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明代宣德瓷器鉴别要点 > 导航 >

古代瓷器:明代瓷业之最——宣德窑

古代瓷器:明代瓷业之最——宣德窑

明代宣德瓷器鉴别要点 古代瓷器制造业 宣德瓷器鉴别

2021-07-08

明代宣德瓷器鉴别要点。

《陶说》叙述宣德瓷道: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宣德窑烧制最优秀的是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

单色一道釉历来被视为瓷器赏玩的最高境界。也许是因为摒弃了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

123下一页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明代外销瓷“调温器”


外销瓷调温器

外销瓷调温器

偶然翻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得知南宋道家典籍《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以下简称《丹经》)中介绍了一套成系列的炼丹器,这些炼丹器分别配备不同形态的温度调节器,竟获得了意外的启发。《丹经》中记录的炼丹器无疑在科学史上拥有不可轻估的地位。其中的温度调节器系列就颇为神奇,它们被刻意设计成不同形状、不同容量的盛水器,顶部是个敞口水盂(名为水海),二者之间以密封水管相通。炼丹时,把容水器置于鼎即反应室内,在漫长的炭火加热过程中,随时通过水海添加温水,以此控制反应室内部的温度。李约瑟敏锐地指出,《丹经》中出现的温度调节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炼丹界,而是被引入日常生活,发挥了更为广泛的、也是真实有效的作用。他所发现的例子是《北山酒经》中造酒母时所用的追魂瓶,并指出日本酿酒业也用类似的器皿控制酒曲的发酵过程。《北山酒经》中的方法颇为简单,把一个一两升容量的瓶子内装满热水,密封之后安置在盛满热糜的大瓮瓮底,等到饭糜开始发酵,便立刻撤走。这一加速发酵的方法称为追魂。有意思的是,《丹经》中记有断魂之法,是把炼丹材料以不同形式的温度调节器前后热加工两次。酿酒工艺与炼丹术一样,对于以容水器作为调温器促进化学变化的过程,用带有魂字的概念来定义,这也证明了二者之间必有某种联系。《丹经》中的多款调温器形状变化不一,是引人注目的亮点。断魂之法第二阶段用到的调温器,是三条弧形水管,在顶部和底部均汇合在一起,并于顶部通过一个短管与上面的敞口水盂接通。看到书中的相关插2厘米,顶部如杯,杯底有花形筛孔,其下为一段颈管,然后分成三条弧形管,每条弧形管各通向一个球形壶。此器如果盛装饮料则颇不实用,尤其难以清洁内部,所以其用途一直成谜。然而,一旦将其与《丹经》中的三管式调温器进行对照,就不难看出,白釉三壶连通器正是一件制作华美的调温器。与《丹经》所介绍仪器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出土瓷器的三条曲管没有在底部收拢到一起,而是分别膨大成壶,壶底带有圈足。显然,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大散热或散冷面积,而且也可以让器体稳立。此件明代早期白釉调温器制作精美,颈管饰有一圈镂空花纹,器身遍布浅划的阿拉伯錾金纹样(《尘封瑰宝》,73页)。由此推测,这件美器应该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其杯式开口的底部有镂孔,适合堆置冰块,任逐渐融化的冰水滴漏而下,因此,它很可能是一件降温器或说冷镇器,在盛夏时置于饮料盆内。器内灌入冷水,并且有冰块的融水不断滴下,持续降低罐内水的温度,由此为器周围的饮料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白釉降温器上的阿拉伯錾金式纹饰,显示这件瓷器与伊斯兰世界相关。与它堪为互证的是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中期青花瓷器。这件青花器当初是专为中东市场制造(《中国外销瓷》,107页),造型极为罕见,开口如一只深筒杯,杯身的近底部之处分出六只弧管,这六只弧管向下接入一个密封式圆罐之内,罐底为圈足。关于它的用途,西方学者有各种猜测,意见不一。然而,将之与《丹经》中的设备做对比,便容易猜到,此件六管壶也是一件调温器。《丹经》还丹第六转中的调温器,是两只弧管,上承水海,下插入一个扁环形容水器内。六管青花罐在基本构造上与之完全一致,只是水海缩小为杯,弧管增加到六个,底部容水器膨大为圆腹罐,让散热或冷镇的表面增大。罗斯凯尔(RoseKerr)与路易莎蒙高尼(LuisaE.Mengoni》所著《中国外销瓷》(ChineseExportCeramics,维-艾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书指出,在伊朗阿尔达比勒圣祠、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都收藏有与该件六管青花罐类似的古瓷珍品(137页)。可见,中国制造的瓷调温器一度在伊斯兰世界广受欢迎,属于固定的外销器型之一。由此可以推知,景德镇出土、带有阿拉伯风花纹的白釉三管调温器当初也是作为外销瓷而生产,原本准备运向遥远的西亚世界。作为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细节,这些幸存下来的瓷调温器昭示世界,历史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并非仅仅存在物品的贸易,同时,技术的交流、技术性产品的互相输送也很活跃。中国生产的精美瓷调温器,一旦随贸易到达伊斯兰世界的上层社会,究竟具体扮演什么角色?是如本文推断,置于大饮料盆中,冷镇饮料,还是有其他功能?恐怕有待结合阿拉伯语、波斯语文献,通过对这些地区传统生活的了解,来进一步破解明代出口瓷调温器的具体使用方式。

古代瓷器:宣德青花瓷器赏析


青花瓷器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作品。其中,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名扬天下,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另外,宣德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也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量巨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造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清朝人朱琰在《陶说》中叙述宣德青花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古代瓷器:明代云南建水窑青花冥器遗珍


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8.2厘米,底径4.5厘米。器形呈矮胖状,鼓腹溜肩,短颈方唇,敛胫,小平底微内凹,形同西瓜,因而俗称西瓜罐。盖饼形,乳钉钮。盖面绘青花云纹,钮顶部涂青料,肩部绘柳叶纹,足胫上部绘仰莲瓣纹。青花呈色蓝黑,釉色灰青,釉不及底,土沁严重。胎体灰白色,较粗松,淘洗不净,内夹砂及杂质。

8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2.3厘米。纹饰古朴简单,从肩部过腹直达胫部直向绘柳叶纹。

6厘米,盒直径12.8厘米。盒内壁施白釉,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盖面饰留白折枝花卉纹,盖沿和盒外壁饰留白云纹,云朵间分别用三道白色竖线相隔。器形规整,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和土沁现象。钴蓝釉地湛蓝幽静,白花晶莹通透,清新雅致,韵味十足。

5厘米,底径6.2厘米,圈足高2.3厘米。外壁口沿下、腹部下和圈足上分别各饰旋纹两道,腹部饰菊花缠枝纹,胫部饰仰莲瓣纹。内壁口沿饰弦纹夹点纹的带饰一周,腹壁下部和底边各饰弦纹一周,碗心饰一7字。釉色白中透黄,有碎开片。青花灰黑色,浓艳处有结晶斑。圈足内施铁红色护胎釉。

青花盘有菱口和圆口两类,形制多为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如钴蓝印贴花葵口碟(5厘米,通体施透明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口沿刻划一道双线葵纹,盘底为钴蓝地刻划留白花卉纹,5厘米,腹径5.2厘米,底径3厘米。唇口有流,执柄贴于颈部和下腹部,成曲柄状,肩鼓腹,平底微内凹,有明显的旋切。颈部饰弦纹3道,曲柄上饰5道粗纹,肩部与腹部绘粗简的云纹,胫部饰青花弦纹一道。内壁不施釉,外壁施半釉仅及腹部,有流釉现象。器型小巧,纹饰粗放,釉面布满土沁,为出土冥器。

4厘米,底径4厘米。直口,短流,肩部有三个S型的系,平底,鼓腹,造型浑圆古朴,胎体敦实厚重。器身施青釉,流口、三系上用青花点染,肩部饰花卉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胫部饰变形仰莲瓣纹。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深沉,局部釉下结斑,时代特征明显。

9厘米,造型古朴敦实,浑圆丰满,为明代景德镇常见器型。盘口外壁绘有回云纹,腹部绘简笔折枝牡丹,沿伸到足部上端,双耳上也绘有简笔花草,花姿饱满,绘画手法粗犷自然。从胎体呈色青灰色,釉为泛青黄色透明釉,青花色泽黑中泛灰蓝色和器物的装饰风格来看,又带有云南青花的特有风格。

图10青花笏耳三足炉

古代瓷器:宣德皇帝与蟋蟀罐


在中国历史上养蟋蟀和斗蟋蟀是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养虫、斗虫之风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对养虫和斗虫就十分喜好。从文献记载看,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个月,却是明代最为辉煌的一页,宣德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留神词翰、精于绘事好促织之戏等等,特别是对养蟋蟀和斗蟋蟀更是着迷,当时为了养蟋蟀和斗蟋蟀的需要,他下令烧造了很多瓷器蟋蟀罐。但在清宫旧藏宣德官窑瓷器1174件中,大多数是从宣德朝传存下来的,却罕见蟋蟀罐。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今最有权威的收藏,竟然没有一件蟋蟀罐,而北京故宫也仅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这是何故?宣德帝少年得志军政之余爱虫怜花,指使太监到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朝鲜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密令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千只用世袭的官职赏赐蟋蟀进贡者1455年元月,宣德帝病死,其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德帝死的当年,按照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时至今日,宣德官窑蟋蟀罐已极为珍罕究其原因,即: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年款书写郑重,绘画精美,纹饰特别新颖而又丰富,是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其珍稀亦是自然之理。

但在1993年春景德镇市政府在中华路平地盖房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附近开探沟时,发现了一窝状堆积的青花瓷片,经复原全为蟋蟀罐,其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据刘新园教授考证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所写或宣德帝御笔,特别是龙纹罐上绘有五爪龙,按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凡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故可以肯定: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绘有凤凰、天马、海兽、珍禽、小鸟、牡丹瓜果等纹饰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工艺精良,应为皇宫专用之物。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为宣德帝养虫和斗虫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依据从此解开清宫藏瓷中为何不见宣德蟋蟀罐之谜。

古代瓷器:明代高足杯


高足杯又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这种上部为杯或碗形,下部为高柄当足的器物,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高足杯也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个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明代以青花高足杯为盛,敞口外撇,深腹内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细腻,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鲜艳。

永乐甜白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此种式样的高足杯为明代成化官窑首创,明代人称之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现之前,人们一直以为明代宣德官窑高足杯最美,此杯问世后,更受世人喜爱。

古代瓷器:[图片]景德镇民窑明代青花碗欣赏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近年来,人们对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展览及出版的9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微撇,浅弧腹,矮圈足。底足无釉,挖足浅,足墙两面斜切,足端呈鲫鱼背状。碗内光素无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饰云气纹。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黑色。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

明洪武永乐青花云气纹碗,髙6.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为里墙陡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胎体厚重,碗底尤其厚实。碗内口沿及碗心各饰一道青花弦纹,碗心有一涩圈。外壁上半部饰两道弦纹和云气纹,用笔随意挥就,龙飞凤舞如书狂草有疾速感,线条粗细变化明显。釉面偏阴黄。青花呈灰青色,浓处呈灰黑色,且有黑褐色斑点。

云气纹为明早期尤其是洪武时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洪武时期的云气纹构4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墙平直,外墙略向内收,底足无釉,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上半部饰结带绣球纹及弦纹,绣球纹的画法和布局与云气纹颇有几分相似,近底处装饰一周弦纹,纹饰草率随意。釉面为阴黄色,有用久后自然形成的细开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A.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纹梵文碗,高6.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6.2厘米。撇折口,深腹,圈足,圈足里平直,外墙向内斜收,外足端斜削,圈足内无釉,底部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口沿施酱釉,碗心青花双圈内书梵文。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状如钱纹,内有方穿。纹饰采用一笔点画,运笔流畅。釉面呈灰黄色,开细小片纹。青花呈灰黑色。

明永乐前后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

明永乐青花结带绣球寿字碗,高6.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挖足不过肩,底足无釉,中心有一乳突。碗心草书一寿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绣球的画法较独特,为一圆形中间画数条直线,结带在绣球的下端以双线画成连弧线,与常见的结带绣球纹样有别。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为灰蓝色。胎体较洪武时碗胎体要轻。

A.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B.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心

明宣德青花结带绣球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8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墙较薄,釉底平坦,有极小的乳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结带绣球纹与弦纹,绣球状如钱纹并有点饰,结带处饰有花卉纹。釉面呈卵青色,有开片纹。青花呈色靛青。结带绣球纹在明早期民窑青花器上被大量采用,这种纹饰的出现及流行与当时采用一笔点画的笔法有关,尤其是大量圆弧线的采用,使纹饰有不拘成法、游龙飞凤之势。人们常常将洪武时的结带绣球纹常与云气纹相混淆。永乐结带绣球纹的绣球或为旋转弧线,或为古钱纹形,内壁多光素无纹,口沿多施酱釉,碗心多有文字。宣德结带绣球纹的结带连接处多饰有花卉纹,碗心多隶书福字。

缠枝莲纹类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5.9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有明显的旋坯痕和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口沿及下腹部分别饰有一道和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写意手法绘缠枝莲纹,花叶细长,状如卷云,花瓣片较长,花蕾处有较浓重的青花点色。釉面腴润水青,青花明丽。

A.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B.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心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梵文碗,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斜削,修胎不精,粘有沙粒。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双圈内饰梵文。外壁绘缠枝莲纹,莲花为旋涡状,花朵之上、左、右三面有点饰的莲瓣状物,枝叶小而稀疏。釉面呈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明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8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足无釉,中心有一小乳突,圈足较矮,内部旋削干净,外壁向内斜削,足端平切。碗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粗细不一,并有断线。碗心青花双圈内草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花朵有的呈旋涡状,有的呈贝螺状,画法随意不拘一格,枝叶状如飞鸟。釉面呈卵青色,青花呈蓝灰色。胎体较重。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有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外壁饰缠枝莲纹,状如火焰。釉面肥润呈深卵青色,青花呈蓝中略泛灰色。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

明宣德正统青花缠枝莲纹福字碗,高7.4厘米,口径14.7厘米,足径5.9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底面平坦施釉,圈足外壁向内斜收,足端无釉平切,修足干净。内口沿饰两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隶书福字,字体规范。外壁饰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已向写实的方向发展,花形较前清晰传神。釉质肥润,呈卵青色,有细长开片。青花色泽浓郁,深处有黑褐色铁锈斑痕。洪武时的缠枝莲纹以写意为主,较少有对于花瓣细节的描绘,运笔舒展随意,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永乐、宣德缠枝莲花朵的画法与洪武明显有别,花朵尖圆状如火焰,抑或状如漩涡。一般来说,饰有缠枝莲纹碗的碗心多书写有福字,洪武时多草书,永乐时字体较多,至宣德时一般为隶书。

鱼蝶纹类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青花鱼纹碗,高6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圈足内无釉,圈足里墙较直,外墙足端向内旋切,挖足浅而粗糙,碗内底有一涩圈。碗内口沿与底各有一道弦纹,外壁近口沿处绘有4条神态各异的青花鱼纹,近底足处饰有3道弦纹。釉面白中带青灰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青色呈深靛青。胎体尤其底部较厚重。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鱼纹碗,高6.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7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部刷有一层护胎釉并有釉斑,圈足粘沙,底有小乳突。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条鱼,外壁口沿及底部饰弦纹,腹部绘4条鱼纹,并有暗刻水波纹。釉面呈卵青色,并有开片及许多缩釉点。青花呈靛青色。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

明永乐宣德青花蝴蝶纹碗,高6.3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4.6厘米。口稍敛,深腹,圈足,底足无釉,呈圆窝形,足壁较厚,乳突明显。内口沿饰二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一蝴蝶,外口沿处饰旋纹与连弧纹,弧线内点饰短线条,腹部绘4只蝴蝶,近底足处饰3道弦纹,构3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5.8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底足无釉,圈足内墙较直,外墙向内旋切,足端平切,底心有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内口沿饰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草篆福字,口沿饰酱釉,外壁饰青釉,内壁釉面呈深卵青色。青花蓝中略泛灰。

A.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B.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心

明宣德正统外青釉内青花月华纹碗高7.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5.7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圈足向内斜收较大,挖足已过肩,釉底平坦。内口沿一道弦纹,碗心青花双圈内饰月华纹。碗外壁施青釉,碗内与底部施白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