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洛阳唐三彩的工艺价值鉴赏及鉴定

陶瓷文化:洛阳唐三彩的工艺价值鉴赏及鉴定

陶瓷文化 瓷砖的工艺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2021-07-09

陶瓷文化。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德化陶瓷总站专家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唐三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之细丝一样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

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唐三彩的釉色及产地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的鉴定要点及特征有哪些?


唐三彩——作为我国陶瓷艺术中,一个十分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瑰宝。在其陶瓷艺术品的身上充分的体现出了唐朝时期人民对于生活的追求以及向往,我们透过一件件唐三彩艺术品可以产出整个唐朝使得文化背景以及生活志向。那么这唐三彩究竟是哪三彩呢?作为收藏者的我们在收藏唐三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唐朝时期,所盛产的一种彩陶艺术品。它以其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靓丽、充满生活气息而著称。从其陶瓷的性质上来讲,唐三彩属于一种低温釉瓷器,其制作的过程主要是现在捏制好的陶胚上涂上所需要的彩釉,然后在将绘制好的陶胚放置到瓷窑之中进行烧制。一件唐三彩身上的颜色众多,但是因为主要是以黄、褐、绿三色为主故的名为唐三彩。从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中,我们或发现唐三彩陶瓷是一个十分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艺术品,不论是从其造型上,还是装饰及釉色方面都带领我国的陶瓷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那么唐三彩有哪些鉴定的要点呢?其一我们从其造型上来看:在目前所出土的众多唐三彩艺术品中,其造型与我们一般所看到的艺术品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我们按照造型内容开划分,可大致划分为人物、动物、生活用具这三类。其中人物像多以古代宫廷侍女为主、动物则是以骆驼和马为主,这些造型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人物的造型上有悠闲静坐的宫女、也有亭亭玉立,编这头发的侍女这些是都需要准备收藏唐三彩收藏者们所要注意并且了熟于心的鉴别要点,这也是人物唐三彩主要特征之处。

其二从目前所出土的唐三彩瓷器来看,其瓷身上的开片大都小而密,还主要以三角形的开片为主。这样就导致其瓷器的釉面十分的滋润有光泽,即使其瓷片脱落但是并不失其光泽。而且在其瓷身上也不会出现泪痕但是会有些许的水渍痕迹。由于在出土的过程中,因为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其唐三彩出现脱釉的现象这是属于一种正常的现象,脱釉之后的唐三彩会出现粉化的现象,非常的自然且具有层次感。而伪造者为了伪造出这种层级感,通常会使用强酸来对赝品进行的一定的腐蚀,之后在强制使用工具将其釉面脱落下来,就会导致赝品的粉化现行十分不自然,造假现象明显,这一点是需要收藏者们用心注意的一点。

最后,从其胎质上来看:真品唐三彩的胎质是白中泛微红色或者是浅黄色,其胎土不仅细腻而且还含有矿物质,由于年代久远还会出现风化的现象。但是赝品唐三彩在其瓷土的使用上多于石膏,这样就会是赝品唐三彩的胎质呈现出细腻纯白的现象,但无风化现象。而且赝品为了追求其瓷土的纯度,会减少瓷土中的杂质含量,导致唐三彩上手手感十分沉重,这是真赝品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

唐三彩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唐三彩贴花宝相花纹罐,尺寸:高30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360,000 ,成交时间: 2016-06-01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2:唐三彩陶马(一对),尺寸:黑马:69.6厘米棕色马:高67.9厘米;宽76.2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USD 4,197,000 ,成交时间: 2013-09-17 ,拍卖公司:纽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9月拍卖会。

3:唐三彩立马,尺寸:长83.8厘米;高79.8厘米;宽28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3,450,000 ,成交时间: 2014-04-07 ,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4年春季拍卖会。

由于唐三彩多为出土品,完整的传世品则尤显珍贵。此件三彩立马俑,其形体特征就非常典型,马俑嘴饰镳、昂首、扬脖、剪鬃、头佩络头,脖臀成斜线、肩略抬起、臀后挫、束尾上卷,立于底板上。马身肌骨健匀,剪缨扬起,背置鞍鞯,鞍上有袱,袱于中部疏松。鞍未施釉,鞯着赭、黄、绿多彩,袱施绿彩。马面、鬃、尾、蹄施白釉,余皆施枣红彩。马身加饰攀胸和秋带。络带、攀胸、鳅均饰长条形銙,上垂宝相花。

4:唐三彩蓝斑凤首壶,尺寸:高33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460,000 ,成交时间: 2016-11-30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5:唐三彩天王(一对),尺寸:高10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770,000 ,成交时间: 2017-05-30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

成对,头绾发髻如火焰,戴兜鍪护头,饰展翅朱雀冠,护耳上翻,浓眉大眼,阔口,八字胡须,作愤怒相,神态威严,颈部以上光素无釉,天王眉毛、眼睛、胡须、嘴巴与飞鸟头部带彩绘痕迹。二者对立而视,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穿唐代明光甲,铠甲塑造真实细腻,胸前背后均饰一对圆护,两肩覆盖龙首披膊,龙卷鼻张口,头顶弯角,腰系带,腰下有膝裙护大腿,下缚吊腿护小腿,一腿直立,一腿微曲,踏于夜叉之上,下接高台座,其一正面刻“大”字,夜叉面露苦相,袒胸露腹,支身作挣扎状,肌肉发达,雕塑精准有力。通体饰三彩,以绿、褐、白三色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流淌自然。

6:唐三彩立马,尺寸:高59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380,000 ,成交时间: 2014-04-07 ,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4年春季拍卖会。

马头佩络头,勾首、扬脖、长鬃、脖臀略成斜线、肩略抬起、臀后挫、束尾上卷,立于底板上。马身加饰攀胸和秋带,肌骨健匀,剪缨扬起,背置鞍鞯,鞍上无袱。鞍未施釉,鞯着绿彩,有斑点。马尾施褐色釉,马蹄施墨色釉,余皆施白彩。络带、攀胸、鳅均饰长方形銙,上垂宝相花。在唐朝人的心目中,马更代表着在世的人杰和死去的鬼雄。唐人生活得朝气蓬勃,富于理想。唐人的民族精神使得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讲求人与自然和谐、亲密。这样的生活信念使得许多东西有了特别的意义和价值。马在唐朝不单是交通工具、军事装备,更成为唐人实现精神追求与理想抱负最得力的伙伴,于是唐人无论男人、女人、文人普遍爱马,善于骑马,构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件立马俑造型精美,保存完好,是难得的精品之作。

7:唐蓝釉三彩仕女坐俑,尺寸:高30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250,000 ,成交时间: 2017-11-29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器底书「光家之女子」款

此女俑神态端庄华贵,雍容雅度,底部署款,异常珍罕。上施名贵钴蓝釉,可知原物主应出自贵冑之家。

8:唐三彩大骆驼,尺寸:高84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150,000 ,成交时间: 2013-04-05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唐三彩,即唐代多彩陶器,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闻名中外。唐三彩属低温釉陶器,以白色粘土作胎,铅为助溶剂,经过800℃烧成。釉层随意扩散流动,釉色丰富多样,雕刻写实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诸多数据显示,骆驼、胡人等西域题材是唐三彩偏爱的塑造对象。唐代文化受西域影响极大,开放的政治环境和丝绸之路的畅通,造就了唐代与西域地区交流的繁荣。在东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西域文化影响并丰富了唐代本土文化的内容和样式。此尊唐三彩骆驼无疑是这段辉煌交流史的见证。骆驼以写实手法塑造而成,站立于长方形座板上,四肢健硕,正仰天长嘶。背部为双峰,有毛毯披身。头顶、峰顶、颈部内侧、大腿大部及尾部等处不施釉,余部主色调为黄色,毛毯则以绿色调为主,间杂黄褐色。釉层流动自然,色彩变幻,呈现出唐三彩特有的色调风格。骆驼形象高大,颈部鬃毛清晰可见,腿部肌腱更栩栩若生,毛发、骨骼结构隐现于立体的线条中,仿佛下一秒就可奔跑起来,逼真的艺术效果和独特的视觉效果令人惊艳。存世的唐三彩器,还见有骆驼与胡人的组合形象,胡人或骑于骆驼之上,或站于骆驼一旁牵绳。单独的骆驼塑像中除了此类双峰驼,也有单峰驼,姿势也有站有跪,有的还在驼峰间塑些货物,可参见西安附近唐墓的出土品。

9:唐三彩马,尺寸:高76.8厘米,估价:US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USD 675,000 ,成交时间: 2019-09-13 ,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9月拍卖会。

【陶瓷文化】唐三彩不是瓷器


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釉色斑斓,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代也是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三彩各种形象的器物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有着独特的动感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唐三彩造型更是不同凡响。唐三彩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的组成形体,变化自然,生机勃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光辉灿烂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则以马和骆驼为多。

古代唐三彩主要用于做随葬的器物,称为“冥器”。唐三彩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洛阳出土最多,长安和洛阳是唐代都城所在,是唐代政治、经济中心,王公、官僚、士大夫以及富商的墓葬集中,所以唐三彩出土的数量也多,因而有“洛阳唐三彩”之说。

陶瓷文化:洛阳唐三彩的制作的制作过程和鉴别方法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方法: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字串9

唐三彩马价值在神韵


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唐三彩马很受追捧,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这在当时创造了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拍卖的最高纪录。而黄、绿、褐色的唐三彩马的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当然,艺术市场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价位的波动。在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第79期周末拍卖会上,曾以10万元拍出一件海外回流的唐三彩马。同国外的拍卖相比,价格就显得低一些。

唐三彩马的市场如此之好,怎样才能收藏和鉴赏唐三彩马呢?

除了掌握唐三彩的胎、釉、土锈、制作工艺等特征外,最主要的是把握唐三彩陶马的神韵。

三彩马的神韵是由大唐盛世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泱泱大唐,国运昌盛,国富民强,社会开放。它以宽广的胸怀,用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艺术,滋养着自身健全的体魄。唐都长安,就是那个时代的世界性大都市,胡语胡服,荡漾在长安街头;胡伎胡乐,回响在达官贵人的宴会上。这种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必然会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艺术形态。

唐三彩的马是运动的马,它和唐代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上至宫廷生活的祝寿、庆典、游猎、沙场征战,下至平民百姓的商业运输和日常生产生活,我们都看到了马的雕塑。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在盛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代艺人对马的创作已经达到了后世无人可及的境界。唐三彩的马,无论从其形象还是内涵来说,都是大唐盛世的行动写照。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它的神韵是后世雕塑者无法领会的。唐三彩的马,无论是立马,抬腿马,运动的马,个个神态轩昂,意气昂扬,特具个性。

唐三彩马的神韵,就是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每个马的形体十分生动传神,处处给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感。它们的造型,一般都是头比较小,头颈比较长而且十分硕实,体形肥壮,其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强劲有力,马的细节比如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部位刻画得十分周到,不管是静止的马还是运动的马,活生生一匹现实生活中的马。

唐代的艺术家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塑造时能够得心应手。唐三彩马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以及蹄的结构,运用富有弹性的线条,使马的形体呈现出流畅而有力的结合,形体的变化也显得自然贴切。

唐三彩的立马,其腿部造型有着比较普遍的规律,前面两足一般都是八字岔开,绷直站立,后两足稍稍弯屈,犹如随时准备奔赴疆场。一般说来,唐三彩马较少出现前足抬腿的形状,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三彩马的腿和底板设计得比较吻合,不管是抬腿的马还是站立的马,它们都被安置在一块底板之上,通常立马的底板都是长方形的,菱形、前缺角和中空底板比较少见。抬腿三彩马的底板大多是三角形的,其他形状的较为罕见。

每匹马的底板尺寸、厚薄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都与马的形体相对应,大马配大底板,中马配中底板,小马配小底板,可以这样说,凡是三彩马的底板与马的躯体不相匹配的,应该都是仿品。仔细观察这些唐三彩马的底板,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彩马的底板一般说来都不平整,往往会有弯曲和跷起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就能对唐三彩马的真假和神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高仿唐三彩鉴定


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诏。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的专家。试想,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备了。可以说,相同点已经达到了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目前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

胎的区别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是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重点涉及的问题。但从目前见到的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故本文把重点放在说明目前高仿者还无法仿出或无法仿得逼真的几个特殊点上面。

1、苍老的千年陈旧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湿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气、水分、泥土的侵蚀,有的出土后长期置于室内,受空气和冷暖变化的影响,其胎表已毫无新意,陈旧自然。真品的旧感极其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2. 遇空气即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笔者曾多次敲开几个真品罐的盖子进行观察,其结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这一现象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关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处,程进奎老师在《唐三彩辨伪新知》(见《中国收藏》总第13期)一文中还有这样的陈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出现中度粉红状,仿品的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笔者曾多次试之,结果亦然。不过,这种中度粉红状是和仿品胎那种死灰白相比较而言,微微呈现的粉红色,而且似乎单就河南胎而言更为合适,陕西古胎和现胎有一种胎色微呈粉红,入水则更明显。如洛阳等地复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红色的,放入水中呈现较醒目的粉红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现于露胎处的表面,有的出现在口沿,有的出现在踏板上,有的出现在器物内。土锈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时光的孕育使得胎体内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内溢于胎表,成为胎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绝不会出现土绣,仿造的土锈极不自然,仿品出窑之后再往露胎处“种”上的土锈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真土锈颜色差别很大,生长出来的和强加上去的,一个自然,一个僵硬不自然。

土锈看似简单,却极难仿造,故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破绽,干脆就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釉光的区别

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精光内蕴,宝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据目前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了釉面腐蚀严重,否则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

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只哈利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哈利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

高仿三彩釉面的光泽虽也柔和温润,但柔和之中露出灿烂,温润之中隐含贼光,其通体一致的釉光毫无内涵,绝不会出现哈利光。唐三彩的釉虽属低温釉,但仍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釉面仍有相当硬度,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釉质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哈利光是釉质老化后釉面分子发生质变,经光折射之后产生的特异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虽偶尔也可以见到淡红、浅绿等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仿品中的颜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哈利光是漂浮于釉表的,并且是五颜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颜色通常是一两种。

真品的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的光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哈利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没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

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制品,它们到现在也已近百年,釉面火光已褪,柔和温润,不排除个别器物会有微弱的哈利光,但绝不会有真品三彩那种从釉里面涌溢而出的宝光。只要你认真观察民国早期的低温釉就会发现,此时期绝大部分的低温釉是没有哈利光的,上观至乾隆时期的低温釉,迎光侧视仔细观察才会隐约发现哈利光。所以,有无明显的哈利光仍可作为区别民国三彩的硬件之一。

釉面的区别

岁月无情,唐三彩釉面经受千年时光的洗礼会留下一些不容易发现却很特别的痕迹。它们分别是:

1.泥土的腐蚀痕迹。目前还未见唐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同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自然地出现于釉表,或通体或局部出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细观察才可发现。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土咬细孔,其边缘的釉面有轻微的腐蚀过渡。经药水处理土埋之后釉表会出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律,僵硬不自然,腐蚀程度较一致,没有腐蚀的过渡现象。实际上高仿者目前在釉表的处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药水处理,釉表的光泽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理釉面又太光洁新颖,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在观察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现在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入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

2.过渡自然的腐蚀斑块。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还有一种特殊的腐蚀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无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润的釉表极薄的一层釉水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它们出现在釉面上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唐三彩出土后腐蚀不再发展,过程停在了釉面上,给了我们辨别的依据。

先说由浅到深:腐蚀出现时,开始是釉面上出现隐约可见的微孔。微孔刚出现时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几十个、上百上千个,刚出现时太渺小还不足以改变其釉面的光泽和颜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镜观察也可看清;随着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颜色慢慢变成浅褐色;随着腐蚀的日趋严重,腐蚀面积逐渐增大,就出现了粗糙的斑块,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轻轻一划可划出痕迹。

再说由深到浅:腐蚀较严重的釉面向未腐蚀的釉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深至浅的渐进侵蚀过程。首先是最严重之处釉表釉光全无,只见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迹,再接着是稍微严重的地方釉表极薄的一层尚存,但却有极细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几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进去,再过渡下去,受轻微腐蚀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还自然,但仔细观察釉面就隐约可见腐蚀细孔,用小刀轻划可划出痕迹。这种由浅至深又从深至浅的交替腐蚀过程,在釉表的表现是以毫米为单位的,但在时间上要形成这一过程却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整个器物易仿,细微之处难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过头来看仿品的釉面,其浅薄之处也就一清二楚了。

3.返铅现象——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从笔者珍藏的几件有返铅现象的唐三彩来看,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

(2)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

乾陵唐三彩的彩绘工艺


在陪葬唐乾陵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了一对三彩天王俑,其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是唐代三彩天王俑中少见的精品。天王在佛教中是护法之神,古代较大的寺庙前院设有天王殿,供奉位于四方的天王,造型互有差异。唐墓中经常有天王俑、镇墓兽和十二生辰俑出现,其作用则是在地下辟邪护墓。唐早期一般只有武士俑,高宗时出现天王俑,多为脚踏卧兽,武后及中宗时有脚踏卧兽和俯卧小鬼之分。玄宗时多为脚踏蹲坐小鬼,德宗以后天王俑制作逐渐草率。

在章怀墓出土的天王俑通高127、宽53厘米,重45.5公斤,红色胎,胎上施白色化妆土。该俑头戴胄,身着铠甲,足登尖履,双目怒睁,一手附腰,一手半握拳于身前侧,脚下踏一俯卧小鬼。小鬼尖头、大耳,双爪撑在台座边沿,呈极力向上挣扎状。天王俑通体施以绿、黄、赭色釉,相互融合交会,显得整体斑斓绚丽。唯面部没有施釉,仅上以化妆土,但头顶釉子自然流淌覆盖了一部分面目。此俑形体高大,面目狰狞恐怖,使人感到极度神秘、威武而怪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当为中宗时期烧制(见左图)。

现在人们谈论唐三彩的时候总是论及它美丽的釉色和奇异的造型,很少有人提到唐三彩中的彩绘装饰技法。此对天王俑粗看绝对看不出有彩绘工艺,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天王俑面目上附有少量一层白色的东西,好像修复文物时粘上去的石膏没有清洗掉。石膏层上有毛笔勾描的细黑线,用以表现天王俑的眉毛,它突起的眼仁也用笔染成黑色。天王俑脸上的附着物原来不是石膏,而是唐代工匠施在它面部的一层白粉,用来打底子,又盖住了面目间的绿釉,便于用毛笔彩绘(见右图)。查看《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记有:“武士俑。两件。绿色彩釉,面部涂白。其一戴帽,着盔甲,左脚踩一鬼怪,鬼怪作卧伏状。通高130厘米”。经过对比照片,可以确定简报中的武士俑就是这里介绍的天王俑。在简报的天王俑黑白照片上可以看出它的脸部为白色,眉毛、眼仁、胡子为黑色,而目十分清晰。而到了现在天王俑脸部的白粉基本上已经脱落,露出了脸上施的白色化妆土和流下来的绿釉,与刚出土时的形象有了微妙的差异。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一件高117、宽27厘米的三彩武官俑身上。

其实在乾陵唐三彩俑类中大多数都加以彩绘,尤其是在面部用墨笔勾画出头发、眉毛、眼睛,用朱红勾画出嘴唇。但三彩中的彩绘工艺绝不仅限于面目,在三彩骑马俑的马身之上也有墨色描绘。由于一些三彩骑马俑制作时没有表现出马的束带和花饰,唐代工匠们便用笔描绘出马头、身部的束带和花叶形马饰,这种技法在昭陵唐三彩中也有表现。唐三彩又有一种绞胎骑马俑,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录有“绞胎骑马狩猎俑。唐绞胎陶。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人马均为白、黑褐色绞胎……藏陕西省博物馆。”关于此件文物又见《中国陶瓷史》:“1972年陕西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了一件绞胎骑马俑,人马全部是绞胎,这是目前绝无仅有的一件绞胎瓷塑。”可是又有人另有见解,见弋戈《李重润墓“绞胎马”有误》一文中描述为武士身上有褐,白色相间的绞胎纹,腿上木纹与马背上的纹理相连,线条流畅,粗细得当。但从马腹部的圆孔看釉层只是很薄的一层,器胎是纯白色的,所以弋戈先生仔细观察后认为这件骑马俑是在瓷胎表面绘出绞胎一样的花饰,然后再上一层透明釉,属于唐代的“仿绞胎”釉下彩工艺。又认为武士身上的纹理

与马背上的纹理相连,也不属于绞胎贴面。因为绞胎贴面之间有接缝,接缝起棱处纹理并不相连。由于这件全国著名的绞胎骑马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是赴国外展览就是长期陈列于省馆展柜,很难近距离观看,便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究竟是用笔描画成绞胎纹还是属于全体绞胎或绞胎贴面。在这里还要介绍的是另外一件绞胎骑马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文物书籍上一般很难看到关于它的信息,以致以前人们多认为陕西馆藏的是一件孤品。该俑见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唐丰韵·唐代社会生活展》小册:“三彩绞胎狩猎陶骑俑。陕西乾县出土。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是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这件俑表现的是猎手正骑在马上喂鹰,马背上还驮着一只刚刚捕获到的狐狸。猎手和马身上呈现出的斑纹是唐代陶瓷新工艺——绞胎,即用混揉好的双色瓷土切成薄片后贴于陶胎上,再上釉烧制,工艺十分复杂。”在观看此俑的图片时可以发现右侧马鞍、马臀上的黑色条纹好像毛笔勾勒而成,因为那里的黑色条纹距离较宽,缺少变化,与唐代绞胎细密不规则的纹路有一定差异,而马身右前部及人右腿上部的条纹比较像绞胎制成,所以“三彩绞胎狩猎陶骑俑”可能局部有彩绘工艺。当然这是照图索骥,在这里只是提出一种临时的看法而已,错了尚请大家指正。

唐三彩大多在俑类头、面部彩绘,并有在面部施白粉后彩绘者。经彩绘后俑的神态更加传神,栩栩如生。另有少部分马身局部加以黑色描绘,以表现马的细微之处。总之,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三彩造型优美,釉色精纯,神态真实,姿态万千,是中宗李显时期唐三彩的代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这时期的艺术家们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又能抓住对象瞬间的特征,一下就将对象表现的形神兼备。这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也充分反映在石刻、壁画之中。因为每段历史时期都会有一个时代特征,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社会习气大体上是相通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洛阳唐三彩的工艺价值鉴赏及鉴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洛阳唐三彩的工艺价值鉴赏及鉴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