面置并列的三个圆筒形管,管径上大下小,平底,与器腹不通,是用以插烛的烛台,说明这类器物不是水注,而是照明用的烛台。

镇江市演军巷工地唐代地层中出土一件长沙窑青釉褐斑狮形烛台,残高17.5厘米、残长18.4厘米。狮子回首仰视,作蹬伏状,颈系铃,背部为翻唇水盂,尾紧贴于盂腹,内中空。狮身绘条形褐彩。胎灰白色,全器施釉。

1980年镇江市谏壁砖瓦厂东晋墓出土越窑青釉点彩羊形烛台,高14.7厘米,长17厘米。羊作跪伏状,昂首张口,双耳长伸,卷角后弯,下颚贴塑胡须,臀部上端贴印短尾,头顶有一圆孔,中空,用以插烛。胎灰白色,釉色莹润,眼睛、耳朵、肌肉突出部点有褐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羊形烛台曾被认为是插物的插座,它的造型与河北省满城中山国王刘胜墓出土的铜羊灯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铜羊灯的羊背可以翻转搁在羊头上作灯盏,瓷羊的额部镂一孔,用以插烛,两者的照明点都在羊头上。

从出土的动物形烛台看,被取象的动物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的。如狮子的形象来源于佛教,代表着神秘、威猛和勇敢。狮子纹是佛教艺术中常用的题材,其设计的源头,与印度的阿育王石柱有关。孔雀帝国阿育王时期,作为佛教标志的独立石柱之一狮子柱柱头,上刻有覆莲、轮回、狮子、马、牛、象等佛教常用的形象,并以四头狮结顶。同时狮子的形象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之中是正义的象征,有着避邪的作用。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古代陶瓷雕塑小动物


所谓的动物原型是指在动物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其具体可以划分为家畜、野生动物、升华动物以及神话动物等四种。根据《瓷工手记》中的记载,动物陶瓷的分类大致分为上述的四种,其中家畜以及神话动物最为常见。其中家畜所以民间所饲养的家畜为主,如鸡、鸭、鹅、狗、猪等。人们经常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寄托于动物陶瓷之上。而在神话动物的造型设计中,这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祥瑞的向往。

越窑狗圈

碗型器方口,口沿下两道弦纹,斜鼓腹收于平底,其内堆塑粘烧一只卧犬,犬立耳,鼓目,张口吐舌卧于碗中,上腹部刻划一对翅膀,尾蜷曲。通体施青釉,内外底部皆然,惟内侧少许部位裹釉不匀,露出灰色胎土。此类器形称为狗圈,汉代至两晋皆厚葬,明器多生活写实器物,然此狗圈不同之处在于狗身上再划双翅,应有天狗通灵之意。

西晋越窑青釉熊灯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青瓷熊灯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扁平电缆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

唐青釉瑞兽摆件

西晋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西晋越窑辟邪

晋代制瓷技术日渐成熟,此时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香熏、水呈等器物也大量烧制,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刻划、堆塑等工艺手法日趋成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此件辟邪为狮子状,鬃毛凛凛,双目前视,双耳警觉,牙齿外露,四肢弯曲跪于地,背部置一圆口。

西晋酱釉兽形水滴

水滴又称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唐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五代越窑秘色鸳鸯水注

123下一页

古代瓷器: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雍正炉钧釉双鳅耳炉

清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清雍正炉钧釉棕式瓶

大清雍正炉钧釉茶壶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炉钧釉九芝如意

清代炉钧釉随形笔

清炉钧釉四方水丞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炉钧釉直口瓶

清嘉庆炉钧釉墩式碗

清同治炉钧釉大盘

民国炉钧釉方盆

文革时期紫砂胎炉钧釉器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

《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釉原本便是仿钧釉器,但没有钧釉色彩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一般,细腻缠绵!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又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光彩射人却失去本来面目,文中所指即炉钧釉。阮葵生,字安莆,又字宝成,号唐山,又作吾山,江苏山阳人,乾隆十七年壬申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七录斋集》。

根据阮葵生生活及成书年代可知,宜兴炉钧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会更早。

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面喷广翠。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古代瓷器:康熙釉下三彩瓷欣赏


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或釉里三色,是清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技法于同一器身,先在素胎上刻划花纹再加彩提亮,故烧成后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

康熙一朝瓷业精进,上承朱明诸窑菁华,下启雍干御瓷之先声,是为中国陶瓷史上官民窑业全面辉煌的时期,其间发明创新甚多,特别康熙十九年之后有清一代官窑重新恢复,在能工巧匠的诸多努力之下,窑业技术高超,许多旷世名品遂应运而生。釉下三彩则是当中著名的一例。

在工艺上,它是对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突破,通过在钴蓝和铜红以外添加了一种豆青色,增强了器物的色彩层次。釉下三彩瓷器,纹饰部分一般先以剔地法雕出轮廓,再上色,往往主题纹饰用青花、釉里红来表现,辅助纹饰中施豆青釉。

在釉里三彩器中,价位的也是康熙时期所烧造的。釉下三彩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

但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因三种彩料对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而使其烧制成功极为不易。

钴料的发色如果要达到理想效果,温度需要控制在1300度左右,铜红要1200度才能达到艳丽,豆青的颜色大致在1000度左右。不同温度下的三种颜色,需要一次性烧成,而发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极为困难复杂。

并且这三种颜色不是平涂的,是在素坯上先薄意雕刻,把纹饰雕出来,所以它在烧造之前,比普通的瓷器,例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又多增加了一道工艺。清代康熙釉下三彩因烧造成本和技术难度极大,故烧造量并不大,传世品更是少见,而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的更是极其罕见。

清康熙时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自1996年以来,近十几年中国拍卖行所成交的康熙釉下三彩瓷器不足四十件。

古代瓷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釉下彩饰

壶类

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黄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酱釉提梁壶

长沙窑铜红彩斑壶

长沙窑褐绿彩条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斑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葫芦形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执壶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烛台类

长沙窑绿彩贴塑镂空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狮子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瑞兽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摩羯形烛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创烧年代可上溯到初唐,晚唐时期达到鼎盛,五代末期由于洪水泛滥而衰落,烧造时间持续300多年。

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代表性器物;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捞出各种文物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约56500件,器型以碗盘为主,其次为执壶。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制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也为确立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心窑场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长沙窑常见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动物塑件等玩具;装饰技法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形式;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

长沙企业家吴越坚先生,多年来收藏了种类丰富、品级很高的长沙窑瓷器,藏品几乎涵盖了长沙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精品代表着唐代长沙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唐代彩瓷迷人的艺术魅力。

本博从装饰技法的角度,以吴越坚先生的藏品为主,间以上海世华艺术馆、浙东越窑博物馆的藏品,按釉下彩饰、釉下彩绘、诗文器、青釉器四部分。

1234下一页

古代陶瓷雕塑小动物


动物陶瓷类作品与其它的陶瓷作品相比更具有生活气息。此类陶瓷作品多以小件器物为主,此种形式的作品更贴近古代人们的生活,使得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与研究价值。动物陶瓷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走入了广大百姓的家庭。

所谓的动物原型是指在动物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其具体可以划分为家畜、野生动物、升华动物以及神话动物等四种。根据《瓷工手记》中的记载,动物陶瓷的分类大致分为上述的四种,其中家畜以及神话动物最为常见。其中家畜所以民间所饲养的家畜为主,如鸡、鸭、鹅、狗、猪等。人们经常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寄托于动物陶瓷之上。而在神话动物的造型设计中,这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祥瑞的向往。

越窑狗圈

碗型器方口,口沿下两道弦纹,斜鼓腹收于平底,其内堆塑粘烧一只卧犬,犬立耳,鼓目,张口吐舌卧于碗中,上腹部刻划一对翅膀,尾蜷曲。通体施青釉,内外底部皆然,惟内侧少许部位裹釉不匀,露出灰色胎土。此类器形称为狗圈,汉代至两晋皆厚葬,明器多生活写实器物,然此狗圈不同之处在于狗身上再划双翅,应有天狗通灵之意。

西晋 越窑青釉熊灯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青瓷熊灯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扁平电缆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

唐 青釉瑞兽摆件

西晋 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西晋 越窑辟邪

晋代制瓷技术日渐成熟,此时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香熏、水呈等器物也大量烧制,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刻划、堆塑等工艺手法日趋成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此件辟邪为狮子状,鬃毛凛凛,双目前视,双耳警觉,牙齿外露,四肢弯曲跪于地,背部置一圆口。

西晋 酱釉兽形水滴

水滴又称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唐(五代) 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五代 越窑秘色鸳鸯水注

唐(五代) 邢窑白釉坐狮

坐狮昂首蹲坐在岩石上,张口吐舌,看似在休息,却仍有戒备的神色。狮背光洁如雪,颈部的鬃毛清楚可见。一耳竖起,一耳垂下。两拨尾巴自然地曲卷着。肢体强壮,脚爪锐利,成功的刻划出狮子的勇健威猛。脚下的岩石凹凸有致。整件作品保存得非常完整。通体施上 白釉,只有底部露出胎色。

唐 三彩瑞兽枕

唐(北宋) 白瓷狮子枕

北宋 耀州窑太师少师盖钮

北宋 耀州窑狮子像

南宋 吉州窑黑釉剔花吉象小瓶

小瓶唇口,短颈,圆肩,足底内凹。瓶通身饰黑釉,外壁两侧分别以剔花手法饰一象,长鼻尖牙,并以褐彩勾画出大象身体皮肤。瓶肩部塑一对带孔小扣,或作系绳所用。此瓶之大象纹饰在吉州窑黑釉剔花器极其稀有,传世品中并未所见。其黑釉凝厚,纹饰朴拙却颇有意趣,独见陶匠之创意及用心。

南宋 吉州窑瑞鹿瓷塑

吉州窑为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吉安永和镇,吉安在隋、唐、宋三朝均称吉州,故名。主要烧制日用的瓷器,釉色种类也繁多。此种瓷塑相对少见。此为瑞鹿卧息状,全身点缀褐色斑点。头部雕刻生动,五官、鹿角、鹿耳雕刻清晰,整体身躯憨态可掬,为宋代吉州窑罕见瓷塑精品。

南宋 青白釉双鸟盖盒

盖盒的盖面仿鸟,双鸟首相对,鸟尾对持,彷佛而与攀谈。器盖与器身子母口相合,两盖盒彼此相连。整器施青白釉,造型别具一格。

南宋 青白刻鸳鸯纹盖盒

南宋 青白釉双鸟形盖盒

盖盒为两圆形器身相连,盒盖作双鸡相互对望,头尾方向一致。鸡蛋头冠、尾羽点染褐彩。整器造型小巧,满施青白釉,南宋风格明显,与海上所打捞发掘的南宋沉船遗物风格相近。

南宋(元) 青白釉刻花花卉纹卧狮壶

壶呈球体,上有塑贴卧狮一只,形态生动,其脑门上方有一洞以便注水,其尾曲起成柄,直流上塑贴凤首特征,浅圈足。壶肩饰覆莲花纹,壶身划地,上刻花花卉纹,主次分明,通体施青白釉,止于足处。

南宋(元)青白釉虎形座

白釉屃屃砚滴

砚滴龙头龟身,头仰尾昂,四足而蹬。双目如豆,耳鼻各开双孔,下颚粘烧长须及颈,颈以刀划菱形甲肉。龟壳极为毕肖,每瓣龟甲皆阴刻双棱,一如真龟。全身施白釉,釉色厚润白净,四足露胎,可见细白胎骨,质地颇坚。龙头龟身为龙生九子之赑屃,好负重,多做托碑之石基,如此小件文玩十分少见。元代以来景德镇的白釉瓷器在装饰工艺上比前代更加繁复象生,取材多样而生趣,此即为个中精品。

湖田窑青白瓷螭龙水注

金 磁州窑黄地黑彩虎形小枕

枕作虎状,浅黄色的皮毛之上有酱釉色花斑,头部双目圆睁,大口喷张,四肢俯卧,动态十足。虎形枕为金代比较流行样式,在河南、山西各地窑厂都有生产。此枕尺寸较小,较为少见,其装饰性则大于功能性。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点绛唇」老虎枕

这件老虎枕的模样十分逗趣。没有猛虎的凶恶可怖,反倒有几分的 憨态。白色平坦的虎背上刻有一阙〈点绛唇〉的词句。枕的两侧分别雕上虎头跟虎尾。枕壁上画着色泽艳丽的虎纹。尾巴顺着老虎的身线,自然地收在腹下,显得温驯可爱。根据民间的传说,老虎枕有驱邪消灾的作用,是极佳的守护神。赏心悦目的老虎枕更是家中最好的摆设。

古代陶瓷雕塑动物欣赏

古代瓷器:中国古代照明工具中的烛台


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中,蜡烛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光明,人们也赋予了其牺牲、奉献的精神。而说到蜡烛,那就不得不说古代的一个黑科技烛台,烛台伴随蜡烛而生,二者相辅相成,就像鱼和水一样。

蜡烛在中西方的出现时间大致相同,大概是在汉代,最早发现是在东汉的墓葬之中。虽然蜡烛在当时并没有普及,但是已经进入到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因此烛台这一黑科技也应运而生。

蜡烛的普遍使用,是到了晋代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烛台在这时候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其仍有限制是因为价格关系决定了仅限于贵族使用,平民百姓是难以企及的。

南朝青釉覆莲座烛台伦敦艺术博物馆

而到了唐代,皇宫内还专门设置了专人管理蜡烛与烛台,地方进贡中贡品记录中就有蜡烛出现。宋朝时候,蜡烛已作为交换物商品出现在与西夏的贸易中,可见当时已经大量使用了。而真正到老百姓使用,则要到了明清时期。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

在这里,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蜡烛的价格在早些时候会偏贵呢?原来呀,蜡烛在当时是蜜蜡,称为黄蜡,这是蜡烛最早的雏形。这与东汉出现专业养蜂人有关,《高士传》记载: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从文献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养蜂的兴盛促使了蜡烛与烛台的发展。

蜂蜡蜡烛

在最开始的时候,蜡就像灯油一样作点燃用,《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提到有黄蜡饼发现。至东汉晚期,在广州汉墓中最先出现烛台,黑科技的出现也证明当时细长柱状的蜡烛已经作为照明用具了,这得益于蜡烛熔点提高的原因。

南宋马麟秉烛夜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代不仅出现了蜡烛,也出现了瓷器,实现了多个从零到一的突破。瓷器的出现也促使了烛台的发展,因此在当时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的青瓷烛台。陶瓷烛台在当时绝对是最新奇的事物,它的出现也标志着这一黑科技的问世。

三国青瓷羊烛台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们现在常见的主要类型有:中空管筒式烛台和孔穴式烛台。瓷烛台中,很多造型借鉴都是来自于动物,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狮形烛台、羊型烛台和骑兽俑烛台等。

目前呢,虽然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器型,但是并没有一个定论证明这些器物是绝对的作为烛台使用,学术上有很多见解,有的认为是烛台,也有认作是油灯或者水注。所以呢,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为它们佐证其真正的功用。

青釉胡人骑狮形烛台

西晋瓯窑青釉辟邪烛台温州博物馆

影响陶瓷烛台发展的其实不仅仅有蜡烛,其他方面的改变对其也是影响不少,毕竟黑科技的发展是越来越服务于生活的。那我们就继续来探究一下隋唐时期的烛台。

隋-唐早期白瓷象形烛台玫茵堂藏

唐巩县窑白釉蟠龙纹烛台大阪市立博物馆

高桌椅在唐代的出现影响来了烛台的发展,因此用于照明的烛台,底座变得越来越高。加之唐代佛教盛行,莲花瓣的烛台制作也越来越多,烛台的功用也得到了扩充,用于祭祀礼佛,婚礼宴会等。

隋-唐早期白瓷莲花人像烛台玫茵堂藏

唐三彩烛台

当然,黑科技进步的核心因素还是陶瓷生产的进步,隋唐出现了白瓷,三彩陶。就其颜色来说,白色烛台与三彩烛台无疑是紧跟时代潮流成为当时的流行风尚。《津阳门诗》中有云:韩家烛台倚林杪,千枝灿若山霞摛。可想当时的千支蜡烛在烛台上点燃的盛况。

南宋影青烛台大肉庄旧藏

宋元时期,蜡烛的使用量较为以前越来越多,但材质的限制仍是价格不能下降的原因。改变影响烛台的发展因素还是陶瓷这一材质的进步。这时期的窑口增多,釉色增多,黑科技的外观设计也不断在进行创新。

宋至元龙泉窑青釉葵花口烛台成交价35万港币

蜡烛到了明代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为人们学会了从腊树上刮白膜来制作蜡烛,称为白蜡。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腊树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其虫打如虮虱,炎缘树枝,食汁吐涎,剥取其渣,炼化成蜡。腊树,俗称白腊树,历史上西昌等地建有许多白蜡树园放养白蜡虫,以取白蜡。自此,蜡烛与烛台携手渐渐走入到寻常百姓家。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纹烛台故宫博物院

蜡烛的解放,标志着其大量的使用,带来的影响就是烛台的空前发展。陶瓷以及其他材质的烛台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回归到陶瓷烛台这一黑科技来说,其颜色及其造型逐渐丰富,且每个时代有其独自的特征,这说明呀古人在注重黑科技的发展也对外观设计也很看重!

陶瓷烛台的大小形状往往不一样,既可以拿在手中当作手电筒,也可以放在桌子案几上,大型的还可以置于地上,就像"落地灯"一般。

蜡烛和烛台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就像爱迪生一样,电灯的发明使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黑科技使人类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得到了延展,人们的夜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出行也不再受限制了。

古代瓷器:北宋汝官窑天青釉花形盏托鉴赏


北宋汝官窑天青釉花形盏托

台北故宫藏宋徽宗画《文会天青,局部有少量开片,类似北宋官窑。圈足底端露胎,系采用垫烧,呈土黄色,局部露香灰色胎。

盏托为盛放茶碗的用具。四川德阳曾出土一件十分类似的宋代银器,台湾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组玛瑙带托葵花式小碗。五代以及宋代许多窑口,如:越窑、定窑、钧窑和官窑皆有盏托的器形。图4是台北故宫藏宋徽宗画《文会图》局部,其童子备茶场景及黑定镶铜口盏托跃然纸上。

古代瓷器:宋金时期黑釉盏珍品欣赏


建窑黑釉银兔毫盏南宋建窑

建窑兔毫盏北宋建窑

黑釉瓷器的蓬勃发展并非无因生成,而是有着历史、社会、地域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料丰富,这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属于低档原料,在地面上很容易找到,陶瓷工匠们就地取材用于制造黑釉瓷。

有充足制瓷原料是制瓷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或保证,在北方的许多煤田中有多层可供烧造瓷器的高岭石粘土矿存在,但原料质量不很好,加之淘洗不够纯,很难做出轻薄细腻的白瓷和青瓷。

虽然北方的邢窑、汝窑、定窑、耀州窑有很好的胎土,其精细程度并不比南宋官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差,可是毕竟生产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北方广大地区的需求。

12345下一页

长沙窑青釉褐斑双龙系壶赏析 古代瓷器知识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双龙系壶高22.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1厘米。

喇叭形口,祖短颈,蛋圆形深腹,平底,肩部前置八棱短流,两侧安模印龙纹系,颈至腹部配宽带状曲柄。系流处饰褐色斑状釉,釉彩凝聚晶莹,有自然流动感。外罩青袖,胫下至底露胎,灰白色。

长沙窑器物装饰的系钮,多为半环形,模式印纹系钮有团花、卷草、连珠纹等。而龙纹少见。这种模仿金属器钮式样,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之中,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生动地反映了长沙窑瓷器造型装饰多样性的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